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11-21 23:24
MP4
丞相作为帝王之辅佐,由来久远,基本上可以说,中国自有帝王始,就有辅佐朝政,处理实际事物,掌握次高权力的相位这一可称“天下第二人”的职务。
到了明初,宰相制最终终结于朱元璋。这不是一时的冲动,是在他建国为帝后,为了巩固帝权,经过多年的思虑和谋划才决定的。最初,他对设立宰相辅佐国政的制度,也是一如前代,并无疑虑。早在他还是称为吴国的时候,便已经设立起了宰相的职位。从吴至明,宰相共有左、右二员。那时位居左相的是李善长,位居右相的是徐达,宰相任所称中书省。明曾出任职丞相的只有李善长、徐达、汪广洋、胡惟庸四人,时间只有十三年。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因“胡党案”撤销中书省,在胡唯庸以谋反罪被诛以后,权力由六部分摊,军队设立左、右、中、前、后五军都督府,一切权力由皇帝直接掌握,朱元璋成了中国历史上权力最大的君主。
首先要说的应是李善长。李是在朱元璋还是郭子兴的部将之时便与他在军中共事的旧人和朋友,那时朱元璋才27岁,而李善长则已41岁,但他们相交极厚,彼此非常相得。李善长其人,史称“少读书,有智计,习法家言,策事多中”。从指挥作战和组织供应,他都兼管。建国之初,一切有关政、经等项的法规和制度,也都是由李参与制定,或者由其牵头的。所以被封为为开国六国公之首。
然而,建国之后,朱李开始逐步相离了。当时中书省综掌全国军、政大权,对一切庶务都有专决的权力。李善长任相期间自作主张,当机立断的惯例并未有所收敛。而对于在已经身处皇位,成为开国之君而又疑心极重的朱元璋看来,这样的做法,却是太过目中无人。次数一多起来,更觉忍无可忍。他对李的不满,便是由此开始,只不过隐忍不发而已。到洪武四年,机会恰好到来。恰好李善长患病在家,自觉多日未能前往中书省治事,心有未安,便上疏恳请致仕(退休)。他这样做一则是略示未能任事心有末安;二则也是籍此以为试,看看皇帝对他究竟如何看待,这是历代大臣所惯用的一招。朱元璋得奏之后,并没有如他想的那样下旨慰留,而是顺其所谓,立即钦批准其致仕。当然,朱元璋心里还是有一些歉意的,所以对李善长的家人也特加恩礼,到洪武九年更将自己幼女临安公主下嫁李善长的长子李棋为妻。
当时徐达北伐未归,中书省无人,朱元璋就提拔了追随多年的旧人汪广洋。汪为人谨慎小心,廉明持重,与李的专断截然不同,可以令朱元璋放心。但汪却没有丞相之才,办事乏力,事事请示,又令他日渐失望。所以李善长将同乡胡惟庸荐入了中书省,汪则例升左相。胡惟庸很早便以精明干练受知于李善长,曾多次受其推荐和提拔,后来更成了亲戚,胡惟庸的女儿嫁给了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的儿子李佑。胡得李的指点和旧部配合,使汪更加相形见绌,终被朱元璋以“无所建白”贬去了广东。
朱元璋对胡惟庸虽基本满意,但并不放心,始终暗地里察访着胡的言行。而胡在挤走汪之后,也不由无所顾忌,趾高气扬起来了。这并未瞒住朱元璋。于是洪武十年又将汪广洋再次调回中书省,以钳制胡惟庸。不过这一着失败了,汪本庸才,重任后更是小心翼翼,不敢得罪胡唯庸,反使胡更加恣纵起来了。后来重臣刘基(伯温)暴卒,出现了一些不利胡唯庸的说法,朱元璋本想借此利用汪广洋整倒胡惟庸,而汪在被朱元璋问及胡毒杀刘基一事的时候,竟然回答“非也”。朱元璋一怒之下将其再次贬谪,后余怒未息,又下诏书,遣专使前往宣诏,汪被赐死于途中。
处置了汪广洋,给胡惟庸的震动很大,他本就有很多隐瞒了朱元璋的独断行为,又有贪欲敛财的经济问题,所以也联络亲信,开始有所动作了。同时朱元璋已经怀疑他有异心,当有人上告胡的结党谋反之后,立即就予以审究,并迅速将胡惟庸连同告发人一起处决,中书省也被撤销,丞相一职从此成为了历史。
上告谋反原属非常大事,所告的又是在职的左相,更同小可。但这件事却竞做得如此草率,而且,李善长也并未受到丝毫波及,给后人留下了很多猜测和传言。不过,胡的罪证却一直在查证之中,并时有所得,比如通倭,通元,谋害皇帝等等,愈来愈添油加醋。洪武二十三年,最终波及李家被抄满门并诛族,李善长自缢,仅驸马李琪及其子连同临安公主得以恩免并流放外地。这一场大屠杀 “词所连及坐诛者三万余人。乃为《昭示奸党录》,布告天下。株连蔓引,迄数年未靖云。”(《明史 列传196卷》)
最后,还要提及另外一个始终小心低调的前任丞相徐达。按野史说法,徐达亦非善终,乃是被朱元璋以一只蒸鹅赐死。但徐达死后,据《明史 列传15》所载,“帝为缀朝,临丧悲痛不弓。追封中山王。缢武宁,赠三世皆王爵,赐葬钟山之阴,御制神道碑文。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位皆第一。”他的子孙一直赐封,封公者也有两人,在洪武诸功臣中极为罕见。
胡惟庸死而中书省废,相权和皇权合一。洪武二十八年朱元璋立下遗嘱说:“朕罢公相,设府部都察院分理庶政,事权归于朝廷。嗣君不许复立丞相,臣下敢以请者置重典”。就整个历史说,胡惟庸是最后一个承相。
明以来,君权越发增重,君主专政至此发展到了顶端。在明代十六帝中,因为缺乏有效督促和助力,二祖以后的明代皇帝没有几个在国事上可以称许的,大多是碌碌无为之辈,或坐视国是日非而治理乏术,或醉心享乐而毫无居安思危意识,终至内外交困,以至于亡。这又是一心增重帝权,使其后人可以稳坐江山的朱元璋所始料不及的。
2003-11-22 08:06
蒹葭苍苍
双刃剑吧
2003-11-22 18:23
韦孝宽
朱元璋自己有实力,还担心相权过大;他的子孙一代不如一代,怎么能阻止大权旁落?宰相只不过是个称谓而已。
2003-11-22 23:28
lipengj
说到底还是一个权字在作怪,呵呵,自古权利就是争夺的重心,不论君主、大臣,一旦觉得对己不利,则变着法子整对方,或者分权,或者监视,不一而足。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就是争夺权利的历史。
2003-11-23 00:47
易非
明朝的大学士权力大,官位少啊。
2003-11-23 23:15
五虎上将
[quote]原帖由[i]易非[/i]于2003-11-23, 0:47:08发表
明朝的大学士权力大,官位少啊。 [/quote]
好像张居正那样的,和宰相有什么分别?只是名号不同而已。
2003-11-25 10:26
江城子
君权超级集中,必然会有可怕后果。后来治国者要三思啊! (现在好像更甚)
2003-11-25 10:36
易非
皇帝做得算民主的应该是宋仁宗吧,他那时的内阁到有点意思。
2003-12-5 17:53
孤舟蓑笠翁
君疑臣难安。如此一来,倒也干脆。
2005-2-27 12:59
狄人杰
张居正的权力虽然来自五品大学士,不过他头上可是戴着极其尊贵的一品太师衔。明自张氏之后首辅大学士(宰相)的品级好象没有低于正二品的。
2005-3-1 23:11
赵子龙_dream
朱元璋疑心虽重,但对贪官的态度却是十分坚决,这也是他名声不太好的原因之一。也值得现在借鉴,呵呵
2005-3-2 01:09
酒徒
明律严苛是出了名的
2005-3-2 10:46
兴汉讨虏大将军
明朝废了宰相,事实上是由皇帝来兼任宰相,只不过宰相作错了事要负责,皇帝作错了却不需负责。另外明代对君权还是有一定限制的,内阁可以封驳皇帝的旨意,六科给事中也可对诏敕提出异义,任命要员需要九卿廷推,而皇帝越过廷臣直接发"中旨"用人则是违法的,如此种种,可见明代政治尚不能用专制一笔抹杀。不止明朝,此前中国历朝历代也都如此(明朝相对唐宋已经算专制的了),只是近代以来受革命宣传,一提起古代政治便说是君主专制,这是对传统政治的误解。
PS:满清除外。尤其世宗皇帝有了密折制度的伟大发明后,满清的政治完全可以用专制二字加以概括。革命者看到满清的专制,便以为中国历代都是这样专制的,近代以来对传统政治的误解也正是根源于此。
2005-3-2 11:00
兴汉讨虏大将军
[quote]原帖由[i]狄人杰[/i]于2005-02-27, 12:59:38发表
张居正的权力虽然来自五品大学士,不过他头上可是戴着极其尊贵的一品太师衔。明自张氏之后首辅大学士(宰相)的品级好象没有低于正二品的。 [/quote]
张居正被赠太师衔不久就翘辫子了,他还没来得及用上。。。
内阁大学士本身品级不高,只是大都兼有吏部/兵部尚书之职,地位才显赫的。
2005-3-2 11:35
关毛
明朝的大学士再牛,有那些没有小弟弟的家伙牛吗?
2006-2-6 12:33
小陆伯言
好象还有一个杨宪呢?随便说说,呵呵.
2006-2-6 13:24
apes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虽然黄教寺的和尚为了巩固皇权,杀尽功臣,改革机构,但却忘了防备宦官,导致后来大全旁落,阉党干政。
2006-2-6 23:59
姜维_姜伯约
明的阉党干政能和汉唐比吗?东汉阉党干政致使天下大乱,唐朝阉党干政弑君废君如同儿戏。
2006-2-7 15:58
apes
明的阉党干政和汉唐一样,都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本朝的灭亡。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