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炎黄春秋 » 一个行为主义者的自白


2005-4-21 23:18 爱上三国的女人
一個行爲主義者的自白
           ——我眼中的嵇康形象論述
首先在寫這篇文章之前,我必須先申明,寫這樣一個標新詩的題目著實有點故弄玄虛的味道,原因很簡單,內容上沒有多少新鮮,只能夠求助於結構上的重新安排,材料的重新組織和整理。於是,有了寫下去的必要了。
                                 鏡頭一
題:目送歸鴻,手揮五弦。俯仰自得,遊心太玄。
形象:嵇康身長七尺八寸,風姿秀麗。蕭蕭肅肅,爽朗清舉;肅肅如松下風,豔豔若孤松獨立,坐於地手揮五弦,目送歸鴻,無喜慍之色,有曠達之意.(<世說新語>)
題解:瀟灑飄逸,毫無疑問,這就叫做”風度”.這樣的彌漫著超絕與塵世之外的氣息的形象,首相讓我想到了江蘇南京西善橋大墓出土的南朝青磚模印<<竹林七賢和容啓期>>一票逍遙于山林之中的清新氣象.遊于山林,肆意酣飲,一種縱情適意的生命狀態就這樣呈現在我的面前,不由得我不憧憬,不由得我不豔羨.這樣的意境嵇康會做什麽呢?他自己以及給了我回答:遊心太玄.
“太玄”是怎麽一回事?就實體來說,”太玄”即”道”,”道”即”自然”,嵇康認爲”自然”即”元氣”,<<太師箋>>雲:”浩浩太素,陽濯陰凝,二儀陶化,人倫肇興.”<<明膽篇>>又雲:”夫元氣陶鑠,

2005-4-21 23:23 慕容秋
繁体字  看得头晕啊

2005-4-21 23:23 爱上三国的女人
鏡頭二
題:綻放在永恒中
形象:時鐘,破碎的玻璃面上,一朵鮮花,綻放著的鮮花,斜斜地插入時鐘內,鍾依然在”嘀嗒,嘀嗒^^^^^^^^^
題解:<<世說新語*文學>>載:鍾會撰<<四本論>>,很想拿過去給嵇康審看,已經決定這樣做了,又怕嵇康責備,(與嵇康的觀點衝突頗多,尤其在本體論方面)懷放書稿,不敢拿出來,在嵇康的屋子外面就扔了進去,回頭就逃.鍾會也是魏晉時候的名士,一直對嵇康很崇拜.打鐵處的見面,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出於崇拜,之後發生的種種是後話,暫且不提.嵇康之才,散見於各代文人筆下,容貌俊雅(<<世說新語>>),有不世之才(孫登語).嵇康的才情最顯著表現在他的一論文中,這裏不做贅述.
嵇康不僅僅是一位元優秀的文學家,在音樂史上也有其不可磨滅的貢獻.相傳有<<嵇氏四弄>>傳世,早失佚.但<<琴賦>>和<<聲無哀樂論>>就足夠奠定他在音樂史上的地位了.<<聲>>中嵇康曰:音聲之作,其猶臭味在於天地間.其善與不善,雖遭濁亂,其體自若,而不變也.音樂本質的探求是當時玄學探討的重點之一,嵇康直接指出音樂之體是一種客觀存在,而且本質不變.其聲成本只有二:一,生於自然.夫天地合德,萬物滋生.寒暑代往,五行以成,故章爲五色,發爲五音.它直接點出陰陽生五行,五行化五音;二,生於人心.樂之爲體,以心爲主.生於自然,決定了聲無哀樂,而生於心,決定了聲有哀樂.這就似乎造成一對矛盾,可是嵇康馬上就自己解決了這樣一對似乎存在的矛盾.且聲音雖有猛靜,猛靜各有一和,和之所感,莫不自發:和心足於內,和氣見於外,故歌以敘志,舞以宣情.然後文之以彩章,照之以風雅,播之以八音,感之乙太和.從聲音看,猛靜的屬性都離不開”和”,從”心”出發,便縱有千種情感全都屬於音樂的本質屬性的”和”.用湯用彤的話說,這就是一種”天和”,音樂史表現天地之特性,超越一切主觀差別的存在.嵇康作爲一個優秀的藝術家在音樂上的造詣還表現在他的<<琴賦>>中,他詳細介紹製作琴的各個要素,從選材到製作,強調一種”自然之和”,提出,”能盡雅琴惟至人”的觀點,很是具有超越性.
記得初次指導嵇康是在高二的時候,讀了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山中的絕響>>,我知道中國古代有這麽一個偉大而又個性鮮明的藝術家,對他簡直崇拜的了不得.當時嵇康被誅,三千太學生請願以之爲師,在朝廷不同意釋放的情況下,嵇康氣定神閑,縵撫一曲<<廣陵散>>,長歎”廣陵散至今絕矣”!這是怎樣一種讓人久久不能忘懷的聲音?怎樣一種氛圍造就了這樣的一種讓人不得不崇敬的氣質?他的那一聲長長的歎息就成爲了那盛開在永恒中的鮮花,在永恒的時光中永不雕謝,永遠回蕩在我們耳邊.

2005-4-21 23:24 洗甲狼河
没转全啊。  待续?

2005-4-21 23:24 爱上三国的女人
鏡頭三
題:困境
形象:一個人靜靜地坐在一群雕像中,雕塑的樣子千奇百怪,或耳語,或相互睥睨,神態各異.
人與雕像的共同點:靜止不動.彼此間的相互猜疑.他人即地獄.
題解:用這麽一幅行爲主義的畫面,首先讓我想到的事”人言可畏”這四字經典語錄式詞語-------阮玲玉之死..上不臣天子,下不事王侯,輕時傲世,不爲物用.今不誅康,無以清潔王道.(<<世說新語*雅量>>)鍾會的讒言,源於一次丟面子的報復,成了嵇康爲司馬氏所誅的導火線..<<三國志*魏書*王粲傳>>載:鍾會率領大隊人馬拜訪嵇康於城外的大樹下(嵇康喜歡在那棵樹下面打鐵),極盡旗杖之禮,嵇康埋頭打鐵,不理不睬,置之若塵土.鍾會受到羞辱,非常生氣,欲離去,嵇康說: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鍾會答道: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自此,紅毀懷恨在心.鍾會其實人倒不壞,就是心眼小了點.當時嵇康所面臨的除了鍾會滯留的流言蜚語,更多的是他”輕肆直言,遇事便發”的性格帶來的牆藏著的社會政治危機.二呂之事正好授人以把柄,嵇康所作<<與山呂長悌交書>>言辭憤慨,絲毫不留情面,他的性格嫉惡如仇,在這篇文章中很清晰的表現了出來.另外一封信<<與山巨源絕交書>>更使得統治階級司馬氏集團對他深惡痛絕,”七不堪””二甚不堪”,”越名教而任自然”,”非湯武而薄周孔”,每一條都是指著司馬氏的鼻子再說不合作.司馬氏以”孝”治天下的根基所在,嵇康的論調卻是充滿著對名教,對皇權的解構,這極具殺傷力.”聖人明于自然之理,達于自然之分”,嵇康自稱濁酒一杯,彈琴一曲,支援畢矣.這樣的煢煢孑立,不與權力合作,他面對的是怎樣一種政治氛圍?嵇康愛琴,不妨就把它看作一八名琴,他精工細作于古樹的枝幹,樹木必須根植於土壤才能夠根深葉茂,然而看看五行的排列(嵇康思想的幾點),金木水火土,對木來說,最先到來的總是象徵著刀斧的金,殺戮的宿命出現在最前方,而那象徵拯救的土壤,萬物得以生存的土壤卻永遠退縮在最後面.雖然這裏出現了哦很害怕用的”宿命”,可是我沒有辦法,還是很嚴肅的寫下這兩個字-------宿命.

2005-4-21 23:26 爱上三国的女人
鏡頭四
題:等待
形象:一大隊人在路邊公共廁所旁等待如廁,最後的人卻怎麽都覺得隊伍長的幾乎這輩子都輪不到他,實在憋不住,尿了褲子。
題解:寫到這裏,也許就已經有點不太嚴肅了,可是,我想說,我只是由這個行爲聯想到了很多很多關於嵇康的行爲。《與山巨源絕交書》中曰:頭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不大悶癢,不能沐也。每常小便而忍不起,令胞中略轉乃起爾。”據史書記載,當時名士多以這樣的作爲解作“任自然”。劉伶的土木形骸(像土木一樣不加修飾),劉伶病酒,脫衣裸行等都呈現出一種當時的不修邊幅之自然,但這只是當時上層士大夫間流行的風氣,與他們的養生之道有著密切的聯繫。嵇康《養生論》詳細講述了養生之法,靜心恬性與服食丹藥有機結合。二者中以靜心養性爲主。“故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又呼吸吐納,服食養身,使形神相親,表裏具濟也。”養神爲主,養形次之,因此養神時只要注意“呼吸吐納,服食養身”即可,一切世俗累贅,包括哀樂、是非、喜怒,任何的形骸修飾都要去掉。《世說新語》載嵇康隨隱士孫登三年,臨別孫登送他“石髓”。從這則故事以及所瞭解的當時的一些名人,如後來的二陸等都服食,這就是當時士林的普遍風氣。王弼服食五石散,這在現在看來是一種慢性毒藥。“吐納”在魏晉時候是“入定”“禪定”之義,源於《大乘涅盤經》,因此從嵇康的養生之道,推及莊子,及其以後再推莊子之學對“佛玄”産生的歷史根源,因爲我還沒有準備,這裏就不亂說了。
畢矣,漢末以降,國家衰頹,中國政治,混亂不堪.覆巢之下,焉有完卵?殃及士林,天下名士,少有全者.嵇氏叔夜,高標脫俗.淩厲中原,顧眄生姿,昂揚生氣.目送歸鴻,手揮五弦,瀟灑飄逸.逍遙太清,攜手追隨,仙風道骨.廣陵散曲,今已不存;名士風度.爾金安在?嗚呼,絕世獨步,懷玉被褐.中道以沒,其不悲哉?環顧當世,物欲橫流;世風日下,奈何奈何?剛腸嫉惡,輕肆直言,遇事便發?鋒芒顯露,樹大招風,世不相容,豈抱琴行吟,弋釣草野乎?自古文人,多爲薄命!

2005-4-21 23:27 郎心如铁
有简体字的吗?这个看着费眼睛,不过先支持下

2005-4-21 23:31 爱上三国的女人
繁体字很可爱的,多看就会熟悉了。有时候会发现繁体字比简体字更具有艺术的美感,特别是写书法的时候~~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个行为主义者的自白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