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17 14:24
菜九段
《汉书》辨误二则
一、
《汉书·高帝纪》有“汉王怨羽之背约,欲攻之,丞相萧何谏,乃止”之说。这个说法应该是从《汉书·萧何曹参传》的记载中化生出来的。《萧何曹参传》曰:“初,诸侯相与约,先入关破秦者王其地。沛公既先定秦。项羽后至,欲攻沛公,沛公谢之,得解。羽遂屠烧咸阳,与范增谋曰:‘巴、蜀道险,秦之迁民皆居蜀。’乃曰:‘蜀、汉亦关中地也。’故立沛公为汉王,而三分关中地,王秦降将,以距汉王。汉王怒,欲谋攻项羽。周勃、灌婴、樊哙皆劝之。何谏之曰:‘虽王汉中之恶,不犹愈于死乎?’汉王曰:‘何为乃死也?’何曰:‘今众弗如,百战百败,不死何为?周书曰:“天予不取,反受其咎。”语曰:“天汉。”其称甚美。夫能诎于一人之下,而信于万乘之上者,汤武是也。臣愿大王王汉中,养其民,以致贤人。收用巴、蜀,还定三秦,天下可图也。’汉王曰:‘善。’乃遂就国。”
尽管这个刘邦委屈受封的记载不见于《史记》,但早于班固一百多年的司马迁应该是知道这个说法的。之所以他没有采用,显然与此记载未必得当时之实有关。那么司马迁是怎么记的呢?且看《项羽本纪》:“项王、范增疑沛公之有天下,业已讲解,又恶负约,恐诸侯叛之。乃阴谋曰:‘巴蜀道险,秦之迁人皆居蜀。’乃曰:‘巴、蜀亦关中地也。’故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而三分关中,王秦降将。以距塞汉王。”《高祖本纪》:“(项羽)负约,更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二者的区别在于项羽和范增的说法中,《汉书》增加了汉中。不要小看多出这两个字,这就把一个原来不乱的历史搞乱了。
应该说,在刘邦经浴血奋战取得的关中支配权面临剥夺的情况下,刘邦本人及其部属欲与项羽力拼,确实有合情合理的成分。但事实上却根本不成立。因为所谓的汉中之封,本就是刘邦自己求得的,不接受乃至意欲动武之举根本无从谈起。所以说,《汉书》记载的这个有鼻子有眼的说法并不可靠。
欲了断这段公案,还应回顾鸿门宴刘项化解矛盾的场面。鸿门宴事件是因为刘邦部率先入关灭秦,如约取得了王关中的有利地位。此举为已获诸侯上将军的项羽所不容。在两军火并在即、刘邦实力明显不如的情况下,刘邦登门求和,取得了项羽的谅解。但这个谅解,应该是以刘邦让出关中的主宰权为前提的。在历史的记载中,刘邦在鸿门宴上只说了一句话,即“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郄。”在两军厮杀将起、项羽怒气炽盛的情况下,显然不是仅凭两句软话就能将事态化解的,肯定还有大量没有被历史记录下来的话。这些话中就包括刘邦愿意放弃关中的支配权,以换取自己的生存权。但刘邦毕竟是立了大功的人,割地封王势在必行。最为便当的安置之地,就是已为刘邦占领的巴、蜀、汉中三郡。刘邦在攻破武关入秦的同时,即派郦商攻下汉中,想来汉中攻克后,郦商部又顺势拿下巴、蜀二郡。将巴蜀汉中之地封给刘邦,等于是对即成事实之确认,在项羽来说,什么损失也没有。退一步说,即使项羽不剥夺刘邦王关中的权利,他也没有更好的理由从刘手中将巴蜀汉中三郡拿掉。在秦三十六郡中,除巴蜀汉中外,关中还有内史部、北地郡、陇西郡、上郡、九原郡,均为刘邦所控。加上与上述诸郡相邻的云中郡、雁门郡,可能还包括上党郡、太原郡皆落入刘邦掌握。从这个占领态势上看,项羽不可能容许刘邦占领如此广大的区域。好在刘邦识时务,主动将上述大部分地区拱让出来,可能只提出了最低的要求,即愿意退居巴蜀二郡。应该说,项羽可能也没有想到刘邦的关中问题是如此轻而易举地就解决了,也就没理由不接受,更不想杀刘邦。之所以如此推断,不是根据鸿门宴事件本身,而是从事后的事态发展得出的。《史记》中有这方面的记载,《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张良)为汉王请汉中地。”《留侯世家》:“汉元年正月,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王赐良金百溢,珠二斗,良具以献项伯。汉王亦因令良厚遗项伯,使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遂得汉中地。”从这里可以看出,刘邦在鸿门宴上提出的生存条件肯定低于最终所得三郡之地,只有巴蜀二郡,三郡之中最好的汉中郡尚不在其内。怎奈巴、蜀之地确实如项羽、范增所谋划的那样令人厌恶,刘邦只好尽量谋求追加汉中一郡。最终,经过张良的争取(《汉书·张陈王周传》也有相似记载),项羽接受了刘邦部已占有汉中的即成事实。既然刘邦如愿以偿得到了他所要的地盘,又如何会动怒与项羽再起争斗。事实俱在,说明司马迁在做《史记》时的取舍是非常合理的。
那么,又将如何看待《项羽本纪》“项王、范增疑沛公之有天下,业已讲解,又恶负约,恐诸侯叛之。乃阴谋曰:‘巴蜀道险,秦之迁人皆居蜀。’乃曰:‘巴、蜀亦关中地也。’”这段话呢?刘项私下达成的的协议,与当初楚怀王的“先入秦者王关中”之约不兼容,项氏有一个对外解释的义务。刘邦本人都没有意见,只要有一个说得过去的借口,向外解释虽然必要,但也容易糊弄过去。这里也隐约透露了,张良向项伯行贿,是在项、范向外做出解释后的事。因为刘邦灭秦是立了首功,故他的分封应该先于他人进行,何况汉中本就在刘邦的控制之下,让其他人去从刘那里虎口夺食,似乎不妥。故项羽应项伯之请,就做了个顺水人情,将汉中郡也封给刘邦。
另外,即便部下鼓动刘邦与项羽动武,在当时也轮不到灌婴说话。灌婴追随刘邦时间有二说,一为从起丰沛(《秦楚之际月表》),一为从军于秦二世二年九月沛公还军砀之时(《樊郦滕灌列传》),如以后者计,其从军时间短,地位还相当低下,人微言轻。在当时,刘邦的主要将领应该是曹参、周勃、吕泽、夏侯婴、靳歙、陈豨、孙赤、周定、周绁等,这些人属于入汉为侯者(参见《秦楚之际月表》)。其中,吕泽、曹参、陈豨的作战能力明显在周、樊、灌诸人之上。
应该指出,《汉书》的这个记载流传甚广,最具权威的《资治通鉴》也引用了这个记载,而被后人认做信史。如宋人钱时《两汉笔记》卷一称:“使项羽先入关,则必责怀王如约矣。关中之地,岂他人所得有哉。盖其为人负气尚勇,不肯出沛公之后,是以屠咸阳,杀子婴、烧宫室,收货宝妇女,而动东归之思,非其本心然也。及闻怀王如约之言即怒而徙之,如逐奴隶,自王梁楚,而迁沛公汉中,一旦发露不可得而掩矣。使沛公不忍小忿,遽起而与之角,其不至于自毙者几希。是故羽之粗暴每每见容于沛公。凡委靡退逊、敛然而不敢与较者,皆沛公之所以胜,而项羽之所以败也。沛公当时亦几不能忍,赖萧何以济,有功多矣。惜乎未免出于诈术,非王者之所尚云。”诸如此类的言论尚有许多,不再录。惜乎前人之不察如此。
二、
《汉书·高帝纪》有这样的记载:“(高帝二年)秋八月,汉王如荥阳谓郦食其曰:‘缓颊往说魏王豹,能下之,以魏地万户封生。’食其往,豹不听。汉王以韩信为左丞相,与曹参、灌婴俱击魏。食其还,汉王问:‘魏大将谁也?’对曰:‘柏直。’王曰:‘是口尚乳臭。不能当韩信。骑将谁也?’曰:‘冯敬。’曰:‘是秦将冯无择子也。虽贤不能当灌婴。步将谁也?’曰:‘项它。’曰:‘是不能当曹参。吾无患矣。’九月,信等虏豹,传诣荥阳。定魏地置河东、太原、上党郡。”
《汉书》此记载为《史记》所无,或在班固之世时有此传闻。但其真实性是可疑的。首先,灌婴没有参与灭魏之战;在汉定西魏的战事中,只有韩信、曹参的功劳记载,而不及灌婴。无论是灌婴的本传,还是《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均无灌婴击魏的记载。据本传,灌婴当时在荥阳以东作战甚力,战事频繁,据《樊郦滕灌列传》,汉败彭城后,“汉王遁而西,(灌)婴从还,军于雍丘。王武、魏公申徒反,从击破之。攻下黄,西收兵,军于荥阳。楚骑来众,汉王乃择军中可为车骑将者,皆推故秦骑士重泉人李必、骆甲习骑兵,今为校尉,可为骑将。汉王欲拜之,必、甲曰:‘臣故秦民,恐军不信臣,臣愿得大王左右善骑者傅之。’灌婴虽少,然数力战,乃拜灌婴为中大夫,令李必、骆甲为左右校尉,将郎中骑兵击楚骑于荥阳东,大破之。受诏别击楚军后,绝其饷道,起阳武至襄邑。击项羽之将项冠于鲁下,破之,所将卒斩右司马、骑将各一人。击破柘公、王武军于燕西,所将卒斩楼烦将五人,连尹一人。击王武别将桓婴白马下,破之,所将卒斩都尉一人。以骑渡河南,送汉王到洛阳,使北迎相国韩信军于邯郸。还至敖仓,婴迁为御史大夫。”也许不能将这一切战绩都完全归于汉二年四月至汉三年,但这些战事已相当频繁,再无击魏之可能。
其次,项它为魏之步将身份似无可能。项它又作项他。此项它已于此年三、四月间,汉率五诸侯伐楚克彭城前为曹参、灌婴等败于定陶。有关汉二年败项他事,《樊郦滕灌列传》以其为“楚将”“魏相”,此魏相不能视作为魏王相,而只能视作为魏地相。项羽王梁楚九郡之地,梁即魏,其地过大,魏地不设王而立相,亦是当时通行作法。汉将张苍曾为代相,其时代地无王,此相即权为署理当政务者。汉二年进占彭城前,汉以彭越为魏相国,魏地无王如故,此相即为汉在魏地的代理人。其后,汉又以郦商为梁相国,当时彭越仍为魏相,二者职务重复。估计项它(他)的情况与之相类,其因其曾署魏相衔,而将其误认作魏豹之相,但与事实不符。且项它为汉败后,其所处位置当在东部某地,即今河南东部、山东西部一带。其地到西魏境路程不近,且汉守荥阳,项氏过此尚不易,遑论过此往魏地与汉作战呢。
魏豹当初与汉共同伐楚,兵败后叛汉,事发仓促,是否能立即得到楚的人力支持,很值得怀疑。而且魏豹的失败为全军覆没式的,项他却又于汉五年以楚令尹的身份降汉,当时在魏地的可能性极小。也许就是因为有曹参等败项它之记载,才会产生刘邦论兵的传说。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基本断定《高帝纪》的这则记录,只是当时的一种传闻,而非事实。
[[i] 本帖最后由 fengxv 于 2007-10-20 14:32 编辑 [/i]]
2005-1-18 10:30
yaolei
有点问题,项羽王梁,楚九郡,用的是郡县制度,九郡都有各自的郡长,哪里有单独的魏地设立魏相管理呢?何况楚汉战争中原魏地一直视为楚地,史记说刘邦部下进入此地都用入楚表示,没有显示还是魏地有专门魏相管理。
还有个例子,项羽曾经派陈平带领原来魏国士兵去进攻殷王司马印,而不是利用原魏人治理魏地,可见项羽没有把魏地当成自己郡县领土,而分成几个郡我以为有郡长不用在设立魏相来管理。
张苍的代相是刚占领的领土还没有来及消化,自然派人代管。
我以为项羽设立魏相是牵制魏豹,在别人领地安插自己的势力。其中张耳的常山国就派了项婴,后来张耳投靠刘邦,就杀项婴以示和项羽断绝。
2005-1-18 10:34
yaolei
我一直不认为项它他佗是一个人,就是因为一个人事迹太可疑。
不知道有什么充足的证据证明三个是一人,而不是三人,两人?
2005-1-18 15:06
曹仲德
第一则辩误作为论据的张良为刘邦求封汉中的说法可能才是真正的错误所在,“汉元年正月,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既然只是王巴蜀两郡,为什么封号却叫“汉王”呢?
2005-1-18 18:19
曹仲德
拜彭越为魏相国时魏豹也在军中,刘邦当时有这样一段话:“彭将军收魏地得十馀城,欲急立魏後。今西魏王豹亦魏王咎从弟也,真魏後。”可见彭越确乎是魏豹相国而非汉署置地方长官。
项它的情况用彭越类推一下就清楚了,项它在章邗攻魏时受楚怀王派遣救魏,项羽大破章邯于巨鹿,立魏豹为魏王后,因而拜项它为魏相,作为楚国在魏国的代言人。后来刘邦东渡临晋入西魏,魏豹叛楚归汉,随汉军东击楚,在外黄遇到彭越,刘邦立彭越为魏相国。再后魏豹又叛汉归楚,项它以楚所置魏相为魏豹将兵拒汉军,这也是合乎情理的事情。
2005-1-18 18:22
曹仲德
另外黄河以北原魏地与魏豹的西魏之间虽然有太行山相隔,还是可以通过的,比如魏郡以北就可以通过壶关到达上党,并不是一定要走黄河以南的荥阳,后来韩信从西魏进攻黄河以北的赵地,就是从太行山的井泾口通过的,作者认为项它不可能从定陶到西魏去,这是不正确的。
彭城之战前汉军攻占了绝大部分原魏地,而彭城之战汉军大败后这些地方又纷纷反叛为楚,比如史记中提到的王武,原为楚将,在魏地外黄为樊哙击破,,受封为柘公,彭城之站后叛归楚,与灌婴作战,史记中还提到“魏公申徒”,从爵号来看,势力范围主要在魏郡一带。灌婴在这段时间主要在这些地方作战,与汉书刘邦遣其攻魏之说并不相悖。最可能的还是,在攻魏的分工里面,灌罂是主要负责攻击太行山以东的魏楚军队使其不能向西策应河东上党的,同样的,项它也很可能是主要负责太行山以东的
2005-1-24 11:24
菜九段
项羽还没称王时,就称项王了。以后来的职务提前称某人也是可以的。我们说总理什么的,在建国前的事迹中也很多。
刘邦当时有这样一段话:“彭将军收魏地得十馀城,欲急立魏後。今西魏王豹亦魏王咎从弟也,真魏後。”
给彭找理由而已,拉关系而已。魏豹回到西魏,彭并没跟了去嘛。
2005-1-25 13:58
曹仲德
称项羽为项王是用官爵的敬称,犹晋人之称王丞相,宋人之称司马温公,今人之称毛主席,而“汉元年正月,沛公为汉王,王巴、蜀”一句中的“汉王”则明显不是这样的代称而是实指。
如果说彭越这个魏相国只是拉关系的虚称,张良后来对刘邦说的“彭越本定梁地,功多,始君王以魏豹故,拜彭越为魏相国。今豹死毋後,且越亦欲王,而君王不蚤定”又是什么意思呢。
2005-1-26 11:36
菜九段
项羽的王是在分完十八王后,他的地盘也是在分完后拿下的。史记中的顺序是这样的。
[url=http://www.xycq.net/forum/thread-42267-1-1.html]千古谁识《鸿门宴》[/url]
[[i] 本帖最后由 fengxv 于 2007-6-26 12:05 编辑 [/i]]
2007-4-13 12:47
冒牌
[quote]原帖由 [i]菜九段[/i] 于 2007-4-13 12:00 发表
尽管这个刘邦委屈受封的记载不见于《史记》,但早于班固一百多年的司马迁应该是知道这个说法的。之所以他没有采用,显然与此记载未必得当时之实有关。那么司马迁是怎么记的呢?且看《项羽本纪》:“项王、范增疑沛公之有天下,业已讲解,又恶负约,恐诸侯叛之。乃阴谋曰:‘巴蜀道险,秦之迁人皆居蜀。’乃曰:‘巴、蜀亦关中地也。’故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而三分关中,王秦降将。以距塞汉王。”《高祖本纪》:“(项羽)负约,更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二者的区别在于项羽和范增的说法中,《汉书》增加了汉中。不要小看多出这两个字,这就把一个原来不乱的历史搞乱了。
[/quote]
[b]《史记·项羽本纪》:项王、范增疑沛公之有天下,业已讲解,又恶负约,恐诸侯叛之,乃阴谋曰:“巴、蜀道险,秦之迁人皆居蜀。”乃曰:“巴、蜀亦关中地也。”故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
《史记·高祖本纪》:负约,更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
《汉书·高帝纪》:背约,更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四十一县,都南郑。
《汉书·项籍传》:羽与范增疑沛公,业已讲解,又恶背约,恐诸侯叛之,阴谋曰:“巴、蜀道险,秦之迁民皆居之。”乃曰:“巴、蜀亦关中地。”故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b]
除了个别字眼的区别,实在没看出阁下所说的[b]《汉书》增加了汉中[/b],搞乱了历史。
[quote]原帖由 [i]菜九段[/i] 于 2007-4-13 12:00 发表
另外,即便部下鼓动刘邦与项羽动武,在当时也轮不到灌婴说话。灌婴追随刘邦时间有二说,一为从起丰沛(《秦楚之际月表》),一为从军于秦二世二年九月沛公还军砀之时(《樊郦滕灌列传》),如以后者计,其从军时间短,地位还相当低下,人微言轻。在当时,刘邦的主要将领应该是曹参、周勃、吕泽、夏侯婴、靳歙、陈豨、孙赤、周定、周绁等,这些人属于入汉为侯者(参见《秦楚之际月表》)。其中,吕泽、曹参、陈豨的作战能力明显在周、樊、灌诸人之上。[/quote]
这个推论很有趣,只用一个“如以后者计”,就把灌婴“从起丰沛”的可能否定掉了。
并且以此还能怀疑灌婴发言的可能性,进而将所有发言的内容全部否定掉
2007-4-16 16:19
菜九段
:“巴、蜀亦关中地也。”
:“蜀、汉亦关中地也。”
是一样的吗.
2007-4-17 09:19
luke19821001
楼主难道完全凭自己的主观臆断就能够否定所有中国人吗?你所说的所有内容不都是凭借一个“又恶负约,恐诸侯叛之”吗?实在是荒唐呀!
又恶负约?难道就没有负约吗?既然已经负约了,那就不用再恶了,为什么不能杀?
恐诸侯叛之?后来的诸侯难道没有叛吗?既然如此,那么当时杀了刘邦,结果也肯定不会比后来差,所实话,项羽是看不起其他诸侯的,那些人就算都反了,也不能把项羽怎么样,从后来的事例就可以看出,即使项羽一直被刘邦牵制,那些诸侯也不能造成什么大的影响,到是刘邦策反彭越、英布给项羽的影响最大,至于韩信,如果项羽杀了刘邦,相信韩信也无法找到能够赏识他的人了,到时候凭什么不能定天下?
楼主自己以为多读了点史书,比旁人看得仔细一点,就妄图推翻所有人的看法,另辟蹊径,本来这个想法不也有创新的意思,值得推荐,但是只看见一点,就妄以为看见了全部,那就未免盲人摸象、井底看天了。事情的发展是有非常多的情况的,并不能说事情就肯定会朝你想象的那个方向发展,你所谓的理论中必须出现的事情,难道真的就是必然吗?如果是这样,你可以去算命了。
还有,楼主的题目是中国人最不认真,既然这样,那肯定就是说其他某国的历史比中国认真很多了。那就请找出几个你心目中最认真的国家的历史来让大家看看吧,难道是韩国?
2007-4-17 11:46
冒牌
[quote]原帖由 [i]菜九段[/i] 于 2007-4-16 16:19 发表
:“巴、蜀亦关中地也。”
:“蜀、汉亦关中地也。”
是一样的吗. [/quote]
《史记·项羽本纪》跟《汉书·项籍传》都是说“巴、蜀亦关中地也”,说“蜀、汉亦关中地也”的是《萧曹列传》,这么比较有意义么?
既然两处语言不同,而《史记·项羽本纪》跟《汉书·项籍传》相同,这就不存在有所谓《汉书》增加两字的说法。
还有一个明确的问题。
既然刘邦封的是汉王,而不是巴王蜀王,那他的封地就一定有汉中在内,而不会只有巴蜀。
2007-4-17 17:47
菜九段
还有一个明确的问题。
既然刘邦封的是汉王,而不是巴王蜀王,那他的封地就一定有汉中在内,而不会只有巴蜀。
汉中原不在内,是张良贿赂来的.
[[i] 本帖最后由 fengxv 于 2007-6-26 12:12 编辑 [/i]]
2007-4-18 03:54
cloudbylife
好久米见菜九先生了,还在卖旧货啊,pfpf,几十岁的人了,能不能理智些对待自己写的东西和别人提出的意见,老这样重复劳动偶们会疲劳滴:qgod+
2007-4-18 13:00
冒牌
[quote]原帖由 [i]菜九段[/i] 于 2007-4-17 17:47 发表
还有一个明确的问题。
既然刘邦封的是汉王,而不是巴王蜀王,那他的封地就一定有汉中在内,而不会只有巴蜀。
汉中原不在内,是张良贿赂来的.
<!-- 以下内容由sohu社区为您保存 -->
千古谁识刘项情 ... [/quote]
你这么翻来覆去的发不烦么????
这似乎已经够得上重复发帖了吧?
阁下要说汉中原不在内,那就拿出刘邦原先是被封为巴王蜀王,而不是汉王的证据。
2007-4-19 18:51
luke19821001
怎么不回答我的问题呢?
2007-4-20 14:28
菜九段
所有问题此前都有了,自己去找去.至于发旧帖,还不是没办法.尽自己的努力能改变多少人算多少.所以菜九愚也是笔名.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