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4-17 23:00
梓庭君
宋涤艺术简历
男,1945年生于中国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自幼师从李苦禅和许麟庐习画,先后就读于北京艺术学院和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作品以山水为主,亦画人体、花鸟和静物等。在表现技巧上,贯通中西之长,以复合色直接入画,予物象丰富的色调变化,其汲取的西洋画法,同时也注入了中国画的传统精神,成功地改变了传统水墨画的旧有面貌。其作品致广大、尽精微;沁人心脾,豁人耳目;在题材、构图、色彩、表现时空变化和意境上均有很大突破,丰富并发展了中国传统绘画。
1986年以来,宋氏先后在德国、瑞士、日本、香港、新加坡等地举办多次个人画展,其清新和充满大自然气息的作品感染了广大的观众。而其鲜明的艺术风格及独到的绘画技巧更令中外画坛瞩目。
出版有多种版本个人画集。
2005-4-17 23:01
梓庭君
作品名称:树林小溪 作品尺寸:69x69cm
[img]http://wanfung.com.cn/chinese/exhibition/beijing/10.16/songdi/photo/01.jpg[/img]
2005-4-17 23:01
梓庭君
作品名称:陟山桥 作品尺寸:125x125cm
[img]http://wanfung.com.cn/chinese/exhibition/beijing/10.16/songdi/photo/sheshanqiao.jpg[/img]
2005-4-17 23:02
梓庭君
作品名称:玫瑰山色 作品尺寸:68x68cm
[img]http://wanfung.com.cn/chinese/exhibition/beijing/10.16/songdi/photo/meigui.jpg[/img]
2005-4-17 23:03
梓庭君
作品名称:司马台单边城 作品尺寸:123x247.5cm
[img]http://wanfung.com.cn/chinese/exhibition/beijing/10.16/songdi/photo/simatai.jpg[/img]
2005-4-17 23:03
梓庭君
作品名称:小溪 作品尺寸:48x60cm
[img]http://wanfung.com.cn/chinese/exhibition/beijing/10.16/songdi/photo/xiaoxi.jpg[/img]
2005-4-17 23:04
梓庭君
作品名称:暮山图 作品尺寸:69x69cm
[img]http://wanfung.com.cn/chinese/exhibition/beijing/10.16/songdi/photo/02.jpg[/img]
2005-4-17 23:04
梓庭君
作品名称:江南水乡 作品尺寸:68x68cm
[img]http://wanfung.com.cn/chinese/exhibition/beijing/10.16/songdi/photo/03.jpg[/img]
2005-4-17 23:10
梓庭君
作品名称:黄山 作品尺寸:69x69cm
[img]http://wanfung.com.cn/chinese/exhibition/beijing/10.16/songdi/photo/04.jpg[/img]
2005-4-17 23:10
梓庭君
作品名称:古木寒山 作品尺寸:89x97cm
[img]http://wanfung.com.cn/chinese/exhibition/beijing/10.16/songdi/photo/05.jpg[/img]
2005-4-17 23:11
梓庭君
作品名称:川西山色 作品尺寸:69x69cm
[img]http://wanfung.com.cn/chinese/exhibition/beijing/10.16/songdi/photo/06.jpg[/img]
2005-4-17 23:12
梓庭君
沁人心脾 豁人耳目 - 宋涤的山水画
邵大箴
中国画的革新是个大课题。围绕这个大课题,争论了一百年。前五十年争论的焦点主要是要不要革新,近五十年的争论,主要是怎样革新。这当然是大致的分法,因为这两个问题不能截然分开。现在几乎没有人说中国画不需要革新的了,但具体到怎样革新,用什么途径革新,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实,如果细细归纳、分析各派意见,许多人在写生和吸收西画创造成果这两点上看法比较一致。大家主张用写生的办法使中国画家把目光转向自然,转向现实,从中吸取创作灵感,从而治疗中国画为前人观念和经验束搏所患?quot;贫血病"。大家主张吸收西洋绘画的长处,用较为入世的态度和较为写实的语言,来改造近代文人画的脱离现实和过分空灵。既然大家意见比较一致,争论又从何而起呢?原来争论的各方对怎样理解"写生"有不同的观点,有人主张用西画的写生法即感受自然精神的办法,整体地把握自然物象的实质而不拘泥于自然的细节做写生的实践。至于涉及吸收西洋绘画养料,一方主张取印象主义之前西洋古典绘画的严格写实、另一方主张取印象派之后的现代艺术的创造精神……当然,争论归争论,实践的探索总是悄悄地进行着。自[五四]之后,中国画界涌现出不少杰出的大师如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徐悲鸿、林风眠、李可染、蒋兆和……正是他们把中国画创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使其具有现实的精神和创造的活力。在这些大师身上,人们领悟到这样一个真理:中西融合是中国艺术,也是中国画发展的总趋势。而中西融合的途径,又是多种多样和不拘一格的。一个画家只要对中国传统和西洋艺术有深刻的理解,把自己的艺术创造牢牢地扎根在生活的基础上,经过认真的钻研,定能做出成绩来。不同学派的争论,即使它有门户之见,也会促进中国绘画的发展。
就拿近十年的中国画坛的状况来说,有人提出中国画的"穷途末路"说,执拗地主张反对传统,认为中国传统绘画 "仅有博物馆的保存价值";而更多的人则认为中国绘画面临中国的社会变革和改革开放的情势,正处于方兴未艾、生机勃勃的发展局面,有极其光辉的未来。真对1949年之后中国绘画受苏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艺术的某些消极影响,不少有为的中国画家主张"变"。一时变形、抽象之风盛起。与此同时,另外一些画家则持有另一种见解。他们认为,要抛弃的不是写实本身,而是那种缺乏真情实感的表面虚假的写实。因为,不是出自内心需要、不传达真性情的变形与抽象,同样不是真正的创造。……总之,热烈的学术争论启迪着画家。在这场大争论中,画家宋涤很少公开露面和表示态度。他默默地思考,勤奋地在作画,在探索,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宋涤的画作愈来愈引人注目,愈来愈有影响力。他走自己的路。他似乎用自己的画作来表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
宋涤1945年出生于山东省牟平县。他的性格务实而爽朗。早年投师李苦禅、许麟庐先生,学习花鸟写意。1963年考入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学习国画人物和工笔花鸟。1964年转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室内装饰美术系学习,1968年毕业。1980年起,他任教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为该院的副教授。由于宋涤从少年起受到传统写意、工笔、装饰美术和西洋画的训练,他的基础扎实、修养全面。他是在中西融合大潮流中成长起来的画家,他坚信中西融合为中国画的振兴开辟了广阔和光明的前景。
否定中国绘画传统的人常常对水墨画的媒材提出质疑,如认为宣纸不宜长期保存,宣纸的表现力有限,等等。宋涤却认为:"中国特有的生宣纸是一种神奇的绘画材料,其表现力是极为丰富的"。他对宣纸有深厚的感情。他认为生宣对墨和色彩有灵活的附着力和吸收力,和创作者的关系也非常亲切、直接。所谓绘画的表现力,对宋涤来说,就是"把对自然界的感觉和理解在生宣纸上紧密、深刻地表现出来。"紧密就是严谨而细致,深刻就是入木三分而不流于表面。很显然,宋涤是完全倾向于写实主义的。他是一位顽强的写实主义者。写实主义或称现实主义,不论在中国和外国,源远流长。因为它有过光辉灿烂的历史,近百年来在西方崛起的现代主义,出于学派偏见,对它加以否定,致使人们产生误解,以为写实主义是过时的语言。其实,紧密的写实,并非自然主义,它即可表现客观物象的美,也同时可以传达作者的内心感情,达到主客观的统一,外美和内美的统一。近百年来照相术的进步,确实是对写实绘画的挑战。然而,再准确的机械眼睛和逼真的景象的录制,也代替不了人的眼、心和手的劳动,代替不了绘画创造。这就是写实绘画历经各种坎坷的历程而不致衰落的原因。宋涤认为,中国画写实的途径远未探索透尽,有无限的前途。因此,他怀着极大的兴致在生宣纸上探索写实的美,探索在形似中付神,在表达物象美的基础上抒发感情和表现神韵。如何创造新的、有个性的写实语言?宋涤经过反复研究和思考,决定在发挥中国水墨传统以点线为主要造型手段的基础上,大胆吸收西洋画的色彩和造型。他充分利用中国毛笔的优势,坚持中国骨法用笔的传统,但同时用融合了西洋冷、暖色调的色彩直接入画。这样,宋涤的画既保持了中国水墨画的特色,又使这特色得到补充和发展,使绘画造型更立体、更丰满,更有空间层次。宋涤的这种彩墨画兼有中西绘画的长处,容易为世界人民所接受,这当中也包含有他希望使中国画成为世界语言的宏大意愿。
写实的绘画处理不好,容易产生冷漠和缺乏感情的弊端。宋涤作画,始终围绕一个中心目标-表现意境。所谓意境,按照古人的说法,就是情景的统一。情是主观的,景是客观的,感情深刻而真挚,以这种感情去描绘景物意境便会油然而生。宋涤作画,不论是写漓江、石林,还是写黄山、太湖,在取景写物中,均用含蓄空灵的笔触,描述对大自然的眷恋之情。宋涤觉得,作画的感情来自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他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中的一切。他说?quot;我每每躺在草地上,凝视着一棵棵小草和各种乔木的躯体,,他们那充满生命力的结构和充满生命节奏旋律的动态……", "他们都有各自的性格……。"他认为:"绘画技法的创新有两个来源,一是面向传统,一是面向生活,不向传统吸取营养的人是愚蠢的人,不面向生活的人是艺术上的庸人。前者易,后者难,前者教你起步,后者使你奔腾。"由于宋涤白正了生活与传统的关,所以他的画既有传统的功力,又有生活气息。在古人中,他最喜欢范宽、张择端、八大山人、虚谷,在现代画家中他最佩服林风眠和李可染。可他并不模仿和追随他们,他遵循"师造化"的原则。他常常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元明清山水名家画不出范宽《溪山行旅图》那样史诗般的巨作来呢?回答是他们丢掉了面向自然的原则,致使他们的那一套熟练的笔墨功夫在感人的景色前面束手无策,把握不住对象的整体感觉。正是给予这种思考,宋涤始终坚持观察和体验,坚持审视地、富于感情地观察自然景色中的一枝一叶,并带着浓烈的感情去描绘他们。因此,在宋涤的笔下,一切写实造型,还不是具体实景的写照,是传达感情的媒介和手段。他们本身各自是一个独立的、自为的世界,或有暂绝峥嵘之势,或有平淡天真之趣。在不同境界的画幅中,可以隐约看到这位执着于艺术,既有强烈务实精神,又有激情和幻想力的宋涤的影子。
整体性和大度是宋涤画作的另一特色。他作画胸有成竹,从大局出发,把握整体。细节的描绘常常精致入微,但所有细节均服从画面的整体效果。如描绘漓江,江和水组合得宜,前景、中景和背景相互贯通、主次分明,布局紧凑,结构精密,以实带虚,虚实结合。他巧妙地把传统的平面结构和西洋画的焦点透视结合起来,表现景物的空间深度,赋予画面以磅礴的气势。读宋涤的画,首先为其总体气概所吸引,继而为其细节所陶醉,在对细节的感叹中,人们又自然地回到全局的观赏,得到视觉和心理的刺激,得到美的享受。
当今中国画坛"做画之风甚为盛行。"做"的目的,本是为了以多样的手段,也就是说,抛弃这基本功力,中国画的精神更难得到保持。宋涤坚持以"写"为主,被他吸收的西洋画法,也赋予了中国画的传统精神。他做到笔到意到,落笔就是体积、质量、空间,就是节奏、韵律,就是神采、气氛。他有时用水墨做底色,敷以淡淡的西洋水彩;有时用墨合色以求变化。不论用那种方法,他的色彩典雅,有很高的格调。这种色彩的冷暖的微妙变化,由于是为意境的表现服务的,便很自然地与中国的传统溶为一体。成为中国新传统的一部分。这一事实似乎告诉我们,中国画的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
宋涤有句口头禅,那便是:"中国画远远没有画够"。他要在"够"字上下功夫。他认为,由于文人士大夫一味追求写意,使水墨画在写实的表现上没有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许多人由于迷恋水墨的小情趣,而使水墨画的路愈走愈窄。他正是要在写实的表现上开辟新道路,追求新境界。应该说,他走的不是一条轻松的路,因为他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劳动和心血。他,凭着坚强的信念,坚韧的性格以及严肃、认真的劳动精神,更凭着他的才具、智慧和胆识,终于走出了自己的路。在好手如林的中国画坛,他的创作以其独特的、有个性的面貌受到大家的尊重。有人说他的?quot;虽至精工,居然大雅",也有人说他"融合中西,自成一格"。他自己却谦逊地说:"我仍在不屑地努力着,因为我理想着我的画--中国画能成为世界语言。"
宋涤的成功给我们以许多启示:艺术革新的路,中西融合的途径,非常宽广。只要认定革新中国画的目标,不论走哪条路,选用那种方法,经过艰苦的探索都会做出成绩来的。在艺术上,最忌讳朝三暮四和投机取巧,在这里,用得着"独持己见,一意孤行"这句话。在当今中国画坛,不少人以"玩"画自娱,草率之风又复流行之时,宋涤重振写实雄风,给当代中国山水画增添了生机,使人们更加理智和清醒地估计写实语言的潜在力量。这行动本身,不正是一种反潮流的勇气和精神吗?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词脱口而出无一娇柔装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这里说的是词。画 ,何尝不是如此。宋涤的创作正在进入这一境界,而他正直生命创作的旺盛期,他的未来是不可限量的。
一九九一年六月于北京师府园寓所
(摘自1994年宋涤绘画近作)
2005-4-17 23:12
梓庭君
宋涤彩墨近作集(序)
郭浩满
经过多年的观察和研究,我得出一个结论,凡是在美术史上经得起时间考验并能流芳百世的杰出艺术家,他都必具备三个条件:一,其作品有鲜明的艺术风格(即具独创性);二,作品有极高的难度(即具不可取代性);三,有良好的艺术修养和不断进取的精神(这是真正的艺术家必具之特质,使之能有强大的动力去不断挑战自我,把艺术水平推向一个又一个新高度)。
十多年前,我就是根据这三项标准在中国画坛展开一项长久而庞大的寻宝计划,希望籍著不懈的努力和工作,把新一代中国优秀艺术家推向国际。数年前,我也正是根据这三项标准而发现了宋涤先生,当时宋先生的一系列清新脱俗而充满大自然气息的作品令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注意到宋先生的作品虽处处显露了东方绘画技巧的坚实功力,然而在思维方式、审美和表现技巧上实际已跨进了一个崭新的领域。其后在彼此频密的交往和合作中,我队宋涤的艺术志趣、实力和才华有了更深的认识。宋先生称的上是一位东方绘画艺术的虔诚信徒,然而他却痛惜古今有些被称之为名画家的太无能。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实有辱了东方绘画艺术的美誉。他也深明画家须靠作品说话,空谈并无意义。故他以无比的毅力,默默的投入了一场艰巨的中国山水画革命。经过了多年深入的研究和无数的实践,他终于凭其超卓的智慧和才华创造了独特的而具高难度的宋涤画派,成功的把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里程。
一九九六年初,我们举办了宋涤先生在香港的首次个人画展,他的一系列精彩作品为香港广大观众带来了无比的惊喜,并显露了一代大家的风貌。许多香港艺术界人士都认为宋先生的艺术实力之高是罕见的。称之为新一代中国山水画之代表人物绝不为过,也有许多收藏界朋友认为宋涤的作品与上一代艺术大师相比不仅毫不逊色,甚至有所超越。自此,当代最具实力的中国山水画名师之雅号也不为过。
作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最感无奈的是在艺术上永远无法满足和不断挑战自我。最感安慰的是经过艰辛努力能在艺术领域上取得一点成果,并在美术史上能留下足迹。如今,中国画坛已进入新老交接时间,上一代艺术大师的实力和水平早已有定论,新一代画家究竟是谁领风骚?正当许多人担心青黄不接,并感叹当代许多画家人浮于事,那不出感人力作之际,宋涤先生早就投入了另一项新的艰巨的制作工程,在两年多苦行僧式的努力下,他一系列更具深度及成熟的作品已经产生。显然,在中国现代画家的艺术长跑赛中,他已经进入了最前列。当我看到他最近才完成的探索性新作"沧海"时,我深为感动了,因此在作品中,我看到了一位真正艺术家之赤诚之心。
《宋涤彩墨近作集》与广大观众见面了。我怀着欣喜的心情向世界各地朋友作郑重的推荐,本画集收录了宋先生近年的艺术成果,展露了中国新一代艺术大家的卓越风采。籍此我谨祝愿宋涤先生在当今之成熟高峰期,加倍努力,多创佳作,为东方绘画艺术作出更大的贡献。
1998年8月28日于香港
(摘自1994年宋涤绘画近作)
2005-4-17 23:12
梓庭君
重振中国画的写实雄风 - 读宋涤新作
邵大箴
中国画的革新正走在广阔的道路上。经过近一百年的争论和探索,人们越来越清楚的认识到,传统中国画的复兴和繁荣,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达到目的。发掘文人画传统,使其在新时代获得生机,是一条道路,吸收了文人画之外的民族艺术和民间绘画的营养,以丰富中国画语言的表现力,又是一条道路,借鉴西画古典和现代造型观念和手段,作中西融合的尝试,也是很有效的途径。艺术创造最忌模式化,各种学派的争论启发人们的思维,促进艺术的发展。近是几年来中国画坛涌现出不同追求目标和不同走向的艺术派别,涌现出一群有影响力的杰出的画家。这标志着中国画界成熟期的临近。在他们当中,宋涤是不容人们忽视的一位有传统根底和有创新精神的艺术家。他走着独特的路。
宋涤少年投师李苦禅、许麟庐学习写意花鸟。1963年考入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学习工笔花鸟和人物。1964年转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学习素描、水彩、图案、装饰美术及室内设计的课程。之后,他在绘画创作中,又得到李可染、张仃和白雪石等著名画家的指导。他走入艺坛的经历,说明他得到了训练和教育是全面的,基础是扎实的。在这当中,他做过各种各样的探索,有过许多的思考。最后他选择了适合自己天性和素质的艺术道路。这就是立足于传统,走中西融合的路。
也许有人会问,"传统"与"中西融合"不是相互抵触和矛盾的吗?提这样问题的人,是因为常常听到一种议论,把传统与吸收外来营养对立起来。殊不知,传统不是固定不变的僵死法则,它不断的在变化发展。正是由于有变化和发展,传统才富有生命力,才随着时代延伸与不断得到充实。还有,人们常常说"立足于传统",可对传统的理解也往往大相径庭。其实,中国画有的的传统和小的传统。所谓大的传统,包括汉唐壁画,宋元绘画,包括民族民间美术,而这些传统往往被从事水墨画的人们忽视;人们常常津津乐道于明清文人画传统,误把这部分传统视作中国画的唯一传统。这必然有形无形的束缚了中国画发展的可能。写意文人画当然是中国画传统中重要的一个部分,但它远远不是传统的全部内容。写意文人画要得到发展,除在文人画传统本身中做文章外,一是要面向生活,使其具有现代的品格;一是要吸收外来养料,丰富它的表现语言。宋涤的"立足传统" 是着眼于大传统的。他尊重文人画的逸笔草草和追求笔墨情趣,但同时认为,中国画不能满足于此,要发扬它繁荣时期的辉煌,要在造型、色彩多方面下功夫,要在物态、物理、物情几个方面着手,笔墨情趣也应该交融其中。宋涤认为:"中国画远远没有画够",之所以没有画够,是因为水墨的韵味和情趣过分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使人们忘记了在造型方面的追求。而造型,不论笔线的,还是色彩的,并非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弱项,只是后来逐渐受到了削弱。宋涤立志在这方面作出努力,恢复中国画的大传统,他很佩服大的传统决不能丢掉。今天,我们有条件也有能力加以发扬。因为除了本民族传统以外,今天可供我们借鉴的还有西方的美术创造。宋涤认为,中西绘画各有自己的体系,这些体系是相互独立的又相互沟通的。因此,中国画要发展,又紧紧扣着中西融合这个宗旨在进行。
从创作观念媒介,宋涤都是一味传统主义者。他对美术界的崇洋风非常反感,对那些宣布中国画走向穷途末路的理论不屑一顾;他对宣传中国画质材落后于西方油画的论点表示极大的怀疑。他认为,"中国特有的生宣纸是一种奇特的绘画材料,其表现力是极为丰富的。"他赞赏生宣纸对墨和色的灵活的附着力和吸引力,这是任何其他材料所不能替代的。创作者的感情、兴致,很快的可以通过在宣纸上涂绘的笔墨中反映出来,其特殊效果也会立即反映给创作者,起到提高其兴趣的作用。不同于一般水墨画作者的是,宋涤把绘画的表现力定在相当的高度和深度上。他的目标是?quot;把对自然界的感觉和理解在生宣纸上深刻的表现出来。"也就是说,他要往实里画。无疑,他尊崇写实主义。他不回避自己是一味严格的写实主义者。虽然"写实主义"近十多年来被人们当作靶子来批判和贬抑,使人们的眼睛和心灵受到刺激和感染。客观自然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写实艺术发展的无穷性和无限的可能性。此外,创作主义即艺术家千差万别的个性,也为写意风格提供了丰富多彩的面貌。宋涤并不以为艺术的现代性,包括中国画的现代性,就只能通过现代主义或前卫艺术的形态来表现,似乎写实主义的艺术就与现代性无缘。他以为,这种见解是片面的。写实主义的艺术只要体现了时代的精神,在语言风格上有新的追求,同样会获得现代性。这是与现代主义和前卫艺术的现代性迥然不同、具有自己独特魅力的现代性。所以,宋涤满怀信心,义无返顾的走他选择的写实主义道路。宋涤的艺术思想并不保守。他尊重艺坛上各家各派的探索。他也非常热爱在大写意画中有突出的成就的画家如八大山人、虚谷等。在现代中国画家中,他最佩服林风眠、李可染。他的艺术趣味是广阔的。在他看来,写实和写意是相互依存的概念,写实中不可能排斥写意,写意中不可能抛弃写实的成分。
写实绘画崇尚自然美,注重观察和体验。宋涤虔诚的对待大自然。他认为,艺术美之所以高于自然美,除了有人想象,虚构和创造的因素外,主要由于有自然美的基础。所以,他特别注重对自然美的观察和研究,他坚持古人教导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经常到祖国各地去写生。他说:"艺术创造的革新有两个来源,一是面向传统,一是面向生活,不向传统汲取营养的人是愚蠢的人,不面向生活的人是艺术上的庸人。前者易,后者难,前者教你起步,后者使你奔腾。"他热爱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他注意研究大自然中奇异景色之美,也注意研究大自然中平凡普通的景色之美。他似乎更善于在后者中发现、发掘和提炼,一方面使其个性更加鲜明,另一方面,使其在相互祝贺中具有宏伟感。宋涤说,他一旦走到大自然中,他就会被自然界的一切所陶醉,所迷恋。他说:"我每每躺在草地上,意识着一棵棵小草和各种乔灌木的身躯,他那充满生命力的结构和充满生命节奏与旋律的动态。。。。。。"以及它们"各自的性格"都使他产生创作的激情与灵感。宋涤精心描绘细节,因为他懂得细节美所含的美丽是作品激动观众返青的重要因素;同时,他更精心地把握整体画面,使细节、细部紧紧地为整体画面服务。也许正是这种整体感赋予他的作品一种宏伟的气概和雄浑的品格。
中国话的色彩问题常常捆饶着不少艺术家。"墨分五色",墨的变化自然也是属于色彩的范畴。文人水墨画在黑色的运用上已达到极高的境界。但是,作为绘画,中国画除黑白色外,在色彩方面还有可供开拓的广阔空间。宋涤把色彩的运用与表现物象的态、理、情结合起来,与表现光的效果和空间结合起,为此,他研究西洋色彩、色调的处理,;并适当的吸收,是画面的色彩产生微妙的变化,产生丰富的效果,从而是物象呈现多姿的美,是作品具有更强烈的效果。
严禁的工笔画法与协议手法的结合,是宋涤创作的重要特色。他在这种结合中发挥自己的才智。他知道,艺术创造的高度才能感根本上来说,主要靠艺术家自身的品格和素质。宋涤勤奋好学、自强不息,也是一位极有主见又不断有所追求的艺术家,他关注国内国际艺坛的变化,研究中外美术遗产。他在:"悟"中深刻的体会艺术的本质。他作品中得意竟也越来越开阔和深邃。
宋涤的新作展览展示了他近几年的探索成果,显示了他重振中国画写实雄风的壮志,也标志着他新的创作历程的开端。
1998年5月于北京中央美术学院
2005-4-17 23:17
梓庭君
龙潭瀑 68×68cm
出版于《宋涤绘画近作1994》
现代
镜心
[img]http://www.daqiangallery.com.cn/sinapage/guohua/songdi/songdi08.jpg[/img]
2005-4-17 23:17
梓庭君
黄山68×68cm
2003年
软片
[img]http://www.daqiangallery.com.cn/sinapage/guohua/songdi/songdi13.jpg[/img]
2005-4-17 23:18
梓庭君
山水 69×69cm
2003年
软片
[img]http://www.daqiangallery.com.cn/sinapage/guohua/songdi/songdi04.JPG[/img]
2005-4-17 23:19
梓庭君
漓江图
[img]http://art.people.com.cn/mediafile/200501/04/F2005010414113100000.jpg[/img]
2005-4-17 23:20
梓庭君
园林
[img]http://art.people.com.cn/mediafile/200501/04/F2005010414123300000.jpg[/img]
2005-4-17 23:20
梓庭君
山村秋色
[img]http://art.people.com.cn/mediafile/200501/04/F2005010414132200000.jpg[/img]
2005-4-17 23:21
梓庭君
黄山雄姿 97x179cm
[img]http://wanfung.com.cn/chinese/exhibition/hongkong/meiguo/photo/Majestic.jpg[/img]
2005-4-18 20:08
狂醉月
树林小溪
偶最喜欢这幅。树叶画得非常好,非常细腻。偶曾经学过水彩画与素描(不过都荒废了),知道要将树叶画得细腻是很难的。最难得的是,画家画出了生气,使整幅图很有感觉。
陟山桥
这幅画很美,很逼真,整个构图强到没话可说。感觉画家擅长细腻的画风,在小细节上很用心。
黄山
这幅画也很好,云雾飘缈,古木参天,宛如人间仙境。
2005-4-21 23:20
梓庭君
丹青意象之三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