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炎黄春秋 » 千古杀降第一将


2005-4-17 12:07 扶楠
嗯,彭城那个帖里我也说明了一下,这个和人的说话方式不同。我本人是不动气则不会一句一句的反驳,而姚兄则比我认真多了。

2005-4-17 12:24 yaolei
[quote]原帖由[i]曹仲德[/i]于2005-04-17, 12:05:57发表
[quote]原帖由[i]yaolei[/i]于2005-04-17, 10:17:59发表
既然曹兄来了就好说。你举这个事例,其实恰恰体现了屠和破是不同了。史记用破是因为刘邦未屠,而汉书闻之则项羽有误。实际上有学者曾研究过刘邦曾也屠过咸阳,不过证据不足,没有成立。其中研究就涉及到后人对刘邦进咸阳的记忆。
   
   曹兄可以看看史记记载哪些明确被屠的城,是不是汉书也同样记载。

  请曹兄解释以下几句“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
  “楚地皆降汉,独鲁不下。汉乃引天下兵欲屠之,为其守礼义,为主死节,乃持项王头视鲁,鲁父兄乃降。”
  周市使人谓雍齿曰:“丰,故梁徙也。今魏地已定者数十城。齿今下魏,魏以齿为侯守丰。不下,且屠丰。”

   这些例子明显指屠和攻是不同。到是后汉书是怎么会事就不清楚了,或则屠城三百,极言其多。
   就是范晔云“剋城多所诛杀,故云屠也”。
   就算按这个说,克城和屠城还是不同,一个是仅攻克了城,一个还要多诛杀。
   如果说攻城艰辛困难,才用屠。楚汉时期多少大城很久才攻克,怎么也没有用屠?

烦请曹兄给予解释。 [/quote]
《史记》用“破”和《汉书》用“屠”的环境没有不同吧,史记“闻高祖已破咸阳”,汉书“闻高祖已屠咸阳”,两者都是说项羽听说,并不存在史记是说实情而汉书是项羽听说有误的问题。至于“有学者曾研究过刘邦曾也屠过咸阳”,是谁呢,能不能说详细些,我想找来看看

我是认为屠城有克城的义项,并不是说所有“屠城”都当作此解,“屠城”也有屠杀百姓的义项,你举的那些例子都是。

“克城多所诛杀也,故称屠”是什么意思呢?不是说克城后还要多所诛杀,才能叫屠城。而是说因为克城时多所诛杀,所以称作屠城 [/quote]
首先,你举的是个个例。
  因为项羽可能听到的是屠城,手下的人有些夸张很正常。史记觉得错误,改成破也正常。
另一种是刘邦的确屠过咸阳,被后人违之。史记当时用破,汉书可能知道点材料,就在项羽风闻的地方加上了。
  这个曾有学者探讨过,不过感觉他说的刘邦先屠咸阳,证据不充分。
  这篇文章我题名想不起来了,以后找到给你。
  不知道是不是王子今教授写的,会去查查。
  
  实际上我认为屠城和破城有严格区别,史记哪里屠哪里破,很清楚。
  可以综合史记,在一个传记提到的屠,另一个传记关于此战还是屠。
  如果综合墨子里面的守城,规则可以发现,顽固的城都是男女老少都参与守城,
这样的城市打下来,很明显男女老少都是敌人,破城屠杀,一是给其他城震撼,
以敬效尤,另就是也避免顽固的有什么异动。
  至于是不是满城杀光,我不知道当时一个城,里面如何分布的,不敢作出决定。
毕竟当时的城不比后来蒙古屠城之大。
   我觉得屠城和杀降类似,更多的是把抓到的敌人诛杀(当然投降没有投降是另一会事)。
  
  “克城多所诛杀也,故称屠”,你这个我也可以举出反例,很多当时大城,攻几年几月才拿下,有没有叫屠呢?
  关键不在于克城的时候,而在克城后。

2005-4-17 12:24 宇文
[quote]原帖由[i]天山一剑仙[/i]于2005-04-16, 17:46:22发表
to宇文兄:项羽并不止杀秦降兵二十余万,在齐国也大杀齐国降卒,此前在襄城杀得一个不留,是不分兵民的。此外,在关中、在齐国都是烧、杀、抢掠妇女财宝,并不只是嗜血而已,呵呵。

当然,还可以理解为他有他的苦衷,有不得已之处,只是未免这不得已地去烧杀抢掠,不得已的毁掉自己的形象、不得已的失去民心,这不得已的也太多了,在关中、在齐国他的作为令当地人“失望” [/quote]
1.在中世纪和战国年代,如果是阁下带兵到外国,遇到激烈抵抗,自身损失惨重,得手后会不会大开杀戒?  楚为南蛮,周封建诸侯,裂土800年,七国一统并不是共识。在强秦的残暴统治下,复国分裂反而成了主流。。齐么,本来是项羽的后院,累攻不下,正面又有刘邦的强大压力,是不是要以暴力来威慑一下啊?凯撒在高卢、汉尼巴在罗马、匈奴、蒙古的黄祸、满清在中原,都是这样,项羽也是这样。
2.项羽没有强大且坚固的后方,20万降卒带着进关还是建战俘营啊?以项羽的兵力和当时的后勤补给能力,以什么来确保这20万精壮士卒不骚动闹事呢。何况,还有强大的秦南方军团伺机于南方。项羽的方法固然是下策,单又有什么上策呢?
当然,项羽是单细胞的无谋勇夫,但是对他不应该的简单否定或简单肯定,这样是不公平的

余岂灌水者,乃不得已而已!

2005-4-17 13:09 曹仲德
[quote]首先,你举的是个个例。
  因为项羽可能听到的是屠城,手下的人有些夸张很正常。史记觉得错误,改成破也正常。
另一种是刘邦的确屠过咸阳,被后人违之。史记当时用破,汉书可能知道点材料,就在项羽风闻的地方加上了。
  这个曾有学者探讨过,不过感觉他说的刘邦先屠咸阳,证据不充分。
  这篇文章我题名想不起来了,以后找到给你。
  不知道是不是王子今教授写的,会去查查。
 
  实际上我认为屠城和破城有严格区别,史记哪里屠哪里破,很清楚。
  可以综合史记,在一个传记提到的屠,另一个传记关于此战还是屠。
  如果综合墨子里面的守城,规则可以发现,顽固的城都是男女老少都参与守城,
这样的城市打下来,很明显男女老少都是敌人,破城屠杀,一是给其他城震撼,
以敬效尤,另就是也避免顽固的有什么异动。
  至于是不是满城杀光,我不知道当时一个城,里面如何分布的,不敢作出决定。
毕竟当时的城不比后来蒙古屠城之大。
   我觉得屠城和杀降类似,更多的是把抓到的敌人诛杀(当然投降没有投降是另一会事)。
 
  “克城多所诛杀也,故称屠”,你这个我也可以举出反例,很多当时大城,攻几年几月才拿下,有没有叫屠呢?
  关键不在于克城的时候,而在克城后。 [/quote]

我都说了,我是说“屠城”有这个义项,既不是说史料记载中的任何“屠城”都是这意思,也不是说所有类似的情况都必须记成“屠城”,“很多当时大城,攻几年几月才拿下”,却没有记成“屠”能说明任何问题么?

就比如我说“坑”有杀害的义项,你能反驳说“某某杀害没用坑,某某杀害也没用,所以坑没杀害这义项“么

2005-4-17 13:11 张建昭
我不是偏帮一方,我的红字是劝导双方的,没有针对单一一方的意思。在我看来,在轩辕继续在其它论坛已经进行过的论战是可以的,但不要把火药也一块带来。

2005-4-17 13:16 yaolei
[quote]原帖由[i]曹仲德[/i]于2005-04-17, 13:09:44发表
[quote]首先,你举的是个个例。
  因为项羽可能听到的是屠城,手下的人有些夸张很正常。史记觉得错误,改成破也正常。
另一种是刘邦的确屠过咸阳,被后人违之。史记当时用破,汉书可能知道点材料,就在项羽风闻的地方加上了。
  这个曾有学者探讨过,不过感觉他说的刘邦先屠咸阳,证据不充分。
  这篇文章我题名想不起来了,以后找到给你。
  不知道是不是王子今教授写的,会去查查。
 
  实际上我认为屠城和破城有严格区别,史记哪里屠哪里破,很清楚。
  可以综合史记,在一个传记提到的屠,另一个传记关于此战还是屠。
  如果综合墨子里面的守城,规则可以发现,顽固的城都是男女老少都参与守城,
这样的城市打下来,很明显男女老少都是敌人,破城屠杀,一是给其他城震撼,
以敬效尤,另就是也避免顽固的有什么异动。
  至于是不是满城杀光,我不知道当时一个城,里面如何分布的,不敢作出决定。
毕竟当时的城不比后来蒙古屠城之大。
   我觉得屠城和杀降类似,更多的是把抓到的敌人诛杀(当然投降没有投降是另一会事)。
 
  “克城多所诛杀也,故称屠”,你这个我也可以举出反例,很多当时大城,攻几年几月才拿下,有没有叫屠呢?
  关键不在于克城的时候,而在克城后。 [/quote]

我都说了,我是说“屠城”有这个义项,既不是说史料记载中的任何“屠城”都是这意思,也不是说所有类似的情况都必须记成“屠城”,“很多当时大城,攻几年几月才拿下”,却没有记成“屠”能说明任何问题么?

就比如我说“坑”有杀害的义项,你能反驳说“某某杀害没用坑,某某杀害也没用,所以坑没杀害这义项“么 [/quote]
这样说就好了,我对你说的汉晋时期,是否屠城可以指攻城不是很了解。
  所以没有什么意见。
我所要说明的还是史记汉书的屠城和攻城是不一样的。

2005-4-17 13:21 曹仲德
我说就是史记和汉书啦……所以举两本书同一处记载混用的例子,又把范晔对《汉书》那段注解引了上来

算了吧,这个问题还是见仁见智最好,一个问题争论太多没意思

2005-4-17 15:25 天山一剑仙
感谢大家的支持和批评!
这篇文章本就是一家之言而已,仲德兄说的对,见仁见智为好~~~
到轩辕日短,就认识这么多朋友,高兴啊,^_^。兄弟所作如有不妥之处,诸位见谅~轩辕是个好地方,以后会多来和大家学习交流。

2006-1-15 12:06 markhappy
英雄!--不一定是成功者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都有自己的心目中间的英雄
正如很多人喜欢诸葛,我也喜欢诸葛,因为他在游戏中的确好用
不过我不喜欢他的管理方式~~鄙人现在从事管理工作
所以从管理的角度上来看,我更喜欢曹操一点

不过我不否认我也喜欢诸葛

2007-5-24 18:10 wwwind
成王败寇!杀人游戏!将军会比皇帝多?如果将军是皇帝手下,他杀的都算在皇帝名下!如果将军成了皇帝,就比比历朝历代那个皇帝当政的时期被杀人多?也可以比比全球嘛!
一己之见!杀人在特定的时期内是一种有效的方法,看成吉思汗的杀戮军团好了!杀到人人怕,就不抵抗先投降,也算是一种成功的方法!可惜,不是每个人都怕死。

2007-5-29 16:56 香槟伯爵
虽说杀降不祥,但的确可以削弱敌人实力,节约自己的粮食。

2007-6-23 04:47 索虾王
结合当时的形势和当时的人的价值观来看的话,项羽杀的人多,我们又能说什么呢?他如果不杀的话,这些人回去下次还来打,以那时候的价值观,杀了也是正常啊,只不过千古功过,又有谁说的准呢,或者说谁又真的有资格去评说呢?

2007-6-27 08:14 phoenixdaizy
[quote]原帖由 [i]马岱[/i] 于 2005-4-15 19:21 发表

白起围住了赵军四十万,赵军饿了四十多天,加上秦军也是损失很大,所以最后投降的肯定不会有四十万,有二十万就了不起了。 [/quote]

赵人动员有六十万,你记错了吧.

2007-6-27 11:10 DHEROW
我觉得白起,项羽二人比较,项羽狠毒些,白起毕竟是坑杀赵军40万,项羽作到了一半,还有火烧阿房宫,掘始皇冢,私收其财物,有强杀秦降王子婴.够很了把

2007-7-6 19:51 索虾王
[quote]原帖由 [i]DHEROW[/i] 于 2007-6-27 11:10 发表
我觉得白起,项羽二人比较,项羽狠毒些,白起毕竟是坑杀赵军40万,项羽作到了一半,还有火烧阿房宫,掘始皇冢,私收其财物,有强杀秦降王子婴.够很了把 [/quote]
现在已经证明了没有火烧阿房宫,阿房宫根本没有建成

2007-7-6 22:11 可爱小马驹
没建完不代表没有建,阿房宫被焚毁不光见于史载,在兵马俑出土时发现大量被火烧毁的梁柱也佐证了这一点

2007-7-7 09:14 桠枫
[quote]原帖由 [i]可爱小马驹[/i] 于 2007-7-6 22:11 发表
没建完不代表没有建,阿房宫被焚毁不光见于史载,在兵马俑出土时发现大量被火烧毁的梁柱也佐证了这一点 [/quote]
但是最近我又看到一篇报告,说是阿房宫附近根本就没有看到大规模烧焦的痕迹,被烧的应该是秦宫。不知道这篇报告属实否。

2007-7-12 20:12 skald
................这么古老的坟墓居然又被挖出来了
花了快一个小时,仔仔细细的从头看到尾,真是精彩的辩论啊! 小弟拜服!

2007-7-24 17:46 嘻哈赵云
我了解之中项羽最厉害,坑秦降兵20多万,还要屠城
阿弥陀佛

2007-7-26 07:03 blumenkohl
太逗了。精彩。潜水了这么多年终于有顶贴得的欲望了,呵呵
楼上的几位是不是有点跑题了,
希望楼主和yaolei继续,说明一下,绝没有幸灾乐祸的意思,
只是觉得精彩
而已

2007-7-26 10:31 zouyu
项羽坑杀20万降军至今没有历史根倨可查.你要是项羽怎样坑杀这20万降军.在当时冷兵器时代是不可能办到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而人又受各种因素影响,写出来的未必真实,只需符合利益集团的需要就行了.

2007-7-27 11:46 姚亚
LZ有没有搞错啊,打胜仗后搞个屠杀很正常啊,哪位将军没弄过屠杀?打仗遭遇到对手顽强抵抗N个月,自然怒火中烧,要用屠杀来发泄.   就算有不屠杀的,也肯定有别的目的,比如收买人心等等.

2007-7-27 13:12 怀中人
文章写出来就是共给大家 参考的嘛,大家没有必要互相抨击

2008-5-11 01:23 E世飞将
项羽这么能杀,这么能打,
可是,项王的手下越打越少,
越来越多的人投降汉军。
越来越多的人反对项王。
可是,项王从来没反省过,
至死也搞不懂别人为什么反他。

韩信开辟第二战场,项羽还在战场上拼杀了老久,
却始终没消灭刘邦。

待到韩信把其它诸侯国吞并了,
项羽在垓下一役就败的很惨,
至死都没承认过自已的军事上的失误。
他死都没有明白战争包括战略和战术。

2008-5-11 02:25 飞√雷¢神
项羽应该是第一次参加那种大战,可能因为没经验所以就全都杀了。这个事件是双刃剑,既能增加威望,也能招惹祸端啊:qgod+

2008-5-11 09:30 xlice
[quote]原帖由 [i]E世飞将[/i] 于 2008-5-11 01:23 发表
项羽这么能杀,这么能打,
可是,项王的手下越打越少,
越来越多的人投降汉军。
越来越多的人反对项王。
可是,项王从来没反省过,
至死也搞不懂别人为什么反他。

韩信开辟第二战场,项羽还在战场上拼杀 ... [/quote]
项羽没关第二战场么。。。那半渡而击打的是谁
项羽倒是自己亲自去第二战场收拾过彭越。不过自己一走主战场这边就出事。

项王东击破之,走彭越。汉王则引兵渡河,复取成皋,军广武,就敖仓食。项王已定东海来,西,与汉俱临广武而军

楚汉相争本来偶然因素就很多,非要搞个什么韩信比项羽懂战略,汉军战略是刘邦张良的事。
另外怀疑你看没看过史记。项羽没反省过?那下面这是怎么回事。

外黄不下。数日,已降,项王怒,悉令男子年十五已上诣城东,欲阬之。外黄令舍人兒年十三往说项王曰:“彭越彊劫正义彊,其两反。外黄,外黄恐,故且降,待大王。大王至,又皆阬之,百姓岂有归心?从此以东,梁地十馀城皆恐,莫肯下矣。”项王然其言,乃赦外黄当阬者。东至睢阳,闻之皆争下项王。

2008-5-11 13:01 E世飞将
楼上的,仅说了外黄一战,项羽没有杀光外黄城,
就说是项羽反省了。
这就能为项王杀戮成性反案了么?

楼主说的比较详尽了。
先把楼主的贴看完了,再说吧

2008-5-11 14:34 xlice
[quote]原帖由 [i]E世飞将[/i] 于 2008-5-11 13:01 发表
楼上的,仅说了外黄一战,项羽没有杀光外黄城,
就说是项羽反省了。
这就能为项王杀戮成性反案了么?

楼主说的比较详尽了。
先把楼主的贴看完了,再说吧 [/quote]
外黄之后项羽没有屠城记录,说了让你看书你还不去看

我看楼主干什么,我引得是你的帖子,驳得是你的项羽不关心第二战场、不知悔改这两条。我又没说项羽不是杀戮成性

[[i] 本帖最后由 xlice 于 2008-5-11 14:37 编辑 [/i]]

2008-5-11 17:46 E世飞将
看来楼上的认为项羽的第二战场的战略打的很好哦。

看看他分封的十八路诸侯王,他有本事调动的有几个?
韩信一战夺下三秦之地。再战连败魏、赵、代,
再战败齐、燕,
汉王最后联军数十万在垓下消灭项羽。

在这么长的时间内,项羽这么能打,又是总盟主,诸侯王都是他分的,可是谁真心拥戴过他?

刘邦刚到汉中时,项羽不知比刘邦强多少倍。
可项王在四年的楚汉之争中,他亲率的部队战术上不断胜利,
楚军的战略却越来越被动,刘邦军在韩信的指挥下越打越多。
最后项王死都没搞懂。


哞,还不能说明项羽的无知么?

2008-5-11 20:18 xlice
看人不准和在战略无关。
刘邦军不是在韩信的指挥下。
刘邦对这些王也指挥不动,作王的也都没几个拥戴刘邦的。

另外终于承认项羽不是放弃第二战场啦,把不知悔改那条也吞回去吧,以后记得看一边史记在来历史区发帖,这和游戏区不大一样。

2008-5-11 23:02 E世飞将
楼上的,拿不出证据来。
看不懂国语。
明显自已说不过,
还在那里强词夺理。
明显是自已输了,反而说自已胜了。
服了U。

有本事一条条的批我倒数第一楼。

不是韩信开辟第二战场,连吞魏、赵、代、燕、齐,
不是韩信两次被刘邦调走精兵强将。刘邦军的正面战场抗的住项羽是个问题。

项羽根本就是死都没搞懂他败在哪。

项羽败的一条根本原因就是他杀降,而且是平民、贵族、兵士等各阶层的人都乱杀。可是,他没本事把天下所有的人杀光。
他这样杀下去,越杀的多,结下的仇恨越多。(因为人总会有亲人朋友什么的)。别人向着刘邦就是错,项羽就可以任意屠杀了。

终于看到某人的清朝大屠杀理论了。
(抗者杀无赦!连坐九族!连坐十户!逆我大清者死!宁可错杀一千,不能放过一个!)


他那次新安大屠杀,杀的可是秦、楚、赵、魏、韩、齐、燕这七国的人。(虽然名为秦军,可以知道这是章邯用囚犯为主组成的秦军,其中的多数军官为秦国的士兵、亭长、里长等组成的。秦国的囚犯应包括七国的人吧。)

2008-5-12 06:22 xlice
确实不懂汉语啊,项羽比你智力高多了,所以他知道韩信威胁很大,先是龙且后是武涉软的硬的都用上了,除了自己亲自去基本能想的办法都想了。人家项羽早就知道自己危险在哪,你不知道是你自己不看书。

清朝大屠杀理论是谁的?似乎和我没关系吧,咱们讨论的是项羽有没有悔改是吧,我哪里强词夺理了,倒是你别转移话题啊,老实回答项羽以后再有没有屠城记录就可以了,不过也难为你了,连史记都没看当然回答不上来了。

最后关于新安被杀的是什么人么,史记写的很清楚。
秦吏卒多窃言曰:“章将军等诈吾属降诸侯,今能入关破秦,大善;即不能,诸侯虏吾属而东,秦必尽诛吾父母妻子。”
张嘴就说是不好的,最起码要看看书再说。


顺便把证据补一下:

第二战场的:
是时,彭越复反,下梁地,绝楚粮。项王乃谓海春侯大司马曹咎等曰:“谨守成皋,则汉欲挑战,慎勿与战,毋令得东而已。我十五日必诛彭越,定梁地,复从将军。”乃东
汉果数挑楚军战,楚军不出。使人辱之,五六日,大司马怒,渡兵汜水。士卒半渡,汉击之,大破楚军,尽得楚国货赂。
项王闻淮阴侯已举河北,破齐、赵,且欲击楚,乃使龙且往击之。淮阴侯与战,骑将灌婴击之,大破楚军,杀龙且。韩信因自立为齐王。项王闻龙且军破,则恐,使盱台人武濊涉往说淮阴侯。淮阴侯弗听。

这两条怎么看也是项羽看人不准,和重不重视第二战场没任何关系。

再来看看刘邦对诸侯的“强大的控制能力”
当是时,诸侯见楚彊汉败,还皆去汉复为楚。
项羽解而东归。汉王欲引而西归,用留侯、陈平计,乃进兵追项羽,至阳夏南止军,与齐王信、建成侯彭越期会而击楚军。至固陵,不会。

和坚决不看史记还要谈楚汉的人说话真累人啊。

[[i] 本帖最后由 xlice 于 2008-5-12 06:35 编辑 [/i]]

2008-5-12 13:02 E世飞将
原来楼上看的很懂啊。
项羽手下的司马龙且、钟离昧、英布、蒲将军、恒楚、曹咎等,不见得比刘邦的曹参、灌婴等差吧。

看看四年的楚汉之争,韩信一战则吞三秦王、韩王、朝歌王待等,再战则连败魏、赵、代、燕、齐,最后败项羽于垓下。

四年的时间,项羽的战绩、成果如何呢?
史记上说的很明白,他不过在彭城、荥阳一带被人牵着鼻子跑,
他不过是救火队队长,头痛医头,脚疼治脚。
战争的主动权一步步的被汉军从楚军中夺走。

项羽战略高明的话,就不会疲于奔命了.
汉军集团正面抗击住了项羽,第二战场则由韩信打的项羽集团
节节败退。
项羽亲率的部队不断打胜,但他的非直属部队则不断失败,
楚军战略上越来越被动了,这就是项羽的高明所在啊。


楼上就是把史记翻烂了,也不能翻的了项羽这个案。

[[i] 本帖最后由 E世飞将 于 2008-5-12 13:07 编辑 [/i]]

2008-5-12 13:12 E世飞将
他那次新安大屠杀,
很明显杀的可是秦、楚、赵、魏、韩、齐、燕这七国的人。(虽然名为秦军,可以知道这是章邯用囚犯为主组成的秦军,其中的多数军官为秦国的士兵、亭长、里长等组成的。秦国的囚犯应包括七国的人吧。)

可知这支秦军的军官以秦国的为多,但士兵则多是六国的人。
囚犯中大数人是秦国人?
秦国没那么无聊,没那么愚蠢吧。

2008-5-12 13:19 E世飞将
崇拜项王可以,但硬要说他战略高明,杀降杀的有理,
实在有失道理。

假设世界上有两个项王式的人物同时存在,我们就叫他项王A,项王B吧,
项王A占领了项王B的某个城,就开始了大屠杀,不管是平民、贵族、士兵,一个不留的杀光,然后夺了下一个,继续…………
项王B占领了项王A的某个城,也开始了大屠杀,不管是平民、贵族、士兵,一个不留的杀光,然后夺了下一个,继续…………


这就是战略的高明,杀降的高明,一路杀下去。

2008-5-26 11:10 平生最爱周公瑾
杀降成性的还有常遇春

2008-5-28 12:58 粗犷一猛男
晕~男女老少参加守城,破城后就要尽屠其民?这样就是人性?是不得以而为之?就能杀鸡儆猴的作用?我怎么觉得是日本鬼子的逻辑啊?

要这么说,YAOLEI不用为项羽翻案了,你可以直接去帮皇军和南京大屠杀翻案,你的逻辑绝对适用~~你不是享受“做学术”时“孤军奋战”的感觉吗?那时你肯定是孤身一人了~

2008-5-29 17:24 古拉森
项羽的残暴是无庸质疑的,这点没什么可说的,看史书你很难看到“项王笑”,多数都是“项王怒“,”大怒“,”烹之“之类的语言,凡遇城久攻不下,破城必屠城。不过刘邦也是屠过城的噢!从军事上说,楚汉时期项羽的武勇无敌,而韩信的兵法第一。

2008-6-2 16:57 天地游龙
[quote]原帖由 [i]E世飞将[/i] 于 2008-5-11 17:46 发表
看来楼上的认为项羽的第二战场的战略打的很好哦。

看看他分封的十八路诸侯王,他有本事调动的有几个?
韩信一战夺下三秦之地。再战连败魏、赵、代,
再战败齐、燕,
汉王最后联军数十万在垓下消灭项羽。

在这么长的时间内,项羽这么能打,又是总盟主,诸侯王都是他分的,可是谁真心拥戴过他?


... [/quote]

项羽分封诸侯是当时情况下不得已而为之,只是一种权宜之计,现在说什么分封是下策、应该王咸阳、杀刘邦之类的话,都是不考虑实际情况、盲信成论以及由结果推原因的马后炮。
咱们来看看秦灭以后全国的实际情况:项羽杀卿子冠军宋义夺军权,楚怀王在此情况下不得以才勉强“使项羽为上将军”,项羽身后根基不稳;巨鹿大战,项羽挟大胜之威,诸侯“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大家认为这种情况下与项羽联合的诸侯军真的是真心拥戴他?)然后就是与章邯20万秦军相持于漳河,从12月一直到第二年的七月,两军一直没有正式交战,章邯是不能,项羽是不为,他一方面拥兵自重、整合好自己的军队以便脱离怀王的影响,另一方面要利用这段时间处理好与诸侯之间的关系,不外乎以威压之、以利诱之,利用秦军的压力将诸侯绑在自己的战车上。大家要注意巨鹿大战时的秦军已经不是当初的“郦山徒、人奴产子”了,大家似乎一直有这个误区,其实章邯的兵是逐步增益的,“秦果悉起兵益章邯,击楚军,大破之定陶,项梁死。”(《项羽本纪》)其中就有那30万戍守长城、抵御匈奴的正规军。[这个大家应该都知道,秦的正规军有两部,一部在岭南,赵佗凿断五岭拥兵自立;另一部最精锐的抵御匈奴之兵却是一直没有记载其下落,既无战斗被消灭的记录,也无成建制逃跑的记载,那么他只能是逐步被增益到抵抗起义的战斗中去了。当时周文入关,二世不及调军回守,只能让章邯以““郦山徒、人奴产子”进行抵抗,难道在那之后还不知道调精锐军回来吗?而且王离也一直是边防军序列里的军官。]
项羽与诸侯的结盟只能说是利益上的驱使,是互相利用、互售利益的松散联盟,在这种情况下,项羽也肯定是向诸侯承诺了许多秦灭之后的利益分配,否则以项羽微薄的兵力如何能胁迫诸侯听命于己呢?(项羽巨鹿战前总兵力是5-7万,此时最多还剩3-4万吧)所以在灭秦入关之后,项羽肯定要兑现此前的诺言,更别提他还有更重要的任务,回彭城除怀王,解决身份问题。因为在此前项羽的身份和诸侯都是一样的王,至少义帝怀王仍然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即使项羽不分封诸侯,诸侯先来个窝里反、项羽那点兵能不能镇住不说,人家本身都有自己的地盘,来个鸟兽散项羽更是一无所得。应该说项羽的分封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使其对己有利地办法:那就是多封(亲己派如黥布、吴芮等)、分裂诸侯势力(司马卬殷王、申阳为河南王、田都为齐王之类)、迁封(原赵王为代王、原齐王不封等),让他们自己内耗,从而腾出时间自己处理怀王的问题。
请大家多考虑一下当时的情况,不要想当然的以结果去看源头,更不要以成败论对错。设身处地自己想一想,在当时的情况下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说项羽是政治白痴的那些同志们,请您提出一条更加可行的方案来,好吗?
至于说王咸阳,请考虑一下项羽杀降20万及部下兵皆楚人,以及怀王盘踞彭城必须解决的情况。
杀刘邦就更可笑了,就因为人家先进了关?大家认为不杀刘邦是错误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呢?是不是就因为后来刘邦打败了项羽、刘邦是项羽最大的对手?大家想一想这种逻辑难道不荒谬吗?在当时情况下你就认为刘邦以后会当皇帝了?因为他有”天子气“吗?杀了刘邦还有赵邦、张邦又如何呢?在当时刘邦的实力未必就在齐王、赵王等等之上,并没有非杀不可的理由。难道大家看了史书知道了刘邦会打败项羽的,玩个穿越回去告诉范增之流的?

2008-6-2 17:05 天地游龙
[quote]原帖由 [i]E世飞将[/i] 于 2008-5-12 13:02 发表
原来楼上看的很懂啊。
项羽手下的司马龙且、钟离昧、英布、蒲将军、恒楚、曹咎等,不见得比刘邦的曹参、灌婴等差吧。

看看四年的楚汉之争,韩信一战则吞三秦王、韩王、朝歌王待等,再战则连败魏、赵、代、燕 ... [/quote]

韩信一战则吞三秦王、韩王、朝歌王待等? 
哪本史书说的? 建议您去看一下汉初功臣表,看看汉军灭三秦用了多少时间,主要功臣的功劳簿都有哪些,
以及韩信在此战中的作用。不要盲目的说什么一战、再战之类,汉朝的建立不是韩信自己打下来的。

2008-6-2 21:59 2521032
项羽杀也是一句话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如果你怀疑他们会反 然后会威胁到你的生命 我相信你也不会容他们的.

2008-6-9 20:32 lipheal
:doubt::doubt:白起最过分啊!!!!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千古杀降第一将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