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炎黄春秋 » 1000年前发生了什么?


2004-11-21 17:00 白木
外国的我真不清楚
中国是檀渊之盟,
"中书门下平章事"寇准强行要宋真宗带大批禁军从檀渊渡河援助被围的大名府,并宣布大名府为"北京",宋士气大振,碰巧用床子弩射死了辽国的主帅萧某,管事的萧太后见侄儿死了,无心再战,双方议和.
边界不变,宋给予辽每年30万贯的"赏赐"
.10万是岁币,20万是布帛

寇准坚持要打得辽割地认输,但真宗原来吓到要迁都,只是为迁到金陵还是成都拿不下主意.这会见可以议和,直接下旨把侍臣派过去议和了(官衔好象是太子洗马,名字我忘了)
寇准不好再强硬要求,追过去低声威胁:"岁币多于30万,着多一万流放一千里"


被权相威胁,这官员难得的强硬了一把,磨了一天,晚饭签了协议.辽军退了.
回到龙营,皇帝正吃饭,按礼俗要等吃完才汇报.
皇帝急了,先要小中官(就是后来说的小太监)来问岁币给的多少?
那官员不肯乱说(估计寇准在旁瞪他呢)
小中官于是叫比画个大概.于是最后回报皇帝的是三个指头
皇帝吃惊:"300万贯!!不过能了解这事情也值了"
后来知道是30万,皇帝直夸那官员能办事.
那官员后来居然升做三司使
而寇准因为对皇帝无礼(就是那时说话口气太强硬了),没多久被贬为外县县令了

2004-11-21 17:22 白木
有同事吵着要大家为纪念檀渊之盟1000周年晚上出去撮一吨呢

2004-11-21 19:20 豺狼颂颂
[quote]原帖由[i]白木[/i]于2004-11-21, 17:00:17发表
被权相威胁,这官员难得的强硬了一把,磨了一天,晚饭签了协议.辽军退了.
回到龙营,皇帝正吃饭,按礼俗要等吃完才汇报.
皇帝急了,先要小中官(就是后来说的小太监)来问岁币给的多少?
那官员不肯乱说(估计寇准在旁瞪他呢)
小中官于是叫比画个大概.于是最后回报皇帝的是三个指头
皇帝吃惊:"300万贯!!不过能了解这事情也值了"
后来知道是30万,皇帝直夸那官员能办事.
那官员后来居然升做三司使
而寇准因为对皇帝无礼(就是那时说话口气太强硬了),没多久被贬为外县县令了 [/quote]
有点恶搞的成分....

2004-11-21 21:47 宇文
恶搞,不错真宗确实没骨气。归复燕云是前两代的梦想,到他这里却终结了。
如果宋朝收复了长城,还会有金、元肆虐于中原吗?~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2004-11-21 23:52 白木
[quote]原帖由[i]豺狼颂颂[/i]于2004-11-21, 19:20:04发表
[quote]原帖由[i]白木[/i]于2004-11-21, 17:00:17发表
被权相威胁,这官员难得的强硬了一把,磨了一天,晚饭签了协议.辽军退了.
回到龙营,皇帝正吃饭,按礼俗要等吃完才汇报.
皇帝急了,先要小中官(就是后来说的小太监)来问岁币给的多少?
那官员不肯乱说(估计寇准在旁瞪他呢)
小中官于是叫比画个大概.于是最后回报皇帝的是三个指头
皇帝吃惊:"300万贯!!不过能了解这事情也值了"
后来知道是30万,皇帝直夸那官员能办事.
那官员后来居然升做三司使
而寇准因为对皇帝无礼(就是那时说话口气太强硬了),没多久被贬为外县县令了 [/quote]
有点恶搞的成分.... [/quote]
我基本是回忆的小时候看的上下五千年
林汗达先生写的
这事因该是真的,我相信林先生

2004-11-21 23:53 白木
不过当时如果大战胜负也在55开
不好说

2004-11-22 14:54 张建昭
当时辽兵处于绝对的危险境地,前驱不胜,后路被堵,却通过种种虚张声势的军事、外交高压,迫使宋廷答应赔款,说明他们的外交技巧也是非常高明的。

2004-11-22 15:02 张建昭
他们见宋使就首先要求割地,任何明眼人都看得出这是无理取闹,仗打成了不输不赢,而且处境危险,居然要求割地!
但是他们这么一说,宋朝的君臣就怕了。看来辽兵有必胜的把握,要不不能提这么高的要求,宋真宗还挺有骨气的表示祖宗的土地割不得,给他们点钱财道是可以考虑。
当时的宋朝君臣中只有寇准看出契丹人在虚张声势,提出了一个更大胆的要求,让契丹还回幽云十六州。然而,糊涂人中的一个聪明人自然会被看成狂妄。
最终,一场极有可能扭转二十年宋辽战争颓势的机会,变成了一次妥协。

2004-11-22 16:24 白木
残念

2004-11-22 17:55 张建昭
楼上什么意思?

2004-11-22 19:39 白木
[quote]原帖由[i]张建昭[/i]于2004-11-22, 17:55:40发表
楼上什么意思?  [/quote]
呵呵
到这里来没玩过日文版的SAN 的可不多

那里的"残念"具体意思我不太清楚
反正用来表示郁闷之类就对了

2004-11-22 20:11 青阳
小日本一郁闷就有残忍的念头?

2004-11-22 20:21 白木
呵呵
那是用来标音的两个汉字
具体意思我是真不明白

2004-11-23 00:29 q42474112
中国人从那时起就越来越没出息了

2004-11-23 10:01 凝雪幻
[quote]原帖由[i]白木[/i]于2004-11-21, 23:52:12发表
[quote]原帖由[i]豺狼颂颂[/i]于2004-11-21, 19:20:04发表
[quote]原帖由[i]白木[/i]于2004-11-21, 17:00:17发表
被权相威胁,这官员难得的强硬了一把,磨了一天,晚饭签了协议.辽军退了.
回到龙营,皇帝正吃饭,按礼俗要等吃完才汇报.
皇帝急了,先要小中官(就是后来说的小太监)来问岁币给的多少?
那官员不肯乱说(估计寇准在旁瞪他呢)
小中官于是叫比画个大概.于是最后回报皇帝的是三个指头
皇帝吃惊:"300万贯!!不过能了解这事情也值了"
后来知道是30万,皇帝直夸那官员能办事.
那官员后来居然升做三司使
而寇准因为对皇帝无礼(就是那时说话口气太强硬了),没多久被贬为外县县令了 [/quote]
有点恶搞的成分.... [/quote]
我基本是回忆的小时候看的上下五千年
林汗达先生写的
这事因该是真的,我相信林先生 [/quote]
没错拉...不是恶搞,续资治通鉴就有......当真就这么郁闷~~~


原文:丁亥,以曹利用为东上閤门使、忠州刺史,赐第京师。利用之再使也,面请岁赂金帛之数,帝曰:“必不得已,虽百万亦可。”寇准召至幄次,语之曰:“虽有旨许百万,若过三十万,将斩汝!”利用果以三十万成约而还。入见行宫,帝方进食,未即见,使内侍问所赂。利用曰:“此机事,当面奏。”复使问曰:“姑言其略。” 利用终不肯言,而以三指加颊。内侍入曰:“三指加颊,岂非三百万乎?”帝失声曰:“太多!”既而曰:“姑了事,亦可耳。”帷宫浅迫,利用具闻其语。及对,帝亟问之,利用再三称罪,曰:“臣许之银绢过多。”帝曰:“几何?”曰:“三十万”。帝不觉喜甚,故利用被赏特厚。

2004-11-23 10:07 张建昭
[quote]原帖由[i]q42474112[/i]于2004-11-23, 0:29:11发表
中国人从那时起就越来越没出息了 [/quote]
中国人指什么?指汉族吧?

谁说从那以后就没出息了?
应该说统治者软弱了,但民族英雄反而更多了。

2004-11-23 11:39 白木
汗以后真正纯汉血统的人就不存在了
讨论那些没什么意思

2004-11-23 19:04 关毛
[quote]原帖由[i]张建昭[/i]于2004-11-23, 10:07:56发表
中国人指什么?指汉族吧?

谁说从那以后就没出息了?
应该说统治者软弱了,但民族英雄反而更多了。 [/quote]
  比如本毛,每天做梦都在收复台湾、光复蒙古、夺回黑龙江流域、饮马巴尔喀什湖、巡游南海、还我中华河山~!

2004-11-24 09:01 张建昭
可不只是空想的民族英雄。

岳飞、文天祥、夏完淳、关天培、定海三总兵……
这些都是以自己的生命捍卫民族利益的,可惜岳武穆死在自己人手里。

因为宋以前的主要矛盾还在本民族内部,宋以后民族矛盾加深,所以民族英雄应运而生。

2004-11-24 09:44 q42474112
中国人指什么?指汉族吧?

谁说从那以后就没出息了?
应该说统治者软弱了,但民族英雄反而更多了。
===================================
就是因为统治者软弱了
所以我们的民族英雄们就多了
(我们的民族英雄主要的工作是什么)

2004-11-24 09:50 张建昭
不管怎么说,你说“中国人从那以后就没出息了”这话太武断了。

应该具体指出谁没出息了,否则后宋时代的众多英雄豪杰被你这一句话全否定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1000年前发生了什么?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