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3-28 12:08
曹仲德
余秋雨的几点猫腻
读过余秋雨文化散文的人,在深深折服于其汪洋恣肆的文笔的同时,也很难不对被他通过这种文笔所表达的历史观民族观所影响。这也是当代的一个普遍问题,通过散文,杂文,甚至电视剧表达的历史远远要比面目可憎的纯历史性书籍受欢迎。
我也是余秋雨的忠实读者,一两年前曾满天地的找余秋雨散文读了个遍,〈一个王朝的背影〉大概读了不下三次,深为其行文所折服。后来注意到一段说康熙时修〈明史〉的,“康熙任命了大历史学家徐元文、万斯同、张玉书、王鸿绪等负责此事,要他们根据《明实录》如实编定”。这里所说的万斯同是浙东史派的扛鼎人物之一,是著名明朝遗民,一生自称“布衣万斯同”表示不仕清朝,死后墓碑上的对联都是“班马三椽笔,乾坤一布衣”。康熙十八年徐元文为明史总裁,举荐万斯同入史局,万斯同不就,是以徐元文门客身份在徐元文家中参与〈明史〉修订的。当时入史局者署翰林院纂修衔,授七品俸禄。万斯同不署衔,不受俸,以布衣身份参与修撰〈明史〉十九年之久,遗民立场是很明白的。
我读到这的时候,略觉余秋雨把万斯同和当朝官员徐元长张玉书并列而称为“康熙任命”,是不很妥当的,而徐元文、张玉书也似乎并不能称为”大历史学家“,但转念一想,散文这东西本来就不是非常讲求精确的,所以没继续想下去,但最近注意到的一些东西引起了我的兴趣。
最近因为读〈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的缘故偶翻〈清史稿〉黄宗羲传,结果又发现余秋雨在同一段文字中,对他也有一处主观性很强的误引,
“未几,方蔼奉诏同掌院学士徐元文监修明史,将徵之备顾问,督抚以礼来聘,又辞之。朝论必不可致,请敕下浙抚钞其所著书关史事者送入京,其子百家得预参史局事。”(〈清史稿〉)
余秋雨怎么说的呢:
“与李颙相比,黄宗羲是大人物了,康熙更是礼仪有加,多次请黄宗羲出山未能如愿,便命令当地巡抚到黄宗羲家里,把黄宗羲写的书认真抄来,送入宫内以供自己拜读”(〈一个王朝的背影〉)。
大家发现区别了么,〈清史稿〉说叶方蔼请黄宗羲出来协助修撰〈明史〉,结果没有成功,只好请康熙下旨把黄宗羲著作里面关于历史的部分钞下来送京师,用作编撰〈明史〉的参考。在余秋雨的笔下,下诏钞书的目的变成康熙自己准备研读的了,这样小小一变,遂成为前文“一种压抑不住的对汉文化的热忱”的有力呼应,和上下文切合得严丝合缝。
黄宗羲这事使我有了些很不好的预感,找出同一段中另外开列的傅山和李颙,一一查对清史稿中相应部分后,这个预感不幸被证实了。
“没想到二十五年后,五十余岁的康熙西巡时还记得这位强硬的学人,召见他,他没有应召,但心里毕竟已经很过意不去了,派儿子李慎言作代表应召,并送自己的两部著作《四书反身录》和《二曲集》给康熙。这件事带有一定的象征性,表示最有抵触的汉族知识分子也开始与康熙和解了。“(〈一个王朝的背影〉)
而〈清史稿〉原文为“四十二年,圣祖西巡,召颙见,时颙已衰老,遣子慎言诣行在陈情,以所著四书反身录、二曲集奏进。上特赐御书“操志高洁”以奖之。”
看看,李颙派儿子去见康熙,不是余秋雨说的“应召”,而是“陈情”,陈述什么情由呢,自然是自己老病不能应召,对此康熙也不能勉强,只好赐御书“操志高洁”褒奖他的矫然不群,借以收买人心。从这来看,较之年轻时绝食也不应考的激扬之行,李颙对清朝廷的不合作方式已经转为平和,但是”对康熙心里过不去“或者”觉得自己的儿子可以过上好日子“,”和清廷和解了“云云的话,那是没有的。
在这里,余秋雨展示了作为历史散文大师的非凡技巧,他引了三个例子讲康熙之后讲明遗民对康熙文化生态上的开始认同,有两个中间都是有歧误,这两点歧误都很小,小到很少有人能发现,但不多不少,恰恰配合了全文的需要。
历史散文的后学者们,可从这里面悟到了一点诀窍?
[b]附一:〈一个王朝的背影〉中的相关部分[/b]
但是,事情到康熙那儿却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文人们依然像朱耷笔下的秃鹫,以“天地为之一寒”的冷眼看着朝廷,而朝廷却奇怪地流泻出一种压抑不住的对汉文化的热忱。开始大家以为是一种笼络人心的策略,但从康熙身上看好像不完全是。他在讨伐吴三桂的战争还没有结束的时候,就迫不及待把下令各级官员以“崇儒重道”为目的,朝廷推荐“学问兼优、文词卓越”的士子,由他亲自主考录用,称作“博学鸿词科”。这次被保荐、征召的共一百四十三人,后来录取了五十人。其中有傅山、李[禺页]等人被推荐了却宁死不应考。傅山被人推荐后又被强抬进北京,他见到“大清门”三字便滚倒在地,两泪直流,如此行动康熙不仅不怪罪反而免他考试,任命他为“中书舍人”。他回乡后不准别人以“中书舍人”称他,但这个时候说他对康熙本人还有多大仇恨,大概谈不上了。
李[禺页]也是如此,受到推荐后称病拒考,被人抬到省城后竟以绝食相抗,别人只得作罢。这事发生在康熙十七年,康熙本人二十六岁,没想到二十五年后,五十余岁的康熙西巡时还记得这位强硬的学人,召见他,他没有应召,但心里毕竟已经很过意不去了,派儿子李慎言作代表应召,并送自己的两部著作《四书反身录》和《二曲集》给康熙。这件事带有一定的象征性,表示最有抵触的汉族知识分子也开始与康熙和解了。
与李颙相比,黄宗羲是大人物了,康熙更是礼仪有加,多次请黄宗羲出山未能如愿,便命令当地巡抚到黄宗羲家里,把黄宗羲写的书认真抄来,送入宫内以供自己拜读。这一来,黄宗羲也不能不有所感动,与李[禺页]一样,自己出面终究不便,由儿子代理,黄宗羲让自己的儿子黄百家进入皇家修史局,帮助完成康熙交下的修《明史》的任务。你看,即便是原先与清廷不共戴天黄宗羲、李颙他们,也觉得儿子一辈可以在康熙手下好生过日子了。这不是变节,也不是妥协,而是一种文化生态意义上的开始认同。既然康熙对汉文化认同的那么诚恳,汉族文人为什么就完全不能与他认同呢?政治军事,不过是文化的外表罢了。
黄宗羲不是让儿子参加康熙下令编写的《明史》吗?编《明史》这事给汉族知识界震动不小。康熙任命了大历史学家徐元文、万斯同、张玉书、王鸿绪等负责此事,要他们根据《明实录》如实编定,说“他书或以文章见长,独修史宜直书实事”。他还多次要大家仔细研究明代晚期破败的教训,引以为戒。汉族知识化界要反清复明,而清廷君主竟然亲自领导着汉族的历史学家在冷静研究明代了,这种研究又高于反清复明者的思考水平,那么,对峙也就不能不渐渐化解了。《明史》后来成为整个二十四史中写得较好的一部,这是直到今天还要承认的事实。
[b]附录二:〈一个王朝的背影〉中漏勺一览[/b]
(一)“他亲自批点《资治通鉴纲目大全》,与一批著名的理学家进行水平不低的学术探讨”
这里把《资治通鉴纲目》和《纲目大全》两本书连成了一本
(二)“并且大规模地组织人力编辑出版了卷帙浩繁的《古今图书集成》、《康熙字典》、《佩文韵府》、《大清会典》”
康熙编的是〈康熙会典〉,〈大清会典〉的一部分
(三)“有的已经译成汉文的西方自然科学著作如《几何原理》前六卷他又命人译成满文”
那本书名字叫〈几何原本〉
(四)“但当清军起事,朝廷束手无策时问他要钱,他也死不肯拿出来,最后拿出一个无济于事的小零头,竟然都是因窖藏太久变黑发霉、腐蚀得不能见天日的银子!”
这个太夸张了吧,银子都会变霉腐蚀?
(五)“他在讨伐吴三桂的战争还没有结束的时候,就迫不及待把下令各级官员以“崇儒重道”为目的,朝廷推荐“学问兼优、文词卓越”的士子,由他亲自主考录用,称作“博学鸿词科”。”
这个叫”博学鸿儒“
(六)“李[禺页]也是如此,受到推荐后称病拒考,被人抬到省城后竟以绝食相抗,别人只得作罢。这事发生在康熙十七年,康熙本人二十六岁,没想到二十五年后,五十余岁的康熙西巡时还记得这位强硬的学人,召见他,他没有应召,但心里毕竟已经很过意不去了,派儿子李慎言作代表应召,并送自己的两部著作《四书反身录》和《二曲集》给康熙。这件事带有一定的象征性,表示最有抵触的汉族知识分子也开始与康熙和解了”。
正文已详
(七)“与李颙相比,黄宗羲是大人物了,康熙更是礼仪有加,多次请黄宗羲出山未能如愿,便命令当地巡抚到黄宗羲家里,把黄宗羲写的书认真抄来,送入宫内以供自己拜读。”
正文已详
(八)“康熙任命了大历史学家徐元文、万斯同、张玉书、王鸿绪等负责此事,要他们根据《明实录》如实编定”
正文已详
(九)“但他的主要心思却放在边疆征战上……但我细看碑文之后却产生一个强烈的感觉:有的仗迫不得已,打打也可以,但多数边境战争的必要性深可怀疑。需要打得这么大吗?需要反复那么多次吗?需要这样强横地来对待邻居们吗?需要杀得如此残酷吗?”
乾隆的“十全武功”几乎没有一件可以称作边境战争
[[i] 本帖最后由 风使 于 2008-6-4 19:17 编辑 [/i]]
2005-3-29 07:34
叔梁纥
先生大才,这些基本上我都没有看出来,呵呵,我也很喜欢清史和余秋雨。略有不同意见,敬请斧正。
“乾隆的“十全武功”几乎没有一件可以称作边境战争”这需要看怎么理解了,我认为,无论是对金川还是回疆的战争,都不在中央政府的实际控制之下,中央政府也有驻军,但是相对于少数民族的军队来说,少得可怜,而且这些地方都没有流官治理,称为边疆恐不为过。
2005-3-30 16:30
曹仲德
老孔^_^说得有理,受教了
2005-3-31 08:52
rockrzz
(四)“但当清军起事,朝廷束手无策时问他要钱,他也死不肯拿出来,最后拿出一个无济于事的小零头,竟然都是因窖藏太久变黑发霉、腐蚀得不能见天日的银子!”
这个太夸张了吧,银子都会变霉腐蚀?
==============================================
这不是夸张,白银不比黄金,耐腐蚀性还是差了那么一点点,简单的硫化物就是可以使白银变黑的
2005-9-21 21:59
小耗子
余秋雨文笔尚可,于历史却是一知半解,常常肆意曲解,且为人问题不少,如按九品中正法评定,最多能得个中下而已.
最要命的是怯懦至极!(所谓知耻近乎勇,其人不知耻,甚也.)
2005-9-21 23:36
关内侯
余秋雨是从那个时代过来的人,他当然知道什么文章该写什么文章不该写。
不像网上很多愣头青经常语出惊人,一幅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
2005-9-22 21:51
赢任好
楼主举“清史稿”为例。
而〈清史稿〉原文为“四十二年,圣祖西巡,召颙见,时颙已衰老,遣子慎言诣行在陈情,以所著四书反身录、二曲集奏进。上特赐御书“操志高洁”以奖之。”
“未几,方蔼奉诏同掌院学士徐元文监修明史,将徵之备顾问,督抚以礼来聘,又辞之。朝论必不可致,请敕下浙抚钞其所著书关史事者送入京,其子百家得预参史局事。”(〈清史稿〉)
清史稿是信不得地!都是前清遗老们编撰的,民国时一度被列为禁书,至今仍是“稿”。
2005-9-23 03:26
颜慕回
《清史稿》信不得,把《清史稿》的文字按照自己行文的需要曲解一下就信得了?
嘴太臭的史书是没人喜欢的,假设《元史》称朱元璋为贼,《明史》称满人为夷,恐怕现在也都早就“信不得”了:)
说起来,康熙朝的明史案,可比“一度列为禁书”大多了
2005-9-23 08:28
白木
本人以湖湘学派一小卒的角度来看,
首先这家伙就是个不肯承认自己在文革中写了些什么东西的胆小鬼,不值得深研,看看罢了
2005-9-23 08:46
晨山尚书
余秋雨,一度以为他很老,以前很喜欢看觉得他收发自如而且似乎很有创见,现在不知为何感觉他那种文风越来越萧条了
2005-9-23 14:06
王佐之才
我对秋雨散文的看法归纳为十六字:
文词秀雅,行文圆熟。立意不高,柔媚无骨。
秋雨散文像小男人搔首弄姿,对比贾宜《过秦论》、苏洵《六国论》、杜牧《阿房赋》以及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就可知秋雨不足取。
秋雨作为文人,还算有才情,但是什麽大师,就不必了吧!
2005-9-23 15:44
落花雨林
同意楼上的话
另外:白银是会变黑的,古人也有用银针银碗来测试食物是否有毒。
2005-9-23 16:03
白木
[quote]原帖由[i]落花雨林[/i]于2005-09-23, 15:44:07发表
同意楼上的话
另外:白银是会变黑的,古人也有用银针银碗来测试食物是否有毒。 [/quote]
不过那个语毒黑和天长日久黑不是同一种黑来的把
2005-9-23 17:26
elz5000
[quote]原帖由[i]白木[/i]于2005-09-23, 16:03:04发表
不过那个语毒黑和天长日久黑不是同一种黑来的把 [/quote]
前者是与砷反应,后者是与硫反应
2005-9-23 17:52
寂寞空手道
不应该用一个伟人的标准来要求一个文人吧。
2005-9-23 20:00
王佐之才
现在有一些媒体动不动就封某某人为“大师”我很不以为然。秋雨是大师,李敖是大师,以至于这个时代“大师”遍地走!
是不是“大师”自己说了不算,一群人说了不算,媒体说了也不算,时间自会证明。
2006-2-6 12:56
悼红狐
很鄙视余秋雨这厮,文章写的不杂的,史实乱用,错了不改还嘴犟,最可恶是品德太差,还是石一歌写作班子成员
2006-2-6 13:00
广成子
凭良心说,写《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时的余某人,其文笔还是相当好的……
2006-2-6 13:31
慕容十二郎
[quote]原帖由[i]王佐之才[/i]于2005-09-23, 20:00:31发表
现在有一些媒体动不动就封某某人为“大师”我很不以为然。秋雨是大师,李敖是大师,以至于这个时代“大师”遍地走!
是不是“大师”自己说了不算,一群人说了不算,媒体说了也不算,时间自会证明。 [/quote]
大師好啊,大師的幌子可以有不少的好處,譬如馬蘭、譬如翁帆
2006-2-6 21:48
古墓丝绸
[quote]原帖由[i]关内候[/i]于2005-09-21, 23:36:09发表
余秋雨是从那个时代过来的人,他当然知道什么文章该写什么文章不该写。
不像网上很多愣头青经常语出惊人,一幅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 [/quote]
同意,如果看过他的自转《借我一生》就能理解很多他为什么会是现在的写作风格,很多对他的诸如引用神话史料不精确的批评也就有了答案了
在下以为,余先生还是一个很有自己的人。
2006-2-8 10:57
悼红狐
[quote]原帖由[i]绝世天骄[/i]于2006-02-07, 10:24:42发表
毕竟余秋雨不是搞历史的嘛 [/quote]
那他就别老拿历史作他的营生
2006-2-8 12:17
王佐之才
金文明指出秋雨散文中的一些错误,原本是一番好意。再者说,又是私下写信告知,并非公开伤及情面,理应以礼待之。
余秋雨不明此理,空惹事端。文人清高傲气并无不可,但是不能失其气量。
“君子当厚德载物”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秋雨气度甚小,在个人修为上有所欠缺,乃自失人望也。
2006-2-8 12:18
桓大司马
[quote]原帖由[i]王佐之才[/i]于2006-02-08, 12:17:13发表
金文明指出秋雨散文中的一些错误,原本是一番好意。再者说,又是私下写信告知,并非公开伤及情面,理应以礼待之。
余秋雨不明此理,空惹事端。文人清高傲气并无不可,但是不能失其气量。
“君子当厚德载物”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秋雨气度甚小,在个人修为上有所欠缺,乃自失人望也。 [/quote]
余某人这种做法可跟清高半点都沾不上,充其量是伪清高哈
2006-2-12 17:07
晴雪飞滩
初看觉得余很有文采,崇拜至极,多看几本只发现他出了把华美文字成堆的垒砌,还真是没有别的本事。
2006-2-13 07:32
远舟
(五)“他在讨伐吴三桂的战争还没有结束的时候,就迫不及待把下令各级官员以“崇儒重道”为目的,朝廷推荐“学问兼优、文词卓越”的士子,由他亲自主考录用,称作“博学鸿词科”。”
这个叫”博学鸿儒“
---------------------------------分割线-----------------------------------
“博学鸿词科”并没有错啊,看看《辞海》里面就晓得了
2007-4-5 16:16
星义
:lol:个人觉得余秋雨就像解放后的郭沫若,混身的媚骨。不过他离郭沫若的水平还远着呢。
2007-4-5 21:55
夏侯雅伯
没办法,自从某年高考现代文阅读用了余的文章之后,余文已经成了高中必读
2007-4-5 22:42
温柔的一刀
该人就是个一瓶子不满半瓶子咣当的角色,人品也很有点问题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