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炎黄春秋 » 也论李广难封——兼叹国士之风


2004-12-29 23:26 唐茂约
李广难封,是因为他没有才能吗?还是没有遇上良好的机遇?司马迁在他的《史记》中通过史实一一予以否定。试分析如下:

能否封侯,取决于战绩,而战绩,往往与才能紧密相连。司马迁首先肯定了李广的才能。“李广才气,天下无双”(《李将军列传》)。他通过几个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勾画出一位超群出众的英雄,确实绝无仅有。其一,景帝时,李广在上郡驻防,为追杀三个射雕者,而遇匈奴大军。李广临危不惧,沉着对付,“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杀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诱之,必不敢击我。’广令诸将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于是胡骑遂不敢击。”李广用兵,突出了一个“奇”,就是与众不同,如果没有超凡绝伦的胆识,是不敢以奇斗胜的。其二,元光五年,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为虏所得,“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而盛卧广。行十余里,广佯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其余军,因引而入塞。”难以脱险而脱险,说明没有过人的胆识和超人的勇力,是难以逃离虎口的。其三,元狩二年,李广率四千骑出右北平击匈奴,“匈奴左贤王将四万骑围广,广军士皆恐,广乃使其子敢往驰之,敢独与数十骑驰,直贯胡骑,出其左右而还,告广曰:‘胡骑易虏耳。’军士乃安。广为园阵外向,胡急击之,矢下如雨。汉兵死者过半,汉矢且尽。广乃令士持满毋发,而广自以大黄射其裨将,杀数人,胡骑益解。会日暮,吏士皆无人色。而广意气自如,益治军。军中自是服其勇也。”众寡悬殊,退又不能退,战又不能胜,在李广率领下,以必死的信念,与敌浴血奋战,表现了李广及其将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是英雄,还得有个施展抱负的机会。“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正因为李广才能出众,所以连文帝对他都深表惋惜。文帝时,不遇时,的确属实。文帝即位,就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困扰,比如商人和农民问题,民族问题,还有皇亲内部的矛盾,面对这些棘手的问题,文帝是如何治理的?文帝竭力推行清静无为的绥靖政策,解决目下这些矛盾和困难。朱宝昌先生对这一绥靖政策,曾作出深刻地分析,他说:“对文帝的治天下,明末大思想家王船山归结为一个‘忍’字,一个‘让’字。文帝能忍人之所不能忍,能让人之所不能让。他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是这样呢?面对高皇身后留下来的一系列问题,根据他母子的亲身阅历,他感到除去忍和让,别无下手处,怎样对付,也不合适。船山指出这纯粹是道家的老学。船山的论断实在精确无比,是读透五千言后对文帝的治天下的方术的最高度的概括。’(《论西汉文景之治和先秦黄老思想》)这一忍,天下便无事,用武之地没有了,李广当然就不遇时。但到了武帝,情况就大不相同了,武帝发动了对外战争,尤其对匈奴大规模战争。战争需要英雄,这是一个英雄的时代。英雄将成为这个时代的宠儿!李广赶上了这个大好时代。他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这就说明李广难封,既不是才能问题,也不是机遇问题。

既然才能、机遇都不是他难封的原因,那么导致李广难封的原因是什么呢?

司马迁虽然没有正面回答,但对他提供的史料加以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李广的悲剧是汉武帝一手炮制的。汉武帝为什么要迫害这样一位为刘家社稷出生入死的英雄呢?李广虽然是汉代人物,接受的却是先秦的国士遗风,在国士遗风的熏陶下,具有国士的品格和作风。国士之风到了汉代,统治阶段不再需要它了,需要的则是另一种社会风气,不必为个人负责,只需为皇帝一人负责。李广没有适应这一转变,这就导致了他的悲剧命运。

由先秦国士的流风余韵造就的美丽人格,具有先天的悲剧性,这恰恰构成了李广的性格特征。

疾恶如仇。杀霸陵尉,因为霸陵尉曾伤害了他的尊严,人格受到了污辱。按照先秦人的意识,一个人的尊严与人格,如同生命,所以要以生命来维护。

敢死好名,奋不顾身。比如遇左贤王军,众寡悬殊,李广毫不畏惧,与敌展开了殊死搏斗。表现出李广奋不顾身,视死如归的凛然正气。

廉洁爱士。李广“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乐为用。”

这美丽的人格,正是先秦国士的流风余韵的表现。司马迁本人就是一位具有国士精神的人物,所以他特别敬仰具有国士风格的人。他不但为这些人立传,在现实中,不怕下狱,为李陵这样的人仗义执言。他为李陵讲话,是因为李陵具有国士之风,“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予义,分别有让,恭俭下人。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所以为有国士之风”(《报任安书》)。国士之风不仅具有美丽的人格,而且还具有进步的社会意义。朱宝昌先生对它的产生、作用和影响有着精辟的论述,他说:“这时,人才开始意识到他的地位和尊严。一个人的地位、前途,决定于他的才能、学术,而不是决定于他的家世。于是社会上出现了一批特立独行的新型人物。他们身上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的豪情胜概。他们把所处的时代的伟大精神体现在他们自己的人格里。他们专以打击豪强、扶植善良为己任。他们轻生尚勇,也死好名(决非好虚名、浮名)。他们似乎毫无个人的人间俗望。他们重交尚义,一言与之,终身不改。他们专以为人们解决困难和问题,似乎他们自己毫无困难问题需要解决。他们当然谈不到随波逐流,趋炎附势,这就是汉兴七十年后,太史公司马迁所歌颂的国士之风。司马迁本身也便是这个风气中的人。鲁仲连、虞卿、荆轲、侯生、朱亥、乐毅等都是这个风气中的人。吴季扎及信陵君无忌,则都以贵公子的身份闻其风而悦之。他们确实是点缀这个光明俊伟的时代的明星。(《先秦人物·政治·意识形态·社会风尚总论略》)

国士之风是时代的产物,由国士之风造就的璨烂群星,曾为地主阶级夺取政权起过积极的作用。如今的地主阶级是封建统治阶级,具有破坏社会秩序的浪漫豪侠的精神气概,他们再也用不着了,国士之风的时代从此结束了,地主阶级与国士之风从此一刀两断!产生国士之生的沃土从此流失了,国士之风在一个不允许出生的时代,在贫瘠的土地上顽强地滋生出来,因此,打在李广性格上的烙印是上一个时代的印记,这就决定了他的性格具有先天的悲剧性。

这个时代不需要具有国士之风的人,而李广却没有改变它以迎合统治阶级的需要,而是坚持它,发扬它。不管他的动机如何,但在客观上与统治阶级的要求则是背道而驰的,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他的悲剧。这个时代,封建地主阶级提倡的社会风气,与上一个时代完全不同。标志人性觉醒的独立人格,被扼杀了。这个时代用专制的手段,造成这样一种社会风气,不能有个人意志,要人们成为唯唯诺诺,俯首贴耳的顺民。具有鲜明个性,以实现自我价值为目的的国士之风,无疑是对这个风气的破坏,自然为封建统治阶级所不容。李广没有认识到这一历史的转变,即使认训,具有国士之风的人是不大容易改变的。让他们弃绝浪漫主义豪情的国士之风,犹如扼杀了天性的“羁鸟”,眷恋的依旧是山林。这样,李广的悲剧便为必然。

统治阶级从其统治利益出发,向人们提出了新的道德标准,“要培养一种老老实实,本本分分,在新的秩序下过日子的社会风气(《两汉文学·政治·学术思想总论略》)”。适应不适应新的道德标准,新的社会秩序,愿不愿接受正统思想,尤其对于官吏,决定着他们的前途和命运。但不难看出,李广带兵是不符合汉家规范的。守规矩,搬教条,不能有任何能动性,即使它符合君主的利益,也是不能允许的。

卫青、霍去病,这样的著名将领,就懂得怎样培养自己的奴性性格,讨得主子的欢心与信任。霍去病对待士卒与李广“宽缓不苛”截然不同。“其从军,天子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遗弃梁肉,而士有饥者。”(《卫将军骠骑列传》)他岂不懂得爱兵如子道理?他之所以忍辱负重,在于不在军中树立自己的威望,以取得武帝的信任,以求久安其位。李广则不然,他深爱士卒,士卒“咸乐为之死”,“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李将军列传》),生前死后,享有这样崇高的威望,活在人们心中,一个天子未必就能如此!他这样做,绝对不是为了树立他个人,更不是野心勃勃,与天子争夺军心、民心。这是他美丽人格的必然产物!但在客观上起到了枝大于本的作用,你将至高无上的皇帝置于何地?他不知殿现自己的国士之风,将会带来怎样的危害。

卫青更是乖巧。对苏建的处理,明明是他职权范围的事,可是他硬是将权交给主上,为的是取悦主子。他说:“且使臣职当斩将,以臣之尊宠而不敢自擅专诛于境外,而其归天子,天子自裁之,于是见为臣不敢专权,不亦可乎?”(《卫将军骠骑列传》)一个典型的乡愿,一个十足的滑头!就是这种人才能够被重用。维护天子的绝对权威,李广哪里知道这个诀窍?比如,当他任右北平太守时,他立即请求霸陵尉与俱,至军而杀之。生杀之权,属天子,还是属你李广?这分明眼里没有皇帝!武帝之所以能容忍,因为急需用他,顾不得与他计较,由他去吧!帐,最终是要算的。

在文景时,与李广同为九卿的李蔡,才能在中等人之下,名声比李广差远了,可是到了武帝,扶摇直上,竟为列侯,位至三公。无能而荣宠,朝廷重用的到底是一批什么人?让人无法理解。这已不是“周公吐哺”,求贤若渴的先秦时代,才能在这个时代黯然失色!凭本事封侯晋爵,是对善良人的欺骗。李广认为自己有才能,就能取得封侯,实在是天真!

导致李广悲剧的原因之三,是汉武帝对李广的压制与迫害,亲手炮制了李广的悲剧。

在《李将军列传》里,司马迁反复提到才能不及中等的人,却能建立封侯之功,而天下无双的李广,竟然没有一次立下封侯之功,这是为什么呢?现在我们来讨论这个问题。国士之风流行于先秦,而不合于汉,具有国士之风的人就难奋发有为,而且厄运就在前头。“汉兴, 禁网疏阔,未之匡改也。”(《汉书·游侠传》)这是指无为而治的绥靖政策时代。如果说汉兴还没有力量匡改,那么,到了武帝,匡改的时机便成熟了,他开始收拾各色各样的不合规格的角色了。首先向哀怨雄奇的国士之风兴师问罪因为他们能为民众排忧解难,“且缓急,人人所时有也……况以中材涉乱世之末流乎?其遇害何可胜道哉!”(《游侠列传》)小民百姓需要他们,他们是弱者的救星!可是在统治阶级眼里,这批人是出格的人,“权行州邑,力折公侯’(《汉书·游侠传》),势力真是不小,这还了得!他们的存在,对绝对权威是无形的动摇。武帝还能坐视不理吗?还能任其泛滥吗?武帝要下手了!郭解的悲剧是一个典型的事例。郭解是一个充满国士之风的浪漫豪侠,深受人们爱戴,他并未杀人,也没有指使杀人,但公孙弘却深文罗织:“解布衣为任侠行权,以睚眦杀人,解虽弗知,此罪甚于解杀之,当大逆道。”(《游侠列传》)不杀人,却胜于杀人,这是什么逻辑!司马迁不能懂,但正统史学家班固他懂,还为这一强辞夺理的逻辑作了注:“郭解之伦,以匹夫之细,窃生杀之权,其罪已容于诛矣。”(《汉书·游侠传》)这分明是说,生杀之权是天子的,郭解,一个匹夫,怎能众望所归,操生杀之柄呢?虽然如此,国士之风的美丽人格,班固也不能抹杀,“观其温良泛爱,振穷周济,谦退不乏,亦皆有绝异之姿。”)然而,这在统治阶级眼里,被认为是“不入于道德”的!这就给国士之风定了性,划为禁绝之列。

尽管国士之风属于禁绝之列,最终的命运是一样的,但武帝对待这批人是有区别的。武帝没有象对待郭解那样对待李广,这并不是他的幸运,因为他还有可利用的一面,抗击匈奴,还需要他这样的英雄。但也并不因为他的才气天下无双,武帝就对他放手使用,相反,武帝采取了限制使用的卑鄙手段,大材而小用,总让你的才能能施展却又施展不开,束手束脚,因此,就难建立足以封侯的战功。软刀子杀人,不残忍,也阴毒!当李广再无利用价值时,便一脚将他踢开,毫无君臣之义,冷酷极了!比如元狞四年,武帝表面同意李广为前将军,随卫青击匈奴。李广已是六十多岁的老将军了,这是他争取封侯的最后一次良机,因此,对他太重要了,也太宝贵了!可是武帝两面三刀,阴诫卫青:“以为李广老,数奇,毋当单于”(《李将军列传》)。这纯粹是无稽之谈!显然是阻挠,但他推给了卫青,武帝这一阴谋手段,李广至死不能明悟究竟是谁迫害了他,是谁制造了他的悲剧,含恨九泉!这位忠厚的英雄,更令人同情!

李广出生入死,抗击匈奴,为汉家王朝效力了近半个世纪,劳苦功高,无负于汉,但武帝为什么如此绝情呢?从武帝如何对待皇亲,我们就一目了然。“自魏其、武安、淮南之后,天子切齿。”(《汉书·游侠传》)一个是窦太后的堂侄,一个是王太后的弟弟,皇亲国戚,对他们,我们似乎听到他切齿的声响。武帝为何痛恨魏其、武安?要害就在厚待宾客。厚待宾客就能“取重诸侯,显名天下!”(《汉书·游侠传》)武帝认为这些俱乐部威胁着他的统治地位,武帝能不切齿?连魏其都不能幸免,李广岂能侥幸!

由此不难看出,具有国士之风的人,不论他是什么身份,什么地位,都难以挣脱武帝手上无形的屠刀!这就是武帝对李广如此绝情的原因之所在。

2004-12-29 23:50 远舟
太史公曰:侠以武犯禁,套用上来说:国士以风骨犯禁
这个禁就是“皇权至上”的禁吧

从前难以理解李广之难封,今日大有茅塞顿开之感~~

2004-12-30 00:25 实干司马
不是有种说法:李广面有数机。就是说李广面相奇特,不太讨皇帝喜欢,所以一直不候。

2004-12-30 00:33 晨山尚书
只能说李广缺乏政治的敏锐,无法理解汉武帝的心思,转变不了自己的作风。

2004-12-30 00:38 鬼眼狂刀
做人有自己的原则有什么不好

李广坚持自己的原则,混不好官场是正常的

 

2004-12-30 03:07 慕容燕然
李广杀霸陵尉明显是挟怨报复,李广的行为是滥用职权,目无法纪。
李广曾经杀降羌800多人,这无疑是李广的一大污点“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
汉武帝时期司马迁详细记载的两次战斗中李广无不是被敌人包围然后凭借自己的骁勇和沉着脱险,但他的部下损失惨重。这种经历一方面相当有传奇色彩,另一方面也说明李广没有统帅大军的能力。
所以李广难封怪不得别人。

2004-12-30 10:03 桓大司马
呵呵,看了唐兄此文,某家想到近人某之一首咏史七绝:

使君若遇高皇帝,未必能逃五鼎烹!

2004-12-30 10:24 sincery
不管什么时候,统治者都不希望下属有什么‘国士’之风吧,就好像我们老板一样。。。

2004-12-30 11:30 jiang791016
统治者需要的是为他服务的人,而不是威胁他地位的人。所以有个性又有才能的人一般是混不好官场!

2004-12-30 11:36 南宫如水
李广是否真有封候之功,说法不一啊

2004-12-30 12:10 宇文
有个记载:
李广从周亚夫平七国之乱,乱平,叙功未毕,从梁孝王手里接来了封侯印绶。--身为中央臣子,却擅自接受诸侯的封爵?故此战褫夺功劳。  此为李广悲剧的开始。。。

另外就如肃杀所说,每战自身伤亡惨重,如何论功,李广每战,“杀虏亦过当”,如此将军,怎能封侯?

2004-12-30 17:16 斜出正入
郭解放现在就是一黑社会老大,而且势力已经渗透进中央的那种。

2004-12-30 17:20 q42474112
汉武帝是中国帝王最初的标本
榜样
模范

2005-1-1 00:35 中庸
对李广我们更多的是惋惜!

2005-1-1 14:37 凝雪幻
如果以寡敌众损军为过,卫青重创匈奴,归马十一二,功立的也不气直了

此间但论国士,非止营营,君固与论,不言桃李。

捉史记下伤怀。为一恸之。

2005-1-1 19:37 金庾信
[quote]原帖由[i]帕拉丁[/i]于2004-12-30, 12:10:15发表
有个记载:
李广从周亚夫平七国之乱,乱平,叙功未毕,从梁孝王手里接来了封侯印绶。--身为中央臣子,却擅自接受诸侯的封爵?故此战褫夺功劳。  此为李广悲剧的开始。。。

另外就如肃杀所说,每战自身伤亡惨重,如何论功,李广每战,“杀虏亦过当”,如此将军,怎能封侯? [/quote]
从这件事情上也可以看出李广不拘小节的一面,这样的性格,在官僚体制下是难生存。李广的遭遇有点像巴顿,不过巴顿还是比他幸运多了。

2005-1-8 10:04 宇文
这能叫不拘小节?
你老板派你做事兼给别人帮忙,事后别人给你一个(他公司的)技术主管的头衔,你就理所当然的接受了?

2005-1-8 14:34 风刀霜剑
从深层次分析了李广难封的原因,简单一点就是帝王的喜好决定了臣子的命运,文帝用老,景帝用

文,武帝用少,李广终不得封。李广的运气也真的很背,要么一同出兵,偏他不得战机;要么因人

之过,牵连及己;个人观点:广杀霸陵尉,纯属报私怨,非公也;降羌而杀之,不宜,但绝非因此

而不封侯。广善养士卒,身先为率,此与关羽相似,但不修制度,又其一弊也。
[quote]有个记载:
李广从周亚夫平七国之乱,乱平,叙功未毕,从梁孝王手里接来了封侯印绶。--身为中央臣子,

却擅自接受诸侯的封爵?故此战褫夺功劳。 此为李广悲剧的开始。。。

另外就如肃杀所说,每战自身伤亡惨重,如何论功,李广每战,“杀虏亦过当”,如此将军,怎能

封侯? [/quote]
不止此处何处?,“杀虏亦过当”又从何而来?望指明。
况且,就算杀虏过当,怎么就不能封侯?

还有霍去病哪里是什么故做姿态,不过是他虽善战而不善治军罢了。我倒觉得卫青做法很对,不擅

专,善避嫌,为臣本分,天子不疑,厚禄终身。

说武帝迫害他也未免太过,他又不结党营私,洁身自好,那里借威胁到皇权皇威了。武帝大概不喜

欢重用他,所以就很难成就他。

2005-1-8 17:40 宇文
[color=blue]史记 李将军列传[/color]
1.  吴楚军时,广为骁骑都尉,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color=blue]以梁王授广将军印[/color],还,赏不行。 封候一说出自蘅塘退士编唐诗三百首的”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的注释
2.李广的战绩   
    1.其后四岁,广以韂尉为将军,出鴈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吏当广[color=blue]所失亡多[/color],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
    2.元朔六年,广复为后将军,从大将军军出定襄,击匈奴。诸将多中首虏率,以功为侯者,而广军无功。
    3.后二岁,广以郎中令将四千骑出右北平。是时广[color=blue]军几没[/color],罢归。广[color=blue]军功自如[/color],无赏。

[color=blue]  汉书 卫霍列传  “广与战二日,死者过半,[size=3]所杀亦过当[/size]。”[/color]

以鲜血染红的顶子,也要敌人的血多过自己人的才行。。。
公孙敖、赵食其之辈那个不是如此,难道因为李广悲情就可以例外吗?

2005-1-10 13:15 yaosj02
说到自身损失惨重问题,李广利征大宛损失也非常惨,但刘彻还不是照奖不误.可见皇帝的人品不行是很大的元素.如果换做是曹操,李广就好比张辽;如果换做是孙权,李广就好比是甘宁.
李广是那种敢于孤身犯险的人,这不是说他没有指挥大军的才能.李广从没有带领过一支有相当规模的军队,这明明就是刘彻不给他带!
何况大漠作战地形因素很小,两兵相斗比的就是勇敢.即使是霍去病带兵所进行的漠北大战,也只是一场拼消耗的战斗而已,汉军损失照样惨重.
所以说从李广个人才能来看,他完全是有资格封候的

2005-1-10 13:39 luckylan
呵呵 看看你周围的那些高官们  他们是怎样爬上去的? 都是凭自己本事上去的么? 再看看他手下,难道那些下属都是窝囊废不成?
兔死狗烹对哪个执政者来说,都不失为一个好计策。
汉朝初期那些诸王叛乱就够皇帝闹心的了,还封一个深得军心的李广什么侯!

2005-1-10 16:27 老人七十杰
[quote]原帖由[i]yaosj02[/i]于2005-01-10, 13:15:11发表
说到自身损失惨重问题,李广利征大宛损失也非常惨,但刘彻还不是照奖不误.可见皇帝的人品不行是很大的元素.………….即使是霍去病带兵所进行的漠北大战,也只是一场拼消耗的战斗而已,汉军损失照样惨重.
所以说从李广个人才能来看,他完全是有资格封候的 [/quote]
李广利征大宛要分2次看,第一次汉武帝是大怒,使使遮玉门,曰军有敢入者辄斩之,赏是谈不上的。第2次战斗的损失不算大,用史记的话说就是“战死不能多”。
如果一定要用三国的人物来比,李广往好的比就是像演义里的吕布,张飞。
相当规模的大军是什么概念呢?像卫霍那样吗?若一定要带相当规模的大军才能有机会发挥、封候,那李广部下的军官和士兵们,有的也有封侯这又怎么解释?
霍去病击匈奴损失惨重这点不知是从那里得知的。若损失过大,如卫青最后一次击匈奴,因为李广李英雄的迷路缘故,和匈奴杀伤大当,结果是大将军不得益封,军史卒皆无封侯者。
从李广的事迹来看,他不战死或因过失被罚死真可算的上是幸运无比了。若要论资格封侯也要拿出像样点的功绩。要不就成了像你楼下那位说的一样“看看你周围的那些高官们 他们是怎样爬上去的? 都是凭自己本事上去的么? ”

2005-1-10 18:04 宇文
[quote]原帖由[i]luckylan[/i]于2005-01-10, 13:39:19发表

汉朝初期那些诸王叛乱就够皇帝闹心的了,还封一个深得军心的李广什么侯! [/quote]
汉景、汉武封了多少侯?
自己看史记去

2005-1-10 18:08 捕风捉影
封李广海西侯,食邑八千户。

2005-1-10 23:32 阿鲁卡德
我就奇怪,为什么李广手下有那么多封侯的?
要说吃败仗,损失大,李广有责任,他的部下也应该有责任;
要说打胜仗,他的部下有功劳,他也应该有功劳!!!
更何况,从李广难封可以看出当时的人认为他的能力应该封侯,他的功劳也应该封侯。

2005-1-10 23:40 宇文
跟着李广干,封侯好像没戏;离开李广,跟着别的将军,就鸿运高照了(估计是)
李广--天煞灾星?

2005-1-11 00:40 老人七十杰
[quote]原帖由[i]阿鲁卡德[/i]于2005-01-10, 23:32:51发表
我就奇怪,为什么李广手下有那么多封侯的?
要说吃败仗,损失大,李广有责任,他的部下也应该有责任;
要说打胜仗,他的部下有功劳,他也应该有功劳!!!
更何况,从李广难封可以看出当时的人认为他的能力应该封侯,他的功劳也应该封侯。 [/quote]
功劳这东西能这样算的吗?又不是NBA,坐一个赛季的板凳球队拿冠军也能跟着弄个冠军戒指。要按你这样算,李广公孙敖等有过失按律当斩时那岂不是还要拉上数万人陪葬?难道汉兵还富到能给自己赎罪?
无缘无顾的,就凭认为自己的能力能封侯就要封侯?那要功绩来干什么?东方朔那种自大狂又要居什么高位?
还有一点要注意,李广哪怕在发牢骚时也不是说为什么凭我的功绩还不能封侯?用史记的话说就是:无寸尺之功以得封邑者。

2005-1-16 18:27 狄人杰
李广确有才能,然而正如肃杀兄所言,他的缺点也是很明显的,杀霸陵尉,坑降兵,是很犯忌讳的事情。另外,据说他是秦人,汉室因而很是防范他。

2005-1-16 19:24 sukerwl
李广以有才力,力战闻名。做了太守也是一样。关于他的事迹,全是格斗,并没有什么大略。李广治军极为简易,不被突袭,实在是运气。带大部队出击时从来没有大的胜利,他只是以能斗得到士兵崇敬。独立带兵从没有超过五千,一遇战事,急欲求战。只能说是一个很好的战士,不能说是好将军。

2005-2-13 15:44 小早川流水
小女子是这样认为的~

李广固然很厉害,气魄摄人,在对匈奴的战争中也立下过一些战功~
但是,汉朝一直承袭秦制,要有很大军功的人才能封侯,而李广说白了只是个猛将,而非有才的统帅。匈奴人畏惧李广的大概也只是他的箭法。李广每次作战都不能有很大的突破,取得赫赫战功,还打了不少败仗,虽有战功,达不到封侯的地步。
就算是这样,只要有机会还是可以建立功勋,以达到封侯的标准的。但是为什么他没有封侯呢?那是因为李广是上一辈留下来的将军。而汉武帝这样自负的人显然希望能自己培养一个独当一面的将领,好显示自己比父辈强,这样一来,李广就缺少了建立功勋的机会。
还有一点,李广是一个有很高威信的将军,汉武帝可以通过压制他,以达到捧卫青的效果。毕竟用自己的嫡系部队,一手提拔起来的卫青、霍去病要好的多,又可显示自己用人,发掘人才的独到眼光。这是帝王的通病。

可以说的是,李广的悲哀是他自己生不逢时,又没有过人的才华,汉武帝弃之,是很正常的

2005-2-13 15:49 龙宽九段
李广只能说是关羽样的将才!

2005-2-13 15:53 小早川流水
[quote]原帖由[i]龙宽九段[/i]于2005-02-13, 15:49:27发表
李广只能说是关羽样的将才! [/quote]
不对,关羽可不止是将才,当初关羽直逼得曹操都要迁都以避锋芒,就可知关羽的才能~

2005-2-14 00:02 zlei
印象中李广好象是第一个让匈奴人望而生畏的人吧,可怜啊

2005-2-14 02:16 青石
汉武帝要给卫青的儿子封侯
可是 他们还没长大 更谈不上杀敌立功

可见 封不封 很大程度上还是看帝王个人意见

如果汉武真的封了李广
其他人相必也不会不服

2005-2-14 09:42 wzz1968
李广难封是因为他没有争到可以封侯的战功,要知道,西汉政府可是凭战功进行封侯的,李广战绩最好的情况是杀敌与自伤相当,这能叫战功吗.

2005-2-14 10:53 真理无常
[quote]原帖由[i]小早川流水[/i]于2005-02-13, 15:53:26发表
不对,关羽可不止是将才,当初关羽直逼得曹操都要迁都以避锋芒,就可知关羽的才能~ [/quote]
只需要避锋芒

就说明了只是个将才。


路上见条野狗,我都知道要躲着走呢
比喻可能过激,但性质应该没有错的


个人人认为关羽才能不如张飞

2005-2-21 23:02 飞雨落花中
《汉武大帝》里扮演李广的演员就是以前央视《三国演义》里扮演关羽的演员。看来导演也觉得李广和关羽有相似之处。

2005-2-21 23:17 白马骑兵
李广是猛将,但不是帅才。而且生不逢时。
愿自己吧

2005-2-22 09:34 胡无心
[quote]原帖由[i]青石[/i]于2005-02-14, 2:16:06发表
汉武帝要给卫青的儿子封侯
可是 他们还没长大 更谈不上杀敌立功

可见 封不封 很大程度上还是看帝王个人意见

如果汉武真的封了李广
其他人相必也不会不服 [/quote]
那就要看李广的老爸有没有卫霍一样的战功。还有没有一个皇后姑妈?
毕竟封妻萌字和封外戚在古代都是很常见的事情!

2005-2-22 09:38 胡无心
[quote]原帖由[i]飞雨落花中[/i]于2005-02-21, 23:02:06发表
《汉武大帝》里扮演李广的演员就是以前央视《三国演义》里扮演关羽的演员。看来导演也觉得李广和关羽有相似之处。 [/quote]
这是哪门子的理由呀?导演也不是史学权威。而且鲍国安演过曹操之后马上演的角色是林则徐呢,这又怎么说?

2005-2-22 12:11 廖化将军
[quote]原帖由[i]青石[/i]于2005-02-14, 2:16:06发表
汉武帝要给卫青的儿子封侯
可是 他们还没长大 更谈不上杀敌立功

可见 封不封 很大程度上还是看帝王个人意见

如果汉武真的封了李广
其他人相必也不会不服 [/quote]
开什么玩笑:

大将军青出塞,捕虏知单于所居,乃自以精兵走之,而[color=blue]令广并于右将军军,出东道。东道少回远,大军行,水草少,其势不屯行[/color]。广辞曰:“臣部为前将军,今大将军乃徙臣出东道,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乃令一得当单于,臣愿居前,先死单于。”[color=red]大将军阴受上指,以为李广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color]是时,公孙敖新失侯,为中将军,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广。广知之,固辞。大将军弗听

2005-2-22 12:14 廖化将军
这个需要史学专家么?
看过李广传的
都知道是存心要让功给卫爱卿
存心怕李广抢了功去
是这样子“难封”的
骂胡阿姨,固然是该骂的
那好歹也得自己看了历史再骂吧?
跟着起哄算虾米?

2005-2-22 13:03 sukerwl
[quote]原帖由[i]廖化将军[/i]于2005-02-22, 12:11:47发表
[quote]原帖由[i]青石[/i]于2005-02-14, 2:16:06发表
汉武帝要给卫青的儿子封侯
可是 他们还没长大 更谈不上杀敌立功

可见 封不封 很大程度上还是看帝王个人意见

如果汉武真的封了李广
其他人相必也不会不服 [/quote]
开什么玩笑:

大将军青出塞,捕虏知单于所居,乃自以精兵走之,而[color=blue]令广并于右将军军,出东道。东道少回远,大军行,水草少,其势不屯行[/color]。广辞曰:“臣部为前将军,今大将军乃徙臣出东道,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乃令一得当单于,臣愿居前,先死单于。”[color=red]大将军阴受上指,以为李广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color]是时,公孙敖新失侯,为中将军,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广。广知之,固辞。大将军弗听 [/quote]
所以我一直想奉劝大家 学习历史不是那么简单的事 自以为看过点史书就了不起了 对专家学者不屑 殊不知这种想法是很可笑的 如果一开始就不看各种学者的文章 各种错误会越来越多 比如常识性的、学术性的、断章取义性的、以偏盖全性的、先入为主性的等等 而自己却浑然不知 反到自我感觉良好 这就叫走火入魔 那个什么廖化将军身为斑竹却也不能幸免 可见有多悲哀

刘彻不是不给李广机会
元光六年 李广出雁门无功被擒
元朔六年 在诸将多中首虏率为侯者的情况下广军无功
元狩二年 作战不利几乎全军覆没

而元狩四年幕北大战是汉朝对匈奴的一次重大军事打击 只能胜不能败 汉武帝正是因为此战关系非常重大 所以要用人谨慎 李广这种屡败屡战的人肯定不能用 启用近几年来战绩出色的年轻将领指挥有何不可?事实证明汉武帝是对的 卫、霍大捷 李广又迷路了

2005-2-22 13:40 廖化将军
1、李广是前将军,被调去“东道少回远,大军行,水草少,其势不屯行”的东道,所以迷路。他在正面会迷路吗?

2、红字部分,请你说说班固同志的意思是什么,好吗?

3、“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

敖是谁?上次他做了什么?

“要用人谨慎 李广这种屡败屡战的人肯定不能用 启用近几年来战绩出色的年轻将领指挥有何不可?”

是时,公孙敖新失侯,为中将军,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广。广知之,固辞。

2005-2-22 13:52 廖化将军
[quote]原帖由[i]sukerwl[/i]于2005-02-22, 13:03:07发表


而元狩四年幕北大战是汉朝对匈奴的一次重大军事打击 只能胜不能败 汉武帝正是因为此战关系非常重大 所以要用人谨慎 李广这种屡败屡战的人肯定不能用 启用近几年来战绩出色的年轻将领指挥有何不可?事实证明汉武帝是对的 卫、霍大捷 李广又迷路了 [/quote]
照个相

附点资料: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春天,以合骑侯公孙敖为中将军,太仆公孙贺为左将军,翕侯赵信为前将军,卫尉苏建为右将军,郎中令李广为后将军,左内史李沮为强弩将军,秋天,卫青又率六将军从定襄出击,斩首万余人.但苏建、赵信部失败,赵信降匈奴.霍去病18岁封冠军侯。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骠骑将军霍去病与合骑侯公孙敖都从北地出兵,分道进军;博望侯张骞、郎中令李广都从右北平出兵,分道进军。这次霍去病的部下有赵破奴等三人封侯。这年浑邪王归汉,西线不战而定。这次迷路的是谁?力战的是谁?广以郎中令将[color=blue]四千骑[/color]出右北平,博望侯张骞将万骑与广俱,异道。行数百里,匈奴左贤王将[color=blue]四万骑[/color]围广,广军士皆恐,广乃使其子敢往驰之。敢从数十骑直贯胡骑,出其左右而还,报广曰:“胡虏易与耳。”军士乃安。为圜陈外乡,胡急击,矢下如雨。汉兵死者过半,汉矢且尽。广乃令持满毋发,而广身自以大黄射其裨将,杀数人,胡虏益解。会暮,吏士无人色,而广意气自如,益治军。军中服其勇也。明日,复力战,而博望侯军亦军,匈奴乃解去。汉军邑,弗能追。是时,广军几没,罢归。汉法,博望侯后期,当死,赎为庶人。广军自当,亡赏。

元狩四年(前119)骠骑将军霍去病对左贤王机动作战成功,封狼居胥山。赵破奴增封三百户,李敢封关内侯,赐食邑二百户。当时精兵在霍,苦战在卫。上令大将军青、票骑将军去病各五万骑,步兵转者踵军数十万,而[color=red]敢力战深入之士皆属去病[/color]。去病始为出定襄,当单于。[color=red]捕虏,虏言单于东,乃更令去病出代郡,令青出定襄。[/color]郎中令李广为前将军,太仆公孙贺为左将军,主爵赵食其为右将军,平阳侯襄为后将军,皆属大将军。卫青对单于:青军出塞千余里。。。大风起,沙砾击面,两军不相见,汉益纵左右翼绕单于。单于视汉兵多,而士马尚强,战而匈奴不利,薄莫,单于遂乘六骡,壮骑可数百,直冒汉围西北驰去。汉军左校捕虏,言单于未昏而去,汉军因发轻骑夜追之,青因随其后。匈奴兵亦散走。

2005-2-22 14:09 有事烧纸
[quote]原帖由[i]廖化将军[/i]于2005-02-22, 13:52:22发表
[quote]原帖由[i]sukerwl[/i]于2005-02-22, 13:03:07发表


而元狩四年幕北大战是汉朝对匈奴的一次重大军事打击 只能胜不能败 汉武帝正是因为此战关系非常重大 所以要用人谨慎 李广这种屡败屡战的人肯定不能用 启用近几年来战绩出色的年轻将领指挥有何不可?事实证明汉武帝是对的 卫、霍大捷 李广又迷路了 [/quote]
照个相  [/quote]
不过如果我迷信的话,一定也在关键时刻把李广调开。。。。倒不一定是才能问题,至少在幽深压抑的殿堂上看起来,李广其人确实是有点霉星高招,打仗的风险大概出海要大。。。

2005-2-22 14:55 廖化将军
刚刚才看到S 朋友转帖的:

我们为什么要敬仰那遥不可及的汉朝 转贴 sukerwl

元狩三年秋(前122年),匈奴骑兵数万人再次攻击右北平地区,掠杀千余人。汉武帝获知赵信为匈奴单于献计,试图囤积精兵于漠北以待汉军。于是命令卫青和霍去病率领前所未有的骑兵大军,辅以数十万步兵辎重部队,深入匈奴深处寻找其主力部队。匈奴俘虏错误的情报让卫青而不是霍去病与匈奴主力相遇。卫青用武刚车(一种有边有盖的古代战车)结阵,同时派出两翼骑兵冲击匈奴骑兵。在两强相遇中,单于在汉帝国远征大军面前脱逃。这一战卫青击溃匈奴主力,并焚毁匈奴赵信城而还。

这是什么意思?“匈奴俘虏错误的情报让卫青而不是霍去病与匈奴主力相遇。”~原来sukerwl 也知道卫青面对的是匈奴主力呀?

我还担心你万一死硬派横着说单于是小部队左贤王是大部队,那样的话,我还真说不过你

2005-2-22 15:22 廖化将军
“匈奴俘虏错误的情报让卫青而不是霍去病与匈奴主力相遇。”~

定襄在哪里?代郡在哪里?

2005-2-22 15:26 无闻
[quote]原帖由[i]鬼眼狂刀[/i]于2004-12-30, 0:38:53发表
做人有自己的原则有什么不好

李广坚持自己的原则,混不好官场是正常的

  [/quote]
同意!
不是李广没有将才,只是做人差点阿!(和偶差不多  )

可惜可惜...

2005-2-22 21:52 sukerwl
[quote]原帖由[i]廖化将军[/i]于2005-02-22, 13:40:55发表
1、李广是前将军,被调去“东道少回远,大军行,水草少,其势不屯行”的东道,所以迷路。他在正面会迷路吗?

2、红字部分,请你说说班固同志的意思是什么,好吗?

3、“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

敖是谁?上次他做了什么?

“要用人谨慎 李广这种屡败屡战的人肯定不能用 启用近几年来战绩出色的年轻将领指挥有何不可?”

是时,公孙敖新失侯,为中将军,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广。广知之,固辞。 [/quote]
卫青与刘彻都同时感觉到李广此人不能当此重任 将其调到侧部协同作战 可见临阵指挥的元帅与统治者都分析过李广的多次用兵 同时觉得他不能当此重任 可见英雄所见略同 而就这么一个协同作战的任务他都不能有效完成 让他当前锋 后果不堪设想 那段红字也就是指的这个意思 即“卫、刘二人认为李广不能当此重任” 熬是指的公孙敖

至于公孙敖 曾与卫青有救命之恩 并且除了元光六年那次作战失利失七千人外 另两次出军 都没有象李广般轻敌损军 更没有被活捉的污点 考虑之下 用谨慎点的公孙敖换下李广再适合不过

2005-2-22 22:03 sukerwl
[quote]原帖由[i]廖化将军[/i]于2005-02-22, 13:52:22发表
[quote]原帖由[i]sukerwl[/i]于2005-02-22, 13:03:07发表


而元狩四年幕北大战是汉朝对匈奴的一次重大军事打击 只能胜不能败 汉武帝正是因为此战关系非常重大 所以要用人谨慎 李广这种屡败屡战的人肯定不能用 启用近几年来战绩出色的年轻将领指挥有何不可?事实证明汉武帝是对的 卫、霍大捷 李广又迷路了 [/quote]
照个相

附点资料: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春天,以合骑侯公孙敖为中将军,太仆公孙贺为左将军,翕侯赵信为前将军,卫尉苏建为右将军,郎中令李广为后将军,左内史李沮为强弩将军,秋天,卫青又率六将军从定襄出击,斩首万余人.但苏建、赵信部失败,赵信降匈奴.霍去病18岁封冠军侯。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骠骑将军霍去病与合骑侯公孙敖都从北地出兵,分道进军;博望侯张骞、郎中令李广都从右北平出兵,分道进军。这次霍去病的部下有赵破奴等三人封侯。这年浑邪王归汉,西线不战而定。这次迷路的是谁?力战的是谁?广以郎中令将[color=blue]四千骑[/color]出右北平,博望侯张骞将万骑与广俱,异道。行数百里,匈奴左贤王将[color=blue]四万骑[/color]围广,广军士皆恐,广乃使其子敢往驰之。敢从数十骑直贯胡骑,出其左右而还,报广曰:“胡虏易与耳。”军士乃安。为圜陈外乡,胡急击,矢下如雨。汉兵死者过半,汉矢且尽。广乃令持满毋发,而广身自以大黄射其裨将,杀数人,胡虏益解。会暮,吏士无人色,而广意气自如,益治军。军中服其勇也。明日,复力战,而博望侯军亦军,匈奴乃解去。汉军邑,弗能追。是时,广军几没,罢归。汉法,博望侯后期,当死,赎为庶人。广军自当,亡赏。

元狩四年(前119)骠骑将军霍去病对左贤王机动作战成功,封狼居胥山。赵破奴增封三百户,李敢封关内侯,赐食邑二百户。当时精兵在霍,苦战在卫。上令大将军青、票骑将军去病各五万骑,步兵转者踵军数十万,而[color=red]敢力战深入之士皆属去病[/color]。去病始为出定襄,当单于。[color=red]捕虏,虏言单于东,乃更令去病出代郡,令青出定襄。[/color]郎中令李广为前将军,太仆公孙贺为左将军,主爵赵食其为右将军,平阳侯襄为后将军,皆属大将军。卫青对单于:青军出塞千余里。。。大风起,沙砾击面,两军不相见,汉益纵左右翼绕单于。单于视汉兵多,而士马尚强,战而匈奴不利,薄莫,单于遂乘六骡,壮骑可数百,直冒汉围西北驰去。汉军左校捕虏,言单于未昏而去,汉军因发轻骑夜追之,青因随其后。匈奴兵亦散走。 [/quote]
可能你对历史的了解还不够

元狩二年那次 霍去病在孤军深入的情况下能找到敌人空虚薄弱的地方战而胜之 反观李广 在没有与张骞军集结的情况下 盲目进军 没能考虑到敌我之间的悬殊差距 你也用蓝字标明了一个四千骑 一个四万骑 兵法云“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 为什么李广不在原地多等张骞两日再出军?后面那段只能证明李广骁勇而无谋

元狩四年幕北大战的情况我知道 不用你贴了

2005-2-22 22:08 sukerwl
[quote]原帖由[i]廖化将军[/i]于2005-02-22, 14:55:43发表
刚刚才看到S 朋友转帖的:

我们为什么要敬仰那遥不可及的汉朝 转贴 sukerwl

元狩三年秋(前122年),匈奴骑兵数万人再次攻击右北平地区,掠杀千余人。汉武帝获知赵信为匈奴单于献计,试图囤积精兵于漠北以待汉军。于是命令卫青和霍去病率领前所未有的骑兵大军,辅以数十万步兵辎重部队,深入匈奴深处寻找其主力部队。匈奴俘虏错误的情报让卫青而不是霍去病与匈奴主力相遇。卫青用武刚车(一种有边有盖的古代战车)结阵,同时派出两翼骑兵冲击匈奴骑兵。在两强相遇中,单于在汉帝国远征大军面前脱逃。这一战卫青击溃匈奴主力,并焚毁匈奴赵信城而还。

这是什么意思?“匈奴俘虏错误的情报让卫青而不是霍去病与匈奴主力相遇。”~原来sukerwl 也知道卫青面对的是匈奴主力呀?

我还担心你万一死硬派横着说单于是小部队左贤王是大部队,那样的话,我还真说不过你  [/quote]
本来霍去病的精兵是准备应付单于主力的 结果卫青军碰上了 在这紧要关头 把数奇的李广调开没什么问题 至少公孙敖还不至于拖后腿 并且在用兵方面也比李广稍胜一筹(没被活捉 比较听话)这两点应该是在幕北大战这个关键时刻卫、刘两人同时考虑到的 试想 在以弱敌强的情况下 大将军青正在前线做着应付匈奴主力的紧急调度 这时李广又来个“不谢大将军而XX,意象愠怒而就部” 后果就不是迷路那么简单的了

2005-2-23 08:25 小马爱犬屋
李广的人品有问题,杀俘虏,杀同僚,偏又数奇,人又张狂,封不得侯是自然的。

2005-2-23 08:41 廖化将军
很自然么?李敢怎么又封了?虽然小,总是封了吧。他还揍卫老大呢?

2005-2-23 08:48 小马爱犬屋
揍卫老大在前还是封侯在前呢?
何况打人又不是人品问题,打的是上司更不是问题了。
如果李广当时(那天夜里)就胖揍霸陵尉一顿,偶佩服他,他偏不,等有权了再来收拾他,这叫什么人品啊?!

2005-2-23 11:09 宇文
悲情人物总是让人同情的,大概因为他们是弱者吧。。。
类似的,是是罗伯特.巴乔?

2005-2-23 11:11 〖凤凰〗大帅
这也许跟李广的性格有关系吧。

2005-3-9 13:17 faywong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2005-5-17 23:38 贾图
李广和关羽性格相似,所以也是陆树铭演的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