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炎黄春秋 » 中国古代最著名三大女将(秦良玉、梁红玉、花木兰)


2005-4-28 16:47 赵师俊
在中国封建社会男权下能出这几个女将已经很难得了

2005-4-28 18:07 朱统勋
封建的,女子无才便是德。
毁了多少娘子军的梦,

向女英雄们致敬!!!

2005-4-30 06:38 狼一
呵呵,可惜女将是少之又少
不然不会当宝贝一样,
拼命的渲染。社会对女人的期望就不是打仗
所以才有了花木兰题目从军的惊世骇俗
试想如果堂堂7尺男儿,替父从军
又有何人会争相传颂呢?

2009-6-10 23:00 uuuiii
顶一个!!!

2009-6-10 23:20 KYOKO
李渊的女儿那个什么公主呢?嫁给柴绍的

2009-6-11 11:10 flyinbed
敬佩女英雄~~
回帖的高人很多啊,学习了~

2009-6-11 11:18 三种不同的红色
[quote]原帖由 [i]KYOKO[/i] 于 2009-6-10 23:20 发表
李渊的女儿那个什么公主呢?嫁给柴绍的 [/quote]

平阳公主。

《新唐书·平阳公主传》:[b]平阳昭公主,太穆皇后所生,下嫁柴绍。初,高祖兵兴,主居长安,绍曰:“尊公将以兵清京师,我欲往,恐不能偕,奈何?”主曰:“公行矣,我自为计。”绍诡道走并州,主奔鄠,发家赀招南山亡命,得数百人以应帝。于是,名贼何潘仁壁司竹园,杀行人,称总管,主遣家奴马三宝喻降之,共攻鄠阝。别部贼李仲文、向善志、丘师利等各持所领会戏下,因略地盩厔、武功、始平,下之。乃申法誓众,禁剽夺,远近咸附,勒兵七万,威振关中。帝度河,绍以数百骑并南山来迎,主引精兵万人与秦王会渭北。绍及主对置幕府,分定京师,号“娘子军”。帝即位,以功给赉不涯。武德六年薨,葬加前后部羽葆、鼓吹、大路、麾幢、虎贲、甲卒、班剑。太常议:“妇人葬,古无鼓吹。”帝不从,曰:“鼓吹,军乐也。往者主身执金鼓,参佐命,于古有邪?宜用之。”[/b]

2009-6-11 11:31 太平清领道人
花木兰到底是哪个朝代的?

另外,秦良玉那么有名的女将,为何在《明朝那些事儿》中未见踪影呢?

2009-6-11 11:40 三种不同的红色
[quote]原帖由 [i]太平清领道人[/i] 于 2009-6-11 11:31 发表
花木兰到底是哪个朝代的?

另外,秦良玉那么有名的女将,为何在《明朝那些事儿》中未见踪影呢? [/quote]

从《木兰辞》中来看,无疑应当是北朝的。譬如其中称天子为“可汗”,代步的坐骑为“明驼”等。

但也有说法说是隋朝的。但实在不知道隋朝的说法有什么根据。而且和《木兰辞》相比较,有很多抵牾之处。

至于秦良玉,估计是因为苗人的缘故吧,所以在史书上记载不多。

2009-6-11 13:04 tiger1970
也许和明月的写作思路有关吧......

我自己的观点:秦良玉有足够的资格列入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女性和世界历史上最杰出的女英雄之列。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tiger1970 于 2009-6-11 13:16 编辑 [/i]][/color]

2009-6-17 20:39 青龙白虎
花木兰应该是个传说而已吧,你这的出处哪来的??花木兰仅是巾眉不让须的女子们的一个总称。

2009-6-22 13:04 包大人
秦良玉和梁红玉都是史实的巾帼英雄……

花木兰也许是虚构的,但还是一位巾帼英雄....

2009-7-26 09:05 zhang52087
秦良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 女将军 是当时的朝廷认可的  花木兰就有很多的演义成分了 很多的事迹都是虚构的

2009-7-26 09:13 凝望云涛
看来楼主是河南人

2009-7-27 20:22 生与死
巾帼不让须眉 梁红玉也

2009-7-28 11:34 zidaneluo
去掉花木兰,加上杨妙真。

2009-7-30 20:45 q5875591
没有穆桂英吗?:doubt:

2009-7-31 00:36 KYOKO
俺也认为花木兰只能是虚构的

在兵营里N年竟然不是到她是女的,也只能在影视中出现了。。

2009-7-31 00:52 wkdgkhs
我在玩三国11的一个MOD   是中国历代明君名将   放在一个时代 打仗  其中就有我们的秦良玉MM   特技是枪神
那可是数一数二的能力       真是佩服     还有花木兰  妇好  洗夫人  等等女将军  但是能力都很一般

2009-7-31 12:49 zidaneluo
[quote]原帖由 [i]三种不同的红色[/i] 于 2009-6-11 11:18 发表


平阳公主。

《新唐书·平阳公主传》:平阳昭公主,太穆皇后所生,下嫁柴绍。初,高祖兵兴,主居长安,绍曰:“尊公将以兵清京师,我欲往,恐不能偕,奈何?”主曰:“公行矣,我自为计。”绍诡道走并州, ... [/quote]
本帖题目原先也让我一下想到平阳昭公主,毕竟名气很大,还有娘子关的传说,但可惜的是没有留下名字。其实那个李波小妹字雍容,还有杨大眼的老婆潘氏武艺也是相当不错的,就是名气不够。

2009-7-31 18:37 wkdgkhs
确实  英加上杨妙珍   能力不次于秦良玉

2009-8-19 10:32 再一次轮回
[quote]原帖由 [i]游荡天下[/i] 于 2005-1-1 18:13 发表
花木兰的是传说,还不是历史。至于后人把花木兰写成是唐朝初年的人就更可笑了。 [/quote]
按照现在的说法花木兰是鞑子,民歌中君主是叫可汗的,也是从的侵略军:titter:在木兰从军的两个说法中,按照民歌判断比明清时代的解释应该合理,那花木兰最贴近第一种可能-----北魏破柔然之战,属于拓拔鲜卑疯狂扩张的年代,民歌流行于之后的隋唐时代并非花木兰是隋唐时待人,主流说法花木兰是亳州人,亳州在两朝时代也属北魏,而且拓拔鲜卑的汉化速度之快历史上任何一个鞑子都比不了

2009-8-20 17:31 romadream
我也感觉其实花木兰应该是不是真实人物吧?

2009-8-20 18:41 phoenixdaizy
花木兰似乎非真实人物。要算非真实人物太多了,比如祝融夫人。

2009-8-23 13:37 527598905
秦良玉和梁红玉就初略知道些  但花木兰我一直认为是假的  有些女生还用这个花木兰来说什么男的不如女的  晕死

2009-8-27 09:17 wmlcd
真的很喜欢秦良玉,这女人的一生不仅仅是传奇,她付出了太多太多

2009-8-27 10:01 romadream
[quote]原帖由 [i]三种不同的红色[/i] 于 2009-6-11 15:40 发表


从《木兰辞》中来看,无疑应当是北朝的。譬如其中称天子为“可汗”,代步的坐骑为“明驼”等。

但也有说法说是隋朝的。但实在不知道隋朝的说法有什么根据。而且和《木兰辞》相比较,有很多抵牾之处。

... [/quote]

感觉从这写称谓上都是北朝的象征啊,很奇怪怎么会有说是隋朝的,依据是什么呢?

2009-8-27 10:02 romadream
[quote]原帖由 [i]527598905[/i] 于 2009-8-23 17:37 发表
秦良玉和梁红玉就初略知道些  但花木兰我一直认为是假的  有些女生还用这个花木兰来说什么男的不如女的  晕死 [/quote]

花木兰这个真的比较难以考证,我们不好说不存在,也不好说就是史事

2009-8-27 12:30 lzy0274
对于花木兰的记载,但凡北魏之后的县志基本上不可信。

2009-9-30 13:35 加隆
四川,包括未直辖的重庆,不太好攻,易守

2009-9-30 13:36 加隆
特别是重庆,本地人都找不到路,别说敌人.

2009-10-26 20:31 xby0421
历史上真有花木兰这个人吗?

2009-10-28 18:39 宇文骁
冼夫人何在?

2009-12-6 18:08 mc26
秦良玉是真正的古代巾帼良将,梁红玉难称良将,花木兰仅是传说。平阳公主和姽婳将军的娘子军都很有名,其中平阳公主可算女将中的豪杰。

2009-12-10 14:30 被封的驸马爷
白杆兵历史上真的是威名赫赫,秦良玉不愧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女将,


注,没有之一。

2009-12-10 19:20 天若有情1982
提起历史上的巾帼英雄,人人都会想到替父从军的花木兰;替夫出征的穆桂英。而中国历史上,正式列入国家编制的女将军,实际上只有秦良玉一位,这位确有其事的巾帼英雄的事迹,却被岁月的洪流淹没了。秦良玉一生戎马40余年,足迹遍及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云贵高原、四川盆地。唯一凭战功封侯的女将军,应该也是历史上唯一一个正一品女太子太保。为数不多的文武双全女子率领四川子弟兵血战满清,镇压叛乱。夫君,兄弟,子侄俱为国捐躯,在75岁高龄毅然出川抗敌。在整个晚明时代的官场,充满了了欺骗,出卖,背叛,反复,人性上所有的弱点和缺点都被无限放大的时代,一派乌烟瘴气,秦良玉可以说是哪个夕阳西下的王朝唯一一抹亮色不至于让晚明的天空太过于黯淡。

2009-12-12 20:10 阿尔塞斯之泪水
支持梁阿姨:qcool+:qcool+

2009-12-13 14:00 姚科双雄
花木兰是否有其人有待考证,其他两个是真是的历史人物!

2009-12-16 01:27 宇文铭
“不久秦良玉生下一子,取名祥麟”不是恶搞吧

2009-12-19 22:00 z2768787
韩世忠领兵打仗,有一个志同道合的红颜知己,又聪慧可人,比岳飞幸福多了

页: 1 [2]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