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2-12 22:23
犀牛司令
中国很多史料,关于一代“兵圣”孙武的生平极为简略和缺乏,所以后世对这位“军事奇才”生平故事的了解也十分有限,概括出来,无非是:
1. 孙武以兵法见吴王
2. 孙武训练女兵
3. 孙武受到吴王重用为将
4. 孙武对吴国有重大战功
其中,第2条,过于戏剧化,真实性为后世史家所质疑。第4条,孙武在吴国“征伐楚国,北威齐晋”的过程中,具体、详细地做了什么,史料也没太详细的记载。
所以,关于孙武的生平,一直是史家研究的课题,可是,直到今天,仍没有什么进展。孙武一直充满了谜团。
关于他的不解之谜有:
1. 孙武是齐国贵族之后,他的早年生活是什么样子的呢?
2. 孙武见吴王前,就做了兵法,那他没有战争实践,是如何写出这千古兵法的呢?天才乎?
3. 孙武训练吴国宫女,斩吴王爱妃,可信度到底有多少?
4. 孙武、伍子胥、吴王阖闾,他们三人在战争中具体的作用是什么?
5. 孙武在“伐楚、威齐晋”的军事行动中,具体怎么指挥、部署军队的?
6. 孙武离开吴国,他的结局是什么呢?
7. 孙武的兵法是如何流传下来的呢??
2004-12-13 12:19
桓大司马
[quote]原帖由[i]犀牛司令[/i]于2004-12-12, 22:23:37发表
第4条,孙武在吴国“征伐楚国,北威齐晋”的过程中,具体、详细地做了什么,史料也没太详细的记载。 [/quote]
不是有柏举之战,三万入郢的记载么
2004-12-13 12:23
建威中郎将
资料:
柏举之战
吴国是春秋时期长江流域下游的的一个国家,原本是楚的属国,吴君寿梦时开始崛起。晋国为与楚国争霸,采取联吴制楚之策,派楚国亡臣巫臣带着一队战车来到吴国,教吴人乘车、御射、列阵,吴军由此而学会了车战。此外,吴国与晋国交好后,经济、文化也得到发展,国力逐渐强大起来。于是,吴君寿梦慢慢萌生了走出国门的意图,自号吴王,欲与门外的南方大国楚国在疆场上一试。公元584年,吴军新编水陆大军齐出,一举攻下楚国淮河重镇州来。此后近70年间,双方先后发生过十次大规模的战争,几成世仇。在这十次战争中,吴军全胜六次,楚军全胜一次,互有胜负三次。公元前515年,吴国公子光夺得吴国王位,称吴王阖闾。阖闾即位后,立志称霸天下。他整军经武,任用楚国亡臣伍子胥、伯嚭为谋士、大军事家齐人孙武为将军,教授兵法,操练队伍,使吴国出现国富兵强的势头。
楚国是南方大国,春秋以来吞并的诸侯国最多,但自公元前516年楚昭王即位后有江河日下的趋势,不仅内政腐朽,而且又与周边国家如唐、蔡等国不和。公元前512年,吴王阖闾在先后灭掉归附楚国的小国徐国和钟吾国后,便想趁机大举伐楚。但孙武认为楚国实力仍很强,便进言道:“楚国是天下强国,非徐国和钟吾国可比。我军巳连灭二国,人疲马乏,军资消耗,不如暂且收兵,蓄精养锐,再等良机。”伍子胥也劝吴王道:“人马疲劳,不宜远征。”并献策说:“现今楚国内部不和,我军如用一部人马出击,楚军必定全军出动,等楚军出动后,我军再退回,这样经过几年后,楚军必然疲惫不堪。那个时侯,便可考虑大举伐楚。”吴王采纳了伍子胥的建议,将吴军分为三支,轮番骚扰楚军。当吴军的第一支部队袭击楚境的时候,楚国即派大军迎击。待楚军出动,吴军便往回撤。而楚军返回时,吴军的第二支部队又攻入了楚境,如此轮番袭扰楚国达6年之久,致使楚国连年应付吴军,人力物力都被大量耗费,国内十分空虚,楚军将士疲于奔命,斗志沮丧。
公元前506年,楚国令尹囊瓦率军围攻巳归附吴国的小国蔡国,蔡在危急中向吴求救。吴国遂打起兴师救蔡的旗号,吴王阖闾亲自挂帅,以孙武、伍子胥为大将,阖闾的胞弟夫概为先锋,倾全国3万水陆之师,乘坐战船,由淮河溯水而上,直趋蔡境。囊瓦见吴军来势凶猛,不得不放弃对蔡国的围攻,回师防御本土。当吴军与蔡军会合后,另一小国唐国也主动加入吴蔡两军行列。于是,吴、蔡、唐三国组成联军,浩浩荡荡,溯淮水继续西进。进抵淮汭(今河南潢川,一说今安徽凤台)后,孙武突然决定舍舟登陆,由向西改为向南。伍子胥不解其意,问孙武:“吴军习于水性,善于水战,为何改从陆路进军呢?”孙武答道:“用兵作战,最贵神速。应当走敌人料想不到的路,以便打它个措手不及。逆水行舟,速度迟缓,吴军优势难以发挥,而楚军必然乘机加强防备,那就很难破敌了。”说得伍子胥点头称是。就这样,孙武挑选3500名精锐士卒为前锋,迅速地穿过楚国北部大隧、直辕、冥阨三道险关,直插楚国纵深。不出数日,挺进到汉水东岸。
当吴军突然出现在汉水东岸时,楚昭王慌了手脚,急派令尹囊瓦和左司马沈尹戍,倾全国兵力,赶至汉水西岸,与吴军对峙。左司马沈尹戍向令尹囊瓦建议:由囊瓦率楚军主力沿汉水西岸正面设防。而他本人则率部分兵力北上方城(今河南方城),迂回吴军的侧背,毁其战船,断其归路。尔后与囊瓦主力实施前后夹击,一举消灭吴军。本来,这是楚军击败楚军的上策。囊瓦起初也同意了沈尹戍的建议。可是在沈尹戍率部北上方城后,楚将武城黑却对囊瓦说:“如果等待沈尹戍部夹击,则战功将为沈尹戍所独得,不如以主力先发动进攻,击破东岸吴军,这样令尹之功自然居于沈尹戍之上。”大夫史皇也说:“楚人讨厌你而赞扬沈尹戍。如果沈尹戍先战胜吴军,功在你之上,你的令尹之位也就难保了。最好赶快向吴军进攻。”囊瓦一听,觉得有理,遂改变原来的作战计划,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传令三军,渡过汉水,向吴军进攻。
孙武见楚军主动出击,正求之不得,遂采取后退疲敌、寻机决战的方针,主动由汉水东岸后撤。囊瓦果然中计,挥军直追。吴军以逸待劳,在小别(在今湖北汉川东南)至大别(今湖北境大别山脉)间迎战楚军,三战三捷。囊瓦连败三阵,便想弃军而逃。史皇对他说“国家太平时,你争着执政,现在作战不利,你就想逃跑,这是犯了死罪。现在你只有与吴军拼死一战,才可以解脱自己的罪过。”囊瓦无奈,只得重整部队,在柏举(今湖北麻城,一说湖北汉川)列阵,准备再战。
公元前506年11月19日,吴军赶到楚军阵前,列阵相峙。吴军先锋夫概对吴王阖闾说:“囊瓦这个人不仁不义,楚军没有几个愿为他卖命。我们主动出击,楚军必然溃逃,我军主力随后追击,必获全胜。”阖闾不允。夫概回营后,对部将说:“既然事有可为,为臣子的就应见机行事,不必等待命令。现在我要发动进攻,拼死也要打败楚军,攻入郢都。”于是率领自己的5千前锋部队,直闯楚营。果然楚军一触即溃,阵势大乱。阖闾见夫概部突击得手,乘机以主力投入战斗,楚军很快便土崩瓦解。史皇战死,囊瓦弃军逃往郑国。楚军残部撤到柏举西南的清发水(今湖北安陆西的涢水),吴军半渡而击,俘虏楚军一半。渡过河的楚军逃到雍澨(今湖北京山县境),正埋锅造饭,吴军先锋夫概部追至,楚军仓惶逃走。吴军吃了楚军做的饭,继续追击。楚左司马沈尹戍得知囊瓦主力溃败,急率本部兵马由息(今河南息县境)赶来救援。吴军先锋夫概部在沈尹戍部突然的凌厉反击下,猝不及防,一下被打败。吴军主力赶到后,孙武指挥部队迅速将沈尹戍部包围。尽管沈尹戍左冲右突,奋勇冲杀,受伤三处仍无法冲出包围。最后沈尹戍见大势已去,遂令其部下割下自己的首级回报楚王。随后吴军一路向郢都扑去。
这时郢都城内已是风声鹤鸣,人心惶惶,楚昭王不顾主战大臣子西、子期的反对,也不顾全城军民的生死存亡,悄悄带上几名家属开门出城,向云中和陨城方向逃去。昭王西逃的消息传到军前,楚军立即涣散,子期率部分精兵去追赶和保护昭王,子西见事不可为,也只好率残兵西逃。11月29日,吴军攻入郢都。柏举之战遂以吴军的辉煌胜利而告结束。
柏举之战是春秋末期一次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大战,有史学家称它为“东周时期第一个大战争”(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吴国在经过6年的“疲楚”战略后,一举战胜多年的强敌楚国,给长期称雄的楚国以空前的创伤,从而使吴国声威大振,为吴国进一步争霸中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柏举之战,孙武以3万兵力,击败楚军20万,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快速取胜的光辉战例。战国时期军事家尉缭子赞道:“有提三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武子也。”
2004-12-13 12:26
建威中郎将
养城之战
公元前511年(吴王阖闾三年)夏,吴国派出使臣,责令徐国(今安徽泗县)和钟吾国(今江苏宿迁东北)交出领兵在外的公子掩余和烛庸。二国依仗有强楚撑腰,拒不从命,并私自放走二公子,让他们去投奔楚国。
楚昭王十分得意,立即派出大员隆重迎接二公子,并让二公子在养地(今河南沈丘县)暂时住。接着,又命令莠尹然、左司马沈尹戍重修养城,把养城东北边的城父、东南边的胡田两块地方封给二公子,企图利用二公子为害吴国。
吴王阖闾十分清楚楚国此举的用意,所以阖闾以孙武为将,下定决心要攻克养城。这一仗是孙武初试兵锋的一场战斗,因此,孙武在战前认真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形势。孙子认为,养邑一战,阖闾目的一方面是要擒杀掩余和烛庸二公子,剪除自己政治统权的隐患;另一方面还在于消灭淮水北岸的楚军势力,为日后破楚扫清障碍。因此,孙武向阖闾提出了“肆楚疲楚、攻克养城”的战略方针,在战术实施时,孙武将吴军分编成三支劲旅,先以第一军兵力佯攻伐夷,在佯攻不克后,吴军便兵锋一转,南下渡过淮水,直驱500余里,攻打潜、六二地;当楚军的增兵即将到达时,吴军便撤退待命,不与楚军正面冲突。楚军见吴军撤走,便将部队驻扎在南冈(令安徽潜山县)。孙武这时调动他的第二军人马沿淮水而上,疾行军数百里直扑楚之战略要地弦邑。当楚军即将赶到弦邑时,孙武便命部队撤退待命。由于吴军的两支部队成功地调动了敌军,使楚军疲惫不堪,士气低落。这时,孙武才命令吴军的第三军实施了攻克养城的战斗。吴军一举攻下养城,擒杀了二公子,胜利地结束了这场战斗。这时的阖闾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想要一鼓作气攻克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县纪南城)。但孙武认为这样做不妥,便向吴王进言道:“楚军乃天下劲旅,非徐国和钟吾国所能比。我军巳连灭二国,人困马乏,军资消耗甚大,不如暂且收兵,蓄精养锐,再待良机。”吴王听从了孙武的劝告,下令班师。
2004-12-13 12:28
建威中郎将
豫章之战
吴王阖闾七年(公元前508年)夏,桐国(今安徽省桐城县北)背叛了楚国。桐国的北面,原来有个小国舒鸠(今安徽舒城县),很早以前就被楚吞并了,因此舒鸠人十分怀恨楚国。孙武、伍子胥利用桐国背叛楚国之机,派出间谍前往舒鸠,唆使他们说:“如果你们想办法诳骗楚军来攻打我国,我军便佯装惧怕楚军,假意代楚伐桐,“使楚国对我不存戒心,这样就可以寻机消灭它。”舒鸠人为了报复楚国,便听从了吴国的误楚之计。他们编造了一套假情报,去欺蒙楚国。楚国君臣利令智昏,果然听信了舒鸠人的谎言,在这年秋天派令尹子常率大军伐吴。孙武、伍子胥领兵迎敌。二人谋划一番后,采用明攻和暗袭相结合的战术:一方面,大张旗鼓地调集水兵战船前往豫章,以迎击楚师;另一方面又暗集军队于巢地(今安徽巢县东北)。楚将子常得报吴军战船摆满桐国以南的江面,便误以为吴军胆怯,想用伐桐来讨好自己,于是把大军驻扎在豫章地区,静观事态的变化。这样,楚军从秋天一直驻扎到冬天,时间一长,土气便日益低落,防备自然也开始松懈。孙武抓准时机,率吴军突然包围了楚军,打得楚军猝不及防,落荒而逃。随后,又出其不意地攻克了巢邑,还俘虏了在巢邑驻守的楚公子繁。
这次对楚作战的胜利,又燃起了吴王阖闾进攻郢都的欲望,并故意激怒孙武和伍子胥说:“我想乘胜攻入郢都,灭掉楚国。如若不能,你们二位还有什么功劳可言?”但孙武、伍子胥二人仍然认为现在攻郢灭楚的时机还不成熟,举行如此重大的军事行动,决不可轻忽,以免劳而无功,反为人所制。二人劝吴王隐忍待机,吴王只好作罢,班师回国。这一仗,孙武以其诱敌、骄敌的谋略大获全胜,帮助吴王打通了入楚的通道,为吴国日后破楚战略计划的顺利实施创造了条件。
2004-12-20 14:35
lsrxqr
大凡高人隐士大都有始无终
2004-12-20 17:42
晨山尚书
我只记得他强奸宫女。
2004-12-20 18:25
廖化将军
除了4、5 都属于狗仔队趣味
2004-12-20 18:28
廖化将军
[quote]原帖由[i]三国飞行者[/i]于2004-12-20, 17:42:56发表
我只记得他强奸宫女。 [/quote]
不是宫女吧,是破楚后淫遍楚大夫妻媵。后来人家说:史料没这个记载。那个是平话东周列国冯梦龙版的。呵呵。演义。
2004-12-20 18:32
犀牛司令
[quote]原帖由[i]廖化将军[/i]于2004-12-20, 18:28:39发表
不是宫女吧,是破楚后淫遍楚大夫妻媵。后来人家说:史料没这个记载。那个是平话东周列国冯梦龙版的。呵呵。演义。 [/quote]
晕,不会吧?详细说说,偶有兴趣,哈哈?
2004-12-20 18:45
songye999
很多问题都无聊,没什么讨论价值
2004-12-21 04:02
鬼眼狂刀
[quote]原帖由[i]廖化将军[/i]于2004-12-20, 18:28:39发表
不是宫女吧,是破楚后淫遍楚大夫妻媵。后来人家说:史料没这个记载。那个是平话东周列国冯梦龙版的。呵呵。演义。 [/quote]
你的一句话,严重破坏了他在我心中的形象。
郁闷
2004-12-21 14:22
是人非神
人无完人,过了那么久,谁会知道那些小节呢,就是现在也又很多事情我们不知道的.其实人很悲哀,有很多事情是为了生存才做的.大家想想自己现在是不是呢?千古是非有谁能说得清,惟自己知尔
2004-12-21 17:26
小李飞刀
[quote]原帖由[i]廖化将军[/i]于2004-12-20, 18:28:39发表
不是宫女吧,是破楚后淫遍楚大夫妻媵。后来人家说:史料没这个记载。那个是平话东周列国冯梦龙版的。呵呵。演义。 [/quote]
郁闷,竟然有这种事?
2004-12-22 04:37
獏良了
[quote]原帖由[i]廖化将军[/i]于2004-12-20, 18:28:39发表
不是宫女吧,是破楚后淫遍楚大夫妻媵。后来人家说:史料没这个记载。那个是平话东周列国冯梦龙版的。呵呵。演义。 [/quote]
不会吧…
得找找料子看看…不然心中一形象受到严重打击呐…
2004-12-22 10:12
落月猫
冯版76回819页上有的。
伍员求楚昭王不得,乃使孙武、伯嚭等亦分居诸大夫之室,淫其妻妾以辱之。
不过这个东西当不得真的,即便是真的,在那个年代也算不上什么。
2004-12-22 16:45
一条鱼
可以看看黄易的<<荆楚争雄记>> 可算是YY必备了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