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运筹帷幄 » 人间五十年 » 古代的日本人不吃肉的吗?


2005-3-15 13:50 益德张
好象在哪里看到过,古代的日本人是只吃鱼不吃肉的,是这样的吗?但是在《聪明的一休》里一休有吃猪肉啊。

2005-3-15 15:46 龙宽九段
不可能的吧,日本人没那么善良!

2005-3-15 20:49 Alexguo
不见得吧.......

2005-3-15 21:54 南宫如水
搂主从哪看来的?据我所知,邪马台国经常有狩猎活动,难道他们捕兽只为了剥皮?

2005-3-16 13:19 益德张
日本的素食者和素食主義



我曾經對80個西方人做過一個調查。這些西方人包括美國人、英國人和加拿大人。調查顯示,這些人中約一半以上的人認為素食主義起源於印度。有些受調查者──約佔8%,各種情況的都有──認為素食主義的起源在日本或者中國。在我看來,西方人將素食主義與日本或中國聯繫起來是因為佛教的緣故。這不足為奇,事實上,日本曾經是一個素食主義盛行的國度。
西元前三世紀左右,一本中國人寫的有關日本的歷史書籍《魏志倭人?》中寫到“在那塊土地上沒有家畜,沒有馬匹,沒有老虎,沒有豹,沒有山羊和喜鵲。那裡的氣候溫和。無論在夏季或冬季,人們都食用新鮮的蔬菜”。書中同樣寫到“人們在水中捕捉魚類和貝殼類動物”。顯然,古代日本人以新鮮蔬菜以及大米和其他的穀類植物作為他們的主要食物。他們同樣食用一些魚類和貝類,但是幾乎不吃獸肉。

幾百年後,佛教流傳到了日本,日本人開始接受佛教中對狩獵和捕魚的禁忌。西元676年,當時的日本天武(TENMU)天皇宣布一項法令,在禁止食用獸肉和家禽肉的同時,還禁止食用魚類和貝類。隨後,在奈良時代的西元737年,成務(SEIMU)天皇認可了食用魚類和貝類。從奈良時期到19世紀後半期的明治維新間的1200年間,日本人民的膳食一直是素食類型的。他們通常以大米為主食,同時吃豆類和蔬菜。只有在很特殊的場合,或者是慶典日,他們才食用魚類。在這樣的環境和條件下,日本人發展了一種素食烹飪法,精進料理(SHOJIN-RYORI),一種日本本土的烹飪法。


“精進(SHOJIN)”二字,是梵文中“VYRIA”一詞的日文翻譯,意思是“存善遠惡”。日本佛教的天台宗(TENDAI-SHU)和真言宗(SHINGON-SHU)的創始人在創建各自的宗派前曾於西元9世紀在中國學習。這兩個宗派的佛教弟子們將從中國寺廟中學來的素食烹飪傳承了下來。這種素食烹飪是和佛陀的教導保持嚴格一致的。西元13世紀,禪宗中曹洞(SOTO)宗派的創始人道元禪師(DOGEN)正式確立了日本素食烹飪──精進料理。宋朝的時候,道元禪師在中國修習了禪宗。他制定了一套規則,目的在於建立純素食生活的飲食習慣,同時也作為一種訓練心靈的方法。
禪宗在日本人飲食習慣上的另一個影響體現於"SADO"──日本茶道。人們普遍認為是臨濟宗派(RINZAI-SHU)的創始人榮西禪師(EISAI)將茶引進到日本,喝茶是禪宗修習者的一種習慣。這種保存在禪宗教義中的習慣形成了一種系統的規矩,即SADO。信不信由你,日本茶道房的房間格局是仿造寺院住持所在的房間的格局而建的。茶道儀式中的食品,被日本人稱做“懷石”(KAISEKI),該詞的字面意義是:胸口裡的一塊石頭。堅持實行禁欲主義的和尚們曾經在胸口上壓上熾熱的石頭,以抑制他們的飢餓感。後來“懷石”的意義逐漸演變為“精進料理”上的便餐,並且“懷石”對日本的飲食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舉一個現代佛教素食者的例子。宮澤賢治,20世紀早期的一個日本作家兼詩人。他寫了一部名為《素食者》的小說,作者在小說中描繪的一個虛構的素食議會使我想到了IVU自其建立以來所舉辦的各種會議。他的作品在現代素食主義的推廣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佛教教義並不是唯一一個為日本素食主義的發展做出貢獻的因素。在19世紀末,GENSAI ISHIZUKA醫生出版了一部關於飲食療法的理論書籍。在此書中,他提倡以糙米和蔬菜為重點的素食烹飪。他的方法被稱做“食事”(SEISHOKU),即長壽法。這種方法是建立在古代中國哲學如“陰陽”原理和道教的學說的基礎之上的。現在的一些人們支持這種方法則是希望從中獲得預防醫學上的益處。日本的這種長壽法建議糙米的食用量應佔膳食總量的一半,同時搭配蔬菜、豆類、海藻以及少量的魚類。

在第二次世界大站後,由美國傳來的各種營養學觀點給日本帶來巨大影響。在80年代,日本經歷了同美國一樣的嚴重社會問題──由營養過剩引起的老年疾病高發病率。因此,由各種科學證據所支持的基督教安息日的素食烹飪法此時開始吸引日本人的興趣。日本人採用了這種美國式的烹飪方法後,又在原有基礎上發展出了一種新的日本風格的“奶蛋素(LACTO-OVO-VEGETARIAN)”烹飪。這種日式烹飪法在原有的玉米片和牛奶的基礎上還加入了糙米。

因此,對日本素食料理造成影響的主要三個因素是:佛教、“食事”(長壽法)和耶穌再臨論者。

日本人在大約130年前開始吃肉,而現在由於攝入過多脂肪和肉類,以及可能存在的農藥危險及添加劑的使用,使得日本人遭受著各種複雜的疾病。這種情況正在使人們尋求自然安全的食品,並且重拾日本傳統的烹飪。1993年,出於對動物權利,全球環境問題,第三世界飢荒和人類健康等問題的關心,在日本成立了日本素食者協會(NPO)。素食者協會的成員們熱心於面對這些問題,並且正在日本本國以及全球范圍內努力的為這些問題而工作著。

2005-3-16 13:20 益德张
论日本文化的崇外与排外----天津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副主任 刘凤嵩


  一、“经济大国”的由来
  纵观今日之日本,会使人们感到仿佛世界上出现了一个新奇的国家。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人均26000美元,为人口1000万以上国家中的最高水平。不仅教育、学习及娱乐、休闲方面的费用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农村也摆脱了长期以来经济落后的面貌,普遍到了中流阶层的水平。农户的月平均现金收入与城镇职工相比几乎无任何差别。再加上巨额的贸易顺差、稳定的就业机会、稳定的物价水平,可以说,日本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
  我们应如何看待日本的这一巨大成就呢?如果仅仅从政治和经济的角度去解释恐怕是远远不够的。人们一谈起今天日本社会的现代化和工业化,往往首先想到的就是明治维新以来的对外开放,以及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其实,这样看并不全面,容易引起误解。明治维新以后,日本确实从欧洲、美国引进了大量的技术,学习到了先进的组织形式以及社会制度,可是,19世纪中叶与欧美有过接触的不仅仅是日本,许多国家都或多或少地学习、引进欧美的先进技术。那么,为什么在那些国家里没有能够实现现代化呢?实际上那种要引进先进的知识、技术和制度,无论是在什么地方都可以迅速地实现现代化的想法是错误的。要消化并在社会上普及这些先进的技术,必须要有一个适合其发展的思想基础和社会环境。同样,日本的现代化和工业化不可能脱离日本的历史和传统而独立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应该说日本今天的繁荣来自于日本国土的自然环境,来自于长年栖息在那里的日本人创造的日本历史,来自于那片自然环境所孕育的、具有悠久传统的日本文化,这一点对于正在致力于经济开发的中国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本文试图通过对日本文化的崇外与排外两个方面的考察,从文化(这里指人们的生活、行为方式)的角度探讨促进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奥秘。

  二、独特的文化环境
  从处于文明中心的欧亚大陆来看,日本位于最边远的地区。日本的国土与其他陆地以海相隔,是古代文明高度发展的中国的近邻。这一独特的地理位置对于日本文化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位于日本与大陆之间的大海并不宽,利用古代的航海技术是完全可以跨越的。因此,日本人很早就开始了与大陆的各种交流。
  早在日本民族还处于使用石器的阶段,汉民族就已经进入了高度文明的发达时期。在组织、法律、制度、和学术、文艺等方面中国与印度、希腊文化一起达到了古代人类文化的最高峰。与汗民族的交流对于日本人开拓新的文化生活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根据可靠资料记载,日本人与汗民族的交流最早始于后汉初期的倭人出使洛阳。在那之前,种稻技术、金属器等就已从中国大陆经过朝鲜半岛传到了日本。借助于朝鲜,日本人学习到了汗民族文化,从而开创了日本的弥生文化。据中国《汉书. 地理志》记载,公元前后的日本列岛上有小国百余,每年定期出访汉朝。这一时期日本人与汉人的文化交流,均为后来在九州北部与石器时代的文物同时发掘出的汉式古铜镜、铜剑、铜铎等文物所证实。在《后汉书. 东夷传》里,记载着公元57年日本倭国国王携带贡品访汉,被汉光武帝授予金印的经过。这一点也已被在福冈县志贺岛出土的“汉倭奴国王”金印所证实。这些都说明,日本与大陆相隔的大海并没有成为阻碍日本与大陆交流、往来的障碍。
  另一方面,日本与大陆之间的这片海域又太宽了,它有效地阻止了外来民族有组织的、大规模的军事进攻。宽阔的海洋将日本与大陆分割开来,靠这一天然屏障至少在长达一千几百年的历史中,使日本民族避免了一切外来民族大规模的入侵和统治。这在多民族同居、陆地相连的欧亚大陆历史上是罕见的。
历史上,外来民族的势力以军事手段、有组织地征伐日本只有过一次。那就是元军的入侵。1274年10月,元朝与高丽的混编军袭击了九州的博多湾。当时,元军战舰900艘、兵力约25000人。日军虽奋力抵抗,但因对元军的新战法和武器一无所知而最终失利。说来也巧,就在那天夜里海上突然起了暴风雨。元军怕遭到夜袭都撤到了船上。结果,战船触礁沉没,溺水而死者甚多。幸存者死里逃生,逃得慢的便被抓住杀掉了。到了1281年,元军再次卷土重来。为了寻找登陆地点,14万大军在平户的海面上停泊了20多天,没有采取任何军事行动。就在这时,海上刮起台风,元军的战船几乎全部毁坏,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据《元史》记载,此次元军死伤10万余人,逃回来的只有3人。日本列岛周围遍布着无数暗礁险滩,遇上坏天气列岛周围惊涛骇浪,根本无法接近。长期以来,日本依靠这条天然的防线,免遭了外敌入侵之苦。
  有史以来,日本一方面与大陆之间保持着长期的友好交流,从大陆引进了大量的文化和知识;另一方面,日本几乎从未经历过大规模移民的困扰,也未曾遭受过有组织的军事侵略和政治统治。这对于日本文化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纵观历史,文化的传播往往都伴随着征服、侵略等一系列带有强制性的军事行动。即引进外来文化除了可以吸取其光辉灿烂的部分及其思想以外,还必须接受创造这一辉煌文化的民族、政治团体的直接入侵,以及他们所带给社会的危害。结果,这样的引进,无论其文化本身如何具有魅力,人们也会对它产生抵触情绪、甚至是戒备心理。
  长期以来,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使得日本人能够在没有任何外来势力干预的情况下,和平地引进外来的先进文化和技术。因此,日本人对外来文化的引进从不存在任何抵触情绪和戒备心理。日本人对外来文化旺盛的好奇心、卓越的模仿能力也许就是来源于此。

  三、外来文化的引进
  从古至今近两千年的历史之中,各种各样的先进文明传入了日本。从历史上看,日本人好奇心非常强,而且善于模仿,富于模仿能力。他们首先对于外来文化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并能原封不动的照搬过来。然后,他们开始与外界隔离,将引进的东西在内部一点点进行消化、吸收和创新。
  继机织、制陶、金属工艺以及农业技术等由大陆传导日本以后,到了五世纪汉字和儒教也相继传到了日本。607年圣德太子派出了遣唐使,与此同时,许多留学生、学习僧也来到中国学习中国的制度与文化。6世纪,佛教传到日本。在皇室的保护下,佛教发展得很快。佛教与汉字、儒教同样对日本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7世纪上半叶,日本最早的佛教文化,飞鸟文化取得了迅猛的发展,这一时期成为日本吸收中国南北朝文化的划时代时期。从630年开始到9世纪末,日本先后向中国派出了十几批遣唐使。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留学生也来到中国学习佛教、艺术和技术。这些遣唐使和留学生从唐朝带回了大量的文物,传播了先进的社会制度。白凤文化就是在唐代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当时,宫廷中以汉文、汉诗等为代表的汉文学风靡一时。奈良时代模仿唐朝制度建立了日本最早的律令国家。具有国际色彩的贵族文化 ,天平文化得到了发展。如今正仓院中收藏的来自世界各地的御物中,许多都是当时经唐朝长安带到日本来的。由此也可以见到天平文化的国际性。
  到了平安时代,佛教文化的传播已不仅仅停留在贵族、朝廷之间,而是广泛深入地扎根于地方百姓之中。随着佛教文化的普及,佛教与日本固有的神教文化相互融合,产生了主张神、佛、儒交融的调和思想。这标志着日本文化进入了将外来文化在内部进行消化、吸收的阶段。
  894年,遣唐史被废除。从此以后,唐文化的影响日趋的淡薄。到了平安中期,在充分消化、洗手原有唐文化的基础上,由日本贵族阶层创造了适合日本风俗的国风文化。最能反映这一时期文化的典型事例就是假名文字的发明。假名是将汉字简化的产物,它可以将发音直接书写下来,十分方便。假名的发明更加丰富了日本人的表达能力,从而取代了曾繁荣一时的汉文字,促进了和歌、故事等日本固有文学的发展。假名文字对日本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1549年,随着与欧洲人贸易的开展基督教传到了日本。教徒发展得很快,不久就达到了10万人。幕府担心基督教势力得发展会给政权带来威胁,于是发布了禁教令,接着实行了锁国政策。江户时期的日本,尽管在长崎通过荷兰一直保持着与欧洲文化的接触,但从文化整体上来看仍属于对外来文化的内部消化、吸收的阶段。这一时期给江户幕府的统治带来了安定,促进了日本独特文化的发展。
  进入太平盛世,幕府的制度和礼仪进一步得到完善,儒教思想被广泛用于政治领域,成为贯穿江户时代的思想主流。其中,作为正式学问最早得到承认、受到重视的是朱子学。日本人钻研儒学,按照自己的需要创建了许多新的学派。这一过程为发展日本独特的文化打下了基础。
  “汽船惊动太平世,四艘搅得夜难眠。”如这首狂歌所吟,1853年6月4艘黑色的外轮驶进江户湾,要求日本开放门户。迫于外来势力的威胁,日本终于对外敞开了国门。从此,日本再次进入了与外界交往的活跃时期,并且经过明治维新一直持续到今日。
  与欧美各国贸易的开展给日本的政治、经济带来了巨大影响。明治政府效仿欧美的先进国家,致力于政治、经济、教育、军事等各个领域的改革,有力地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发展。
  从上述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日本文化是在“开放”与“关闭”、“引进”与“消化”、“效仿”与“创新”的相互交替中发展起来的。对待外来文化,日本人最初表现得非常热心、虔诚,富于很强的模仿能力;引进以后,逐渐消化吸收,将外来文化与日本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并且进一步创新。从历史上看,在开始接触外来文化的时候,日本人的民族意识表现得比较淡泊,然后才一点点地显露出来。这一文化特征有力地促进了日本对于外来文化的引进。

  四、日本文化的民族性
  如上所述,位于欧亚大陆东侧的日本,是在不断地引进大陆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由此就认为日本对所有的外来文化都是不加区别地加以引进、吸收也是不符合事实的。比如有许多东西尽管传到了邻近的山东、朝鲜半岛,却最终没能传入日本。固然有对马海峡、东海的急流险滩的天然障碍,而比这更重要的是日本人在与外来文化的接触中所表现出来的民族个性。
  伊斯兰文化是在吸收、融合了波斯、埃及、希腊、印度以及中国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伊斯兰教传遍了印度、中亚、中国等东方地区。特别是在中国各地发展了许多教徒。而如此影响广泛的伊斯兰教却最终未能传到日本,好像日本民族文化中存在着一种抵制伊斯兰教传播的什么因素。
  古代的日本人既是大陆文化的热心模仿者,他们从中国学到了许多东西;同时,又是世界上少有的顽固的排外者。日本人引进了唐代的律令制度,在日本第一次创立了律令国家,而作为国家重要内容的“宦官”制度却被置之门外。
  “宦官”制度来源于畜牧文化中的去势技术。这一技术后来波及到本来没有必要实施阉割手术的鸡、猪等厅前家畜以及狗、猫等宠物。宦官制度恐怕就是将这一技术应用于文明国际宫廷生活中的产物。
  宦官制度是相当古老的一种制度。据说最早出现在古希腊,后来传遍了东西方。在中国,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了宦官,如赵国有宦官者令,到了秦代,宦官制度开始盛行。后来,一直到清朝末年,历代王朝几乎都受到国宦官的危害。八世纪初,日本引进了隋、唐的法治思想,创建了律令国家。而唯独宦官制度从律令制度中消失了。为什么宦官制度未能传入日本呢?这恐怕是因为宦官制度的文化基础与农耕文化相比更具有畜牧文化的性格,因此,宦官制度最终没能流传到以耕种、捕捞为生活基础的日本。由此也可以看出日本人在引进外来文化中所表现出来的民族性。
  同姓不婚的婚姻制度也没能传到日本。这一制度作为中国文明的重要因素流传到了朝鲜半岛,却最终没有渡过海峡传到日本。据可靠记载,从大和、奈良时期开始,日本王朝贵族同姓间结婚的例子就不少。据说平安时期藤原氏之间通婚的事非常多。大和、奈良时期,从唐朝引进了那么多的文物、制度,唯有中国式的文明婚姻制度却被排斥在外。
  关于畜牧业,在古代日本,饲养家畜的目的不是食肉。一般来说,牛用于农耕、交通搬运,马用于骑乘、骑载。这一点日本与大陆、朝鲜半岛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在信仰、伦理方面,以对马海峡为界可以发现明显的断层。中国的儒教以及儒教文化作为德川等时期德武士伦理似乎已奠定了基础,而在一般庶民特别是农民中并没有像佛教那样得到普及。朝鲜通信使黄慎在他的《日本往来日记》中对桃山时代日本浴池风景以及婚姻习俗作了如下描述:
  人们喜欢沐浴,即使是在数九寒天。街上设有许多浴池,……男女赤身裸体在一起混浴,不感羞耻。……混娶的不避亲。父子共淫一娼,无人指责。……
  尽管这里多少有些观察得不准确的地方,但却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大陆上的“儒教文化”并没能完全跨越对马海峡,对日本的民间习俗并没有任何的约束力。
  综上所述,自古以来日本引进外来文化并不是无原则的,而是有着日本自己的选择标准。正是这个选择表针刻划出了日本文化的独特性格。日本人不仅习惯于大量引进、消化、吸收外来文化,而且更善于将外来文化按照日本人自己的需要进行改造、选择、取舍。

  五、日本文化的选择原理
  在中国、印度或欧洲,由于基本上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所以在接受外来文化的时候,往往容易把外来文化的思想背景能否为本国的社会所接收作为首先考虑的问题。这些国家和地区在引进外来文化的时候,往往表现得非常疑惑。
  而在日本自古以来就不存在这个问题。日本人好像从不去考虑文化的系统性。由于他们从未经历过外来势力的武装入侵,所以,在接受外来文化时,能够做到不考虑其文化的思想背景、毫无抵触地学习外来文化中于自己有用的东西。而且,善于发现外来文化中的缺陷,并能按照自己的需要进行彻底、细致地改造、加工。其结果使得明治维新以后的日本也能够像奈良、战国时期那样,在短期内学到先进的技术,实现产业的发展。
  日本文化的形成具有多种因素,其中日本所处的地理位置、历史条件、自然环境对于日本文化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自古以来,日本人以好奇的目光从大陆引进了各种各样的先进文明。然而在对外来文化貌似盲目引进的背后,却进行着顽强的抵抗与选择。从历史上来看,有一些文化、制度、文物一度流传到了日本,而后来就销声匿迹了,也有一些东西从一开始就被拒之门外。宛如以对马海峡为界在对外来文化进行筛选。
  日本文化具有对外来文化边引进、边在内部进行消化、吸收,或者只引进外来文化中的某一部分,而拒绝其他部分的性格。在引进外来文化的同时,将其优秀部分与日本的传统文化融为一体,维持一种平衡。正是这种平衡产生了日本独特的文化。日本文化是在多种外来文化的接触中培育起来的,它在大量吸收外来文化中的优秀部分的同时,与外来文化又保持着适当距离,形成了非常独特的文化个性。“崇外与排外”这一日本文化特征至今在日本人对外来文化的态度上也随处可见。

2005-3-16 13:24 益德张
料理缘起


  饮食人类学对人的归类十分简单:人是一种杂食动物.但是为什么犹太教和伊斯兰教的不吃猪肉,印度教的不吃牛肉,美国人不吃山羊肉,马肉和狗肉,而比利时和法国人喜欢吃马肉,更有新几内亚的弗瑞人要吃死去亲人的尸体!如果说这仅仅是因为地域的不同,而引起的饮食差异不免有失偏颇,因为人类的饮食习惯和民族的文化,社会风俗,生理特征,生态地理环境等等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我们的邻居日本,他们的饮食文化是怎么样的?为什么他们的饮食料理都是以鱼为主,又为什么崇尚生吃呢? 是有什么特别的意义,还是不得已为之?
吃这些特别的东西又有什么特别的规矩呢?

  日本人爱吃鱼,最早是不得已为之,因为从地域来说,日本是亚洲东部太平洋上的一个群岛国家.山地约占全国面积的76%.平原仅占全国面积24%,土地也比较贫瘠,注定了他们不可能成为一个农业大国,按照“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原理,在大自然的面前,勤劳的日本人不断与海洋较量,形成了自己在航海,宗教,饮食等方面独特的“海洋文化”,对海洋崇拜,使日本人的餐桌上世世代代都弥漫着鱼生的味道并且有“五味五色五法之菜”的说法.“五味”指的是甜、酸、辣、苦、咸;“五色”即是白、黄、红、青、黑;“五法”则是指生、煮、烤、炸、蒸的烹调.

  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在发展过程中都不可能是单骑独进的,方方面面的互相影响,渗透才能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日本的文化史也同样如此,日本料理并非只是一条鱼那么简单,在不同时期也能折射出瑰丽的人文内涵.


自然主义:

  自佛教传入日本以后,受朝廷利用成为日本国教,于是佛家倡导的”自然,平和”溶入到了日本文化中逐渐形成了怀石,桌袱,茶会,本膳四大料理.简单的说,怀石料理就是煎茶之前的用膳,讲究环境的幽静,料理的简单和雅致;卓袱料理是中国式的料理,其特色是客人围著一张桌子,坐的是靠背椅子,所有饭菜放在一张桌子上;室町时代(十四世纪)盛行茶道,於是出现了茶会料理;本膳料理属红白喜事所用的仪式料理.

  虽然料理不同,但是”和文化”赋予的文化精髓,又使他们有着惊人的相似,首先在选材上都是不遗余力的追求最新鲜的货色,除了口感更好以外,新鲜的材料做出来的料理才能色泽动人,日本料理对颜色造型的注意可谓登峰造极,一位厨师也是一位艺术大师,他们多把料理摆成山川,河流等形态,并在生鱼片盘中点缀海草,紫苏花等,其次,凡是有生鱼片的地方必用”芥末”, 这芥末的日语叫“ゎさび”,是生长在瀑布下或山泉下一种极爱干净的植物“山葵”,山葵像小萝卜表皮黑色,肉质碧绿,一遇污染就凋萎,这些料理的处理和搭配方法,反映出日本人亲自然的饮食文化.这种对自然,平和的推崇曾经导致在公元6世纪天武天皇下令,不得食鸡,鸭,兔,狗等牲畜,直到19世纪,明治维新以后,才从欧美引进了吃肉的习惯,出现了大量以肉为主的 “石烧”,“日本火锅”等等,虽然如今在日本人的餐桌上已经很难找到当年爱护自然,守卫生态平衡的痕迹,但是他们采用了其他的方式延续着这一传统.比如我们常见的餐具筷子,其发源地是中国,3000多年前中国就有筷子了,<史记.微子世家>云:”纣始有象箸”,中国的筷子是长而粗的,可是流传到日本以后,筷子的形状就变得又短又细,原因之一,就是为了节约岛国上珍贵的森林资源,近年来,日本根本就不用本国木料生产筷子,而是用我国东北的木料,经乌苏里江到海参崴,然后走水路直达日本,可见自然主义并没有因为科技时代的到来而被日本人淡化漠视,相反更加运用得炉火纯青.作为地大物博的我们,面对光秃秃的山头是不是应该好好反思一下呢?


大男子主义:

  大男子主义可称做是日本社会现象的一个标志,是历史文化的支撑当然也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痛楚.如果你认为将日本料理和大男子主义放在一起有杜撰之嫌,那么不妨让我们来撩开他们之间神秘的面纱,希望不至于让你瞠目结舌.
日本的料理讲究”色”,往浅了说就是食物的颜色,可是要往深了说,日本料理的色还包括了一些男性专权社会所衍生的情色成分.”艺伎”便是日本情色文化中的集大成者,她们经常出现在一些男性出席的高级宴会上,虽然现在的日本人把”艺伎”粉饰成为高贵而执着的艺术者,但事实上,从某些方面来说,”艺伎”就是艺术化的妓女.她们遵循着男人为她们设计的种种规矩,接受种种苛刻的训练,为的就是能在席间迷倒众生,能找到一个”老爷”即情人来供养自己.而男人们打着”食色,性也”的旗号,在恭筹交错之间,享受着食物和女人的双重快感.

  如果您认为如果”艺伎”的产生还不能说明”大男子主义”的畸形文化,这种用餐方式还不是男权至上的产物,那么”女体盛”的出现,就是”男本位”的最高注释,女人作为栖息于男人虚荣和欲望的角色,已经物化成为了用餐的工具, “女体盛”,日语意为用少女裸露的身躯作盛器,装盛大寿司的宴席.挑选”女体盛”的要求非常苛刻,首先,必须是处女,因为日本男人认为只有处女才具备内在的纯情与外在的洁净,最能激发食客的食欲.其次是容貌要较好,皮肤光润.白皙.体毛少、身材匀称太胖太瘦都不行.每次“上菜”前要进行90分钟极为细致的净身程序, “上菜”时,”女体盛”一丝不挂,在身上直接摆放食物.

  我们不说这些被称为“日本传统”的对与错,毕竟在深受东方传统文化影响的古代日本,“重男轻女”的风气孕育出“大男子主义”,也算顺其自然,当我们远远审视这段文化时,能想起什么呢?三寸金莲,还是女人独自在厨房用餐的背影?


拿来主义:

  日本民族是一个聪明的民族,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对外来事物的兼容,在日本这个岛国上得到了充分演绎.因为日本的地理限制,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中,他们没能见证世界的发展,可是当他们掌握了通向外界的钥匙以后,一幕幕”拿来”的剧目不断上演.这一点,在日本料理中就可见一斑.举例来说,我们中国人最熟悉的日本料理中的寿司, 据历史记载:一千八百多年前(即后汉年代),寿司已在中国流传,至公元700年寿司开始传入日本.当时是一些商旅,用醋腌制饭团,再加上海产或肉类,压成一小块,作为沿途的食粮,后来广泛地流传日本.如今,寿司在中国餐饮文化中难寻芳踪,可却成为了日本料理的代表之一. 还有8世纪奈良时代,茶从中国传入日本.镰仓时代,日本兴起品茶风,到室町时代(十四世纪)盛行茶道,於是出现了四大料理中的“茶会料理”,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门派,如果没有对外来事物的继承学习和发扬,日本料理中这的些经典,又将是何去何从呢?


料理文化之八大注意

日本料理被称为“眼睛的艺术”,可见其制作之精细,要想品尝这如同艺术品般的料理,狼吞虎咽可是大不敬,要知道在日本吃正宗料理有严格的礼仪作法,作为今天我们这样的异国人,只要知道下面的礼仪,也就不会贻笑大方啦!

注意1∶进包厢,鞋怎么放?
  应该将鞋头朝外放.其步骤为∶1.人面朝包厢脱下鞋子.2.蹲坐在廊间.3.用手将鞋子拎起调头往内放,以免他人行走时不小心踢到.不可贪图方便,背对包厢将鞋子脱掉,这是不礼貌的.

注意2∶进了包厢,座位怎么安排?
正式宴会,晚辈要比长辈先到.进入包厢后,主人或上司应该坐在靠内离门口最远的地方,而职位最基层的人,则坐在离门口最近的地方,方便帮忙传菜或关门的动作.如果是私人聚会,通常会由该付钱的人坐在离门口近的地方.

注意3∶该怎么坐呢?
正式应该是双脚跪坐,大腿压住小腿,左右脚掌交叠;不过这样坐容易疲劳,因此也可以双脚弯成倒V字体,斜坐在垫子上.当前台湾有改良式的包厢,就是和式桌下有方形凹槽,不习惯跪坐的人,就顺其将脚直放.

注意4∶谁来点菜?
如果是公司聚会,一般由下属拿起菜单,询问上司想要点什么菜,大致上要先点酒,接着再点基本必点的菜∶生鱼片、前菜(开胃菜)、清汤、煮物、烧物,其余菜色可随情况增加.

注意5∶上酒后该怎么做?
男性持酒杯的方法,是用拇指和食指轻按杯缘,其余手指自然向内侧弯曲.女性持酒杯的方法:右手拿住酒杯,左手以中指为中心,用指尖托住杯底.如果上司的酒快喝完了,女性职员或属下,应适时帮对方斟酒,无论是啤酒或者清酒,斟酒时,都由右手拿起酒瓶,左手托住瓶底,接受斟酒时,要以右手持杯,左手端着酒杯底部.两人对饮时,必须先帮别人斟酒,然后再由对方帮自己斟,不能自己斟酒.

注意6∶筷子如何摆?筷子取出后,筷袋应纵排于食物左侧,或放置坐垫旁.筷子则横摆,用餐中途要将筷子放回筷枕,一样要横摆,筷子不能正对他人.筷子如果沾有残余菜肴,可用餐巾纸,将筷子擦干净,不可用口去舔筷子,分不雅观.如果没有筷枕,就将筷套轻轻的打个结,当作筷枕使用.用餐完毕,要将筷袋入原来的纸套巾,摆回筷枕上.

注意7∶芥末怎么用?
方式1∶将生鱼片盘中的芥末挖一些到酱油碟子内,与酱油搅拌均匀.
方式2∶将芥末沾到生鱼片上,再将生鱼片沾酱油入食.沾佐料时应该沾前三分之一,轻轻沾取,不要贪多.许多日本人对台湾人用日本料理,最感到不可思议的,就是好像主要是在吃芥末,而不是生鱼片,其实佐料少量,才能吃出鱼片的鲜度与原味.


注意8∶吃生鱼片的顺序?

吃生鱼片其实是有学问的,应该先由油脂较少,白肉的鱼片先食用,而油脂较丰富或味道较重,如鲑鱼、海胆、鱼卵等,则到最后食用. 

2005-3-17 13:17 龙宽九段
难怪日本人以前长不高啊!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