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炎黄春秋 » 中国古代最著名三大女将(秦良玉、梁红玉、花木兰)


2004-12-30 10:09 忽兰
中国古代最著名三大女将(秦良玉、梁红玉、花木兰)

提起历史上的巾帼英雄,人人都会想到替父从军的花木兰;而中国历史上,正式列入国家编制的女将军,实际上只有秦良玉一位,这位确有其实的巾帼英雄的事迹,却被岁月的洪流淹没不传了。

秦良玉是一位苗族女子,她的家族虽因深受汉文化的影响而汉化,却仍保持着苗族强悍崇武的特点。明神宗万历元年,秦良玉出生在四川忠州城西乐天镇郊的鸣玉溪边,这里山环水绕,地势雄奇,风光峻秀,是秦家世世代代居住的地方,父亲秦葵饱读诗书,见多识广,算得上是一方名士,育有三男一女,良玉居于第三,上有哥哥秦邦屏,秦邦翰,下有弟弟秦民屏。

秦良玉是家中唯一的女孩,从小生得如花似玉,聪慧伶俐,深受父母宠爱。父亲不仅依汉族大家的风范,教良玉诗书字画,也不忘苗家传统,从小训练她舞枪弄棒、骑马射箭。良玉与兄弟们一起长大,不但诗书造诣上倍出于兄弟,就是论起武功,也决不会输给他们,父亲常夸她是一个奇女子。

明神宗万历二十年,刚满二十岁的秦良玉嫁给了石柱宣抚使马千乘为妻。石柱也属忠州,离秦良玉的娘家不远,是一个苗族人为主的郡县,朝廷设置宣抚使统辖这些归顺了大明的苗人。马千乘并不是苗人,他祖籍是陕西抚风,因祖上建立了战功,被封为石柱宣抚使,官职世代沿袭,最后传到了马千乘身上。因石柱地处偏远,民风慓悍,时有叛乱兴起;所以宣抚使最重要的责任就是训练兵马,维护安定。秦良玉嫁到马家,可谓是英雄找到了用武之地,她一身文韬武略派上了用场,几年时间,她就帮着丈夫训练了一支骁勇善战的"白杆兵"。

所谓"白杆兵",就是以持白杆长矛为主的部队,这种白杆长矛是秦良玉根据当地的地势特点而创制的武器,它用结实的白木做成长杆,上配带刃的钩,下配坚硬的铁环,作战时,钩可砍可拉,环则可作锤击武器,必要时,数十杆长矛钩环相接,便可作为越山攀墙的工具,悬崖峭壁瞬间可攀,非常适宜于山地作战。马千乘就靠着这支数千人马的白杆兵,威镇周遭四方,使石柱一带长年太平无事。婚后,夫唱妇随,生活十分甜蜜,不久秦良玉生下一子,取名祥麟。

万历二十六年,播州宣抚使杨应龙勾结当地九个生苗部落举旗反叛,他们四处攻击,烧杀抢掠,残暴至极。播州在现在贵州省遵义一带,地势险峻,山高水险,叛军依仗着天然屏障,猖撅一时。朝廷派遣李化龙总督四川、贵州、湖广各路地方军,合力进剿叛匪,马千乘与秦良玉率领三千白杆兵也在其中。由于白杆兵特殊的装备和长期严格的山地训练,因此在播州的战争中十分得心应手,经常给予叛军出其不意的打击,不论怎样山峻岭高,白杆军都能出奇而至,宛如神兵从天而降,令叛军闻风丧胆。

最后,叛军调集所有兵力,固守在播州城里,城外则设下五道关卡,分别是邓坎、桑木、乌江、河渡和娄山关,每道关卡上都有精兵防守,杨应龙想以此作为自己的护身符。攻打邓坎,是由秦良玉带领五百白杆兵为主力。邓坎守将杨朝栋见对方兵力单薄,便准备一举吞灭,于是把手下五千精兵全部拉到阵地上,排下密密麻麻的阵式。秦良玉面对十倍于己的敌军毫不畏惧,骑一匹桃花马,握一杆长枪,威风凛凛地杀入敌阵,只见她左挑右砍,东突西冲,所过之处敌军兵士纷纷损命。敌军潮水般涌向她把她层层包住,不料她越战越勇,长枪抡得象飞族舞轮,所向披靡。陷入敌阵中的秦良玉方寸不乱,一边砍杀周围的敌兵,一边慢慢向敌将杨朝栋靠拢,将到近前时,她一顿猛杀之后,忽地纵马腾跃,还没待四周的人看清,她己把杨朝栋抓在了自己的马背上,右手挥舞着长矛,左手牢牢制住了敌将。众敌兵见头领被擒,顿时乱了阵脚,秦良玉的白杆兵乘胜追杀,没一顿饭的功夫,敌兵就死的死,伤的伤,逃的逃,五千人马溃散无遗。

攻下邓坎后,剿匪大军接着又顺利地拿下了桑木、乌江、河渡三关,直达播州外围的娄山关。娄山关是播州城外的一道天然屏障,山势高峻险要,仅一条小路通过关口,可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地。攻打娄山关的主要任务又落到了白杆兵头上,限于道路狭窄,无法通过大批兵马,秦良玉便帮丈夫定下了一个巧取的方案。这天凌晨,秦良玉与丈夫马千乘双骑并驰,沿正路攻向关口,只见两杆长矛上下翻飞,挡关的敌兵一一倒下,而后上的援兵也无法一涌而上。而当秦良玉夫妇两人并肩血战,而敌兵越聚越多时,几千白杆军突然从关口两侧包围过来,敌兵防不胜防,落荒而逃。原来,趁秦良玉夫妇正面进攻,牵引了敌军注意力的时机,其他白杆兵将士从关卡两侧的悬崖处,凭着白杆长矛首尾相联,攀越上关,给了敌军出乎意料的打击。攻下娄山关后,叛军失去了护身符,剿匪大军一鼓作气,攻陷了叛军据点播州城,杨应龙全家自焚而死,叛乱彻底平息下来。

论功行赏时,石柱白杆兵战功卓著,被列为川南路第一有功之军,秦良玉初次参加大战,立下汗马功劳,除受到重奖外,"女将军"的英名远播四方。

班师凯旋的路上,由于天气炎热,马千乘染上了暑疫;回到石柱后,又因接待不恭,得罪了内监邱乘云,被邱乘云设罪投入狱中。在狱中,得不到治疗调养,马千乘病重而死。

马千乘死后,朝廷觉得他并无大罪,所以仍保留了他家石砫宣抚史的世袭职位。而这时马家的继承人马祥麟年龄尚幼,朝延鉴于秦良玉作战有功,文武兼长,所以授命她继任了丈夫的官职。

秦良玉是个坚强的女人,她强忍住失夫的悲痛,毅然接过丈夫遗留下来的干斤重担,继续训练白杆兵,管理石砫民众,尽心尽力,保住了石柱的安谧昌平。

二十年时光匆匆流过,转眼到了明神宗万历未年,满人崛起于东北的白山黑水之间,以努尔哈赤为帝,公然向大明边境挑衅。明神宗调集八万大军征边应敌,却不料出师不利,八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辽东情势危急,朝延重调全国兵马赴援,秦良玉此已经四十六岁了,仍然亲自率领三千白杆兵,连同自己的哥哥、弟弟、儿子,兼程北上卫边。

万历四十八年,秦良玉的白杆兵已与满清军队打了几场硬仗,挫伤了清兵的一些锐气。这时,明神宗驾崩,明光宗继位,光宗在位仅一个月就崩逝,又由明嘉宗登上了皇帝宝座。

前后几个月时间,换了几个皇帝,明朝廷一时无人主事,清兵乘虚而进,攻占了沈阳,势头更加猖撅,秦良玉的大哥邦屏和弟弟民屏,为了挽回大明的损失,强渡浑河与清兵激战,无奈因寡不敌众,邦屏战死疆场,民屏身陷重围;秦良玉闻讯后,亲自率领百名白杆兵,渡河杀入重围,拼死救出了弟弟,抢回了哥哥的尸体。其后,因秦良玉智勇双全,朝廷任命她为把守山海关的主将。山海关是东北通向内地的必经之路,清军屡次派重兵前来叩关挑战,秦良玉不为所激,只命部下加固防守,终使清兵无法得逞。一次,秦良玉的儿了马祥麟带兵巡关时,被敌军的流矢射中一目,他忍痛拔出箭簇,援弓搭箭向远处的敌人射去,连发三箭,射死三个敌人,清将大力震惧,从此不敢轻易再来山海关挑衅了。

兄亡子伤,秦良玉悲怒交集,于是上书皇帝,陈述了自家军队作战及伤亡情况,嘉宗深为感动,下诏赐予秦良玉二品官服,并封为诰命夫人,任命其子马祥麟为指挥吏,追封秦邦屏为都督佥事,授民屏都司金事之职,还重赏了白杆兵众将士。

后来,清兵暂时放弃了骚扰边境的举措,于是秦良玉率部返回石柱。返回之时,正赴上永宁宣抚使猓猡族的奢崇明起兵叛乱,奢崇明的党羽樊龙占据了重庆,听说秦良玉带兵回到了石柱,马上派人携金银厚礼去与她联络,想请她共同举兵;秦良玉大怒道;"我受朝延厚恩,正思报效国家,岂能与叛贼为伍!"当即斩了贼使,火速发兵,溯江西上赶到重庆,出其不意地打败了樊龙的部队,攻下重庆。紧接着,她又率兵直赴成都,赶走了围攻成都的奢崇明部众,先后拿下红崖墩、观音寺、青山墩等几个大寨,彻底击毁了叛军势力。朝延闻报后,授秦良玉为都督佥事,拜为石砫总兵官,以嘉奖她的血战功绩。

当解除了成都之围,秦良玉率领白杆兵骑马进城时,成都的市民纷纷涌上街头,扶老携幼,争睹女将军的风采。这时秦良玉已是五十开外,几十年的戎马生涯,不但没催她衰老,反而把她磨炼得愈加英姿飒爽。只见她端骑桃花马上,面颊红润饱满,两眼炯炯有神,身姿挺拔,气宇轩昂,一派大将风范,却又不失成熟女性的醇美。成都民众简直把她视为神明,纷纷在她走过的路上焚香跪拜。

巡抚朱燮元设盛宴为秦良玉及部众庆功,秦良玉毫爽海量,与当地高层官员同坐一桌,开杯畅饮。酒酣耳热之时,一位临座的巡抚署官员,也许是被秦良玉酒酣面红的神态迷住了,竟忘乎所以地从桌下伸过一只手来,拉住她的衣角抚弄不放;秦良玉很觉烦心,悄悄抽出佩刀,猛地割下被牵的衣角。在座的人大惊失色,秦良玉却丝毫不动声色,依旧举起酒杯,谈笑风声,倒是那位失态的官员羞愧地离开了席位。

数年之后,贵州水西一带,有一个叫安邦彦的匪首,自立为罗甸王,招兵买马,很快占据了贵阳以西的千里之地。朝廷又诏命秦良玉率白杆军人黔平乱,秦良玉义无反顾,很快就平定了叛乱,消灭了安邦彦,但为此也丧失了弟弟秦民屏。

天启七年,明熹宗驾崩,明思宗入承大统。清兵趁朝廷改帝之机,由蒙古人作向导,从龙井关越过长城,直奔向通州,京师形势十分急迫。明朝廷再次诏今天下诸军镇边勤王,当然忘不了调遣上次抗清有功的女将军秦良玉。秦良玉接旨后,带领她的白杆兵,日夜兼程赶往京师,并拿出自己的全部家产作为军饷,以补朝廷因连年应战而造成的军需不足。

秦良玉的部队与清兵在京师外围相遇,还没来得及安营扎寨,就开始了全面进攻。年己五十五岁的秦良玉,手舞白杆长矛,好似瑞雪飞舞、梨花纷飘,锋刃所过之处,清兵不是头落地就是手脚分家;所有白杆兵将士,无不以一当十,威猛如虎,打得清兵落荒而逃。很快,秦良玉接连收复了泺州、永平,解救了京城之围。

明思宗听到捷报后,派特使携带大批赏赐前来犒军,并在平台召见了富有传奇色彩的女将军秦良玉。见过女将军后,明思宗感慨万千,写下了四首诗,夸赞她的功迹,并御笔亲誊,赐给了秦良玉:

学就四川作阵图,鸳鸯袖里握兵符;

由来巾帼甘心受,何必将军是丈夫。

蜀锦征袍自剪成,桃花马上请长缨;

世间多少奇男子,谁肯沙上万里行。

露宿风餐誓不辞,忍将鲜血代胭脂;

凯歌马上清平曲,不是昭君出塞时。

凭将箕帚扫匈奴,一片欢声动地呼;

试看他年麟阁上,丹青先画美人图。

皇帝亲题的四首赞美诗,给予了秦良玉极高的评价,这实在是一件难得的殊荣,秦良玉叩谢圣恩后,班师回石砫。

又过了十来年,起义军张献忠进入四川一带,年过花甲的秦良玉再次披挂上阵,风采不减当年。她率领白杆兵,连战连捷,解除太平之围,扼反将罗汝才于巫山,斩叛帅东山虎于谭家坪,使张献忠的军队在川地吃尽了苦头。然而,由于川地屡经兵灾,府库空乏,损耗的兵力和粮饷无法补充;而起义军部队势力强大,潮水般涌进川蜀,在整个战局上,官兵是无法取胜的。秦玉良万般无奈,只有退保石柱一地。

这时京城已被李自成所率领的义军攻破,明思宗自缢于煤山,大明皇朝在风雨飘摇中终于彻底倒塌,李自成入主京城,张献忠则想牢牢控制住川蜀,以作为自己的据点。张献忠东征西战,几乎囊括了全蜀,却唯对石砫弹丸之地无可奈何。己六十八岁高龄的秦良玉,带着她手下历经百战的白杆兵,不畏强暴,誓死抗拒,一直到张献忠败亡,起义军终没能踏入石柱半步。

清顺治五年端阳节过后,七十五岁的秦良玉,在一次检阅过白杆兵后,刚刚迈下桃花马,身子突然一歪,溢然离开了人世,结束了她戎马倥惚,驰骋疆场的豪迈生涯。

据说,至今四川石柱县还保留着秦良玉的故居和她用过的盔甲兵器,当地百姓提起她的事仍然如数家珍,无不为家乡曾经出了这样一位"鸳鸯袖时握兵符"的女将军而骄傲。

2004-12-30 10:33 忽兰
在封建时代的中国,妇女一般上地位低微。 结婚生孩子,传宗接代,是她们一生的职责。 妇女不能参与国家大事,为国出战更不用说了。

  南宋将军韩世忠的夫人梁红玉,却是例外。 梁红玉不但是个贤妻良母, 而且也是一个精明的战略家。 她协助丈夫打败来侵的金兵,取得重大的胜利。

  梁红玉的早期生平不详。 她显然是出生于清寒之家。 根据历史记载,她曾流落青楼, 在1121年与韩世忠相遇,终身相托,结为夫妇。 她给韩世忠生了一个儿子,名叫韩彦直。

  当时的宋朝皇帝是宋高宗。 他是一个意志薄弱的懦夫。 邻近的金国利用他优柔寡断的弱点,经常入侵,使宋朝国土遭受到巨大的破坏,民不聊生。

  1130年,宋高宗在另一次的金兵进攻后, 从首都杭州逃到温州。 金兵将领在摧毁宋朝国都后,挥军渡过长江北归。不料,他的退兵却在黄天荡被韩世忠的军队挡住去路。

  韩世忠将军在本土作战,享有地利的优势,但是, 他的军队只有八千人, 而敌军却超过10万人,显然寡不敌众。他那区区的军队,又怎能阻止金兵渡江呢?

  梁红玉认为敌军声势浩大,只宜智取,不可力敌。 宋朝军队不与金兵正面交战, 他们尽量利用埋伏,并用“ 火箭”攻打敌人。

  梁红玉亲自挥旗击鼓,指挥士兵作战。 宋军人数虽少,在梁红玉的指挥下, 却个个士气高昂,奋勇杀敌。这样的战略,果然奏效。 韩世忠的军队虽少,却成功地使强大的金国军队受困。 这场由梁红玉领导指挥的战役,是中国历史上一场战迹辉煌的大胜仗。

  梁红玉不但在战场上是韩世忠将军的贤内助, 当她丈夫奉派坐镇楚州时, 她也在这个几经战争破坏的地区, 积极协助当地居民重建家园。 她亲自组织当地一些妇女,建造新房子,安顿难民。

  这位著名的女战士,在1135年因病逝世。 宋高宗得知梁红玉去世的消息, 特地赐给她的家人贵重的礼物,以示哀悼,并对她的贡献,表示赞扬。

  梁红玉对丈夫的忠心, 协助丈夫保卫国家的壮举以及英勇作战的精神, 使她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女性,留名青史,永垂不朽。 在一个女人地位低贱的旧社会里,这可说是难能可贵的成就。

  以她清寒低贱的出身,有此成就实在十分难得。 梁红玉的成功史, 给我们一个意义深长的启示:一个人不管出身如何低贱,只要肯刻苦耐劳,努力工作, 一样地可以为社会和国家,作出伟大的贡献。

2004-12-30 10:41 忽兰
花木兰是商丘人,不但《商丘县志》、《虞城县志》和《河南通志》上都有记载,而且在商丘民间也有不少传说。商丘历史悠久,在古代出过许多名人和英雄,其中就有巾帼英雄花木兰。传说,花木兰的父亲是一位将军,到边关杀敌,为国家立过许多战功,后来年纪大了,告老还乡,回家养病了。

  这一年,突厥又发兵入侵,朝廷传旨,凡是名字在军籍的,都必须在一定期限内重返边关,御敌保国。木兰爹一见地保送来的军帖,不由得心中着急,自己年老多病,虽然爱国之心依旧,但上阵杀敌显然力不从心。军帖上说如果自己不能去,可以让儿子顶替,可自己的儿子太小,连枪也拿不动,怎么替父从征呢?万般无奈,他只得重新披挂。然而他毕竟老了,盔甲往身上一披,就觉得是那样的沉重。他当年的战马已经不能载他重上前线,只得重换一匹。新换的战马性子太烈,等女儿木兰给他把马牵过来,那马又蹦又跳,他一连三次都没有上去。老将军累得气喘吁吁。木兰娘说:“她爹,像你这样风一刮就倒的身体,咋能到边关打仗呢?”

  木兰是个孝顺而有心计的女儿,眼前的局势使她心中非常难受。她对爹说:“爹,让女儿来驯服这匹烈马!”木兰自幼学得了高超的武艺,自忖驯服这样的烈马是非常容易的事。她飞身上马,那马刚想发作,便被她刷刷几鞭子抽得连连打颤,不得不听从木兰的使唤。木兰纵马驰骋,在马上表演自己的武艺,套套动作都似行云流水,十分自如。木兰爹看着女儿不凡的身手,心想,如果木兰是个儿子该多好啊!

  待木兰圈马回来的时候,木兰爹还沉浸在遐想里。木兰说:“爹,你老人家这样的年纪和身体上前线打仗,全家人都不会放心的,还是女儿女扮男装,替你老人家去吧。”木兰爹说:“我何尝不想让你替我从征呢?只是你是个女儿家,不是男子,女扮男装万一漏了马脚,那是欺君之罪啊!”木兰说:“女儿处处小心,不会露出破绽的。”木兰娘一听此话,在一旁说:“她爹,你去,无论如何是不行的,万一有个好歹,到时候后悔也晚了。木兰一个女孩子家,也不能去。你们爷儿俩谁去我都不放心。”木兰说:“娘,你不让爹去,也不让我去,又没人能替我爹去,军令又不能违犯,那可咋办呢?”木兰爹想了想说:“即使我让你去,你已经订了婚,算是你婆家的人了,我也不好作主啊。”木兰说:“那你老人家不能到我婆家去说说吗?”万般无奈,木兰爹只得采取木兰的办法。木兰的婆家十分通情达理,木兰的未婚夫也要替父亲从征,于是木兰便女扮男装,与未婚夫冒充把兄弟,一道替父从军了。

  木兰的婆家姓赵,是柘城县人,她的未婚夫叫赵俊生。到了前线,元帅分配木兰上阵杀敌,赵俊生被分去押运粮草。

  木兰在战场上屡立战功,被提拔为阵前将军。在一次战斗中,木兰中了敌人的暗箭,伤势严重,不得不被留在军帐里疗伤。

  赵俊生听说木兰受伤的消息,趁运送军粮之机,前去看望木兰。一见木兰伤得那样严重,情不自禁地流出了眼泪。木兰见他如此,也非常伤心,她怕被人看出破绽,只得忍着内心的痛苦,对赵俊生说:“哥哥不必难过,别说受伤,大丈夫为国报效,即使马革裹尸,又有何憾?为弟挂念的是父母双亲。万一我以身报国了,哥哥能在双亲面前替小弟多尽一份孝心,我死也瞑目了。”赵俊生知道木兰所说的双亲是指双方的父母,便说:“兄弟只管安心养伤,日后如果因箭伤落下残疾,我情愿把你接到家中,服侍你一辈子。”
木兰见俊生如此真诚,心下十分感动。

  木兰是元帅的左膀右臂,对她的伤情元帅百倍关心,为木兰治伤不惜任何代价。朝廷接到了他的奏报,把宫中最好的医生派到了前线,木兰的伤很快治好了。之后,木兰继续上阵杀敌,直到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边关平定之后,朝廷传旨,把边关的将士论功行赏后一批一批地撤回,让其复员回家。木兰和赵俊生虽然功劳卓著,也不受朝廷的封赏,趁机以双亲年老多病为由征得了元帅的同意,一道回到了家乡商丘,为双亲尽孝,同时完成了自己的终身大事。

2004-12-30 10:44 sincery
三位英雌都收藏一下,hoho

2004-12-30 11:16 南宫如水
正所谓巾帼不让须眉也,木兰女中豪杰,值得钦佩。

2004-12-30 11:25 jiang791016
楼主的介绍好象可否再详细点?

2004-12-30 12:06 fs7711
若论军事水平,妇好、冼夫人、萧太后三人是最出色的。

2004-12-30 12:39 忽兰
妇好、冼夫人、萧太后(萧绰)从身份上不是帝王后妃就是一方土女皇。

2004-12-30 12:41 忽兰
以上秦、梁、花三人都是平民低微出身,全凭自己武艺和智谋硬拼出来的。

2004-12-30 12:55 关毛
楼主,据说花木兰是抗击柔然的吧?

2004-12-30 13:47 b00095120
觉得宋朝的女将厉害的
小说里还有穆桂英,陶三春,佘太君... ...

2004-12-30 14:06 张建昭
佘太君(姓应为“折”)是真人,但没有什么十二寡妇征西夏。

2004-12-30 14:10 sincery
晕,杨家有12寡妇么=_=

2004-12-30 14:22 张建昭
宋史记载杨业的儿子有:延朗(后改延昭,即小说中的杨六郎)、延浦、延训、延瑰、延贵、延彬。

除了杨延朗,其余的没有记载上过战场,所以不可能有那么多寡妇。

2004-12-30 14:57 宇文不及格
[quote]原帖由[i]秦良玉[/i]于2004-12-30, 12:41:48发表
以上秦、梁、花三人都是平民低微出身,全凭自己武艺和智谋硬拼出来的。 [/quote]
确实比萧太后难得,值得敬佩,顶一个。

2004-12-30 15:58 花影吹笙
花木兰那贴是楼主转的么?感觉比前面两贴写得要差一点,加入了太多自己的话后,就显得不太真实了~~其实那么一大段对话完全可以省略的~~

2004-12-30 16:02 瓦灰
她们的老公好幸福啊~羡慕ing

2005-1-1 10:13 轮回
巾帼英雄名不虚传

2005-1-1 14:11 凝雪幻
[quote]原帖由[i]张建昭[/i]于2004-12-30, 14:22:44发表
宋史记载杨业的儿子有:延朗(后改延昭,即小说中的杨六郎)、延浦、延训、延瑰、延贵、延彬。

除了杨延朗,其余的没有记载上过战场,所以不可能有那么多寡妇。 [/quote]
还有在陈家谷当场战死的延玉呢~~

2005-1-1 16:24 曹仁子孝
都是亲身杀敌的英雌啊,无限敬佩ING

2005-1-1 18:13 游荡天下
花木兰的是传说,还不是历史。至于后人把花木兰写成是唐朝初年的人就更可笑了。

2005-1-2 00:03 championlee
原来楼主id:秦良玉是明朝著名女将,怪不得,恕我孤陋寡闻了~

2005-1-2 22:30 实干司马
秦良玉这么厉害,值得钦佩赞叹,不过可惜还是挡不住满清的铁骑

2005-1-3 00:31 一剑飘飘
秦良玉的介绍想但不错,坚决顶上去

2005-1-5 09:56 潇湘暮客
是不是楼主叫秦良玉............
不过说实在的,秦良玉以前确实没有听说过

2005-1-7 10:42 风魔小太浪
只听过花木兰

2005-1-7 11:08 摩呼罗迦
前几天看中央台一个节目,是说花木兰打完仗后回来,皇帝知道她是女的要娶她进后宫,花木兰执意不肯,最后自杀啦。皇帝老儿后悔了,追封她为什么将军,晕,我忘了。

2005-1-7 11:28 王佐之才
梁红玉是帮夫领兵,自己并没有单独带兵作战的经历,称不上是女将。
花木兰有些传奇色彩,但没有人知道她从军后的具体军职。到底是将军还是普通士兵,除了木兰诗外,也没有具体战例,可供参考。

太平天国的西王妃杨宣娇可是一名上过战场的女将啊!MM没写呀。

2005-1-7 11:51 潇湘秋雨
[quote]原帖由[i]潇湘暮客[/i]于2005-01-05, 9:56:36发表
是不是楼主叫秦良玉............
不过说实在的,秦良玉以前确实没有听说过 [/quote]
偶也没听说过,可能是偶孤陋寡闻,或者是秦良玉真不出名。
还是镇压农民起义,影响不好。

2005-1-7 11:58 王佐之才
秦良玉是明末著名女将,只不过一直没怎麽宣传过。

2005-1-7 12:08 rqsj
厉害。。我太孤陋寡闻了

2005-1-8 14:54 风刀霜剑
秦良玉很好,很佩服。但穆桂英算不算?可是被封为浑天侯的(不是历史上是不是的)。

2005-1-25 23:54 李存孝
大开眼界好贴子俺顶!

2005-1-26 00:03 兴汉讨虏大将军
秦良玉是偶最敬佩的女将
秦良玉知道的人少,事迹可信度高,而花木兰梁红玉知道的人多了,传说附会的成分也多,不可信。

2005-1-26 13:07 〖凤凰〗大帅
怎么没有穆桂英。

2005-1-26 18:07 英勇风流将
这些女人让我敬畏~什么想法都不敢有~

2005-2-3 00:55 小黑脸
历史书上只有姓梁的
良玉是我老乡

2005-2-3 18:54 苍狼的后裔
[quote]原帖由[i]王佐之才[/i]于2005-01-07, 11:28:40发表


太平天国的西王妃杨宣娇可是一名上过战场的女将啊!MM没写呀。 [/quote]
[萧朝贵]的夫人是[洪秀全]的妹妹——[洪宣娇]的说。。。。。。

2005-2-3 20:15 金戈铁马
对秦良玉我也是不太熟悉!听说楼主的介绍,长了点知识!

2005-2-4 15:40 骅骝向北
还有1860年,谢庄冯婉贞智勇抗击英法联军侵略者。

2005-4-14 14:08 tout_lee
偶还是觉得 唐朝的平阳公主厉害 首创娘子军~

2005-4-14 16:05 江东甘兴霸
谁说女子不如男?但是关于秦良玉如此美貌的说法我却颇有怀疑,长年征战,纵使不五大三粗,也是满面风尘了吧!如何能有娇媚之色?

2005-4-14 16:18 Sphynxyu
中国历史上,正式列入国家编制的女将军,实际上只有秦良玉一位
这帖子不对,牧桂英绝对是国家编制的女将军.

2005-4-19 15:31 小马828
秦良玉嫁的是汉伏波将军马援-前将军马腾-骠骑将军马超的后代,到了明朝还这么能训练士兵,真是厉害

2005-4-20 10:50 apan01
[quote]原帖由[i]sincery[/i]于2004-12-30, 10:44:50发表
三位英雌都收藏一下,hoho  [/quote]

仁兄真是牛,英雌一词比女英雄强多了,有英雄自然有英雌,体现了真正的男女平等。

其实女英雄一词是当今世界男性为主陋习的体现。

2005-4-20 12:35 wishine
杨门那么多女将,一个也顶不上么

2005-4-20 16:37 张建昭
[quote]原帖由[i]wishine[/i]于2005-04-20, 12:35:17发表
杨门那么多女将,一个也顶不上么 [/quote]
杨门女将几乎都是民间虚构的

2005-4-20 18:18 旁观者
杨门女将……查无此人的说。杨家是有不少女儿,但是女将……

2005-4-20 18:20 旁观者
杨文广是有一穆姓的媳妇,但是不叫穆桂英。而且其武功不显。

2005-4-20 18:22 张建昭
佘太君有,不过应该是这个“折”,也没那么厉害的说。

2005-4-20 18:36 〖凤凰〗大帅
在古代,女子想出头机会很少哦。

2005-4-20 20:48 寻梦的猎人
[quote]原帖由[i]张建昭[/i]于2005-04-20, 18:22:19发表
佘太君有,不过应该是这个“折”,也没那么厉害的说。 [/quote]
可是她娘家就很厉害~!

2005-4-20 21:22 国产凌凌漆
[quote]原帖由[i]忽兰[/i]于2004-12-30, 10:09:30发表
一次,秦良玉的儿了马祥麟带兵巡关时,被敌军的流矢射中一目,他忍痛拔出箭簇,援弓搭箭向远处的敌人射去,连发三箭,射死三个敌人,清将大力震惧,从此不敢轻易再来山海关挑衅了。
[/quote]
怎么秦良玉的儿子和“独眼将军”夏侯敦差不多啊?夏侯敦砍死一个,这位还牛,射死三个。

2005-4-21 02:26 天宫公主
看上页居然有一大半不知道秦良玉的,在中国女将里我最佩服的就是她了。在明大厦覆灭多年后,仍然能保持孤军不败,委实不易。当然镇守山海关的要是她,而不是吴三龟,也不知能否改变历史(至少她的那种事比吴要少!)。

2005-4-22 10:20 756159
[quote]原帖由[i]旁观者[/i]于2005-04-20, 18:20:56发表
杨文广是有一穆姓的媳妇,但是不叫穆桂英。而且其武功不显。 [/quote]
应该说“穆桂英“武功还是不错的,按照方志记载,杨文广娶慕容氏,慕容氏骁勇善战但可惜未提及任何事迹,也不清楚是不是叫桂英来着。此外杨文广堂兄杨祺也娶的穆家姑娘,慕容通慕,慕容家为鲜卑或党项族,男女一律习武,党项女人习武很平常的。慕家军归附宋朝后,为蕃军编制按兵志记载编为环庆军61队。

2005-4-22 10:29 756159
此外著名的李全之妻杨安儿也是女将,一度也属于"国家编制"可惜反叛了,被剿灭。杨大眼之妻潘夫人也是女将。

2005-4-22 15:16 萧香剑雨
[quote]原帖由[i]756159[/i]于2005-04-22, 10:20:04发表
应该说“穆桂英“武功还是不错的,按照方志记载,杨文广娶慕容氏,慕容氏骁勇善战但可惜未提及任何事迹,也不清楚是不是叫桂英来着。此外杨文广堂兄杨祺也娶的穆家姑娘,慕容通慕,慕容家为鲜卑或党项族,男女一律习武,党项女人习武很平常的。慕家军归附宋朝后,为蕃军编制按兵志记载编为环庆军61队。 [/quote]
“穆桂英”确有次人吗?

2005-4-22 16:31 756159
上边说得很清楚了,杨文广在西域作战时的慕容家族内附,和杨家联姻,杨文广和杨祺都娶了慕容家族的女儿为妻,而且杨文广老婆骁勇善战都是有明确记载的,但可惜没有慕容姑娘作战的具体事例,当然这位慕容姑娘似乎没有证据叫桂英,慕家基本上一直在西北军之一的环庆军服役,属于蕃军,最后北宋灭亡,张浚为推卸责任杀死赵哲,张浚一贯手段毒辣,过去泾源良将曲端被杀,赵哲惨死后环庆军不服,(张浚害怕赵哲辩解,令人用锥子猛刺赵哲舌头,当然赵哲临阵退却的却也是死罪)有传言张浚要血洗环庆军,穆家后人发动叛乱投靠西夏,,这时候按史记载慕家军已有步骑万人,统统投靠了西夏,后来见势不妙,有投靠了金国。慕家军从此结束了在宋朝服役生涯。

2005-4-23 00:11 王佐之才
[quote]原帖由[i]苍狼的后裔[/i]于2005-02-03, 18:54:37发表
[quote]原帖由[i]王佐之才[/i]于2005-01-07, 11:28:40发表


太平天国的西王妃杨宣娇可是一名上过战场的女将啊!MM没写呀。 [/quote]
[萧朝贵]的夫人是[洪秀全]的妹妹——[洪宣娇]的说。。。。。。  [/quote]
在太平天国的历史上,洪宣娇是一个神秘人物,不知所终,也不见于正史。据有的学者考证,她不是洪秀全的胞妹,她的名字最起码有洪宣娇、杨宣娇、黄宣娇、王宣娇四种不同的说法。
 
天平天国的民谣里曾有“男学冯云山,女学杨宣娇”的话。
为什麽会有洪宣娇与杨宣娇的说法呢?

首先她不是洪秀全与杨秀清的胞妹,她与天王与东王兄妹相称是来源于拜上帝教教义,只是名义上的,不是血缘上的。有的专家考证,她原本姓王,因为永安封王时为避讳而在太平天国的典籍中改为黄,所以又有了黄宣娇的说法。

据《金陵癸甲纪事略》中记载,她曾于杨秀清私通,被人撞见。杨秀清借天父下凡称:“宣娇是我第六女,秀清同胞妹,应改姓杨,我命秀清为天下兄弟赎病,宣娇与秀清同卧,是为了替天下姊妹赎病也。同胞兄妹,同卧无害,众勿疑。”原来共寝是为了给大家“治病”你瞧人家这风格,荒唐!荒唐归荒唐,从此她有了杨宣娇的叫法。

不过还有一种说法,她原是杨秀清的亲妹妹又与洪秀全是“天上兄妹”(洪秀全是上帝次子,杨秀清是三子,宣娇是六女),所以有了洪宣娇之称,东王出于某种政治原因的考虑,将她嫁给西王萧朝贵,成为了太平天国西王妃。
 
总而言之,她是一个众说纷纭的神秘人物。

2005-4-28 02:24 天宫公主
太平天国都算近代史了。

页: [1] 2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