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炎黄春秋 » 汉武帝值得歌颂吗?


2005-1-14 20:48 无知者
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不过也是中国走向愚昧专制的分水岭式的人物。中国思想走向封闭的始点不是秦始皇,而是汉武帝;同时,皇权不再是仅仅是全民首领,从汉武帝起,皇帝成为可以随意榨取的拥有最高专制权力的人。中国的专制史,始于汉武帝。

汉武帝是如何摧毁民营经济的  
  

北京天下谷企业家文化研究所所长 杨鹏  
  

上个星期,一位企业家朋友对我说,他最近看了一部讲汉武帝的片子,很过瘾。我对他说,汉武帝是中国历史第一位大规模地滥用政治暴力,破坏法制,强行化私为公、摧毁民营工商业的皇帝,你愿意这样的人再出现吗?这样的人真出现,你还会过瘾吗?作者编剧选汉武帝来拍片子,到底想说什么我不知道,但是,今天的中国,好不容易走上了市场经济和工商业发展之路,对汉武帝这种类型的人,必须保有足够的警惕性。中国历史上的工商业者们总吃亏,就是因为读书太少,不讲政治。官员们要讲政治,企业家也得讲点政治,不然可能还要吃大亏。

中国两千年历史上,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皇帝不多,汉武帝算得上是一个影响深远的大人物。秦皇汉武,秦始皇统一中国,汉武帝征讨匈奴,他们两人在中国人心里占有很高的位置。人们在称颂秦皇汉武赫赫武功的同时,常常不去想他们所干的大坏事。真是奇怪,我们中国人心里深处,总是特别畏惧和崇拜那些敢于杀人,给百姓带来极大苦难的大英雄们。一切历史都是现代史,读史是为了读现实。按这样的想法来读西汉史,我感到对我们中国人心中的秦皇武帝情结,必须保持高度警惕。尤其是对汉武帝这种类型的人,要提高警惕,千万不能再让这种人上台,原因很简单,这类人物对工商业发展,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具有极大破坏性。具体说起来,汉武帝留下的坏传统主要有三个:一是他摧毁民营经济;二是他破坏法制;三是他穷兵黩武,拖垮了国家。

一、抢劫民营经济

刘邦于公元前202年建立西汉王朝。刘邦去世后(公元前195年),经过汉惠帝(公元前195年--前188年),吕后(公元前188年--前 180年),到汉文帝(公元前180年--前157年)和汉景帝(公元前188--前141年)统治期间,出现了秦统一以来中国第一个大盛世,历史上称为 "文景之治"。

《史记 平准书》有一段记载①,大意如下:汉朝建立七十多年以来,国家没有什么大事,只要不遇到水灾旱灾,百姓家给人足。城乡的粮仓都储满了粮食,各级政府财政都有多余钱财。京师国库的钱积累到巨万,串铜钱的带子都朽坏了,国库里的钱多得难以统计。国家储备粮仓的粮食太多,堆不下,只有堆在仓库外面,粮食都腐败不可再吃。大街小巷里都有马,乡村也的马成群结队,因公马路上会打架,乘公马去聚会的人往往到不了会场。城里看门的都有好粮好肉吃。小官员因流动性小,他们的孩子往往都继承他们的职位了,所以一些姓氏都以他们的官位命名。人人都十分自爱,不敢触犯法律,办事都以义为先,耻于干坏事。这段时期,国家法律政策十分宽松,百姓富裕。

"文景之治"是如何得来的?是因为政府按道家黄老学执政,无为而治,清静守法,轻徭薄赋,与民休息。道家黄老学表现在经济政策领域,相当于现在所说的自由主义政策,低税收,少干预,自由开放,依法治国。"文景之治"期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这是说,国家统一,各地关卡取消了,开发山泽自然资源的禁令取消了,所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商品交换没有不通的,大家都得其所欲。政府在煮盐、冶铁等领域全面开放,私人得以自由经营。甚至在冶铜铸币这样的货币发行领域,也都向私人开放,私人可以从事铸币业务。经济上的自由放任到了极至,国家富裕,民营工商业大发展。

汉武帝于公元前140年即位,当时仅16岁,在他21岁前后,马上开始对民营工商业连下重手。首先将盐、铁、酒等重要行业强行收归官营,由官府对重要物资的运输和贸易进行垄断,对民营工商业征收重税。责令民营商人自报财产,陈报不实者,罚充军一年。鼓励告发民营工商业者,被告发者,没收财物一半。于是告发一发不可收拾,《汉书》上说,"中家以上大抵皆遇告",中等财产以上家庭都被告发了,结果是"商贾中家以上大抵破",中等以上的工商业家庭全都破产了。汉武帝仅仅是通过告发和没收财产一项,就"得民财以亿计"。贪官污吏趁机鱼肉其间。朝廷下令逮捕的工商业者就有六七万人,上层官吏自己私自增加逮捕数量,达到十多万人,搞得"官乱民贫,盗贼并起,亡命者众",受伤害的民营工商业者比对匈奴战争中被打败的匈奴人还多。"文景之治"培育出来的繁荣的民营工商业,就此被毁灭。汉武帝抢了民间工商业者的财富,拿来干什么?一是打仗,重奖将军们。元狩五年,赐给卫青大将军黄金二十万辆。元狩四年,赏给卫青、霍去病黄金五十万斤。经由汉武帝,巨量的财富由民营工商业者转给了将军们。所以历代的将军们都喜欢和崇拜汉武帝,看来不是没有道理的。除了打仗用钱外,就是汉武帝自己大量挥霍,盖宫殿和游苑,大搞祭祀活动,四处巡游天下,"取好女数千人,以填后宫"。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汉武帝"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鬼神,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
   
  作者: 61.48.9.*     2005-1-13 12:19   回复此发言   
  
--------------------------------------------------------------------------------

2  一篇好文:汉武帝如何摧毁国民经济的(转)  
  汉武帝把"文景之治"多年积累的国力,把工商业者多年创造的财富,短短几十年就耗干了,西汉王朝由盛转衰。

二、破坏法制

刘邦带军攻入秦国时,诸将都去抢金银财宝,而萧何则带人去抢秦朝的档案馆,这样萧何就掌握了秦朝的人口、地理、法律等资料。建国后萧何根据秦国的法律,以黄老无为而治,清静守法,约法省禁,顺应民心的原则,对秦法进行了修改,制订出了《九章律》,以后"萧规曹随",西汉建国的法制基础得以巩固和完备。汉文帝、汉景帝等都是依法治国的榜样,不敢把君主个人意志加于法律之上。有一个故事颇能说明"文景之治"是如何依法治国的。《汉书》中记载②:一次,汉文帝马队经过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出来。惊了汉文帝所乘马。于是派人把这人抓了来,交给法官张释之处理。那人解释说,看见马队,躲到桥下,后来以为马队走了,就出来。出来看见马队还在,就跑。张释之依律,判此人罚款。汉文帝很生气,这人惊了我的马,还算马温和,换其它马,不伤了我吗?你怎么只是罚款。张释之说,法律,是天子与天下人都必须共同遵守的。法律就是这样规定的,你要加重处罚,这样法律就不能取信于民了。汉文帝思考后说,法官说得对。

汉文帝想加重处罚,但最后仍然不得不依法办事。这就是文景黄老之治的表现。法律是天子与天下人都共同遵守的,身为帝王,也不能把自己的个人情绪和意志加于法律之上。但遗憾的是,由文帝、萧何、曹参等开创的清静无为,依法治国的好传统,被汉武帝彻底破坏了。

公元前140年,16岁的汉武帝上台,在全国范围内选拔人才。研究《公羊春秋传》的董仲舒上书,要求尊儒隆礼,推行教化,他说:"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就是说,不在儒家"六艺"之学和孔子思想的,都"绝其道"。这就是后人所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来源。当时汉朝占主导地位的执政思想,就是道家黄老学,因此所谓"罢黜百家",其实就是结束道家黄老学的统治。16岁的汉武帝对董仲舒的策论表现赞赏。但由于当时信奉道家黄老学的窦太后(汉文帝的王后,汉武帝的奶奶)还活着,朝中遵循黄老之治的官吏仍占主流,所以儒生掌权受到抑制。公元前135年,窦太后去世,21岁的汉武帝大权在手,真正实施了独尊儒术的政策,大量儒生被提拔,这就结束了"文景之治"清静守法的时代,"以德治国"取代了"以法治国"。"以德治国"被朝廷表述为"德主刑辅"。"刑"(法)是有明确的条文规范的,"德"是什么呢?从董仲舒倡导并实践的"春秋决狱"可以看出来。所谓"春秋决狱",就是按孔子所著的历史著作《春秋》作为判案的依据。这是一部历史著作,一部历史书怎么能成为判决案子的依据呢?照董仲舒的说法,因为这部历史书是以"德"为基本原则的。但从司法来说,依据历史著作判案,官吏的自由裁量权可大得不得了,官吏因之贪赃枉法,国家治理章法全无。结果就是"上请"制度的出现,重大案子,向上请示皇帝定夺。有一帮熟读古书的文人在旁帮忙,皇帝要从史书中找出任何一条合乎自己心意的典故,太容易了!所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直接结果,就是皇帝不再受任何法律的制约,皇帝的意志就成为法律,名为"以德治国",实为皇帝集权专断,这是极端的人治。汉武帝、董仲舒通过"独尊儒术",绕过了"文景之治"天子与天下人共同遵守的法律,继承和发挥了中国历史上最坏的人治传统。司马光把汉武帝比做秦始皇。其实,秦始皇比起汉武帝来,还有注重法制和尊重民营工商业的优点。秦始皇还专门为成功的民间工商业者树碑立传,从来没有随便摧毁过民间工商业。

三、穷兵黩武,战无节制

人们只知道汉武帝征讨匈奴的武功,知道霍去病马踏匈奴的壮举,但往往不知道汉武帝征讨匈奴,打的长期的消耗战,而且最后是以失败而告终的。公元前 128年,在汉武帝28岁时,开始派大军主动进攻匈奴,从此拉开了与匈奴30余年的战争,初期汉军取胜,但战争拖延下来,双方有胜有败,匈奴前后死伤7- -8万人,汉军死伤数远高此数。公元前90年,汉武帝66岁,他再派贰师将军李广利率领6万大军出塞进攻匈奴,结果全军战败,李广利投降匈奴,士卒死亡数万人。消息传来,汉武帝中止了与匈奴的战争,此后汉不复出兵。李广利兵败3年后,汉武帝去世,留下了一个经济衰败,人民贫困,社会动乱的国家。《汉书》上说,"天下虚耗,人复相食",全国人口死亡过半。而且,就在汉武帝去世那年的冬天,"匈奴入朔方,杀略吏民",匈奴之患依然。

   
  作者: 61.48.9.*     2005-1-13 12:19   回复此发言   
  
--------------------------------------------------------------------------------

3  一篇好文:汉武帝如何摧毁国民经济的(转)  
  
匈奴自古是边患。刘邦在世时,亲率30万大军伐匈奴,结果在平城被围,几乎不能逃脱。汉文帝时,"与匈奴和亲,匈奴背约入盗,然令边备守,不发兵深入,恶烦苦百姓"。汉文帝与匈奴的关系,是自卫反击的关系,他不敢轻易发兵深入,是担心将天下百姓卷入战争。汉文帝遵循了养民为本,"有理有利有节"的国防战略。汉武帝不同,他凭借"文景之治"积累的强大国力,全面攻打匈奴,对消除中国北方边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由于他不知节制,只知"快意匈奴",过于穷兵黩武,重税剥夺,破坏了国家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搞得百姓四处流亡,天下大乱,暴动接连发生。《汉书》上记载:"大群至数千人,擅自号,攻城邑,取库兵,释死罪,缚辱郡守、都尉,杀二千石,为檄告县趋具食;小群以百数,掠卤乡里者不可称数。"汉武帝用了几年的时间来对各地的暴乱进行镇压,但仍然是"散卒失亡,复聚党阻山川,往往而群,无可奈何"。

《资治通鉴》记裁,由于连年征战,海内虚耗,社会动乱,汉武帝晚年开始悔过,下罪已诏称"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糜费天下者,悉罢之。"强调"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这是说,当今的任务是停止朝廷苛暴的政策,不准再随便征税,全力从事农业生产,"以明休息,思富养民也"。这是说,退回到"文景之治"与民休息的政策中来。

历史是常常重演的。从秦始皇到汉武帝,从汉武帝到隋炀帝,这类"雄才大略"的政治人物的个性和气质几乎是一脉相承,将个人意志强加于万万民众之上,全不顾百姓死活。这类害苦了百姓的专制人物会不会再次将中国人的命运玩弄于股掌之上呢?那些赞颂对这类人物的小说和电影,不都是在叫魂吗,不都是在呼换他们的幽灵再现吗?

注:

①《史记平准书》:"汉兴七十馀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馀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於外,至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而乘字牝者傧而不得聚会。守闾阎者食粱肉,为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故人人自爱而重犯法,先行义而後绌耻辱焉。当此之时,网疏而民富。"

②《汉书》:顷之,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之,属廷尉。释之治问。曰:"县人来,闻跸,匿桥下。久,以为行过,既出,见车骑,即走耳。"释之奏当:"此人犯跸,当罚金。"上怒曰:"此人亲惊吾马,马赖和柔,令它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

2005-1-14 21:04 浅草沉钟
刚好这两天在写汉武帝的贴字,可以明确说汉武帝是值得歌颂的,不少人人云亦云的说,武帝采纳董仲舒的独尊儒术罢出百家的政策是中国的落后的根源,纯属无稽之谈,武帝尊儒是有的,但纯粹只用儒家主张那是不可能的,武帝信奉外儒内法的杂王霸之道,从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史来看,中国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先进的文明富裕之国,难道这还不能说明儒家学说有他合理性吗

2005-1-14 21:14 浅草沉钟
至于武帝为什么要打击工商业,文章只提了平准书的前一段,后面的跟本没提,此时,豪商大贾们却“乘上之急,所卖必倍”,“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公家之急”,甚至有“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利用汉初以来“开山泽之禁”的政策,操纵冶铁、煮盐、铸钱等对国计民生有重大关系的生产部门,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对皇朝构成严重的威胁。面对此严峻的情势,汉武帝决心进行财政经济改革,从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起,开始重用“兴利之臣”,选用善于理财的人,任命他们主持全国财政经济工作,解决财政危机,打击不法商人

2005-1-14 21:19 六韬五略
不驱逐匈奴,汉人难道要当一辈子孙子。

2005-1-14 21:31 凝雪幻
倘若有人说文景好,“京师国库的钱积累到巨万,串铜钱的带子都朽坏了,国库里的钱多得难以统计。国家储备粮仓的粮食太多,堆不下,只有堆在仓库外面,粮食都腐败不可再吃”,这些就必然不是好事。  


文景时匈奴的大规模攻击也不因为和亲就没有,忍耐真是美德啊。。

每件事情都有当时的背景,就实用主义而言,这位“北京天下谷企业家文化研究所所长”与满篇“农民起义”的官定史书颇堪比拟。。。

2005-1-14 21:32 阳光下的海鸥
不过打击过度,后人纷纷效仿...

2005-1-15 00:51 酒徒
汉武帝还是值得歌颂的.
其外儒内法的治国方法一直被后世采用.打击匈奴在当时也是正确的选择,不打击匈奴,汉朝就无法安心发展.武帝时,中国出现了难得的大一统,国力强盛,跟汉武帝采取的一系列经济政治措施是分不开的.

2005-1-15 01:49 无知者
文景之时,人口增长,经济发展,都是“无法安心发展”的情况下发展出来的。刘彻在位时期,到其末年,海内虚耗,户口减半。到底谁使得汉人无法安心发展?

2005-1-15 06:59 锦官城门吏
当然值得批判的歌颂。强者嘛。

2005-1-15 08:13 捕风捉影
实际上儒术并不是如现在人们心中所认为的那样就是“刻板、腐朽、懦弱、无尚武精神”那班。在汉时,儒家学者授徒时就开有有“射”这一门课程,书生是要习武的,孔子本人就时常配剑。而导致儒家变质是在宋朝时候,经过朱熹改造过的儒家就彻底把进取精神和尚武精神阉割掉了,彻底的成为了愚弄百姓和文人的学说了。

2005-1-15 08:41 捕风捉影
在当时情况下,将权利高度集中到皇帝手中是正确的,这样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威,使全国的物资和力量能够在中央政府顺利的调配,这为中国这样的疆土巨大的国家来说的有益的,并且避免了象景帝时候的“七王之乱”这样的诸侯战乱,保证了国家的统一和完整,对百姓来说有好处。更何况能集中力量对抗匈奴。从中国历史上看,所有的异族对中国造成巨大影响的入侵的时机都发生在中原战乱分裂时期,如唐末的突厥、沙驼;五代、十国时候的外族政权;宋朝的辽、金、蒙古;还有满清的入关等等。当中央政权能保持统一、强大时候甚至只要在中央政府有号召力的时候,中原民族对外族的战争基本都是胜利的。

我们为什么如此吹捧汉武帝?不是因为别的,而是怀念那个时代,那个“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时代。经过文景的积累,汉武帝奋前世余烈,在军事上和国势上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座高峰,中国与罗马帝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并且将国名给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冠名。这就是我们歌颂他的原因。

2005-1-15 09:00 捕风捉影
关于“重农抑商”,汉武帝一生征战连连,为了保证战争的需要必须大力发展农业,当时的战争不是凭钱堆,而是拼粮草,采取重农的政策是理所当然的。
在当时来说,重农抑商的好处还有能够保证兵员以及兵员的素质,将一个从事体力劳动的农民转变成士兵要比将一个大腹便便的商人转变成士兵要容易的多,并且中国农民所特有的坚忍、刻苦、忍耐的精神也是军队所欢迎的。抑商是为了防止商人趁战乱哄抬物价囤积居奇,为了使国内有相对稳定的秩序(当时人们认为商人狡诈油滑)。所以重浓抑商的政策还是有积极作用的,也是必然的选择。做对比的是宋朝的商业之发达,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而国势却日益衰落,虽然不是说商业就如此不能强国,但是在当时冷兵器时代,并且有强大的外敌的情况下,为保证战争,使农业强大相信是正确并且不得已的选择。

2005-1-15 09:34 马岱
歌颂汉武帝的主要目的是针对台湾吧。

中国经过"文景之治"的休生养息和忍辱负重,该显示一下实力了。

2005-1-15 09:39 桓大司马
偶认为歌颂一词本来很庸俗,历史上当得起的没几个

孝武功过参半,退匈奴、拓疆域、官营盐铁、尊儒术,皆其功;
耗民力、信巫蛊、兴宫室、求神仙、贪边功,皆其过

然晚年犹知罪己,岂今世某位被“歌颂”之人可及哉!

2005-1-15 10:42 arnoldxie
[quote]原帖由[i]桓大司马[/i]于2005-01-15, 9:39:37发表
偶认为歌颂一词本来很庸俗,历史上当得起的没几个

孝武功过参半,退匈奴、拓疆域、官营盐铁、尊儒术,皆其功;
耗民力、信巫蛊、求神仙、贪边功,皆其过

然晚年犹知罪己,岂今世某位被“歌颂”之人可及哉! [/quote]
大司马对当朝太祖似乎相当的不满啊

2005-1-15 13:05 心湖一笔斋
主旋律电视就是这样喽  。。。。

2005-1-15 13:12 关毛
辫子戏看的大家自卑,就只好抬出一些正宗的汉人皇帝了,不过怎么不拍李世民或者是朱麻子?

2005-1-15 14:45 神秘之光
[quote]原帖由[i]关毛[/i]于2005-01-15, 13:12:10发表
辫子戏看的大家自卑,就只好抬出一些正宗的汉人皇帝了,不过怎么不拍李世民或者是朱麻子? [/quote]
拍李世民?怎么拍?拍他自己规定:他亲自发布的诏书没有门下省的副署也是废纸一张?

2005-1-15 14:46 关毛
[quote]原帖由[i]神秘之光[/i]于2005-01-15, 14:45:02发表
拍李世民?怎么拍?拍他自己规定:他亲自发布的诏书没有门下省的副署也是废纸一张?    [/quote]
门下省敢不签吗?

2005-1-15 14:53 神秘之光
[quote]原帖由[i]关毛[/i]于2005-01-15, 14:46:40发表
门下省敢不签吗? [/quote]
怎么不敢?最典型的:征“中男”的诏书,就是因为魏征的据理力争而作废的。

2005-1-15 15:07 songye999
........
攻大于过

2005-1-15 20:07 曹仁子孝
什么是征中男?

2005-1-15 21:13 神秘之光
[quote]原帖由[i]曹仁子孝[/i]于2005-01-15, 20:07:42发表
什么是征中男? [/quote]
年龄不够18岁,但是体格健壮的男子。

2005-1-15 21:35 阳光下的海鸥
[quote]原帖由[i]神秘之光[/i]于2005-01-15, 14:53:06发表
怎么不敢?最典型的:征“中男”的诏书,就是因为魏征的据理力争而作废的。 [/quote]
简直是废话啊!他是觉得魏说的有道理才让步的。
如果他执意要签,魏阻拦得住???

2005-1-15 21:47 神秘之光
那么请问楼上,您觉得“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是什么意思?

2005-1-15 21:57 sukerwl
[quote]原帖由[i]神秘之光[/i]于2005-01-15, 21:47:44发表
那么请问楼上,您觉得“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是什么意思? [/quote]
董狐的时代早已过去 可笑你还这么幼稚 哈哈

2005-1-15 22:05 神秘之光
[quote]原帖由[i]sukerwl[/i]于2005-01-15, 21:57:18发表
董狐的时代早已过去 可笑你还这么幼稚 哈哈 [/quote]
只不过魏王九千岁的确是活着的时候就配享了孔庙,而且还能说的头头是道。

2005-1-15 22:07 sukerwl
[quote]原帖由[i]神秘之光[/i]于2005-01-15, 22:05:37发表
只不过魏王九千岁的确是活着的时候就配享了孔庙,而且还能说的头头是道。 [/quote]
有何不可?

2005-1-15 22:30 会州隐
[quote]原帖由[i]马岱[/i]于2005-01-15, 9:34:37发表
歌颂汉武帝的主要目的是针对台湾吧。

中国经过"文景之治"的休生养息和忍辱负重,该显示一下实力了。 [/quote]
好观点
俺就没想到这一点

2005-1-16 03:04 萧让
[quote]原帖由[i]阳光下的海鸥[/i]于2005-01-15, 21:35:05发表
简直是废话啊!他是觉得魏说的有道理才让步的。
如果他执意要签,魏阻拦得住??? [/quote]
你知道驳回皇帝的诏书意味着什么吗?这不是事情还没商量定,诏书还没下的时候。

2005-1-16 03:20 凝雪影
[quote]原帖由[i]马岱[/i]于2005-01-15, 9:34:37发表
歌颂汉武帝的主要目的是针对台湾吧。

中国经过"文景之治"的休生养息和忍辱负重,该显示一下实力了。 [/quote]
汉朝建立七十多年以来,国家没有什么大事,只要不遇到水灾旱灾,百姓家给人足。城乡的粮仓都储满了粮食,各级政府财政都有多余钱财。京师国库的钱积累到巨万,串铜钱的带子都朽坏了,国库里的钱多得难以统计。国家储备粮仓的粮食太多,堆不下,只有堆在仓库外面,粮食都腐败不可再吃。大街小巷里都有马,乡村也的马成群结队,因公马路上会打架,乘公马去聚会的人往往到不了会场。城里看门的都有好粮好肉吃。小官员因流动性小,他们的孩子往往都继承他们的职位了,所以一些姓氏都以他们的官位命名。人人都十分自爱,不敢触犯法律,办事都以义为先,耻于干坏事。这段时期,国家法律政策十分宽松,百姓富裕。
============================
那现在我国的情况有这么富裕和安定团结吗?失业人员下岗工人到处走,国家法律政策宽松吗?

2005-1-16 08:34 gamecock
[quote]原帖由[i]关毛[/i]于2005-01-15, 13:12:10发表
辫子戏看的大家自卑,就只好抬出一些正宗的汉人皇帝了,不过怎么不拍李世民或者是朱麻子? [/quote]
仁兄是满人或者鞑靼人吧?要不就是维族?
不过拜托你以后用你本民族的语言发帖子好不好?

2005-1-16 09:48 桓大司马
[quote]原帖由[i]arnoldxie[/i]于2005-01-15, 10:42:51发表
大司马对当朝太祖似乎相当的不满啊 [/quote]
不是相当,是十分呢。

2005-1-16 10:42 晨山尚书
可能因为他的集大功大过于一身比较有典型性的说。

2005-1-16 10:56 袖里乾坤
[quote]原帖由[i]凝雪影[/i]于2005-01-16, 3:20:00发表
[quote]原帖由[i]马岱[/i]于2005-01-15, 9:34:37发表
歌颂汉武帝的主要目的是针对台湾吧。

中国经过"文景之治"的休生养息和忍辱负重,该显示一下实力了。 [/quote]
汉朝建立七十多年以来,国家没有什么大事,只要不遇到水灾旱灾,百姓家给人足。城乡的粮仓都储满了粮食,各级政府财政都有多余钱财。京师国库的钱积累到巨万,串铜钱的带子都朽坏了,国库里的钱多得难以统计。国家储备粮仓的粮食太多,堆不下,只有堆在仓库外面,粮食都腐败不可再吃。大街小巷里都有马,乡村也的马成群结队,因公马路上会打架,乘公马去聚会的人往往到不了会场。城里看门的都有好粮好肉吃。小官员因流动性小,他们的孩子往往都继承他们的职位了,所以一些姓氏都以他们的官位命名。人人都十分自爱,不敢触犯法律,办事都以义为先,耻于干坏事。这段时期,国家法律政策十分宽松,百姓富裕。
============================
那现在我国的情况有这么富裕和安定团结吗?失业人员下岗工人到处走,国家法律政策宽松吗? [/quote]
时代变了,不能相提并论啊。旧中国经历过漫长的浩劫,不可能几十年就变得很富强的。
    汉武帝不过也是众多皇帝中的一个,不存在值不值得歌颂的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能客观地看他的一生就够了。

2005-1-16 13:22 马岱
[quote]原帖由[i]凝雪影[/i]于2005-01-16, 3:20:00发表
那现在我国的情况有这么富裕和安定团结吗?失业人员下岗工人到处走,国家法律政策宽松吗? [/quote]
这个问题根本就不应该问,现在的情况比以前不知要好多少倍。

2005-1-16 15:13 真面目
一部历史,主要是客观,或者说较为客观的去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几千年后,我们可以这样随意的评价这个人物,但是,最好不要用现在的眼光和尺度去评价。

我不认为是在歌颂,而且,虽然是一部所谓的正史,但其中的不足但凡有学过历史或者了解历史较深的人都会看到。

一台的东西多多少少有点儿让人觉得有某种政治目的,只要你自己能分析就好

2005-1-16 16:34 无知者
[quote]原帖由[i]真面目[/i]于2005-01-16, 15:13:58发表
一部历史,主要是客观,或者说较为客观的去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几千年后,我们可以这样随意的评价这个人物,但是,最好不要用现在的眼光和尺度去评价。

[/quote]
这种说法似是而非。现代人评价古人怎么可能不用现代人的眼光和尺度?

请看看古人怎么评价汉武帝的:

[color=blue]孝武纂极,四海承平。志尚奢丽,尤敬神明。坛开八道,接通五城。朝亲五利,夕拜文成。祭非祀典,巡乖卜征。登嵩勒岱,望景传声。迎年祀日,改历定正。疲秏中土,事彼边兵。日不暇给,人无聊生。俯观嬴政,几欲齐衡。

汉承百王之弊,高祖拨乱反正,文、景务在养民,至于稽古礼文之事,犹多阙焉。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遂畤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建封礻亶,礼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焕焉可述。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如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 [/color]

对他与匈奴开战并没有任何称赞,反而语多讥刺。那些想把汉武帝塑造为民族英雄的人用的恰恰不是古人的眼光和尺度,而是某些现代人的眼光和尺度。

2005-1-16 17:08 实干司马
汉武帝采纳桑弘羊建议,将盐、铁、酒等重要行业强行收归官营,由官府对重要物资的运输和贸易进行垄断,对民营工商业征收重税是有其道理的,但是其措施实施极为仓猝,没有一点回旋渐进的余地,一暴十寒,垄断及征税都过重,是汉朝立国以来从未有过的。从事工商者当然心理不能承受了。

2005-1-16 17:41 浅草沉钟
[quote]原帖由[i]无知者[/i]于2005-01-16, 16:34:36发表
[quote]原帖由[i]真面目[/i]于2005-01-16, 15:13:58发表
一部历史,主要是客观,或者说较为客观的去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几千年后,我们可以这样随意的评价这个人物,但是,最好不要用现在的眼光和尺度去评价。

[/quote]
这种说法似是而非。现代人评价古人怎么可能不用现代人的眼光和尺度?

请看看古人怎么评价汉武帝的:

[color=blue]孝武纂极,四海承平。志尚奢丽,尤敬神明。坛开八道,接通五城。朝亲五利,夕拜文成。祭非祀典,巡乖卜征。登嵩勒岱,望景传声。迎年祀日,改历定正。疲秏中土,事彼边兵。日不暇给,人无聊生。俯观嬴政,几欲齐衡。

汉承百王之弊,高祖拨乱反正,文、景务在养民,至于稽古礼文之事,犹多阙焉。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遂畤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建封礻亶,礼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焕焉可述。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如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 [/color]

对他与匈奴开战并没有任何称赞,反而语多讥刺。那些想把汉武帝塑造为民族英雄的人用的恰恰不是古人的眼光和尺度,而是某些现代人的眼光和尺度。 [/quote]
司马光这是说给宋神宗听的,偶就奇怪,两宋加起来三百多年怎么就没出了个汉武帝呢,以至于两受蛮族之辱,要不就由大臣背着跳海自杀,有什么资格讥讽汉武帝

2005-1-16 17:55 飞将李广
还不错/算是明君了.

2005-1-16 18:29 无知者
[quote]原帖由[i]浅草沉钟[/i]于2005-01-16, 17:41:09发表
[quote]原帖由[i]无知者[/i]于2005-01-16, 16:34:36发表
[quote]原帖由[i]真面目[/i]于2005-01-16, 15:13:58发表
一部历史,主要是客观,或者说较为客观的去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几千年后,我们可以这样随意的评价这个人物,但是,最好不要用现在的眼光和尺度去评价。

[/quote]
这种说法似是而非。现代人评价古人怎么可能不用现代人的眼光和尺度?

请看看古人怎么评价汉武帝的:

[color=blue]孝武纂极,四海承平。志尚奢丽,尤敬神明。坛开八道,接通五城。朝亲五利,夕拜文成。祭非祀典,巡乖卜征。登嵩勒岱,望景传声。迎年祀日,改历定正。疲秏中土,事彼边兵。日不暇给,人无聊生。俯观嬴政,几欲齐衡。

汉承百王之弊,高祖拨乱反正,文、景务在养民,至于稽古礼文之事,犹多阙焉。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遂畤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建封礻亶,礼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焕焉可述。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如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 [/color]

对他与匈奴开战并没有任何称赞,反而语多讥刺。那些想把汉武帝塑造为民族英雄的人用的恰恰不是古人的眼光和尺度,而是某些现代人的眼光和尺度。 [/quote]
司马光这是说给宋神宗听的,偶就奇怪,两宋加起来三百多年怎么就没出了个汉武帝呢,以至于两受蛮族之辱,要不就由大臣背着跳海自杀,有什么资格讥讽汉武帝 [/quote]
这是司马光说给宋神宗听的?其实你在网上搜索一下就知道了:第一段出自唐司马贞的《史记索引述赞》,第二段出自《汉书·武帝纪》

你写了那么多关于汉武帝时期的人和事,居然没看过史记和汉书吗?

2005-1-16 18:39 浅草沉钟
史记索引述赞还真没看过,赞也没仔细看过.光记得通鉴后面司马老夫子的臣光曰

2005-1-16 18:44 浅草沉钟
在某些人的眼里只有鞑汗铁木真和爱猩觉罗大辫子之类的所谓促进民族融合的蛮酋们才值得歌颂

2005-1-16 18:58 凝雪影
[quote]原帖由[i]马岱[/i]于2005-01-16, 13:22:29发表
这个问题根本就不应该问,现在的情况比以前不知要好多少倍。 [/quote]
为什么不该问?因为你回答不了吗?现在的情况当然比以前好,以前的人有汽车吗,有飞机吗?有电视机吗?有电脑吗?汉武帝虽然贵为皇帝却看不了电视,没有电脑,我可以说,我比汉武帝富有不知多少倍!

2005-1-16 20:11 ltsitm
说到底中国的政府例来和西方政府完全不同,西方至少至罗马时代起就有了市民对 政府的防范意识,而中国最多的是政府对皇帝的防范意识,所谓的为民请命只是一种道义的说法,并没有什么法律上的和制度上的依据,不见西方传统戏剧里对法庭上原被告的称呼多是安东尼,夏洛克,而中国对法庭(姑且这么说吧)上对原被告的称呼不是刁民就是小民之类的,在这种意识下老百姓的生活只能指望遇到个开明的统治者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2005-1-16 20:52 真面目
[quote]原帖由[i]无知者[/i]于2005-01-16, 16:34:36发表
[quote]原帖由[i]真面目[/i]于2005-01-16, 15:13:58发表
一部历史,主要是客观,或者说较为客观的去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几千年后,我们可以这样随意的评价这个人物,但是,最好不要用现在的眼光和尺度去评价。

[/quote]
这种说法似是而非。现代人评价古人怎么可能不用现代人的眼光和尺度?

请看看古人怎么评价汉武帝的:

[color=blue]孝武纂极,四海承平。志尚奢丽,尤敬神明。坛开八道,接通五城。朝亲五利,夕拜文成。祭非祀典,巡乖卜征。登嵩勒岱,望景传声。迎年祀日,改历定正。疲秏中土,事彼边兵。日不暇给,人无聊生。俯观嬴政,几欲齐衡。

汉承百王之弊,高祖拨乱反正,文、景务在养民,至于稽古礼文之事,犹多阙焉。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遂畤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建封礻亶,礼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焕焉可述。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如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 [/color]

对他与匈奴开战并没有任何称赞,反而语多讥刺。那些想把汉武帝塑造为民族英雄的人用的恰恰不是古人的眼光和尺度,而是某些现代人的眼光和尺度。 [/quote]
评价历史人物,要看他有无做促进社会发展的事,你说武帝做了没有?

2005-1-16 21:23 无知者
什么叫社会发展呢?发展了生产力?提高了综合国力?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2005-1-16 21:31 浅草沉钟
狠狠打击对文明构成威胁的蛮族,捍卫文明就是一种社会进步!!!!!!!!!

2005-1-16 21:47 无知者
汉武帝之前,汉国在各方面都能稳步发展,汉武帝时期,反而搞得民生凋敝,这是捍卫文明还是破坏文明呢?就像本非致命的疾病,医生治疗时却使用虎狼之药,病没完全治好,体质却被搞坏了,病人还该歌颂他吗?

2005-1-16 21:51 sukerwl
[quote]原帖由[i]无知者[/i]于2005-01-16, 21:47:15发表
汉武帝之前,汉国在各方面都能稳步发展,汉武帝时期,反而搞得民生凋敝,这是捍卫文明还是破坏文明呢?就像本非致命的疾病,医生治疗时却使用虎狼之药,病没完全治好,体质却被搞坏了,病人还该歌颂他吗? [/quote]
匈奴必须要灭 武帝做的对!

2005-1-16 21:55 浅草沉钟
[quote]原帖由[i]无知者[/i]于2005-01-16, 21:47:15发表
汉武帝之前,汉国在各方面都能稳步发展,汉武帝时期,反而搞得民生凋敝,这是捍卫文明还是破坏文明呢?就像本非致命的疾病,医生治疗时却使用虎狼之药,病没完全治好,体质却被搞坏了,病人还该歌颂他吗? [/quote]
你还指望着文明的民族与野蛮的游牧民族共商与邻为善,和平共处,两宋就是被你说的非致命性疾病摧毁的吧

2005-1-16 23:51 凝雪影
[quote]原帖由[i]浅草沉钟[/i]于2005-01-16, 21:55:18发表
你还指望着文明的民族与野蛮的游牧民族共商与邻为善,和平共处,两宋就是被你说的非致命性疾病摧毁的吧 [/quote]
说得好,所以十字军东征,西班牙征服美洲,布什打伊拉克也是正义的.

2005-1-17 13:22 无知者
匈奴对汉国只有侵扰,并没有灭亡汉国的计划。单于纳中行说之说,保持游牧民族的本色,灭亡汉国根本就没有必要。宋朝的情况与汉根本不同。辽、金、元都已经不是游牧民族,他们已经占领了农耕文化区,很大程度上接受了中原文明,这样的国家才会对中原构成致命威胁。

对于匈奴,进行防御和必要的反击就够了,并不必要劳师远征。照你的说法,现在是不是该找个机会跟俄罗斯大打出手,争个你死我活?要不天知道他们什么时候后进犯中国?反正历史上有前科

汉书上说:是故圣王禽兽畜之,不与约誓,不就攻伐;约之则费赂而见欺,攻之则劳师而招寇。其地不可耕而食也,其民不可臣而畜也,是以外而不内,疏而不戚,政教不及其人,正朔不加其国;[color=blue]来则惩而御之,去则备而守之。[/color]其慕义而贡献,则接之以礼让,羁靡不绝,使曲在彼,盖圣王制御蛮夷之常道也。

杜甫诗云: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勾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而汉武帝穷兵黩武,劳师远征,几次丧师败绩,最后一次贰师将军出征匈奴,全军覆没,本人也投降了,汉武帝这才悔悟,从此停止征伐。较之圣王,汉武相差何止千万里。

2005-1-17 14:51 sukerwl
[quote]原帖由[i]无知者[/i]于2005-01-17, 13:22:29发表
对于匈奴,进行防御和必要的反击就够了,并不必要劳师远征。照你的说法,现在是不是该找个机会跟俄罗斯大打出手,争个你死我活?要不天知道他们什么时候后进犯中国?反正历史上有前科

而汉武帝穷兵黩武,劳师远征,几次丧师败绩,最后一次贰师将军出征匈奴,全军覆没,本人也投降了,汉武帝这才悔悟,从此停止征伐。较之圣王,汉武相差何止千万里。 [/quote]
你真的很幼稚啊 现在中国的国力根本达不到当年汉之于匈奴的绝对优势 而且如果现在没有这个联合国条款那个联合国公约 第N此世界大战早就打完了

而汉武帝穷兵黩武,劳师远征,几次丧师败绩,最后一次贰师将军出征匈奴,全军覆没,本人也投降了,汉武帝这才悔悟,从此停止征伐。较之圣王,汉武相差何止千万里。——自大将军围单于之後,十四年而卒。竟不复击匈奴者,以汉马少,而方南诛两越,东伐朝鲜,击羌、西南夷,以故久不伐胡。

2005-1-17 14:58 关毛
汉武帝影响力够大,可是说实话,他这个独尊儒术不知道害了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

2005-1-17 16:00 无知者
[quote]原帖由[i]sukerwl[/i]于2005-01-17, 14:51:11发表
[quote]原帖由[i]无知者[/i]于2005-01-17, 13:22:29发表
对于匈奴,进行防御和必要的反击就够了,并不必要劳师远征。照你的说法,现在是不是该找个机会跟俄罗斯大打出手,争个你死我活?要不天知道他们什么时候后进犯中国?反正历史上有前科

而汉武帝穷兵黩武,劳师远征,几次丧师败绩,最后一次贰师将军出征匈奴,全军覆没,本人也投降了,汉武帝这才悔悟,从此停止征伐。较之圣王,汉武相差何止千万里。 [/quote]
你真的很幼稚啊 现在中国的国力根本达不到当年汉之于匈奴的绝对优势 而且如果现在没有这个联合国条款那个联合国公约 第N此世界大战早就打完了

而汉武帝穷兵黩武,劳师远征,几次丧师败绩,最后一次贰师将军出征匈奴,全军覆没,本人也投降了,汉武帝这才悔悟,从此停止征伐。较之圣王,汉武相差何止千万里。——自大将军围单于之後,十四年而卒。竟不复击匈奴者,以汉马少,而方南诛两越,东伐朝鲜,击羌、西南夷,以故久不伐胡。 [/quote]
当时对匈奴有绝对优势吗?汉武帝耗尽国力,民不聊生,也没有彻底打败匈奴。汉武帝时最后一次征伐匈奴是什么时候?战况如何?搞清楚再出来说话。

你不强大时别人对你不是致命的危险,可以不大规模战争,等你强大了,别人反而成了致命危险,非要搞得国穷民弊也要打个你死我活,这不是有病吗?

2005-1-17 16:02 sukerwl
[quote]原帖由[i]无知者[/i]于2005-01-17, 16:00:18发表
[quote]原帖由[i]sukerwl[/i]于2005-01-17, 14:51:11发表
[quote]原帖由[i]无知者[/i]于2005-01-17, 13:22:29发表
对于匈奴,进行防御和必要的反击就够了,并不必要劳师远征。照你的说法,现在是不是该找个机会跟俄罗斯大打出手,争个你死我活?要不天知道他们什么时候后进犯中国?反正历史上有前科

而汉武帝穷兵黩武,劳师远征,几次丧师败绩,最后一次贰师将军出征匈奴,全军覆没,本人也投降了,汉武帝这才悔悟,从此停止征伐。较之圣王,汉武相差何止千万里。 [/quote]
你真的很幼稚啊 现在中国的国力根本达不到当年汉之于匈奴的绝对优势 而且如果现在没有这个联合国条款那个联合国公约 第N此世界大战早就打完了

而汉武帝穷兵黩武,劳师远征,几次丧师败绩,最后一次贰师将军出征匈奴,全军覆没,本人也投降了,汉武帝这才悔悟,从此停止征伐。较之圣王,汉武相差何止千万里。——自大将军围单于之後,十四年而卒。竟不复击匈奴者,以汉马少,而方南诛两越,东伐朝鲜,击羌、西南夷,以故久不伐胡。 [/quote]
当时对匈奴有绝对优势吗?汉武帝耗尽国力,民不聊生,也没有彻底打败匈奴。汉武帝时最后一次征伐匈奴是什么时候?战况如何?搞清楚再出来说话。

你不强大时别人对你不是致命的危险,可以不大规模战争,等你强大了,别人反而成了致命危险,非要搞得国穷民弊也要打个你死我活,这不是有病吗? [/quote]
不是强大了就成了致命危险 而是等你强大了才有能力去消除这个致命危险

2005-1-17 16:51 六韬五略
[quote]原帖由[i]无知者[/i]于2005-01-17, 16:00:18发表
[quote]原帖由[i]sukerwl[/i]于2005-01-17, 14:51:11发表
[quote]原帖由[i]无知者[/i]于2005-01-17, 13:22:29发表
对于匈奴,进行防御和必要的反击就够了,并不必要劳师远征。照你的说法,现在是不是该找个机会跟俄罗斯大打出手,争个你死我活?要不天知道他们什么时候后进犯中国?反正历史上有前科

而汉武帝穷兵黩武,劳师远征,几次丧师败绩,最后一次贰师将军出征匈奴,全军覆没,本人也投降了,汉武帝这才悔悟,从此停止征伐。较之圣王,汉武相差何止千万里。 [/quote]
你真的很幼稚啊 现在中国的国力根本达不到当年汉之于匈奴的绝对优势 而且如果现在没有这个联合国条款那个联合国公约 第N此世界大战早就打完了

而汉武帝穷兵黩武,劳师远征,几次丧师败绩,最后一次贰师将军出征匈奴,全军覆没,本人也投降了,汉武帝这才悔悟,从此停止征伐。较之圣王,汉武相差何止千万里。——自大将军围单于之後,十四年而卒。竟不复击匈奴者,以汉马少,而方南诛两越,东伐朝鲜,击羌、西南夷,以故久不伐胡。 [/quote]
当时对匈奴有绝对优势吗?汉武帝耗尽国力,民不聊生,也没有彻底打败匈奴。汉武帝时最后一次征伐匈奴是什么时候?战况如何?搞清楚再出来说话。

你不强大时别人对你不是致命的危险,可以不大规模战争,等你强大了,别人反而成了致命危险,非要搞得国穷民弊也要打个你死我活,这不是有病吗? [/quote]
套用这句“你不强大时别人对你不是致命的危险,可以不大规模战争,等你强大了,别人反而成了致命危险,非要搞得国穷民弊也要打个你死我活,这不是有病吗?”  

中国不强大时美国对中国不是致命的危险,可以不大规模战争,等中国强大了,美国反而成了致命危险,非要搞得国穷民弊也要打个你死我活,这不是有病吗?

中国应该原地踏步,并往回头路走,争取回到19实际,18世纪,回到黄帝,这样就没人会打中国的主意了,真是定国安邦的万全之策啊。

2005-1-17 16:55 六韬五略
[quote]原帖由[i]无知者[/i]于2005-01-16, 16:34:36发表
[quote]原帖由[i]真面目[/i]于2005-01-16, 15:13:58发表
一部历史,主要是客观,或者说较为客观的去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几千年后,我们可以这样随意的评价这个人物,但是,最好不要用现在的眼光和尺度去评价。

[/quote]
这种说法似是而非。现代人评价古人怎么可能不用现代人的眼光和尺度?

请看看古人怎么评价汉武帝的:

[color=blue]孝武纂极,四海承平。志尚奢丽,尤敬神明。坛开八道,接通五城。朝亲五利,夕拜文成。祭非祀典,巡乖卜征。登嵩勒岱,望景传声。迎年祀日,改历定正。疲秏中土,事彼边兵。日不暇给,人无聊生。俯观嬴政,几欲齐衡。

汉承百王之弊,高祖拨乱反正,文、景务在养民,至于稽古礼文之事,犹多阙焉。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遂畤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建封礻亶,礼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焕焉可述。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如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 [/color]

对他与匈奴开战并没有任何称赞,反而语多讥刺。那些想把汉武帝塑造为民族英雄的人用的恰恰不是古人的眼光和尺度,而是某些现代人的眼光和尺度。 [/quote]
司马光的评论不也是他自己的见解吗?没见识的人的见解果真是没见识。司马光最希望的是大家回到黄帝时期,这样古人的做法都是对的。他的眼睛是朝着历史的反方向看的。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汉武帝值得歌颂吗?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