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22 10:17
核桃
[b]石川县 埴生护国八幡宫 木曾义仲骑马像[/b][img]http://www.1studio.net/file2/2005-1-1/forum_104381_33882_20051113335570695.jpg[/img]
引子
“乡巴佬”,“猪武者”乃是生活在京都的公卿、百姓们对木曾义仲最简单的评价.的确,义仲在京都粗暴鲁莽又有些可笑的行为是习惯风雅生活的公卿们所不能接受的.但作为源平合战中最先上洛的源氏族人,不能否认他是一名优秀的将领.从在木曾举兵,到成功上洛,直至最终死在近江粟津.义仲在不同的场景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演出了不同的剧情.也使我们有了对义仲其人不同的看法.
一.平氏专权
义仲出生的时代,正是源氏势力旁落,平氏独揽朝中大权的时代.
说到平家,就不得不说一说平家的支柱----平入道相国清盛.清盛是桓武天皇的第五皇子,一品式部卿葛原亲王的第九代后裔,赞岐守正盛之孙,刑部卿忠盛的嫡男.清盛和嫡子重盛共同参与平定了在保元元年(1156)7月和在平治元年(1159)12月爆发的保元•平治两次动乱,保元之乱是后白河天皇和崇德上皇的权力之争,平治之乱则是保元之乱中获胜的上皇(指后白河)方的内部争斗,这场动乱由最初藤原信西,信赖两位公卿间的对立,演变成了源平二氏之间的权力争夺战.以清盛为首的平家在这两次动乱中,分别干掉了源氏的两位领导者源为义,源义朝,这使源氏在朝廷中的力量大大被削弱了,从而巩固了平家的地位.
平治之乱后,清盛屡屡晋升, 1160年进正三位,列入公卿,任参议。次年任权中纳言,1162年进从二位,1165年任权大纳言,1166年进正二位,任内大臣,直至1167年进从一位,越过左右大臣直接任命为太政大臣.晋升速度超过了先祖九代的旧例,平氏进入了全盛期.正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平家一门子弟一夜间都过上了富享高官厚禄的生活.
[平家物语]中记载平氏一门位列公卿的有十六人,殿上人三十余人.在其余各国担任大小官职的平氏族人更有六十余人之多.当时全日本共66国,归平家管领的就有一半以上.其权势已然超过了之前所有名门望族,以至于清盛之兄平大纳言时忠能说出"非此一门,皆属贱类”的话,世间之人也都想尽方法同平家沾上点关系.由从前殿上人耻于为伍的落魄武人,到现在备极荣华的名门望族,平家可算是苦尽甘来了.
不难看出,平氏的急速兴起,与他们懂得同公卿贵族相勾结是分不开的,然而,平氏没有在地方上完全控制住已经是一个独立阶级的武士们,而是将中央权力牢牢把持.这种行为,迟早会招致武士们的不满,从而导致他们起来反对平氏,从而导致了平氏的灭亡,这是后话,暂且不表.
另一方面,将世间荣华尽数掌握于手的清盛,开始逐渐嚣张跋扈起来.他首先在地方和朝中大肆任用一门众,受到重用的平氏族人也逐渐骄横起来;而后清盛又设立了秃童,封住了平民百姓的嘴.但因为没有影响到法皇(后白河)和公卿们的实质利益,并没有人前往告诫或劝阻,于是滋扰世间安宁的事件的发生,就是不可避免的了.首先是小松公(即清盛长子平重盛)的次男越前守资盛在回六波罗的路上和摄政藤原基房争道,因为天暗,没人认出是资盛一行人,于是资盛和他的随从们就被摄政的随从羞辱了一番.资盛将这事告诉清盛后,清盛不顾嫡子重盛的劝阻,召集了一群野武士,在猪熊崛河边把摄政侍从们的发髻剪掉了.这件事使得公卿藤原氏和后白河法皇对平氏大为不满.其中大纳言藤原成亲更是秘密筹备武器军兵,开始了讨伐平氏的准备.
成亲一党人时常在俊宽僧都的山庄鹿谷策划如何讨伐平家.一日法皇也来到了鹿谷,晚上在那里举行了宴会.期间成亲等人表示了对平家的不满.法皇也表示平家近来太过专横.谈话间成亲突然站起身来,用袖子把法皇身边的瓶子带倒了.法皇问道:”怎么了?”成亲回过头来,说”瓶子(平氏)倒了”.这时平判官康赖也说到”呀,瓶子(平氏)太多,喝醉了.”法皇笑着说:”那么要怎么处置才好呢?”法皇身边的西光法师抄起瓶子敲掉了瓶颈,说”把头敲下来便是.”随即离席而去.于是成亲一党人决定暗杀清盛,流放平氏族人.而这个计划却因参与的多田行纲的告密而失败了盛怒之下的清盛,将西光法师和其三子师高,师经,师平斩首,成亲被流放到备前国,并在那里被杀害.其它参与者如俊宽僧都,成亲之子成经等,或被流放,或被免职.而后白河法皇也被清盛囚于鸟羽院.治承四年(1180),高仓天皇禅位,清盛的外孙言仁亲王继位,是为安德天皇.成为天皇外祖父的清盛.开始了以平家为中心的独裁统治.可反对平氏的势力却一天天壮大了.
二.源平相争
安德天皇继位后,清盛以天皇外祖父的身份继续专政,京都上至法皇公卿,下至平民百姓,都已经对平氏失去了信心,他们无不希望有人能够打倒平氏.
后白河法皇的第二皇子以仁亲王与源氏残留在朝中唯一的公卿:源三位入道赖政首先竖起了打倒平家的大旗,治承四年(1180)年4月,以仁亲王向尾张,美浓,伊豆等地的源氏一族发出了讨伐平氏的令旨.这些源氏族人是在在保元,平治之乱后幸存下来的,在各地过着苦闷的生活,这次有了打倒平家的机会,自然纷纷举兵响应,以仁王令旨一时如疾风烈火般传遍了全国.
治承四年(1180)5月,以仁亲王和源赖政也在熊野举兵,准备向京都进发,但举兵的事很快便暴露了,清盛派平知盛,平重衡二人前往讨伐,知道事情败露的以仁亲王和源赖政匆忙逃往三井寺,之后又欲逃往南都,但在宇治川附近的平等院被知盛,重衡的军队追上了.结果赖政自杀,亲王则在逃跑途中中流矢而死.
虽然以仁亲王的举兵被平氏镇压了,但他发放的令旨却使各地源氏纷纷举兵讨伐平家.倍感危机的清盛,在以仁亲王叛乱平息的当月,不顾朝中大臣公卿的反对.携安德天皇迁都福原.但迁都之后,平家无论大大小小,心中都忐忑不安,夜里常常做噩梦,就连大白天也会经常有感觉妖怪就在面前的幻觉.而退位不久的高仓上皇对这里的气候也不适应,常常生病,延历寺,兴福寺等寺院神社,也都说这次迁都不相宜.加上福原的交通,地理位置都较差.最终清盛决定于年底返还旧都.
但在同年七月.后白河法皇在福原发布院宣③.命令被流放到伊豆的源赖朝起兵讨伐平氏.赖朝是在平治之乱中被杀的源义朝的三子,平治之乱后侥幸躲过平氏的毒手,被流放到了伊豆.接到法皇院宣的赖朝,便与岳父北条时政在镰仓起兵.
[img]http://www47.tok2.com/home/kaskoba/TIPS2216.jpg[/img][b]赖朝被流放之地 蛭島(今静冈县田方郡韭山町)[/b]
九月,尾张,美浓,近江的源氏全部起兵,之后奥羽,甲信等地的源氏,加上九州,四国拥护源氏的豪族.源氏族人很快就组建了近十万人的军队与平氏抗衡.源平二氏的又一次正面交锋,就此开始了.
三.驹王丸
现在让我们回到距赖朝起兵二十余年前的久寿元年(1154).这一年,武藏国大藏源义贤与当地豪族之女小枝的孩子降生了,幼名驹王丸.他就是日后的木曾冠者义仲.
驹王丸一家本是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可是在他两岁时,发生了一件大事:父亲义贤在其兄义朝的授意下,被自己的外甥,时年十五岁的源义平(赖朝之兄)杀死了.
当时义平也想杀死身为义贤次子的驹王丸,但在斋藤别当实盛等人的帮助下,驹王丸逃到了信浓的木曾,由驹王丸乳母的丈夫--中原兼远抚养.
兼远受了驹王丸母亲的委托.精心抚养了他十余年,直至他长大成人.驹王丸生来力大,在兼远的教导下精通各种武器兵法.强弓硬弩,利刃锐矢,马上步下,无一不精.又因自小受到信浓山里人脾气秉性的熏陶,他的性格十分粗鲁豪爽.并因此闻名.
而在平治之乱中,一直想杀死驹王丸的义朝,义平父子均被杀害,迫害驹王丸的人已经不复存在了,中原兼远便利用他这个身负源氏血统的养子,开始巩固并扩张他在信浓的势力.
十三岁时,驹王丸效仿三世祖八幡太郎源义家.在石清水八幡宫元服.在八幡大菩萨前行了冠礼.改名为木曾次郎义仲.
幼时的驹王丸经常同养父兼远上洛,打探平家人的一举一动.目睹了平氏专横的驹王丸,自小就立下了击败平家,复兴源氏的志向.
转眼到了治承四年(1180),这时正是以仁王令旨在全国各地传播的时候.兵卫佐赖朝等源氏族人都纷纷起兵.义仲见源氏重新掌权的机会到来,便同养父兼远商量,决定响应令旨,起兵讨伐平氏.甲信一带的武士听说义仲举兵,都前来跟随.很快, 从长野县到群马县北部的地方豪族,武士都依附了义仲
跟随义仲的武士们中,有四人最为著名:中原兼远的两个儿子樋口次郎兼光,今井四郎兼平;根井行亲和行亲的六子楯六郎.这四人如同义仲的左右手,在各个方面辅佐义仲.人称”木曾四天王”.而兼远之女,义仲之妻巴御前,则是一名美貌武勇兼备的女中豪杰.
[img]http://www.1studio.net/file2/2005-1-1/forum_104381_33882_20051113334190602.jpg[/img][b]巴御前[/b]
在木曾四天王和巴御前以及军师大夫坊觉明的辅佐下,义仲与在全国转达了以仁王令旨的叔父源行家一起前往北陆道,目标直指京都.
而就在义仲起兵后不久的治承五年(1181)二月,平清盛留下”不要奢华的葬礼,只要赖朝之首级”的遗言后死于热病.而早在治承三年(1179),被誉为平氏栋梁的清盛嫡子小松内大臣重盛便已于三十四岁的壮年病死.失去了清盛父子这对顶梁柱的平家,显然距灭亡已经不远了.
四.上洛
二月一日,平家任命城太郎助长为越后守,并命其讨伐义仲.助长随即率领三万大军在六月十六日出发.但大军出发不久后,忽有一朵乌云飘到助茂头上,助长立时栽下马来,过了三个时辰就死去了.这件事使得平氏族人大为震惊,看来老天都偏向源氏一边了.
五月二十四日,改元为寿永.当天又任命助长之弟城四郎助茂为越后守.助茂想到兄长便因这个越后守而死,认为此官不吉,可又无法拒绝成命,便将名字改为长茂,于九月二日率军四万余人进发信浓.
在依田城得到长茂来攻的消息的义仲,不由得吃了一惊.当时依田城内只有3000余人.正面交锋根本无法抵挡助长的四万大军,于是义仲同部下们商量后,决定采用信浓源氏族人,井上九郎光盛的策略,将3000人分为七股,各带源氏白旗和平氏红旗一面,在横田河原布下阵势.
第二天,长茂带领四万大军到达横田河原,看到到处飘扬的红旗,长茂大喜,以为是信浓一带支持平家的豪族前来支援.正当长茂疾呼向前时,义仲军已经走近,只听暗号一响,红旗瞬时变为白旗,七股和为一股,喊声大作,震耳欲聋.四万越后军兵顿时大惊失色,纷纷逃窜去了,被赶落河中,逼下悬崖.越后的山太郎,相津的乘丹房等长茂所倚重的大将也都战死.长茂本人也受了伤.带着残兵败将撤回了越后.
取得了横田河原之战胜利的义仲迅速平定东山,北陆两道.集合了大军五万余,矛头直指京都.而平家在前一年(治承四年)便宣称马儿有草吃的时候就要打仗了,关西诸国以及近江,美浓等地的军兵都纷纷集中到了六波罗.又一次大战即将开始.
平家计划先讨伐北陆的义仲,再攻打关东的赖朝,便率先组织了北陆讨伐军.北陆讨伐军以平维盛(重盛之子),平通盛,平经正,平忠度,平知度,平清房等人为大将,上总大夫判官忠纲,恶七兵卫景清等三百四十余人为部将,总共召集了十万余人.于寿永二年(1183)四月十七日浩浩荡荡的从京都出发了.
由于沿途行军所需一律就地征发,所以逢坂关以下讨伐军所过之处的鸡鸭鱼肉,金银财宝全被平家以充作军需为由征用了.沿途听说讨伐军到来的百姓,无不携家带口躲进山野之中.仿佛是遇到劫匪山贼一般,由此也不难看出,平家的衰败,是和他们对民众吸血般的压榨有着直接关系.
此时的义仲正身在信浓,听说讨伐军即将到来,马上派遣6000军兵前往越前的火打城做好迎战准备.火打城四面环山,城郭前又有能美河和新道河两河环绕,可说是固若金汤.为保证城池的万无一失,义仲又命人在两河交汇处筑起一道拦河坝,使河水在东西两面的山脚下汇集起来,成了一座人工湖.讨伐军出发前,何曾想到要渡河,便没有带船来.现在火打城前冒出了这个湖,讨伐军只得在火打城附近的山上驻扎,虚耗时日.
虽说人工湖暂时挡住了平氏大军,但火打城中却不是人人心向源氏.城内的平泉寺长吏斋明威仪师就一直想投靠平氏,见讨伐军为人工湖所阻,他便给讨伐军大将平维盛送了一封密信,让讨伐军夜间拆除仓促建成的拦河坝渡河,斋明威仪师也将作为内应,前后夹击火打城.维盛见了密信,立即派兵拆除拦河坝,不久人工湖的水便流尽了.讨伐军也一并杀了过去.火打城内的将士虽奋力抵抗,可毕竟寡不敌众,城池最终陷落.而后讨伐军又乘胜追击,连下数城.前线的捷报频传,使得京都的平氏一门着实高兴了好一阵子.
寿永二年(1183)五月八日,讨伐军在加贺集中了十余万骑,分两路进发:一路由总大将平维盛,平通盛领七万骑向加贺,越中交界处的砥浪山挺进;一路由平忠度,平知度领三万骑向能登,越中交界处的志保山挺进.意欲两面夹击义仲.
此时身在越后的义仲也组织了五万大军,依照横田河原之战胜利的先例,义仲仍将部队分为七股,向黑坂(从砥浪山到俱利迦罗谷的坡道)进发.
维盛本想以优势兵力翻过砥浪山,与义仲在开阔地进行正面决战.义仲为了避其锋芒,便在无法布置大量军队的俱利迦罗谷布阵,又派人在黑坂顶部插了三十面源氏白旗,使讨伐军以为源氏的先头部队已经来到,不敢轻易冲到开阔地去,从而拖延了时间.两军于五月十一日在俱利迦罗谷对阵.
[img]http://www.fjnewland.com/jinz/leadbbs/images/upload/2004/12/11/183052.jpg[/img][b]俱利迦罗谷 源平合战之地[/b]
俱利迦罗谷 源平合战之地
义仲军阵容如下:
右军五千,大将樋口兼光,副将巴御前;
左军六千,大将根井小弥太;
中军四千,大将今井兼平;
本军一万余,由总大将义仲统领.
两军刚开始对阵时,义仲便不断派出小股部队作战,初时十五骑,而后逐渐增加为三十骑,五十骑,一百骑,这样不断拖延着时间,好把敌方赶入俱利迦罗谷.讨伐军不知是计,也派出十五,三十,五十,一百骑奉陪.双方一直纠缠到了天黑.
当夜幕低垂时,义仲派遣了士兵一万余分兵两路绕到了平氏大军的背后.两军在俱利迦罗堂会合后,一起边拍打着箭筒边发出震耳欲聋的呐喊.此时义仲也从正面呼应,合同左右中三军将士,也一齐发出呐喊.这总共约四万人的呐喊,震得整个俱利迦罗谷都颤动了起来,讨伐军的将士发现前后左右四面尽是白旗飘扬,瞬时惊慌失措,四散逃去,有不少人被挤入了俱利迦罗谷,因为天暗,后面的人看不到先掉下去的人,便以为谷下有条小路,于是就争先恐后的跳到谷底去了.顷刻间整个俱利迦罗谷里填满了平家军的尸体,地上流淌着血水,尸骨堆成了山岳,有如人间地狱一般.平家许多能征善战的武士都死在了这里,之前在火打城倒戈的斋明威仪师也被生擒,而后立即处决.平家讨伐军七万主力只剩下了两千人,灰溜溜的退回加贺去了.
然而对于俱利迦罗谷之战,还有另一种说法:义仲当晚从附近的村子征集了五百头牛,效法中国古代的”火牛计”,在牛角上捆上火把,冲向平氏大军.从而使平家阵势大乱.不过这种说法似乎缺乏真实性,所以笔者比较倾向前一种说法.
五月十二日,义仲又带领两万人前往支援在志保山与平家作战的叔父源行家.数次获胜,士气高昂的义仲军很快便将三万平家军攻破,入道相国平清盛的末子,大将三河守知度也此战中阵亡阵亡了.此战获胜后,义仲随即带兵翻过志保山,向平家残余部队的聚集地-加贺国的篠原进发.
二十一日,义仲军到达篠原,虽然对手是连败数阵的平家残余部队,可经过了数次的失败,剩下的平家武士非但没有立即败退,反而越战越勇.平家的畠山,小山田兄弟与今井兼平战至从卒几乎所剩无几,只得各自后退;高桥判官长纲率五百骑和樋口兼光的三百骑对阵,由于高桥的五百士兵是从各国征集来的,很快就纷纷逃散了.高桥只得一人奋战至死;武藏三郎左卫门有国的三百骑同仁科,高梨,山田次郎的五百骑交战,有国军寡不敌众,很快败退,有国深入敌阵,战马中箭后徒步持刀厮杀,最后身上被箭射的如刺猬般时,仍僵立不动;而老将斋藤别当实盛,则在平家军队彻底溃退之后,冲入敌阵作战,最后被手塚太郎光盛斩了首级.当年义仲幼时曾被实盛搭救才逃到信浓,多年后见到的却是老将的首级,纵然是久经战阵,深知战场无情的义仲也不禁落泪了.
五月下旬,大将维盛带领所剩无几的平家部队回京,当初风光一时的十万平家大军,此时已只剩下两万多人了.北国兵败的消息传来后,京都上下无不叹息,看来平家已经无力再同源氏抗争了.而此时,取得俱利迦罗、篠原两战胜利的义仲已经将整个北陆收于囊中,他的下一个目标就是京都,为此义仲来到了越前的国府.
义仲的计划是经过近江上洛,但这条路线上的山门(即比叡山)僧众是否反对平氏,支持义仲上洛还是未知数,于是义仲让军师大夫坊觉明给山门下了一副通牒,看看僧徒们的反应.山门僧众收到通牒以后,议论纷纷,有人想扶助源氏,也有人想援助平家.最后由老僧们商议,决定山门僧众同源氏齐心协力(这里也有受迫于义仲压力的原因),并给义仲发了回牒.
而平家此时还不知道上述事情,以平宗盛(清盛次子,继清盛之后的平氏领头人)为首的十位平家公卿还联名疏文送到了山门,可此时山门的回牒已经送出,纵然觉得有些过意不去,也不好轻易变更了.
七月二十四日夜,义仲联合以山门僧众为首的京都个大寺院共六万余人攻向京都,十郎藏人行家攻向宇治桥;矢田判官代义清越过大江山向京城进攻;摄津,河内的源氏大军也逼向京都.
宗盛见义仲势大,仅凭现有的军队根本无法抵挡,索性将所有平氏族人集中到六波罗,带上幼帝安德天皇和神剑、神镜、神玺三种神器,逃往西国去了.
本来平家也想把后白河法皇奉戴出京,可在当夜却被法皇听到了风声,于是法皇便一声不响的藏到比叡山去了,平家找不到法皇,只得带着安德天皇匆匆逃离京都.而第二天,随平家逃亡的摄政近卫藤原基通觉得再跟着天皇行幸(实际上就是跟着平家逃亡)前途不妙,便和牵牛人使个眼色,掉头回京了.当平家从京城撤出时,六波罗,小松殿等满门公卿和殿上人的府邸二十余处,以及他们的属下的住所连同京白河一带的四五万家住户,全部付之一炬,在烈火中化为一片废墟.
七月二十八日,法皇从比叡山还都,义仲率领五万骑护驾.二十多年未曾出现的源氏白旗,终于又一次回到了京都,义仲的夙愿,终于得以实现了.
五.乡巴佬
寿永二年(1183)八月十日,法皇下诏赏赐义仲一班人马:任命义仲为左马头,领越后国;任命行家为备后守,后在两人授意下,分别改封为伊予,备前;同时称义仲为”朝日将军”,其余源氏族人十余人,也分别受封.
此时安德天皇被平家带往西国,仍想继续维持院政统治的后白河法皇,决定另立新天皇,而在立谁为天皇的问题上,义仲与法皇发生了分歧.
法皇一直想立自己喜爱的四皇子尊成亲王为天皇,而义仲则想立已故的以仁亲王之子北陆宫为天皇,但在以关白藤原基房为首的公卿的阻挠下,尊成亲王最终继位为天皇,是为后鸟羽天皇.
平安时代末期,政局混乱,灾祸遍地,不光是政权,年号飞快更替,就连象征日本最高统治者的天皇,都随当权者的喜好任意更替,而幕后主使后白河法皇则安然无恙的做着他的太上皇,维持着他的院政统治.
混乱的政局,最终受苦的,依然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那些平民百姓.义仲进京后,曾想改变京都的治安状况,让百姓们过上安稳的日子.可是自治承五年(1181)开始,由于平家离京时带走了京都大部分的粮食,从而使京都发生了饥荒,粮食十分吃紧.义仲手下的将士们因为缺晌少粮,纷纷抢夺百姓的粮食财物,一度造成了京都的混乱.义仲在京都民众心中的地位自此开始逐步降低了.
而自小就在信浓山中长大的义仲,其行为举止也与京都的人们大相径庭,从而也闹了不少笑话.
一次,猫间中纳言藤原光高到义仲家做客,侍卫向义仲通报”猫间中纳言来访”,义仲不知”猫间”乃是光高的苗字,还笑着说:”猫还要来见人?”.待光高和义仲见面后,义仲不知该如何招待,便请光高吃饭,用的还是乡下用的大盖碗,把饭盛的老高.义仲见饭来了,抓起筷子就往嘴里送,光高哪里见过这种阵式,推脱了几句就告辞了,临走还恶狠狠的骂了一句:”乡巴佬!”.
因为自小受到信浓山中武士的熏陶,义仲一直认为,没有作战能力的公卿们,只能拜倒在武士的脚下.不知畏惧的他,哪里会想到这回是后来使他身首异处的原因之一呢.[猪武者]的悲哀,莫过于此阿.至此义仲同京都的人们在行为,观念上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对立,加上象征日本最高权力掌握者的法皇也因之前的立帝问题同义仲发生分歧,义仲在京都的脚步,已经越来越不稳定了.
此时,一直在镰仓积蓄力量,整顿军备的源赖朝,开始了与义仲的权力之争.
六.失和
其实说到赖朝与义仲关系的恶化,是早在横田河原之战以后的事.当时义仲初战告捷,大败平家,在全国都引起了不小的反响.此时一直坐镇镰仓,鲜有战绩的赖朝对义仲十分不满,便寻了个莫须有的理由,兴兵十万进攻信浓,驻扎于善光寺.
得知赖朝来攻的义仲,一方面不忍看到仇敌未亡,自家骨肉却先相残的悲剧.另一方面,义仲也深知,赖朝是全国源氏的领导人,是不能轻易得罪的.便将当时年仅十一岁的嫡子义重送给赖朝作了人质.赖朝也见好就收,便带着义重回到了镰仓,并将长女大姬嫁给了义重.虽然两人一时的矛盾现在得以缓解,但赖朝与义仲的纷争,已经无法避免了.
义仲进京后,没有忘记远在镰仓的赖朝对京都的威胁,便以朝廷之名封赖朝为征夷大将军.而为了牵制赖朝,监视他的一举一动,在受封赖朝的同时,义仲也封赏了奥州的藤原秀衡和常陆的佐竹隆义.赖朝知道义仲的用心,但此时他仍受关东事务的牵拌,因此未做出太大的反应.
此时的京都,在义仲的统治下已经混乱不堪,法皇虽然对义仲十分不满,可由于自身没有太大的军事力量,拿义仲也没有办法.而源赖朝-这位老练的政治家,早已看出了京都形势的变化,便于寿永2年九月遣密使约见法皇,提出了一些符合公卿们利益的提议,如被平氏占据的庄园,神社俱归还原主等.这一系列提议使得法皇大为欢喜,认为赖朝要比义仲更值得依靠,便发布了院宣,承认了赖朝在关东的领导地位,并要求其尽快上洛.
赖朝与平家的不同,在于他不像平家那样急于把持朝中大权,而是将巩固自己的实力放在了第一位,有了强大的军事,政治力量,并得到了当权者的肯定之后,掌握至高无上的权力也就是时间问题了,从这方面看,赖朝要比平家高明的多.
与此同时,逃离京都的平家,虽在九州太宰府遭到地方武士的袭击,但现已在赞岐国的屋岛站稳了脚跟,并且控制了西国的大部分地区,随时都有进攻京都的可能.义仲得知后,便派遣矢田义清,海野行广带领七千余骑攻打屋岛,自己也随后率大军出发,只留下了樋口兼光留守京都.
[img]http://www.1studio.net/file2/2005-1-1/forum_104381_33882_20051113333353644.gif[/img]
[b]寿永2年(1183)势力图[/b]
平家派遣迎击义仲大军的总大将,是人称未输一役的三位中将平重衡,与义仲可说是棋逢对手.而重衡为了使船在激烈战斗时不致过于颠簸,便在船与船之间用铁索相连,并在上面铺上木板.这样士兵就可以在船与船之间穿行,也不会因颠簸而晕船了.
就这样,在战斗一开始就占有优势的平家军与矢田义清,海野行广带领的先锋军在备中国的水岛相遇了.擅长于水战的平家军,很快就击破了海野行广队.矢田义清得知行广战死后,带领六名部下登上小船冲杀过去,可激烈的战斗使得小船翻入水中,义清主从七人,就淹死在水中了.
同时,源行家部队也在播磨的室泊败给了平知盛,形势对义仲十分不利.而正当义仲准备重整军势再战平家的时候,京都方面却发生了变故:在近臣壹岐判官知康的挑拨下,法皇发布了讨伐义仲的院宣.义仲得知后,马上集结军队,调转马头于十月十五日赶回京都.
回到京都的义仲,依照旧例将手下的七千骑分为七股,包围了法皇所居的法住寺.法皇方则由知康带领二万人抵抗,可训练不足,军心涣散的知康军哪里能抵挡义仲的七千精锐,一时间法住寺内外烈焰遮天,乌烟盖地.知康见形势不妙,便先行逃离了战场,法皇方的士兵见大将已逃,也争先恐后逃命去了.此战中,法皇之子圆惠法亲王及天台座主明云被杀,法皇和后鸟羽天皇也被武士捉住,幽禁了起来.
战后义仲也想自封为帝,可他嫌作天皇要梳个童子发,作法皇又要剃个光头,便自封为法皇厩舍别当,殊不知法皇是因出家而剃度,而天皇尚未成年,所以梳童子发.而那个厩舍别当,义仲见有法皇二字,便以为是很大的官职, 其实只是主管御用马匹的小官.
十月二十三日,义仲又下令罢免了中纳言藤原朝方等公卿,殿上人共四十九人的官职,并且全部监禁起来,这比起当初平家专权时罢免四十三人官职来,更为专横霸道了.
七.最期
义仲在京都专横的统治,很快传倒了源赖朝的耳中,赖朝见讨伐义仲的时机已到,便派遣自己的两个弟弟源范赖,源义经前往京都讨伐义仲.
义经与范赖很快组织军队在筱原回合,带领六万余人从势田,宇治两地进攻京都.义仲随即派人拆毁了宇治, 势田两地的大桥,并派今井兼平把守瀬多;根井小弥太,楯六郎兄弟防守宇治.
寿永3年(1184)一月二十日,义经军到达宇治川.虽然当地的桥已被义仲拆毁,且河中布有绊马索.但义经手下的佐佐木高纲, 梶原景季等武士们却奋力冲过了宇治川,击垮了义仲军.很快,范赖也在势田渡河成功,并击败了防守的义仲军,斩杀了根井小弥太.义仲见自己赖以为京都屏障的两地俱已失守,便离开京都,逃往六条河原去了.
为什么义仲在势田,宇治两战中,没有向在对阵平家时再次出现以少胜多的奇迹呢?个人认为,一是在这两次战争中,义仲是守备方,只能够呆呆的等待义经军杀过来,而不能像以前那样可以进行灵活的机动作战,加上负责防守的将领根井小弥太没有像义仲,义经那样高超的军事能力,因而才会败北把.不管怎么说, 势田,宇治两战的失败,已经标志着义仲的败亡了.
在这种情况下,义仲也曾想同西国的平家联合,共同对抗赖朝,可平家却以奉戴天皇和三神器为由,命令义仲前来投降,义仲自然不能接受,这种情况,最终导致了义仲狼狈逃离京都的结果.而不识时务的平家,也在几年后跟着义仲的脚步走向了黄泉.
义仲一行人到达六条河原后,遇到敌军袭击,待突出重围,来到松坂的时候,仅剩主从七骑了,义仲深知自己此次难逃一死,只想在死前见到今井兼平一面,便向兼平所在的势田奔去,恰巧在近江的粟津遇到了从势田败退下来的兼平.
见到兼平的义仲已无顾虑,便高举战旗冲入敌阵,又一阵冲杀后,跟随义仲的只有五人了,其中还包括那位女将巴御前,义仲不愿让她早早跟随自己死去,便将她打发走了.逃离战场的巴御前据说改嫁给了赖朝手下之将和田义盛,于义盛死后出家.
送走巴御前的义仲已无心再战,便在兼平的劝告下退入一片松林,准备切腹.可惜天公不作美,义仲不小心连人带马栽入一片水田之中.正被随后赶来的石田为久看见,于是一箭射来,正中义仲面部,为久的两名从卒随后赶来,取了义仲的首级.昔日何等风光的朝日将军木曾义仲,就这样死在了两个无名小卒的手中.
得知义仲被杀的兼平,面对着多如云霞的敌人,大喊一声:”你们看着!这就是日本第一硬汉自杀的方式!”说罢将刀插入口中身亡.
义仲的武勇在当时可说是头号人物,其军事才能也与同族的源义经不相上下,而在横田河原,俱利迦罗谷之战中,义仲都是在对方兵力强于自己的情况下大败敌军,从这点看,义仲的统御能力甚至要在义经之上。这样一个军事天才,为什么会有一个这样悲惨的下场呢?还是先看看当时的政治状况吧,义仲所在的时代,已经不是保元、平治时的乱世了,统一的局面已经是不可挽回的事实。想义仲这种政治认识低下的人,根本无法在这个时代中生存。最后,就用芥川龙之介的一段话来结束本文吧:
从在木曾举兵到在粟津被杀,短短四年间,他享受了荣华富贵,也体会到了虎落平阳的没落,他曾有复兴源氏的雄心壮志,希望为这个世界带来新的秩序,并用他自己的方法去实现.从这方面看,义仲的一生是辉煌的.可历史的车轮不允许他这样做,从而上天赋予了他不堪屈于人下的性格,促使他同公卿们,同身为一门的赖朝先后失和,导致了他最终的失败.从这方面讲,他的一生是失败的一生,他的历史是失败的历史,他的一代是不幸的一代,纵然他的一生是有男子气概的一生.
----------------------------芥川龙之介<木曾义仲论>
后记:义仲之后的木曾氏
义仲死后,兼平之兄兼光降于儿玉氏,之后被杀.不过他还是留有子嗣的,战国时期那位人称”天下第一陪臣”的直江兼续,便是兼光的后人.
义仲长子义高在义仲死后便遭到赖朝的暗杀,虽然在妻子大姬,好友海野幸氏等人的帮助下逃出了镰仓,但最终在武藏国被杀.义高死后不久,大姬也郁郁而终,于二十岁的芳龄病逝.
次子义重在大夫坊觉明的保护下逃往濑户内海的向岛,后死于该地,另有他是仁科氏祖先的说法.
三子义基流亡甲斐,据传其六代孙家村曾再次占据木曾谷,战国时期的木曾氏就是这位义基的后人.至于战国时期木曾氏的历史,大家想必都了解一些,这里就不浪费笔墨了.
木曾义仲年表
久寿元年(1154) 义仲(幼名驹王丸)出生
久寿2年(1155) 8/16义仲父亲义贤遭外甥义平袭击身亡,义仲之母小枝携义仲在斋藤实盛等人帮助下逃往信浓木曾.
保元元年(1156) (春)中原兼远受小枝之托抚养义仲
7/11保元之乱 平清盛势力抬头
保元3年(1158) 8/11后白河法皇开始实施院政
平治元年(1159) 12/9平治之乱
仁安元年(1166) 义仲在石清水八幡宫元服
治承元年(1176) 鹿之谷事件,藤原成亲策划打倒平家
治承3年(1179) 10/20平清盛幽闭后白河法皇
治承4年(1180) 4/9以仁亲王向全国源氏发布平氏追讨令(即”以仁王令旨”)
5/26以仁亲王同源赖政起兵,病败被杀
8/17源赖朝与伊豆起兵讨伐平氏
10/12义仲于其父旧领,上野多胡庄起兵
10/20富士川合战 武田信义击败平家
治承5年(1181)2/4平清盛病死,享年64
6/14横田河原之战 义仲击败越后守长茂
寿永2年(1183)4/17平维盛带领北陆讨伐军离开京都前往讨伐义仲
4/27讨伐军攻陷火打城
5/11倶利伽羅峠合战 义仲大破讨伐军
6/1 篠原合战 北陆讨伐军全灭
7/28平家携安德天皇及三神器逃离京都,义仲进京,后白河法皇发布平家追讨令
8/11义仲因立天皇问题同后白河法皇发生争执,义仲同法皇之间的关系开始恶化
10/1 水岛之战 平家击败义仲军
11/19法住寺合战 义仲同法皇彻底决裂
寿永3年(1184)1/15义仲受封征夷大将军
1/18宇治川合战 源义经击败义仲军
1/20义仲、兼平于粟津战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