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3-5 14:22
nononono
??点评“活着”原著——第一章
??
??刚看了“活着”原著的第一章,感觉那语言有点怪,不像是中国式的文字,倒像是外国文学翻译过来的感觉。像“这位比现在年轻十岁的我”,在主语前面用那么长的修饰语,不是中文的习惯,日语有这种习惯,英语中有主语重句,但也用得不多。其它句子营造出来的气氛,也是外国文学的风格,这与白先勇的小说以中国文字的风格结合外国现代文学的手法很不一样。
??
??暂时说不上这是好还是不好,要再多看几章再说。就这一章而论,觉得小说中的福贵当二世祖时比电影中的要可恶得多。电影中给人的感觉是二世祖时的福贵只是无知,他在家珍在赌馆里劝他回家时,也没有打她,骂她也主要是因为觉得众目睽睽,面子上过不去,有点强作骄横的样子,即实际上他并不是这样的人,只是在人前扮成这种对妻子蛮横的态度,以为这样会令人觉得他有丈夫气,这也是他无知的表现,而不是他性情乖张。小说这样描写福贵的性格,会造成后面的转折比电影更困难,不知道作者会如何处理,明天看了第二章再说。
??
??说起家珍在赌馆那一场景,我觉得电影中巩俐的表演不太好。她演这种以沉默不语来表抗议的女性形象太多,“大红灯笼高高挂”是这样,“霸王别姬”也是这样,来来去去都是那副表情,那种演绎的方式,没有什么区别(但实际上这三部片子中的女性形象是大不相同的),既显得生硬,又缺乏变化,好像她就只会这么一套似的。其实巩俐在这片子中的表现,总的说来是相当不错的,但好是好在后面演村妇,而不是前面演少奶。只是演村妇的时候,她的美貌是派不上用场的,又有点可惜了。
2005-3-5 14:24
nononono
??happytime:
??
??活着,我看得很快,当时急于知道内容,所以没怎么注意文字.读的时候,也感觉有些地方不顺.
??
??小说的福贵确实比电影里面可恶的多.里面的生活背景也不同,一个生活在农村,一个生活在城市.农村的环境就更加恶劣了,但我觉得把福贵刻画成农民,更有代表性.
??
??巩俐有一幕让我记忆深刻,就是凤霞产后大出血时,家珍抱着女儿的那一幕,巩俐把那种心痛无助的神情表达地相当好.
??老教授吃馒头的那幕太戏剧化了,绝食几天后不能猛吃,甚至开始只能吃流质,比如说稀饭之类的东西,这是最起码的医学常识,老教授应该很清楚这一点.当然也可以理解成他怎么也控制不住自己.不过我又怀疑饿了几天之后还有没有力气大吃特吃,估计虚弱只能一小口一小口嚼着吃.我曾经看过不少报道,绝食几天后的人虚弱到只能直接被送进医院了.
??文革中确实有很多人受到牵连,但大多数都是搞文学,象工程师之类,医生之类偏技术性又不可或缺的人才冲击得并不是太厉害吧,除非家庭出生不好.人民以及造反派平时都要看病,怎么可能把所有的有经验的医生都打到了呢,这个可是关乎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呀,不象打倒几个文人或者是官员,反正关系不大嘛.
??
??我看过不少葛优的戏,不知道编剧写剧本的时候有没有考虑葛优演员的因素.葛优长相气质都非常平民化,很容易融入人群,但一眼看去就很机灵.所以电影中的福贵也是个比较机灵人,我一看他比较机灵,到不怎么担心他的将来啦.
??
??无论是小说和电影都和文革的事牵扯得不多.
??nono有没有看前言部分,前言部分作者把这本书的写作初衷说得很清楚了.
2005-3-5 14:25
nononono
??我看书从来不先看前言的,以免受先入为主的影响。要先直面文本,形成自己的看法,有了这样的支撑与基础之后,才不容易受作者或其他评论者的影响。作者要表达什么,应该让作品本身来说话,而不是以作品以外的自述来影响读者。作者当然有他的意图,但表达得好不好,是由作品决定的。
??
??我忽然想到一件事,那就是这本小说是以第一人称来写作的,无论是一开头的“我”,还是后来转入福贵的故事时,也是以福贵的视角来进行陈述的。
??
??第一人称的作品在中国传统文学的范畴里不容易写得好。首先是中国传统文学几乎没有第一人称的作品(我印象中是完全没有,但不敢说得那么绝对,恐怕孤陋寡闻,或一时没记起而有疏漏)。其次,第一人称必然要涉及直接抒情与心理描写,这恰恰是中国传统文学所特别不擅长的(这也许解释了为什么中国传统文学中完全没有或几乎没有第一人称的作品)。正因如此,要以中国的文字来操纵中国传统文学中所没有或至少是不甚擅长的技巧,如何借鉴西方有关的技巧而得当,不是容易的事情。
??
??像金庸小说就从来不使用第一人称,而只用全知全能视觉的第三人称。第三人称的灵活性比较大,约束性也少得多,可以随时地转变成第二人称或第一人称来进行直接抒情、心理描写,因此第一、二人称的优点也能够具备。但第一、二人称的约束性却很强,第三人称的灵活性是不具备的。
??
??另外,白先勇的小说也使用第三人称为多,但像“游园惊梦”之类的作品,表面上是第三人称,使用“意识流”的手法来进行心理描写,其实相当于使用第一人称。正是因为他使用的是西方现代文学的心理描写手法“意识流”,才便于这种第一人称的视角。
??
??而“活着”的叙事手法,从第一章看来,仍是中国文学中传统的“夹叙夹议”的手法为主,因为是回忆性质的文字,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类似第三人称的“全知全能”的视角。但问题是,使用第一人称,不可避免要进行心理描写,那么电影中那种“隔离”的效果,怎么还能达得到呢?
??
??我在前面评论“活着”的电影时提到过,福贵等人的性格变化没有太充分的铺垫,但一来考虑到电影的节奏本身是比较跳跃性的,二来这片子使用的是“隔离”的叙事方式,完全客观、冷静、若无其事、似不关己地进行表面事实的陈述,不进行任何直接的心理描写,因此性格转变过程中的心理活动、思想挣扎就可以合理地予以回避,反而有一种“行云流水,不滞于物”的洒脱的效果。
??
??但小说用了第一人称,这种“隔离”式的叙事方式就难以使用得如此纯粹了。例如,在第一章里,福贵一边陈述自己二世祖时期的所作所为,一边不免以“事后诸葛亮”的方式来进行评论,“隔离”的效果就不如电影,行文显得没那么潇洒自若。
2005-3-5 14:25
nononono
??点评“活着”原著——第二章
??
??看了第二章,觉得小说描写福贵的性格转变,确实比电影要好。电影的节奏跳跃性太大,这是电影这种艺术类型本身固有的缺陷,恐怕是没有办法的。小说以文字为载体,节奏从容得多,可以很仔细地描写福贵的遭遇,及对这些遭遇产生反应的心理活动,细腻而令人信服地说明他是如何从一个二世祖转变过来的。
??
??小说中写他输光了家产之后的心慌意乱,想寻死,但真有条件死时又实际上没有勇气去做,这些都相当真实自然。他回家之后的萎靡,面对父亲时的惊恐,挑钱还债的苦累……这些细节在电影中或者删或者略,效果是大打折扣了。但拍电影确实不能把小说中如此多的细节都拍到或拍得很仔细,因为这会显得过于琐碎。可在小说中写来,因为小说有一定的篇幅,不但不会令读者觉得琐碎,反而是显得从容、逼真,人物性格的转变有充分的情节(细节)作铺垫和解释。
??
??福贵的父亲的死,小说写得比较戏剧化。这与小说的荒诞主义的风格比较配合,但电影则主要在描写文革之时才带有荒诞的气氛。电影的荒诞风格是来自文革那一特定的时期(尤其是凤霞死的那一段,荒诞的色彩特别浓厚。如教授在关键时刻被馒头撑着的情节,还有我觉得有一个镜头特别能予人以这种荒诞感,就是那些人在救凤霞时进进出出,把白色的门帘掀起又撂下),小说的荒诞主义却是来自小说本身,不是文革时期所特有的。
??
??另外,这一章里,关于凤霞的天真烂漫的描写很触动人心,令人又是感动,又是心酸,真是高明的煽情手法。那些商业作品,应该多学习一下如何以简单的描写来攒人热泪。(说到这里,我想到张艺谋最近那“十面埋伏”,煽情手法之低劣,使感人变成滑稽,也真算是一绝了。)
2005-3-5 14:25
nononono
??happytime:
??
??原书的细节描写绝对一流,就是这些更加贴近真实的细节打动我的.
??
??看了金刚的回应文章,我想到的是:
??我发现老百姓对待苦难是很平静的,非常平静的接受,根本没有我想象中的抗争,而是连怨愤也没有.也许有人认为这是老百姓的麻木不仁,但从另一个角度说何尝不是生存的适应性?
??
??有很多细节都是可以支持我这个结论,尤其是当我的一个大学同学笑着对我说他爷爷在三年自然灾害中饿死的故事.你也知道三年自然灾害是人祸大过天灾啦,他爷爷本来完全有机会活下去的,是谁剥夺了他的生存机会?老百姓从来不回去考虑这样的问题的,只会平静的接受悲惨的事实.在我同学的叙述中,只讲到了他奶奶好不容易生存下来了,因为是女人的饭量比较小,忍耐性也比男人好.他们那个村子死了大片的男人,女人的成活率比男人高.连这种悲惨的事情都可以接受,文革对老百姓来说只是小菜一碟.何况,文革对老百姓来说冲击的也不是很厉害,到给了老百姓不少做恶的机会,受苦的是知识分子,政斗中失败的官员以及他们的亲人.相信我们的至亲在文革中是没有遭灾的一群,所以我们讲起文革来可以轻飘飘的.
2005-3-5 14:26
nononono
??点评“活着”原著——第三章
??
??从第三章来看,小说的细节描写确实是不错,电影时间既短,又受到表现手法的诸多限制,在体裁上是吃了亏的。这一章的前半部分是继续上一章的内容,细致描写福贵的心态转变,写他怎样从花钱如流水变成吃苦耐劳,怎么从少爷的心态变成下等人的心态,又怎么从浪子变成爱惜妻子,这比之电影寥寥几个镜头,确实是胜过太多。我看电影时就觉得福贵从二世祖的转变太急、太突兀,所以觉得节奏上太跳跃了。小说在这方面的处理,的确要从容可信得多。
??
??这使我想起原著的“北京故事”和拍成电影的“蓝宇”。没看过原著而看电影的人,都觉得电影不错;但看过原著再看电影的人,都觉得电影拍得不如原著,说得最多的原因,正是觉得电影在很多地方都交代得不够清楚。我看过原著,电影倒没看过。其实我觉得原著本身并不怎么样,确实如一个网友指出的那样,如果有关的故事是发生在一对男女之间,那不过是很庸俗的爱情故事;但因为是发生在一对男性之间,就显得很感人了。其实那小说的文笔很一般,但故事很真实,我认为是真有其事的,因为故事真实得其实有点粗糙,就像看史书的感觉,是真人真事,但缺乏剪裁。这些姑且不论,我这里提这部电影及其原著,只是想说明,由小说改编的电影,都难免有交代不及小说清楚,节奏过于跳跃的问题。因此看过原著的人总会觉得电影不及小说,即使电影已经拍得很好,小说本身不一定很好,也是如此。
??
??回头说“活着”,第三章的后半部分写战争,写得很好。是荒诞主义,也是写实主义,以一种淡然,甚至好像是理所当然的笔调,从一个小兵的角度如实地写真实的战争,写实主义就有了荒诞的味道。这部分写得堪称“行云流水”了。简直令人怀疑作者是不是真的打过仗,怎么会写得如此真实。
??
??另外,这一章一开头的时候又回到那个收集民谣的“我”的视角去,进行了一下旁白式的评论,再继续从福贵的视角陈述故事。这相对于福贵的陈述来说,有点第三人称全知全能的视角的意味。这一段落的文字仍然是有很强烈的外国文学翻译过来的味道,与福贵陈述部分的语言很乡土化相映成趣,也算是一种特色吧。还是作者想展现自己能娴熟地驾驭多种风格的语言的能力?
2005-3-5 14:26
nononono
??happytime:
??
??我想战争的场景也不难描写吧,不过要十分有心,象这种现实性的作品不能凭空想象,我想作者应该是找了很多纪实性文章来看,以及向老一辈经历过战争的人详细问过当年的情形吧.
??
??恰好,我同时看过蓝宇的原著和电影,确实电影不如原著,很多微妙的东西由于时间和表达形式的所限难以描绘出来.
??
??看原著的时候,我会十分喜欢蓝宇,想着如果我是男人,会不会喜欢蓝宇这样的男生呢?
??看电影的时候,就没有这种感觉啦,只是为他们这段感情而叹息.
??
??这个故事的真实感确实十分强烈,应该是由真实故事改编的,否则细节的描写上不会这些恰当.不过开头,蓝宇因缺钱而卖身,我却不太相信,应该还会有别的法子吧?我觉得最多去买血和乞讨,怎么一下子就沦落到这个地步了呢?觉得比较象作者的加工.
2005-3-5 14:27
nononono
??我觉得“蓝宇”的原著“北京故事”写得很粗糙,其实并不是一部优秀的小说,只是故事与蓝宇这个人物本身打动人,而如果事情是真的,那就更加完全与作者的编写能力无关了。
??
??我觉得这个故事应该是真的,主要基于两点。其一,是蓝宇的死很突然。如果是编出来的故事,不会使用这么突然的死亡方式。因为车祸的发生与故事的其它情节没有任何联系,也没有必然性可言,如果是编出来的,那就很拙劣,给人的感觉是作者编着编着,没有兴趣再编下去了,于是随便想个意外出来让主人公死掉,草率地结束小说。但如果不是编的,而是真有其事,那就一点都不奇怪了。在现实之中,发生这样突如其来,与其它事情没有任何联系,没有必然性可言的意外,完全是有可能的。所以,如果这部小说是编出来的,想要煸情,没有必要用这么拙劣的结束手法,完全可以安排蓝宇为情而牺牲生命。现在这样的情节,正因拙劣,反而证明是真实的。
??
??其二,是从小说的整体来看,我觉得那个“我”(蓝宇的情人)是一个骨子里很自私的人(我觉得他一点都配不起蓝宇)。这一点表现得很隐晦,如果故事是编出来的话,那么作者就是一个技巧非常高超的现实主义作家,才能把一个笔下人物的本性以如此含蓄的手法表现出来,那也是达到了“行云流水”的境界了。但这小说的其它方面都显示出这个作者的写作水平不怎么样,因此显然不是由于作者的技巧了得,而是因为事情是真的。真实的事情所蕴含的人物性格,当然是最“现实主义”的了。这就跟我看史书时,常常生发出“历史是最伟大的作家”的感慨是一样的。史书中记载的事情所蕴含的人物性格之真实与复杂,是没有作家能写得出来的。这也使我想起一位前辈高人曾说过的一句话:“自然是不会错的。”因为自然一定是真的,当然不会错。但人造的景观、事物、艺术品却有可能因为创作者的能力所限而出错,显出假来。
??
??至于你觉得开头的部分不真实,我想原因可能是作者也未必很清楚蓝宇出来“做”的真正原因,只是自以为是想当然地认为他是为了缺钱吧。
2005-3-5 14:27
nononono
??点评“活着”原著——第四章
??
??看过第四章,觉得处死龙二那一段,电影拍得比小说写的好。小说也写福贵的惊恐,但与电影比起来显得粗略,不够细腻。而且电影里写福贵和家珍商量他们家是什么成份,忙乱地把那张“干过革命”的证明找出来,还特地用镜框镶起来的那段情节,黑色幽默得很,相当精彩,小说里就没有这样的情节。
??
??人们通常把电影的主题理解成是针对文革,恐怕这类电影有而小说没有的情节是原因之一吧。确实这一段情节会显得电影讽刺的味道比较浓厚,但我认为是有必要的。因为要说明福贵的“政治觉悟”或“政治敏感性”怎么会一下子高了起来,这一段的描写是重要的铺垫。龙二的死给了他很大的刺激,使他意识到“出身成份”的重要性,意识到服从当道的政权的重要性。如果没有这一段的描写,后面的转折也会显得过于急速。(实际上,即使电影有了这一段的铺垫,我仍然觉得转折太快。)当然,可能小说后面还另外有更充分的描写,或者福贵的性格与电影中塑造的不尽相同。这些要留到后面看下去的时候再说。
??
??后面写凤霞和有庆的姐弟情,确实是温情脉脉。不过,我倒觉得电影的描写更为现实。男孩子的性格通常比较倔强顽皮。电影中描写有庆为姐姐被人欺负而报复其他小孩,挨打后与福贵赌气,由家珍解释调解,让有庆给福贵送加了胡椒粉的面汤,这样的情节比较有趣味性,但又不失真实性。不过,作为塑造凤霞这个人物而言,倒确实是小说的情节安排会更有利于她的形象丰满,而电影的情节则比较有利于塑造有庆的形象。
2005-3-5 14:28
nononono
??happytime:
??
??小说中的有庆给我的印象并不深,除了他抽血而死的那一段.
??小说中的凤霞描写得很丰满,比电影中的人物要深刻.
??尤其是凤霞小时侯被送走的那一段,这种事在农村里很普遍,而就算在城市中也时有发生.我的一个亲戚(女性)就是在小时侯因为家里人口太多生活困难被送走的,结果她的兄弟姐妹都在城市长大,活得不错,只有她一直在农村里成长,现在的生活水平还比较低.
??后面一段描写凤霞望嫁的心情也很不错,显得很真实.我在电影中到没看出凤霞的这种刻骨的心酸,只是觉得她的婚姻颇有喜剧色彩.
2005-3-5 14:28
nononono
??金刚:
??
??那张干革命证明的细节,电影处理的相当不错,我认为远超过原著.家珍把东西都洗掉,差点失去这点最后的证明.是很有讽刺意味的.总体来说,虽然是描写福贵,但我觉得,导演在这里,也是顺手牵羊的讽刺了文革,和老医生吃馒头的黑色幽默一样,虽然主题并不是为了讽刺文革,但的确客观上是有这个效果的,我想这也是电影通不过审查的原因吧. 但这一段是活着的电影里拍的相当出色的部分.
??凤霞的形象,在活着的电影里,我觉得是很不错的.有些细节,比如福贵从部队九死一生回家以后,先看到凤霞,凤霞看到爸爸的那一笑.还有在家里凤霞小小年纪给家里的人上饭的镜头.虽然没有有庆活泼可爱,却另有一种沉静的美.
2005-3-5 14:29
nononono
??点评“活着”原著——第五章
??
??看了第五章,觉得这一章描写有庆很好,小孩子的心态把握得相当真实。家珍的心理也挺逼真的。这小说中的福贵比电影里的粗疏,论可爱是不及电影的,但可能更真实吧。那村长也是,觉得电影里的村长挺好人的,小说中的村长却很讨厌。电影对文革的描写比较惨,像烧房子那一段,电影不知是不是出于审查的原因,回避了。这一来,小说比电影更能方方面面地反映文革的情况。电影中的文革更像是一场笑话,小说中的文革给人的感觉要沉重得多。另外,小说中描写村长找风水先生来察看哪里烧铁好,还通过家珍与他的对话暗示其它地方也是这样做(所以风水先生很忙),这里黑色幽默的味道很浓厚。至于后来福贵误打误撞地烧成了铁,比电影的安排就更妙得多了(电影只是描写铁烧成后村长去报喜,没有描写是怎么烧成的)。
??
??小说的情节很琐碎,电影没有办法有系统地拍出来。所以,看了小说,我是更佩服电影的改编了,能从如此杂乱的情节中选取出一些,有连贯性地拍出来,这是很困难的事情.其中虽然割舍了不少精彩的内容,但也是忍痛割爱,为了节奏和结构的紧凑性而不是不为之的。而其中加进去的皮影戏的段落,与原来的情节大致上做到了浑然一体的效果。如果不是看过原著,不会知道本来没有这些情节的。而加入了皮影戏的情节,我认为是利大于弊的。皮影戏段落的意义,以前说过了,这里就不再重复了。
2005-3-5 14:29
nononono
??点评“活着”原著——第六章
??
??看完第六章写有庆被抽血抽死,我明白为什么先看了原著再看电影的人会对电影不满意了。小说对文革的描写很惨酷,不是像电影那样,更多是当成一个笑话来写。电影中的文革确实是轻飘飘的,是黑色幽默,是荒诞主义。这小说虽然有黑色幽默与荒诞主义的成分,但其实主体风格并不如此,其实还是写实主义的。同样是写医院的情况,电影中描写凤霞大出血时大家的紧张态度,与小说中描写有庆被抽血抽死时医生对平民百姓的生命的冷漠和对达官贵人的巴结奉迎,让人的感觉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
??
??小说中也有写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但主要集中在亲情方面。家珍挣扎着要活下去,有庆与凤霞的姐弟深情,有庆与福贵的关系时僵时好……很感人,但更重要的是很真实,不是为煽情而编出来的那一种。
??
??但小说与电影不同的是,电影里除了亲情,还写其它方面的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如福贵一家与春生、福贵与村长,人不仅是靠着家庭的支持而活着,也互相扶持着活下去。电影中充满了温情脉脉,所以其重心明显与文革无太大的关系。文革只是一场荒诞剧,却为人间温情的展现提供了一个舞台。
??
??但小说并不如此。小说中的温情仅限于家庭之内,家庭之外就绝非如此了。小说中的村长完全不是电影中的那个好人(但当然也不能说是坏人,是很现实的人,因此形象很真实)。小说中写他向福贵讨米,福贵想到村长平时待他家不错,不好意思不给。其实我怎么也看不到村长平时有哪一处待他家好(至少小说中没有任何描写,缺乏适当的铺垫,因此看到那一句时我感到很突兀),那里如果改成福贵受村长是官的压力而屈服,就更写实主义了。
??
??还有,这一章写到农村的饥荒,真实得令人心悸。而凤霞与人抢地瓜,村长分瓜那一段落,也显示人们挣扎求全发生矛盾时,不要说温情什么的,就是平日本性不坏的人,也要昧着良心的。
??
??电影只写人性善的一面,而小说把人性善与恶都刻画出来了,显然小说更为写实。由小说的描写,也可以明白为什么中国人的家庭观念是如此重要。当生存条件极端恶劣的时候,人性的善与温情只限于家庭这个圈子里。不过,文革最可怕的地方之一,就是它对人性善的破坏力伸展及于家庭之内——父子反目、夫妻告密。这一点恐怕就是“活着”这小说没有写到的地方。这也说明这小说的重心也不是文革(尽管它对文革的描写比电影要真实得多),但像饥荒之类的事情,在不是文革的年代也会发生;而奉迎上头、鄙薄平民生命的事情,在中国漫长的官本位历史中,也并非在文革之外就绝无仅有。
??
??但电影与小说确实完全不同,不是同一类型的作品。电影充满了温情脉脉,主调还是光明温暖的。小说的主调却是阴冷悲凉的。福贵一家在那个大时代里,就像黑暗中的一团小火,无可避免地随着白云这个家庭中的一条条生命的逝去而一点一点黯淡下去。
??
??怀有批判精神的观众,肯定会觉得电影美化了文革,或至少是把文革轻描淡写成一场闹剧,将这一时代的黑暗残酷都回避过去了。虽然小说也没有充分突现文革这一场浩劫本身的特点,但确实比电影刻画了文革更多面的情况。不过,我以前也说过,电影所描写的文革是片面的,但也是真实的。小说的描写也真实,但因为描写了更多面,就显得比电影更真实了。
??
??不过,电影与小说的主题重心、风格色调不同,出现这样的不同也不能说谁比谁更有艺术价值。艺术价值的高低,并不能以是否有批判精神为标准。这有如我们很难比较“阿甘正传”对越战的态度和“现代启示录”一类反思越战的电影对越战的态度,哪一种艺术价值更高一样。“阿甘正传”主张放下历史包袱,是一种积极乐观的风格;“现代启示录”一类主张不能忘记历史,要反思过去,是一种批判主义的风格。我们只能说,这两类电影都是有意义的,如果只有其中一种,那才是不正常的。
2005-3-5 14:30
nononono
??happytime:
??
??终于等到nono看到了比较后面的内容,这章的评论很精彩.我曾经给你回复的但却丢失的信里表述过一些类似的意思,但远不如你说的全面和细致.
??
??活着描写的太现实主义了,现实主义地让人心寒,但又让人相信事情的真相就是如此,中国百姓曾经就是这样的生存状态.
??
??有庆的抽血而死,表面上看起来十分荒唐.但实际上很写实.就拿现在来说,许多本来可以避免的医疗事故却层出不穷的发生,有些医生的专业素质实在低得吓人.当然更让人心寒的是,中国的官本位思想,根本不把普通百姓当人看,对百姓的生命极其漠视.看到有庆抽血而死,我想起曾经看过的李九莲(时间久了,具体名字不能完全肯定)故事,她在文革中被打成了反革命,被宣判死刑,由于一个官员需要换肾,于是一帮医生对李九莲进行活体解剖,在不打任何麻药的情形下取出其肾(据说这样肾新鲜,效果好).我当时看到这一段,怎么也不愿相信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事.
??
??其实后面凤霞,有珍以及凤霞孩子的死都可以找到很大的必然性.
??
??对福贵一家来说,亲情是他们唯一的乐趣,唯一的安慰.这样的亲情很可贵,从另外一个角度想也很悲哀,因为这是他们唯一的选择,而这一点还处在随时被剥夺的边缘.
2005-3-5 14:30
nononono
??点评“活着”原著——第七章
??
??看了第七章。那里描写医院中的医生对平民生命的冷漠,真是令人齿冷。福贵瞒着家珍葬有庆,家珍又假装被瞒过的情节,比电影里拍二人在有庆的坟头哭确实更令人心酸,但小说这样的情节场景比较散,电影改拍成这种一个场景(坟头)就能表达完的样子,也是不得已的。而电影中拍二人以饺子作祭品,比较有意思,但与饥荒的背景不合,电影因此而把饥荒的情节也删去了。这其间的得失,也很难评说。
??
??家珍一再病危,但都挺了过来,我竟很不合适地想起网上的人评论“十面埋伏”中的章子仪一死再死都死不去的情节。只是章子仪的“小强”命令观众觉得滑稽,觉得不可信;家珍为着那个家而顽强挣扎着活下去,却是看得人心酸、感动,觉得很真实动人。亲情确实有这种动力,使再微弱的生命之火怎么也不肯熄灭。但想到最后家珍仍然死去,又不觉恻然。
??
??凤霞盼嫁的心情,确实写得不错。电影中基本上没作什么描写。小说中的描写要拍成电影,会很琐碎,也大大地增加成本。不以这样的细节来描写,而又能表达出凤霞这种心态,却又很困难。电影将之删去,也是不得已。
??
??赵是比较小说与电影,就越觉得小说这种文学形式确实是任何其它类型的艺术都难以逾越的。当然这部电影与原著的主题与风格不是同一回事,但即使是,电影再优秀也难以完整、也难以完美地表达出小说所能表达的东西。小说确实是“文学之王”啊。
2005-3-5 14:31
nononono
happytime:
??你真的是很不合时宜呀.家珍那么惨,竟然想到了"小强".
??当时我想到的只是"千万别死呀,千万别死呀",虽然明知道她最后会死,但还是希望她多留一刻是一刻,更希望看到结局她没死.
??
??我本人是比较喜欢小说的,小说中把老百姓面对生活的苦难,生命的无常时那种无可奈何的心情表达地很贴切.
??
??我有一阵对文革以及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发生的故事很感兴趣,收集了很多资料来看.三年自然灾害受损最严重的地方是农村,因为尽管城市粮食也很紧张,但毕竟有配额,而农民呢,灾情重的地方根本没有任何吃的东西.
??
??我本人一直在城市中长大,说来惭愧,从来就没有去过农村(我的至亲都在城市里,只有很远的远亲才生活在农村中),所以对农村的生活根本不了解.但在收集资料的时候,不可避免的对农村的生活状态发生兴趣,所以也看了不少农村生存状态的纪实性的文章.
??
??我现在还记得有一篇文章写到作者的母亲从年轻的时候就在农田里干活,农活的任务十分繁重,而且经常要泡在水里(种水稻),到了50岁的时候,已经是疾病缠身(想想看城市里这个年龄段的人是多么健康),家里积蓄也不多,所以也没什么钱看病(而且就算相对有点钱,农村的医院设施以及医生的专业能力也是比较差的),平常就吃点中草药治病,没过多久(50岁多一点)就去世啦。家珍不正是这个农村妇女的写照吗?
??
??我记得好象是前年,我在某一电视台看到一关于农村妇女生育的记录片,讲述农村几代妇女在何种环境下生孩子的。让我吃惊的是电视片中记录的那个村子是最近几年才实现在医院生孩子的,而之前都是在家生孩子的,他们村每年都有一些妇女生产不顺而造成后遗症或者是死亡。农村的医院条件是很落后的,凤霞因为产后大出血而死在农村来说再正常不过了。在城市正规医院里,产前检查是相当严格的,有些女子根本不适合自然生产(生育的时刻盆骨张开的角度不够大)会提前准备好剖腹产手术。(汗,越扯越远了,打住)
??
??至于福贵一个人带着孙子,而孙子却早夭,看起来也是颇为自然的(现代人眼中的不自然却在农村是自然真是天大的讽刺)。福贵那么老了,又没有退休金,还要干农活,怎么能照顾好孙子呢?
??
??nono应该注意到小说中和电视中福贵的身份是不一样的。一个是城镇居民,一个是农民。城镇的生活水准比农村高了不少(农村剪刀差的奉献呀),我最近一段时间仔细问过家里人从解放前到解放初期以及文革期间,刚改革开放期间的生活情况。我家是很普通的一个小市民家庭,所住的城市也非常一般,应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所问的结果是,从了三年自然灾害时常挨饿外(整天喝稀饭吃萝卜),其他时候是还可以的,并没有一直挣扎在生存底线的那种紧迫感。我觉得,要以为面对苦难人们如何生存来做题材的话,农民更有资格更有代表性,而从数量上来说,农民才是中国的主流人口。
2005-3-5 14:31
nononono
??“活着”的原著是写农村,电影是写城镇,这一点区别我看网上的评论已经有提到过了。但我确实是对农村与城镇的区别没有太大的感性的认识。我自己是出生、成长于小城镇,虽然离农村很近,但珠三角地区的农村比城镇还有钱,所以对于中国典型的农村的悲惨状况,只有通过文字而获得的理性认识,切身体会就不怎么谈得上了。
??
??文革的时候,这里城镇也好,农村也好,应该都挨过饿,但不至于像内地那样饿死人。你还记得我曾经在网上说过,我写“唐宋兵制变迁的一个假说”的灵感是来自与妈妈聊天吗?那次我跟她说唐军饿困洛阳时史书上对洛阳缺粮时人们用浮泥和了玉米粉做成饼吃下去,然后浮肿而死的记载,她就跟我说这记载简直就像是在描述文革时的情况。所以可见当时这里的城镇也受饥饿之苦。但妈妈说她家因为她妈妈在政府里工作,所以吃饭还是有保证的(可见即使是当时,做公务员还是比做平民有特权),只是吃得差,不至于没得吃。
??
??后来我跟一个来自粤北山区的主任聊天,她说起珠三角地区是鱼米之乡,文革时到处饥荒,珠三角地区都还有饭吃;不像她们那里山区的农村,就真的是没饭吃的。所以,我想即使是文革的时候,珠三角地区的农村境况还是比中国其它地方的农村要好。也就难怪我确实对“活着”的原著与电影描写的分别是农村与城镇这一点区别没有太深的感受。
2005-3-5 14:32
nononono
??点评“活着”原著——第八章
??
??第八章里描写凤霞出嫁和村长、春生的事,我觉得电影和小说各有所长。小说写二喜给福贵家粉刷、铺屋顶,没有任何有文革痕迹的东西,只是在后来说到文革越来越厉害,标语都写到二喜、凤霞二人的床铺上,凤霞枕着毛主席的语录睡觉,就提了这么一句。我很欣赏电影里凤霞出嫁的时候,大家在外面唱歌庆贺,唱的是什么爹亲娘亲不及毛主席亲(大意如此),而屋内是家珍流泪,说大家为凤霞这么高兴地唱歌,她却唱不出来,其表现出来的父母对子女的深情厚爱,与歌词恰成强烈的对比。我觉得这样不动声色的对比,比之小说中那句凤霞枕着毛主席的语录睡觉的黑色幽默更深沉,更不着痕迹,是羚羊挂角的至境。
??
??凤霞出嫁后福贵、家珍对她的思念、村里人的议论,小说写得的确很朴实逼真,但全是以很琐碎的细节来进行描写,电影是无法系统地、紧凑地表现的。
??
??对于村长被打成走资派的描写,电影与小说的不同,那是贯彻了二者一直以来对村长这一人物的形象的定位,以及对于村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定位大不相同。电影中的村长给人感觉是个不错的人,愚直地相信和贯彻上头的指示;而小说中的村长显然对于文革的本质是有点心知肚明的,也不是纯粹的好人,当然也不是纯粹的坏人,是非常真实的小官吏。仅着人物形象而言,无疑是小说中的村长更真实,更有血肉。但考虑到主题表达的不同,电影要表达的是一种温情脉脉的人际关系,因此电影中的村长形象与此是相适应的。小说中村长与村里的人之间的关系远不像电影里那样水乳交融,更多是显示一种“大难临头各分飞”的冷漠与明哲保身。应该说,这恐怕更符合中国的现实。
??
??至于春生的部分,我觉得除了春生去找福贵那一段外,小说的描写细腻真实得多。如春生的挨打,那是电影所不能/不敢直面的文革的真实场景。而后来春生终于还是自杀了,电影也没有提及。事实上,和女主人看完那片子时,一同看的一个朋友也问及为什么电影中春生的故事没有结局。女主人说,既然家珍说了他还欠她一条命,那就已经暗示了他的结局是活下去了。我当时也觉得是如此。现在看了小说,才知道电影编剧想的不一定是如此,但客观的效果会令人有这样的预计,这又再次凸现了电影与小说的不同风格——前者乐观积极,后者悲观阴冷。至于说谁更现实,倒很难说。文革中有撑不住而自杀了的,也有撑住而活下来的。但就电影与小说各自的风格而言,各自的安排都是与各自想要表达的主题相适应的。小说到最后只有福贵一人活下来了,所有其他人都死光光,春生当然不能在这小说设定的逻辑之外。电影却不然,福贵不是唯一的幸存者,生存的希望洋溢于片尾,所以春生的结局刻意地含糊,让观众相信他活下来了,是与电影的主题相匹配的。
??
??不过,春生去找福贵那一段,我觉得是电影描写得好。小说只是写他去跟福贵说想死,但电影写他以送钱为吐露想死的念头,不但表达得比较含蓄,也与他想为有庆的死赎罪的心情联系起来,这使电影中的情节显得比小说中的安排更有利于结构的紧凑(即各件情节都尽可能地互相联系)。而小说中是福贵最初在有庆死时说那句春生欠了他一命的话,后来春生去找福贵时,却是家珍重复这一句来激励他的生存意志。相比之下,电影中前后都是家珍说这话,显得前后呼应紧密得多。而且电影中家珍重复那句话时,只说了“你欠我一条命”,而没有小说中后面补充的那句“要用你的命来还”(大意如此)。两相比较,我觉得电影的设计比小说的高明,不但简洁,也含蓄得多,让读者或观众自己去体味出后半句,会更有味道。小说多了这么一句,感觉有点画蛇添足。
2005-3-5 14:32
nononono
??happytime:
??
??小说中春生的设定不同。小说中有庆的死是由于医院的冷漠无情造成的,和春生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如果我是福贵和家珍的话,会更多的恨医生,而不是怨恨春生.而在电影中,我会恨死春生的,因为他就是杀死有庆的直接凶手.
??
??所以,这样的设定给人的感觉有很大的不同,小说中让人想到的是医生的冷漠无情以及对官员趋于奉承,让人想到的是中国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现象,使人产生的感觉是悲愤.而电影中的不同,只能看成是一个意外事件,虽然让人悲痛,却没有太多的愤怒.
??
??所以电影中家珍对春生的原谅让人比较大的震动,效果nono已经说得很清楚了.而小说中春生只是一个间接的责任人,前后反差没有这么大,所有效果没有那么明显.
2005-3-5 14:32
nononono
??点评“活着”原著——第九章
??
??第九章写凤霞和家珍死。凤霞的死,论情节设计上的丰满和巧妙,是电影有意思得多,文革的时代色彩也鲜明得多,黑色幽默强烈得多。不过,小说的描写与有庆的死是一贯的,突出医生的冷漠、轻贱人命,令人心寒。
??
??凤霞死后描写二喜的伤心,小说的描写很有电影感(尤其是从福贵的视角看他抱着凤霞的影子,一动不动,只有泪水的影子在二人之间滑落那一段),不知道为什么电影没有拍,可能是因为实际上很难出现这种视觉,或其效果不容易拍得好。
??
??家珍的死写得很淡然,其实凤霞的死也如此,只是描写各人的伤心比较细致而已。这种淡然的处理,倒是有一种特别的效果。死了那么多人,连读者也有欲哭无泪的感觉了吧。
2005-3-5 14:33
nononono
??happytime:
??
??在电影中,凤霞和二喜两夫妇更有喜感,只让人觉得是一段美满良缘,而在小说中的感觉不一样,给人的感觉是凤霞和二喜是相依为命,互相依靠而生存,谁也离不开谁的相濡以沫的那种感觉,所以凤霞的离去有特别凄凉的感觉,也为以后二喜的悲剧做铺垫了(心情不佳,做的又是有一定危险性的搬运工能不出事么)。
??
??“死了那么多人,连读者也有欲哭无泪的感觉了吧。”是呀,这种有泪不能留,哽咽在心口的感觉最让人难受了。
2005-3-5 14:33
nononono
??点评“活着”原著——第十章
??
??终于看到最后的一章了。二喜和苦根的死也写得很淡然。电影里那老医生吃馒头撑着的情节,原来是从苦根的死那里改过去的。二喜死时苦根的天真无知,描写得挺煽情,但我觉得有点不可思议。小孩子虽然可能真的不知道“死”的含义,但他们跟小动物一样,是有直觉的,对于人们不同寻常的惊恐慌乱,不需要明白语言文字的意义,也能感受得到,会知道发生了不正常的事情。
??
??小说最后描写福贵和他那老牛,有一种没有什么不可以承受的心情。看完全书后再翻到前面去看序言的作者自述,才知道最初的灵感来自于那首美国民歌。结合作者的自述来看,我觉得电影还是成功地表达了小说作者本来要表达的东西的。我在完全没有看过小说的前提下看了电影,得到的关于电影主题的结论,与小说作者在序言中自述他要表达的主题,是相当一致的。当然,电影相比于小说,显得比较软性、温情,这可能是出于想通过审查,也可能是因为要照顾观众的心理,还可能是因为要让观众觉得福贵坚强地要活下去是有点盼头,因而能够比较合理。
??
??电影比之小说,确实较多地包含了对文革的突出和讽刺。小说中的文革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背景,情节发展的关键不一定只会在文革才发生(如医生的草菅人命、饥荒等)。但电影中的文革,总的说来还是一个背景,但确实提供了一些文革才具有的时代特征,而关键的情节发展是依赖于这些时代特征才能成立的,尤其是凤霞的死。这解释了为什么有人觉得电影的主题与小说不同,主要是在讽刺文革。
??
??另外还有一点微妙而重大的不同,是电影中的福贵很有政治敏感性或直觉,灵敏地感受到政治环境的变化,自动地顺从当道的政权,与之合作。这一特征是小说中所没有的。小说中的福贵对政治的态度没有太多的机会描写到,只有一处比较明显,是他看到春生挨打时去扶春生,旁边的人警告他这是走资派,他回应说他只知道这是春生。这是人情的表现,但也是政治不正确的表现。这与电影中福贵听说春生成了走资派时,愕然之余还是附和家珍说要与他划清界限的描写,是很大的不同。电影中的福贵有情义,但面对政治时不失小心翼翼。我特别要指出,电影中有庆的死,当然主要是意外,但间接来说,却是起自福贵的努力要表现得政治正确的心理(如他所说,县长来看学校,有庆不能不上学,于是即使有庆那么累,还是把他载到学校去)。
??
??从某种角度来说,电影这样的描写比小说更有现实感,更有中国特色,准确地说是更有现代中国的特色。在中国的生存环境里,对政治的敏感与机警反应,是“活着”的一个重要元素,不管你是否实际上相信不相信或在乎不在乎。这也许正是电影被禁,而小说的描写更现实却反而可以出版的原因吧。
??
??但总的来说,我觉得电影与小说在主题方面大致是统一的,只是在风格上有点出入,即电影比较光明乐观,温情不限于家庭的内部;而小说更为现实阴冷,温情似乎只限于家庭的内部,或者说是福贵一家人都太好了,换了另一个家庭,在小说中的那个世界里,恐怕早就崩溃瓦解了。
2005-3-5 14:33
nononono
??happytime:
??
??结局真的是有一种没有什么不可以承受的心情,是一种面对生命无常的无可奈何后看透了的豁达.但电影比较温情,而且就是在结尾也给剧中人和观众希望,所以电影中就没有这种无可奈何后的豁达感.
??
??我比较喜欢小说,我觉得小说所描述的故事更有普遍性,更能代表中国几千年来中国老百姓的生存状态以及面对面对生活苦难的态度,而电影中有一定的时代特定性(凤霞的死等).而且就是从政治角度来看,以前的社会是不那么强调老百姓政治正确的(古代没有,就连国民党时期也不是那么强烈要求),历来统治者只要求老百姓不造反就够了,哪有文革时期要求每家每户表决心的情况发生.
??
??也许是个人喜好的不同,也许是我没有文艺评论要求的客观性,反正我一看完小说,记得的情景全换成小说的了.
2005-3-5 14:34
nononono
??补充一下关于“活着”的序言中作者自述部分的感想。
??
??那序言显示作者的创作经历了一个从与现实紧张、冲突的心理状态沉淀到宽容看待世事的过程。我想这是很重要的。我猜想所有创作写实主义作品的作者,如果要上升为真正优秀的现实主义的作家,这是一个必经的过程。事实上,绝大部分作者都只能停留在那个紧张的状态中,始终升华不到那个宽容的高度。但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作者充其量只是一个会舞文弄墨的愤青(事实上,我们看到网上多的是这种写手),而不会成为真正的大家。
??
??我以前曾经说过,艺术往往来自愤怒,但愤怒本身并不是艺术。所谓“不平则呜”,愤怒大概是最通常的艺术创作的冲动的来源。而尤其是写实主义的作品,更几乎必然是来自对现实的不满。但仅仅有愤怒,并不能产生真正优秀的作品。或者说,优秀的作品并不等于愤怒。很多时候,愤怒产生的根本原因很可能只是作者的一种自恋的反映。如觉得自己受到了委屈而感到愤怒,这是最直接的自恋(怀才不遇型);如觉得别人受到了不公正对待而感到愤怒,可能只是为了满足以同情不如自己的人而可以产生居高临下的尊贵感。这些感情都并不是真正的悲天悯人,愤怒源自狭隘,而不是宽容。像韩寒的作品,就给我这样的感受。很多可以被归入鲁迅所说的“谴责小说”的作品(包括我跟你说过的“阿甘正传”的原著)也属于这种情况。
??
??只有愤怒经过沉淀,从狭隘的私人感受升华为悲天悯人的宽容与真正的同情,那才是伟大作品的可靠来源。这需要作者有广阔的胸襟和承担能力,这涉及到个人的品格与修养,不纯粹是技术与天资,就像“射雕”中描写的郭靖学武的情况一样。
2005-3-5 14:35
nononono
欢迎到此处看“活着:电影与小说”
[url=http://www.xycq.net/forum/index.php?showtopic=47090&st=15&#entry616932]http://www.xycq.net/forum/index.php?showto...15&#entry616932[/url]
2005-3-5 14:43
kesin
《活着》这部电影我是去年暑假看的,挺喜欢的,一直保留在硬盘上。后来也去看了小说原著,我一向比较喜欢看用冷峻的笔调描述整个人生爱恨情仇、生离死别的作品。
先回个贴,再慢慢看各位的高论
2005-3-5 15:00
锦官城门吏
吃馒头那个是恶搞,含泪的幽默,怎能用常理去推敲?
2005-3-5 15:22
kesin
[quote]原帖由[i]锦官城门吏[/i]于2005-03-05, 15:00:36发表
吃馒头那个是恶搞,含泪的幽默,怎能用常理去推敲? [/quote]
我倒不认为这是恶搞,且不说一个精神正常的人在极端饥饿的时候是否能保持镇静,文革对人的精神摧残可以说是令人发指,即使教授知道绝食几天后该当如何处理,他恐怕也无法保持正常思维。
上甘岭战役的时候四十五师不是还有战士从坑道里出来后,在军部吃的撑死的事儿么?
2005-3-5 15:43
锦官城门吏
名典22条军规始开此例,称为黑色幽默。
2005-3-5 15:46
锦官城门吏
[quote]原帖由[i]kesin[/i]于2005-03-05, 15:22:00发表
我倒不认为这是恶搞,且不说一个精神正常的人在极端饥饿的时候是否能保持镇静,文革对人的精神摧残可以说是令人发指,即使教授知道绝食几天后该当如何处理,他恐怕也无法保持正常思维。
上甘岭战役的时候四十五师不是还有战士从坑道里出来后,在军部吃的撑死的事儿么? [/quote]
KK说的这个我承认有可能。
问题是,对这么个感人落泪的黑色幽默。
正解是含着泪来笑一笑,是比较震撼的情感。
这时候跑来论生理可行性,是不是煮鹤扫兴呀-_-!!
2005-3-5 15:54
kesin
[quote]老教授吃馒头的那幕太戏剧化了[/quote]
我是针对happy mm前面这句说的,绝食的人突然吃的撑死绝不是什么很不可思议的事。
另恶搞和黑色幽默也不是一回事吧?廖廖不要乱用词哈。
震撼倒没有,就是心酸,还有mm说的这句:家珍抱着女儿的那一幕,巩俐把那种心痛无助的神情表达地相当好。这里确实特别有感染力。
2005-3-5 15:56
锦官城门吏
恶搞这个词我自己倒觉得很精确。
我那么说,目的就是指出楼主看书看电影不务正业,去推敲这些,俗了。
2005-3-5 16:03
kesin
[quote]原帖由[i]锦官城门吏[/i]于2005-03-05, 15:56:34发表
恶搞这个词我自己倒觉得很精确。
我那么说,目的就是指出楼主看书看电影不务正业,去推敲这些,俗了。 [/quote]
看来偶有必要做一下说明哦,楼主和我们这里有2位朋友相交甚厚,一个是happytime(潜水mm ),一个是金刚捣锤,贴子前面标注了happytime的那些话都是mm说的,并非楼主的意思。
所以你打击的对象...等mm过来收拾你好了
2005-3-5 16:10
锦官城门吏
MM 瞎说,一样挨砖~
2005-3-5 16:14
kesin
[quote]文革中确实有很多人受到牵连,但大多数都是搞文学,象工程师之类,医生之类偏技术性又不可或缺的人才冲击得并不是太厉害吧,除非家庭出生不好.人民以及造反派平时都要看病,怎么可能把所有的有经验的医生都打到了呢,这个可是关乎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呀,不象打倒几个文人或者是官员,反正关系不大嘛.[/quote]
对mm的这段议论也不敢苟同,在我对文革的印象里(当然都是间接印象),严重的时候,可以说是完全的无政府主义,1个县城可以有3、4个革委会之类滴东东(县委啥的早就被砸烂了),互相指责对方是反革命,是抢班夺权,各级机构都无法正常运转,医院不能幸免也很正常啊,整天就是斗来斗去的,谁管你的利益切身还是不切身?
2005-3-5 16:37
锦官城门吏
那是因为你们了解文革,基本基于所谓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来的。留意想一下:伤痕文学,反思文学都是谁写的?什么心态写的?文革的时候,国人的IQ集体下降那么多了?怪事~
2005-3-5 17:40
kesin
自传一类的也看了不少。
而且我们的意思也并不是说国人的IQ下降了,而是因为有部分人在环境的诱导下释放出潜意识里邪恶的因子,所以出现一些极端的事,这并不奇怪。
2005-3-5 19:17
nononono
[quote]原帖由[i]kesin[/i]于2005-03-05, 16:14:47发表
对mm的这段议论也不敢苟同,在我对文革的印象里(当然都是间接印象),严重的时候,可以说是完全的无政府主义,1个县城可以有3、4个革委会之类滴东东(县委啥的早就被砸烂了),互相指责对方是反革命,是抢班夺权,各级机构都无法正常运转,医院不能幸免也很正常啊,整天就是斗来斗去的,谁管你的利益切身还是不切身? [/quote]
王小波有篇散文,不就是说他们下乡的时候大着胆子乱给人开刀吗?可见那时的正规医生确实是给造反派赶到一边去的。
2005-3-5 20:22
superzz_0
我们学校的有个叫董国礼的老师就活着写过论文,好象还得了奖
我是没看过原著,就看过电影.....
2005-3-5 22:08
老虎
看过许三观卖血记,可惜还没看过活着,没活说,路过。。。。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