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1-17 17:14
yaolei
彭城之战
彭城之战
——一场世界战争史上空前绝后的奇迹
谈起中国古代战争,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就是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如巨鹿之战,井陉之战,昆阳之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等等。楚汉时期另一场经典的以少胜多的战争却常常被大多人所忽略,以致研究者寥寥无几。个中原因只有仁者见仁。但是这场战争却是一个无法忽略,在中国战争史以致世界战争史都应该有一席之地的战争。它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彭城之战。
一背景:刘邦伐楚
秦朝末年,纲绝维弛,群雄并起,其间项羽凭借灭秦巨功分封天下,称霸诸侯!而灭秦的另一主角刘邦却被封在偏远的汉中巴蜀之地。汉二年,刘邦因不满汉中之地毅然出兵定三秦,东向伐楚,而此时,项羽大军正在东边平定齐国之乱,后方空虚。刘邦抓住这个机会大举东进,一路上所向披靡,兵锋直指项羽的都城彭城。史记载:“春,汉王部五诸侯兵,凡五十六万人,东伐楚。”很多人质疑56万人这个数字,其实这个数字是可信的,刘邦当年在关中的时候统兵10万,经过汉中整顿,收其巴人等当地民族为军,后定三秦亦收其兵,完全可以做到翻一倍。而此时刘邦“劫持”五个诸侯一起进攻项羽(哪五个诸侯?一直有争议,大概有魏王豹,殷王司马卬,河南王申阳,塞王、翟王,另有陈余军不在此路),而此时东进刘邦倾巢而出,手下重要将领和谋士几乎全到,彭城兵败后萧何“发关中老弱未傅悉诣荥阳”可见损失之惨重。
关于刘邦进攻彭城的部署,后世有很多误解,这里简要说明刘邦东进的部署,汉元八月,刘邦出汉中定三秦。“汉二年三月汉王从临晋渡”东进。大概刘邦分三路行军,中路军由刘邦亲自统帅,部将为张良、陈平、韩信,吕泽,张耳,卢绾,夏侯婴以及五诸侯军,是从洛阳直接向东,直取彭城。北路军由曹参、灌婴率领汇合陈余军从粱鲁,与中路军会攻彭城。南路军由薛欧、王吸(或有王陵军)自关中出武关走南阳,攻阳夏,向东进攻彭城。
此时关中并不安稳,章邯等势力还在负隅顽抗。刘邦留下萧何守关中,周勃围废丘,樊哙郦商转战关中各地,而立韩王信为韩王平定韩地。
这里有疑问的是关于韩信的行踪。很多人认为韩信此时在关中围章邯,没有参与彭城之战,甚至认为是把韩王信当成韩信。这种说法是说不通的,首先韩王信为韩王平定韩地,行踪确定。韩信的问题主要是因为《淮阴侯列传》叙述此段时,只说汉王而未提韩信,但是有一点要知道,在韩信的列传中叙述本身就暗含其人行踪。考证韩信生平我们知道韩信虽然在汉中被刘邦拜为大将,但是一直到彭城之战都无兵权,其地位只相当于参谋,这个期间他并没有什么举动,太史公自然忽略过去。而后来彭城之败后,韩信收残兵败将在荥阳和刘邦会合更有利的证明其人当时亦在彭城!
汉二年四月,北路军破龙且于定陶,南下砀和刘邦中路军会师,接着攻下项羽都城彭城,刘邦似乎已经完胜。
二项羽的困境及疯狂战略
早在刘邦定三秦的时候,项羽就预感刘邦会东进,不过此时他带兵进攻自己后翼的齐国。而对刘邦的攻势,项羽一面派郑昌为韩王,前往韩地抵抗刘邦东进。派陈平平殷王在此又布一层防御线。派龙且抵挡北路军,又派兵距阳夏阻拦南路军。除了南路军史书未明外,其余各路均告失败。而项羽记以厚望的英布却趁此坐山观虎斗。刘邦军浩浩荡,56万大军数月就尽占楚地。此时,项羽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机中。
一:面临两线作战。齐国尚未平定,回师救楚,则腹背受敌。
二:兵力的极大悬殊。刘邦诸侯联军56万人,规模空前宏大。项羽此时全部兵力不详,但是必然远少于56万。
三:后方沦陷,孤军深入。此时项羽楚地尽占,没有根基地的孤军只能速战速决。
四:远离战场,长徒奔波。敌人则以逸待劳,利用防御工事抵抗回师楚军。
五:盟友背叛,政治大环境陷入极度孤立的状况。
面对如此险恶的政治,军事环境,项羽一个大胆的战略计划出笼:以诸将率领大军继续平定齐国,作为迷惑刘邦的手段。而自己亲自带领3万精兵绕道彭城后方,以彭城为钓饵引刘邦上钩,然后偷袭刘邦后方,尽灭刘邦军。
项羽的作战计划出来,所有人都楞住了!此人傻了,他不但要以3万尽歼对方56万,还要长途奔波,设局偷袭!
这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个疯狂计划!
彭城之战,关于项羽的行踪由于历代很少研究者涉足,以致人人认为是刘邦攻下彭城后“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轻敌而至。实际上刘邦虽然得意忘形都是并未放松警惕,谋臣大将皆在左右,未见有其疑义。关键是项羽在刘邦未下彭城之际,已经回师彭城西边,断其后路,忽然出现在刘邦诸侯联军的后方。
关于这一点甚少有人注意,但是这确是彭城之战胜利之关键。史记项羽本纪有载:“春,汉王部五诸侯兵,凡五十六万人,东伐楚。项王闻之,即令诸将击齐,而自以精兵三万人南从鲁出胡陵。四月,汉皆已入彭城,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项王乃西从萧,晨击汉军而东,至彭城。。。。。。”这里清楚的写明了项羽的行踪的顺序。但是大多人采用了史记高祖本纪:“项羽虽闻汉东,既已连齐兵,欲遂破之而击汉。汉王以故得劫五诸侯兵,遂入彭城。项羽闻之,乃引兵去齐,从鲁出胡陵,至萧。。。。。。”
为何两者有差异?这里我们分析,项羽本纪排在高祖本纪前面,事迹以项羽为主,顺序详细,亦以此为准。而高祖本纪以刘邦事件为主,项羽事迹只是插叙。如果读高祖这段会发现刘邦入彭城强调的是因果关系,并未详细叙述项羽行踪,而项羽本纪已说的很清楚了,无须在费力。
细看项羽本纪发现有一个关键字“项王‘乃’西从萧”,从乃字我们可以大胆推测,项羽3万兵力在刘邦军尚未全部入彭城时,已经到达彭城西南断其后路,等待刘邦全部入彭城给刘邦联军致命一击。而长途奔波,饶道千里,断敌后路,攻其不备未给敌人发现任何蛛丝马迹,可真谓是前无古人!
现在项羽只剩下耐心等待最佳时机给予致命一刀了,不过项羽已经准备好秘密武器了。。。。。。
三:项羽在中国骑兵史的地位
骑兵是冷兵器时期世界战争史的最大革命,但是却是个逐渐发展的时期。在马镫没有出现的前骑兵时代,骑兵的发展和应用是缓慢的。我国中原地区早在春秋之际已经有骑兵,但是此时骑兵是小规模的,主要用于载人,并没有史料证明有骑兵作战的记录。中原地区真正大规模把骑兵用于军事是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从此骑兵作为辅助性兵种走向战场。战国时期由于秦赵临近北方胡人,所以多有骑兵。但是此时不论是秦还是赵,骑兵都是作为辅助兵种,骑兵放在两翼后方,配备弓弩。用于侦察,骚扰,偷袭,断后,追击等。真正大规模独立运用骑兵,把骑兵当成主力并用于冲锋大多以为是在西汉时期的反击匈奴。这个论述实际上忽略了项羽在中国骑兵史上承前启后的巨大作用!
彭城之战是中国大规模独立运用骑兵歼灭步兵的典范。但是史料却没有清楚记载,史记仅记载项羽自以精兵三万人,是不是都是骑兵而无史载。这里我们要从头来分析,项羽在彭城战前舍弃大军千里奔波,最大限度的运用了机动能力,用骑兵合情合理。彭城之战后,项羽偷袭刘邦运用骑兵的冲击力冲散大军又采用驱赶的方式使其落水,以及骑兵追逐包围刘邦,这里都可以看到战术上运用骑兵的影子。彭城之战后,史记灌婴列传记载:“楚骑来众,”而后刘邦招揽旧秦骑兵组成独立骑兵军团,任命灌婴指挥。从这里我们看出项羽骑兵的威胁促使刘邦大力发展骑兵(后期招揽大量胡人,楼烦人为其骑兵)。刘邦曾经灭秦时多次和秦军作战,却一直没有发展骑兵,一个侧面可以证明项羽之骑兵有和秦骑兵不同的用途和编制。
战国时期,骑兵用于辅助没有独立作战及用骑兵冲锋的战例(主要是没有马镫,骑兵缺乏冲击力及长途奔波的持续力)。到了彭城之战,由于是偷袭战,主要用于骑兵踏营,冲散,驱赶造成敌人混乱而使骑兵第一次大规模独立冲锋作战。显然战果是辉煌的,给中国骑兵大大写下一笔。
关于项羽的骑兵,应该是在巨鹿之战后(巨鹿战项羽用的是步兵,无骑兵的痕迹)收编秦与赵之骑兵组成了骑兵军团。项羽自杀时说得到自己的坐骑乌骓马有5年,按此推断得乌骓正是在巨鹿大战左右。
四:大战彭城
项羽把大部队留在齐国迷惑刘邦,自己运用骑兵的机动性,绕道彭城西南的萧县。等待刘邦诸军全部进入彭城,混乱不堪,而且大将忙着部署北边建立防御,刘邦等主帅松懈的最佳时机。开始西出萧,向东进攻彭城。项羽选择的是早晨发动偷袭。选择早晨看见项羽对时机把握的老辣,早晨敌人尚在睡梦中,正处于最疲惫的时候,突然遭遇大规模偷袭,其慌乱可想而知!而自己可以利用早晨天亮明了敌方情况,选择合适有效的战术最大消灭敌人。很多偷袭喜欢放在夜里,这样有利掩藏行踪。但是项羽此次不光要造成敌方混乱,更要全歼敌军。
项羽在战术的选择上直接攻击刘邦指挥中枢,造成刘邦联军指挥系统瘫痪!这样联军就无法组织有效的反抗,然后项羽死死咬住刘邦的主力进行攻击,不给刘邦喘气的机会。而且利用驱赶的方法把他们逼到河流边上,使他们因为拥挤掉进河中淹死或自相残杀!而刘邦联军犹如从云雾端落入无底的深渊,昨天还意兴盎然,大胜在握;今天就兵从天降,不知其然!不明白实情的联军又没有得到有效的组织像无头苍蝇四处乱撞,此时正中项羽之计。由于兵力上的极大悬殊,如果硬拼无论如何都是要被消耗怠尽。这里项羽用骑兵驱赶引诱把联军引向南方的穀、泗水,再此项羽展开攻击,杀联军十余万人。联军为了活命拼命南逃,逃到更南的灵壁东睢水上,这样联军自相残杀,被挤落水10多万。彭城之战终成了一面倒的局势,剩下就是追击残兵败将,扩大战果,收拾残局的事了。可惜由于项羽的兵力单薄,追击战并未产生多大效果,刘邦诸将收拾残兵汇聚荥阳,顶住了楚兵的追击。
五:彭城之战后及影响
汉军统帅刘邦从开始就被楚军咬住,在彭城西用旧情使楚将丁公放自己一马,逃出彭城被楚军围住,由于大风吹散楚军阵型,刘邦得以逃脱。刘邦此时向北逃跑,过老家沛县,欲收家小向西。却引来楚骑,家小被楚抓到,靠推儿子女儿总算逃过一劫。
刘邦老婆吕后的兄长吕泽跟随刘邦参与彭城之战,战败后先带兵逃到下邑。刘邦绕了大圈子跑到下邑,收其散兵才缓过劲。
此战可以以完胜结局,不但歼灭刘邦主力,使刘邦陷入“发关中老弱未傅悉诣荥阳”的危机局面。更扭转了项羽四面楚歌,孤立无援的政治局面,重新占据楚汉战争的主动权。在大的政治环境方面,原来投向刘邦的盟军此时又背叛刘邦,或则投靠项羽,如塞王,翟王。有的则重新脱离刘邦的控制走向刘邦的对立面,如魏王豹,陈余。
但是这场完胜的战役却留下了遗憾,在此战并无抓到主帅刘邦,使刘邦逃往西边,占据荥阳成皋之地利,依靠关中汉中之资源。拉开四年之久的楚汉角逐战,最后依靠优越的地理和物质资源以及项羽后方的游击战大师彭越,并且整个集团的优势力量,终于拖跨项羽,赢得天下。
六:彭城之战的探究与思考
彭城之战项羽在面临盟友背叛,孤立无援,自己孤军深入,后方失守,两线作战,兵力悬殊的种种危机,而大胆使用战略奇袭,用3万骑兵全歼刘邦联军56万,获得空前绝后的胜利。其战略之大胆,谋略之深远,部署之完美,兵力之悬殊,行军之迅速利落,攻击之准确老辣,战术之巧妙有效,战果之辉煌无敌,无不令人咋舌!
而此战在如此不利的形式下,创造如此辉煌的战绩,其胜利的原因在哪呢?表面上看让人感到匪夷所思,后人归为刘邦的轻敌大意,联军的战斗力低下。楚军的出其不意和英勇善战!如果是这样分析就太浅薄了,刘邦为什么这么大意?刘邦的诸多谋臣大将难道没有一个谨慎小心的吗?实际上彭城之战,当时有一个将领带几万士兵抵抗项羽一段时间就可以让联军组织军队抵抗,利用数量的优势击败项羽。虽然联军不好指挥,战斗力低于项羽军。但是刘邦的20多万军队可是久经沙场的精锐,何至于让三万楚兵一败涂地?
研究彭城之战前因后果,不得不佩服项羽的军事天才和战略创新!项羽之所以取得世界上空前绝后的胜利在于:
一:战前的深谋远虑,大胆布局。
早在刘邦联军东进时,项羽就谋划以彭城为诱饵布局这场偷袭战。从战略上是个及其大胆冒险的战略。首先要分两线作战,既要保证战略偷袭的胜利,又要严防齐国趁机包抄。关键是在千里之外就要确定其战略奇袭的目标和刘邦联军的弱点,这不但要丰富的军事经验知己知彼的眼光还要一个坚定的不为外界所动的平常心。
二:突袭的迷惑性隐蔽性及喧张效果
要偷袭本身就有其如何不让敌人知道的问题,何况是战略大奇袭!项羽在这个方面,用大部队继续攻齐国作为迷惑敌人的“正兵”,自己只带3万兵力为奇兵用“间接路线”偷袭敌方的后翼。这完全可以算上正奇运用的典范!
而长途千里,绕一个大圈子到敌方后路,期间如何不为对方所知,难度其所作隐蔽性可想而知!
在刘邦联军刚入彭城还在打探北边项羽消息的时候,项羽突然从后方进攻,其喧张效果对敌人的震撼效果可想而知!
三:出众的战场洞察力及耐性
项羽绕道彭城西南的萧,期间潜伏下来等待刘邦诸军全部进彭城,并在早晨攻击敌人后翼。这里需要及其出众的洞察力找到最好的进攻地点,时间。而又要极大的耐性等待敌人最松懈的露出破绽的时候进行攻击。而项羽的选择无疑是最佳的选择。
四:出众的战场指挥能力和正确的战术选择
面对敌人的数量优势但是联军的指挥不协调。项羽采用直接进攻刘邦指挥中枢的战术,咬定司令部追着猛打。使刘邦的指挥系统瘫痪,至始至终无法组织军队抵抗。这里必须清楚知道刘邦的部署及战前大量收集情报。由于两方兵力悬殊,项羽采用驱赶引诱使其到河边自相残杀,互相践踏,最后落水而亡。
五:战术的革命与技术的革新
此战项羽(也是中国)第一次用骑兵独立作战,造成了技术效果是辉煌的,其战斗具有很大的历史意义!这是第一次完全由骑兵对步兵造成的巨大胜利,它的历史性是空前的!也是一次技术上的革新,一次技术上胜利!这种胜利成就了以后骑兵的辉煌!
最后由于项羽自身的战略眼光,战术手段成就了一个伟大的胜利,项羽能在局势如此不利的情况下迅速找到对方弱点,并且完成一次空前的战略计划。但是这种胜利不具有任何普遍性,一个真正的名将就善于利用一切机会完成别人无法完成的胜利。“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只有在危机和劣势的情况下创造的奇迹才更让人难忘,从军事上来说惟有项羽前次经典战例巨鹿之战可以相颦美!
[[i] 本帖最后由 风使 于 2008-6-4 13:13 编辑 [/i]]
2004-11-17 23:08
实干司马
[quote]原帖由[i]白木[/i]于2004-11-17, 22:34:13发表
恩.可能是那以后中国才真是有现在我们看到的马镫的 [/quote]
马镫起码在三国中后期才出现。
2004-11-18 00:13
chuchu1129
项羽和李广是我最佩服的骑兵统率。其行伍散乱,广布侦骑,从未遇袭,深得骑要。
2004-11-18 09:22
金庾信
彭城之战项羽在面临盟友背叛,孤立无援,自己孤军深入,后方失守,两线作战,兵力悬殊的种种危机,而大胆使用战略奇袭,用3万骑兵全歼刘邦联军56万,获得空前绝后的胜利。
===================================
全歼说不上,应当是击溃。
2004-11-18 14:01
竹中重次
陈庆之的骑兵战法也算一绝.和霸王有的一拼.
2004-11-18 15:53
桓大司马
咋不说冉闵的步兵战法捏
2004-11-18 17:43
石器游侠
戚继光的混合兵种战法值得一提。
2004-11-18 20:12
yaolei
[quote]原帖由[i]金庾信[/i]于2004-11-18, 9:22:16发表
彭城之战项羽在面临盟友背叛,孤立无援,自己孤军深入,后方失守,两线作战,兵力悬殊的种种危机,而大胆使用战略奇袭,用3万骑兵全歼刘邦联军56万,获得空前绝后的胜利。
===================================
全歼说不上,应当是击溃。 [/quote]
全歼不是指全杀光,是指把对方主力全部击溃,使整个编制消失,逃走小部分不影响大局。彭城之战后,刘邦要靠小孩老头上阵,算不算在彭城主力全歼?
2004-11-18 21:25
东方无翼
刘邦不是入城了么?为什么不固守城池?
巷战和攻城战骑兵可是不占任何优势的。
2004-11-19 00:32
金庾信
[quote]原帖由[i]yaolei[/i]于2004-11-18, 20:12:45发表
全歼不是指全杀光,是指把对方主力全部击溃,使整个编制消失,逃走小部分不影响大局。彭城之战后,刘邦要靠小孩老头上阵,算不算在彭城主力全歼? [/quote]
全歼指的是包围以后成建制的歼灭,从史记的记述上看,彭城之战应当是击溃战,不是歼灭战。从后来刘邦短期内又集结了60万大军来看,汉军的主力显然还是存在的(汉军兵员主要是来自关中,以当时的动员能力,关中最多也就能动员接近100万人,算上前几年战争的破坏,其实能够动员60万人已经是接近极限了,但是刘邦能够两次集结起如此规模的兵力,只能说明彭城损失虽然巨大,但没有伤到筋骨)。
2004-11-19 07:55
yaolei
[quote]原帖由[i]金庾信[/i]于2004-11-19, 0:32:27发表
全歼指的是包围以后成建制的歼灭,从史记的记述上看,彭城之战应当是击溃战,不是歼灭战。从后来刘邦短期内又集结了60万大军来看,汉军的主力显然还是存在的(汉军兵员主要是来自关中,以当时的动员能力,关中最多也就能动员接近100万人,算上前几年战争的破坏,其实能够动员60万人已经是接近极限了,但是刘邦能够两次集结起如此规模的兵力,只能说明彭城损失虽然巨大,但没有伤到筋骨)。 [/quote]
你说刘邦后来又动员60万,哪里来的资料?
刘邦彭城战败后,萧何连关中小孩老人都送上战场了。后来靠英布,靠韩信北征收的兵力支持。
2004-11-19 07:57
yaolei
[quote]原帖由[i]东方无翼[/i]于2004-11-18, 21:25:33发表
刘邦不是入城了么?为什么不固守城池?
巷战和攻城战骑兵可是不占任何优势的。 [/quote]
56万军队很庞大,不可能全部进城。项羽是从城外一直杀到城内,根本未攻城。刘邦连逃跑都差点没有来的及,根本没有时间组织抵抗。
2004-11-19 08:39
东方无翼
56万人,估计也就几万能进城,这里主要是刘邦和他的亲卫部队。那外面的几十万人安营扎寨,一定是里三层外三层,项羽虽然是偷袭,要杀透重围进入彭城的时间足够刘邦放下城门固守了吧。
即便骑兵进了城,那城内的几万人依靠城中错综复杂的地形,也足够展开巷战。没有马镫的骑兵在城中作战 很难想象。
最可能的是项羽从城外最“薄”的地方突袭如城,而彭城刚刚被攻下,城防及城内设施遭到极大破坏,不能正常地开展守城战。或者还有其它我设想不到的原因,还请指教。
2004-11-19 09:00
yaolei
[quote]原帖由[i]东方无翼[/i]于2004-11-19, 8:39:52发表
56万人,估计也就几万能进城,这里主要是刘邦和他的亲卫部队。那外面的几十万人安营扎寨,一定是里三层外三层,项羽虽然是偷袭,要杀透重围进入彭城的时间足够刘邦放下城门固守了吧。
即便骑兵进了城,那城内的几万人依靠城中错综复杂的地形,也足够展开巷战。没有马镫的骑兵在城中作战 很难想象。
最可能的是项羽从城外最“薄”的地方突袭如城,而彭城刚刚被攻下,城防及城内设施遭到极大破坏,不能正常地开展守城战。或者还有其它我设想不到的原因,还请指教。 [/quote]
这就是项羽战术的巧妙。他抓住刘邦刚进城,在北边做防御工事,而诸侯联军指挥起来不便,布局有漏洞。项羽出现在最薄弱的地方,又在早晨刘邦军最疲惫的时候进攻。
又直接进攻刘邦的中枢,瘫痪指挥系统。刘邦及手下一直没有时间组织抵抗,都是被项羽赶着往项羽布置的地方跑,根本没有发生巷战。
刘邦在彭城西就被丁公碰上了,可以说战局从开始刘邦一直都在逃命,被项羽追着打。
再说项羽从天而降,士兵跟本没有作战意识,心理都崩溃了,又没有人指挥,都是拼命逃跑,谁还敢和项羽玩巷战。
2004-11-19 09:16
金庾信
[quote]原帖由[i]yaolei[/i]于2004-11-19, 7:55:04发表
你说刘邦后来又动员60万,哪里来的资料?
刘邦彭城战败后,萧何连关中小孩老人都送上战场了。后来靠英布,靠韩信北征收的兵力支持。 [/quote]
嗯,刚才查了一下,是我的错误,垓下之战中有30万是韩信的齐军
2004-11-19 10:30
暗夜密使
彭城之战确实很经典,但“一场世界战争史上空前绝后的奇迹”这个帽子是不是太高了。
2004-11-19 10:46
yaolei
[quote]原帖由[i]闲者[/i]于2004-11-19, 10:30:24发表
彭城之战确实很经典,但“一场世界战争史上空前绝后的奇迹”这个帽子是不是太高了。 [/quote]
可能是我太浅薄了,但是的确我没有找到比彭城战更强的战役。
2004-11-19 12:59
青阳
[quote]原帖由[i]yaolei[/i]于2004-11-19, 10:46:51发表
可能是我太浅薄了,但是的确我没有找到比彭城战更强的战役。 [/quote]
想不起来还有哪场大战超过彭城之战
2004-11-19 13:17
斜出正入
项羽的主力应该是步兵,起码也是骑马赶路,下马步战。为什么?很简单啊,刘邦是怎么逃跑的?坐车!如果是骑兵,早追上他了,未必有机会给他表演推子女下车的把戏呢。
2004-11-19 14:36
大便君
马镫出现之前骑兵除了骑射外最大的作用就是跑得快,真正面对面作战都是要下马操家伙的
2004-11-19 15:02
KYOKO
[quote]原帖由[i]石器游侠[/i]于2004-11-18, 9:43:19发表
戚继光的混合兵种战法值得一提。 [/quote]
不错
单一兵种很容易被克制的
2004-11-19 16:18
陷陈营亮
[quote]原帖由[i]yaolei[/i]于2004-11-19, 10:46:51发表
可能是我太浅薄了,但是的确我没有找到比彭城战更强的战役。 [/quote]
基辅会战德军围歼苏军70万,可算世界上最强的战役,但是最后德国还是输掉了苏德战争。
2004-11-19 23:14
yaolei
[quote]原帖由[i]陷陈营亮[/i]于2004-11-19, 16:18:53发表
基辅会战德军围歼苏军70万,可算世界上最强的战役,但是最后德国还是输掉了苏德战争。 [/quote]
近代的不谈。冷兵器时代
2004-11-19 23:16
yaolei
[quote]原帖由[i]斜出正入[/i]于2004-11-19, 13:17:23发表
项羽的主力应该是步兵,起码也是骑马赶路,下马步战。为什么?很简单啊,刘邦是怎么逃跑的?坐车!如果是骑兵,早追上他了,未必有机会给他表演推子女下车的把戏呢。 [/quote]
史记记载了是骑兵追赶的,无马镫时代的骑兵,不能长久跑。还比不上马车。刘邦本来是带着骑兵跑的,完全可以骑马。但是后来做车
2004-11-20 00:34
fs7711
[quote]原帖由[i]yaolei[/i]于2004-11-19, 10:46:51发表
可能是我太浅薄了,但是的确我没有找到比彭城战更强的战役。 [/quote]
昆阳之战、雍丘之战、睢阳之战、护步达冈之战、陈家岛海战……
2004-11-20 09:06
yaolei
[quote]原帖由[i]fs7711[/i]于2004-11-20, 0:34:32发表
昆阳之战、雍丘之战、睢阳之战、护步达冈之战、陈家岛海战…… [/quote]
只谈古代冷兵器时代,
昆阳之战是对方自己崩溃的。
其他的你介绍一下
2004-11-20 13:47
settle88
[quote]原帖由[i]陷陈营亮[/i]于2004-11-19, 16:18:53发表
基辅会战德军围歼苏军70万,可算世界上最强的战役,但是最后德国还是输掉了苏德战争。 [/quote]
坎尼战役汉尼拔全歼罗马主力,但是最后也失败了。项羽彭城战役打得再漂亮,最后还是败给刘邦。所以这些战役虽然在战术上很成功,但是都没有改变战略态势。
像赤壁之战就不同,改变了整个战略态势,确立了三国鼎立得局势。
2004-11-20 20:33
fs7711
[quote]原帖由[i]yaolei[/i]于2004-11-20, 9:06:51发表
昆阳之战是对方自己崩溃的。 [/quote]
请问是怎么崩溃的?无缘无故?
2004-11-20 20:48
yaolei
[quote]原帖由[i]fs7711[/i]于2004-11-20, 20:33:19发表
请问是怎么崩溃的?无缘无故? [/quote]
当然不是自己崩溃的,但是主要原因在于自身。这个我研究不多,看几份资料都是这样说的,你可以提供详细资料吗?
2004-11-20 20:53
斜出正入
[quote]原帖由[i]yaolei[/i]于2004-11-19, 23:16:38发表
史记记载了是骑兵追赶的,无马镫时代的骑兵,不能长久跑。还比不上马车。刘邦本来是带着骑兵跑的,完全可以骑马。但是后来做车 [/quote]
此说很难成立,想想汉军追击匈奴多少里?刘邦才跑多少里?项羽突围几战几走,包括他的部下在内,也是骑的马。刘邦骑不了马是他的事,不代表别人也不行,呵呵。
2004-11-20 21:33
yaolei
[quote]原帖由[i]斜出正入[/i]于2004-11-20, 20:53:19发表
此说很难成立,想想汉军追击匈奴多少里?刘邦才跑多少里?项羽突围几战几走,包括他的部下在内,也是骑的马。刘邦骑不了马是他的事,不代表别人也不行,呵呵。 [/quote]
作战和逃跑不同的。作战不一定一直跑,有休息的时间,可以缓口气在追,敌人一样要休息。但是逃跑是越快越好,一辆四马的马车,速度完全可以跑过无马镫的骑兵。
2004-11-20 21:59
斜出正入
[quote]原帖由[i]yaolei[/i]于2004-11-20, 21:33:55发表
作战和逃跑不同的。作战不一定一直跑,有休息的时间,可以缓口气在追,敌人一样要休息。但是逃跑是越快越好,一辆四马的马车,速度完全可以跑过无马镫的骑兵。 [/quote]
呵呵,恰恰相反,追击更不能休息,倒是逃跑可以。你是这辈子没被人追过才会有这种想法啊。
2004-11-20 21:59
fs7711
[quote]原帖由[i]yaolei[/i]于2004-11-20, 20:48:54发表
当然不是自己崩溃的,但是主要原因在于自身。这个我研究不多,看几份资料都是这样说的,你可以提供详细资料吗? [/quote]
难道刘邦在彭城失败的原因不在于自身?
2004-11-20 22:15
yaolei
[quote]原帖由[i]fs7711[/i]于2004-11-20, 21:59:47发表
难道刘邦在彭城失败的原因不在于自身? [/quote]
彭城的问题我文章都说清楚了
当然有问题,否则怎么优势的时候战败,但是刘邦不是责任很大,毕竟当时谁都不知道项羽就在身边潜伏。张良,韩信,陈平这些高人都没有料到。
2004-11-20 22:18
yaolei
[quote]原帖由[i]斜出正入[/i]于2004-11-20, 21:59:42发表
呵呵,恰恰相反,追击更不能休息,倒是逃跑可以。你是这辈子没被人追过才会有这种想法啊。 [/quote]
看来这个问题要找专业人员问问了,我也是意想多写,毕竟没有技术的专业知识。仅仅看的文字资料。
2004-11-20 22:42
斜出正入
[quote]原帖由[i]yaolei[/i]于2004-11-20, 22:18:16发表
看来这个问题要找专业人员问问了,我也是意想多写,毕竟没有技术的专业知识。仅仅看的文字资料。 [/quote]
这哪用什么专业人士啊?追击方需要不断地搜索经过区域,一防伏兵,二捉俘虏(不排除有大人物就地隐蔽),还要应付敌军后卫部队的骚扰,忙着那,一味闷头追的话一不小心就吃大亏(抗倭的时候明军就吃过不少这种亏)。相对的,逃跑就简单多了。这也是大多数战役的追击距离都很有限的原因,捞得差不多了见好就收。所以项羽才能一度摆脱掉汉军追击,最后只是因为迷路才被追上。其实我觉得主要原因还是他离开大军自己跑去突围,目标太明显所至。项羽能骑马跑,刘邦不能,这是他自己的事情了。
至于你说的n匹马的大车,其实这是牺牲协调性换取力量的妥协,为的能拖动更重的设备而已。无论怎么训练,即使在不计算大车重量的情况下,几匹马加一起的跑速肯定也比其中跑得最慢的那匹还要慢一些,这是毫无疑问的!
2004-11-25 15:00
tension
我觉得没有马镫时逃跑还是坐车好,骑马短时间速度快,但人容易疲劳,疲劳了就容易从马上摔下来,所以要经常停下来休息。坐车看似速度慢,但人舒服多了,不需要太多休息。当然,前提是路要好,且不说颠簸,小路上面车就根本没法走啊。
2004-11-25 15:31
arnoldxie
当时来说 应该坐马车也是也件辛苦的事.因为当时没轮胎这东西.
2004-11-25 17:37
jaoooo
秦朝已经有了低桥鞍,马磴很可能也有
当然是雏形马蹬比如草绳的
2004-11-25 17:44
心湖一笔斋
这文章把项羽捧的也太高了吧
项羽当时压根就已经在战略上陷入被动了
2004-11-25 17:48
yaolei
[quote]原帖由[i]心湖一笔斋[/i]于2004-11-25, 17:44:39发表
这文章把项羽捧的也太高了吧
项羽当时压根就已经在战略上陷入被动了 [/quote]
军事上项羽的确这么牛。
战略上的被动是形式决定的。就像韩信的井陉战略上一样很被动。
2004-11-25 18:01
陷陈营亮
项羽最终还是兵败垓下,没有像吴起、白起、韩信、李靖、岳飞一样百战百胜,论牛还论不到他。我认为他连孟珙也不如,孟珙所处的战略劣势比项羽还差,照样能屡次击败当时天下基本无敌的蒙古大军,维护住南宋半壁江山。
韩信井陉一战就扭转了被动局面,乘势平定北方。但是项羽在彭城之战后,还是和刘邦在拉锯。
2004-11-25 18:05
songye999
嗟,项羽而后的惨剧与他的战斗无关,是他的政治头脑直接导致的
2004-11-25 18:23
yaolei
[quote]原帖由[i]陷陈营亮[/i]于2004-11-25, 18:01:10发表
项羽最终还是兵败垓下,没有像吴起、白起、韩信、李靖、岳飞一样百战百胜,论牛还论不到他。我认为他连孟珙也不如,孟珙所处的战略劣势比项羽还差,照样能屡次击败当时天下基本无敌的蒙古大军,维护住南宋半壁江山。
韩信井陉一战就扭转了被动局面,乘势平定北方。但是项羽在彭城之战后,还是和刘邦在拉锯。 [/quote]
韩信百战百胜,怎么不在刚拉锯战的时候解决项羽,搞第二战场?
孟珙在中原被蒙古打成 那个样子还厉害,靠守坚城也能给项羽比。
白起还不是有秦帝国的支持。
项羽和刘邦拉锯战又怎么了|?敌人守坚城,你不拉锯战,又能怎么样?
2004-11-25 20:28
jaoooo
[quote]原帖由[i]成升[/i]于2004-11-25, 19:16:20发表
推子女下车?刘邦还是人的吗 [/quote]
这有什么,还有更不是人的呢。比如武则天
2004-11-25 21:54
关毛
[quote]原帖由[i]yaolei[/i]于2004-11-20, 20:48:54发表
当然不是自己崩溃的,但是主要原因在于自身。这个我研究不多,看几份资料都是这样说的,你可以提供详细资料吗? [/quote]
王莽军太过轻敌,几十万军队都没有出战,而只是围城,所以不算大战役.
2004-11-26 09:24
中庸
[quote]原帖由[i]陷陈营亮[/i]于2004-11-25, 18:01:10发表
项羽最终还是兵败垓下,没有像吴起、白起、韩信、李靖、岳飞一样百战百胜,论牛还论不到他。我认为他连孟珙也不如,孟珙所处的战略劣势比项羽还差,照样能屡次击败当时天下基本无敌的蒙古大军,维护住南宋半壁江山。
韩信井陉一战就扭转了被动局面,乘势平定北方。但是项羽在彭城之战后,还是和刘邦在拉锯。 [/quote]
支持!
彭城的胜利依然没有改变项羽被动的形式!
这个时候项羽没好好反省反省,很一般!
跟上面那位兄台提到的那几位比是差了。
2004-11-26 09:57
陷陈营亮
[quote]原帖由[i]yaolei[/i]于2004-11-25, 18:23:00发表
[/QUOTE]
韩信百战百胜,怎么不在刚拉锯战的时候解决项羽,搞第二战场?
孟珙在中原被蒙古打成 那个样子还厉害,靠守坚城也能给项羽比。
白起还不是有秦帝国的支持。
项羽和刘邦拉锯战又怎么了|?敌人守坚城,你不拉锯战,又能怎么样? [/quote]
刘邦项羽拉锯时,韩信还没有兵权啊,他怎么和项羽打?而且上兵伐谋,北方战役完成对项羽侧翼的战略包抄,和项羽直接打,是以劣势对优势,没有战略眼光的匹夫才这么做!
孟珙只是一个兵团司令,还不是南宋的军队总指挥,孟珙对蒙古的防御基本在长江一线,屡次击败蒙古入侵,还反攻下了襄阳,什么叫被蒙古打成那样?
项羽自己是主帅,没有给自己创造好的战略环境,难道还怪别人?
项羽和刘邦拉锯的时候,多次击败刘邦,占据荥阳、成皋这个战略据点。但是都没有稳固优势,反而最后要向刘邦求和,这只能说他战略上太差劲了,怎么能和韩信一战而定北方相比?
2004-11-26 10:11
songye999
小子初出茅庐,不足定论,就引编纂军事通史的名家的话吧“项羽作为一个无敌的统帅,的确其有一套独特的战术,但在政治战略上犯了七大错误”,至于哪七大,大家自己数吧,我记不太清楚了
2004-11-26 10:40
yaolei
[quote]原帖由[i]陷陈营亮[/i]于2004-11-26, 9:57:51发表
韩刘邦项羽拉锯时,韩信还没有兵权啊,他怎么和项羽打?而且上兵伐谋,北方战役完成对项羽侧翼的战略包抄,和项羽直接打,是以劣势对优势,没有战略眼光的匹夫才这么做!
孟珙只是一个兵团司令,还不是南宋的军队总指挥,孟珙对蒙古的防御基本在长江一线,屡次击败蒙古入侵,还反攻下了襄阳,什么叫被蒙古打成那样?
项羽自己是主帅,没有给自己创造好的战略环境,难道还怪别人?
项羽和刘邦拉锯的时候,多次击败刘邦,占据荥阳、成皋这个战略据点。但是都没有稳固优势,反而最后要向刘邦求和,这只能说他战略上太差劲了,怎么能和韩信一战而定北方相比? [/quote]
韩信要是可以打败项羽,刘邦怎么不给他兵权让他和项羽打?
让他去北边作战,不给兵权怎么带兵?
孟珙在金灭亡的时候给蒙古人夺中原,败的这么惨,有什么厉害的。夺襄阳,蒙古才多少兵力。蒙古当时没有一心给他打,又不适应地形,当然失败了。胜几场又怎么样?
你也承认韩信主战场打不过项羽,才迂回到北边集中多方面力量才能击败项羽?
战略环境是自己创造的 吗?关键是当时形式下采取什么战略,有好的战略又要实力和人才来配合才行。一口一个战略,谋士的战略最好,说的天花乱坠,有用吗?关键还在主帅把握可行不可行!
项羽什么时候向刘邦求和?是刘邦想向项羽求和,项羽有点犹豫,听了谋士范增的又急攻刘邦。要是没有彭越,英布拖后腿,刘邦早完了。
2004-11-26 10:42
yaolei
[quote]原帖由[i]中庸[/i]于2004-11-26, 9:24:33发表
[支持!
彭城的胜利依然没有改变项羽被动的形式!
这个时候项羽没好好反省反省,很一般!
跟上面那位兄台提到的那几位比是差了。 [/quote]
已经改变了被动,变成了主动。但是形式太不妙,有彭越在关键的地方拖后腿。关键的时刻英布又反水。
2004-11-26 11:19
陷陈营亮
[quote]原帖由[i]yaolei[/i]于2004-11-26, 10:40:21发表
[/QUOTE]
韩信要是可以打败项羽,刘邦怎么不给他兵权让他和项羽打?
让他去北边作战,不给兵权怎么带兵?
孟珙在金灭亡的时候给蒙古人夺中原,败的这么惨,有什么厉害的。夺襄阳,蒙古才多少兵力。蒙古当时没有一心给他打,又不适应地形,当然失败了。胜几场又怎么样?
你也承认韩信主战场打不过项羽,才迂回到北边集中多方面力量才能击败项羽?
战略环境是自己创造的 吗?关键是当时形式下采取什么战略,有好的战略又要实力和人才来配合才行。一口一个战略,谋士的战略最好,说的天花乱坠,有用吗?关键还在主帅把握可行不可行!
项羽什么时候向刘邦求和?是刘邦想向项羽求和,项羽有点犹豫,听了谋士范增的又急攻刘邦。要是没有彭越,英布拖后腿,刘邦早完了。 [/quote]
刘邦当时能派给韩信的军队才多少?3万。拿3万去对项羽的大军,刘邦要这么做韩信这种军事家会愿意?项羽有10万军队都不愿意和刘邦对战,要求鸿沟之约,你认为刘邦会苯得拿3万军队去攻击项羽的优势部队?李世民为什么要在突厥受灾时候才出兵灭突厥?在人家优势的时候去进攻别人,不是白痴是什么?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再次伐战。项羽只是个伐战的家伙,能和韩信伐谋、刘邦伐交相比?
孟珙和蒙古作战是在荆襄一线,什么时候跑到中原了?而且看后来蒙古基本是见谁灭谁,为什么就卡在孟珙这里了?
任何长期作战都是要壮大自己,削弱敌人。韩信在北方作战,不但使刘邦北方稳定,还给刘邦提供兵员,另外,削弱了项羽,还围歼了项羽的机动部队。结果就是刘邦在主战场越输越强,项羽在主战场越胜越弱。你还好意思说项羽比韩信高明?
项羽自己造成战略上的被动,刘邦主动形成战略上的主动,主帅的战略能力高低立判。
项羽求和是指的鸿沟之约。
而且,彭越、英布都是受刘邦的部署拖项羽的后腿,项羽为什么不部署人拖刘邦的后腿?
韩信是伐谋,刘邦是伐交,项羽是伐战。所以项羽最后败给刘邦,而刘邦要通过权术而非战争手段才能制约韩信。
2004-11-26 11:39
我不是迭戈
项羽有了这一战,就可以被称为军事家了。项羽这个决定在当时的环境下,是最正确的。
2005-4-4 13:10
韩世忠
那么铁木真手下哲别、速不台的两万骑兵所带来的被欧洲称为“黄祸”的骑兵战法呢?
2005-4-5 18:39
闻琴解佩
[quote]原帖由[i]白木[/i]于2004-11-17, 22:34:13发表
恩.可能是那以后中国才真是有现在我们看到的马镫的 [/quote]
没记错的话出土年代最早的马镫是西晋的,所以一般认为马镫是三国时期才开始出现的~~
[quote]项羽最终还是兵败垓下,没有像吴起、白起、韩信、李靖、岳飞一样百战百胜,论牛还论不到他。我认为他连孟珙也不如,孟珙所处的战略劣势比项羽还差,照样能屡次击败当时天下基本无敌的蒙古大军,维护住南宋半壁江山。
韩信井陉一战就扭转了被动局面,乘势平定北方。但是项羽在彭城之战后,还是和刘邦在拉锯。 [/quote]
西楚霸王的作战能力确实令人胆寒。可惜在权谋和用人方面,他实在不行。项羽是行军打仗的料,而不是经统六合的料。但项羽作战的能力绝对不低于上述的那些名将。
2005-4-8 17:46
美女剑圣
[quote]原帖由[i]settle88[/i]于2004-11-20, 13:47:41发表
坎尼战役汉尼拔全歼罗马主力,但是最后也失败了。项羽彭城战役打得再漂亮,最后还是败给刘邦。所以这些战役虽然在战术上很成功,但是都没有改变战略态势。
像赤壁之战就不同,改变了整个战略态势,确立了三国鼎立得局势。 [/quote]
其实决定最终胜负的根本因素不是战争,而是内政。说到底军事也是经济、政治矛盾激化的产物,他是为内政服务的。上面那几场战役,不能说没有改变整个战略态势,关键是获胜方的内政做的实在不行。比如项羽虽然打败刘邦,可是后方却老是受到彭越的骚扰,每次又都要亲自去讨伐,结果是两线作战疲于奔命。汉尼拔的胜利确实使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剧烈变化,但是两个国家内政上的差距实在太明显。正所谓“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要灭亡罗马,在没有内因的催化下,光靠外力,也不可能一朝一夕就将其消灭。所以,受到重创的罗马依然可以在短时间内动员起巨大的人力物力进行抗击。而迦太基本身内部已经相当腐败,本国境内拥有强大的雇佣军团居然还是给斯奇比奥的远征军端了,再加上汉尼拔的弟弟在另一根据地的失利,才使汉尼拔最后失败。
2005-4-16 16:49
yaolei
[quote]原帖由[i]sukerwl[/i]于2005-04-16, 15:12:02发表
我看这个吹的太凶 还不如柏举之战来的经典 [/quote]
哪里有吹了?
2005-4-16 17:46
yaolei
[quote]原帖由[i]sukerwl[/i]于2005-04-16, 17:07:48发表
比如空前绝后、无敌之类的字眼 [/quote]
有错吗?使用空前绝后是因为的确没有发现像这样的战例。
2005-4-16 18:01
yaolei
[quote]原帖由[i]sukerwl[/i]于2005-04-16, 17:48:55发表
迂回到敌后方偷袭的战例几千年就这么一个? [/quote]
当然不是只有这一个。
但是再以3万对56万呢?可还有第二个?
2005-4-16 19:33
yaolei
[quote]原帖由[i]sukerwl[/i]于2005-04-16, 18:38:47发表
[quote]原帖由[i]yaolei[/i]于2005-04-16, 18:01:53发表
当然不是只有这一个。
但是再以3万对56万呢?可还有第二个? [/quote]
那就应该把范围缩小到迂回偷袭范畴内兵力对比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quote]
任何空前绝后都是在一定范围内,没有范围无法比较。
总不能每说一句话总要先加上条件。
页:
[1]
2
3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