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我思我在 » 大家看过〈狼图腾〉后的感受


2005-4-10 02:45 leifangyun
这是一本好书
不同专业的人看过有不同的感受
对与我来说
这是一个恐怖时代的到来

一个是不能的如何去管理草原的人在那里寄生
去践踏这那片美丽的地方

一个是游牧民族的文化
游牧文化的进程

大陆法系和海洋法系之间的差异

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差异

2005-4-10 07:11 zeroideal
好坑一个
狼图腾是很有争议的,出来后,很多人对作者崇拜得五体投地,也很多人大骂作者无知无耻。个人觉得狼得作者算是一个很偏激的人,比我都偏激。文章我没有看完,也许我能接受他的一些思考,但是我无法接受他对我轩辕族的蔑视。
不发表意见了,有沙发就坐吧,

2005-4-10 10:57 狂醉月
这本书我看了两遍,是很不错的。
作者从另一个角度来探讨中华民族的兴衰,眼光与众不同,确实有相当的震撼力。

偶要说的是,站在作者的立场,他说得确实有道理,农耕民族的缺点就是太懦弱,历史上总是被游牧民族欺负,一点点就被打得人翻马仰。

但是,不能就这样说农耕民族很差劲。相比游牧民族,农耕民族的强项是在于它的持久力与忍耐力。当时间一拉长,游牧民族的劣势就显露出来了。在历史上,许多游牧民族都败在农耕民族的耐力上。比如说,汉朝的匈奴与唐朝的突厥。

不过,一旦游牧民族建立起农耕民族的优势,就能与农耕民族长期作战了。所谓的优势就是,开土耕田,定居生活。当游牧民族一方面在游牧,一方面又能耕作而自给自足,那么农耕民族就没法对抗了。

这个情况,有三个游牧民族做得很成功,分别是契丹、女真与满族。契丹与女真能长期与宋朝相抗达160余年(约莫从公元960年至1123年),女真则与宋朝对抗111年(大约从公元1123年至1234年)。这两个民族之所以可以这么成功的对抗这么久,甚至将大宋皇朝压得透不过气来,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都引入了农耕民族的优势,拥有稳定的粮草、固定的人口及强大的全民皆兵制下的骑兵。

至于满族则不需多说,这个强大的民族甚至统一了中国,将农耕民族统治了长达267年。

作者说,游牧民族提供了一个新鲜的营养剂于农耕民族。每当农耕民族开始衰落时,游牧民族就开始侵略。于是,在外敌压境下,农耕民族隐藏着的血性就被爆发出来了。这让农耕民族不再懦弱。

这个观点,偶是认同的。一个国家必须有敌人才会自强不息。

放到现在的世界,虽然可能没有确实的敌人,但也要有假想敌,才能保持着强大的国力与高昂的士气。

2005-4-10 12:40 村里我最帅
很厚实,很久没有看到这么有内容的书了。

在80后写作、网络写作泛滥的今天,这种书会越来越有市场的。

2005-4-11 13:26 leifangyun
这样的书
是多少年出的一本呀
中国从改革开放之后
一些垃圾文章也就随之着经济社会出来了

2005-4-12 19:01 尘土飞扬
好书!虽说作者略有偏激,不过可以看出他的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中国人的软弱应该主要是受强烈的小农意识所影响!我们需要一个强大的,为了最终利益不顾一切的,甚至能过以牺牲为代价的“狼”精神!

2005-4-12 19:15 关毛
[quote]原帖由[i]尘土飞扬[/i]于2005-04-12, 19:01:20发表
好书!虽说作者略有偏激,不过可以看出他的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中国人的软弱应该主要是受强烈的小农意识所影响!我们需要一个强大的,为了最终利益不顾一切的,甚至能过以牺牲为代价的“狼”精神! [/quote]
可惜我的一部狼图腾里面附录了一大堆赵丰年的文章~~~~这小子太极端了

2005-4-12 19:19 leifangyun
那里面有一段说的是
大狼咬死许多的黄羊
可自己没吃了多少
它们留下一部分给那些老狼,小狼,病狼和母狼
它让我们知道了什么
明白了什么
大家看过之后
都是能明白的

姜戎有点过激
要是没有邓小平在79年的过激
能有中国的现在
没有朱总理的过左
中国现在的局面又是什么样的呀

2005-5-6 14:55 waitforyou
我没看过
不过争议这么大
去看看去

2005-5-9 22:26 月似飞
看这本书的名字就反感,我看到了这本书,但是我没有去看。

2005-5-14 18:58 龙骧将军
我看到这个名字就反感,作者是好好的炎帝后代,炎黄子孙,却为异族讴歌。

2005-5-14 19:44 关内侯
残忍好杀比如日本~

爱好和平不是错,现在为什么要鼓吹狼的残忍呢?

2005-5-14 20:53 慕容燕然
无意间看到这么一段话:狼最凶狠锐利的武器就是上下四颗牙齿,如果没有牙齿,狼所有的勇敢,强悍、智慧、狡猾、凶残、贪婪、狂妄、野心、雄心、耐性、机敏、警觉、体力、耐力等等一切的品性,个性和悟性,统统等于零。

2005-5-22 09:43 占卜者艾玛
不错.这本书的不少观点太过于偏激!
对于华夏农耕文化的全盘否定是此书的一大败笔!
在不少问题上不加取舍,没有做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2005-5-22 11:29 Phil
狼的精神固然需要,但是如果狼的精神占了主导,结局就如昔日的契丹,蒙古,女真等......羊的精神固然有阴柔之处,但是并非就是软弱。
--打个比方:现在世界上,狼的总数,有羊多么?给你一只狼和一头羊,你愿意让你的孩子更亲近哪个?
--再打个比方:狼唯一可以被利用的,就是当它被驯化成了狗以后......

2005-5-24 17:24 东海麋子仲
这本书希里糊涂的看过一点,给人的感觉用一个词可以形容,比较白痴,不论是历史观和人生观。文人的优点在于可以很好的把自己的思想表述出来,文人的缺点是显而易见的,就是空想,不理性,容易绝对化。墨子写文章,文不胜词,就是怕以辞害义,这本书直以辞代义了。

2005-5-26 11:33 幽浪
如果我们主流的是“狼图腾”里所褒扬的民主特质。那么我们现在在那里?如前面一些朋友说的很成功的民族,现在又在那里?


“文过饰非”很常见,关键是有人故做很有“见的”的样子追着拍马,这才好玩。

2005-5-26 21:10 luanshengyu
我这里有作者的新书,地址是
[url=http://jidequan.anyp.cn]http://jidequan.anyp.cn[/url]

2005-6-19 18:50 风笑痴痴
[quote]原帖由[i]尘土飞扬[/i]于2005-04-12, 19:01:20发表
好书!虽说作者略有偏激,不过可以看出他的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中国人的软弱应该主要是受强烈的小农意识所影响!我们需要一个强大的,为了最终利益不顾一切的,甚至能过以牺牲为代价的“狼”精神! [/quote]
这总让我觉得好瞧不起农民的????

2005-6-19 21:06 轩辕苍龙
這本書很不錯

我覺得狼性對于中國來說還是很缺少的。

2005-6-20 00:54 大到暴雨
[quote]原帖由[i]盘尼西林[/i]于2005-05-22, 9:43:39发表
不错.这本书的不少观点太过于偏激!
对于华夏农耕文化的全盘否定是此书的一大败笔!
在不少问题上不加取舍,没有做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quote]
最后的八个字难道不是读书的方法么?

弃其偏激的观点,书中很多地方还是值得一读的。

当然:作者少一点个人的论辞,多让读者自己去字里行间品味,读来会有趣的多。

2005-6-20 01:01 秋月枫舞
我们中华民族需要的是动若脱兔,静若处子的风范,无须过分追求狼的秉性。

2005-6-20 02:15 吕布貂蝉
狼真有那么多好处~~我们的老祖宗会不知道么~~

简直就是胡扯出来的 狼文化 ~~

2005-6-20 07:34 蒹葭苍苍
看看现在世界列强,有谁是狼文化?

2005-6-21 00:00 慕容燕然
对于充满赤裸裸种族主义观点的书,无论它再有道理都是垃圾。

2005-6-21 13:09 marketing
没看过这书,但是我听说有非常强的市场吵作我就烦,而后看了轩辕赵先生的文章,就更加反感

2005-6-21 13:24 吳下阿蒙
不过我觉得如果抛开民族的方面转为个人方面上考虑,你们是想做匹能猎杀黄羊的狼还是等待被狼猎杀的羊?
我想应该没有人会愿意做只羊吧!在我的观念里,与其等待被杀不如先杀.

2005-6-23 19:37 小海
有点偏激,但也直指了痛处.

2005-6-24 18:03 杨少凡
[quote]原帖由[i]狂醉月[/i]于2005-04-10, 10:57:49发表
有三个游牧民族做得很成功,分别是契丹、女真与满族。契丹与女真能长期与宋朝相抗达160余年(约莫从公元960年至1123年),女真则与宋朝对抗111年(大约从公元1123年至1234年)。这两个民族之所以可以这么成功的对抗这么久,甚至将大宋皇朝压得透不过气来,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都引入了农耕民族的优势,拥有稳定的粮草、固定的人口及强大的全民皆兵制下的骑兵。

至于满族则不需多说,这个强大的民族甚至统一了中国,将农耕民族统治了长达267年。
[/quote]
第一,女真和满族是一回事,只不过称呼的时期和代表的部族不同。

第二,呵呵,一个成功的民族,应该是成功地保留了自己的文化和语言等代表性东西的民族,老兄说的这三个(姑且算是三个吧),今日契丹女真何在?满族已经被同化成什么样子了?当年的满语现在有几个人懂?

第三、《狼图腾》的作者极为崇拜游牧民族,将他们视为狼,甚至把根本八杆子打不着的欧美诸国冠以海狼之称,可是这些民族可都是由农业民族进化来的呀,哪个历史上是游牧民族了,历史上的游牧民族建立的国家如今如何?大家谁都知道。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