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2-23 23:42
浅草沉钟
大汉族主义歧视蒙古、满人。少数民族取得其军事胜利后,自诩为文化主体的汉族仍然坚持视其为蛮夷,一心想要驱逐鞑虏~~~~1500年到1800年间的中国是不是就错在这里:蒙古和满清的先后崛起本来可以是给老化的文明补充活力新血的机遇,历史给过中国这样的机遇,尤其是成吉思汗时期最为典型,他给欧洲以大创伤无意间阻滞了欧洲文明的发展,可惜大汉族主义选择了坚决排斥文明落后军事领先的异民族的做法。后来一再坚持此态度,对满族更是这样。在本该发展科学民主思想的关键时代,执迷不悟的陷在无休止的封建战争与民族斗争中,错失时机,不能完成封建中央集权到民主政体的进化。
造成落后的首要责任者不是满清皇室和整个清王朝统治集团,而是当时代表主流文化,拥有更好的文化渊源与教育背景的汉族知识分子精英阶层。他们早在北宋开始就走错了路线,后来有机会改变,但是没有把握机会,还在反方向上走的更远。满清到后半场的时候曾国藩左宗棠等人为代表的人才出场,大致同时期就有了洋务运动和北洋水师,带来了一线线的小光明....可叹....为什么不早出现这样的转机呢?
(摘自某人的高论)
********************************************
本不想多事,但偶看到上述的所谓高论还是忍不住发个贴字,以偶对历史的感受来谈谈,试述中国历史上的主流文化怎样与当权者合作来推动历史的进程.
某些人认为中国之所以落后是因为当时代表主流文化,拥有更好的文化渊源与教育背景的汉族知识分子精英阶层,拒绝与军事上先进,政治经济上落后的游牧民族统治阶级合作,来推动改变中华文明发的进程和方向.诚然这种想法是好的,取长补短嘛,但这种想法没有现实的实现基础,只是主观上的一厢情愿罢了,就好比爱尔兰的大文豪萧伯纳在一次聚会上,一位佳丽想其求婚道:咱们两结婚吧,生出来的子女一定是拥有你的头脑和偶的外貌的优秀结晶.萧伯纳听后回答道:如果生出来的孩子如果拥有的是我的外貌和你的头脑那不就糟了嘛.可见两个事物的结合,不总是各自优势的结合.一加一的结果并不往往是等于二.等于二的仅仅是众多结果中的一个特例.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的结合亦是如此,谁都知道强扭的瓜的滋味如何.让偶们看看中国历史上大的文化结合的结果是不是象某些人说的,是主流文化的自大的结果.
先说蒙元:蒙古人在在十三世纪初曾发挥出他们可惊的军事才能,缔造一个空前庞大帝国。但他们的政治才能却远为落后,这是由于他们的文化更为落后之故。蒙古人向外扩张,并没有任何政治理想,如中国儒家学派所倡导的吊民伐罪,也没有任何高级情操的动力,如基督教、伊斯兰教传播福音到天涯地角。蒙古人向外扩张的目的,只有两个:一是掠夺财富;一是满足征眼欲望。建立在这种野蛮本质和立国精神上的蒙元大帝国注定只能是个泥腿巨人,所以这个庞然巨兽并不能文明长河中前行很远,也许某些人会说,用农业文明加以改造啊,如同性格决定命运这句名言,蒙元先天不足的特性造成了它对与其他的文明都采取一种排斥心理,尤其是农耕文明很发达的汉文明.蒙古人根本轻视汉人,所以列为第三等和第四等国民。在蒙古人眼中,汉人除了供给他们固定的田赋外,没有别的用处。由一个三四等居民创造的文明在统治者眼里的地位可想而知了,既然统治者认为这个文明不重要呢,那么代表这个农耕文明主流文化的知识分子与其合作又从何谈起,九儒十丐是那时候知识分子社会地位的真实写照.整个蒙元只搞过四次科举考试,录取的人数还不到其管理阶层人数的4%,蒙古官员大多数是世袭的,每一个蒙古首长,如州长、县长,他所管辖的一州或一县,就是他的封建采邑,汉人则是他的农奴,他们对汉人没有政治责任,更没有法律责任。蒙古婴儿和幼童,往往很早地就继承了州长县长的位置,他的家人和侍奉他的奴仆,构成一个小型的宫廷。蒙古人都不会汉话,不识汉字,地方官员如此,中央官员也如此,蒙古大汗更很少会汉话和汉字。谁能指望这种排斥文明的管理阶层与掌握文明主流文化的知识分子精英们来开创什么历史新纪元,那不啻乎痴人说梦嘛!
某些人会说蒙元是做的不怎么样,那满清不是做的很好吗,那知识分子精英们为什么不和满清统治者合作来改写历史呢,事实果真如此吗?满洲人以绝对少数统治绝对多数,以一个落后的部落统治一个文化深厚的古老帝国,有随时被消化掉了的危险,当然十分戒惧。它严厉地禁止满汉通婚,并尽可能排除汉人担任高级军官。在行政管理上,它不能不用汉人,但在满洲人的眼睛里,汉人只是乞丐,由满洲人赏碗饭吃而已,连他们的奴隶都不如,也不赋给汉人权力。汉人宰相见了满人宰相,汉人部长见了满人部长,都要下跪。会议的时候,满人宰相部长昂然上座,汉人宰相部长跪在他们的旁边,满洲人不开恩叫他们起来,汉人不敢起来。有时候满洲人谈得高兴,忘记开恩,年老的汉大臣跪得太久,甚至仆倒在地。满洲人的想法是,用强大的压力,培养汉人对满人的顺服奴性,直到永远。
满洲民族所承受的中华文化,跟五世纪北魏帝国鲜卑民族所承受的中华文化,完全相同,主要的是儒家系统的文化,而清王朝承受的更为狭隘,只是儒家系统中的理学的部分。所以,虽然王朝政权和统治者改变,而构成大黑暗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基础不变,科举八股和酷刑诏狱不变,祖先崇拜和服丧三年不变,反对任何改革的情结不变。也就是,酱缸不变。举一个例子作为说明,监察部委员(御史)谢济世解四书之一的《大学》时,采用另一古书《礼记》原文,而没有采用理学大亨朱熹的见解,第五任皇帝胤礻真就勃然大怒,判决谢济世死刑。后来好不容易免死,但仍罚做苦工。在这种背景下,人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都被酱死。
这是个知识分子普遍感到压抑和自危的白色恐怖时代,与蒙元时代文人的压抑还有显著的不同,蒙元文人的压抑是由于自身受到冷遇和被视如草芥而形成的,他们还可以通过吟诗做画,写剧本来发泄心中的不满.而满清的文人虽然在统治者表面尊儒的形式下社会地位略有提高,但由于每个人头上都悬着把无形的刀,这把刀就是满清的杀手裥文字狱,满清把本不属于它的首创的东西真是发挥到了极至.文人们稍不留意,就会踩线而招致杀身灭族之祸,即使你说的写的都是圣贤书也不例外,要不然因为某个主考官某年出了个<大学 礼记>上的一句"维民所止"的圣人之言,被影射成要砍雍正的脑袋而自己全家掉了脑袋.偶想即使理学大儒朱熹生活在满清时代也免不了要掉脑袋.可见吟诗做画这种书法内心情感的基本方式在满清成了格外慎重之事.满清文人独善其身的最好方式就是不留片纸在人间,乾隆朝的受宠的御用枪手沈德潜四后被夺官,罢祠,扑碑,剖棺戮尸的下场就是最好的反证之一啊.
满清统治的黄金时代,带给中国的不是先秦诸子百家黄金时代那种澎湃的学术思潮,也不汉唐黄金时代那种英雄们气吞山河的气概,而仅仅是一百年的象死亡一样噤若寒蝉寂静与秩序。随着清王朝的入主中原,以一种野蛮落后的孔武粗陋接管一个文明熟透同时也是腐烂的国度,科技文化的因子受到严重窒息,人文精神的嫩芽受到百般摧残,领先世界两三千年的华夏文明几乎止住了脚步,开始落后于西方。在西方,在崇祯皇帝上吊五年以后,英国斯图亚特王朝的查理一世也走上了穷途末路。十七世纪四十年代,可以说是东西方世界一个极其重要的年代——在这之前的几个世纪里,西方经过人文主义的大觉醒和科技的大进步,东西方基本上形成了一个不甚偏倚的天平。而随着明朝的灭亡及满清的入关,世界的天平失衡了。明末日益觉醒的人文精神和明末的工商业一起成了明朝的 殉葬品。中华古老文明丧失了其自我更新的能力.
历史常常这样证明:那些腐朽的东西,往往在死亡时要以青春的、甚至是新生不久的美好东西来殉葬。
说了半天其实就一句话.发达的农业文化与强悍的游牧文化嫁接在一起孕育不出全新的资本主义社会和科学与民主.
2004-12-24 12:04
关毛
[quote]原帖由[i]独孤开远[/i]于2004-12-24, 2:56:27发表
鲜卑人和汉人结合的就很好(指西魏,北周),互相没有歧视. [/quote]
老兄姓"独孤",有多少鲜卑血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