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现代文艺 » 随便聊聊读书


2005-1-12 22:44 易非
北京的云居寺藏着一部世界上最大最奇的书,这部书是一部石头书。这部书的每一页有一米多长,半米多宽,三寸来厚,足足有两百多斤重。干吗要做成一部这样的书呢?估计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让这本书不朽,能好好地传下去。这就是古人对书的感情。
历朝历代爱书者自然是不计其数。古诗中常见到这样的句子,“一生勤苦书千卷,”“黄金散尽为收书。”范钦的天一阁到乾隆的四库全书更将藏书推到了极致。
当然,爱书是一件好事,但爱而不读,这样的爱书者那就毫无意义了。清代的袁枚曾写过一篇《书非借不能读也》的文章,以恨坐拥书城之人不看书,而身无半分之人却靠借着书来看地事实。这是真正的读书的经历,也是读书人的无奈。张济元先生曾说过:“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天下,第一,好,还,这几个词的意义大家都懂。可见他对读书的重视。然而读书真是好事吗?少时记得最深的一副对联好像是“书山有路勤为径,苦海无涯苦作舟。”此联虽主流是劝人好学之意,但字里行间的勤字苦字,也说明了读书之难。悬梁刺骨,穿壁借光亦是如此。再联系到袁才子的尴尬,想来读书确不是易事。却为什么自古至今爱书者层出不穷呢?这就肯定与读书的目的有关了,有欲饱学而经世致用的,痛下苦功只为日后名利前程。故有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意气奋发,这也是一种读书,一种有自加压力的读书。而不忘却营生俗物,很难达到真正书中滋味。读到书与心通时,古人曾这样总结,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按今人的话来说就是色香味俱全的满座宴席了。宋代的钱思公唯好读书,而且将读书安排得正正当当,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词。欧阳修更是有马上,枕上,厕上三上。在他们的心目中读书也就成了人生的一分子,而不是单纯的为读书而读书了。可能天下第一好事的真正含义就在此处。
明月不知君已去,夜深还照读书窗。在物欲横飞的而今,月亮下再不是一片书窗。而信息如此发达的年代获取知识的途径也并非书一种,生活的品味再也不是仅仅引章寻句,出口成章的才子佳人风月。但无疑这种古老的文明传播方式仍然在发挥它谁也替代不了的作用。当远离山野林涧而又身心俱疲的你,试试打开一本好书的感觉。

2005-1-14 02:42 蒹葭苍苍
终于写出一篇像样的文章了,夸一下。
但这句是怎么回事:
出口成章的才子佳人风月
后面这个风月是什么来的。

2005-1-14 02:47 廖化将军
反对一票:爱书是一件好事,但爱而不读,也是好事!

2005-1-14 06:27 晨山尚书
藏书之人总是在想以后有空了再读而不是不想读.

2005-1-14 20:50 有苦自家知
上学的时候想读买不起,现在买的起又感觉值得读的书没有多少了.是自己的欣赏水平提高了,还是全民写作书的水平下降了?沉思中...............

2005-1-16 09:04 冰火蝴蝶
好像看书人的通病就是买的总比看的多

2005-1-16 15:45 真面目
是工作后有时真的没有办法再有读书时那样心静地去看书了,不过,买书的习惯却没有改掉,所以就积累了很多书了~~~

2005-1-16 19:52 如果云知道
所以:书非借不能读也

2005-1-16 20:49 宇文
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不如归去
灌水先~~~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随便聊聊读书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