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6-22 07:15
首席屠宰官
郭嘉是个参谋,非常优秀的参谋
参谋有三种发展可能,以郭嘉、马谡,李鸿章为代表
这三个人都曾经是非常优秀的参谋,参谋的作用主要是为主帅出谋划策,可以知无不言,甚至可以异想天开以开拓主帅思路
但是参谋不需要承担责任,不需要具备在众多貌似合理的建议中快速果断做出正确决定的能力
郭嘉可能具备这方面的能力,但是他很不幸,还没有表现出来就死了,所以他最终评价只能是个优秀的参谋
马谡也是优秀的参谋,后来得到了独立指挥作战的机会,但显然他能力不足,最终身败名裂
李鸿章与马谡正相反,开始也是一名优秀的参谋,后来他得到了独立带兵机会,他抓住了这个机遇,且表现出了极强的统帅能力,最终脱颖而出,成为新一代的领袖
所以这三个人的评价为:郭嘉是个优秀参谋,但不知道他是否具备成为优秀统帅的能力
马谡是个优秀的参谋,但不适合作统帅,李鸿章既有做参谋的能力又具有成为优秀统帅的能力
2004-6-22 18:06
tangliang
郭嘉可没管过内政,但是军、国决策可是最好的之一
2004-6-22 19:29
superzz_0
[quote]原帖由[i]姜维[/i]于2004-06-22, 15:38:36发表
郭嘉比较善于内政,在军事统领方面并不如周瑜~ [/quote]
不是吧。
楼主说得不错,国家是骡子是马恐怕没有机会证明了!
2004-6-22 22:01
姜维
嘉深通有算略,达于事情
2004-6-23 16:29
philixwang
对,同意郭嘉只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参谋。
不过有的人总认为郭嘉上了战场就表示军事才比诸葛亮还强........真是大汗.....
连统帅都没当过一次的人,何处看出来的军事才能?
2004-6-23 16:42
巴比三国
此人作为曹操的参谋可以说是最佳
其余荀氏兄弟
程昱 贾诩都没有这么好
但是他在内政方面应该没有刚才那几位强吧
所以做参谋应该是他的最好选择
但我估计他做统帅不行
太文弱了
2004-6-23 20:45
燕京晓林
这就是曹操的高明之处:能担任优秀参谋的就让他在这个位子上充分发挥,相比刘备也不错。而诸葛亮就要差一些了。所谓不比不知道,就是这个道理呀。
2004-6-24 11:17
KT-7EX
[quote]原帖由[i]姜维[/i]于2004-06-24, 10:57:34发表
[quote]原帖由[i]philixwang[/i]于2004-06-23, 16:29:52发表
对,同意郭嘉只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参谋。
不过有的人总认为郭嘉上了战场就表示军事才比诸葛亮还强........真是大汗.....
连统帅都没当过一次的人,何处看出来的军事才能? [/quote]
就是啊,所以郭嘉在军事上并没有卓越的表现~ [/quote]
军事才能不单指统兵之术,正所谓上兵伐谋,战略决策是高于战术得。
2004-6-24 17:19
爱上三国的女人
诸葛没有什么政治背景,自己的家族其实是从别处分支出来的,说的难听点,说不是被赶出来的!我(不要打啊。。。。。。。。。不要打我了!!)
2004-6-24 22:58
姜维
[quote]原帖由[i]tangliang[/i]于2004-06-24, 12:31:02发表
同意,诸葛用人当然不能和曹操相提并论 [/quote]
这是因为一个君主和一个军师用人的角度是不一样的,蜀国一直缺乏良才,好不容易找到了伯约这位知己,自己却不久死于了五丈原,而曹操军中人才济济,武有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等猛将,文有程昱、郭嘉、董昭、刘晔、蒋济才策谋略,荀彧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风,然机鉴先识,未能充其志也。荀攸、贾诩,庶乎算无遗策,经达权变,其良、平之亚欤!
2004-6-24 23:29
大便君
程昱和沮授都是领军的将领,不是什么参谋
2004-6-24 23:32
姜维
[quote]原帖由[i]大便君[/i]于2004-06-24, 23:29:01发表
程昱和沮授都是领军的将领,不是什么参谋 [/quote]
但是他们都独具智谋,能从旁作为参军~
2004-6-24 23:45
大便君
如果这样算的话张飞曹仁们也都是参谋了
2004-6-24 23:48
姜维
按正史来说,张飞并不是有勇无谋之辈,只是演义为了过分突出他的万人敌的本色罢了,把他素造成了弱智~
2004-6-24 23:51
大便君
张飞和于禁比较类似,领军作战以奇巧见称,由于两人御下都属于刻薄寡恩那类型,所以他们的军队战斗力不会太强,主要靠取巧获胜
2004-6-25 00:01
姜维
[表卒,曹公入荆州,先主奔江南。曹公追之,一日一夜,及于当阳长阪。先主闻曹公卒至,弃妻子走,使飞将二十骑拒后。飞据水断桥,瞋目横矛曰:“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敌皆无敢近者,故遂得免。]正史上的张飞也是勇猛无敌的,当时曹操破张鲁,派夏侯渊、张郃守汉川,张飞率领万余人利用山道迮狭,前后不得相救,破了张郃~说明其深明兵法~
2004-7-1 01:01
建威中郎将
善谋者不一定善断,郭奉孝料无不中,可亲自带兵不一定就行,当然他没有带兵的机会表现。带兵的将领不仅仅要有聪明的头脑,还要有明断的气魄,容人的雅量以及能够带动士卒,得其死力的手段,这些郭嘉不一定就具备
2004-7-1 01:11
tangliang
[quote]原帖由[i]大便君[/i]于2004-06-24, 23:51:29发表
张飞和于禁比较类似,领军作战以奇巧见称,由于两人御下都属于刻薄寡恩那类型,所以他们的军队战斗力不会太强,主要靠取巧获胜 [/quote]
于禁对部下可不是刻薄寡恩而是以法御众但得贼财物物所私入,于禁训练的军队可是曹操的精锐,而且于禁用兵恰恰不是奇巧而是稳重
2004-7-1 01:13
tangliang
同感,郭嘉不治检行,这样的人统领士卒恐怕难以让士兵効死力
2004-7-1 14:09
大便君
[quote]原帖由[i]tangliang[/i]于2004-07-01, 1:11:41发表
于禁对部下可不是刻薄寡恩而是以法御众但得贼财物物所私入,于禁训练的军队可是曹操的精锐,而且于禁用兵恰恰不是奇巧而是稳重 [/quote]
于禁在官渡以数千人马对付袁绍大军靠的是稳重?
“以法御下,不甚得士众心”,如果是赏罚分明是不会不得士众之心的,必定是罚多赏少
当然,以于禁的能力,如果能得士众之心的话曹操早就不让他带兵了
2004-7-1 14:56
晕菜
没得好说了,建议楼上的仔细看完三国志再来评论
2004-7-4 23:33
superzz_0
[quote]原帖由[i]fs7711[/i]于2004-07-04, 19:33:52发表
曹操手下的谋士,以荀彧为最,其次荀攸,其次郭嘉、贾诩。 [/quote]
荀欲不是谋士。。。。。。。。。。。从严格意义来说
2004-7-5 01:41
fs7711
荀彧是曹操统一北方战争中的主谋,他提出的建议几乎都是战略上的,如果曹操有一次没听从,曹操都会有失败的可能。曹操外出征战时,都以荀彧看家。
与荀彧不同,荀攸则随时随地跟着曹操,被曹操视为谋主,他提出的建议几乎都是战术上的,而且是关键的战役。
郭嘉和贾诩在贡献上差不多。
后人多推崇郭嘉,主要是受演义的影响太深。
2004-7-5 09:56
superzz_0
按照现在的话来说,荀欲是参谋长,不是参谋。。。。。。。。。
2004-7-5 12:35
吉格斯
[quote]原帖由[i]巴比三国[/i]于2004-06-23, 16:42:39发表
荀氏兄弟
[/quote]
同志,多读几遍三国再发言,应是荀氏叔侄才对!
2004-7-13 10:12
superzz_0
[quote]原帖由[i]天生郭奉孝[/i]于2004-07-13, 8:34:04发表
小弟认为曹操手下谋士前三名当属司马仲达、郭奉孝、贾文和,荀氏叔侄次之。
郭嘉是属于那种放荡不羁之人,只照自己的想法直言不讳,怪只怪奉孝死的太早,不然就可一展才能,封住他人之嘴。。。。 [/quote]
也有相反的可能性。。。。。。。。。
2004-7-13 18:46
iloveyq
[quote]原帖由[i]姜维[/i]于2004-06-22, 15:38:36发表
郭嘉比较善于内政,在军事统领方面并不如周瑜~ [/quote]
被看曹操在赤壁大敗而歸后哭訴到 若奉孝在,安會柱次大錯
可見郭嘉的能力
2004-9-22 18:25
高木知之
[quote]原帖由[i]fs7711[/i]于2004-07-05, 1:41:18发表
荀彧是曹操统一北方战争中的主谋,他提出的建议几乎都是战略上的,如果曹操有一次没听从,曹操都会有失败的可能。曹操外出征战时,都以荀彧看家。
与荀彧不同,荀攸则随时随地跟着曹操,被曹操视为谋主,他提出的建议几乎都是战术上的,而且是关键的战役。
郭嘉和贾诩在贡献上差不多。
后人多推崇郭嘉,主要是受演义的影响太深。 [/quote]
赞同。
不过奉孝还是可惜在早年夭折上了。
不然贡献会更大的。
2004-9-22 18:34
蓝啾啾
在下觉得曹操手下策士应该有分...郭嘉善于判断天下局势(即何时出兵...)但在战术上的建言就几乎没有(指战时如何打...)荀氏叔侄善于战时应变...贾诩善于阴谋(指心计...)
2004-9-23 00:48
破虏令
善于大势判断,具体执行能力还没机会显示
哀哉
2004-9-24 23:22
爱上三国的女人
[quote]原帖由[i]天生郭奉孝[/i]于2004-07-13, 8:34:04发表
郭嘉是属于那种放荡不羁之人,只照自己的想法直言不讳,怪只怪奉孝死的太早,不然就可一展才能,封住他人之嘴。。。。 [/quote]
直言不讳???? 建议重新省视一下郭嘉,我觉得他不是"陷柬"的人
2004-9-25 08:39
风起云涌
[quote]原帖由[i]蓝啾啾[/i]于2004-09-22, 18:34:23发表
在下觉得曹操手下策士应该有分...郭嘉善于判断天下局势(即何时出兵...)但在战术上的建言就几乎没有(指战时如何打...)荀氏叔侄善于战时应变...贾诩善于阴谋(指心计...) [/quote]
阁下应该把贾诩换成司马懿更合适
2004-11-10 10:32
仙津伏梦
关于郭嘉
郭嘉(170-207),字奉孝,颍川阴翟(今河南禹县)人,东汉末年曹操手下著名军事家、谋士。于207年, 即北方大局已定之时,也可以说是曹家最强盛的时候病故。其之一生,颇多传奇色彩。
郭嘉初仕袁绍,后投曹操,关于这些《三国志》和《资治通鉴》是如此记载的。
初,郭嘉往见袁绍,绍甚敬礼之,居数十日,谓绍谋臣辛评、郭图曰:“夫智者审于量主,故百全而功名可立。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不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吾将更举以求主,子盍去乎!”二人曰:“袁氏有恩德于天下,人多归之,且今最强,去将何之!”嘉知其不寤,不复言,遂去之。(《资治通鉴》)
先是时,颍川戏志才,筹画士也,太祖甚器之。早卒。太祖与荀彧书曰:“自志才亡后,莫可与计事者。汝、颖固多奇士,谁可以继之?”彧荐嘉。召见,论天下事。太祖曰:“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 。”嘉出,亦喜曰:“真吾主也。”表为司空军祭酒。(《三国志》)
所谓“良禽择木而栖”,作为一名谋士,选择一名好的主公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在这件事情上, 对三国时期有一定了解的人都知道,郭嘉做了一个相当明智的选择,为他以后的成功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不久刘备败给袁绍,前来投奔曹操。
备败走,归曹操,操厚遇之,以为豫州牧。或(程昱)谓操曰:“备有英雄之志,今不早图,后必为患。”操以问郭嘉,嘉曰:“有是。然公起义兵,为百姓除暴,推诚杖信以招俊杰,犹惧其未也。今备有英雄名,以穷归己而害之,是以害贤为名也。如此,则智士将自疑,回心择主,公谁与定天下乎!夫除一人之患以沮四海之望,安危之机也,不可不察。”操笑曰:“君得之矣!”(《资治通鉴》)
这时曹操的事业起步不久,如果杀了刘备,失了人心(历史上的曹操和演义中的曹操颇多不同,并不像演义说的那样是“天下公敌”),要再招揽人才就难了。而没有人才,是无法争天下的。这点上,曹操和郭嘉看法一致。也可以看出郭嘉是相当有胸襟气度的人,在争天下的这场乱斗中,是能看得很远,能为将来做打算的。
接着在197年郭嘉做出了他颇受争议的十胜十败的论断。
袁绍与操书,辞语骄慢。操谓荀彧、郭嘉曰:“今将讨不义而力不敌,何如?”对曰:“刘、项之不敌,公所知也。汉祖唯智胜项羽,故羽虽强,终为所禽。今绍有十败,公有十胜,绍虽强,无能为也。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也;绍以逆动,公奉顺以率天下,此义胜也;桓、灵以来,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宽,故不摄,公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治胜也;绍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亲戚子弟,公外易简而内机明,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问远近,此度胜也;绍多谋少决,失在后事,公得策辄行,应变无穷,此谋胜也;绍高议揖让以收名誉,士之好言饰外者多归之,公以至心待人,不为虚美,士之忠正远见而有实者皆愿为用,此德胜也绍见人饥寒,恤念之,形于颜色,其所不见,虑或不及,公于目前小事,时有所忽,至于大事,与四海接,恩之所加,皆过其望,虽所不见,虑无不周,此仁胜也;绍大臣争权,谗言惑乱,公御下以道,浸润不行,此明胜也;绍是非不可知,公所是进之以礼,所不是正之以法,此文胜也;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军人恃之,敌人畏之,此武胜也。”操笑曰:“如卿所言,孤何德以堪之!”嘉又曰:“绍方北击公孙瓚,可因其远征,东取吕布。若绍为寇,布为之援,此深害也。”(《资治通鉴》)
在比较了解三国历史和郭嘉的人当中,不少人抓住这次事件不放,说郭嘉与和绅一样阿谀献媚啊,再加上三国志中记载的:
初,陈群非嘉不治行检,数廷诉嘉,嘉意自若。太祖愈益重之,然以群能持正,亦悦焉。
有人就开始说郭嘉道德败坏啊之类的。“不治行检”我记得好象是指他作风不正的意思。这点我觉得比较奇怪,因为陈群并没有什么事实可以说明郭嘉的道德如何败坏,最多也就是“恃才放旷”而已,当时郭嘉年纪还轻,做不到像荀彧之辈一般守礼也就情有可原。何况作为主公的曹操都不介意郭嘉守不守礼,陈群也该知道说了没什么用,可还是一直进言。难道是为了“然以群能持正,亦悦焉。 ”?我觉得这倒是十分可疑。
至于说郭嘉的“十胜十败”是阿谀献媚我觉得也不至于。郭嘉的分析也并没有什么错误,袁绍后来也正是败在这些弱点上,曹操也正是凭借他的这些优势才能击败袁绍的。应该说“十胜十败”即便有些讨好曹操的嫌疑(而能和君主搞好关系,对于以后献策是否成功是十分重要的,而很多谋士有满腹良谋,却无法使君主采用,导致了最后的失败,这种事情在历史上可以说是不胜枚举。诸葛亮没能阻止刘备征伐东吴就是很有名的例子。个人认为一个真正的好军师,不仅要有好的计谋,而且要能设法让君主采纳。),而更大的意义上是应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句话,把双方的优劣之势做了对比(至于曹操的劣势已经很明白了,“力不敌”而已,没什么说的必要),增强了曹操的信心,也为后来官渡之战的胜利打下了基础。
198年郭嘉随曹操征伐吕布。
征吕布,三战破之,布退固守。时士卒疲倦,太祖欲引军还,嘉曰:“吕布勇而无谋,今三战皆北 ,其锐气衰矣。三军以将为主,主衰则军无奋意。夫陈宫有智而迟,今及布气之未复,宫谋之未定,进急 攻之,布可拔也。”乃引沂、泗灌城,城溃,生擒布。(《三国志》)
这次献策可以看出郭嘉善于出奇计,敢于冒险。因为当时曹操虽然连战三胜,但是已经是士气低落,军无战心,而吕布据城固守这时贸然进攻,如若不成,被吕布带兵反戈一击,那就相当的危险了。而能够成功,也是靠郭嘉对吕布和陈宫的了解透彻,吕布新败且是无谋之辈,陈宫虽然有谋,但定计慢(十分谨慎的体现,像诸葛亮?),这时进攻郭嘉认为利弊相较还是曹军占优势。而如果这次不是听郭嘉的计策,回军的话,所谓“胜败乃兵家常事”并非虚言,待得双方都得以休整,吕步卷土重来,又有智囊陈宫辅佐,胜负之数就难说了。即使可以再破吕布,所受损失必定大,而且当时群雄割据,都在扩张自己的势力,迅速打倒对手,去压制尚未成大气的敌人,是相当重要的。所以说在这件事情上,郭嘉可以说是立了一大功。
199年,很有名的“衣带诏”事件。刘备赶紧向曹操请命去讨伐袁术。郭嘉知道后赶紧去找曹操。
郭嘉说太祖曰:“公前日不图备,昱等诚不及也。今借之以兵,必有异心。”太祖悔,追之不及。(《三国志》)
这次可以说是堵了一部分之前支持程昱杀刘备的人的嘴。郭嘉并不是不清楚刘备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只可惜消息到他那里并不够快,这只好说是十分遗憾了。而后来郭嘉如非早逝,刘备也难成气候。(这点在下面分析)
200年。
春,正月,董承谋泄;壬子,曹操杀承及王服、种辑,皆夷三族。操欲自讨刘备,诸将皆曰:“与公争天下者,袁绍也,今绍方来而弃之东,绍乘人后,若何?”操曰:“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郭嘉曰:“绍性迟而多疑,来必不速。备新起,众心未附,急击之,必败。”操师遂东。冀州别驾田丰说袁绍曰:“曹操与刘备连兵,未可卒解。公举军而袭其后,可一往而定。”绍辞以子疾,未得行。丰举杖击地曰:“嗟乎!遭难遇之时,而以婴儿病失其会,惜哉,事去矣!”曹操击刘备,破之,获其妻子;进拔下邳,禽关羽;又击昌豨,破之。备奔青州,因袁谭以归袁绍。绍闻备至,去鄴二百里迎之,驻月馀,所亡士卒稍稍归之。(《三国志》)
这次事件是很明显的郭嘉和曹操意见一致,而与诸将,诸谋士不同,很好的体现了他对形势判断的准确和对袁绍为人的了解,而这些都是曹操并没有想到的(至少是没有说出来)。这次战斗,成功地消灭了刘备,免除了官渡之战时的后患,郭嘉显然是有功劳的。
同年郭嘉做了一件他生平最具有传奇色彩的事情。
孙策转斗千里,尽有江东,闻太祖与袁绍相持于官渡,将渡江北袭许。众闻皆惧,嘉料之,曰:“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策临江未济,果为许贡客所杀。(《三国志》)
三国历史上的英雄很多,史学家黎东方先生曾说他们都很幸运也很不幸,幸运是他们都得到了很好对手,并且得以百世留名,不幸的是他们若不生在一个年代,都是开国皇帝或开国元勋的人才。而在这么多英雄里(甚至上溯春秋,下到后世),能做出这种事情怕也只有郭嘉一个人而已。孙策当时尽握江东之地,势力十分庞大,如果真的趁曹操前往官渡之际偷袭许都,后果就不堪设想了。而为了防孙策不去官渡,就失了先机,待到袁绍兵临城下,那要取胜,就难上加难了。又或是为了防孙策而留兵,致使在官渡不能出尽全力,那就更糟,先说留下的兵十有八九不是孙策的对手就等于没留(孙策从一无所有到能尽有江东之地,攻城略地之能就可见一斑),再说到袁绍在官渡兵力本就占了压倒性的优势(官渡之战在以少胜多的战役相当出名,丝毫不输赤壁之战),再少带兵去,那后果就可想而知。无论哪一种,都有使曹氏灭亡的危险。而郭嘉就在这种两难之境,说了这么一些近乎于是诅咒孙策的话,并且得以应验,不得不使人佩服到觉得他有点《三国演义》里那个妖道似的诸葛亮的形象。当然,这还是得益于他的神算。孙策平江东的时候杀了很多豪杰,这些人都是带着一些亡命之徒作家客的。而平江东后,这些“亡命之徒”并没有死,而是在暗地里活动,随时准备着找机会暗杀孙策(有点类似恐怖主义的暗杀活动?)。而孙策这个人又十分自负(对自己的武艺非常有自信),并不防备这些人,按郭嘉说的就是“轻而无备”,自然就像出门一走就是走到了地雷阵里,九死一生了。所以说这件事情是有其必然性的,郭嘉在这种关键时刻说出来,虽然并不像伏击战之类在表面上并没有替曹操消灭掉多少兵士,或者得到多少城池,可是对于当时进退两难的曹操却比什么都来得重要,而能令曹操信服,也是相当不容易的。
同年郭嘉随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取胜。
从破袁绍,绍死,又从讨谭、尚于黎阳,连战数克。诸将欲乘胜遂攻之,嘉曰:“袁绍爱此二子,莫适立也。有郭图、逢纪为之谋臣,必交斗其间,还相离也。急之则相持,缓之而后争心生。不如南向荆州,若征刘表者,以待其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定也。”太祖曰:“善。”乃南征。军至西平,谭、尚果争冀州。谭为尚军所败,走保平原,遣辛毗乞降。太祖还救之,遂从定邺。又从攻谭于南皮,冀州平。封嘉洧阳亭侯。(《三国志》)
这一战又很好地体现了郭嘉对形势的准确分析,他认为袁绍的废长立幼,必定导致兄弟之间不和的产生并导致火并。从而让曹操得以坐山观虎斗保存实力,免于和尚有相当兵力的二袁拼杀。
205年,曹操消灭了原本归降后又叛乱的袁潭。
郭嘉说操多辟青、冀、幽、并名士以为掾属,使人心归附,操从之。(《资治通鉴》)
从这里和上面不同意杀刘备可以看出郭嘉还是比较考虑人心所向的。
207年,乌桓于边境作乱,曹操欲起兵讨伐。
太祖将征袁尚及三郡乌丸,诸下多惧刘表使刘备袭许以讨太祖,嘉曰:“公虽威震天下,胡恃其远,必不设备。因其无备,卒然击之,可破灭也。且袁绍有恩于民夷,而尚兄弟生存。今四州之民,徒以威附,德施未加,舍而南征,尚因乌丸之资,招其死主之臣,胡人一动,民夷惧应,以生蹋顿之心,成觊觎之计,恐青、冀非己之有也。表,坐谈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虽虚国远征,公无忧矣。”大祖遂行。至易,嘉言曰:“兵贵神速。今千里袭人,辎重多,难以趣利,且彼闻之,必为备;不如留辎重,轻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太祖乃密出卢龙塞,直指单于庭。虏卒闻太祖至,惶怖合战。大破之,斩蹋顿及名王已下。尚及兄熙走辽东。(《三国志》)
这次是郭嘉最后一次为曹操展现他的智谋,也使北方最终得到安宁。在有强敌在后的情况下虚国远征,无疑是相当不理智的举动,万一刘表率军攻来,则许都难保,且腹背受敌,很有灭亡的危险。但是郭嘉却相当自信地认为刘表无能,而又不敢委刘备以重任,顾不足惧,能够采纳如此大胆的建议,说明曹操对他信任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出兵时又再次建议以轻兵掩袭,并取得成功。
同年,袁氏兄弟殒命,北方为曹操所平定,而郭嘉的生命也终于走到了尽头。
嘉深通有算略,达于事情。太祖曰:“难奉孝为能知孤意。”年三十八,自柳城还,疾笃,太祖问疾者交错。及薨,临其丧,哀甚,谓荀攸等曰:“诸君年皆孤辈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后事属之,而中年天折,命也夫!”乃表曰:“军祭酒郭嘉,自从征伐,十有一年。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不幸短命,事业未终。追思嘉勋,实不可忘。可增邑八百户,并前千户。”谥曰贞侯。子奕嗣。后太祖征荆州还,于巴丘遇疾疫,烧船,叹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三国志》)
曹操得以平定北方,从攻有智囊陈宫辅佐的猛将吕布开始,到北方强悍的乌桓为止。每一次克敌,都有着郭嘉的功劳。甚至可以说没有郭嘉,历史恐怕就会改写,曹操恐怕就难以统一北方(具体的事件已经在上面分析过了)。方使曹操有“臣策未决,嘉辄成之”之言,和“平定天下,谋功为高”的感叹。郭嘉对于每一个强敌,都有相当深的了解,对自军的优缺点也了然于胸,正合孙子的“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也正是籍着他能够“知彼知己”,才能一次又一次地对形势做出准确的判断,才能利用对自军有利的形势一次又一次克敌制胜,而营造己方的有利形势也正是孙子兵法的精髓所在。
《三国演义》里有一首诗是这样的“:天生郭奉孝,豪杰冠群英:
腹内藏经史,胸中隐甲兵;
运谋如范蠡,决策似陈平。
可惜身先丧,中原梁栋倾。
读到最后一句的时候,不免心生感慨。因为事实上,郭嘉死后,曹操的事业就再也不那么一帆风顺了,曹操最终也没能看到天下的统一。不得不说,这和郭嘉的死有着很深的关系,否则曹操也不会在赤壁之战后仰天长叹:“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还有一首诗本是这样写的:
谁言天数三分定,神机妙算亦可图。若是当时存奉孝,难容西蜀与东吴。
很多人认为着首诗过于夸张,把郭嘉的才华说得盖过了诸葛亮和周瑜,我却以为并非作者本意。首先不说郭嘉一定能胜过诸葛亮和周瑜,只要他能和周瑜(大家对赤壁之战和诸葛亮的理解一般存在误区,赤壁之战完全是由周瑜领导,完全没有诸葛亮草船借箭之类的事情。)只要不相上下,郭嘉就可以识破周瑜的计谋,而以曹操对郭嘉的言听计从,赤壁要赢就不是难事。我试作分析,首先,赤壁曹操输的原因普遍认为无非有二:
一是出兵时机不对,战略上把握失当,究竟是否适当,我非战略家,不清楚,但是郭嘉却是绝对的战略天才,不可能不清楚。
二是连环船和黄盖诈降,连环船和庞统记得黎东方先生所著的《细说三国》(综合各三国文献写成的三国时期的介绍)一书中曾经明确指出没有确实的记载,在《资治通鉴》我就没有看到。只有“首尾相接”,而这相接,未必就是那种遇到急事也斩不开的大铁链。
黄盖的诈降,而奉孝看人极准,连孙策之死都料到了,黄盖诈降则很难有理由相信他会看不出(史实上也没有记载过苦肉计,曹操之所以相信黄盖,是他认为大势所趋)。
赤壁既胜,天下之势也就定下来了,自然也就没有西蜀东吴了。
可能又有一些人认为郭嘉未必能及诸葛亮与周瑜。那我就对诸葛亮和郭嘉做个对比。首先诸葛亮不是一个像《三国演义》里面写的妖道似的形象,他在刘备军事集团展露头角是从出使东吴开始(火烧新野的一系列事件都是刘备的计谋),更没有在空城上弹过琴,“空城计”纯属虚构,脚踩七星续命那就更加荒诞不经了。诸葛亮主要的军事行动是出祁山(不是演义上写的六出,敌人并非像大家印象中的那样大都是司马懿,而常常是曹真、张邰等人,甚至有一次以优势兵力攻击郝昭,依然无功而返。而他错用马谡之事,和李严因为兵粮的问题使他陷入困境,都说明了他用人不当。郭嘉却不同,他从来可以说是“算无遗策”(在史书上绝对找不到他失策的时候,而诸葛亮的失策确是有的),而他的知人在上面已经分析的很多了。诸葛亮在蜀国连失大将的情况下,在战略上的联吴抗曹依然没有很好的施行(后几次出征都是独立作战)。郭嘉却每次都能够判断出诸候的动向和出征的利弊,为曹操制定出正确的战略方针,并且除了他能知人之外,还有能出奇制胜的优点,而这恰恰是诸葛亮最大的缺点。而在协助君主上,郭嘉辅佐曹操平定了整个北方(比西蜀和东吴的地方加起来还大),诸葛亮在协助刘备平定蜀中后就再无寸进。当然,诸葛亮令魏军感叹的周全的布防,和亲自领兵作战时的出色的战术,还有以劣势的蜀汉,始终采取着以攻为守的战略(符合了孙子兵法上的“攻则不足,守则有余”的说法),延长了数十年国运,这是不可否认的。而郭嘉因为曹操在世时(周瑜在孙策在世的时候也没有得到这个机会)并没有这个机会体现他在这个方面的才华,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最后,我上面并没有完全说出诸葛的丰功伟绩,因为大家都对此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因此,我只是列举了一些诸葛的失策之处,和郭嘉进行对比,以说明郭嘉未必不及诸葛亮。(请注意,并没有说郭嘉的才华盖过了诸葛。)
这些个人的分析固然有失之偏颇之处。而历史也并不给我们这个让郭嘉与诸葛亮、周瑜一较高低的机会,只是留下了无穷的遗憾。
2004-11-10 18:49
snleo
就冲曹操对他言听计从,甚至在行险招的时候也如此,就可以看出他不简单的,就象刘备信任诸葛一样
我就是忠实的挺嘉派 ,至于说他没有失策过而诸葛亮失策过,这个。。。确实不好说 也不能证明谁强谁弱,历史没有给他和周瑜、诸葛亮较量的机会确实令人遗憾。。。。。。。。。
2004-11-10 19:29
公孙恭
挺奉孝的人很多,我也算一个,其实三国历史上有很多人,都是死在壮年,就是不满四十岁或五十岁就去世了,真叫可惜,这些早亡的都是人才,真个叫天妒英才!
以下几人,恭认为都很可惜:
孙坚:死时36岁。
孙策:死时只有26岁。
周瑜:死时36岁。
郭嘉:死时38岁。曹冲:死时只有13岁。
法正、庞统、马超、太史慈,这些人都死得太早了,真是可惜了。
2004-11-10 19:47
大便君
曹操听郭嘉的建议远征辽东,回来后开会就说——TMD,这样玩太危险了,运气差点就玩完了,下次不能这么搞
2004-11-10 20:13
马岱
郭嘉和诸葛亮是不同类型的人,郭嘉是谋士,专职出谋划策。
诸葛亮开始的角色与荀彧有些类似,刘备死后,诸葛亮实际充当了统帅的位置。
2004-11-10 21:30
高木知之
虽然我也喜欢郭奉孝,但确实和诸葛亮不好比呢。他们在整个国家中的地位就不一样哟,曹操智囊中奉孝不是最出色的,而刘蜀政权中诸葛亮的作用却是比较突出的。也许奉孝的算无遗策是因为周围有很多实力相当的人才能成功吧,因为就算错了,应该也有人能纠正的,这样大家一起总比一个人的眼光看得远吧,而且这个“大家”都是不比那“一个人”差的。
2004-11-11 02:40
陆逊少年时
[quote]原帖由[i]高木知之[/i]于2004-11-10, 21:30:05发表
虽然我也喜欢郭奉孝,但确实和诸葛亮不好比呢。他们在整个国家中的地位就不一样哟,曹操智囊中奉孝不是最出色的,而刘蜀政权中诸葛亮的作用却是比较突出的。也许奉孝的算无遗策是因为周围有很多实力相当的人才能成功吧,因为就算错了,应该也有人能纠正的,这样大家一起总比一个人的眼光看得远吧,而且这个“大家”都是不比那“一个人”差的。 [/quote]
诸葛亮是作为“良相治国”的角色突出,而不是以“谋主”为前线出谋划策而突出。诸葛亮的隆中对,只是宏观战略,不是微观的策划。
而郭嘉为前线的出谋划策,多次对曹操势力发展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曹操高度赞扬沮授、郭嘉、法正等人的军事决策能力,但是没怎么赞扬过诸葛亮。直到诸葛亮死后相当一段时间内,他的军事决策能力的声誉都是相当糟糕的,不时会被贬损得一钱不值。诸葛亮才兼将相之美名,有一个逐渐偏离史实和同时代人评价的渐进过程。
2004-11-11 02:51
陆逊少年时
既然楼主谈到和郭嘉有关的诗,以前我自己曾写过一首:
七律 咏郭嘉
孙郎身死靖边尘,
奉孝奇言最足珍。【注】
算入细微非用卜,
心臻澄澈可通神。
能知人里隆兴主,
甘作阶前辅弼臣。
他世不教天妒误,
赤松游伴得长春。
【注】《三国志-郭嘉传》:“孙策转斗千里,尽有江东,闻太祖与袁绍相持於官渡,将渡江北袭许。众闻皆惧,嘉料之曰:‘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於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於匹夫之手。’策临江未济,果为许贡客所杀。”
2004-11-11 09:46
snleo
[quote]原帖由[i]大便君[/i]于2004-11-10, 19:47:08发表
曹操听郭嘉的建议远征辽东,回来后开会就说——TMD,这样玩太危险了,运气差点就玩完了,下次不能这么搞 [/quote]
有些时候是要冒点险的,不然恐怕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比如诸葛不同意魏延去冒险,结果没把握住战机,后来付出多大的代价也不行了
2004-11-11 13:10
大便君
诸葛亮要同意魏延去冒险的话后果更不堪设想
2004-11-11 16:23
仙津伏梦
[quote]原帖由[i]高木知之[/i]于2004-11-10, 21:30:05发表
虽然我也喜欢郭奉孝,但确实和诸葛亮不好比呢。他们在整个国家中的地位就不一样哟,曹操智囊中奉孝不是最出色的,而刘蜀政权中诸葛亮的作用却是比较突出的。也许奉孝的算无遗策是因为周围有很多实力相当的人才能成功吧,因为就算错了,应该也有人能纠正的,这样大家一起总比一个人的眼光看得远吧,而且这个“大家”都是不比那“一个人”差的。 [/quote]
曹操手下的谋士真的是不好比- -
谁最出色很难说- -
但个人觉得可以进入决选的是贾诩和郭嘉- -
刘备死前突出的法正- -不是诸葛- -
算无遗策的问题- -
大哥多留心下就会发现郭嘉提的建议往往和众人不一样- -
就是说表人有时算错了,但是记载出来了……那么郭嘉算错的时候为虾米没有记载?
至于人才性质的差别- -我也说了历史没这个机会啊- -
唉唉- -
2004-11-11 17:17
天宫公主
曹操手下的首席谋士前期是荀攸,后期是贾诩,两人都比郭嘉的作用大多了。
2004-11-16 13:30
仙津伏梦
[quote]原帖由[i]天公将军[/i]于2004-11-11, 17:17:00发表
曹操手下的首席谋士前期是荀攸,后期是贾诩,两人都比郭嘉的作用大多了。 [/quote]
后期郭嘉死了不说- -
早期你要给例子- -
还有郭嘉的计策曹操从来听从- -
荀的就未必- -
2004-11-16 13:39
潜水大头虾
[quote]原帖由[i]天公将军[/i]于2004-11-11, 17:17:00发表
曹操手下的首席谋士前期是荀攸,后期是贾诩,两人都比郭嘉的作用大多了。 [/quote]
没想法。
荀攸、贾诩?
曹操的首席谋士前期是戏志才,他死了之后是郭嘉,郭嘉死了之后就没有严格意义上的首席谋士。荀攸和程昱,说不清楚是哪个。荀或(打不出字)很少跟着曹操出去打仗的。
至于贾诩,曹操在世的时候没怎么看到他的。曹操死了之后倒是跑出来指东画西的。这个家伙命长的很啊。
不过从分类来说,郭嘉和贾诩都是纯粹的谋士。
2004-11-16 14:59
大便君
程昱是领军的将领
荀攸是曹操的谋主,荀攸的计策都是奇策,只有曹操和他的好友钟繇知道,但曹操不肯说,钟繇想说还没来得及说就挂了,所以没有流传出来
郭嘉之流只是一般的参谋,不过郭嘉嘴大,平时容易出风头而已(到了官渡之战的关键时刻屁也没一个)
2004-11-16 20:14
大便君
事实的真相总是比较残酷的
2005-1-24 08:29
仙津伏梦
[quote]原帖由[i]大便君[/i]于2004-11-16, 14:59:15发表
程昱是领军的将领
荀攸是曹操的谋主,荀攸的计策都是奇策,只有曹操和他的好友钟繇知道,但曹操不肯说,钟繇想说还没来得及说就挂了,所以没有流传出来
郭嘉之流只是一般的参谋,不过郭嘉嘴大,平时容易出风头而已(到了官渡之战的关键时刻屁也没一个) [/quote]
那句“虽百万军中,无异独行中原”不是靠喜欢出风头就说的出来的……
换了荀就未必能说的出来
“荀攸是曹操的谋主,荀攸的计策都是奇策,只有曹操和他的好友钟繇知道,但曹操不肯说,钟繇想说还没来得及说就挂了,所以没有流传出来”《----这种话说出来是要拿历史资料做根据D……而且曹操早期的计谋即使全部都是荀的,也未必见得有什么“奇策”……(先把史料拿出来吧……)
至于官渡的时候郭嘉为什么没说话……满世界都知道郭嘉身体不好……可能正呆在许昌养病,或者曹操没带他去……赤壁的时候曹操就哪个基本都没带去,没带去你说个虾米话……
2005-1-24 12:46
晨山尚书
诸葛讲究正道,小心谨慎;郭嘉以奇只制胜,游侠风范。
2005-1-24 14:02
sukerwl
[quote]原帖由[i]仙津伏梦[/i]于2005-01-24, 8:29:17发表
这种话说出来是要拿历史资料做根据D……而且曹操早期的计谋即使全部都是荀的,也未必见得有什么“奇策”……(先把史料拿出来吧……)
至于官渡的时候郭嘉为什么没说话……满世界都知道郭嘉身体不好……可能正呆在许昌养病,或者曹操没带他去……赤壁的时候曹操就哪个基本都没带去,没带去你说个虾米话…… [/quote]
那我们就来比比吧
荀攸 郭嘉
征张绣 下邳征吕布
劝曹操征吕布 十胜十败
下邳征吕布 猜孙策死
攸画策斩颜良 佯攻刘表
攸画策斩文丑 征乌丸
用徐晃击故市运车
劝曹操击乌巢
劝曹洪受张颌
劝曹操受辛毗乞降
自己比比吧
公达前后凡画奇策十二,唯繇知之。繇撰集未就,会薨,故世不得尽闻也
太祖表封攸曰:“军师荀攸,自初佐臣,无征不从,前后克敌,皆攸之谋也。
2005-1-24 14:52
loyani
[quote]原帖由[i]仙津伏梦[/i]于2004-11-11, 16:23:18发表
曹操手下的谋士真的是不好比- -
谁最出色很难说- -
但个人觉得可以进入决选的是贾诩和郭嘉- -
刘备死前突出的法正- -不是诸葛- -
算无遗策的问题- -
大哥多留心下就会发现郭嘉提的建议往往和众人不一样- -
就是说表人有时算错了,但是记载出来了……那么郭嘉算错的时候为虾米没有记载?
至于人才性质的差别- -我也说了历史没这个机会啊- -
唉唉- - [/quote]
这是史书,他不可能把一个人说过的话全部记载下来,当然主要只会写他判断正确时候的策了。
2005-1-24 18:40
高木知之
很容易看出郭嘉出的都是征讨一方的大策吧。哈哈。(别拿砖头扔我)
2005-1-24 20:45
蓝纱枫
《三国志》:(法)正其程、郭之俦俪邪?
楼上某位老兄麻烦看清楚,《三国志》是以法正跟郭某去相比的,而以管仲萧何去比诸葛亮。
2005-1-24 23:42
superzz_0
首先,孔明,周于,和郭家三个人本来就不是一个类型的,无法比较.要比影响肯定孔明最大.
其次,曹操手下首席谋臣我也觉得是荀攸,这点从三国志的编排就可以看出来,二荀和贾诩是一卷的.而裴松之只怀疑过贾诩能否能和二荀并列,至于郭佳,没太大影响.
从官位上来看,作为尚书的荀攸也比祭酒奉孝重要多了.
再看奉孝传中,曹操对荀攸说的,诸君皆孤辈,奉孝年少,可托后事,至少当时谁是首席参谋就一目了然了吧.
至于可爱的荀于,他是伟大的参谋长,曹操手下首席文臣........虽然计策不多,但是却是一直决策的
2005-1-27 09:56
ares-lb
首席谋士应是荀彧,他对于曹操来说就相当于张良之与刘邦.
他提出的都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决策,也是他提出的对袁绍的四胜四败论,郭嘉和他比还是差了一截。
2005-1-27 13:54
天宫公主
其实我真的不理解,曹操称荀彧是他的张良,我觉得其实荀攸更象。荀彧的角色比较接近于萧何吧?
2005-1-27 14:23
晨山尚书
郭的作用并不大,不管他是否有超过诸葛的才能,但他在曹操阵营的地位显然不如诸葛。这就注定了他不会有超过诸葛的作为~人就是有能力,也得有合适的地方来发挥。像曹氏后期的刘晔,进言经常是极当~显示出一个战略家的眼光,但他毕竟不是统军将领 。具体战斗的结果常常无法预料。我倒是很喜欢曹操那句“唯奉孝为能知孤意。”
2005-1-27 16:32
superzz_0
[quote]原帖由[i]ares-lb[/i]于2005-01-27, 9:56:11发表
首席谋士应是荀彧,他对于曹操来说就相当于张良之与刘邦.
他提出的都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决策,也是他提出的对袁绍的四胜四败论,郭嘉和他比还是差了一截。 [/quote]
不同意,比较同意楼下的,荀于是文臣,不是谋士啊!
2005-1-27 19:25
loyani
[quote]原帖由[i]文若从戎[/i]于2005-01-27, 14:23:06发表
郭的作用并不大,不管他是否有超过诸葛的才能,但他在曹操阵营的地位显然不如诸葛。这就注定了他不会有超过诸葛的作为~人就是有能力,也得有合适的地方来发挥。像曹氏后期的刘晔,进言经常是极当~显示出一个战略家的眼光,但他毕竟不是统军将领 。具体战斗的结果常常无法预料。我倒是很喜欢曹操那句“唯奉孝为能知孤意。” [/quote]
刘晔太喜欢玩弄小聪明,结局又好到哪里?
页:
[1]
2
3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