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11-21 20:53
张悉妮
城市笔记:热巴冷巴观光巴
原载《南方都市报》[原创] 作者:张悉妮
[笔记体小说/大家请跟/写您身边的故事]
阿芳是个有些瘦弱的女孩,每天早上6点起床,抓起书包,揣着爸爸前一天晚上给她预备的10元钱去上学。这10元钱是这样分配的:2元,买路边早餐;3元,来回车费;5元,中午吃盒饭。这项预算必须严格执行,否则,就会乱了套。因此,阿芳必须坐那种没有冷气的大巴,人们戏称“热巴”。这种大巴不仅数量少,而且人多拥挤,气味难受,往往要等很长时间才能挤上去。阿芳个子小,常常是好不容易挤到车门口,又被凶猛的大人硬拉了下来。几个回合下来,阿芳只好牺牲早餐,上了冷巴,就是那种空气清爽、不热的大巴。冷巴里人又少、又有礼貌。阿芳找了个舒服的位子坐下,微笑着对每个人点头,不久,身上的汗就干了。
阿芳最不喜欢和父母一起等车,因为那将彻底剥夺她坐冷巴的选择。往往是几辆冷巴过去,就快要迟到了,也必须等待热巴的到来。每次阿芳说冷巴好,爸爸就会撅起嘴说:“热巴对于我们更好!”阿芳说:“冷巴合适。”妈妈就会说:“热巴对于我们更合适!”阿芳听了嘴里不说,心里却不服气。爸爸还给阿芳算账:“我们坐热巴,每趟可比冷巴节省5角钱,比观光巴节省一倍;每个月节省几百元,一年就是几千元,这个数目可不小啊!”
阿芳说:“省那么多钱干吗?不知道浪费了时间吗?”
爸爸说:“穷人等车也是工作。你妈妈每月的工资只够全家搭车用,还常常被拖欠;我的工资虽然较多,但是没有保障,一年只有半年的‘工’打!存一点钱,总要应付天灾人祸吧!”
“不是有‘低保’、‘社保’什么的吗?”阿芳想起看过的报纸,天真的问爸爸。
“只有深圳户口的才有啊!”爸爸叹口气说,“我们什么也没有,保障的只能是我们自己!”
阿芳终于明白了这个道理:原来,同样的中国人生活在同样的地方权利却是不同的!
但她受不了诱惑,这不`,今天她又牺牲了早餐,坐进了舒服的冷巴。一辆双层观光巴士从车旁擦身而过,美丽的粉紫色,神秘的车厢。每次见到它,阿芳都会用力凝望,仿佛要看穿其中的秘密。可是,观光巴士阿芳是从来不会去坐的,因为那将意味着阿芳没有午饭吃。此刻阿芳张大口,呆望着那辆观光巴士,几滴口水顺着嘴角淌了下来。忽然塞车了,有人叫司机开门,阿芳竟然鬼使神差的跟着那人下了车。阿芳直奔那辆双层观光巴,用手抚摸。终于触到了那梦中的粉紫……忽然,长长的车龙启动了,阿芳慌了手脚,顷刻间被卷到了那梦幻般的粉紫的车轮下面。
有人惊呼:“轧死人啦!”
阿芳被人们抱上了那辆美丽而又神秘的观光巴士。
观光巴徐徐开动了,经过东门、地王、华强北、美丽的彩虹桥,一闪一闪的礼花灯……阿芳的梦想终于实现了。
此文已经被南方都市报《城市笔记精选》收录 全国各大书店均有售
2003-11-21 21:40
马岱
这篇文章我在报纸上看过,张MM能从这样的视点看社会问题,实属不易,没有深圳户口的学生上学还要多交额外的学费,张MM班上应该也有不少这些的同学吧。
2003-11-21 21:46
张悉妮
哎,太好了!
这些都是我的真情实感!是我身边发生的事!
2003-11-21 22:07
马岱
不过我认为主人公阿芳的这个梦想并不值得特别推崇,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了,但还是有很多人很贫困,而贫困的人应立足于实际,不要去幻想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我认为阿芳还是有一些自私和虚荣的成份的。
我读书的时候,大家都不富,当然也有一些同学家境比较好,但基本上都不会有什么类似羡慕这样的情绪,我们那个时候的人对这些物资的东西都看得比较淡,比如我自己吧,从小就没有零花钱,也没有过什么不满的举动,当时就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我自己现在想来也觉得有点奇怪),反正自己是这样的现状,就要面对现实。当然现在时代不一样了,人的心理需求也不一样了,不能用以前的情况来套现在。
2003-11-21 22:34
张悉妮
是的!马岱,你说的好!
2003-11-22 00:17
菜刀
这当然不值得推崇了,但这是真实的存在。
穷困而心底虚荣的人非常非常多,他们也知道不该虚荣,但他们摆脱不了。
2003-11-22 04:22
蒹葭苍苍
文字的功用在于显现,至于带来的考思那就是见仁见智的问题了。作家没有义务对事件作出评价,事实上一个事件所产生的看法并不仅仅是一个,作家的看法也不一定比别人高明。作家只不过是把事物(或事件)的完整性显现而已
2003-11-22 04:28
蒹葭苍苍
悉妮啊,你的文章有问题哦,我找出来了,这个穿儒服见刘邦后来游说齐王被烹的不是贾生,而是郦食其。出自《史记》
听说备备他们汉家的老祖刘邦就最看不起读书人,他把儒生的帽子当尿壶,还不准儒生做官!偏偏贾生不听劝告,硬是穿着儒服进了刘邦的屋子。
贾生是个谈判高手,一下就把刘邦给镇住了,所以不得不给他个官做。贾生后来可是立了个大功啊!但是,他不过也是个炮灰、打工仔,去齐国游说齐王,瞎话没编圆就被齐王给煮了!虽然他最终帮刘邦灭了齐国,但是却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另个七尺五寸并不是一米八而是一米六五,当时一尺约等于现在的22厘米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