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炎黄春秋 » 漫话晋国(修订版)


2005-1-8 21:18 飞龙在天
第一节        桐叶封弟
    太史公司马迁是我国史学界的泰斗,他倾尽毕生精力所著的《史记》不仅有着极高的历史学价值还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所以鲁迅先生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太史公在《史记》中以优美的笔调为我们描写了大量历史事实,当然其中也夹杂着一些逸闻趣事,“桐叶封弟”即是其中之一。
    据《史记•晋世家》记载:“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珪以与叔虞,曰:‘以此封若’。史佚因请择日立叔虞。成王曰:‘吾与之戏耳’。史佚曰:‘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于是遂封叔虞于唐。”太史公是写历史故事的先驱,他把周初封藩建卫的历史大事写成了儿童之间的玩笑,这是不符合史实的。
    根据传统的说法,周成王是幼年即位,周公辅政七年。故唐国被灭是在周公执政时期,那么周成王的弟弟唐叔虞就封的时候当然就更是小孩子了。但是现在大家对这种说法的怀疑越来越多。这里先把对周成王即位年龄的质疑放在一边,只说说唐叔虞就封时当已成年的问题。《国语•晋语八》述晋平公太傅叔向的话说:“昔吾先君唐叔射兕于徒林,殪以为大甲,以封于晋。”这就是说唐叔虞在受封于唐之前就可以一箭射死犀牛了,即使没有到行冠礼的年龄也绝对不会是小孩了。传世青铜器铭文有“(唐公)膺受大命,左右武王”的记载,这说明唐叔虞在周武王尚在世的时候就已经在武王身边担任一定的职位了,这更说明他受封时的年龄不会小。《逸周书•王会》还有成王时期的成周之会时,“唐叔、荀叔、周公在左,太公望在右”的记载,也可为唐叔虞当时已成年的佐证。既然唐叔虞被封到唐国的时候已经成年了,那么“桐叶封弟”的故事就只能是假的了。这个故事最早见于《吕氏春秋•重言》,应当是战国时期的传说,后来为太史公所采用。
    关于唐叔虞受封的唐国地望,历来有两说,一说是在今太原市,一说在今山西南部的翼城县一带。现在看来,当以第二种说法为是。故唐国是尧的后代,《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范宣子追述其祖先的话,以及《史记•晋世家》正义引《括地志》皆可为证。唐国是由夏后氏封尧的后代御龙氏刘累之孙于“大夏之墟”而建立的,据《左传•定公四年》记载,周公封唐叔虞的时候,命他“启以夏政,疆以戎索”,也可证唐国是在夏墟。尧的势力范围是在晋南,现在发现的被认为很可能是尧的故都遗址的陶寺遗址就在山西南部的襄汾,而夏墟也可能是在晋南。最关键的证据还是这几年发掘的位于翼城、曲沃二县交界处的天马—曲村晋侯墓地,其中的一组墓葬被定为第二代晋侯燮父的墓葬,这就有力证明了晋国地望是在山西南部的翼城一带。而在太原一带的唐国,可能是《竹书纪年》、《逸周书》等书里记载的“北唐”。
    唐叔虞是周成王的同母弟,把他封到远离丰镐的山西自然是要他替周天子镇守一方,这就是“封藩建卫”的根本目的。当时的山西境内有很多异姓小国,其中以陶唐氏、夏后氏之国最多。它们对新建立的周朝的态度是很不稳定的,一有机会就会兴风作浪,威胁周的存在。唐国就是因为参与了殷商遗族武庚和三监的叛乱而被讨灭的。所以,周公举行了隆重的仪式把唐叔虞封在唐国,《左传•定公四年》对此有详细记述:“分唐叔以大路,密须之鼓,阙巩,沽洗,怀姓九宗,职官五正。命以《唐诰》,而封于夏虚,启以夏政,疆以戎索。”这样,晋国就和鲁、卫一起,成为周初第一等的同姓诸侯国。
    既然唐叔虞的封国最开始是被称为唐国的,那么为什么后来又改叫晋国了呢?关于这个问题,也有几种说法。最传统的说法认为因为有晋水流经唐国境内,所以唐叔虞之子燮父把唐国改名为晋国。《汉书•地理志》即执此说。但是这个晋水是在太原附近,既然前面已经证明唐国并不在山西北部的太原,而是在山西南部的翼城,那么这个说法自然就站不住脚了。另一说认为当时的唐国境内也有一条河流称为晋水,所以晋国还是因为水名而得名的。这个说法没有文献证据,因此也不太可靠。还有一说认为晋国的得名是源于唐叔虞在位期间发生的一件奇事。据《史记•鲁周公世家》,唐叔虞封国内得到一株“异母同颖”的“嘉禾”(关于什么叫“异母同颖”,也有两种说法,一说是不同的禾茎长出了同一个穗子,另一说认为“异母”就是“异亩”,是说不同的田里长出了同样高大丰满肥硕的穗子。这两种说法难辩真伪。不过我总觉得第一种情况应该算是灾异,而不是祥瑞。嘉禾电影公司的名称应该就来自于此吧),认为是“天降祉福”,于是进献给周成王。周成王命唐叔虞把这个“嘉禾”送给在东土的周公,并作《饋禾》一诗。周公得到“嘉禾”,感谢周成王的好意,就作《嘉禾》一诗。这件事发生的时候,周公还在东征讨伐叛乱,这个突然而至的“祥瑞”对于崇尚农业的周人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鼓舞斗志的事情,所以周成王和周公都如此兴奋,对唐叔虞和唐国来说也是一件非常荣耀的事情。于是燮父为了纪年这件好事,就把唐国改称晋国,“晋”字本是取器中盛物,献于神明的意思。
    此后两百多年,除了有一次因为燮父建造了一个富丽堂皇的宫殿而使周康王大为光火,受到周康王的斥责之外,晋国一直作为周王室倚重的大国而平安无事,直到发生周幽王时王都镐京被犬戎攻破,周幽王被杀的大变故。周幽王死后,申侯等诸侯拥立了周平王,而虢公翰则拥立王子余臣,因为王子余臣住在携这个地方,所以被称为携王,这样周朝历史上出现了第一次二王并立的现象。这个时候,在西周时期的晋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晋文侯(他不是晋文公,晋文公甚至不是他的后代)出场了。晋文侯攻杀了携王,安定了周平王的王位,又保周平王东迁,受到周平王的嘉奖,周平王还做《文侯之命》以表彰晋文侯,现在《文侯之命》被收在《尚书》之中。晋国和郑国一起成为周室东迁的主要依靠力量,这就是东周时周王室念念不忘的“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此后晋、郑两国又有多次安定王室的大功劳,而同时这两国又都是向王室夺权的积极分子,这就造成了东周时期周王室和晋、郑之间的微妙关系。

2005-1-8 21:27 宇文
晋、郑、鲁、卫都是近枝王室,戮力王室,拱卫四方

2005-1-9 23:24 飞龙在天
第二节      曲沃代晋
    周朝在成康时期据说是王道之典范,国泰民安,四海靖服。但是周昭王即位之后王道就开始显现出颓势了。这位天子死得特别离奇,在多次征伐楚国之后突然消失了。《左传•僖公四年》记载“昭王南征而不复”,就是说他征伐南方,就此人间蒸发。《竹书纪年》也有类似的记载。有人说周昭王是遭了楚国的暗算,齐桓公还曾以此为借口伐楚;又有人说是周昭王不恤民力,穷兵黩武,民怨沸腾,于是民工偷偷用胶糊船,周昭王得意洋洋渡汉水之时,胶溶船坏,周昭王就这样淹死了。得“昭”这个谥号,可见他这个天子当得实在不怎么样,还说明他死于非命(哎,当天子当成他这个样子干脆不要干算了)。周穆王就是那位柏杨所说的“中国最早的旅行家”,放下这么大一个国家不管,到处去游山玩水,东南西北他都跑遍了,还会了一位“西王母”,真是潇洒又浪漫。周穆王“周行天下”得益于一位叫造父的工匠(估计他是以职业得名的),这位能工巧匠做的车跑得特别快,而且他架车的技术也是一流。传说周穆王西行时,徐偃王反(看来僭越称王并非自楚子始,熊渠称王“当夷王之时”),造父架车载周穆王一日而返,平徐偃王,于是周穆王封造父于赵。造父就成为了后来执晋国之政,威震天下令我佩服不已的赵氏之始祖(这个造父还上了天,成了著名的“造父变星”,就是妖女美杜莎头上的一颗星,提在英仙座的手中……扯得太远了)。但是在这位风流天子之后,周朝就开始衰落了。周夷王(另说是周懿王)烹杀齐哀公立威,结果诸侯都有了异心。周厉王就不用多说了。中兴的周宣王也非尽善尽美,虽然任用贤臣,取得了一些对戎狄作战的胜利,但是却也干了很多破坏礼法的事情,“不籍千亩”、“料民太原”都受到当时的周朝卿士和后世儒家的诟病。《国语•周语上》记载“(周宣王)三十九年战于千亩,王师败绩于姜氏之戎”。这次战争周朝尽丧南国之师,于是才有了“料民太原”之举。所以东周时周灵王的太子晋甚至把宣王和厉、幽并举,认为他非但不是中兴之主,还是一个大昏君。这个明君兼昏君还做了一件很不得人心的事,就是为鲁择君,废长立幼,导致了鲁国内乱,然后又武装干涉鲁国,使得“诸侯从是不睦”,并且直接导致了西周东周之交的篡杀浪潮。而这个浪潮的高潮就是他的孙子和亲家引犬戎杀了他的儿子。
    以上就是这一节故事的国际大背景。
    在这个席卷周朝大地的篡杀浪潮中,作为王室之辅的晋国自然不甘落后,上演了一幕经历五代国君,前后长达六十七年的残酷夺嫡斗争。这件事的起因还要追述到西周时的晋穆侯时期。晋穆侯的长子出生时,晋穆侯正好和王师一起征伐条戎吃了败仗,心情很是郁闷,夫人让他给孩子取名字,他没好气地说,就叫“仇”吧。当他的次子出生时,恰好他取得了千亩之战(这个千亩和周宣王“不籍千亩”以及周宣王三十九年“王师败绩于姜氏之戎”的千亩是两个地方;这两个千亩之战也是不同的两次战役)的胜利,他高兴地给次子取名叫“成师”。晋国大夫师服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很是担忧,他说,长子是国君的继承人,却取了一个不吉利的名字,作为臣下的次子反而有一个好名字,将来的晋过怕是要大乱了。这个故事大概是后人放的马后炮。(大家注意,请随时将这个故事和庄公克段的故事加以比较。郑庄公和公叔段的斗争也是在两个人出生时就埋下了种子。)晋穆侯死后,他的弟弟登上了王位,称为殇叔。太子仇只好逃奔他国避难。太子仇的名字虽然不吉利,但在他的身上还没反映出来。太子仇后来杀回国内,杀了殇叔,夺回了王位,他就是上一章提到过的晋文侯。周幽王被杀后,晋文侯积极进京勤王,和郑武公一起保平王东迁,接着,晋文侯又杀了僭越称王的携王,从而巩固平王的天子地位,也使晋文侯的地位得到了空前地提高。此事一直为晋人和周人津津乐道。晋文侯杀携王和晋文公平王子带之乱何其相似,而两人又都谥为“文”,当真是历史的巧合吗?
    晋文侯死了之后,他的儿子晋昭侯(“昭”侯,又是一个可怜虫)即位,把自己的叔叔,也就是名字很吉利的公子成师封在曲沃,这也是一个规模超过定制的大城,于是公子成师就成了曲沃桓叔。此时师服就有了“本既弱矣,其能久乎?”的感叹,他已经意识到晋国公室时日不多了。(写到这里还是觉得郑庄公有头脑,虽然假仁假义,手段毒辣,但毕竟成了一番事业,形成“郑庄小霸”的局面。这里就是“曲沃代晋”和“庄公克段”两个故事不同结局的分水岭)紧接着而来的就是一连串腥风血雨的残杀。仅过了七年,曲沃桓叔就指使晋大夫潘父杀了晋昭侯而迎立自己。但是曲沃桓叔还没想到,他在他的封地之外并不如他想象的那么受欢迎,君位没抢到,只好狼狈地跑回了曲沃。晋国人立了晋昭侯之子,是为晋孝侯。八年后,曲沃桓叔也死了,这个老人大概临死时还因功败垂成而愤愤不已。他的儿子曲沃庄伯继立,努力要把夺嫡事业进行到底。又过了七年,曲沃庄伯直接带兵攻入晋都绛,杀死了晋孝侯。但是天平仍然没有向曲沃这边倾斜,传统势力的强大再一次让曲沃庄伯觉得晋侯的位置离他是如此之近,同时又那么遥远。曲沃庄伯带着军队回到了曲沃,晋人又立了晋孝侯的弟弟为新君,是为晋鄂侯(《史记•晋世家》说晋鄂侯是晋孝侯之子)。这次失败之后,曲沃庄伯觉得自己的力量还有限,需要借助外部势力,于是联合了郑、邢二国,然后又不知道用什么手法取得了周桓王的支持。有了天子的帮助,形式就大不一样了。于是作为大宗的晋侯变成了叛逆,作为小宗的曲沃成了正统,夺嫡变成讨逆。晋鄂侯本来就抵挡不住曲沃的进攻,这下就更不用打了,自己跑到了一个叫随的地方躲了起来。这件事离上次曲沃庄伯入绛又过了六年。哈哈,这回轮到曲沃庄伯得意了,有了天子的支持,你们这些保皇派也没办法了吧。可是,这次周桓王和他开了一个玩笑,鬼使神差般地突然宣布曲沃庄伯为叛逆,另立跑到随的晋鄂侯的儿子为晋侯,是为晋哀侯(“哀”侯,真可怜),并命虢公讨伐曲沃。这对于曲沃庄伯来说犹如兴奋得血脉贲张时兜头一盆冰水,一下子缓不过劲来,两年之后忧愤而死(哎,造物弄人啊)。曲沃庄伯的儿子曲沃武公头两年日子真不好过,要应付天子的王师的讨伐,原来的盟友又纷纷依附王师,晋哀侯也开始乘势反击,并取得了一些胜利。不过,晋哀侯可能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在进攻中反被曲沃武公的军队打败,自己也被擒杀。这次离曲沃桓叔第二次进绛是九年。晋哀侯的儿子小子(这个名字真怪啊)被立为晋侯。仅四年后,晋小子侯就被曲沃武公诱杀(脚步加快了,手段也变了,大概这个时候晋侯已经无力发起对曲沃的进攻了)。但是周桓王在这个时候又帮助了晋侯(也难说是不是帮助,要不是他瞎帮忙的话,晋文侯的后代也会少死几个),又赶跑了曲沃武公而立晋哀侯之弟公子缗为晋侯,并再次大规模征伐曲沃。这样又拖了二十八年,直到周桓王死了之后,曲沃武公才消灭了晋公室,并以重器贿赂新天子周僖王,得到了天子的承认,正式代晋成功。
    曲沃的晋国旁支经过三代人的努力,杀了晋公室四代(依《史记•晋世家》的说法应该是五代)五个国君,逼跑一个国君,终于以小宗代大宗,清除了晋国的旧势力,给晋国带来了一个开拓进取的新局面。有人认为曲沃氏代表着一种新的政治势力,适应了当时政治变革的需要,所以成功的取代了晋国的旧公室。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我们可以从曲沃代晋之后晋国的对内对外政策的变化看到晋国新公室的“新思维”。这种“新思维”主要是打破旧有的政治制度的限制,对内破除宗法制,任用贤才,对外无视同姓诸侯国之间的所谓亲戚关系,大肆兼并周围诸侯国以增强实力,甚至向周王室的权威挑战,从而长期居于诸侯霸主的地位。这和郑庄公的策略以及齐桓公的改革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所以晋文公才能和上面两位一起成为当时的霸主。

2005-1-9 23:59 晨山尚书
期待下文中.

2005-1-10 01:11 elz5000
请问是flzt亲临吗?

2005-1-10 13:50 yaosj02
补一句:也为晋小宗代大宗埋下了先例的种子

2005-1-10 21:17 飞龙在天
[quote]原帖由[i]elz5000[/i]于2005-01-10, 1:11:51发表
请问是flzt亲临吗? [/quote]
正是在下,莫非此地犹有故人?

2005-1-11 12:46 飞龙在天
第三节     假途灭虢
    也许是被残酷的夺嫡斗争和漫长的与王室的纠缠耗费了太多的精力,晋武公在登上晋侯的宝座之后仅一年多就死去,再也无法享受夺嫡成功带来的喜悦和荣华了。他的儿子诡诸当了晋侯,他就是晋献公。晋献公的名字来自于晋武公的一次战功。晋武公曾经攻打周王室的领地夷,俘虏了夷大夫诡诸,于是就用俘虏的名字来给自己的儿子取名以纪念这次战功。
    晋献公即位的元年就到成周去朝见周惠王,大概是去为自己即位取得王室的册命而请命。当时和晋献公一起朝见天子的还有虢公,周惠王给了两人相同的赏赐。当时的人认为虢公和晋侯地位不同,赏赐不加区别是非礼的行为,是周惠王收买人心之举。当时周惠王也是刚刚即位,而且地位不稳,两年之后就被他的叔父王子颓给赶走了,后来在郑、虢两国的帮助下才复位,他在这个时候通过加重赏赐来收买人心确实很有可能。
    晋献公的日子也不比周惠王好过。这时的晋国公室的支系也就是曲沃桓叔和曲沃庄伯的后代势力也很大,晋献公面临着旧公室的最后几代晋侯的处境。曲沃氏就是靠造反夺嫡才成为晋侯的,殷鉴不远,晋献公当然不会像旧公室一样坐以待毙。鲁庄公二十三年,晋献公和大夫士蒍商量对策,士蒍献计说:“先赶走富子(所谓“富子”,应该是指富氏的宗子,有人解释为群公子中富有的一家,《左传》中无此用法),那么群公子(也就是所谓“桓庄之族”)就可以消灭了。”晋献公同意让士蒍试一试,结果士蒍果然在群公子面前去讲富子的坏话,把富子给驱逐了。第二年,士蒍又和群公子合谋杀了游氏的两个成员,事后他对晋献公说:“事情差不多了,不出两年,国君你就不会再有什么危险了。”没有等到两年,在接下来的一年里,晋献公和士蒍再接再励,先是唆使群公子尽灭游氏一门,又在聚这个地方筑城让群公子居住,没多久就由晋献公亲自带兵把聚围得水泄不通,把城里的群公子杀了个一干二净。不过晋国的“桓庄之族”并没有在这次事件中被赶尽杀绝,一部分人逃到国外,鲁庄公二十六年虢公就在逃亡到虢国的晋国公室成员的引导下攻打晋国,但是接连两次都无功而返;还有一部分人也许是因为比较安分老实,所以留在晋国,后来的韩氏就是出自曲沃桓叔(看看韩厥的为人就知道他们这一族是“说老实话,干老实事,做老实人,老实巴交,四个‘老’”的那种人,不过韩氏最后还是取代了晋国公室,这才叫做深藏不露)。
    安内之后,晋献公就打算要攘外了。灭群公子的第二年,士蒍升任大司空,马上就重新修筑绛都的城墙,加强了国都的守备。同年,虢公攻打晋国。次年,晋献公就想伐虢报仇,被士蒍劝阻了。士蒍的理由是让虢公得志而骄傲,穷兵黩武将失去民心,然后再攻打虢国就容易取胜了。但是我想晋献公放弃伐虢的真正原因是此时的晋国国力尚且不足以与虢国抗衡。鲁庄公十六年,周僖王“使虢公命曲沃伯以一军为晋侯”,这时晋国只有一军的兵力,只相当于一个小国,原因不外乎是因为长期的内乱导致了国力的大衰,这种情况到了晋献公想伐虢的时候也并没有什么大的改观。而虢国一直国力比较强盛,虢公又长期担任王室卿士,常常带领王师以天子的名义到处进行武装干涉。这个时候晋国要去攻打虢国无异于以卵击石,所以虽然虢国和晋国有世仇(曲沃代晋的过程中,虢公曾奉王命帮助晋国的旧公室),但是晋献公还是忍住了报仇的冲动。
    此后的数年里,晋献公专注于发展国力,虽然这期间骊姬已经开始蠢蠢欲动,但是还没有造成大的危害。到了鲁闵公元年,晋献公扩军建立上下两军,自己带领上军,让太子申生带领下军,连灭耿、霍、魏三国,小试牛刀。第二年,太子申生又击败狄人东山皋落氏。这段时间里,虢公也屡屡获得军事胜利,但是总被人说成是灭亡的先兆,很可能是《左传》的附会。晋献公觉得时机差不多了,就决定跟虢公算总帐了。鲁僖公二年,晋国大夫荀息向晋献公建议拿“屈产之乘”(屈地出产的马匹)和垂棘之璧作为代价向虞国借道,晋献公还有些舍不得,荀息说不过是暂时存放在别人那里而已,晋献公说虞国有宫之奇在,恐怕计谋不成,荀息断定宫之奇的建议不会被虞公采纳,于是晋献公派荀息去虞国借道。虞公果然没有听从宫之奇的反对,同意借道给晋国,并且起兵帮助晋师。两国军队攻下了虢国重镇下阳,因为下阳是虢国故都,而且虢国的宗庙社稷都在那里,所以《春秋》、《左传》都称为“灭下阳”,而一般是灭国才会称为“灭”。而此后虢国尚能再次打败戎人,说明国力还不弱,但是又被人认为是亡国之兆。
    鲁僖公五年,晋国爆发骊姬之乱,太子申生自杀,晋献公诸公子除骊姬姐妹的儿子之外都逃亡国外,但是国力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就在这年秋天,晋献公再次向虞国假道以伐虢,虞公又同意了。宫之奇苦谏无用,只好带领全族人离开了虞国(宫之奇的话里引用古谚“辅车相依,唇亡齿寒”,成为现在的成语“唇亡齿寒”的来源)。八月,晋献公带领军队包围了虢都上阳。此时的虢国还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抵抗很顽强。晋献公担心无法取胜,就问大夫卜偃灭虢能否成功,卜偃很肯定地说可以,晋献公又追问什么时候可以成功,卜偃在引用了一段天书般的童谣之后说一定是在九、十月之交。果然,到了十二月初一(周正十二月正当晋国所用的夏正十月),晋师攻入了上阳,虢公丑逃到成周。晋献公在回师经过虞国时又顺手牵羊灭了虞国。这就是著名的“假途灭虢”。
    灭了虢国之后,晋献公终于报了世仇,而此时的他也是风烛残年了。在花了几年时间与逃亡在外的几个儿子进行较量之后,他死于鲁僖公九年,身后留下了一个不安定的晋国。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正是齐桓公霸业的鼎盛时期。晋献公本想参加标志着齐桓公霸业顶峰的葵丘之会,结果在半路上碰到了去葵丘给齐桓公送去周襄王赏赐的周王室太宰宰孔,宰孔跟晋献公说齐桓公无德,而且无意染指西方,让晋献公不要去参加葵丘之会。他还劝告晋献公“务靖乱”,看来当时晋国的形势已经是尽人皆知了。
    晋献公对于晋国的重新崛起有着巨大的贡献,他一生主要做了三件影响深远的大事。首先他复兴了晋国,并且在在位期间灭国十数,使晋国的实力比以前有了显著地增加,成为北方的霸主。其次,灭公族的行动加上骊姬之乱时发誓“无畜群公子”,使得晋国国内没有了公族,一方面免除了国君被公族逼迫的忧患,没有出现鲁国的三桓,郑国的七穆那样的强大公族,一方面也方便了异姓贵族起来夺权。正所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成为后来“三家分晋”的远因。最后就是他一手造成了骊姬之乱,让晋国又多折腾了十多年,直到威名赫赫的晋文公出来收拾乱局。

2005-1-11 13:19 b00095120
第三节呢?

2005-1-11 14:25 关毛
赶紧发第四节

2005-1-12 23:06 常山赵晕
期待续作

2005-1-13 20:58 飞龙在天
第四节       骊姬之乱
    处理不好家事似乎是古往今来所有有为君主的通病,雄才大略的晋献公也不例外。晋献公共有九子,先后有四个儿子当上了国君,这四个人就牵涉到四个晋献公的姬妾,外加太子和太子之母,也难怪晋献公会被搞得晕头转向了。晋献公的夫人无子,太子申生和后来嫁给秦穆公被称为秦穆夫人的女儿是晋献公娶的晋武公的妾齐姜所生,公子重耳和夷吾是两个戎女所生,公子奚齐和卓子则是晋献公晚年宠爱的骊姬姐妹所生。太子申生不知生于何年,也就不知道死时的年龄。重耳出逃的时候的年龄有两种说法,《史记》说是四十三岁,《国语》说是十七岁。两种说法看来各有道理,也各有不足。四十三岁之说的问题在于重耳出亡十九年归国,又在位九年而卒,则死时七十一岁,晋襄公即位时的年龄应该起码在三十岁以上,晋襄公又在位七年而卒,死时将近四十岁,还有尚在襁褓的太子。这就要假设晋文公和晋襄公都是在四十岁左右得太子,似乎太离奇了一点。而且史书上没有记载重耳在国内娶妻,连太子申生也没有听说有家人,这就更加奇怪了。十七岁之说的主要问题在于,重耳出亡前十年就被派去镇守边邑,那么他那时的年龄未免太小了,而且他十七岁就逃亡,似乎没有什么机会能得到国内的民心。所以两种说法很难分辨正误,但是目前似乎行家更倾向于十七岁之说,如果真是如此则重耳生于鲁庄公十八年。公子夷吾的生年也不明,只知道他应该比重耳稍小一些。关于公子奚齐和卓子的生年,《史记》与《左传》有很大矛盾。按《左传》的记载,两人应该生于鲁庄公二十八年,即晋献公十一年以前。而《史记》则记载两人分别生于晋献公十二年和二十五年。关于卓子的生年,《史记》很可能是出了错简,至于奚齐则可能是纪年错误所至,甚至可能是晋、鲁两国历法不同的缘故。
    太子申生和公子重耳、夷吾都身负美名,颇有人望。但是美名敌不过美色,骊姬轻而易举地得到了晋献公的宠爱。年轻有为的太子自然成为年轻漂亮的宠姬眼中的死敌。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当上晋侯,骊姬可以说是是尽了浑身解数。根据后世的记载,她的计划相当的周密,在几个心腹的帮助下,她一步步地消除了晋献公对太子的父子之情,进而又使晋献公逐渐产生了对太子的疑虑,最后一举逼死了太子,赶走了重耳和夷吾。首先,他指使晋献公宠信的两个人梁五和东关五去向晋献公进言,说晋国宗庙所在地曲沃和两个边邑蒲、屈是国之重地,需要宗室成员前去镇守,最好就是太子去曲沃而重耳、夷吾分别去蒲、屈。晋献公听从了这个建议,于是三个公子被派到国都之外的地方,自然就与晋献公疏远了。第二步就是让太子申生带兵出征。鲁闵公元年,晋国建立上下二军,太子申生成为下军统帅。士蒍这时就公开说太子不可能被立为晋侯了。后来太子又独自带兵攻打东山皋落氏,这时劝太子逃亡的人已经成为多数,可见这时国人基本都明白了晋献公的心思。自古太子不领兵,正如晋大夫里克所言:“君行,太子居,以监国;君行,太子从,以抚军也。今君居,太子行,未有此也。”太子领兵很容易成为君王猜疑的对象。像后来宋孝宗在当太子的时候曾自请带兵抗金就犯了宋高宗的忌讳,幸亏在别人的劝说下宋孝宗改变了主意,否则后果还未可知。而晋献公故意让太子带兵,显然是准备随时给太子扣上罪名。晋国的大夫们都知道这个道理,所以在太子拒绝逃亡之后,就连与太子关系密切的狐突等人也托病不出了。在这个过程当中,骊姬还时时在晋献公面前称赞太子的德行和才能,加深晋献公对太子的猜忌。等到一切都准备就绪了,骊姬终于从晋献公那里得到了杀太子的许诺。她又依靠弄臣优施使得支持太子的里克、丕郑等人保持中立,然后就开始实施最后的步骤了。她假借晋献公的命令,让太子到曲沃的的祖庙去祭祀他的生母齐姜,并且要他把祭肉带回来。等太子申生依命而行回到绛都的时候,晋献公正在外田猎,骊姬接受了祭肉并偷偷在酒肉中都下了毒。等晋献公回宫后,发现酒肉有毒,太子百口莫辩,逃到了曲沃,最后在曲沃上吊自杀了。
    逼死了太子,骊姬还不放心,又向晋献公进谗言说公子重耳、夷吾也参与了此事,于是重耳和夷吾分别逃到了各自镇守的边邑。第二年,晋献公派人分别攻打蒲、屈二邑。重耳认为不能违抗父命,于是跳墙逃跑,逃到了母家狄国,《左传》说他跳墙时袖子被砍掉,当是小说家言;夷吾则抵抗了一年左右才逃离屈邑,为了避嫌,他逃到了梁国。早在当年晋献公命令两位公子镇守边邑并为他们修筑城池的时候,士蒍就说几年之后将对两城用兵,于是就偷工减料,结果被不明就里的夷吾在晋献公面前告了一状,晋献公也只好把士蒍训斥了一通,使得士蒍颇有“一国三公,吾谁适从”之叹,后来事情的发展果然和他预料的一样。这样,晋献公的公子们除了骊姬姐妹所生的公子奚齐和卓子之外都死的死,逃的逃了,骊姬干脆就让晋献公在太庙诅咒,发誓以后除了太子之外,别的公子都不许呆在国内,这就成了晋国此后“无畜群公子”的惯例。所以后来晋国凡是出了弑君的事都要到国外去迎立新君。
    骊姬的计谋得逞了,但是她并没有笑到最后,晋国的动乱也还远远没有结束。五年之后,晋献公死了。临死前,他把公子奚齐托付给了奚齐的师傅荀息。荀息誓死要保奚齐即位,于是晋献公放心地闭上了双眼。但是事情并没有晋献公、骊姬和荀息想的那么简单,晋献公的葬礼还没有结束,奚齐就被里克号召申生、重耳和夷吾三人的徒众杀死在守丧之地。《左传》、《国语》和《史记》都说里克在此之前曾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荀息,并且劝他不要为奚齐殉死,但是荀息不听。我觉得这个记载不太可靠,这种事走漏了风声就很难成功了,里克不应该这么傻,而荀息也不应该傻到知道了消息还不做防备,而干坐着等死。奚齐死后,荀息本想马上就去殉死,有人跟他说不如立卓子,他一想也有道理,于是就立卓子为晋侯。但是里克等人并不善罢甘休,又杀了卓子。荀息再也没有别的办法,只好自杀了。根据《国语》的记载,骊姬也在这次事件当中被里克等人杀死了。
    《左传》、《国语》等为晋国的这次大动乱附会了很多神怪之事,比如晋献公伐骊戎之前史苏的占卜,晋献公立骊姬为夫人以前的弃卜从筮等等。这是这些史籍常用的手法,目的无非是想证明君子们无所不知。
    里克等人杀死奚齐和卓子,本想迎回重耳做晋侯。但是狐偃认为国内的乱局还没有结束,此时回国恐怕不能安定国家,于是让重耳拒绝了里克等人的邀请。夷吾在国内也有支持者,他们是吕甥等人。吕甥等人也派人请夷吾回国,夷吾和跟随自己逃亡的郤芮商量之后,决定借助秦国的力量回国。于是秦穆公会同当时的霸主齐桓公的大夫隰朋带领军队把夷吾送回晋国做了晋侯,是为晋惠公。

2005-1-13 21:35 完颜康
三家分晋

2005-1-16 01:05 飞龙在天
第五节     惠怀之衰
    正如我们所知道的那样,晋惠公和他的儿子晋怀公也只是晋国历史上的匆匆过客。就在秦穆公送晋惠公回国的时候,秦穆公和秦大夫公孙枝有一段意味深长的对话。秦穆公问公孙枝晋惠公能不能安定晋国,公孙枝说以郤芮的话来看,很难。此时秦穆公说晋惠公不能使晋国强大“是吾利也”,可谓用心险恶。不过即使是老奸巨滑的秦穆公也没能在有生之年突破晋国的阻挡,染指中原。
    晋惠公也不是一盏省油的灯,他刚回国就把之前对里克、丕郑等人以及对秦穆公许下的好处都赖得一干二净。而且他很快又借口里克弑君作乱,逼里克自杀了,而他真正的目的则是防止里克再次发难,杀了他而迎回重耳。此时,丕郑正在秦国帮晋惠公赖帐,所以暂时没有受到牵连。不过丕郑还是在秦国听说了里克自杀的消息,他干脆向秦穆公建议秦穆公把晋惠公的心腹都召到秦国来,由丕郑在国内驱逐晋惠公,秦穆公则把重耳送回晋国。但是丕郑这次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了,郤芮识破了这个计谋,于是晋惠公杀了丕郑和他的党羽。丕郑的儿子丕豹逃到秦国,又建议秦穆公伐晋。秦穆公接受了教训,拒绝了这个建议。
    虽然晋惠公暂时消除了重耳的支持者在国内兴风作浪的危险,但是他自己也因为“背外内之赂”而引起的各方面势力的不满。或许是为了收买人心,也可能是因为兄弟真情,晋惠公回国后很快就将太子申生改葬。但是这件事却引起了很多谣言。据《国语》记载,改葬的时候,申生的尸骨发出强烈的气味。这本是正常现象,但是民众之间相互传诵着一个歌谣,说申生不愿意被无礼者改葬,甚至预言十四年后晋惠公的后人将失去晋国,重耳将成为晋侯。无礼者自然就是指晋惠公,后世注者认为因为晋惠公娶了晋献公的夫人,所以被视为无礼,这在当时也是正常现象,不至于被人讥讽,所以这首歌谣要么是另有所指,要么就是晋惠公的政敌故意散布的,不过从其预言来看,后人附会的可能性更大。又过了没多久,从申生生前的御戎,重耳的外祖父狐突那里又传出了一个谣言。狐突说他在去曲沃的路上见到了申生的灵魂,申生像过去一样要狐突替他架车,并且告诉狐突说晋惠公无礼,他已经向天帝请求让秦国占有晋国了。狐突说晋国百姓无罪(言下之意就是晋惠公确实有罪),而且如果晋国灭亡,申生也将绝祀,要申生重新考虑。申生表示同意,让狐突七日之后到曲沃西边去见一个巫师,从他那里得到新的预言。狐突按时去找那个巫师,得知晋惠公将在韩地打一个大败仗。从预言来看,还是后世附会的可能性比较大。如果这个谣言确实存在过,那么看看狐突这个散布谣言的人的身份,就不难理解其中的政治意义了。第二年周襄王派召武公和内史过到晋国去给晋惠公赐命,内史过(据《史记》当是召武公,两个人都名过)说晋惠公接受赐命时无礼,以后将会无后于晋国。总之,晋惠公才当上晋侯没多久,国内外就都已经对他不再支持了。
    屋漏偏逢连夜雨,晋惠公在位的第四年晋国发生了大饥荒,晋惠公顾不得曾经赖过秦国的帐,向秦穆公伸出了求援之手。秦穆公和几个大夫商量了一下,决定还是以德报怨,同意卖粮食给晋国。据说输送粮食的船只从秦都雍到晋都绛络绎不绝,被称为“泛舟之役”。事情就有这么巧,第二年秦国又发生了大饥荒,向晋国请求买粮食。晋国人就这个问题还展开了讨论,论来论去,最后的结论是不给。秦穆公忍功再好这次也坐不住了,于是在后一年丰收以后就出兵伐晋。
    秦军到达韩地,晋惠公向大夫庆郑询问该如何应付。庆郑本是主张卖粮食给秦国的,他的意见没有被采纳,因此他认为晋献公应该对目前的情况负全责,就说秦兵是国君你招来的,你去问当时主张不卖粮食的那些人吧。晋惠公自然大为不悦,结果在选择国君车右的时候,尽管占卜的结果是庆郑最合适,但是晋惠公还是不用庆郑而用家仆徒。又选用郑国送来的马架车,庆郑说外国马水土不服,必坏大事,晋惠公又不听。晋惠公先派韩简到秦军去探听消息,韩简回报说秦军人少,但是士气高昂,因为秦国多次向晋国施恩,而晋国都没有报答,这才有了秦军这次伐晋的战役。晋惠公又派韩简去请战,听了秦国大夫公孙枝的答词以后,韩简说如果在这次战役中能够被生俘就算是幸运了。
    鲁僖公十五年九月壬戌,晋秦两军在韩原展开大战。晋惠公的马果然陷入泥泞之中不能前进。晋惠公呼唤庆郑来救他,庆郑怨恨他不用自己做车右,也不听自己的劝告,于是自己离开了。这时韩简正和秦穆公周旋,正要俘虏秦穆公,结果看到晋惠公处境危险,就去救援,结果放跑了秦穆公。晋惠公最后还是没有逃脱被俘虏的命运,晋军大败。听说秦穆公把晋献公抓了回来,秦穆夫人把自己的几个儿女包括太子带到高台之上准备自焚。秦穆公还是不愿意为了一个晋惠公搞得自己妻死子亡,就没有马上处置晋惠公,而是和众大夫商量了一阵,最后还是决定和晋国讲和。晋惠公听到了消息就派跟着自己一起到秦国的郤乞回国去把这件事告诉吕甥。吕甥教郤乞在国人面前以晋惠公的名义下了一道罪己诏,唤起国人的同仇敌忾,然后作爰田,作州兵,以示晋国做好了准备,不会向秦国示弱。然后吕甥就到秦国去和秦穆公谈判。秦穆公想趁机探问一下晋国的民心,就问吕甥晋国国人是否和睦。吕甥说不和,有人要和秦国拼命,有人要向秦国报恩。秦穆公又问晋国国人怎么看待晋惠公。吕甥说小人认为晋惠公这次没命了,秦国肯定要报复;而君子认为秦君仁义,不会亏待晋惠公的。这个回答真是太精彩了。秦穆公听了以后只好把晋惠公放出来,改以宾客之礼相待了。
    听说晋惠公将要回国,晋大夫蛾析劝庆郑赶快逃离晋国。但是庆郑认为自己确实有罪,不该逃罪,就等晋惠公回来处罚了。晋惠公回国后在进入国都以前就命人杀了庆郑。《国语》对此事有详细的记载,从其中我们可以看到晋惠公急切想要杀死庆郑的小肚鸡肠和庆郑慨然受死的大义凛然。不过庆郑为了私怨而废公事的做法倒也确实不可效法。《史记》还说晋惠公打算连重耳一并给杀了,重耳听说以后就离开狄国去了齐国。《国语》说重耳一行是主动离开狄国的。考虑到时间上的巧合,可能《史记》的说法比较可信。
    晋惠公回国以后,向秦国献上晋国河东之地,比当年许给秦穆公的土地还要多。到鲁僖公十七年,晋惠公又把太子圉送到秦国去做人质,秦穆公把河东之地归还晋国,并嫁了一个女子给太子圉。说到这个太子圉,是当年晋惠公客居梁国的时候得的儿子,一起出生的还有一个女儿。当时卜人说这一男一女今后分别要为人臣,为人妾,所以一个取名叫圉,一个取名叫妾。后来果然是圉做了人质,而妾当了使女。此后晋秦两国相安无事。
    到鲁僖公二十二年,晋惠公患病,太子圉怕国内的其他公子趁势抢先于他登上国君的宝座,就打算自己偷偷跑回晋国,并且和自己的妻子商量。他的妻子不愿意和他一起走,也保证不告诉秦穆公,于是太子圉独自回国了。太子圉的这个做法实在是太愚蠢了,他有太子的名分,又可以得到秦国的支持,晋侯的位置很难旁落,虽然很可能他关于秦国轻视他的看法是对的,但是如果搞好和秦国的关系,依靠秦国的力量回国还是不难的,毕竟秦国应该相信他甚过那些在晋国国内,和秦国没有什么接触的公子们,他这么一跑就把秦国从强援变成了强敌,也难怪当上晋侯不到一年就被杀了。鲁僖公二十三年,晋惠公卒,太子圉即位为晋怀公。晋怀公比晋惠公更怕那些在外流亡的公子们,于是即位以后就下了一道严令,不准国人跟从那些流亡公子,并且限期要那些正在国外追随流亡公子的人回国,过期就要那他们在国内的亲人问罪。狐突是重耳的外祖父,他的儿子狐毛、狐偃都跟着重耳在国外流亡,他自然就被晋怀公抓了典型。晋怀公把狐突抓了起来,叫他召回自己的儿子,否则就杀了他。狐突觉得儿子的前程比自己的性命更重要,不肯把儿子叫回来,于是被晋怀公杀死了。
    晋怀公的所作所为彻底失掉民心,国内许多大夫称病不出。此时重耳已经在外流浪了十九年了,终于觉得时机成熟,于是又请秦穆公帮忙,回国杀了晋怀公,自己做了晋侯,他就是春秋时期晋国最有影响的国君——晋文公。

2005-4-17 17:43 ds1982
继续啊

2005-4-17 21:47 洗甲狼河
恐怕要很多章节啊。

2005-4-18 07:25 武陵后生
再多我也要看完,不错啊:)

2005-4-18 16:11 赢任好
秦穆公名“任好”,就是我的名字,呵呵呵,  有缘!顶一下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漫话晋国(修订版)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