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2-22 07:39 蒹葭苍苍
梦鸥谈诗词开课这么久,大家想必有不少想法付诸作诗中,为了看看效果如何,现在收集作业,希望大家克日完成交来。

2004-12-22 08:53 桓大司马
是随意选取一个题材来写首诗么?

2004-12-22 10:26 顾飞飞
俺那个习作就是听课以后试写的,交上来

     微尘

去岁秦淮岸,
今宵渤海滨。
回眸分旧梦,
举步向新津。
路杳浮光市,
风吟独夜人。
缁衣临此意,
宁不起微尘?

2004-12-23 01:52 蒹葭苍苍
去岁秦淮岸,
今宵渤海滨。
回眸分旧梦,
举步向新津。
路杳浮光市,
风吟独夜人。
缁衣临此意,
宁不起微尘?

起首两句起得比较轻。这么个起法一般来说两种可能,第一种是后面大力振起,类似之作有杜甫《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子美的诗从感情上看,前两句是作为起头和铺垫的描述,后两句则是抒情,而且感情强烈,是先平铺后昂扬。
但飞飞这首在风格上则像中晚唐的清丽,比较入微。从内容上看,感情是缓缓流出,层层递进,既不高亢,也不黯然,只有一点思念的情绪在流动。

颔联我认为是不错的。此诗未改之前是“徊徨分旧梦,徙倚向新津”。大司马认为这个要比“回眸分旧梦,举步向新津。”要好,我恰恰与他相反。有两个原因,一是未改前语言生僻,严重阻碍了读者对诗歌的接近。诗歌是一种语言文学,语言上是否流畅也是一首诗好坏的重要标准,要不还讲格律干嘛呢?(再多说一句,格律的产生,是为了诗歌在读音上更富于节奏韵律之美,而不是让人墨首成规,只要读过来觉得好,出律又何妨。)第二个理由是结合全诗来看的,本诗的开头是以一种交待性的语言进行直接的、平铺性的叙述(类似的例子有孟浩然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这种风格比较古朴,如果大伙有心思的话,不妨找点汉诗(尤其是古诗十九首)读读看,是不是有很多类似的地方。既然本诗是以一种平实的手法开的头,后面又不是要表现老杜那种强烈的政治愿望而是一种人世间柔和的思念之情,下面的承就不要太硬,顺着开头的意思说下来就行了。诗歌讲起、承、转、合。颔联还不到转的时候,它的作用更多的是和首联构成境界的基础为后两联的腾挪作铺垫。

从境界上看,前二联的境界也是比较大的。“去岁”和“今宵”,时间上有相当的距离。“秦淮岸”和“渤海滨”则是空间距离比较大。而且通过两个相距千里的不同时间内的不同地点,给我们留足了想象的余地,结合诗的全文看,这是一首思念故人的诗,必定会让我们不自觉地将诗人去岁在秦淮岸边(秦准岸本来就是个热闹的地方,不知道这个的拖出去打)和故人相聚时的欢乐情景。和今宵诗人独自徘徊在渤海滨的孤寂作比较,为后面情绪的弥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前面说过,颔联主要作用是承。从这首诗中看,就是要将诗人这种思念的情绪变得清晰和使它弥漫开来。所以很自然的引出了“回眸分旧梦,举步向新津。”这里好就好在情绪是自然的流露出来,就像山涧的泉水,自然而然,没有借用任何外力(我常有一句话挂在嘴边,好的诗歌是流出来的)。这里用了一个反对是比较出彩的地方,如果没有“旧梦”和“新津”这两个意象,这一联也就显得平平了。诗人在新的环境中,想起更多的却是旧日的种种,这就使得感情变得丰富。况且,津,渡,驿,关等等意象在中国古代诗歌里一般都带着离别啊,羁旅啊等等的感情色彩在里面。在这些词语的作用下,整首诗的背景基本上就清楚了。

通过前四句我们就可以“看到”这样一幅画面,诗人去年在繁华热闹的秦准河边,与感情深厚的至交欢聚,然而为俗事所羁,诗人很快就和故人分别,来到了这凄清的渤海滨。在这里,诗人又一次想起了当年种种乐趣,于是她便来到了渡口边,可是她却不能回去,只能把这种怀念之情寄托在那些南来北往的船只上,甚至希望能忽然遇上他的知己。

第三联也就是颈联的主要艺术作用是转,这里的转并不完全是转折的意思,在有些诗文中可能是转折的意思,但我认为在更多的诗词中,它是一种对感情和意象描写的转移作用。结合本诗来看,首联是平铺式的交待,颔联则是赋的手法(也有是带有感情色彩的叙述),颈联则完完是“兴”了。大家请看“路杳浮光市,风吟独夜人。”
作者笔锋一转,又将我们引向了另一幅画面。这和电影里蒙太奇的手法非常的相似。作者先用两个不同的镜头将我们先后引到秦淮河岸和渤海滨,然后定格在岸边的渡口上(这里诗人正在境头中缓缓走),忽然,诗人停了下来,这里镜头马上将我们引向了另一幅之前从未见到的画面中。于是我们眼前接下来就出现了一片灯火辉煌的城市的夜景。大家在现实中在远处或高山上看到一个城市的夜景时,大概都能感觉到那种温馨与繁华吧,但诗人写到这里镜头又一转,重新对准了自己,那远处的灯火虽然繁华温馨,却不属于她。而且还多了一个意象——风。这个风,我认为起的作用是巨大的,可不要小看,没有了它最后两句就不成立了。理由有二:首先、风在诗词中一般都有隐喻,比如风吹起微澜,不仅指的是水面上起了波纹。还隐喻着内心世界变得不平静起来。风在这里作用明显是后者。其次,风的存在为最后一联合提供了先决条件,有风才能吹动微尘。(诗歌讲究凝炼,凝炼在何处,就是不要有不必要的字出现,所有出现的字没有不起作用的)本诗在第五句转折了一番,那是场景上的转折,而这第六句,则是在场影的转折中还将自己的情绪渗从外部的景物描写转移到了诗人自身,为最后收尾起了重要作用。还有“浮光”和“独夜”在这里也要说一下。浮光是状物,就是城市上空的灯光,为什么说是浮光的呢,因为远,看起来不清晰。另外浮光还在有意无意间造就了一种朦胧的意境,这种朦胧的意境真是诗的美感所在。独夜就不用多说了“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这里主要是表达一种孤独,无人相互慰藉的惆怅。

读到这里,此诗已带给我无比巨大的艺术享受,我已经感觉到了诗歌中的情绪正在无休止的在弥漫。我们常说的文贵曲就是这样了,不须直接交待,通过对特定意象的描写,让情绪从曲折来回的描写中呈现出来。所以我们读诗时,不要只是匆匆看一眼,“噢,这句诗好。”“那两个字我喜欢。”同志们啊,这就成走马观花了。诗歌赏析是要在整首诗中,找到契合点,通过反复的吟咏去接近诗人最真实的感受,然后产生共鸣的一项缜密的工作。一首好的诗,欣赏起来就像是一杯美酒,一盏好茶,在喝了之后,不觉自醉,使人齿颊留香,余味无穷。遗憾的是这一点在我们语文教学中做得很不够。总是要学生去体会诗人的思想境界,从而忽略了诗人作为人感情最真挚的一面。诗歌是艺术性高度集中的文学体裁,赏析诗歌时保持着一种感性的认识是必要的。

扯远了,再说说最后两句,也就是尾联。尾联的作用是合。这个大家不难理解。最后两句值得说的有两处,一是诗人对意象把握的高度成熟(这话我是就这诗说的,至于飞飞是不是达到了这种程度,那与我无关,哈哈。)为什么呢?“缁衣临此意,宁不起微尘?”这里用了一种拟人的手法,淄衣,一件死物,怎么能“临意”呢?所以只能是诗人内心临的意, 至所以这么写,还是为了诗歌的呈现性,如果改成寸心,虽然也是不错的,但就失了耳目一新的感觉,同时含蓄性就降低了(含蓄性我将会在梦鸥谈诗词第五课中讲到),艺术效果也要打折扣了。我记得西方有个诗人曾说过:诗歌就是用最精确的语言来表达最朦胧的意境。这句话无论是放在新诗还是古诗上都是一致的。另外,诗的最后一句用了反问的语气,这就不用多说了,反问在修辞手法中起的是强化感情效果的作用,这点大家小学都学过。不过还要说明一下,这是结合全诗感情的走向而言的,并不是说用了反问就一定好,一切都要给合诗中呈现的境界和诗人感情的弥漫来取决。


优点说了那么多句,依照惯例,下面就要说缺点了。
这首诗我之前已评价说头尾好,中间粗糙,虽然改了两次,中间不粗糙了,但在雅致上还做得不够。这是从中间四句反映出来的。律诗的中间两联要对偶这点大家都知道,对偶对提升诗的美感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同时也会带出一个问题,就是出句与对句之间融洽的问题。相信很多朋友在作诗的过程中常会想到一两个好句,但为了对偶,想破了脑袋也想不到好的对句。使得对仗的两句之间失重。这里面有素养不够的问题,也有人力无法达到因素。这个只能通过学习积累和通过个人的领悟来提高。飞飞这两联都有不如人意的地方,我感觉是在“举步”和“路沓”,其他的都是大好。举步是一种比较从容的行为,结合全诗的意境来看,与诗的情绪不是很融洽,另外也实了些。路沓则境界比较含糊,呈现性也不够,多远才是路沓呢,我们读诗时没有镜头看,怎么去体会你这个路沓呢?我这里有个词,请飞飞考虑一下,“天远”如何?
我在这里所说的缺点其实并不是什么大的缺点,这些词在诗中并不会破坏整体的意境。我想说的是诗歌是一种精致的东西,追求精益求精应该也是每个诗人的愿望吧。

一首诗引出了这么多废话,希望大家看累了不要见怪。
另外,看了飞飞的诗作之后,越来越觉得我那两个徒弟不成器了。
唉,又让气流公取笑了。

2004-12-23 02:16 扶苏
家家给偶的感觉越来越强了……己不能到之境界,望君能履之。

2004-12-23 02:27 ADIEU
咳咳,俺就是把握不了起、承、转、合的递进

2004-12-23 03:40 蒹葭苍苍
草兄,这个需要多读多体会的。我建议你读一下老杜和小杜。

2004-12-23 04:08 气流
有这种老师么?自己不先布置作业却跑来“收集作业”?退钱!退钱!!

俺支持减价的看法,和整诗的风格相配,颌联是改过的好。但是颈联。。。颈联。。。是哪个人建议把“寒”改成了“吟”啊?    飞飞啊。。。这个是鼓弄机巧,反失本色啊    。。。来,借个衣角擦擦眼泪。。。咦?怎么这么脏?花花刚刚擦过了?

2004-12-23 10:03 剑师阿浣
明师在此,怎能错过?诚心求教。   

  学近体诗第十天试作

弹指十天尽,诗籍漫卷初。
不知平仄事,先诵清豪书。
烟水自然逝,人生悲乐余。
盛唐气象在,日暮乡愁居。

2004-12-23 10:22 桓大司马
偶看诗容易拘泥于古人成句成意成字,蒹葭兄和气流公指教得是,兄弟受教

2004-12-23 10:43 剑师阿浣
我也顺便受教。

2004-12-23 11:44 顾飞飞
感谢蒹葭老师剖析俺的拙作,使飞飞受益匪浅!        

俺回去再仔细琢磨  

那个“吟”是俺自己改滴

2004-12-24 16:20 御柳斜
大家能不能谈一下学诗的过程,偶很想知道啊。

2004-12-24 17:24 桓大司马
[quote]原帖由[i]御柳斜[/i]于2004-12-24, 16:20:52发表
大家能不能谈一下学诗的过程,偶很想知道啊。 [/quote]
偶的模仿对象是李——白——小李——杜——小杜。走了很多歧路

2004-12-25 01:40 陆逊少年时
清朝大家袁枚提倡的学诗道路,是:

古风-五律-七律-绝句

2004-12-25 02:21 桓大司马
[quote]原帖由[i]陆逊少年时[/i]于2004-12-25, 1:40:14发表
清朝大家袁枚提倡的学诗道路,是:

古风-五律-七律-绝句 [/quote]
看来伯言兄很喜欢袁子才哦

感觉袁子才和赵瓯北的诗都很有味道

2004-12-27 14:52 剑师阿浣
香菱学诗,黛玉教她由王维五言律诗开始。继而杜甫、李白、陶渊明。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收集作业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