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8-21 13:43
历山学士
[quote]原帖由 [i]燕京晓林[/i] 于 2006-10-4 10:57 发表
其实并不矛盾,问题的关键在于:三国时期,白水关在何处?
学士一直认为白水关在今天的青川县沙洲镇,根据是郦道元做的《水经》的注《水经注》。但是,问题是,《水经》才是三国时期的河流反映,而注则是北魏时期的情况。因此,要知道三国时期白水的位置,首先要看《水经》本文。
——漾水出陇西氐道县嶓冢山,东至武都沮县为汉水。又东南至广魏白水县西。又东南至葭萌县东北,与羌水合。又东南过巴郡阆中县。又东南过江州县东,南入于江。(见《水经》卷20)
——羌水出羌中参狼谷。东南至广魏白水县,与汉水合,又东南过巴郡阆中县,又南至垫江县,东南入于江。(见《水经》卷32)
由以上2条《水经》的记载,我们可以知道:
1、在三国时期,白水县(白水关在县城)位于漾水(即现今的嘉陵江)岸边,而且是位于漾水的东岸;
2、白水县大致位于武都沮县到葭萌县之间的某个漾水岸边;
3、羌水(即白水)下游曾经发生过改道:白水县曾经是羌水与漾水的交会地点,后来该交会点下移到了葭萌县;
因此根据《水经》的记载,其中白水县的位置与北魏时期是完全不同的。为何会发生这种情况呢?我分析:
1、三国时期,之所以嘉陵江边有白水县,是因为那里是白水与嘉陵江的交会点,是水陆交通要点,因此设县于此;
2、此后(时间难以确定),白水下游改道,与嘉陵江的交会点下移到了葭萌县,原来的城关再设置为白水县就名不副实了,因为根本与白水不搭界,因此在今青川沙洲新设置了白水县,但是很可能又经历过建立、撤消等过程,所以郦道元的注中称为白水故县。
但是,由于三国白水县位置的基本确定(根据《水经》),加之在朝天一带确实有秦汉时期的古栈道,是符合其为金牛道重要关隘的条件的。
[/quote]
[b][color=Red]
《水经》成书年代已经做过专门论证,《水经》实为后魏作品,与郦道元所处时代同时或稍早,绝非三国著作。(详见拙文《从〈禹贡〉“沱潜既道”考证西汉水、汉江、白龙江的关系》,(三) 南北朝时期相关水道。[url]http://www.xycq.net/forum/viewthread.php?tid=85072[/url])郦道元对其的订正无疑也是正确的。
你所引《水经》对于“白水县”位置所述之误,郦道元千数百年前就已经在《水经注》中做了订正,无奈你为了附会自己的结论,还把这一条没有考古证据的“孤证”奉为圭臬,真是可悲!
白水县 白水关的位置确定无疑是在四川青川沙洲镇。从文献考古都已经有证。见拙文《白水关及其历史演变 》,[url]http://dx.xycq.net/forum/viewthread.php?tid=104340&page=1&extra=#pid1466464[/url]。[/color][/b]
[[i] 本帖最后由 历山学士 于 2007-8-21 15:20 编辑 [/i]]
2007-8-28 09:52
xierui1204
蜀汉的灭亡姜维的确有军事责任,但就他个人来说,他与诸葛亮的时期国力更差,而且已没有好的将领!何况天下有几个诸葛亮那样的人?
2007-8-28 13:02
历山学士
第一,姜维东线的防御战略是“使敌不得入平”,并非“听敌入平”;
第二,姜维的防御歼敌战略是完全起效的,魏军在刘禅投降前没有靠进攻取得任何东线据点,军力分散围攻各个据点,钟会在剑门关甚至要退军。若退军,更符合姜维的战略。(无奈其他不能左右的因素)
第三,姜维的战略意图与其所不能左右的突发因素对亡蜀的影响孰轻孰重?
如果考虑到这些,此战军事责任自不在姜维。
2007-8-28 16:01
云上天
事实上 从诸葛亮六出祈山而无寸功 开始蜀国的灭亡就注定了
姜维 在当时算是蜀国最杰出得人才了 当时蜀国 有能力的武将 人才 死的死 老的老 也就姜维能够领大军作战了
蜀国的命运 在于诸葛亮
如果诸葛 出祈山获胜 蜀存汉兴 可惜 诸葛亮太自负了 他毫不注意人才的培养 功臣之后大多默默无闻 以至于蜀后期无人
蜀国灭亡 军事责任 有姜维的失误 最主要的 是诸葛亮的失误
2007-8-28 16:02
云上天
亮存 蜀兴 亮亡 蜀亡
2007-8-28 16:06
冒牌
[quote]原帖由 [i]云上天[/i] 于 2007-8-28 16:01 发表
可惜 诸葛亮太自负了 他毫不注意人才的培养 功臣之后大多默默无闻 以至于蜀后期无人
蜀国灭亡 军事责任 有姜维的失误 最主要的 是诸葛亮的失误[/quote]
三国时,哪一国的功臣之后很有出息了?
2007-8-28 16:15
疯猫
在军事上,确实是姜维的错.但蜀由于连年征战而无果,直接导致国力衰弱,长此以往,出现致命军事错误是在所难免和必然的。说白了,诸葛亮不出错,姜维不出错,不能保证以后的军事主管也不出错(当然已经没有以后,到姜维就打住了)。
再提几个战例,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彝陵之战。官渡之战一战就决定生死,因为这战动摇了袁绍的根本。赤壁之战可以说是三国时期大战役,即使是如此的大战役,也没动曹操根本。彝陵之战虽然蜀国大伤元气,但诸葛亮及时联吴,并且修生养息,蜀国还有继续生存的可能。这几战失败方都是犯过军事错误的,但情况不同,结果也不同。[b]所以军事错误(责任)不是国家灭亡的决定因素,而是促进因素。[/b]
说白了很简单,就如同1个人,如果1个人经常积弱多病,那么一场感冒(邓艾的几千人偷袭灭蜀)就可能要了命,但1个人如果身体强健,几场小病算不了什么,甚至得场大病(曹操的赤壁)也能熬过去。
所以单纯的追究军事错误是找不到原因的。
[[i] 本帖最后由 疯猫 于 2007-8-28 16:27 编辑 [/i]]
2007-8-28 16:19
云上天
事实上 很多历史上背写的很完美的人 都有自己的缺陷 例如唐太宗 房玄龄的后代被他做了 例如诸葛 他让蜀国的人养成了一种惰性 所以在领导人不行的时候 国家很危险~~~~~~~~~~~~~~~
2007-8-28 16:29
冒牌
[quote]原帖由 [i]疯猫[/i] 于 2007-8-28 16:15 发表
在军事上,确实是姜维的错.但蜀由于连年征战而无果,直接导致国力衰弱,长此以往,出现致命军事错误是在所难免和必然的。说白了,诸葛亮不出错,姜维不出错,不能保证以后的军事主管也不出错(当然已经没有以后,到姜维就打住了)。
再提几个战例,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彝陵之战。官渡之战一战就决定生死,因为这战动摇了袁绍的根本。赤壁之战可以说是三国时期大战役,即使是如此的大战役,也没动曹操根本。彝陵之战虽然蜀国大伤元气,但诸葛亮及时联吴,并且修生养息,蜀国还有继续生存的可能。这几战失败方都是犯过军事错误的,但情况不同,结果也不同。所以军事错误(责任)不是国家灭亡的决定因素,而是促进因素。
说白了很简单,就如同1个人,如果1个人经常积弱多病,那么一场感冒就可能要了命,但1个人如果身体强健,几场小病算不了什么,甚至得场大病也能熬过去。
[/quote]
蜀汉国力弱于魏国,难道这点是姜维造成的?
姜维的责任还不如费祎更严重些。
费祎一改诸葛亮以攻代守的方针,采取消极防守,给了曹魏安心发展的机会。
这更能拉大蜀汉与魏国国力差距。
2007-8-28 16:30
冒牌
[quote]原帖由 [i]云上天[/i] 于 2007-8-28 16:19 发表
事实上 很多历史上背写的很完美的人 都有自己的缺陷 例如唐太宗 房玄龄的后代被他做了 例如诸葛 他让蜀国的人养成了一种惰性 所以在领导人不行的时候 国家很危险~~~~~~~~~~~~~~~ [/quote]
诸葛亮让蜀国的人养成什么惰性了?
诸葛亮死后三十年,蜀汉才亡国,难道还要诸葛亮买单?
2007-8-28 16:57
云上天
以攻代守 是诸葛亮睿智的一面
姜维一生都在继承诸葛亮的遗志
至于惰性问题 自诸葛亮以后 蜀国会打仗的 只有姜维了 其他人 主将说什么就做什么 完全没有自主性 所以 诸葛 姜维打仗 都是亲征~~~~~~~~~~
诸葛亮死后的三十年中 魏国一直在争权夺利中 司马篡权 加上蜀地位置险要 魏国没有方法攻破剑阁 加上姜维以攻代守 所以能支撑30年
如果魏国早找到小路 找姜维伐魏的时候进攻成都 蜀国早亡了
蜀国后期 除了廖化等人 几乎没有能打仗的了 这难道不是在诸葛亮时期造成的么??????
2007-8-28 17:01
冒牌
[quote]原帖由 [i]云上天[/i] 于 2007-8-28 16:57 发表
至于惰性问题 自诸葛亮以后 蜀国会打仗的 只有姜维了 其他人 主将说什么就做什么 完全没有自主性 所以 诸葛 姜维打仗 都是亲征~~~~~~~~~~
诸葛亮死后的三十年中 魏国一直在争权夺利中 司马篡权 加上蜀地位置险要 魏国没有方法攻破剑阁 加上姜维以攻代守 所以能支撑30年
如果魏国早找到小路 找姜维伐魏的时候进攻成都 蜀国早亡了
蜀国后期 除了廖化等人 几乎没有能打仗的了 这难道不是在诸葛亮时期造成的么??????[/quote]
像姜维之类,只要一个就难得了,曹魏又有几个能与之相当的人物了?
至于说魏国早找到小路,蜀国早亡了,那就更搞笑了。
若阴平桥头有备,知道有小路又如何?
不过是过去送死而已。
2007-8-28 17:02
天涯明月刀
[quote]原帖由 [i]云上天[/i] 于 2007-8-28 16:57 发表
以攻代守 是诸葛亮睿智的一面
姜维一生都在继承诸葛亮的遗志
至于惰性问题 自诸葛亮以后 蜀国会打仗的 只有姜维了 其他人 主将说什么就做什么 完全没有自主性 所以 诸葛 姜维打仗 都是亲征~~~~~~~~ ... [/quote]
小道,你也不看看邓艾偷袭进在什么地方,你当随便就能找到一条小道啊? 其他人 主将说什么就做什么 完全没有自主性,笑死人,俺,只问一个问题,王平防曹爽,是谁让的?
2007-8-28 17:03
天涯明月刀
[quote]原帖由 [i]云上天[/i] 于 2007-8-28 16:19 发表
事实上 很多历史上背写的很完美的人 都有自己的缺陷 例如唐太宗 房玄龄的后代被他做了 例如诸葛 他让蜀国的人养成了一种惰性 所以在领导人不行的时候 国家很危险~~~~~~~~~~~~~~~ [/quote]
第一,他让蜀国的人养成了一种惰性?拿出点证据来。
第二,领导人不得的时候,有几个国家不危险?
2007-8-28 17:06
云上天
三国时期的功臣之后虽说没有几个有出息的 但是也没有想赵云的俩儿子那样看坟的呀 最起码 魏国功臣的后代 大多能上战场 一些世家的人才又不断涌现 而蜀国呢?????打来打去 就那么几个人 死一个少一个 而魏国 不断涌现将领 虽然都不匝地 但是 他们都是能独自打仗的
宋朝的皇帝学的诸葛亮 将军打仗都规定好了怎么打 只不过诸葛亮比较厉害 没出过几次失误而已
大家看三国 都能看出来 到姜维时期 蜀国就省几个将领了 而魏国 不好意思 光将领名字就一大堆
2007-8-28 17:13
冒牌
[quote]原帖由 [i]云上天[/i] 于 2007-8-28 17:06 发表
三国时期的功臣之后虽说没有几个有出息的 但是也没有想赵云的俩儿子那样看坟的呀 最起码 魏国功臣的后代 大多能上战场 一些世家的人才又不断涌现 而蜀国呢?????打来打去 就那么几个人 死一个少一个 而魏国 不断涌现将领 虽然都不匝地 但是 他们都是能独自打仗的
宋朝的皇帝学的诸葛亮 将军打仗都规定好了怎么打 只不过诸葛亮比较厉害 没出过几次失误而已
大家看三国 都能看出来 到姜维时期 蜀国就省几个将领了 而魏国 不好意思 光将领名字就一大堆[/quote]
赵云的儿子看坟?
[b]云子统嗣,官至虎贲中郎,[color=Red]督行领军[/color]。次子广,牙门将,[color=Red]随姜维沓中,临陈战死[/color]。[/b]
诸葛亮连打仗都规定好怎么打?证据拿出来……ps,演义的不要。
到姜维时期,蜀汉只有几个将领???
俺倒想看看你知道哪几个,列出来看看,俺可以给你补充。
2007-8-28 17:14
云上天
阴平桥有备 笑话 诸葛亮死后没多久 那的兵就撤了 邓艾从那走的时候 没有防守已经十几二十几年了
王平 姜维 都是从魏国降来的 当然受诸葛亮影响较小
小道 最后不是让邓艾找到了么?
再说 邓艾是在强攻剑阁未果的时候才想到偷袭的
姜维一样得人才 邓艾 钟会 不都是么
2007-8-28 17:15
天涯明月刀
[quote]原帖由 [i]云上天[/i] 于 2007-8-28 17:06 发表
三国时期的功臣之后虽说没有几个有出息的 但是也没有想赵云的俩儿子那样看坟的呀 最起码 魏国功臣的后代 大多能上战场 一些世家的人才又不断涌现 而蜀国呢?????打来打去 就那么几个人 死一个少一个 而魏国 不断涌现将领 虽然都不匝地 但是 他们都是能独自打仗的
宋朝的皇帝学的诸葛亮 将军打仗都规定好了怎么打 只不过诸葛亮比较厉害 没出过几次失误而已
大家看三国 都能看出来 到姜维时期 蜀国就省几个将领了 而魏国 不好意思 光将领名字就一大堆[/quote]
赵云的儿子看坟?
《三国志》:云子统嗣,官至虎贲中郎,督行领军。次子广,牙门将,随姜维沓中,临陈战死。
阁下在什么地方看的史书,也让俺去见识一下。
还有宋朝的皇帝学的诸葛亮 将军打仗都规定好了怎么打?好奇怪噢,哪个皇帝这样学诸葛亮?还有诸葛亮什么时候规定了仗该如何打?
2007-8-28 17:17
天涯明月刀
[quote]原帖由 [i]云上天[/i] 于 2007-8-28 17:14 发表
阴平桥有备 笑话 诸葛亮死后没多久 那的兵就撤了 邓艾从那走的时候 没有防守已经十几二十几年了
王平 姜维 都是从魏国降来的 当然受诸葛亮影响较小
小道 最后不是让邓艾找到了么?
再说 邓艾是在强攻 ... [/quote]
老大,你去看看三国志,别拿小说来说事。再者,演义中也说了,姜维提醒后主,防备阴平桥头。
2007-8-28 17:21
疯猫
问下,邓艾偷袭后如果后主不投降多坚持几天可以吗?似乎邓艾带的人马不是很多,又远道而来,粮草也是个问题,如果后主多坚持几天,等待外援有可能吗?
(我的想法是,如果这不可行,那么成都城里随便有个人造反,蜀汉也要灭亡,如果可行,责任在后主不争气。)
[[i] 本帖最后由 疯猫 于 2007-8-28 17:25 编辑 [/i]]
2007-8-28 17:24
云上天
诸葛亮 姜维打仗 都是亲征
难道还有人不听他们的么?
诸葛亮身体力行 20两银子的事情都亲自管 10板子的惩伐都亲自数
在诸葛亮时期 几乎没有诸葛亮管不到的事 这在实蜀国国力快速上升的同时 使诸葛亮不需要很多人才襄助 所以他不重视人才的培养 加上蜀国世家少 人口少 人才就少了
最后 蜀国的将领几乎全在姜维军中 南蛮驻守 成都城中只剩下 一大票投降派~~~~~~~~~~~~~~~~~·
2007-8-28 17:24
冒牌
[quote]原帖由 [i]云上天[/i] 于 2007-8-28 17:14 发表
阴平桥有备 笑话 诸葛亮死后没多久 那的兵就撤了 邓艾从那走的时候 没有防守已经十几二十几年了
王平 姜维 都是从魏国降来的 当然受诸葛亮影响较小
小道 最后不是让邓艾找到了么?
再说 邓艾是在强攻剑阁未果的时候才想到偷袭的
姜维一样得人才 邓艾 钟会 不都是么 [/quote]
诸葛亮死后没多久 那的兵就撤了?
知道什么叫“实兵诸围以御外敌”么?
在剑阁强攻的明明是钟会,关邓艾啥事情?
姜维一样得人才,邓艾、钟会,那不也才两个么?
曹魏国土、人口都不止蜀汉的两倍吧?
也不过两个而已,可见曹魏人才还不如蜀汉。:lol:
2007-8-28 17:29
冒牌
[quote]原帖由 [i]云上天[/i] 于 2007-8-28 17:24 发表
诸葛亮 姜维打仗 都是亲征
难道还有人不听他们的么?
诸葛亮身体力行 20两银子的事情都亲自管 10板子的惩伐都亲自数
在诸葛亮时期 几乎没有诸葛亮管不到的事 这在实蜀国国力快速上升的同时 使诸葛亮不需 ... [/quote]
俺从没听说蜀汉是用银子的,至于什么十板子都亲自数更是闻所未闻。
诸葛亮不需要很多人才襄助 所以他不重视人才的培养?
[b]洪迎门下书佐何祗,有才策功幹,举郡吏,数年为广汉太守,时洪亦尚在蜀郡。[color=Red]是以西土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用也[/color]。[/b]
知道后面一句话的意思么?
ps.忽然发现明月刀是广西人。:titter:
2007-8-28 17:29
云上天
邓艾与钟会不和 俩人抢功 钟会强攻剑阁 邓艾看其久攻不下 偷袭
姜维不是从魏国出来的么???????????
姜维以外 王平 原魏将 李严 原益州将 魏延 原荆州将
还有几个能打仗的~~~~~~~~~~~
补充一下好么
2007-8-28 17:30
冒牌
[quote]原帖由 [i]疯猫[/i] 于 2007-8-28 17:21 发表
问下,邓艾偷袭后如果后主不投降多坚持几天可以吗?似乎邓艾带的人马不是很多,又远道而来,粮草也是个问题,如果后主多坚持几天,等待外援有可能吗?
(我的想法是,如果这不可行,那么成都城里随便有个人造反 ... [/quote]
邓艾偷袭时早就“[b]粮运将匮,频於危殆[/b]”,若非由江守将马邈投降,邓艾多半只能饿死或是被瓮中捉鳖。
2007-8-28 17:30
疯猫
后主投降邓艾,蜀汉诸将都大骂后主不争气而大哭,可有此事?
2007-8-28 17:32
疯猫
[quote]原帖由 [i]冒牌[/i] 于 2007-8-28 17:30 发表
邓艾偷袭时早就“粮运将匮,频於危殆”,若非由江守将马邈投降,邓艾多半只能饿死或是被瓮中捉鳖。 [/quote]
不知道当时成都城防如何,仅凭成都城大就不能多守几日?
我的想法是,如果这不可行,那么成都城里随便有个人造反,蜀汉也要灭亡,如果可行,责任在后主不争气.
[[i] 本帖最后由 疯猫 于 2007-8-28 17:36 编辑 [/i]]
2007-8-28 17:54
冒牌
[quote]原帖由 [i]疯猫[/i] 于 2007-8-28 17:32 发表
不知道当时成都城防如何,仅凭成都城大就不能多守几日?
我的想法是,如果这不可行,那么成都城里随便有个人造反,蜀汉也要灭亡,如果可行,责任在后主不争气. [/quote]
若是马邈不降,邓艾缺乏补给,可能在绵竹甚至由江城下,就败给诸葛瞻了。
又何来的进攻成都的机会呢?
以当时的情况,蜀汉的机会当然也不是坐守成都,而是撤往南中,等姜维回军以后才有机会了。
但整体也无法挽回败亡的局面了。
2007-8-28 18:11
疯猫
[quote]原帖由 [i]冒牌[/i] 于 2007-8-28 17:54 发表
若是马邈不降,邓艾缺乏补给,可能在绵竹甚至由江城下,就败给诸葛瞻了。
又何来的进攻成都的机会呢?
以当时的情况,蜀汉的机会当然也不是坐守成都,而是撤往南中,等姜维回军以后才有机会了。
但整体也 ... [/quote]
暂时撤退是个办法,但是我怀疑如果成都城内有人造反,后主也会投降。
2007-8-28 19:30
历山学士
[quote]原帖由 [i]疯猫[/i] 于 2007-8-28 16:15 发表
在军事上,确实是姜维的错.但蜀由于连年征战而无果,直接导致国力衰弱,长此以往,出现致命军事错误是在所难免和必然的。说白了,诸葛亮不出错,姜维不出错,不能保证以后的军事主管也不出错(当然已经没有以后, ... [/quote]
请具体分析此战姜维的军事错误在哪里,谢谢
2007-8-28 19:55
疯猫
[quote]原帖由 [i]历山学士[/i] 于 2007-8-28 19:30 发表
请具体分析此战姜维的军事错误在哪里,谢谢 [/quote]
我觉得后主因为偷袭而投降,姜维作为军事主管,应该有责任。不过我也怀疑,后主如果死守成都待援有没有可能。
如果死守成都待援不可行,那么我敢说,成都只要有人造反,蜀汉就会灭亡,如果死守待援可行,就是后主的责任。
[[i] 本帖最后由 疯猫 于 2007-8-28 19:58 编辑 [/i]]
2007-8-28 21:04
河内司马
[quote]原帖由 [i]疯猫[/i] 于 2007-8-28 19:55 发表
我觉得后主因为偷袭而投降,姜维作为军事主管,应该有责任。不过我也怀疑,后主如果死守成都待援有没有可能。
如果死守成都待援不可行,那么我敢说,成都只要有人造反,蜀汉就会灭亡,如果死守待援可行,就是 ... [/quote]
永安或者南中都有军队可以援助
2007-8-28 21:17
疯猫
[quote]原帖由 [i]河内司马[/i] 于 2007-8-28 21:04 发表
永安或者南中都有军队可以援助 [/quote]
后主实在是不争气,蜀汉该亡。
2007-8-29 05:52
ldm.nc
[quote]原帖由 [i]云上天[/i] 于 2007-8-28 16:02 发表
亮存 蜀兴 亮亡 蜀亡 [/quote]
鬼打架
亡国这么严肃的问题,岂是一个诸葛亮能说清的?
2007-8-29 06:34
蝎子皇
从关羽失荆州就注定蜀汉要灭了...
而且姜维要顾虑的事,比孔明多很多的...
他又不像孔明那样独揽大权...
2007-8-29 10:19
历山学士
首先,我们可以看一下,姜维的战略部署和意图有没有达到!
《姜维传》:维建议,以为错守诸围,虽合周易“重门”之义,然適可御敌,不获大利。不若使闻敌至,诸围皆敛兵聚谷,退就汉、乐二城,使敌不得入平,且重关镇守以捍之。有事之日,令游军并进以伺其虚。敌攻关不克,野无散谷,千里县粮,自然疲乏。引退之日,然后诸城并出,与游军并力搏之,此殄敌之术也。於是令督汉中胡济卻住汉寿,监军王含守乐城,护军蒋斌守汉城,又於西安、建威、武卫、石门、武城、建昌、临远皆立围守。
“使闻敌至,诸围皆敛兵聚谷,退就汉、乐二城,使敌不得入平,且重关镇守以捍之。有事之日,令游军并进以伺其虚。敌攻关不克,”
―――――“诸围守悉被后主敕,然后降下。”《三国志 后主传》
“诸围守皆奉后主敕令乃下。” 《华阳国志 卷六 刘后主志》
“常勖,……除郫令。……魏征西将军邓艾伐蜀,破诸葛瞻于绵竹,威振西土,……后主檄
令,乃诣艾,故郫谷帛全完。”《华阳国志 卷十一 后贤志 常勖传》
“柳隐,……迁汉中黄金围都,景耀六年,魏镇西将军钟会伐蜀,入汉川,……会别将攻之,
不能克。后主既降,以手令敕隐,乃诣会。”《华阳国志 卷十一 后贤志 柳隐传》
“於是令督汉中胡济卻住汉寿,监军王含守乐城,护军蒋斌守汉城,又於西安、建威、武卫、石门、武城、建昌、临远皆立围守。”
―――――“锺会攻围汉、乐二城,遣别将进攻关口,……会攻乐城,不能克,” 《姜维传》
“后主既降邓艾,斌诣会於涪,”《蒋斌传》
“野无散谷,千里县粮,自然疲乏。”
―――――“军悉属会,进攻剑阁,不克,引退,蜀军保险拒守。” 《钟会传》
“皆退保剑阁以拒会。…会与维书…维不答书,列营守险。会不能克,粮运县远,将议还归。” 《姜维传》
“引退之日,然后诸城并出,与游军并力搏之,此殄敌之术也。”
―――――这一条,如果不是蒋舒献城、后主投降,也非常可能实现!
总的来看,姜维的战略部署基本达到了目的,是非常成功地。
其次,我们看姜维对于加强围守外围防御力量的建议。
“六年,维表后主:“闻锺会治兵关中,欲规进取,宜并遣张翼、廖化督诸军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皓徵信鬼巫,谓敌终不自致,启后主寝其事,而群臣不知。”(《姜维传》)
姜维建议时正值“闻锺会治兵关中”,钟会还没有发兵,如果后主在这时候按照姜维的建议“并遣张翼、廖化督诸军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蒋舒献出阳安口的可能就大大减小,邓艾军偷度阴平的可能也大大减小。要知道,这两件事正是此战的转折点!
直到,“及锺会将向骆谷,邓艾将入沓中,然后乃遣右车骑廖化诣沓中为维援,左车骑张翼、辅国大将军董厥等诣阳安关口以为诸围外助,” (《姜维传》)很明显,为时已晚--张翼、董厥军起码没有到达阳安口(可能是集结军队的原因),阳安口被克,阴平遂不能守,邓艾得以偷渡……
如果后主及早采纳姜维建议,此战结果实不可知。
当然,蜀弱魏强,天下统一是大势所趋,但是如果此战完全按照姜维的战略部署以及建议,蜀汉起码不会这么快亡国。
[[i] 本帖最后由 历山学士 于 2007-8-30 14:33 编辑 [/i]]
2007-8-29 12:03
天涯明月刀
[quote]原帖由 [i]历山学士[/i] 于 2007-8-29 10:19 发表
首先,我们可以看一下,姜维的战略部署和意图有没有达到!
《姜维传》:维建议,以为错守诸围,虽合周易“重门”之义,然適可御敌,不获大利。不若使闻敌至,诸围皆敛兵聚谷,退就汉、乐二城,使敌不得入平, ... [/quote]
护军蒋斌守汉城
硬挑毛病,就只有这一条而已!:titter:
2007-8-29 16:35
历山学士
[quote]原帖由 [i]天涯明月刀[/i] 于 2007-8-29 12:03 发表
护军蒋斌守汉城
硬挑毛病,就只有这一条而已!:titter: [/quote]
兄可能疏忽了,蒋斌也没有大过错阿,直到后主投降后才投钟会。你可能把他跟蒋舒混了吧?
“魏大将军锺会至汉城,与斌书曰:“巴蜀贤智文武之士多矣。至於足下、诸葛思远,譬诸草木,吾气类也。桑梓之敬,古今所敦。西到,欲奉瞻尊大君公侯墓,当洒扫坟茔,奉祠致敬。原告其所在!”斌答书曰:“知惟臭味意眷之隆,雅讬通流,未拒来谓也。亡考昔遭疾疢,亡於涪县,卜云其吉,遂安厝之。知君西迈,乃欲屈驾脩敬坟墓。视予犹父,颜子之仁也,闻命感怆,以增情思。”会得斌书报,嘉叹意义,及至涪,如其书云。
后主既降邓艾,斌诣会於涪,待以交友之礼。随会至成都,为乱兵所杀。斌弟显,为太子仆,会亦爱其才学,与斌同时死。”《蒋斌传》
2007-8-29 16:37
天涯明月刀
[quote]原帖由 [i]历山学士[/i] 于 2007-8-29 16:35 发表
兄可能疏忽了,蒋斌也没有大过错阿,直到后主投降后才投钟会。你可能把他跟蒋舒混了吧?
“魏大将军锺会至汉城,与斌书曰:“巴蜀贤智文武之士多矣。至於足下、诸葛思远,譬诸草木,吾气类也。桑梓之敬, ... [/quote]
:qDD+还真是将他与蒋舒混了。一直将斌看成舒。
不仔细看书啊!
回家仔细再读几遍书,再出来混,这样那成啊!:shy:
2007-8-30 09:27
凌云茶
姜维:今天买这个股票没错的.
后主说:好
姜维:股市有变,快卖掉,不然会亏.
后主说:黄公公说了,不卖.
股市大跌.....巨亏
后"有识者"说:股票亏了,姜维要负责,是他建议买的.
LZ此帖,大意如此罢了.
2007-8-30 15:03
慕容燕然
黄公公不是问题的关键,中国历史的毛病就是亡国担责任的不是太监就是女人。那些身体健全的男人似乎全是受害者,这叫什么逻辑。
姜琬、费祎在时都是压制姜维的,使姜维不得掌重兵。蒋费之后蒋维虽掌重兵但蜀汉朝中陈祗、阎宇、董厥、樊建、诸葛瞻都在制衡姜维,这就说明蜀汉灭亡的问题不是简简单单一个黄皓该负责的问题,而是蜀汉内部结构性的问题。
2007-8-30 15:19
冒牌
[quote]原帖由 [i]慕容燕然[/i] 于 2007-8-30 15:03 发表
黄公公不是问题的关键,中国历史的毛病就是亡国担责任的不是太监就是女人。那些身体健全的男人似乎全是受害者,这叫什么逻辑。
姜琬、费祎在时都是压制姜维的,使姜维不得掌重兵。蒋费之后蒋维虽掌重兵但蜀汉朝中陈祗、阎宇、董厥、樊建、诸葛瞻都在制衡姜维,这就说明蜀汉灭亡的问题不是简简单单一个黄皓该负责的问题,而是蜀汉内部结构性的问题。[/quote]
蒋琬何曾压制姜维?倒是阻隔蒋琬欲[b]乘水东下[/b]之议,姜维也参与其中。
陈祗跟黄公公相互勾结,本来就是同党。
蜀汉内部虽有不合之声,但并非导致蜀汉败亡的直接原因。
[b]皓徵信鬼巫,谓敌终不自致,启后主寝其事,而群臣不知。[/b]
既称[b]群臣不知[/b],而是黄皓导致,那自然是黄皓有责任。
这件事上没必要把责任推给董厥、樊建、诸葛瞻等人。
现在主帖问的是[b]谁应承担蜀国灭亡的主要军事责任?[/b]
姜维的计划本来没错,破坏了这一计划的是黄皓,而老板刘禅自然不然免责。
主要责任当然是刘禅黄皓二人。
2007-8-30 15:23
无势
[quote]原帖由 [i]慕容燕然[/i] 于 2007-8-30 15:03 发表
黄公公不是问题的关键,中国历史的毛病就是亡国担责任的不是太监就是女人。那些身体健全的男人似乎全是受害者,这叫什么逻辑。
姜琬、费祎在时都是压制姜维的,使姜维不得掌重兵。蒋费之后蒋维虽掌重兵但蜀汉朝 ... [/quote]
没人制衡的话也会出问题....政变,呵呵.
2007-8-30 16:01
慕容燕然
[quote]原帖由 [i]冒牌[/i] 于 2007-8-30 15:19 发表
蒋琬何曾压制姜维?倒是阻隔蒋琬欲乘水东下之议,姜维也参与其中。
陈祗跟黄公公相互勾结,本来就是同党。
蜀汉内部虽有不合之声,但并非导致蜀汉败亡的直接原因。
皓徵信鬼巫,谓敌终不自致,启后主寝 ... [/quote]
自瞻、厥、建统事,姜维常征伐在外,宦人黄皓窃弄机柄,[color=Red]咸共将护,无能匡矫[/color]
无视一切将责任推给黄皓吧,这样下半身健全的人心里能得到安慰也是个不错的结果。
2007-8-30 16:11
sunnybill
主要责任是刘备的吧,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下,以区区一个蜀地抗衡整个中原,不会有任何人可以成功,所以刘备一开始建立了蜀国也就注定了蜀国的灭亡,避免蜀国灭亡的唯一办法就是不要建立蜀国,所以主要责任应该是刘备的。
2007-8-30 16:37
冒牌
[quote]原帖由 [i]慕容燕然[/i] 于 2007-8-30 16:01 发表
自瞻、厥、建统事,姜维常征伐在外,宦人黄皓窃弄机柄,咸共将护,无能匡矫
无视一切将责任推给黄皓吧,这样下半身健全的人心里能得到安慰也是个不错的结果。 [/quote]
你要说蜀汉后期走下坡路,这不完全是黄皓责任,俺不反对。
像引用陈祗是费祎的主张,诸葛瞻等又谋划废姜维以阎宇代替。
这些政治问题都不是黄皓造成的。但这算军事责任么?
姜维的军事安排,书里明载为黄皓所格,[b]群臣不知[/b]。
何必把这个责任推给“不知”的人?
既然不知此时,如何[b]匡矫[/b]法?
2007-8-31 02:59
凌云茶
整个政局是咸共将护,无能匡矫.
具体到魏灭蜀汉一战的军事部署问题,就不关诸葛\董等事,因为他们不知.
要追到大一点范围,认为姜维出屯沓中不当的话,那逼到他避祸的人中,少不了咸共将护,无能匡矫的那几位.
2007-8-31 08:59
慕容燕然
[quote]原帖由 [i]冒牌[/i] 于 2007-8-30 16:37 发表
你要说蜀汉后期走下坡路,这不完全是黄皓责任,俺不反对。
像引用陈祗是费祎的主张,诸葛瞻等又谋划废姜维以阎宇代替。
这些政治问题都不是黄皓造成的。但这算军事责任么?
姜维的军事安排,书里明载为 ... [/quote]
恐怕这几位知了也无能匡矫。因为他们需要利用黄皓打击姜维,他们对黄皓的态度是[color=Red]咸共将护[/color]
军事责任从表面上看是军事责任,往深层次挖掘则是政治关系的延续。
另外忘了一个和姜维同样有矛盾的人,张翼。
即使从军事层面分析,在后主得知司马昭伐蜀后派出廖化、张翼、董厥进行防御。一个月足够从成都走到汉中了,张翼、董厥支援阳安关的速度,恐怕和黄皓无关,而是他们的问题。这样的军事责任也要黄皓负么?
2007-8-31 09:10
无势
他们不敢前进,因为后路没有保证。
2007-8-31 09:15
冒牌
[quote]原帖由 [i]慕容燕然[/i] 于 2007-8-31 08:59 发表
恐怕这几位知了也无能匡矫。因为他们需要利用黄皓打击姜维,他们对黄皓的态度是咸共将护
军事责任从表面上看是军事责任,往深层次挖掘则是政治关系的延续。
另外忘了一个和姜维同样有矛盾的人,张翼。
即 ... [/quote]
这种猜测没什么意义。
若以为这几位一定会因为需要利用黄皓打击姜维,而支持黄皓。
那黄皓根本没必要让“群臣不知”,直接摆出来让这几位反对姜维不是更好?
[b]张翼、董厥支援阳安关的速度,恐怕和黄皓无关,而是他们的问题。[/b]
这个不假,但当时大敌当前,张翼、董厥还不至于故意拖延。
所以张翼、董厥应该是确实赶不上,也就是这个时间太仓促了。
若是在姜维上表时,就已经派出张翼、董厥等,那就可以增援阳安关口。
所以是黄皓的事,除非有确切证据能说明二人的速度成问题。
2007-8-31 09:19
无势
时间不是明摆的证据,证明他们速度有问题么
2007-8-31 09:30
冒牌
[quote]原帖由 [i]无势[/i] 于 2007-8-31 09:19 发表
时间不是明摆的证据,证明他们速度有问题么 [/quote]
怎么证明那个时间足够他们赶到阳安关口呢?
大敌当前,两人没有故意延误的动机。
就算两人喜欢磨蹭,那姜维肯定是知道两人的特性,所以提前申请让二人增援前线的。
如果姜维上表以后就被采纳,难道两人还到不了阳安关口?
ps,俺觉得这种猜测没什么意义了。
姜维的意见,如果一开始就被采纳,后面的问题都可以避免。
所以主要军事责任首先在于不用姜维的意见。
2007-8-31 09:35
蝎子皇
非常同意楼上的见解,哈哈,姜维无罪……
2007-8-31 09:39
慕容燕然
比至阴平,闻魏将诸葛绪向建威,[color=Red]故住待之。月馀[/color],维为邓艾所摧,还住阴平。
张翼他们在阴平驻扎了超过一个月30天啊。如果直接行军在时间上足够了。问题不在他们赶不上,而是他们一走姜维就被邓艾、诸葛绪合围了。保住姜维,丢了汉中。不加任何如果性的假设,从伐蜀实际发展分析问题就出来了,你姜维去沓中干什么。
[[i] 本帖最后由 慕容燕然 于 2007-8-31 09:40 编辑 [/i]]
2007-8-31 09:56
冒牌
[quote]原帖由 [i]慕容燕然[/i] 于 2007-8-31 09:39 发表
比至阴平,闻魏将诸葛绪向建威,故住待之。月馀,维为邓艾所摧,还住阴平。
张翼他们在阴平驻扎了超过一个月30天啊。如果直接行军在时间上足够了。问题不在他们赶不上,而是他们一走姜维就被邓艾、诸葛绪合围了。保住姜维,丢了汉中。不加任何如果性的假设,从伐蜀实际发展分析问题就出来了,你姜维去沓中干什么。
[/quote]
他们没走,姜维一样被合围,但姜维一样跑出来。
[b]维闻锺会诸军已入汉中,引退还。欣等追蹑於强川口,大战,维败走。[color=Red]闻雍州已塞道屯桥头[/color],从孔函谷入北道,欲出雍州后。诸葛绪闻之,卻还三十里。维入北道三十馀里,闻绪军卻,寻还,从桥头过,绪趣截维,较一日不及。维遂东引,还守剑阁。[/b]
在这件事情上张翼等确实有责任,起码判断错误了。
2007-8-31 10:15
枫月
[quote]原帖由 <i>河内司马</i> 于 2007-8-28 01:04 发表<br />
<br />
永安或者南中都有军队可以援助 [/quote]<br />
南中到成都多远知道吗?再说南蛮军是被武力逼伏的,并非心服,看见蜀汉势危,怎么肯来救援……
至于永安,李严留镇永安的时候大概也只有1-2万人,现今,姜维十余次讨伐中原,蜀汉全国兵力基本调往汉中,哪有闲着的兵力?
2007-8-31 12:21
慕容燕然
[quote]原帖由 [i]冒牌[/i] 于 2007-8-31 09:56 发表
他们没走,姜维一样被合围,但姜维一样跑出来。
维闻锺会诸军已入汉中,引退还。欣等追蹑於强川口,大战,维败走。闻雍州已塞道屯桥头,从孔函谷入北道,欲出雍州后。诸葛绪闻之,卻还三十里。维入北道三十馀 ... [/quote]
翼、厥甫至汉寿,维、化亦舍阴平而退,適与翼、厥合,皆退保剑阁以拒会。
闻雍州已[color=Red]塞道屯桥头[/color]
塞道屯桥头并不代表完全占领阴平桥头,很可能是诸葛绪与廖化隔白水江对峙,诸葛绪部正好挡在姜维退军的路线上。姜维退到阴平桥头的时候张翼、董厥已经去支援阳安,只剩廖化一部牵制诸葛绪。单廖化肯定无力击败诸葛绪,导致姜维被合围。
诸葛绪这支部队看似不起眼其实是很要命的。不防,一旦诸葛绪沿白水江进军占据梓桐不但整个汉中被隔断,姜维也无法顺利逃脱包围。防的后果就是贻误战机,丢失汉中。张翼等在阴平就地防守是错误,不防守也是错误。像张翼等那样防到一半又去支援汉中更加是错误。
[[i] 本帖最后由 慕容燕然 于 2007-8-31 12:23 编辑 [/i]]
2007-8-31 12:59
蝎子皇
大家都是猜测,没什么好辩的啦,各执已见而已
不过我觉得,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很勇敢的事情,虽然不见得可以成功,可是却很令人敬佩和感动。。。
如果硬说姜维要负这个责,我觉得很不公平……
难道失掉荆州的人,就不该负责么?
刘禅听信馋言,没有责任吗?
我倒是觉得关羽和诸葛亮负的责任比较多呢
2007-9-1 13:05
历山学士
[quote]原帖由 [i]无势[/i] 于 2007-8-31 09:19 发表
时间不是明摆的证据,证明他们速度有问题么 [/quote]
对于张翼、董厥军的行军速度及其原因问题,请参拙文《姜维退军路线再探(续)》([url]http://www.xycq.net/forum/thread-145230-1-1.html[/url])
不当作为张翼、董厥与姜维有矛盾的证据。
2007-9-1 13:24
凌云茶
回复 #295 慕容燕然 的帖子
娘娘说“你姜维去沓中干什么。”
这话说的真是太好了。
因为朝中也如娘娘所说“咸共将护,无能匡矫”
姜维去避祸而已。能不去么。
页:
1
2
3
4
[5]
6
7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