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炎黄春秋 » 汉朝故实(连载)


2005-4-15 02:18 曹仲德
[b](一)汉朝皇帝的自称[/b]

我们知道,“朕”这个词本来是所有人都可以使用的自称,到了秦朝建立,这个词就有皇帝一人能用了,坐在高高的龙椅上,张口闭口朕如何如何是电视剧和文学作品赋予中国皇帝的特有形象,这给人一种中国皇帝历来是妄自尊大的感觉,而且,更严重的,他传递着这样一种暗示:皇帝天生就应该如此妄自尊大,因为他本来是高高在上给人仰视的,就好像一个局长天生应该三句不离“本局长如何如何”一样。这是一个误解,是把明朝清朝一些坏制度坏观念推广到整个中国传统历史的结果。

实际上从《汉书》的记载来看,汉朝皇帝在和臣子在私下谈话的时候,和普通人是没有多大区别的,他们并不怎么用“朕”这个自称,而多数用“吾”或者“我”,连君权思想最严重的汉武帝也不例外,比如他和田吩谈的话。田吩是丞相,开了一长串用人名单,时间久了,武帝就说“君除吏尽未?吾亦欲除吏”(你用人用完没有,我也想用几个人呢)。再比如汉武帝因为打仗搞得国库空虚,号召大家捐款,大家都没反应,只有一个养羊发了财的卜式跑出来响应号召,汉武帝很高兴,想封他当个小官,卜式推辞说,我不会当官,只能放羊,汉武帝回答说,“吾有羊在上林中,欲令子牧之”(我在上林苑中有羊,想让你来放牧),就让他管上林苑。

汉朝皇帝也用“朕”,但绝大多数是在公共的正式的场合,比如下诏书等等。但现在现在却是不管什么场合,总让他们开口朕闭口朕,这就有些变了味道。就好像汉朝皇帝本来平居都穿得很随便,只在公众场合为了显得正式些才穿西装,而现在是不管什么场合,总要安排他们一身名牌西服出场,搞得好像他们是一些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存折有几位数的暴发户一样。

汉朝皇帝里面刘邦是个老粗,和别人说话不高兴了,动不动就来个“乃翁”(相当于现在说“老子”),可见对别人是不讲礼数的;而对于别人对自己的礼数,也同样不讲究,后人送他一个“无可不可”的考语,就是说他的不讲究。他不但谈话用“吾”“我”,连诏书也往往这样说话,直到死前的诏书都还是“吾立为天子,帝有天下,十二年于今矣”云云。

刘邦是不讲究,而刘秀则是刻意谦逊,刘秀是太学生,对待大臣很有点谦谦君子的风度,他有一次和邓晨谈话,用了一个什么自称呢?“仆”!当年刘秀还是小伙子的时候,天下盛传“刘秀为天子”,大家都说是要应在当时国师刘歆身上,刘秀插嘴说,你们怎么知道不是说的我,大家都笑,因为那时他是个老实人,一点不像要当皇帝的样子,后来刘秀还真当皇帝了,和邓晨谈到从前的事,颇有点感慨的味道,说“仆竟办之”(我最终还是做到了)。以皇帝之尊,对臣子用“仆”这样的谦称,真可谓谦逊之极了。而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是怎么称呼刘秀呢,不是“皇上”,也不是“陛下”,而是直呼刘秀的字“文叔”

[b](二)接见大臣的礼节[/b]

如果是接见诸侯王列侯或者丞相,皇帝应该离座起立,同时旁边侍从唱礼:“皇帝为诸侯王(列侯,丞相)起”,待对方行礼过后,才能落座,同时侍从唱礼“敬谢行礼”。

如果是接见丞相以下,则皇帝不用起立,可以坐着受礼,御史大夫行礼毕,侍从唱礼为“谨谢行礼”

九卿,将军,地方郡守行礼毕则唱礼“谢行礼”。

只有二千石以下朝官,可以省略这个“谢”字,唱礼为“制曰:可”

也就是说,对二千石以上官员觐见行礼,皇帝必须表示答谢,而答谢的恭谨程度则因官位而异,只有对二千石以下的朝官,才不用答谢。所谓“制曰:可”是什么意思呢,制曰即皇帝说之意,“制曰:可”就是皇帝说可以了你起来吧。

我们日常看的电视剧就是这样,皇帝只用大模大样的坐着一摆手:“起来吧”。

[b](三)汉朝大臣上朝是坐着的[/b]

《后汉书》记载说,光武皇帝提高刺举官吏的地位,使御史中丞与司隶校尉、尚书令朝会殿上时,“专席而坐”,京师号为三独坐。有人把它理解为满朝大臣都是站着,惟独这三人坐着。所以叫“三独坐”,这种看法是有问题的,因为直到宋朝之前宰相上朝都肯定是有座位的,所谓”三公坐而论道“就是说这回事,五代以来皇权衰微,宋初宰臣为了表示尊崇皇权,谦让不坐,由此传为定制,从此宰相上朝就没了座位。

实际上这里的”三独坐“的意思是把这三人的坐席与其他朝臣分开以示特殊,并不是说大家都站着就他们有座位。

《后汉书 戴凭传》提供了一则汉朝大臣朝会的具体情景,”建武中正旦朝贺,帝令群臣能说经者,更相难诘。义有不通,辄夺席以益通者。凭遂重坐五十余席“这里就说明了汉朝群臣朝贺的时候全都是有坐席的,古代人对于尊者常常铺设几层的坐席,叫做”重席“,戴凭说经胜过对方,光武帝就把对方的坐席剥夺了,铺到戴凭坐席下,所谓”重坐五十余席“就是说最后他的坐席铺了五十多层

理解了这点才能理解为什么”剑履上殿“在汉朝是大臣的一种殊荣,因为大家在殿上都是席地而坐,为了保持地面清洁,所以上殿前必须脱鞋,只有有特殊功劳的大臣才能被允许穿鞋上殿

如前所说,宋朝的时候宰相为了表示尊重皇帝,退让座位不坐,此后宰相朝会就没了座位,由此也可以推断,大概到宋朝之前,宰相之外其他大臣的座位已经被剥夺了,所以这里只说宰相谦让不坐而不及其他。

汉昭帝的时候,丞相田千秋年老,皇帝特许田千秋直接坐小车上殿,田千秋不过一庸相耳,尚享受如此待遇,而据说清朝的李鸿章曾经在朝廷大典的时候因为跪得太久,起来后站都站不稳,对比之下,不能不发一叹
(待续)

2005-4-15 03:52 龙宽九段
随着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皇帝也越来越高高在上,封建制度也越来越严酷了,对皇帝自然不敢不敬了

2005-4-15 03:57 天山一剑仙
仲德兄总结的很好!
只是“仆竟办之”应为“仆竟辨之”。这句话是邓晨说给光武的。原文明白:“晨从容谓帝曰:‘仆竟辨之。’帝大笑。”光武当年曾说过“何用知非仆耶”,此时邓晨这么说,是说我当时还就真看出你将来一定会有作为了(因为当时只有邓晨对刘秀这句话留心并关注),因此光武为之大笑。
仲德兄明察。

2005-4-15 05:40 曹仲德
多谢张兄捉虫,很久没看《后汉书》了,才在另一个论坛捅出句“后汉书没王允传”又到这边把这事记错了^_^

以后一定改正错误,小心查对

2005-4-15 06:15 曹仲德
(二)接见大臣的礼节

如果是接见诸侯王列侯或者丞相,皇帝应该离座起立,同时旁边侍从唱礼:“皇帝为诸侯王(列侯,丞相)起”,待对方行礼过后,才能落座,同时侍从唱礼“敬谢行礼”。

如果是接见丞相以下,则皇帝不用起立,可以坐着受礼,御史大夫行礼毕,侍从唱礼为“谨谢行礼”

九卿,将军,地方郡守行礼毕则唱礼“谢行礼”。

只有二千石以下朝官,可以省略这个“谢”字,唱礼为“制曰:可”

也就是说,对二千石以上官员觐见行礼,皇帝必须表示答谢,而答谢的恭谨程度则因官位而异,只有对二千石以下的朝官,才不用答谢。所谓“制曰:可”是什么意思呢,制曰即皇帝说之意,“制曰:可”就是皇帝说可以了你起来吧。

我们日常看的电视剧就是这样,皇帝只用大模大样的坐着一摆手:“起来吧”。

2005-4-15 07:15 慕容心
电视剧里的皇帝个个都和齐王田地似的。。。。。

2005-4-15 07:53 始皇
有点意思

2005-4-15 12:39 紫冠道人
》》这是一个误解,是把明朝清朝一些坏制度坏观念推广到整个中国传统历史的结果。
--------------------------
这种事情多了。
唉。。。。。

2005-4-15 12:44 yingzheng

好文啊

礼节确实是越往后等级越分明了.

2005-4-15 12:49 张建昭
仲德最近多产啊~~,先推荐之。

2005-4-15 13:41 郎心如铁
[quote]原帖由[i]周公梦[/i]于2005-04-15, 7:15:25发表
电视剧里的皇帝个个都和齐王田地似的。。。。。 [/quote]
还总是千篇一律的一堆官腔,也不管符不符合年代

2005-4-16 13:22 苏西坡
扫盲啊,支持楼主继续填坑~

2005-4-17 16:20 旁观者
到了宋朝皇帝对大臣还是很客气的,到了明朝就把大臣象佣人一样看待了。至于清朝,大家自己看那些辫子戏。皇帝权威的加强是中央集权后的必然结果。西欧也是这样的。

2005-4-17 18:56 曹仲德
(三)汉朝大臣上朝是坐着的

《后汉书》记载说,光武皇帝提高刺举官吏的地位,使御史中丞与司隶校尉、尚书令朝会殿上时,“专席而坐”,京师号为三独坐。有人把它理解为满朝大臣都是站着,惟独这三人坐着。所以叫“三独坐”,这种看法肯定是有问题的,因为直到宋朝之前宰相上朝都肯定是坐着的,所谓”三公坐而论道“就是说这回事,五代以来皇权衰微,宰臣谦让不坐,传为定制,从此宰相上朝就没了座位。

实际上这个”三独坐“的意思是这三人的坐席与其他朝臣分开以示特殊,并不是说大家都站着就他们坐者。

《后汉书 戴凭传》提供了一则汉朝大臣朝会的具体情景,”建武中正旦朝贺,帝令群臣能说经者,更相难诘。义有不通,辄夺席以益通者。凭遂重坐五十余席“这里就说明了汉朝群臣朝贺的时候全都是有坐席的,古代人对于尊者常常铺设几层的坐席,叫做”重席“,戴凭说经胜过对方,光武帝就把对方的坐席剥夺了,铺到戴凭坐席下,所谓”重坐五十余席“就是说最后他的坐席铺了五十多层

理解了这点才能理解为什么”剑履上殿“在汉朝是大臣的一种殊荣,因为大家在殿上都是席地而坐,为了保持地面清洁,所以上殿前必须脱鞋,只有有特殊功劳的大臣才能被允许穿鞋上殿

2005-4-17 19:06 曹仲德
(续三)如前所说,宋朝的时候宰相为了表示尊重皇帝,退让座位不坐,此后宰相朝会就没了座位,由此也可以推断,大概到宋朝之前,宰相之外其他大臣的座位已经被剥夺了,所以这里只说宰相谦让不坐而不及其他。

汉昭帝的时候,丞相田千秋年老,皇帝特许田千秋直接坐小车上殿,田千秋不过一庸相耳,尚享受如此待遇,而据说李鸿章曾经在朝廷大典的时候跪得太久,起来后站都站不稳,对比之下,不能不发一叹

2005-4-17 19:19 曹仲德
为了方便大家阅读,还是直接编辑到首贴吧

2005-4-17 20:09 扶楠
好文好文,仲德加油啊:)

2005-4-18 07:24 武陵后生
好文章啊,喜欢看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汉朝故实(连载)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