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炎黄春秋 » 南宋六陵的哀歌


2004-12-15 23:54 浅草沉钟
 南宋史是一部受尽侮辱,令人心酸心痛的历史。南宋的6个皇帝,再加上3个流离失所如同难民的孩皇帝,虽然贵为天子,大多过得窝窝囊囊,悲悲戚戚,从来没有过扬眉吐气的时候。他们似乎掌握了至高无上的权力,但面对强敌的入侵和掠夺,除了割地赔款外都没有什么办法,朝廷内部又受阴沉狡诈、诡计迭出的权臣控制,甚至被玩弄于股掌之中。南宋王朝及其赵氏皇族最后落得国破家亡、投海自尽的悲惨下场,人人为之叹息。后人都说南宋小朝廷软弱无能、苟且偷安、庸庸碌碌,和卖国求荣的汉奸政府差不多,其实南宋的6个皇帝都有雄心壮志,都想振作一番,都想恢复大宋皇朝的威严和气派,都想收复失地、直捣黄龙、报仇雪恨,国家观念和民族气节并没有丧失,也确实组织并实施了多次大规模的北伐战争,但敌强宋弱,北伐战争总是遭到失败,雄心壮志一年一年地减弱,最后一蹶不振,国破家亡。


  南宋灭亡的根本原因是敌强宋弱,特别是军事上相当落后。金国和蒙古有强大的骑兵,当骑兵部队如草原风暴地冲来,硬弓发出的利箭如飞蝗般射来,以步兵为主的南宋军队很快被冲得七零八落。落后只能挨打,落后总是招致失败和侮辱。南宋6个皇帝死后不能葬到祖宗的基地而埋在浙江绍兴市的城郊。有良知的中国人看了宋六陵,重温南宋史,都会恨得咬牙切齿,热血沸腾。宋六陵是落后挨打最有感染力的见证。


  宋六陵里一共埋了七个宋朝皇帝。第一个是宋徽宗赵佶,其陵墓叫永佑陵;第二个是宋高宗赵构,其陵墓叫永思陵;第三个是宋孝宗赵慎,其陵墓叫永阜陵;第四个是宋光宗赵,其陵墓叫永崇陵;第五个是宋宁宗赵扩,其陵墓叫永茂陵;第六个是宋理宗赵昀,其陵墓叫永穆陵;第七个是宋度宗赵,其陵墓叫永韶陵。南宋还有三个小皇帝,死后一个葬在广东新会崖山,一个葬在深圳蛇口,另一个葬处不祥,无从考究。


  公元1131年,宋高宗赵构24岁,在皇帝的宝座上才坐了4年,他的祖母隆佑太后病死,兴建皇陵就作为国家大事摆到皇族的议程上。北宋的皇陵在河南省巩义县,但已经沦为金国的国土,赵构就派一个叫杨华的吏部侍郎在江南勘察新的陵址。浙江本是个多山的省份,适宜建皇陵的风水宝地比比皆是,杨华偏偏看中了浙江省绍兴市东南17公里的一条山沟,山沟里有座泰宁寺,是南宋大诗人陆游的祖先陆佃的功德院。杨华在泰宁寺住了一晚,对那里的山水感觉很好,回京向赵构写了个调查报告说:“泰宁寺四面环山,雄壮峻秀,东是青龙山,南接紫云山,西靠五峰山,北倚连雾山,是块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的风水宝地,在那里建皇陵,有层层山峰相拱,青龙白虎保卫,不仅适宜埋藏先帝的弓箭,而且预示皇朝万载的兴隆。”赵构同意杨华的报告,下昭在那里建皇陵。当然绍兴的帝陵不能和北宋在河南巩义的帝陵相比,因其暂寄的措意,加上南宋的国势比之北宋更加萎靡不振,所以,六陵的建制均草率简陋,既没有高崇的陵台,也没有神道的石像生,后人称为“攒宫”,意为攒集梓宫的地方而已。据史料记载,在青龙山和攒宫山之间方圆2.5平方公里的南宋皇陵区,除埋着6个南宋皇帝外,还葬着一大批皇后、后妃,以及几十位宰相和大臣,共有100多座陵墓。


  公元1278年,元兵刚刚攻破南宋京城杭州,没过几个月,当时的江南佛教总管、西域僧人杨琏真伽就开始了对南宋皇陵疯狂的盗掘。宋六陵埋得较浅,挖墓并不困难。首先被挖开的是宋理宗赵昀的永穆陵,挖开浮土后就见到长长的用青砖砌成的地宫,撬开宫门后就是墓道,墓道两侧摆满了祭品和殉葬品,杨琏真伽撬开宋理宗的棺椁,据一些史料记载,棺椁被撬开时,里面射出一道白光,直冲云天,原来棺内堆满了金银珠宝。当时宋理宗才死4年,遗体的面目还栩栩如生,只见他头枕七宝伏虎枕,脚抵一柄杨贵妃用过的穿云琴,身下垫的是锦绣软缎,软缎下面的凉席,被当时一个盗墓人拉出来后往地下一摔,听到发出金属的声音,拿起来仔细一看,原来是纯金丝编的。 杨琏真伽不仅盗走了大量的金银财宝,而且把宋理宗的尸体也拖了出来,在树上倒挂了3天,把理宗肚子里用来防腐的水银泄了出来。这还不算,他见理宗头颅硕大,还丧心病狂的把脑袋拧断,顺手带走,刮去腐肉,变成光滑滑的头颅,以颅壳盛酒,作战利品炫耀。因为西域僧人有一个习俗,用人的头骨做器皿可以招福去灾,更何况是皇帝的头骨。杨琏真伽前后挖开101多座古墓,把多数皇陵以及埋入皇陵的后妃、皇子、公主以及功勋大臣的坟墓几乎全部挖开,尸骨撒满山沟,一片狼藉,惨不忍睹,杨琏真加觉得这样还不过瘾,于是将诸帝骨骸杂以牛马枯骨,在临安故宫中筑塔十三丈,名曰镇本,以压胜江南士人的反抗意志。历代陵寝,虽多有盗掘,而惨酷如斯,真可以说是惨不忍睹。朝野为之震动,民间怨声冲天。绍兴有唐珏等两位义士冒险收集先帝遗骨,葬入一座庙里,后人为唐珏修了寺庙,名曰双义寺。这是南宋皇陵的第一次劫难,也是最大的一次劫难。



  明初,朱元璋下诏令重新修复宋六陵,并想办法把宋理宗的头骨从西域赎回来,重新埋到宋理宗的墓中,而且每一座陵都重新树上碑,并派了守陵人员,划出宋六陵这块地方不准砍伐,当时,陵区成了一片茂林。然而,到了清朝,又有人对宋六陵进行了盗掘。抗战期间,汪伪政权的一些官兵也曾到这里来进行过一次集体盗掘,对宋六陵的破坏相当大。巍巍皇陵,如今只剩下一丛丛稀疏的古松树,还昭示着昔日皇家的威严,象征着南宋皇陵的存在。




清人王居琼感赋《穆陵行》诗,足以发人深思:



六陵草没迷东北,冬青花落陵上泥。
黑龙断首作饮器,风雨空山魂夜啼。
当时直恐金棺离,凿石通泉下深锢。
一声白雁渡江来,宝气竟逐奴僧去。
金屋犹思宫女侍,玉衣无复祠官护。
可怜持比月支王,宁饲鸟鸢及狐兔。
百年枯骨却南返,雨花台下开幽宫。
流萤夜飞石虎殿,江头白塔今不见。
人间万事安可知,杜宇声中泪如霰。

真是:谁说皇帝轮流坐,明年何必到我家!

2004-12-16 11:18 马岱
[quote]其实南宋的6个皇帝都有雄心壮志,都想振作一番,都想恢复大宋皇朝的威严和气派,都想收复失地、直捣黄龙、报仇雪恨,国家观念和民族气节并没有丧失,也确实组织并实施了多次大规模的北伐战争,但敌强宋弱,北伐战争总是遭到失败,雄心壮志一年一年地减弱,最后一蹶不振,国破家亡。[/quote]

这点不能同意,老是过多的去强调客观原因,不从主观上去分析自己的问题,虽然敌人是很强,但还不至于到不能打的地步,首先就把能打的岳飞都给杀了,看不出有想收复失地、直捣黄龙的意思。

2004-12-16 11:38 q42474112
把岳飞都杀了
敌人当然就强大了


世事有难易乎
为之 难者亦易矣

不为。。。。。。。。。。。。。

2004-12-16 12:10 桓大司马
愚以为南宋并不落后,名将也不少

军事上的失利主要是制度上的问题

2004-12-16 12:13 浅草沉钟
[quote]原帖由[i]桓大司马[/i]于2004-12-16, 12:10:45发表
愚以为南宋并不落后,名将也不少

军事上的失利主要是制度上的问题 [/quote]
落后是步兵落后于骑兵,当时有哪个国家能抵挡了蒙古铁骑

2004-12-16 14:28 棉衣
由于中原多是城,在没拿下中土之前,蒙的攻城能力不见得有绝对优势。感觉中原失陷更重内因:朝政不明、奸×当道。

宋就不用说了。

满清入关,小吴不开门,估计要清要进来还得等等。
清末外辱,无“不予家奴”一言,同心而战,未必不能胜。

2004-12-16 14:32 张建昭
南宋抵挡住了蒙古人近半个世纪的进攻,以南宋的军队,也算奇迹了

2004-12-16 14:38 棉衣
城太多了。半个世纪正常。攻城时,骑兵能干什么?真能飞上城墙么?

如政治清明,反攻也不足为奇。

再:
新式武器自其使用开始,就不能说是“新式”了。新战术也类同。何况学了“半个世纪”。

2004-12-16 15:04 桓大司马
[quote]原帖由[i]棉衣[/i]于2004-12-16, 14:38:41发表
城太多了。半个世纪正常。攻城时,骑兵能干什么?真能飞上城墙么?

如政治清明,反攻也不足为奇。

再:
新式武器自其使用开始,就不能说是“新式”了。新战术也类同。何况学了“半个世纪”。 [/quote]
蒙古人西征时也攻下许多坚城呀。

从汉人手里学得高超的攻城技巧和火药以后

2004-12-16 16:57 马超将军
文章立论没错,落后就要挨打,但论据和分析不足。

落后仅仅指南宋步兵比元骑兵两个兵种的差别也太差强人意了。

南宋被灭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其政体和明末、晚清一样,其政体已经病入膏肓。宋自赵匡胤始就有疑惧武臣之传统,而且越演越烈。文官掌兵在和平时代还没有太大隐患,但面临战争则就不行了,文官多无统兵能力和实战经验,象袁崇焕这种文官做都督有韬略的少的可怜。文官掌兵上下文武多不和,往往难得一心,这样的部队往往打仗不行,绝不是兵种的问题。

古代弓、骑、步三大兵种各有优缺点的,那些铁骑也并非无敌,受困与粮草等等,另外铁骑也很怕那种长枪的方阵对垒。骑兵机动力有优势,但不是绝对的,也仅仅是在平原地带。有智慧的统帅知道怎么去杨长避短,骑兵在平原厉害,干吗要选择平原开战?南宋的兵马很多时候主要是主将不行,而不是兵种不行。

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太多了,双方的强弱还有统帅者的谋略等很多因素,决不是简单的一个兵种的问题。

2004-12-16 17:04 张建昭
兵种问题不是决定性的,但绝对是举足轻重的。野战骑兵的优势太大了。但攻城就没什么优势了。这也是蒙古人用了四十多年才把这个早已经在等死的王朝灭掉的原因之一。

南宋的军事制度比北宋来说还是好了一些的,冗兵问题得到了缓和,但是决策层仍是软弱无力,妥协保守,这一点还不如北宋。

2004-12-16 17:21 italiano
在冷兵器时代,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的竞争不是现在这样“综合国力的竞争”,什么经济是主体等等。军事的较量在竞争中在举足轻重的作用。(也许可应改为在当时的综合国中军事所占的比例比现在的要大得多)。
   相应的,与军事有关的兵种、君主将领的能力等条件对国运的影响也是比现在更举足轻重。与此相对,经济的发展,文化的进步,制度的先进就显得十分苍白。具有讽刺性的是现在评价文明的标准恰恰就是经济、文化、制度这些。因此文明在野蛮面前就显得衰弱,虽不乏先进文明击败野蛮的历史,但起码不如现在那样文明的发展决定了国力。
   蒙古与宋甚至金对比毫无疑问就是野蛮对先进,无论在经济、文化。是一种不折不扣的蛮族入侵。一如亚里安之于印度、西科索之于埃及、日耳曼之于罗马。在这样野蛮势力面前,追究制度、经济、文化甚至科技的原因是微不足道的,更重要的是军事实力。

2004-12-16 17:26 马超将军
[quote]原帖由[i]italiano[/i]于2004-12-16, 17:21:54发表
在冷兵器时代,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的竞争不是现在这样“综合国力的竞争”,什么经济是主体等等。军事的较量在竞争中在举足轻重的作用。(也许可应改为在当时的综合国中军事所占的比例比现在的要大得多)。
   相应的,与军事有关的兵种、君主将领的能力等条件对国运的影响也是比现在更举足轻重。与此相对,经济的发展,文化的进步,制度的先进就显得十分苍白。具有讽刺性的是现在评价文明的标准恰恰就是经济、文化、制度这些。因此文明在野蛮面前就显得衰弱,虽不乏先进文明击败野蛮的历史,但起码不如现在那样文明的发展决定了国力。
   蒙古与宋甚至金对比毫无疑问就是野蛮对先进,无论在经济、文化。是一种不折不扣的蛮族入侵。一如亚里安之于印度、西科索之于埃及、日耳曼之于罗马。在这样野蛮势力面前,追究制度、经济、文化甚至科技的原因是微不足道的,更重要的是军事实力。 [/quote]

实力悬殊还没有到鸡蛋和石头的地步,没有必要片面强调客观原因,最主要的还是一个用人体制的问题。

2004-12-16 17:32 张建昭
古代的科技发展水平还不足以左右战争的胜负。

古代的战争胜负的关键是军事力量和战略战术。

2004-12-16 17:40 马超将军
[quote]原帖由[i]张建昭[/i]于2004-12-16, 17:32:39发表
古代的科技发展水平还不足以左右战争的胜负。

古代的战争胜负的关键是军事力量和战略战术。 [/quote]
用一个只会在皇帝面前阿谀谗佞之辈,即使给他百万铁骑又能如何?

2004-12-16 17:49 张建昭
战略战术就包括决策层的素质了。

如果是一个“一个只会在皇帝面前阿谀谗佞之辈”,那就无所谓战略战术了,即战略战术为0。

2004-12-16 19:12 宇文
葬在广东新会崖山的是 宋端宗 趙日正 (日上正下) (1276-1278)

跳海(无葬处的)是衛王 帝昺 (1278-1279)

2004-12-16 23:51 q42474112
宋朝挨打可不是因为什么落后

金朝刚刚兴起的时候 不过是几十万人的小民族

能有什么地方是宋朝遥不可及的

2004-12-17 07:32 慕容燕然
[quote]原帖由[i]q42474112[/i]于2004-12-16, 23:51:34发表
宋朝挨打可不是因为什么落后

金朝刚刚兴起的时候 不过是几十万人的小民族

能有什么地方是宋朝遥不可及的 [/quote]
野心。
冲着宋太宗以太平兴国作为自己的年号,就知道这个朝代只有被别人欺辱的份儿。

2004-12-17 16:59 q42474112
不是野心 而是野性的缺乏(在主动进攻方面来说)

或者说血性 的缺乏(在受到欺辱时的反抗来说)

当年春秋时代
中国人是要报九世之仇的,而且“春秋大之”
举国上下都觉得正确 应该 不言而喻

这样的中国人能忍受宋朝的屈辱吗

2004-12-17 17:21 廖化将军
回回炮车是阿拉伯人贡献给成吉思汗子孙的新发明,这个有很大的先进性。

2004-12-17 20:49 b00095120
按宋朝的国力照例说不该输的这么惨,一座襄阳城守了多少年。。。
要说也只能是蒙古铁骑太强大了,百余年横扫欧亚大陆,建立4大汗国能做到这一点的也只有蒙古铁骑

2004-12-17 21:04 张建昭
原因很复杂,固然有人心希图苟安的一面。
客观上,外敌出人意料的强。

宋朝的对外政策:
打(平定南方、北汉)——还打(对辽作战,高粱河轻敌而败)——再打(歧沟关,决策失误,还是败)——守(顶住契丹的几次进攻)——和(顺水推舟,给钱打发人)——打(对党项人收降不利,开战)——打不着(党项人转移了)——追着打(五路伐党项)——抚(几次败仗后,没办法,不过抚仍不利)——又打又抚(一败再败)——和(好歹李继迁死了,李德明上台)——又被打(元昊来了)——守(守也败)——和(花钱免灾)——打(神宗上台了,起用王韶河遑)——再打(五路伐西夏,大败)——守(永乐之役又败)——打打停停(要不怎么叫宋夏百年战争?)——联夷制夷(女真人起来了)——北伐(败)——守(金人南下了)——且守且和(汴京被围,首都第一次燃战火)——外交失败,亡。

这就是北宋。

2004-12-17 21:13 张建昭
南宋呢

跑(赵构一个劲地南逃)——还跑(跑到海上,金兵退)——截(韩世忠、岳飞收复江南失地)——防守反击(金兵来了,几个战区司令打得很漂亮,尤其岳飞)——和(绍兴和议)——守(完颜亮又来了,不过守得还不错,金兵内讧,退)——和(嘉定和议)——打(韩托胄北伐,败)——和(隆兴和议)——谨守和平——联夷制夷(蒙古人来了)——又被反咬一口(蒙古人南下了,郁闷)——守(抵挡了40年)——守不住,亡。

2004-12-18 20:09 阳光下的海鸥
政治腐败,就算有百万大军又如何???

2007-2-21 20:44 倾倒啤酒
宋将张弘范灭宋于此

2007-2-22 22:16 卧秋风
中国史上岂有不亡之朝?只不过这是第一次亡在外族人手里。

有时候野蛮人的军事制度是最利于战争的,蒙古就是如此。

从经济文化角度来说,据说当时的南宋的GDP占了全球的80%,是中国历史上最高的,如果能和平延续下来的话,也许500年前中国就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南宋六陵的哀歌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