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4-23 18:46
kevinco
就因想到了百姓,才杀兄弑弟。
2005-4-23 18:56
kevinco
[quote]原帖由[i]旁观者[/i]于2005-04-23, 18:27:21发表
他杀兄弑弟时会想到天下吗?对此深表怀疑,他应该是满脑子求生罢。关于政治斗争就是这种东西,不进则退。关系最高权位的争斗更是非生即死,人性被压抑到了最低点。 [/quote]
如果只是满脑子求生,后来又怎么会有空前盛世。不可能有人可如此转变的吧!!
2005-4-23 20:31
冒险王
李渊小事糊涂,大事可不糊涂。
李渊儿子多时可以犹豫不决,儿子少了自然就可以立下决心。
李渊并非不知道李世民的本事,只因为立长子传统观念使得一直下不了决心。
现在不需要下决心了,加上丧子之痛,自知无力打理国事,不如干脆交给太宗。
2005-4-23 22:02
旁观者
[quote]原帖由[i]kevinco[/i]于2005-04-23, 18:56:28发表
如果只是满脑子求生,后来又怎么会有空前盛世。不可能有人可如此转变的吧!! [/quote]
是指事变当时啦。你不会认为李世民一边策划事变一边还想着天下百姓吧。
2005-4-23 22:20
kevinco
错了,真是的误解你前一句话的意思,对不住呀!不过当时情况非你死便我亡,是道德和伦理压到最低,而人性膨胀到高点。
2005-4-24 13:15
张建昭
[quote]原帖由[i]kevinco[/i]于2005-04-23, 18:46:06发表
就因想到了百姓,才杀兄弑弟。 [/quote]
这话太上纲上线了……
2005-4-24 15:46
kevinco
[quote]原帖由[i]张建昭[/i]于2005-04-24, 13:15:02发表
这话太上纲上线了…… [/quote]
杀兄弑弟是他的兄弟无能好声色犬马,加上危急自身安全不得已而杀之.再有房玄ling一干人在旁扇风点火。
2005-4-24 15:54
张建昭
最初动机要么是自保、要么是有野心,要么两者兼有。但是如果上纲上线到为百姓杀弟兄就未免可笑了。
兄弟已被杀了,自然成了又无能、又声色犬马、又……。
2005-4-24 17:00
扶楠
唉……看来现代的很多历史学家白翻案了,李建成、李元吉依旧是声色犬马又无能,李世民依旧是替百姓着想顺便保一保自身……也不知是该为此笑,还是为此无奈
2005-4-24 18:32
王佐之才
酿成玄武门之变的根源还是在高祖。
在开国帝王中,唐高祖虽然老成持重,但毕竟是靠儿子打江山,在唐王朝统一战争中,三个儿子的势力急剧膨胀,形成尾大不掉之势。高祖的地位一直是比较脆弱与尴尬的,尤其是秦王府更是集中了唐王朝的精兵良将且自成一体,不仅是对建成太子地位威胁最大,同时对李渊的皇帝之位也构成一定威胁。
在玄武门事变之前,李渊对秦王越发不满,这并非仅仅是来源于妃子的幕后挑拨。唐廷内部权力斗争白热化,实际上形成了高祖、太子、齐王VS秦王的一种政治格局。太子建成是李渊立的合法皇位继承人,保父皇就是保自己,李渊力挺太子建成也是稳固自身地位,这种权力结合是很自然的事。
高祖在三个儿子中搞平衡,无非是利用太子与齐王制横秦王急剧膨胀的势力。可见李渊的皇帝之位来源于力量平衡,但玄武门之变实际上打破了这种力量平衡。太子与齐王被杀,李渊作为皇帝的权利基础被瓦解了。但是当了皇帝的人,没有一个是想主动退位的,李渊退位的最大原因是自身权力基础不复存在(连最亲近的大臣裴寂都被秦王勒令回原籍)高祖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朝中大势已去。
但我不赞成高祖不退位,李世民就要对自己的父亲下黑手的说法。李世民还不至如此,李渊退不退位无关大局,太子与齐王全家被杀,没有任何人可以同李世民竞争皇位,连皇太孙的可能性都不存在,李世民自身地位几经确定无疑了,继承皇位是早晚的事。李世民轼父不可能也不必要,高祖不退位,秦王照旧发号施令是事实上的皇帝;高祖退位,秦王是名与实归,是名正言顺的真皇帝,两者本质上是一样的。李世民即使等不及了想当皇帝,也不会傻到自己向李渊说的地步,由自己直接逼宫,父子之间未免尴尬,秦王旧臣自然会出面对李渊旁敲侧击,高祖原本就是隋朝官场的老滑头,还是懂得时务的。
2005-4-24 19:12
慕容燕然
不光因为裴寂是高祖的旧臣,世民对裴寂同志有三不能容。
太原起事之前裴寂赚了世民的钱,此为其一
裴寂是李唐元老,在太原起事之前就为李渊筹划,对李氏父子所作所为知根知底,此为其二
裴寂不但是高祖旧臣更加是高祖的密友,此为其三
2005-4-25 02:02
扶楠
哇,楼上两位GG论的真好啊。同意
不过,其实我也不大支持李世民会杀李渊,但是政变当中这个应该是最无奈时会采取的做法了……
2005-4-25 02:16
慕容心
朝中全是秦王的人,退不退都一样。。
2005-4-26 17:42
niya-yeye杨威利
鄙人觉得,哪有人放着皇帝不当的啊 ?
2005-4-26 17:59
扶楠
[quote]原帖由[i]niya-yeye杨威利[/i]于2005-04-26, 17:42:45发表
鄙人觉得,哪有人放着皇帝不当的啊 ? [/quote]
真是大实话……
2005-4-27 16:10
瑶姬小公主
我说句公道话,李渊是真不愿意让位于唐太宗
但我要说,唐太宗杀兄弟杀的好……
元吉他能当上好皇帝吗?建成有大功劳吗?
哼,没有唐太宗,怎么有贞观之治?一个兄弟,一个天下百姓,你们说,那个重要?
我要是李世民,也为以天下为公
2005-4-27 19:57
张建昭
[quote]原帖由[i]瑶姬小公主[/i]于2005-04-27, 16:10:22发表
哼,没有唐太宗,怎么有贞观之治?一个兄弟,一个天下百姓,你们说,那个重要? [/quote]
在李世民杀兄弟之前谁又知道有贞观之治呢?
现在看从前总会有错觉,好象感觉他是为了天下苍生杀兄弟一样。
但他当时真的是为了百姓么?扯太远了。李世民自己也会哭笑不得的。
完全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2005-4-27 21:31
旁观者
[quote]原帖由[i]瑶姬小公主[/i]于2005-04-27, 16:10:22发表
我说句公道话,李渊是真不愿意让位于唐太宗
但我要说,唐太宗杀兄弟杀的好……
元吉他能当上好皇帝吗?建成有大功劳吗?
哼,没有唐太宗,怎么有贞观之治?一个兄弟,一个天下百姓,你们说,那个重要?
我要是李世民,也为以天下为公 [/quote]
唐太宗那时应该计划事变就用光脑细胞了,那还有空想这个?百姓?兄弟?应该是思考自己的性命更重要吧。就算喜欢太宗也没必要把他捧的那么高吧。至于元吉和建成,死人是没有功劳和能力可言的,尤其是在权利斗争中失败的人。
2005-4-27 21:49
旁观者
[quote]原帖由[i]王佐之才[/i]于2005-04-24, 18:32:33发表
酿成玄武门之变的根源还是在高祖。
在开国帝王中,唐高祖虽然老成持重,但毕竟是靠儿子打江山,在唐王朝统一战争中,三个儿子的势力急剧膨胀,形成尾大不掉之势。高祖的地位一直是比较脆弱与尴尬的,尤其是秦王府更是集中了唐王朝的精兵良将且自成一体,不仅是对建成太子地位威胁最大,同时对李渊的皇帝之位也构成一定威胁。
在玄武门事变之前,李渊对秦王越发不满,这并非仅仅是来源于妃子的幕后挑拨。唐廷内部权力斗争白热化,实际上形成了高祖、太子、齐王VS秦王的一种政治格局。太子建成是李渊立的合法皇位继承人,保父皇就是保自己,李渊力挺太子建成也是稳固自身地位,这种权力结合是很自然的事。
高祖在三个儿子中搞平衡,无非是利用太子与齐王制横秦王急剧膨胀的势力。可见李渊的皇帝之位来源于力量平衡,但玄武门之变实际上打破了这种力量平衡。太子与齐王被杀,李渊作为皇帝的权利基础被瓦解了。但是当了皇帝的人,没有一个是想主动退位的,李渊退位的最大原因是自身权力基础不复存在(连最亲近的大臣裴寂都被秦王勒令回原籍)高祖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朝中大势已去。
但我不赞成高祖不退位,李世民就要对自己的父亲下黑手的说法。李世民还不至如此,李渊退不退位无关大局,太子与齐王全家被杀,没有任何人可以同李世民竞争皇位,连皇太孙的可能性都不存在,李世民自身地位几经确定无疑了,继承皇位是早晚的事。李世民轼父不可能也不必要,高祖不退位,秦王照旧发号施令是事实上的皇帝;高祖退位,秦王是名与实归,是名正言顺的真皇帝,两者本质上是一样的。李世民即使等不及了想当皇帝,也不会傻到自己向李渊说的地步,由自己直接逼宫,父子之间未免尴尬,秦王旧臣自然会出面对李渊旁敲侧击,高祖原本就是隋朝官场的老滑头,还是懂得时务的。 [/quote]
高祖那时已经没有真正可倚靠的臣子了,本来依靠儿子比依靠外人来说是个较好的选择,但是儿子太厉害,老父亲能力压不住就变成了惨剧了。说起来还是李渊能力不足啊。要是自己完全掌控军队就没有这种事了。
2005-4-27 22:15
王佐之才
实际上,太原起兵之初,三个儿子依靠的是李渊的家底。李渊是隋朝太原留守,手中握有西北军权,建成、世民、元吉初出茅庐,是依靠父亲的军队起家的。我觉得李渊将兵权下放,让儿子典兵征讨天下,是比较明智的。军权下放使唐王朝用兵增加了灵活性与效率,但也造成了三个儿子各拥强兵,尾大不掉之势。
个人觉得,李渊在唐朝统一战争结束后,不要只想在儿子之间搞平衡,而是应该逐步考虑收取几个儿子的兵权,李渊一味放纵儿子的权力欲,终于演变成失控的局面,为后来的兄弟相残埋下了伏笔。
2005-4-27 22:26
小李飞刀
自保肯定是放第一位,只有自保后才有时间想天下。命都悬了,还有什么心思想天下
2005-4-28 10:36
扶楠
[quote]原帖由[i]瑶姬小公主[/i]于2005-04-27, 16:10:22发表
我说句公道话,李渊是真不愿意让位于唐太宗
但我要说,唐太宗杀兄弟杀的好……
元吉他能当上好皇帝吗?建成有大功劳吗?
哼,没有唐太宗,怎么有贞观之治?一个兄弟,一个天下百姓,你们说,那个重要?
我要是李世民,也为以天下为公 [/quote]
谁也无法自称说句公道话——你就能保证你是真正公平的吗?
你对建成、元吉的看法,对他们又公正了吗?
元吉自是顽劣,但是建成未必不行,至少他是可以做一个合格的守成之主的。
没有唐太宗,哪来的贞观之治?还以天下为重?——这哪挨哪啊?建昭兄说的好,你当时又怎能料到后来的事情?还有,真是把李世民抬的太高了,我才不信当时他会想到百姓,或者说,顾不上想到百姓了。而且李世民虽然是采用了在长安发动政变的方法,但从他经营洛阳若干年还有后来派张亮到洛阳等事上,可以看出,如果在长安彻底失败,那他会去洛阳,做最后的努力。这样就只能兵革相见了,遭殃的是谁?还不是百姓?这件事纯粹就是宫廷斗争,没必要加上很多帽子。
2005-4-28 11:05
扶楠
[quote]原帖由[i]王佐之才[/i]于2005-04-27, 22:15:28发表
实际上,太原起兵之初,三个儿子依靠的是李渊的家底。李渊是隋朝太原留守,手中握有西北军权,建成、世民、元吉初出茅庐,是依靠父亲的军队起家的。我觉得李渊将兵权下放,让儿子典兵征讨天下,是比较明智的。军权下放使唐王朝用兵增加了灵活性与效率,但也造成了三个儿子各拥强兵,尾大不掉之势。
个人觉得,李渊在唐朝统一战争结束后,不要只想在儿子之间搞平衡,而是应该逐步考虑收取几个儿子的兵权,李渊一味放纵儿子的权力欲,终于演变成失控的局面,为后来的兄弟相残埋下了伏笔。 [/quote]
哈哈哈,的确如此呢。
感觉李渊是很有些宠自己的儿子的。他的儿子们可以随便出入上台东宫,甚至身带刀剑都没事,如果要是别的大臣带上什么刀剑,那按律可是死罪的。权力、身份、地位,只要可以给他们的,李渊从不吝惜。唐初秦齐二王的权力及地位,是唐代诸王乃至历代诸王(除了皇帝无法控制朝廷,像摄政王,那情况自当别论)都无法比拟的。在军权上,李渊也从不马虎,唐的军队李渊只交给自家人,对外人一百个不放心。这和他了解隋文的篡位有关。另外,武德年间亲王都有“左右六护军”、“左右亲事”等很多护卫,再加上他们自己也会私募些兵士,因此他们手下的人都很多。李渊当初大概是没有想到后来会是这样的局面,再想控制的确是尾大不掉,但我觉得他并非完全被动,就像武德八、九年那样,他扼制李世民还是很有效果的,这说明他并非无法解决,只是下不了决心,一方面是作为父亲的为难,另一方面无疑他也不想轻动朝廷的支柱——武德年间秦王的确在朝野举足轻重的人物。因此李渊的态度一直是至少保全他。
但是,到了武德九年,李渊有一个大的转变,而且就发生在几天之内。六月丁巳太白经天,后面马上是东宫夜饮出事,之后建成、元吉又“日夜谮诉”,陈叔达则言“且性刚烈,若加挫抑,恐不胜忧愤,或有不测之疾,陛下悔之何及”,因而作罢;此后元吉又劝李渊杀掉李世民,可是李渊也还是没有答应。然后则是秦王府中的谋划……己未,太白复经天。这次情况就不相同了,李渊把傅奕的奏章交给李世民,示意要他自杀。这个转变实在是太快而且太大,中间只隔了一日,或者根本就是今天和昨天的事。猜测会不会是秦王府中的谋划泄露,再加上古人对于天象的迷信,才造成李渊的转变,然后仓促之下李世民只好铤而走险……事实上具体发生了什么,只怕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了。但李渊一直犹豫的态度,无疑对于局面十分不利,这的确要怪他。
2005-4-28 11:12
羽扇纶巾
李渊是自愿当太上皇的吗?
怎么会?太上皇是什么?和被打入冷宫的嫔妃有什么区别?几千年的王朝史中有几个太上皇?汉高祖的老爸是一个,但他没有做过皇帝。宋徽宗、宋高宗、清高宗(乾隆)都是自愿退位的,但他们退位后还掌着实权,宋桓宗、宋孝宗和清仁宗(嘉庆)几近傀儡。李渊退位后情况如何?所以他不是自愿退位而是被逼退位,被人所逼,为情势所迫。
有人说是被李世民赶下来的。
不是被他还是被谁?亏得当了皇帝后出现了“贞观之治”大好政治局面,总算在历史上留下了一个不错的名声。
2005-5-6 10:04
狼一
[quote]原帖由[i]我不是迭戈[/i]于2005-04-08, 8:58:42发表
玄武门之变不久,李渊就成了太上皇,李世民当了皇帝。至于其中的过程,我一直认为是李渊自觉年岁已高,再加上一下失去了两个儿子,白发人送黑发人,难以忍受其中的痛苦,故传位给儿子。又有人说是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后,已经控制了京城,以武力强行逼迫老爹让位的 。是这样的吗? [/quote]
如果偶是李渊,不逼偶 ,偶 也退位
作皇帝还有什么意思
儿子就剩一个了
2005-5-6 10:10
寻梦的猎人
李渊的儿子没被杀得只剩一个吧~
2005-5-6 13:39
左面临江
没有啦,李渊的儿子有十多号呢,那个建滕王阁的李元婴就是一个
2005-5-6 13:42
左面临江
李渊退位该是叫主动自保,识时务者为俊杰
2005-5-6 15:09
苏西坡
[quote]原帖由[i]羽扇纶巾[/i]于2005-04-28, 11:12:46发表
宋桓宗、宋孝宗和清仁宗(嘉庆)几近傀儡。 [/quote]
宋桓宗是谁?
2005-5-6 18:05
左面临江
呵呵,他应该是想说宋钦宗赵桓吧
2005-5-6 19:07
陶心
1,不合情理。李世民如果还正常,就根本用不着逼老子下台。竞争对手都死了,剩下的也不敢斗他,还用得着吗?又不是李渊又立了个其他李**,那么李世民再靠势力去逼这个李**下台才是呢。应该就是李渊自己烦透了,你着急就早点给你吧。李世民根本用不着逼父,因为不传他传谁?天下都姓李了。
2,近多年出现了许多给历史翻案的风气。翻得好得要支持,但也有翻的不好的。鄙人觉得也不能抓着什么就那什么指责讽刺别人“受教科书毒害……”好像别人跟他看法不一样就一定是自己没有经过大脑思考似得。尤其是拿一些“宫廷斗争”来攻击一些可以定论的在封建帝王中可以算得上是明君、模范的人。而我一直觉得,宫廷斗争管我什么事啊,主要看此帝为江山社稷百姓作了些什么、相比较下在封建帝王里面算怎样的。
这其中有两种心态。一种是对于弱者、失利者的同情心理。第二种是我们青年人的求异心理。其实都是好现象。但是,毕竟不能把不同的看法(我们歌颂毛主席、周总理、小平同志,把唐太宗、诸葛孔明看成是封建政治家的模范等等)就视作“没自己的独立思考”。
页:
1
[2]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