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2-9 12:47
阿拉根
[b][size=4]国内[/size][/b]
[b][size=3]古代[/size][/b]
1 四大名著——原因不必说了。但读三国演义时最好也浏览一下《三国志》,《英雄记》这样同时期人作的史籍,里面有很多更真实精彩的故事。
2 任何一本不错的唐诗汇总集,睡觉前看一下,你可以梦到苍茫云海,书剑飘香的盛世。
3 《世说新语》——没人能解释在黑暗荒淫的年代里,中国文人的傲骨为何会开出如此旖旎多姿的花朵,也许那样的绝决的天才和恶人都已经绝迹江湖。
4 《山海经》——想象力曾经是我们的个性。
5 《史记》——无韵之离骚描述的时代和传奇,使后人发出了“伤时无刘项”的叹息,但怀念只是因为一个贵族与流氓的诗意战争吗?宋襄,候赢,田横,郭解,李广,那时候的人们似乎都有一种孤独感和英雄气概。他们的灵魂在青天最纯净和渺远处,凝视这个嚣张浮躁的当下,沉默不语。
[b][size=3]现当代[/size][/b]
6 《边城》——这是一个纯粹中国美的纯净文本,高山流水的哀而不伤之境,没有同类能与之比肩。
7 《猫城记》——老舍先生的才气因此险些被诺贝尔冠冕。险些,呵呵,我不知道那片已经寂静的湖水会不会因为遗忘而显得悲哀。
8 《青铜时代》——华语“气宗”作家的一个高度,伤心的寓言也指向了他的作者:一个文人这样冥想和肆意,是对自己肉体最大的摧残和精神最大的愉悦。
9 《我的帝王生涯》——苏童开创了一个可能会演绎史诗的道路,可惜自己没有走下去。也许人到了那个地步,给张艺谋写剧本和给胡兵写宣传广告更实际。
10 《许三观卖血记》——一个潜在的大师吗?也许不,他只是讲了一个好故事。一袋烟的功夫,人在午后的阳光里睡着了。
[b][size=4]国外[/size][/b]
1 《伊利亚特》——老外糟踏经典的能力丝毫不比我们差,也许更无知无畏。这是我今年看了好莱坞大片《特洛伊》后的感觉。但这,不妨碍我继续崇拜其原著,那个神话母体下骄傲狰狞的杀戮和传说。
2 《哈姆雷特》——一个人总有一天,会被自己的脆弱和坚定打动。被西方媒体曝光说为人粗鄙世俗的莎士比亚,却奠基了整个西方世界的文艺大厦。这是个悖论还是荒诞?你说还是我说。算了吧,上帝偷着乐呢。
3 《战争与和平》——俄罗斯人多幸福啊,他们的史诗没有被电影导演蹂躏。安德列亲王象神一样华美失落的活在人间,手促无措的享受生活。还好,浩劫让他明白了生活的意义。
4 《霍乱时期的爱情》——爱情在这里真的存在,爱情的答案是——永生永世。
5 《我们的祖先》——王小波的灵魂导师,意大利美男子卡尔维诺先生用干净的为人和作品印证了其弟子钟情的呐喊——一个人只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要拥有整个诗意的世界。
6 《白鲸》——我喜欢一本书的标志是:可以拿到饭桌上去。于是这本看似猎奇传记的书上,沾满了我的饭米粒儿。后来它作为一个实物丢失了。我欣赏偷走它的那个朋友,他也会在莫比迪克亮亮的脊背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7 《铁皮鼓》——咚咚咚,世界,我来了。你害怕么?那就别它妈撑着了,碎吧。
8 《鞑靼人的沙漠》(作者有必要说一下了,意大利人迪诺布扎蒂)——英雄不是九五之尊,也无需鲜花和掌声。在凄清古堡的漫长守望后,德里戈终于等来了真实的敌人,然而他已经病的无力反抗了。此刻我忽然想起了身前无寸土,死后有余哀的阿拉法特,不知道为什么。
9 《你好忧愁》——相比中国当下包装的既非美女,也不会写什么东西的一些人,法兰西女子萨冈真的是才貌双全了,18岁时她就完成了这部被萨特青睐的代表作。但也许她并不在乎这些,她一生怀念的是她描述的时代——那年夏天,我17岁,豆蔻年华,快乐无比。
10 《跳房子》——阿根廷是我喜爱的国度,美男子科塔萨尔是我欣赏的作家。而他的这部后现代杰作无疑值得钟情意象思维的读者仔细观赏,你甚至也可以作为作者修改它,何其幸福啊!
2004-12-9 20:25
栀子飘飘
支持一下,这年头能够静下心读一些好书的人不多了。
2004-12-9 20:44
青木风亮
是啊 只看过三国和水浒 纯文学的小说看得少
楼主的水平很高
2004-12-10 08:45
弓骑步
[quote]原帖由[i]阿拉根[/i]于2004-12-09, 12:47:38发表
3 《战争与和平》——俄罗斯人多幸福啊,他们的史诗没有被电影导演蹂躏。安德列亲王象神一样华美失落的活在人间,手促无措的享受生活。还好,浩劫让他明白了生活的意义。 [/quote]
美苏都拍过《战争与和平》的电影罢?美版的主演是奥黛丽[b]·[/b]赫本和亨利[b]·[/b]方达。
2004-12-10 15:17
彼岸花
因为《边城》,而去访了湘西。沈先生的文章令人有行走的欲望。
2004-12-10 18:41
阿拉根
回弓骑步,以前写的一个随笔。
题目 :战争与和平——————我们都是这样成长的
正文:
四碟装《战争与和平》,是哈勒尔送我的生日礼物,两个月来,我一直对它保有肃穆的心情。似乎不找个黄道吉日,沐浴更衣就不能暴殄天物。
可是,一个酒醉的夜晚我还是撕开了它漂亮的外衣,肆虐的欣赏了一番。当时我头发蓬乱,醉眼朦胧。但喝过几杯水之后,确切的说是被这部电影套牢之后,一切都变得神圣起来。6个多小时,看一部电影是一个艰辛而伟大的过程,我的执著颇类车迟国高高云台上打坐的唐僧。物我两忘不敢说,反正没困。
首先声明一点,这是俄国版的。美国也有个版本,奥黛丽赫本主演,据说这位天使生平最想演的就是娜塔莎,但结果并不成功,很正常,美国人要是拍三国演义估计也会在大陆挨砖————世界宪兵当然也包括对梦的霸权,只是人太有钱了就容易心不在焉,不是忘了挂羊头,就是忘了卖狗肉。
扯远了。
即使不是文学青年,也不会有多少人不知道列夫。托尔斯泰的这部力作。被毛姆称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小说”的《战争与和平》的确是那个时代(也许至今)最伟大的史诗。联想一下,把它搬上银幕需要怎样的勇气与实力。但前苏联的领导人深刻的洞悉电影是一个国家的尊严,几乎倾举国之力,推出了这部电影史上最为昂贵的浩瀚之作。可以说,有了它,俄罗斯民族的电影,就有了魂魄和骨架。想到我们同样拥有的,毫不逊色的金戈铁马,传奇刚烈的华夏英雄史,和当下被糟踏的四大名著(好像还剩下《金瓶梅》没动),我有些黯然。
该片导演谢尔盖。邦达尔丘克是著名“诗意导演”塔尔科夫斯基的同门师兄弟,被誉为前苏联的“电影沙皇”,而本片无疑是他电影技术和艺术最为成熟完备的加冕之作。所有的电影语言在这篇巨制里,作了整齐有序的集合。开篇就是一个大航拍,一望无际的广袤田园,万物复苏的动人气象。特技摄像里,我们能看到小草在生长。每一处光影的运动,都充满了古典油画的神韵(好像前苏联导演特别擅长这个。)令人激动的两场大会战,尤其是波罗蒂诺战役,为世界战争电影树立了一个极难逾越的高峰。千军万马,枪炮齐鸣,人喊马嘶,浓烟四起。大场面,则摧枯拉朽;小细节,则精到入微,给人的视觉冲击几乎是空前绝后的,天地广阔,人气浩瀚,澎湃的震撼,非文字所能尽述。惨烈无比的战役,也是各类电影语言的交锋汇聚。几场舞会的戏,纵深,广角,全景,绚烂中透出肃穆。莫斯科大火,震聋发聩,火势高达白米,不是悲凉,而是雄壮。大风起夕,枯叶狂舞,人声鼎沸,仿佛要把整个世界埋葬。六个半小时的影片,就是一席极尽奢华丰富的,关于电影的盛宴。语言的赞美是乏力的,那时只有电影才能赐予的幸福。
值得一提的是,谢尔盖。邦达尔丘克还是一位出色的表演艺术家。在本片中,他饰演了男主角彼埃尔,别祖霍夫公爵,并出色的演示了这个俄罗斯文学中常见的有些呆头呆脑,多思,敏感善良的人物。出色的为我们传递了那份宗教般温柔而宽广的救赎精神。作为导演,相信他在指挥上也放弃了俄罗斯表演的内敛,要求演员鲜明而准确的体现了人物的风范。影片到了最后,神脱形而升,主人公不是彼埃尔,不是安德列,更不是娜塔莎,而是那片幅员辽阔,无法征服的土地。
还想说说安德烈,我钟爱的人物。他的身上,相信也有托翁不可避免的自传色彩。安德烈和托尔斯泰一样,出身贵族,在军队待过,有过不幸的婚姻,也曾无休无止的鞭挞自己的灵魂,最终选择了原谅。只是,他是在死神即将亲吻的一刻,才真正的彻悟。那段极具梦幻色彩的场景中,朝闻道夕死可以的宽慰使安德烈的灵魂悠然飘向天国。这位外在优点一应俱全的青年,英俊,正直,勇敢,有头脑,还有着良好的家世,是众多大家闺秀,小家碧玉一见倾心的人物,这造就了他的自负,按他自己的话说是希望所有的人都爱他。可他徒有思考的智慧,却无行动的勇气和能力。这是个道德上有洁癖,事业上有野心的青年,但他的贵族身份和严苛的家教,常使他举步为艰,而很难达到身心通畅的境界。幸福一旦席卷而来,他又缺乏足够的魄力去掌握。他的坚定是为了掩饰自身的动摇,刚毅是为了遮掩住脆弱。战役打响,安德烈带领一支部队整装待命,还未发一枪,便被炮弹击成重伤,暗指了他生命的脆弱和荒谬。在垂危的一刻,这位内敛忧郁的青年终于因为原谅而幸福的解脱,生命发出炽热的华彩。
《战争与和平》,几乎完美的电影。其实,每一代的青年,都在困惑与成长中,苦苦追寻生命的意义。当史诗已成绝响,片首的独白仍深深的击打着我的心灵:‘如果不道德的人结成联盟,那么善良的人们也必须这样做。”
2004-12-10 18:54
风雨夕
古代的我读过一部分,现当代的我全部都读过。国外的读得连一半都没有。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