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炎黄春秋 » 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历代中华服饰简介(不含满清)


2004-11-5 10:04 浅草沉钟
[img]http://www.pep.com.cn/images/200301/pic_763.jpg[/img]



商周贵族服饰(图)
商周贵族服饰  窄袖织纹衣、蔽膝穿戴展示图。这个时期的织物颜色,以暖色为多,尤其以黄红为主,间有棕色和褐色,但并不等于不存在篮、绿等冷色。只是以朱砂和石黄制成的红黄二色,比其他颜色更鲜艳,渗透力也较强,所以经久不变并一直保存至今。经现代科技分析,商周时期的染织方法往往染绘并用,尤其是红、黄等正色,常在织物织好之后,再用画笔添绘。(根据出土玉人服饰复原绘制)


[img]http://www.pep.com.cn/images/200301/pic_764.jpg[/img]



东周男子服饰之一(图)
东周男子服饰  矩领窄袖长衣展示图。周代服饰大致沿袭商代的服制,只是略有变化。衣服的样式比商代略宽松。衣袖有大小两式,领子通用矩领,如图所示的样式。这个时期的服装还没有扭扣,一般在腰间系带,有的在带上还挂有玉制的饰物。当时的腰带主要有两种:一种以丝织物制成,叫“大带”或叫“绅带”。另一种腰带以皮革制成,叫“革带“。本图所系的为绅带。

[img]http://www.pep.com.cn/images/200301/pic_765.jpg[/img]

东周男子服饰之二(图)
东周男子服饰  此像为高举双手,作跪状,似为当时被俘者。戴平顶帽、穿雷纹窄袖矩领上衣、腰束绅带的男子。周代男子服装款式特点为右衽、窄袖,长至脚踝,腰间束带的较多,也有衣长与坐齐的,本图即为此种款式,下着裤。(山西侯马市东周墓出土陶范)

[img]http://www.pep.com.cn/images/200301/pic_766.jpg[/img]


东周男子服饰之三(图)
东周男子服饰  穿窄袖服装、腰间佩剑的侍卫(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钟虞铜人)。上衣是矩形交领、紧身、窄袖、衣襟下摆左长右短呈波浪形,领缘有几何形花边。下穿折裥裙裳,裙裳左右两侧各有一条几何纹直条图案为饰。裙的长度短的及膝,长的及地。均穿于上衣之内。腰系革带,挂有垂缨及心形囊。腰右侧佩短剑。


[img]http://www.pep.com.cn/images/200301/pic_767.jpg[/img]

东周男子服饰之四(图)
东周男子服饰  周代服饰大致沿袭商代服制而略有变化。衣服的样式比商代略为宽松。衣袖有大小两种样式,领子通用矩领。这个时期的服装还没有钮扣,一般腰间系带,有的在腰上还挂有玉制饰物,腰带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丝织的为“大带”或叫“绅带”、另一种是皮革制成的为“革带”。本图为窄袖织纹衣穿戴展示图(根据出土铜人服饰复原)。这种服装为矩领,领、袖、襟、裾均有缘饰,肩上有披肩,腰系绦带,并在右侧挂玉佩。此服属于当时一般士之服饰。

2004-11-5 10:08 浅草沉钟
[img]http://www.pep.com.cn/images/200301/pic_769.jpg[/img]

春秋战国贵族服饰(图)
春秋战国贵族冠帽与服饰  战国白玉人像,头戴冠,两侧有组缨下垂系于颌下,脑后辫发上挽,包入冠内;身穿窄袖长袍,腰系带,足穿鞋。春秋除胡服之外,还有一种服式,叫“深衣”。深衣不同于上衣下裳,是一种上下连在一起的服装,这种服装在社会上影响很大,不论贵贱男女、文武职别,都可以穿着深衣。本图为戴冠、穿宽袖服装的官员(战国玉人,传世实物,原件现藏故宫博物院)


[img]http://www.pep.com.cn/images/200301/pic_770.jpg[/img]


楚国贵妇服饰(图)
楚国贵妇的直裾单衣  绣罗单衣及刺绣纹样(湖北江陵马砖一号楚墓出土实物)。楚墓出土的战国中期服饰实物,有绢、罗、锦、纱、绦等各种衣着十余件,为目前所见的最早的实物。从实物来看,锦袍和禅衣样式基本相同,即前身、后身及两袖各为一片,每片宽度与衣料本身的幅度大体相等。右衽、交领、直裾。衣身、袖子及下摆等部位均平直。领、袖、襟、裾均有一道缘边,袖端缘边较为奇特,通常用两种颜色的彩条纹锦镶沿。

[img]http://www.pep.com.cn/images/200301/pic_781.jpg[/img]

楚国男子服饰之一(图)
楚国男子的曲裾深衣  戴高冠、穿长袍的贵族男子(湖南长沙子弹库楚墓出土帛画)。画面绘一有须男子,侧身而立,手执缰绳,作驭龙状。龙纹绘成舟形,上有舆盖,下有游鱼,表示龙在水中急驰。驭龙男子处于中心位置,神态自若,气宇轩昂,似墓主人形象。尽管画面内容带有神话色彩,但人物服饰的处理还是比较接近现实:头戴峨峨搞冠,冠带系于颌下,身穿大袖袍服,衣襟盘曲而下,形成曲裾,是典型的深衣样式。在同时期的木俑、铜人身上,也能见到同样的服饰。可见这个时期男子穿着深衣已成普遍现象。

[img]http://www.pep.com.cn/images/200301/pic_782.jpg[/img]


楚国男子服饰之二(图)
楚国男子的曲裾深衣  左1、2图为穿曲裾、绕襟、彩绣深衣的男子(彩绘木俑,传世实物,原件现分别藏于何兰莱登博物馆及美国大都会美术馆)。左3、4、5、6图为穿曲裾、绕襟深衣的战国男子(湖南长沙出土文木俑)。右图穿大袖绕襟深衣的仆人(河北平山三汲出土托灯铜人)。曲裾深衣与其他服装相比,除了上衣下裳相连这一特点之外,还有一明显的不同之处,叫“续衽钩边”。“衽”就是衣襟。“续衽”就是将衣襟接长。“钩边”就是形容衣襟的样式。它改变了过去服装多在下摆开衩的裁制方法,将左边衣襟的前后片缝合,并将后片衣襟加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穿时绕至背后,再用腰带系扎。

2004-11-5 10:14 浅草沉钟
[img]http://www.pep.com.cn/images/200301/pic_783.jpg[/img]


楚国妇女服饰之一(图)
楚国妇女的曲裾深衣  穿袍服、挂佩饰的妇女。袍服的衣袖有垂胡,这种袖式后来也常用,主要是可以使肘腕行动方便。服装为上衣下裳,裳交叠相掩于后,腰间系带玉佩于前。此木俑是战国楚墓出土的组佩俑,当时诸侯礼聘及祭天祀神所穿礼服都佩玉,所谓君子无故,玉不去身。(河南信阳长台关一号墓出土漆绘木俑)。

[img]http://www.pep.com.cn/images/200301/pic_784.jpg[/img]


楚国妇女服饰之二(图)
楚国妇女的曲裾深衣  穿深衣的楚国妇女(按照湖南长沙楚墓出土彩绘木俑摹绘)。楚墓出土的陶俑中多数穿直裾袍,只有此图中的陶俑穿曲裾袍。袍式长者曳地,短者及踝,袍裾沿边均镶锦缘。袍身纹饰为雷纹和重菱纹,重菱纹又称“杯纹”,因它形似双耳漆杯或称为“长命纹”,取长寿吉利的含意


[img]http://www.pep.com.cn/images/200301/pic_785.jpg[/img]


楚国妇女服饰之三(图)
楚国妇女的曲裾深衣  穿袍服的楚国妇女(湖南长沙陈家大山楚墓出土帛画)。这幅帛画是我国现存缣帛画中最早的一幅作品,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画中绢绣妇女,两手合掌作祈祷状,似为墓中主人形象。图中妇女,脑后挽髻,身穿宽袖紧身长袍曳地,上绘卷曲纹样。这种服装一般都采用轻薄柔软的质料制成,另在领、袖等主要部位缘一道厚实的锦边,以便衬出服装的骨架。袖端的锦边较有特色,大多用深浅相间的条纹锦制成,富有强烈的装饰效果。

[img]http://www.pep.com.cn/images/200301/pic_786.jpg[/img]


战国妇女服饰之四(图)
战国妇女的曲裾深衣  曲裾袍服展示图(参考出土帛画复原绘制)。曲裾深衣与其他服装相比,除了上衣下裳相连这一特点之外,还有一明显的不同之处,叫“续衽钩边”。“衽”就是衣襟。“续衽”就是将衣襟接长。“钩边”就是形容衣襟的样式。它改变了过去服装多在下摆开衩的裁制方法,将左边衣襟的前后片缝合,并将后片衣襟加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穿时绕至背后,再用腰带系扎。


[img]http://www.pep.com.cn/images/200301/pic_787.jpg[/img]


战国妇女服饰之五(图)
战国时期中山国妇女的服饰  插笄、穿短衣长裙的妇女(河北平山三汲出土中山国玉人)及窄袖短衣、方格纹长裙穿戴展示图(根据出土玉人服饰复原绘制)。中山国是战国中期中原地区的一个由白狄族建立的少数民族诸侯国。图中展示的玉人服饰,上穿紧身窄袖衣,下穿方格花纹裙,在当时具有代表性。人物头上的卷型发饰,形似牛角,可能是中原地区流行的笄饰

[img]http://www.pep.com.cn/images/200301/pic_789.jpg[/img]


上古商周服饰(图)
上古商周服饰  战国窄袖曲裾女服展示图(根据四川成都出土青铜壶纹饰复原绘制)。曲裾深衣与其他服装相比,除了上衣下裳相连这一特点之外,还有一明显的不同之处,叫“续衽钩边”。“衽”就是衣襟。“续衽”就是将衣襟接长。“钩边”就是形容衣襟的样式。它改变了过去服装多在下摆开衩的裁制方法,将左边衣襟的前后片缝合,并将后片衣襟加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穿时绕至背后,再用腰带系扎。女窄袖曲裾服,衣长略短,下配拖地长裙。

2004-11-5 10:22 浅草沉钟
[img]http://www.pep.com.cn/images/200301/pic_799.jpg[/img]


汉代皇帝冕服(图)
秦汉服饰  汉代皇帝冕服图、冕冠图、赤舄图(参考文字记载及山东济南汉墓出土陶俑、沂南汉墓出土画像石复原绘制)。本图根据文献记载及图案资料复原绘制,服装上的纹样大多采用同时期的砖画、漆画、帛画及画像砖等。冕冠,是古代帝王臣僚参加祭祀典礼时所戴礼冠。用作皇帝、公侯等所穿的祭服。冕冠的顶部,有一块前圆后方的长方形冕板,冕板前后垂有“冕旒”。




冕旒依数量及质料的不同,是区分贵贱尊卑的重要标志。汉代规定,皇帝冕冠为十二旒(即十二排),为玉制。冕冠的颜色,以黑为主。冕冠两侧,各有一孔,用以穿插玉笄,以与发髻拴结。并在笄的两侧系上丝带,在颌下系结。在丝带上的两耳处,还各垂一颗珠玉,名叫“允耳”。不塞入耳内,只是系挂在耳旁,以提醒戴冠者切忌听信谗言。后世的“允耳不闻”一语,即由此而来。按规定,凡戴冕冠者,都要穿冕服。冕服以玄上衣、朱色下裳,上下绘有章纹。此外还有蔽膝、佩绶、赤舄等。组成一套完整的服饰。这种服制始于周代,历经汉、唐、宋、元诸代,一直延续到明代,绵延两千多年。



[img]http://www.xuwen.cn/UploadFile/2004-10/20041011233338513.jpg[/img]


冕冠分解介绍

延  最上面的木板,又称冕板,前圆后方,象征天圆地方之意。后面比前面应高出一寸,使呈向前倾斜之势,即有前俯之状,象征国王应关怀百姓的含义,冕的名称即由此而来。

旒  liu2  冕板两端下垂的玉串。旒就是用五彩的缫(丝绳)12根,每旒贯12块五彩玉,按朱、白、苍、黄、玄的顺次排列,每块玉相间距离各1寸,每旒长12寸。

帽卷 即帽身,图中没有标出。帽卷夏用玉草、冬用皮革作骨架,表裱玄色纱,里裱朱色纱做成。

玉笄(ji1) 插在帽卷两边的纽孔中,用于固定头发。

武  帽卷底部的帽圈,用金片镶成。

缨 冕板左右垂下的红丝绳,在颔下系结,用于固定。

充耳 缨上左右各一块的黄玉,悬挂于两耳边,象征君王不能轻信谗言。

天河带  冕板上垂下来的一条红丝带,长度可以垂到下身,图片中没有画出来。



[img]http://www.xuwen.cn/UploadFile/2004-10/2004101204241894.jpg[/img]


冕服分解解说

交领右衽    汉服标准的领口式样,外观如英文y。右衽指领子系向身体右边。方向不可以相反,左衽为异族或死者的样式。

袂 mei4 袖子      

大带  由丝织物制成的腰带

革带  由皮革制成的腰带

蔽膝  如图从腰带垂下的衣物,因为用于遮蔽膝盖而得名。

赤舄(xi4)  如下图,与冕服配套的鞋子。



[img]http://www.xuwen.cn/UploadFile/2004-10/2004101212536583.jpg[/img]


十二纹章介绍

“十二纹章”就是以十二种固定的文饰,或画、或织、或绣在天子及诸侯的官服上。一种文饰称为一章,并以饰章的多寡来表示等威,而且一章有一个含义。十二纹章来源于古代华夏族部落的图腾崇拜,是中华皇权的神圣象征。

日、月、星辰-取其照临;
山-取其稳重;
龙-取其应变;
华虫(一种雉鸟)-取其文丽;
宗彝(一种祭祀礼器,后来在其中绘一虎一猴)-取其忠孝;
藻(水草)-取其洁净;
火-取其光明;
粉米(白米)-取其滋养;
黼(斧形)-取其决断;
黻(常作亚形,或两兽相背形)-取其明辨。

[img]http://www.xuwen.cn/UploadFile/2004-10/20041012115934993.gif[/img]

2004-11-5 10:29 浅草沉钟
[img]http://www.pep.com.cn/images/200301/pic_801.jpg[/img]

汉代官吏袍服(图)
汉代官吏袍服  灰地菱纹袍服图。秦汉时期的男子服装,以袍为贵。袍服一直被当作礼服。它们基本样式,以大袖为多,袖口有明显的收敛,领、袖都饰有花边。袍服的领子以袒领为主,大多裁成鸡心式,穿时露出内衣。袍服下摆,常打一排密裥,有的还裁制成月牙弯曲状。这种袍服是汉代官吏的普通装束,不论文武职别都可穿着。从出土的壁画、陶俑、石刻来看,这种服装只是一种外衣,凡穿这样的服装,里面一般还衬有白色的内衣。文吏穿着这种服装,头上必须裹以巾帻,并在帻上加戴进贤冠。按汉代习俗,文冠奏事,一般都用毛笔将所奏之事写在竹简上,写完之后,即将笔杆插入耳边发际,以后形成一种制度,凡文官上朝,皆得插笔,笔尖不蘸墨汁,纯粹用作装饰,史称“簪白笔”。

[img]http://www.pep.com.cn/images/200301/pic_804.jpg[/img]

秦汉服饰(图)
秦汉服饰  汉代戴帽、穿曲裾的男子(陕西咸阳出彩绘陶俑)。汉代的男子的服装样式,大致分为曲裾、直裾两种。曲裾,即为战国时期流行的深衣。汉代仍然沿用,但多见于西汉早期。到东汉,男子穿深衣者已经少见,一般多为直裾之衣,但并不能作为正式礼服。本图正是这种曲裾服饰。

[img]http://www.pep.com.cn/images/200301/pic_806.jpg[/img]


汉代男子曲裾(图)
汉代男子的曲裾深衣  曲裾深衣穿戴展示图(根据陕西咸阳出陶俑复原绘制)。汉代的男子的服装样式,大致分为曲裾、直裾两种。曲裾,即为战国时期流行的深衣。汉代仍然沿用,但多见于西汉早期。到东汉,男子穿深衣者已经少见,一般多为直裾之衣,但并不能作为正式礼服。本图正是这种曲裾服饰。


[img]http://www.pep.com.cn/images/200301/pic_807.jpg[/img]

秦汉妇女服饰实物(图)
秦汉妇女服饰实物  上图素纱禅衣(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实物)。中图印花敷彩絳红纱曲裾绵袍(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实物),身长130公分,两袖通长236公分。右图地“万事如意”锦女服(新疆民丰东汉墓出土实物),身长133公分,两袖通长189公分。服装的款式是典型的西域民族样式,但质料和纹样有汉族特点,还织着富有吉祥如意的汉字,是东汉时期各民族人民相互交融的产物。马王堆汉墓发掘出的实物资料异常丰富,尤其是服装,经历二千多年,质地仍然坚固,色泽依然鲜艳,反映出古代劳动人民的精湛技术和高超水平。从一号墓出土的服饰有素纱禅衣、素绢丝绵袍、朱罗纱绵袍、绣花丝绵袍、黄地素缘绣花袍、絳绢裙、素绢裙、素绢袜、丝履、丝巾、绢手套等几十种之多。颜色有茶色、絳红、灰、朱、黄棕、棕、浅黄、青、绿、白等。花纹的制作技术有织、绣、绘。纹样有各种动物、云纹、卷草及几何纹等。其中最使人感到惊奇的是这种素纱禅衣,整件服装,薄如蝉翼,轻如烟雾,衣长128厘米,两袖通长190厘米,在领边和袖边还镶着5.6厘米宽的夹层绢缘,但全部重量只有48克,还不到一两,是一件极为罕见的稀世之品。

[img]http://www.pep.com.cn/images/200301/pic_810.jpg[/img]

秦汉妇女曲裾一(图)
秦汉妇女的曲裾深衣  曲裾深衣图(根据西安、徐州等地出土陶俑服饰复原绘制)及穿曲裾深衣的妇女(江苏徐州铜山汉墓出土陶俑)。汉代曲裾深衣不仅男子可穿,同时也是女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服式,形象资料中有很多反映。这种服装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大多镶边。衣领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如穿几件衣服,每层领子必露于外,最多的达三层以上,时称“三重衣”。


[img]http://www.pep.com.cn/images/200301/pic_812.jpg[/img]

汉代妇女曲裾之二(图)
汉代妇女的曲裾深衣  汉代曲裾深衣不仅男子可穿,同时也是女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服式,形象资料中有很多反映。这种服装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大多镶边。衣领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本图为梳分髾髻、穿深衣的妇女(河北满城一号汉墓出土镀金长信宫灯铜人)。长信宫为刘胜母窦太后所住,此灯有“阳信家”铭文六处,因为阳信侯家所有,后归长信宫。宫女头发中分,垂脑后作髻,发尖垂梢,半臂襦,内衬领和袖镶有宽边的大袖袍。

2004-11-5 10:43 浅草沉钟
[img]http://www.pep.com.cn/images/200301/pic_813.jpg[/img]


汉代妇女曲裾之三(图)
汉代妇女的曲裾深衣  汉代妇女的绕襟深衣(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这张帛画中的妇女在脑后挽髻,鬓间插有首饰,老妇发上还明显地插有珠玉步摇。每人所穿的服装,尽管质地、颜色不一,但基本样式相同,都是宽袖紧身的绕襟深衣。衣服几经转折,绕至臀部,然后用绸带系束。老妇穿的服装,还绘有精美华丽的纹样,具有浓郁的时代特色。在衣服的领、袖及襟边都钉有相同质料制成的衣边,与同墓出土的服装实物基本一致。

[img]http://www.pep.com.cn/images/200301/pic_814.jpg[/img]


汉代妇女曲裾之四(图)
汉代妇女的曲裾深衣  汉代曲裾深衣不仅男子可穿,同时也是女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服式为曲裾深衣,形象资料中有很多反映。这种服装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大多镶边。衣领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另外,汉代宽袖紧身的绕襟深衣。衣服几经转折,绕至臀部,然后用绸带系束,衣上还绘有精美华丽的纹样。本图为汉代宽袖绕襟深衣图(参考湖南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帛画复原绘制)。

[img]http://www.pep.com.cn/images/200301/pic_815.jpg[/img]


汉代妇女曲裾之五(图)
汉代妇女的曲裾深衣  汉代曲裾深衣不仅男子可穿,同时也是女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服式为曲裾深衣,形象资料中有很多反映。这种服装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大多镶边。衣领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另外,汉代窄袖紧身的绕襟深衣。衣服几经转折,绕至臀部,然后用绸带系束,衣上还绘有精美华丽的纹样。本图为汉代窄袖绕襟深衣图(参考湖北云梦大坟头一号汉墓出土木俑复原绘制)。

[img]http://www.pep.com.cn/images/200301/pic_817.jpg[/img]


汉代妇女的襦裙(图)
汉代妇女的襦裙  汉代妇女的襦裙图(参考甘肃武威磨咀子汉墓及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实物复原绘制)。上襦下裙的女服样式,早在战国时代已经出现。到了汉代,由于深衣的普遍流行,穿这种服式的妇女逐渐减少。据此,有人认为汉代根本不存在这种服饰,只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才重新兴起。其实,汉代妇女并没有摒弃这种服饰,在汉乐府诗中就有不少描写。这个时期的襦裙样式,一般上襦极短,只到腰间,而裙子很长,下垂至地。1957年在甘肃武威磨咀子汉墓中发现了襦裙实物,襦以浅蓝色绢为面,中纳丝棉,袖端接一段白色丝绢。裙子也纳有丝棉,质料用黄绢。可惜由于年代久远,这套服饰在出土时已经粉化。本图展示的襦裙样式,即根据该墓发掘时的形象记录复原绘制而成。采用的纹样,主要依据新疆民丰出土的“长乐明光锦”及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豹首纹锦等。襦裙是中国妇女服装中最主要的形式之一。自战国直至清代,前后二千多年,尽管长短宽窄时有变化,但基本形制始终保持着最初的样式。

[img]http://www.pep.com.cn/images/200301/pic_818.jpg[/img]

[img]http://www.pep.com.cn/images/200301/pic_819.jpg[/img]

汉代平民百姓服饰(图)
汉代平民百姓服饰  左1图为穿襦裙的侍者(内蒙古包头孟家梁汉墓出土的陶俑)。左2图为束巾、穿袍服的侍者(河北邯郸彭家寨出土的彩绘陶俑)。左3图为戴帽、穿袍服的男子。左4图为头上簪花、穿襦裙的侍女(四川重庆出土汉代陶俑)。左5图为束巾、赤膊、赤足、穿禈的杂技艺人(山东沂南汉墓出土画像石拓片)。右图为穿袍服的侍者(陕西西安出土陶俑)。汉代规定,百姓一律不得穿各种带颜色的服装,只能穿本色麻布。直到西汉末年(公元前13年)才允许平民服青绿之衣。对商人的禁令更严。然而在服装的样式上,似乎没有严格的制度。从出土的汉代陶俑及画像砖石来看,劳动者或束发髻、或戴小帽、巾子,也有戴斗笠的,身上穿的服装,几乎全是交领,下长至膝,衣袖窄小,腰间系巾带,脚穿靴鞋,还有不少赤足者,反映了这个时期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


[img]http://www.pep.com.cn/images/200301/pic_798.jpg[/img]


秦汉男女服饰(图)
秦汉男女服饰  左图穿窄袖袍服的秦代妇女(陕西临潼近郊出土陶俑)。右图穿窄袖袍服的秦代男子(陕西临潼出土陶俑)。从这两件陶俑的服饰来看,秦代男女日常生活中的服饰形制差别不大,都是大襟窄袖,不同之处是男子的腰间系有革带,带端装有带钩;而妇女腰间只以丝带系扎

2004-11-5 10:53 浅草沉钟
[img]http://www.pep.com.cn/images/200301/pic_832.jpg[/img]

魏晋服饰之一(图)
魏晋南北朝服饰  唐代诗人苏轼的《念奴娇》中“羽扇纶巾”的纶巾,是幅巾的一种,一般认为以丝带织成。因传说为诸葛亮服用,故名“诸葛巾”。幅巾束守,即不戴冠帽,只以一块帛巾束首,始于东汉后期。一直延续到魏晋,仍十分流行。对唐宋时期的男子首服也有一定影响。魏晋时期冠帽也很有特色。汉代的巾帻依然流行,但与汉代略有不同的是帻后加高,体积逐渐缩小至顶,时称“平上帻”或叫“小冠”。 小冠上下兼用,南北通行。如在这种冠帻上加以笼巾,即成“笼冠”。笼冠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冠饰,男女皆用。因以黑漆细纱制成,又称“漆纱笼冠”。另外,帽类有几种样式:一种“白高帽”,“其制不定,或有卷荷,或有下裙,或有纱高屋,或有乌纱长耳”;一种“突骑帽”,“如今胡帽,垂裙覆带,盖索发之遗象也”,等等。左图为戴小冠的侍从(江苏南京中央门外小红门出土陶俑)。中图戴笼冠的贵族男子(河南巩县石窟寺石雕)。右图为戴卷荷帽的吹鼓手(河南邓县出土彩色画像砖)。

[img]http://www.pep.com.cn/images/200301/pic_833.jpg[/img]

魏晋服饰之二(图)
魏晋南北朝服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有两种形式:一为汉族服式,承袭秦汉遗制;一为少数民族服饰,袭北方习俗。汉族男子的服饰,主要有衫。衫和袍在样式上有明显的区别,照汉代习俗,凡称为袍的,袖端应当收敛,并装有祛口。而衫子却不需施祛,袖口宽敞。衫由于不受衣祛等部约束,魏晋服装日趋宽博,成为风俗,并一直影响到南北朝服饰,上自王公名士,下及黎庶百姓,都以宽衫大袖,褒衣博带为尚。从传世绘画作品及出土的人物图像中,都可以看出这种情况。除衫子以外,男子服装还有袍襦,下裳多穿裤裙。左图是袒胸露腹的文人(刘伶画)。中图是梳丫髻、穿宽衫、袒胸露腹的士人。右图为裹巾子、穿宽衫的士人。(江苏南京西善桥出土的南朝砖印壁画)

[img]http://www.pep.com.cn/images/200301/pic_835.jpg[/img]

魏晋服饰之三(图)
魏晋南北朝服饰  魏晋时期妇女服装承袭秦汉的遗俗,并吸收少数民族服饰特色,在传统基础上有所改进,一般上身穿衫、袄、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为上俭下丰,衣身部分紧身合体,袖口肥大,裙为多折裥裙,裙长曳地,下摆宽松,从而打到俊俏潇洒的效果。加上丰盛的首饰,反映出奢华糜丽之风。男子服饰主要为胯褶及两裆等。左图穿杂裾垂髯服的妇女(山西大同司马金龙墓出土的北魏漆画屏风)。右图为戴小冠、穿裲裆的男子(河北景县出陶俑)。

[img]http://www.pep.com.cn/images/200301/pic_837.jpg[/img]

魏晋服饰之四(图)
魏晋南北朝服饰  戴梁冠、穿衫子的文吏(顾恺之《洛神赋图》局部)。《洛神赋图》是根据曹植《洛神赋》而作的长幅卷轴画。洛神为洛水之神。相传是古帝宓羲氏之女。曹植在赋中借以表达他失恋后的悲哀、苦闷和彷徨的感情。图中所绘洛神形象,无论从发式或服装来看,都是东晋时期流行的装束。男子的服装更有时代特色,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时期,这种衫子仍为各阶层男子所爱好,成为一时的风尚。另外,图中侍者多戴笼冠,笼冠的形象与北朝墓葬中出土的图象略同,然而时间却比其他资料要早,可见笼冠并非出自胡俗,而是先在中原地区流行以后,才逐渐传到北方,成为北朝时期的主要冠式之一。

[img]http://www.pep.com.cn/images/200301/pic_839.jpg[/img]

魏晋笼冠大袖衫(图)
魏晋南北朝笼冠大袖衫  魏晋时期的男子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时期,这种衫子仍为各阶层男子所爱好,成为一时的风尚。笼冠的形象与北朝墓葬中出土的图象略同,然而时间却比其他资料要早,可见笼冠并非出自胡俗,而是先在中原地区流行以后,才逐渐传到北方,成为北朝时期的主要冠式之一。本图为大袖宽衫展示图及漆纱笼冠。

2004-11-5 11:01 浅草沉钟
[img]http://www.pep.com.cn/images/200301/pic_841.jpg[/img]

魏晋贵妇衣裙(图)
魏晋南北朝妇女服饰  魏晋时期妇女服装承袭秦汉的遗俗,并吸收少数民族服饰特色,在传统基础上有所改进,一般上身穿衫、袄、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为上俭下丰,衣身部分紧身合体,袖口肥大,裙为多折裥裙,裙长曳地,下摆宽松,从而打到俊俏潇洒的效果。加上丰盛的首饰,反映出奢华糜丽之风。此图为穿汉化衣裙的贵妇。

[img]http://www.pep.com.cn/images/200301/pic_843.jpg[/img]

魏晋贵族男子服饰(图)
魏晋南北朝服饰  魏晋时期的男子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时期,这种衫子仍为各阶层男子所爱好,成为一时的风尚。此图为戴卷梁冠、穿袍服的贵族男子(顾恺之《列女图》局部)

[img]http://www.pep.com.cn/images/200301/pic_846.jpg[/img]

魏晋皇帝便服(图)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皇帝便服  图中所绘洛神形象,无论从发式或服装来看,都是东晋时期流行的装束。魏晋时期的男子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时期,这种衫子仍为各阶层男子所爱好,成为一时的风尚。图中帝王头戴白纱帽,外着白穿宽袖狐皮大衣(形如大袖衫),毛在外。手执如意,也是南朝时所喜尚的习俗。(闫立本《历代帝王图》)。

[img]http://www.pep.com.cn/images/200301/pic_847.jpg[/img]

魏晋官吏服饰(图)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吏服饰  魏晋时期的男子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时期,这种衫子仍为各阶层男子所爱好,成为一时的风尚。魏晋时期冠帽也很有特色。汉代的巾帻依然流行,但与汉代略有不同的是帻后加高,体积逐渐缩小至顶,时称“平上帻”或叫“小冠”。 小冠上下兼用,南北通行。如在这种冠帻上加以笼巾,即成“笼冠”。笼冠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冠饰,男女皆用。因以黑漆细纱制成,又称“漆纱笼冠”。左1图为戴梁冠、穿大袖衫的文吏(顾恺之《列女图》局部)。左2图为戴笼冠、穿大袖衫的文吏及戴小冠、穿窄袖服的侍从(传世陶俑,原件现在英国大英博物馆)。左3、右图为戴笼冠、穿窄袖服的男子(湖南长沙金盆岭出土西晋青釉陶俑)。左4图为戴汉式梁冠的文吏(湖南长沙出土西晋青釉陶俑)


[img]http://www.pep.com.cn/images/200301/pic_857.jpg[/img]
[img]http://ccd.zjonline.com.cn/zgys/zgysd014.jpg[/img]


列女仁智图  东晋 顾恺之

魏晋杂裾垂髾服一(图)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杂裾垂髾服  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的深衣制已不被男子采用,但在妇女中间却仍有人穿着。这种服装与汉代相比,已有较大的差异。在衣服的下摆部位,加一些饰物,通常以丝织物制成。其特点是上宽下尖形如三角,并层层相叠。另外,由于从围裳中伸出来的飘带比较长,走起路来,如燕飞舞。到南北朝时,这种服饰又有了变化,去掉了曳地的飘带,而将尖角的“燕尾”加长,使两者合为一体。本图为穿杂裾垂髾服的妇女(顾恺之《列女图》局部)。

[img]http://www.pep.com.cn/images/200301/pic_858.jpg[/img]

魏晋杂裾垂髾服二(图)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杂裾垂髾服  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的深衣制已不被男子采用,但在妇女中间却仍有人穿着。这种服装与汉代相比,已有较大的差异。比较典型的,是在服装上饰以“纤髾”。所谓“纤”,是指一种固定在衣服下摆部位的饰物。通常以丝织物制成,其特点是上宽下尖形如三角,并层层相叠。所谓“髾”,指的是从围裳中伸出来的飘带。由于飘带拖得比较长,走起路来,如燕飞舞。到南北朝时,这种服饰又有了变化,去掉了曳地的飘带,而将尖角的“燕尾”加长,使两者合为一体。本图为杂裾垂髾女服展示图(根据传世帛画及壁画复原绘制)。

[img]http://www.pep.com.cn/images/200301/pic_859.jpg[/img]

魏晋妇女衫裙之一(图)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妇女的衫裙  魏晋时期的妇女服装,都以宽博为主,其特点为:对襟,束腰,衣袖宽大,并在袖口、衣襟、下摆缀有不同色的缘饰,下着条纹间色裙,腰间用一块帛带系扎。当时妇女的下裳,除间色裙外,还有其它裙式。本图为宽袖对襟女衫、长裙穿戴展示图及穿对襟子衫、花纹长裙的妇女(北朝陶俑)

[img]http://www.pep.com.cn/images/200301/pic_861.jpg[/img]

魏晋妇女衫裙之二(图)
魏晋南北朝时期妇女的衫裙  图为穿大袖衫、间色条纹裙的贵妇、侍从(敦煌莫高窟壁画)及大袖衫、间色裙穿戴展示图(根据敦煌莫高窟供养人壁画复原绘制)。在敦煌莫高窟甬道的两侧及佛教故事的下方,往往有一行行排列整齐的男女,小的仅有数寸,高的竟达几尺。他们中间有权势显赫的官吏,也有普通的平民百姓。这些人物,都为修造洞窟出过资金,他们把自己的形象画在壁上,表示该窟的菩萨佛像都由他们供养,所以被称为窟主,也被称为供养人。很多供养人的身旁都附有题记,写明年代、职衔、排行及姓氏等等。本图所绘的服饰,在当时带有普遍性,河南洛阳等地出土的陶塑妇女,也穿这类服装。其特点是:对襟、束腰,衣袖宽大,袖口缀有一块不同颜色的贴袖。下着条纹间色裙。当时妇女的下裳,除穿间色裙外,还有其他裙饰。晋人《东宫旧事》记太子之妃服装,有絳纱复裙、丹碧纱纹双裙、丹纱杯文罗裙等名色。可见女裙的制作已很精致,质料颜色也各不相同。

2004-11-5 11:11 浅草沉钟
[img]http://www.pep.com.cn/images/200301/pic_882.jpg[/img]

隋唐五代妇女服饰之一(图)
隋唐五代服饰  隋代发式比较简单,变化较少,一般为平顶式,将发层层堆上,如帽子状。唐代初期仍有梳这种发式的,只是顶部不如隋代那样平整,已有高耸趋势,大多作成云朵型。到太宗时,发髻渐高,形式也日益丰富。唐初妇女服饰,仍以小袖短襦及长裙为主,裙腰束至腋下。本图为梳“抛家髻”、穿襦裙的妇女(陕西西安东郊出土陶俑)。


[img]http://www.pep.com.cn/images/200301/pic_883.jpg[/img]

隋唐五代妇女服饰之二(图)
隋唐五代服饰  隋代发式比较简单,变化较少,一般为平顶式,将发层层堆上,如帽子状。唐代初期仍有梳这种发式的,只是顶部不如隋代那样平整,已有高耸趋势,大多作成云朵型。到太宗时,发髻渐高,形式也日益丰富。隋唐妇女日常服饰,大多为襦、衫、袄、裙等。本图为梳“单刀半翻髻”,穿窄袖襦、外加半袖、袒领露胸、长裙的妇女(陕西西安出土陶俑)。

[img]http://www.pep.com.cn/images/200301/pic_887.jpg[/img]

[img]http://www.cnarts.net/cweb/arts/yishubaoz/history/images/big/040.jpg[/img]

隋唐五代皇帝冕服之一(图)
隋唐五代皇帝服饰  隋唐时期,南北统一,疆域辽阔,经济发达中外交流频繁,体现出唐朝政权的巩固与强大。在服装服饰上也达到空前繁盛时期。隋文帝厉行节俭,衣着俭朴,不注重服装的等级尊卑,经过20来年的修养生息,经济有了很大的恢复。到了隋炀帝即位,崇尚奢华铺张,为了宣扬皇帝的威严,恢复了秦汉章服制度。南北朝时期将冕服十二章纹样中的日、月、星辰三章放到旗帜上,改成九章。隋炀帝又将其放回冕服上,也改成九章。将日、月分列两肩,星辰列于后背,从此“肩挑日月,背负星辰”就成为历代皇帝冕服的既定款式。冕冠,是古代帝王臣僚参加祭祀典礼时所戴礼冠。用作皇帝、公侯等所穿的祭服。冕冠的顶部,有一块前圆后方的长方形冕板,冕板前后垂有“冕旒”。 冕旒依数量及质料的不同,是区分贵贱尊卑的重要标志。凡戴冕冠者,都要穿冕服。冕服以玄上衣、朱色下裳,上下绘有章纹。此外还有蔽膝、佩绶、赤舄等。组成一套完整的服饰。这种服制始于周代,历经汉、唐、宋、元诸代,一直延续到明代,绵延两千多年。此图为唐代戴冕冠、穿冕服的帝王(敦煌莫高窟220窟壁画)。

[img]http://www.pep.com.cn/images/200301/pic_889.jpg[/img]

唐五代皇帝冕服之二(图)
隋唐五代皇帝服饰  戴冕冠、穿冕服的帝王(阎立本《历代帝王图》局部)。阎立本是唐代杰出的画家,曾担任过朝廷的要官。他常配合唐代的政治事件作画,创作了许多重大题材的作品。据文献记载,阎立本曾为唐太宗画过像,并直接参与了唐代官服制度的制定。所以,他所画的帝王服饰比较接近现实,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冕冠,是古代帝王臣僚参加祭祀典礼时所戴礼冠。用作皇帝、公侯等所穿的祭服。冕冠的顶部,有一块前圆后方的长方形冕板,冕板前后垂有“冕旒”。 冕旒依数量及质料的不同,是区分贵贱尊卑的重要标志。凡戴冕冠者,都要穿冕服。冕服以玄上衣、朱色下裳,上下绘有章纹。此外还有蔽膝、佩绶、赤舄等。

[img]http://www.pep.com.cn/images/200301/pic_891.jpg[/img]

初唐文吏服饰(图)
唐代文吏服饰  唐代官吏,除穿圆领窄袖袍衫外,在一些重要场合,如祭祀典礼仍穿礼服。礼服的样式,多承袭隋朝旧制:头戴介帻或笼冠,身穿对襟大袖衫,下佩围裳,玉佩组绶一应俱全。在大袖衫外加着裲裆,也是隋唐时期官吏服饰的一个特点。从出土的陶俑、壁画来看,穿着这种服饰的官员,身份不会太高。本图为戴介帻、穿大袖衫的初唐文吏。(彩绘陶俑,传世实物,原件现在藏上海博物馆)。

2004-11-5 11:17 浅草沉钟
[img]http://www.pep.com.cn/images/200301/pic_895.jpg[/img]

唐代文官大袖礼服(图)
唐代文吏服饰--唐代官吏,除穿圆领窄袖袍衫之外,在一些重要场合,如祭祀典礼时仍穿礼服。礼服的样式,多承袭隋朝旧制,头戴介帻或笼冠,身穿对襟大袖衫,下着围裳,玉佩组绶等。本图为唐代文官大袖礼服展示图(根据出土陶俑及壁画复原绘制)。


[img]http://www.pep.com.cn/images/200301/pic_902.jpg[/img]


初唐女服之一(图)
隋代女服  隋代时期妇女的日常服饰,大多以上身着襦还、袄、衫,下身束裙子。短襦长裙是最为基本形式。它的一个特点是裙腰系得较高,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本图为隋朝时期的短襦、长裙及翻领窄袖女服穿戴展示图。

[img]http://www.pep.com.cn/images/200301/pic_903.jpg[/img]


初唐女服之二(图)
初唐女服  隋唐女服多用披帛,又称画帛,通常以轻薄的纱罗裁成,上面印画图纹。长度一般都在两米以上,用时将它披搭在肩上,并盘绕于两臂之间。走起路来,随着手臂的摆动而不时飘舞,非常美观。从大量图像来看,唐代妇女在各种场合,如劳动、娱乐或出行,都喜用披帛作为装饰。隋、唐时期妇女的日常服饰,大多以上身着襦还、袄、衫,下身束裙子。本图为初唐时期穿襦裙、披长帛的妇女。

[img]http://www.pep.com.cn/images/200301/pic_904.jpg[/img]


初唐女服之三(图)
初唐女服  隋唐女服多用披帛,又称画帛,通常以轻薄的纱罗裁成,上面印画图纹。长度一般都在两米以上,用时将它披搭在肩上,并盘绕于两臂之间。走起路来,随着手臂的摆动而不时飘舞,非常美观。从大量图像来看,唐代妇女在各种场合,如劳动、娱乐或出行,都喜用披帛作为装饰。隋、唐时期妇女的日常服饰,大多以上身着襦还、袄、衫,下身束裙子。襦裙是唐代妇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穿襦裙、披长帛的妇女(河南洛阳关林出土唐三彩俑)。


[img]http://www.pep.com.cn/images/200301/pic_914.jpg[/img]

隋唐妇女服饰之一(图)
隋唐妇女服饰  襦裙是唐代妇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半臂,又称“半袖”,是一种从短襦中脱胎出来的服式。一般为短袖、对襟,衣长与腰齐,并在胸前结带。样式还有“套衫”式的,穿时由头套穿。半臂下摆,可显现在外,也可以象短襦那样束在里面。本图为隋唐襦裙、半臂穿戴展示图。

[img]http://www.pep.com.cn/images/200301/pic_915.jpg[/img]

隋唐妇女服饰之二(图)
隋唐半臂  襦裙是唐代妇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半臂,又称“半袖”,是一种从短襦中脱胎出来的服式。一般为短袖、对襟,衣长与腰齐,并在胸前结带。样式还有“套衫”式的,穿时由头套穿。半臂下摆,可显现在外,也可以象短襦那样束在里面。披帛,又称“画帛”,通常一轻薄的纱罗制成,上面印画图纹。长度一般为二米以上,用时将它披搭在肩上,并盘绕于两臂之间。走起路来,不时飘舞,十分美观。从传世的壁画、陶俑来看,穿着这种服装,里面一定要穿内衣(如半臂),而不能单独使用。图为穿襦裙、半臂、披帛的宫廷侍女(唐代章怀太子墓壁画)。

2004-11-5 11:23 浅草沉钟
[img]http://www.pep.com.cn/images/200301/pic_916.jpg[/img]

隋唐妇女服饰之三(图)
隋唐半臂  襦裙是唐代妇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半臂,又称“半袖”,是一种从短襦中脱胎出来的服式。一般为短袖、对襟,衣长与腰齐,并在胸前结带。样式还有“套衫”式的,穿时由头套穿。半臂下摆,可显现在外,也可以象短襦那样束在里面。披帛,又称“画帛”,通常一轻薄的纱罗制成,上面印画图纹。长度一般为二米以上,用时将它披搭在肩上,并盘绕于两臂之间。走起路来,不时飘舞,十分美观。从传世的壁画、陶俑来看,穿着这种服装,里面一定要穿内衣(如半臂),而不能单独使用。本图为穿襦裙、半臂、披帛的妇女(唐代陶俑)。

[img]http://www.pep.com.cn/images/200301/pic_917.jpg[/img]


唐代妇女服饰之四(图)
隋唐半臂  襦裙是唐代妇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半臂,又称“半袖”,是一种从短襦中脱胎出来的服式。一般为短袖、对襟,衣长与腰齐,并在胸前结带。样式还有“套衫”式的,穿时由头套穿。半臂下摆,可显现在外,也可以象短襦那样束在里面。披帛,又称“画帛”,通常一轻薄的纱罗制成,上面印画图纹。长度一般为二米以上,用时将它披搭在肩上,并盘绕于两臂之间。走起路来,不时飘舞,十分美观。从传世的壁画、陶俑来看,穿着这种服装,里面一定要穿内衣(如半臂),而不能单独使用。此图为袒领套衫半臂及襦裙穿戴展示图。

[img]http://www.pep.com.cn/images/200301/pic_918.jpg[/img]

唐代妇女服饰之五(图)
隋唐半臂  襦裙是唐代妇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半臂,又称“半袖”,是一种从短襦中脱胎出来的服式。一般为短袖、对襟,衣长与腰齐,并在胸前结带。样式还有“套衫”式的,穿时由头套穿。半臂下摆,可显现在外,也可以象短襦那样束在里面。披帛,又称“画帛”,通常一轻薄的纱罗制成,上面印画图纹。长度一般为二米以上,用时将它披搭在肩上,并盘绕于两臂之间。走起路来,不时飘舞,十分美观。从传世的壁画、陶俑来看,穿着这种服装,里面一定要穿内衣(如半臂),而不能单独使用。本图为穿窄袖短襦、袒领套衫半臂及长裙的妇女。

[img]http://www.pep.com.cn/images/200301/pic_919.jpg[/img]

隋唐妇女服饰之六(图)
隋唐半臂  穿襦裙、半臂、披帛的妇女(新疆吐鲁番出土绢画)。本画出土于张礼臣墓,原画嵌在屏风上,画面人物似为舞伎形象。图中妇女头挽高髻,额描花钿,短襦长裙之外,还罩一件卷草纹半臂,足穿高头绚履。左手拈着披帛,可惜已破损而难得全貌。从人物动态及手臂的姿势来看,披帛的一端从胸前的衣襟中伸出,然后绕至背后。披帛的另外一端则由右手牵拈(右手也已破损,仅存手臂)。该图出土表明,半臂这种服饰,早在初唐即已出现,不仅在中原地区流行,西北地区的妇女也同样喜欢穿着。

[img]http://www.pep.com.cn/images/200301/pic_920.jpg[/img]

隋唐妇女服饰之七(图)
隋唐半臂  襦裙是唐代妇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半臂,又称“半袖”,是一种从短襦中脱胎出来的服式。一般为短袖、对襟,衣长与腰齐,并在胸前结带。样式还有“套衫”式的,穿时由头套穿。半臂下摆,可显现在外,也可以象短襦那样束在里面。披帛,又称“画帛”,通常一轻薄的纱罗制成,上面印画图纹。长度一般为二米以上,用时将它披搭在肩上,并盘绕于两臂之间。走起路来,不时飘舞,十分美观。从传世的壁画、陶俑来看,穿着这种服装,里面一定要穿内衣(如半臂),而不能单独使用。此图为穿襦裙、半臂的妇女。(唐代陶俑)

2004-11-5 11:28 浅草沉钟
[img]http://ccd.zjonline.com.cn/zgys/zgysd026-2.jpg[/img]

盛唐女服之一(图)
盛唐女服  穿襦裙、披帛或袍衫的贵妇及侍女(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局部)。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披帛,又称“画帛”,通常一轻薄的纱罗制成,上面印画图纹。长度一般为二米以上,用时将它披搭在肩上,并盘绕于两臂之间。走起路来,不时飘舞,十分美观。另外女装男性化是唐代社会开放的表现之一,妇女穿着男装是当时一种时尚。《虢国过夫人游春图》所绘的是唐玄宗时代显赫一时的皇亲杨氏姊妹出形游春时的情景。其中四人穿襦裙、披帛包括女孩,另外五人都穿男式圆领袍衫。虢国夫人在画面中部的右侧。她身穿淡青色窄袖上襦,肩搭白色披帛,下着描有金花的红裙,裙下露出绣鞋上面的红色绚履。

[img]http://www.pep.com.cn/images/200301/pic_925.jpg[/img]

盛唐女服之二(图)
盛唐女服  穿襦裙、披帛的妇女(张萱的《捣练图》局部)。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披帛,又称“画帛”,通常一轻薄的纱罗制成,上面印画图纹。长度一般为二米以上,用时将它披搭在肩上,并盘绕于两臂之间。走起路来,不时飘舞,十分美观。另外女装男性化是唐代社会开放的表现之一,妇女穿着男装是当时一种时尚。张萱是盛唐与中唐之际的著名画家,从张萱开始,我国人物画题材趋于写实,表现现实社会生活。《捣练图》是张萱的代表作,它描绘了一群妇女正在捣练、络线、熨烫及缝衣时的情景。练是丝绸的一种,初织成时质地较硬,需煮熟后加漂粉用杵捣后才能柔软,然后还要用熨斗烫平。图中妇女为成年妇女,都穿短襦,肩上搭有披帛。从衣袖的窄小、襦腰的上系及襦裙的纹样来看,都是典型的盛唐样式。

[img]http://www.pep.com.cn/images/200301/pic_926.jpg[/img]

隋唐五代服饰之一(图)阗国王李圣天皇后曹氏凤

隋唐五代服饰  盛唐以后,胡服的影响逐渐减弱,女服的样式日趋宽大。到了中晚唐时期,这种特点更加明显,一般妇女服装,袖宽往往四尺以上。敦煌莫高窟出土的绢画妇女及《簪花仕女图》所绘的贵族妇女以及南唐二陵墓出土的陶塑妇女服饰,都是这一时期的典型样式。唐代贵族妇女,头簪特大花朵,身穿透明纱衣,纱衣的里面不穿内衣,仅以轻纱蔽体,这是一种大胆的装束,从中也反映出当时妇女的思想开放。大袖衫裙样式为大袖、对襟,佩以长裙、披帛。此图为敦煌莫高窟五代壁画,头戴凤冠宝髻、金花簪蓖,珠宝颈链,大袖衫裙,披帛,圆头履的贵族妇女

[img]http://www.pep.com.cn/images/200301/pic_927.jpg[/img]

隋唐五代服饰之二(图)
隋唐五代服饰  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披帛,又称“画帛”,通常一轻薄的纱罗制成,上面印画图纹。长度一般为二米以上,用时将它披搭在肩上,并盘绕于两臂之间。走起路来,不时飘舞,十分美观。本图为梳宝髻、穿短襦长裙、披帛及翘头履的妇女(敦煌莫高窟唐代都督夫人太原王氏供养像壁画

[img]http://www.pep.com.cn/images/200301/pic_930.jpg[/img]

隋唐女穿男装之一(图)
隋唐妇女穿戴男装  隋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披帛,又称“画帛”,通常一轻薄的纱罗制成,上面印画图纹。长度一般为二米以上,用时将它披搭在肩上,并盘绕于两臂之间。另外,女装男性化是唐代社会开放的表现之一,妇女穿着男装是当时一种时尚。唐代男子服饰,主要服饰有圆领窄袖袍衫、胡服等。本图为梳高髻或同心髻,穿圆领袍衫、小口裤,襦裙、披帛、半臂,浅履的年轻宫女(陕西省乾县唐章怀太子墓壁画观鸟捕蝉图)。

[img]http://ccd.zjonline.com.cn/zgys/zgysd025.jpg[/img]

虢国夫人游春图(左半幅)  唐  张 萱

[img]http://ccd.zjonline.com.cn/zgys/zgysd026.jpg[/img]


虢国夫人游春图(右半幅)  唐  张 萱

 


隋唐妇女穿戴男装  幞头袍衫是唐朝男子的主要装束,至天宝年间,妇女也模仿穿着。先是在宫掖,多为宫女所穿着,后来传入民间,成为普通妇女所喜爱的服饰。女装男性化是唐代社会开放的表现之一,妇女穿着男装是当时一种时尚。从当时画迹来看,妇女穿着男装,并不都戴幞头,也有挽各式发髻而单穿圆领袍衫的。本图为裹幞头、穿圆领袍衫的妇女。(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局部)。

2004-11-5 11:37 浅草沉钟
[img]http://www.pep.com.cn/images/200301/pic_933.jpg[/img]


唐代舞女服饰之一(图)
唐代舞女服饰  唐代舞蹈,有文、武之分。武舞又称“健舞”,文舞又称“软舞”,两种风格截然不同;前者威武激越,后者飘然若仙。胡舞大多属于前者,而传统的汉族舞蹈,则基本属于后者。两种不同的舞蹈,决定了两种不同的服饰。总的看来,健舞的舞服以小袖为多,以便腾越旋转。而软舞的服装则多用大袖,以表现出婉转、舒展的姿态。图为穿舞衣的妇女(陶俑)。


[img]http://www.pep.com.cn/images/200301/pic_934.jpg[/img]

唐代舞女服饰之二(图)
唐代舞女服饰  唐代舞蹈,有文、武之分。武舞又称“健舞”,文舞又称“软舞”,两种风格截然不同;前者威武激越,后者飘然若仙。胡舞大多属于前者,而传统的汉族舞蹈,则基本属于后者。两种不同的舞蹈,决定了两种不同的服饰。总的看来,健舞的舞服以小袖为多,以便腾越旋转。而软舞的服装则多用大袖,以表现出婉转、舒展的姿态。图为穿襦裙、套衫袒领半臂舞衣的妇女(陶俑)。

[img]http://www.pep.com.cn/images/200301/pic_936.jpg[/img]


[img]http://www.pep.com.cn/images/200301/pic_938.jpg[/img]

中唐女服之一(图)
中唐女服  襦裙是唐代妇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中唐时期的襦裙的比初唐的较宽阔一些,其它无太大变化。本图为中唐的襦裙、披帛穿戴展示图。

[img]http://www.pep.com.cn/images/200301/pic_939.jpg[/img]


中唐女服之二(图)
中唐女服  襦裙是唐代妇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男子服饰幞头袍衫是唐朝男子的主要装束,至天宝年间,妇女也模仿穿着。先是在宫掖,多为宫女所穿着,后来传入民间,成为普通妇女所喜爱的服饰。女装男性化是唐代社会开放的表现之一,妇女穿着男装是当时一种时尚。从当时画迹来看,妇女穿着男装,并不都戴幞头,也有挽各式发髻而单穿圆领袍衫的。本图为穿襦裙的贵妇及戴幞头、穿袍衫的侍女。

[img]http://www.pep.com.cn/images/200301/pic_940.jpg[/img]

中唐女服之三(图)
中唐女服  襦裙是唐代妇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披帛,又称“画帛”,通常一轻薄的纱罗制成,上面印画图纹。长度一般为二米以上,用时将它披搭在肩上,并盘绕于两臂之间。本图为穿襦裙、披帛的妇女

[img]http://www.pep.com.cn/images/200301/pic_944.jpg[/img]


中晚唐女服(图)
中晚唐女服  盛唐以后,胡服的影响逐渐减弱,女服的样式日趋宽大。到了中晚唐时期,这种特点更加明显,一般妇女服装,袖宽往往四尺以上。本图为中晚唐宽袖对襟衫、长裙、披帛穿戴展示图。这是中晚唐之际的贵族礼服,一般多在重要场合穿着,如朝参、礼见及出嫁等。穿着这种礼服,发上还簪有金翠花钿,所以又称“钿钗礼衣”。

2004-11-5 11:43 浅草沉钟
[img]http://www.pep.com.cn/images/200301/pic_950.jpg[/img]

唐代大袖衫(图)
唐代大袖衫  盛唐以后,胡服的影响逐渐减弱,女服的样式日趋宽大。到了中晚唐时期,这种特点更加明显,一般妇女服装,袖宽往往四尺以上。本图为中晚唐宽袖对襟衫、长裙、披帛穿戴展示图。这是中晚唐之际的贵族礼服,一般多在重要场合穿着,如朝参、礼见及出嫁等。穿着这种礼服,发上还簪有金翠花钿,所以又称“钿钗礼衣”。此图为大袖对襟纱罗衫、长裙、披帛穿戴展示图。

[img]http://www.pep.com.cn/images/200301/pic_951.jpg[/img]

唐代妇女服饰(图)
唐代妇女服饰  穿大袖纱罗衫、长裙、披帛的贵妇(《簪花仕女图》局部)。大袖衫裙样式为大袖、对襟,佩以长裙、披帛。《簪花仕女图》描绘的是贵族妇女在庭院中散步、采花、捉蝶及戏犬时的情景。图中人物服饰,与其他唐人画像不同,如头戴特大花朵、身穿透明纱衣等,都是罕见的新奇的装束。以纱罗作女服的衣料,是唐代服饰中的一个特点,这和当时的思想开放有密切关系。尤其是不着内衣,仅以轻纱蔽体的装束,更是创举,所谓“绮罗纤缕见肌肤”,就是对这种服装的概括。

[img]http://www.pep.com.cn/images/200301/pic_1197.jpg[/img]

[img]http://arts.tom.com/img/assets/200403/040303110327yyy0804157269543.jpg[/img]

五代妇女服饰之一(图)
五代服饰  本图为穿襦裙、披帛的妇女(顾闳的《韩熙载夜宴图》局部)。南唐后主李煜统治时期,曾想擢用中书侍郎韩熙载为相,但听说韩熙载不闻政事,纵情声色,经常聚集声伎密友于家中夜宴。于是派当时的画院画师顾闳中窥视和默记宾客夜宴时的情景,然后绘成图稿呈给李煜。这幅画稿,就是在中国绘画史上享有盛誉的《韩熙载夜宴图》。画面所绘的人物服饰及生活器具都比较真实,反映了这个时期的情况。图中男子除韩熙载及另一僧人以外,都戴幞头着襕袍,襕袍的颜色,一律用绿色,似与当时的制度有关。幞头的两脚,微微下垂,可能在中间纳有“丝弦”,故有一些弹性,是晚唐五代通用的样式。韩熙载本人,则头戴纱帽,身穿宽衫,脚着练鞋,完全是一种家常便服。图中妇女服饰,也符合当时的实情,以短襦及长裙为主,也有圆领袍衫。腰间一般都用绦带系束,余下部分下垂,形似两条飘带。披帛较唐代狭窄,但长度有明显增加,长度大约在三至四米之间。

[img]http://www.pep.com.cn/images/200301/pic_1052.jpg[/img]


五代妇女服饰之二(图)
五代服饰  本图为穿襦裙、披帛的妇女(顾闳的《韩熙载夜宴图》局部)。南唐后主李煜统治时期,曾想擢用中书侍郎韩熙载为相,但听说韩熙载不闻政事,纵情声色,经常聚集声伎密友于家中夜宴。于是派当时的画院画师顾闳中窥视和默记宾客夜宴时的情景,然后绘成图稿呈给李煜。这幅画稿,就是在中国绘画史上享有盛誉的《韩熙载夜宴图》。画面所绘的人物服饰及生活器具都比较真实,反映了这个时期的情况。图中男子除韩熙载及另一僧人以外,都戴幞头着襕袍,襕袍的颜色,一律用绿色,似与当时的制度有关。幞头的两脚,微微下垂,可能在中间纳有“丝弦”,故有一些弹性,是晚唐五代通用的样式。韩熙载本人,则头戴纱帽,身穿宽衫,脚着练鞋,完全是一种家常便服。图中妇女服饰,也符合当时的实情,以短襦及长裙为主,也有圆领袍衫。腰间一般都用绦带系束,余下部分下垂,形似两条飘带。披帛较唐代狭窄,但长度有明显增加,长度大约在三至四米之间。

[img]http://www.chinaschool.org/sgyy/AAAA/AAA0032.jpg[/img]

[img]http://ccd.zjonline.com.cn/zgys/zgysd037.jpg[/img]

2004-11-5 15:00 浅草沉钟
[img]http://ccd.zjonline.com.cn/zgys/zgysd022.jpg[/img]

步辇图(右) 唐    戴幞头的唐太宗

[img]http://ccd.zjonline.com.cn/zgys/zgysd021.jpg[/img]

步辇图(左) 唐     戴幞头穿绯色公服的宰相魏徵





隋唐时期男子冠服特点主要是上层人物穿长袍,官员戴幞头、百姓着短衫。直到五代,变化不大。天子、百官的官服用颜色来区分等级,用花纹表示官阶。一般场合所穿的公服(又称从省服)和平时燕居的生活服装常服(又称燕服),则吸收了南北朝以来在华夏地区已经流行的胡服、特别是西北鲜卑民族服装以及中亚地区国家服装的某些成分,使之与华夏传统服装相结合,创制了具有唐代特色的服装新形式。其中像缺胯袍、〓裆、半臂、〓衣、大口裤等都是例子。缺胯袍就是直裾,左右开衩式的长袍,又称四〓(音撰,衣缘也)衫,它可以和幞头、革带、长靿靴配套,成为唐代男子的主要服装形式。唐代官服发展了古代深衣制的传统形式,于领座、袖口、衣裾边缘加贴边,衣服前后身都是直裁的,在前后襟下缘各用一整幅布横接成横襴,腰部用革带紧束,衣袖分直袖式和宽袖式两种,窄紧直袖的称为〓衣,《释名》说它“言袖夹直,形如沟也。”这种款式便于活动。宽袖大裾的款式则可表现潇洒华贵的风度,称圆领衫、袍,上自帝皇、下至厮役都可以穿。幞头、圆领、革带、长靿靴配套的服式,一直流传到明代。

[img]http://202.96.31.16/fzspyl/1202134520.jpg[/img]


[img]http://202.96.31.16/fzspyl/1202134645.jpg[/img]


章怀太子墓壁画


唐高祖曾规定大臣们的常服,亲王至三品用紫色大科(大团花)绫罗制作,腰带用玉带钩。五品以上用朱色小科(小团花)绫罗制作,腰带用草金钩。六品用黄色(柠檬黄)双钏(几何纹)绫制作,腰带用犀钩。七品用绿色龟甲、双巨、十花(均为几何纹)绫制作,带为银銙(环扣)九品用青色丝布杂绫制作,腰带用瑜石带钩。唐太宗李世民(公元627年至649年)时期,四方平定,国家昌盛,他提出偃武修文,提倡文治,赐大臣们进德冠,对百官常服的色彩又作了更细的规定。据《新唐书·车服志》所记,三品以上袍衫紫色,束金玉带,十三銙(装于带上的悬挂鞢〓带的带具,兼装饰作用)。四品袍深绯,金带十一銙。五品袍浅绯,金带十銙。六品袍深绿,银带九銙。七品袍浅绿,银带九銙。八品袍深青,九品袍浅青,瑜石带八銙。流外官及庶人之服黄色,铜铁带七銙(总章元年又禁止流外官及庶人服黄,已见上述)。唐高宗龙朔二年(公元662年)因怕八品袍服深青乱紫(古代用蓝靛多次浸染所得深青泛红色光,故怕与紫色相混),改成碧绿。自春秋时期齐桓公(公元前685年至前643年在位)穿紫袍始,才确定了以紫为上品的服装色彩格局,至宋元一直未变。到明朝才被大红色所取代。《新唐书·车服志》记载文官官服花式,有鸾衔长绶、鹤衔灵芝、鹊衔瑞草、雁衔威仪、俊鹘衔花、地黄交枝等名目。


[img]http://202.96.31.16/fzspyl/1202134721.jpg[/img]

唐三彩武士俑1

唐代武官的服制花色,规定武三品以上、左右武威卫饰对虎,左右豹韬卫饰豹,左右鹰扬卫饰鹰,左右玉钤卫饰对鹘,左右金吾卫饰对豸。又诸王饰盘龙及鹿,宰相饰凤池,尚书饰对雁。后又规定千牛卫饰瑞牛,左右卫饰瑞马,骁卫饰虎,武卫饰鹰,威卫饰豹,领军卫饰白泽,金吾卫饰辟邪,监门卫饰狮子。唐太和六年又许三品以上服鹘衔瑞草、雁衔绶带及对孔雀绫袄。这类纹饰均以刺绣,按唐代服装款式,一般应绣于胸背或肩袖部位。


[img]http://202.96.31.16/fzspyl/1202134744.jpg[/img]

唐三彩武士俑2


[img]http://202.96.31.16/fzspyl/1202134807.jpg[/img]

唐三彩武士俑3

唐代在战场上驰骋的都是人披马甲不具装的轻骑,步兵甲占步兵人数60%,《唐六典》记唐甲有13种,即明光甲、光西甲、细鳞甲、山文甲、乌锤甲、白布甲、皂绢甲、布背甲、步兵甲、皮甲、木甲、锁子甲、马甲。
  锁子甲即曹植表中所说的环锁铠,《晋书·吕光传》记载前秦吕光在进攻龟兹城时见西域诸军甲如连锁,射不可入,隋唐时西域康国向中原朝廷进贡过此种铠甲。唐代将此种铠甲分成大中小三种型号,按体型高矮分给战士使用。《唐六典》武库令中记载着弓、刀、甲的种类,盾则改名彭排,计6种,即藤排、团排、漆排、木排、联木排、皮排。据注明,藤、团、漆、木都是古制。

2004-11-5 15:11 浅草沉钟
唐代女装的演变
  唐代妇女冠服是男子冠服的陪衬,其形制受制度的限定,不在这里叙述。唐代妇女的生活服装在传承本民族服饰传统的基础上,吸取西域异质文化的优良成分而创新发展,它们是唐代服饰文化的主流。唐代女装有一定的流行变化,被当时诗人称之为“时世妆”。它造型华美,品类丰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如下几种:
  (一)襦(或袄、衫)、裙装
  这是由女上衣和女裙配套的服装样式。唐代的襦是一种衣身狭窄短小的夹衣或棉衣。袄长于襦而短于袍,衣身较宽松,也有夹衣或棉衣。襦、袄有窄袖与长袖两类。衫是无袖单衣,功用吸汗,有对襟及右衽大襟两种。衫在春秋天也可穿在外面,但和穿在外面有短袖的衫不同,后者称为背子或半臂。隋唐时襦和袄的领型受外来服装的影响,除交领、方领、圆领之外,还有各种形状的翻领。翻领以对称翻折的庄重造型,把观众的视线导向穿衣人的首脑部位,收到传神的效果。当时还把领、袖口等衣服结构部位当做纹饰的重点,加施镶拼绫锦或金彩纹绘及刺绣工艺,加强装饰美的风采,使着装效果更加雍容华贵。

[img]http://202.96.31.16/fzspyl/1103084248.jpg[/img]

供养人服饰图

[img]http://202.96.31.16/fzspyl/1103084320.jpg[/img]


唐绢本设色净土变

裙子的造型向来都是一种长方形的方片直裙,方片裙的结构和人体的立体结构不是一种有机的适应,所以方片裙穿起来下摆不齐整,不是最完美的裙形结构。唐代初期流行紧身窄小的服装款式,裙子的形式流行高腰或束胸、贴臀,宽摆齐地的样式,既能显露人体结构的曲线美,又能表现一种富丽潇洒的优美风度。这种裙子的结构必须和人体的主体结构有机适应,所以是一种下摆呈圆弧形的多褶斜裙,或喇叭裙。

[img]http://202.96.31.16/fzspyl/1103084358.jpg[/img]

壁画唐侍女图

唐代衣裙的款式,从初唐到盛唐在美学风貌上有一个从窄小到宽松肥大的演变过程。《文献通考》卷一二九引祖莹语,说唐初衣裙"尚危侧","笑宽缓"。当时大概和北周、北齐及隋代相近。《安禄山事迹》下卷也说到天宝初年,"妇女则簪步摇,衣服之制,襟袖狭小。"元和时,白居易在《新乐府·上阳人》中写着"平头鞋履窄衣裳,青黛点眉眉细长,世人不见见应笑,天宝末年时世妆。"这类打扮,和敦煌莫高窟初唐壁画人物及唐永泰公主墓壁画人物服饰形象相合。元和以后这种风尚变化较大,到盛唐以绘画风格演变为起点,"风姿以健美丰硕为尚"。这种新趋势反映到服装样式方面,也流行大髻宽衣,中唐以后,服装中加强了华夏的传统审美观念,服式越来越肥。敦煌莫高窟103窟壁画乐廷瑰夫人行香图中盛装贵妇和此时三彩俑(后人称胖姑娘)常服妇女服式都是如此,乐廷瑰夫人所穿即为"钿钗礼衣"。为朝参、辞见、昏会之礼服。元稹《寄乐天书》说:"近世妇人,衣服修广之度及匹配色泽,尤剧怪艳。"白居易《和梦游春诗一百韵》描写元和服装流行时,就写成"风流薄梳洗,时世宽妆束"了。《旧唐书·文宗纪》还记载这样一个故事,太和二年(公元828年),唐文宗传旨诸公主"不得广插钗梳,不须着短衣服。"当时他似乎在鼓励穿较宽松的衣服。以后不过十年工夫,服装样式就很快向丰腴型发展,至开成四年(公元839年)正月,在咸泰殿观灯,因延安公主穿了十分肥大的衣裙走来,唐文宗见了大怒,立时将她斥退,并下诏对驸马窦澣罚俸两月,进行了经济制裁。当时的宽体长裙,普通用5幅丝帛缝制。也有用6幅、7幅、8幅,甚至12幅的。按唐代布帛幅宽制度是1尺8寸,唐大尺的长度约合0.29米,12幅裙的宽度就达3.48米了。穿起那么肥大的宽松裙走路很不方便,所以又穿高头丝履,丝履前面装有一块很高的履头,让履头勾住长裙的下摆才能迈步走路。与之相配称,头上还要戴假发,梳高大的发髻,插很多金钗银篦金步摇之类的头饰,才能协调,反映出一股豪华侈糜的社会风尚。服装对于社会风气可以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就引起了一些有远见的政治家担忧。同年2月,淮南节度使李德裕到朝廷提出了裙长和袖宽尺度标准的建议,规定原袖阔4尺(合1.18米),改为1尺5寸(0.4425米),裾曳地4尺,令改曳地5寸(0.1415米)。唐代裙裾的纹饰加工也非常讲究,唐代小说《许老翁传》,讲天宝年间益州(四川成都)士曹柳姓者之妻李氏,穿"黄罗银泥裙,五晕罗银泥衫子,单丝罗红地银泥帔子,盖益都之盛服也。"白乐天《戏代内子作诗贺兄嫂》诗:"金花银碗饶兄用,罨画罗裙任嫂裁"。银泥是用银粉绘画的纹饰。罨画是五彩的手绘花纹。此外裙子用金缕刺绣、印花、织花、彩色相间等工艺加工的,更为多见。唐代的裙装,有的还作半露胸的款式,周濆《逢邻女》诗:"慢束裙腰半露胸"。李群玉《赠歌姬诗》:"胸前瑞雪灯斜照"。方干《赠美人》诗"粉胸半掩凝晴雪"。欧阳询《南乡子》:"二八花钿、胸前如雪脸如花"。都是半露胸式裙装的写照。

[img]http://202.96.31.16/fzspyl/1103084433.jpg[/img]


唐穿衣女子木俑

[img]http://202.96.31.16/fzspyl/1103084506.jpg[/img]


唐彩色拱手女子陶俑

2004-11-5 15:24 浅草沉钟
[img]http://202.96.31.16/fzspyl/1103084539.jpg[/img]

唐彩绘女俑

[img]http://202.96.31.16/fzspyl/1103084615.jpg[/img]


帔帛
  在唐代的绘画或陶俑中,都可以见到妇女穿着窄袖的衣服,袒着胸口,露出半只臂膊,系着束到乳房以上的长裙。在她们的肩背上还披着一条长长的围巾。这围巾两端垂在臂旁,有时一头垂得长些,一头垂得短些。有时把围巾两头用手捧在胸前,下面垂至膝下。有时把右边一头固定束在裙子系带上,左边一头由前胸绕过肩背,搭着左臂下垂。有时把披在两肩旁的垂端凑在胸前,好像穿着一件马甲。形式很多,都很合乎审美的要求。这种长围巾就是"帔帛"。帔帛的来历,据后唐马镐《中华古今注》女人帔帛条"古无其制。开元中诏令二十七世妇及宝林御女良人寻常宴参侍令披画帔帛,至今然矣。至端午日,宫人相传谓之奉圣巾,亦曰续寿巾。续寿巾盖非常参从见之服。"宋高承《事物纪原》说:"秦有帔帛,以彩帛为之,……开元中令三妃以下通服之。"实际上帔帛在东晋时尚未出现,敦煌莫高窟288窟北魏壁画女供养人及285窟西魏女供养人已有帔帛。但南朝陶俑身上仍未见。中古时鲜卑、契丹、回纥、吐蕃服装均无帔帛。《大唐西域记》卷二说印度有"横腰络腋,横巾右袒"的服式,莫高窟隋唐时期的菩萨塑像中常能见到,似现代"纱丽"一端搭于肩上,任其下阔部分散拂于腰际者,与帔帛形式也不相同。《旧唐书·波斯传》:"其丈夫……衣不开襟,并有巾帔。多用苏方青白色为之,两边缘以织成锦。妇人亦巾帔裙衫,辫发垂后。"从波斯萨珊王朝银瓶人物画上,所见女装也有帔巾,与唐代帔帛形式略同。又新疆丹丹乌里克出土的早期木版佛画也有帔帛,可知帔帛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西亚文化,与中国当时服装发展的内因相结合而流行开来的一种"时世妆"的形式。所以唐姚汝能《安禄山事迹》中说:"天宝初贵游士女好衣胡服,胡帽,妇人则簪步摇,衩衣之制度,袖窄小,识者窃怪之,知其戎矣。"敦煌莫高窟390窟许多隋代女供养人都有帔帛。唐代除莫高窟壁画之外,从陕西乾县唐中宗神龙二年(公元706年)入葬的永泰公主墓壁画及石椁线刻画宫女图,周昉《簪花仕女图》、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唐人《宫乐图》,到莫高窟98窟五代于阗王后曹氏像等,都有帔帛,画出了帔帛的各种花色和披戴的方式。唐代诗文中关于帔帛的描写也很多。中国衣料向来以丝绸见长,从战国秦汉到东晋,妇女服装常常做成长袖或飞动的带饰,来美化妇女柔美轻盈的身姿。帔帛正是发展了传统服饰艺术以虚代实,以动育静的艺术法则,吸入西域服饰的特点为我所用,使我民族服饰更加丰富。
[img]http://202.96.31.16/fzspyl/1103084804.jpg[/img]

唐·周昉《挥扇仕女图》局部


[img]http://202.96.31.16/fzspyl/1103085335.jpg[/img]

唐都督夫人太原王氏供养像壁画

[img]http://202.96.31.16/fzspyl/1103084957.jpg[/img]

晚唐女供养人服饰

[img]http://202.96.31.16/fzspyl/1103085036.jpg[/img]

晚唐女供养人服饰

[img]http://202.96.31.16/fzspyl/1103085116.jpg[/img]

晚唐女供养人服饰

[img]http://202.96.31.16/fzspyl/1103085159.jpg[/img]


晚唐女供养人服饰

2004-11-5 15:32 浅草沉钟
[img]http://202.96.31.16/fzspyl/1103085510.jpg[/img]

壁画执扇侍女图


[img]http://202.96.31.16/fzspyl/1103085556.jpg[/img]

壁画侍女图2

[img]http://202.96.31.16/fzspyl/1103085812.jpg[/img]

唐加彩戴羃〓女子骑马泥俑


幕离与帷帽
  幕离和帷帽都是为妇女出行时,为了遮蔽脸容,不让路人窥视而设计的帽子。这种帽子多用藤席或毡笠做成帽形的骨架,糊裱缯帛,有的为了防雨,再刷以桐油,然后用皂纱全幅缀于帽檐上,使之下垂以障蔽面部或全身。缀于帽檐上的皂纱称为帽裙,幕离的帽裙长可障身,到永徽(公元650年至655年)以后,帽裙缩短至颈部,称为帷帽。帷帽四缘改为垂挂一圈网子,可以不妨碍视线,考究一些的还在网帘上加饰珠翠,就显得十分高贵华丽了。幕离本是胡羌民族的服式,因西北多风沙,故用幕离来遮蔽风沙侵袭,原是实用性的,但传到内地,与儒家经典《礼·内侧》:"女子出门必拥蔽其面"的封建意识相结合,幕离的功用就变成防范路人窥视妇人的面容为主了。遮蔽风沙的实用功能转化为体现封建意念的障身功能,幕离的形式也就渐渐演变成帷帽。到唐高宗神龙(公元705年至707年)年间,幕离就彻底被帷帽所取代。宋代著名的绘画《清明上河图》和元代永乐宫壁画及明代《三才图会·衣服图会》中,都能看到帷帽的形象,说明帷帽和封建社会封闭女性的意识相符合,就能一直保留下来。


[img]http://202.96.31.16/fzspyl/1103085244.jpg[/img]

唐三彩女俑

[img]http://202.96.31.16/fzspyl/1103085900.jpg[/img]

唐三彩女俑

[img]http://202.96.31.16/fzspyl/1103091023.jpg[/img]

树下供养者图

2004-11-5 15:42 浅草沉钟
[img]http://202.96.31.16/fzspyl/1103091118.jpg[/img]

高昌左卫大将军张雄之孙张礼臣

[img]http://202.96.31.16/fzspyl/1103092536.jpg[/img]


唐回鹘贵人像



回鹘装
  回鹘是唐代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原称回纥,唐贞元四年(公元788年)回纥可汗请唐改称回鹘。唐代回鹘族人民与汉族人民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回鹘妇女服装及回鹘舞蹈,对唐代宫廷及贵族妇女产生较大的影响。回鹘装的特点是翻折领连衣窄袖长裙,衣身宽大,下长曳地,腰际束带。翻领及袖口均加纹饰,纹样多凤衔折枝花纹。头梳椎状的回鹘髻,戴珠玉镶嵌的桃形金凤冠,簪钗双插,耳旁及颈部佩戴金玉首饰,脚穿笏头履。甘肃安西榆林窟第10窟甬道壁画供养人五代曹议金夫人李氏像,甘肃敦煌莫高窟第205窟入口处壁画曹议金夫人供养像,莫高窟第61窟北宋女供养人像都有这种回鹘装的具体形象。回鹘装的造型,与现代西方某些大翻领宽松式连衣裙款式相似,是古代综合希腊、波斯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产物。


[img]http://202.96.31.16/fzspyl/1103093459.jpg[/img]

壁画侍女图3


[img]http://202.96.31.16/fzspyl/1103093550.jpg[/img]

唐人物屏风绢画

[img]http://202.96.31.16/fzspyl/1103093638.jpg[/img]

唐彩绘女俑

[img]http://202.96.31.16/fzspyl/1103093727.jpg[/img]

唐加彩架鸟女子

[img]http://202.96.31.16/fzspyl/1103093820.jpg[/img]

回鹘国圣天公主供养像

[img]http://202.96.31.16/fzspyl/1103093907.jpg[/img]

壁画曹氏供养人中的于阗国王后

2004-11-5 15:54 浅草沉钟
隋唐时期(尤其在唐代)妇女对头部的化妆十分重视,发式和发髻式样的变化多式多样,头上插戴簪钗金叶银篦珠玉宝石及鲜花,既承袭前代遗风,又有刻意创新,可谓丰富多彩。
  唐代妇女面部化妆,一般是敷铅粉、抹胭脂、涂鹅黄、画黛眉、点口脂、描面靥、贴花钿。铅粉古称粉锡或铅华,夏商时已经出现,为我国古老的化妆品。汉以前胭脂主要产于河西走廊焉支山,主要原料为红蓝花,汉武帝击败匈奴,红蓝花在内地大量种植。唐代妇女用青黑色颜料将眉毛画浓,叫做黛眉,描成细而长的叫蛾眉,粗而宽的叫广眉。面靥原是用来掩饰面颊上的斑痕的,后和贴花钿都作为妇女面部的装饰。
  中国妇女自古以来就讲究发髻的变化,考古学家曾把商代头饰归纳为椎髻饰、额箝饰、髻箍饰、双髻饰、多笄饰、玉冠饰、编玉饰、雀屏饰、编珠鹰鱼饰,织贝鱼尾饰等10类。周文王时有凤髻和云髻,并运用假发,以衡笄加以固定。秦始皇好神仙之术,宫中有神仙髻、望仙髻、参鸾髻、凌云髻等发式。汉承秦制,并发展出迎春髻、垂云髻、飞仙髻、九鬟髻、百系分髾髻、同心髻、大手髻、四起大髻、堕马髻、盘髻、双鬟分髾髻等发式。大体可归纳为低垂型和高耸型两类,据汉代形象资料分析,仍以低式发髻为多,将发中缝分开,垂发挽髻于背后,或于脑后挽髻。高髻大袖只是舞女所穿的时装,但对社会影响很大,故有“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的谚语。南北朝时各民族间频繁接触交往,魏之涵烟髻、反绾髻、百花髻、灵蛇髻;晋之芙蓉髻、缬子髻、流苏髻;南梁之罗光髻、回心髻、郁葱髻、归真髻;陈之凌云髻、随云髻等。这些发髻的具体形状虽不能一一查考,但从河南邓县画像砖、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屏风漆画人物、西安草厂坡出土女俑发式来看,贵族妇女多作十字大髻,一般侍女作丫髻或双鬟髻,总的趋势已向高髻发展。
  隋代有九贞髻、翻荷髻、坐愁髻、近唐八环髻等名称。据敦煌莫高窟390窟壁画伎乐人及西安隋大业四年(公元608年)李静训墓女俑均为三叠平云式髻形。
  唐代发髻名称众多,有倭堕髻、螺髻、反绾髻、半翻髻、惊鹄髻、双鬟望仙髻、抛家髻、乌蛮髻、盘桓髻、同心髻、交心髻、拔丛髻、回鹘髻、归顺髻、闹扫妆髻、反绾乐游髻、丛梳百叶髻、高髻、低髻、凤髻、小髻、侧髻、囚髻、偏髻、花髻、云髻、双髻、宝髻、飞髻等。西安开元六年(公元718年)韦顼墓和永泰公主墓石椁线刻画,西安武氏圣历元年(公元698年)独孤思贞墓女俑,咸阳唐景龙四年(公元710年)薛氏墓壁画,西安唐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杨思勖墓女俑,敦煌130窟唐开元五年至十四年(公元746年至755年)壁画都督夫人太原王氏供养像,西安唐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鲜于庭诲墓女俑及唐代绘画如《簪花仕女图》、《捣练图》、《虢国夫人游春图》、《宫乐图》等,都保留了大量唐代妇女发型的形象资料。唐代妇女的发型,直接影响到五代和北宋末年,其特点是竞尚高大,即利用自己收集或别人剪下的头发加添在头发中(即髲髢),或以之做成各种假髻来装戴。这类高髻,在五代时更与银钗牙梳相配,据《入蜀记》记载,蜀中未嫁少女,都梳同心髻,高二尺,插银钗至六只,后插大象牙梳如手大。《宋史·五行志》记载,后蜀孟昶广政末年“妇女竞治发为高髻号朝天髻”。山西晋祠北宋彩塑还可见到这种梳髻于当顶的朝天髻发型。至于广插金玉珠翠花枝、鸾凤步摇、簪钗篦梳的情况,亦可在敦煌晚唐第9窟、第10窟,五代第98窟,北宋第61窟壁画供养人像中见到。
  本章所述大多为隋唐五代贵族的服饰,劳动者百姓长年胼手胝足从事生产,不可能满头珠翠,衣裾拖地。只有在婚嫁大典时允许以最低等的命妇服装穿一下,平时以青碧色调适合劳动的服装为主。此外,当时的少数民族服装也各具民族特色,限于资料和篇幅,不能详述。


[img]http://202.96.31.16/fzspyl/1103102135.jpg[/img]

堕马髻

[img]http://202.96.31.16/fzspyl/1103102208.jpg[/img]

唐单刀半翻髻

[img]http://202.96.31.16/fzspyl/1103093958.jpg[/img]

壁画吹横笛乐女

[img]http://202.96.31.16/fzspyl/1103102242.jpg[/img]


[img]http://202.96.31.16/fzspyl/1103102347.jpg[/img]

双刀半翻髻

[img]http://202.96.31.16/fzspyl/1103102422.jpg[/img]

单刀半翻髻

[img]http://202.96.31.16/fzspyl/1103102454.jpg[/img]

半翻髻

[img]http://202.96.31.16/fzspyl/1103102528.jpg[/img]

回鹘椎髻

2004-11-5 16:03 浅草沉钟
[img]http://202.96.31.16/fzspyl/1103102600.jpg[/img]

朝天髻

[img]http://202.96.31.16/fzspyl/1103102634.jpg[/img]

警鹄髻

[img]http://202.96.31.16/fzspyl/1103102713.jpg[/img]

椎髻

[img]http://202.96.31.16/fzspyl/1103102758.jpg[/img]

布包髻

[img]http://202.96.31.16/fzspyl/1103102831.jpg[/img]

螺髻

[img]http://202.96.31.16/fzspyl/1103102911.jpg[/img]

双鬟望仙髻

[img]http://202.96.31.16/fzspyl/1103102952.jpg[/img]

双髻

[img]http://202.96.31.16/fzspyl/1103103033.jpg[/img]

抛家髻

2004-11-5 16:09 浅草沉钟
[img]http://202.96.31.16/fzspyl/1103103115.jpg[/img]

百合髻

[img]http://202.96.31.16/fzspyl/1103103155.jpg[/img]

盘桓髻

[img]http://202.96.31.16/fzspyl/1103103235.jpg[/img]

双鬟髻

[img]http://202.96.31.16/fzspyl/1103103316.jpg[/img]

垂鬟髻

[img]http://202.96.31.16/fzspyl/1103103357.jpg[/img]

双垂髻

[img]http://202.96.31.16/fzspyl/1103103522.jpg[/img]

闹扫妆髻

2004-11-5 16:15 浅草沉钟
[img]http://202.96.31.16/fzspyl/1103103602.jpg[/img]

回鹘椎髻2

[img]http://202.96.31.16/fzspyl/1103103642.jpg[/img]

透额罗髻

[img]http://202.96.31.16/fzspyl/1103103733.jpg[/img]

透额罗髻2

[img]http://202.96.31.16/fzspyl/1103103814.jpg[/img]

簪花髻

[img]http://202.96.31.16/fzspyl/1103104846.jpg[/img]

宝髻

[img]http://202.96.31.16/fzspyl/1103104930.jpg[/img]

凤帽

[img]http://202.96.31.16/fzspyl/1103105013.jpg[/img]

浑脱帽

[img]http://202.96.31.16/fzspyl/1103105057.jpg[/img]

飞天宝髻

2004-11-5 16:49 浅草沉钟
宋代皇帝服饰

[img]http://www.tianhan.com.cn/media/tupian/songfu/17.jpg[/img]




宋代皇帝服饰——宋朝皇帝服饰,有裘冕、衮冕、通天冠服、履袍、衫袍及御阅服等。此外,隋唐时期的幞头,发展到宋代,已成为男子的主要首服。上自皇帝,下至百官,除祭祀、隆重朝会需服冠冕之外,一般都戴幞头幞头的形制,也和前代有明显的不同。从图像反映看,作官宦形象多用直脚,仆从、公差或身份低下的乐人,多用交脚或局(曲)脚。衫袍,赭黄、淡黄袍衫、玉装红束带,皂文靴,大宴服之。此图为戴直脚幞头、穿衫袍的宋太祖(南薰殿旧藏《历代帝王像》)。


[img]http://www.haanen.com/bbs/UploadFile/2004-9/2004923224459127.jpg[/img]

宋徽宗朝服像




[img]http://www.haanen.com/bbs/UploadFile/2004-9/2004923223638161.jpg[/img]

戴通天冠的宋太祖


[img]http://www.haanen.com/bbs/UploadFile/2004-9/2004923223737149.jpg[/img]


本图为绛纱袍、蔽膝、方心曲领穿戴展示图及通天冠、黑舄图。这种服装仅次于冕服,是皇帝在大朝会、大册命等重大典礼时穿着的服饰,相当于群臣百官的朝服。通天冠又名卷云冠,冠上缀卷梁二十四道,高一尺,卷梁宽一尺,戴时用玉犀簪导之。所穿纱袍用绛色,衬里用红色,领、袖、襟、裾均缘黑边。下着纱裙及蔽膝也用绛色。颈项下垂白罗方心曲领一个,腰束金玉大带,足穿白袜黑舄,另挂佩绶。皇太子在大典礼时也穿这种服装,冠用十八梁(名“远游冠”),与此稍有区别。

2004-11-5 17:14 浅草沉钟
[img]http://libweb.zju.edu.cn/renwen/site/women/clothing/images/clothing09.jpg[/img]


褘衣展示圖

皇后在受皇帝冊封或祭祀等重大典禮時穿著褘衣,其制仍然沿襲《周禮》,以深色的「織衣」編織而成,領、袖、襟、裾都用紅色衣料鑲邊,穿著這種服裝,頭上必須戴鳳冠,內穿青紗中單,腰飾深色蔽膝。另挂白玉双佩及玉绶环等饰物,下穿青袜青舄


[img]http://www.npm.gov.tw/exh92/beauty0328/chinese/images/pics/02_03a.jpg[/img]


[img]http://www.npm.gov.tw/exh92/beauty0328/chinese/images/pics/02_03b.jpg[/img]

两后的面部化妝相当简淡,但在额外头、眉脚和两颊,贴有珍珠花钿,与头顶华丽的冠饰,作了适度的呼应。身上穿的礼服,均作朱领蓝衫,領上绣龙纹,衣上绣山雉图案。于大体相同中,保存了細微的差异,也呈现出画者观察描绘的细膩与用心。


[img]http://libweb.zju.edu.cn/renwen/site/women/king/images/king01.jpg[/img]

宋仁宗皇后像



[img]http://libweb.zju.edu.cn/renwen/site/women/king/images/king02.jpg[/img]

宋神宗皇后像



这是宋代皇后最贵重的服饰,平时很少穿着,只有在受皇帝册封或祭祀典礼时使用。穿着这种服装,头上必须戴凤冠,内穿青纱中单,腰饰深青蔽膝。另挂白玉双佩及玉绶环等饰物,下穿青袜青舄

[img]http://www.tianhan.com.cn/media/tupian/songfu/1.jpg[/img]

宋代大袖——宋代大袖,原是皇嫔妃的常服,因其两袖宽大,故名大袖。《宋史·舆服志》记:”其常服,后妃大袖。”后来传到民间,成为贵族妇女的礼服。《朱子家礼》称:“大袖,如今妇女短衫而宽大,其长至膝,袖长一尺二寸。”另注:“众妾则以背子代大袖。”可见地位稍低的妇女不能穿大袖,只能以背子代替。大袖样式为对襟、宽袖,衣长及膝,领、衣襟镶有花边。此图为大袖展示图。

2004-11-5 17:16 浅草沉钟
先贴到这里,请大家多多指教

2004-11-5 17:24 张建昭
太好了,收益非浅!

只不过一页帖了这么多大图,页面加载太慢,等得好心焦啊。

2004-11-9 11:12 liuwangxizi
顶!!!!!!!!!!!!!

2004-11-9 15:03 美女剑圣
太好了!我也想弄一件穿穿

2004-12-16 11:31 浅草沉钟
华服不是螨服

2004-12-16 11:33 棉衣
问一个问题,最好即时回答,别去找书了。。

“朝板”之源流。

和和~~~~~~~~~

2004-12-16 11:40 浅草沉钟
你说的朝板莫非是笏板?!

2004-12-16 11:58 JC82
帖个另类点的~~麻布坎肩~~  属便装

[img]http://www.ccnt.com.cn/htm/kjwh/text/images/03_0003.106.jpg[/img]

2004-12-16 12:03 浅草沉钟
楼上贴的怎么象批麻戴孝时的穿着打扮啊

2004-12-17 15:07 兴汉讨虏大将军
好帖怎么沉下去了,提起来!

2004-12-18 22:39 carala
我的妈呀!
那么麻烦的发型
还是剪了算了
不然每天梳那得花多少时间啊?
要么戴假发也行啊

2005-1-5 08:55 xuyinghsu
明朝的呢?怎么不贴
楼上有位兄弟贴的什么麻布坎肩是满族的吧
鄙视满族的服饰
满族人真是怪胎,要把前半个头剃光,像个和尚,后半个脑袋就梳个麻花辫,有毛病,生活在寒冷的满族人把前半个头剃光不冷吗?
男的戴个屋顶帽,干脆上面还铺几块琉璃瓦算了,屋顶的中间还插根鸡毛,然后身上穿个大马褂。女的更好笑,头上插一块硕大的纸板,纸板上还绣朵大红花,我建议在纸板上还挂个几十斤金银首饰,就有点像苗族人了,脚上呢就穿一双畸形的鞋,鞋底还钉个大木块,木块的面积又小,我真佩服满族妇女,他们穿那种鞋子竟然不摔交,没见过的还以为他们个个都在练轻功。
最好笑的是现在中国还把什么旗袍当成是中国传统服饰,其实旗袍一点都不好看啊,最起码还没有和服和韩袍好看,搞得中国人审美能力严重退化,哎~都是满清的遗毒啊。
建议文化部赶快加紧研究清朝以前的汉族服饰,然后定为民族服饰,这样才能适合中国传统的审美标准。而且还要少演一点清朝的电视,这几年,从皇太极到浦仪的电视剧是拍了又拍,康熙雍正乾隆更是一年拍一次,真搞不懂。到时候搞得中国的小孩子,祖国未来的花朵都还以为中国古代人都是前半个脑袋光得发亮,后半个脑袋梳个大辫子,偶尔看一部大明宫词或汉武大帝还以为是从日本或韩国引进的进口大片。清朝的戏都是一些肥皂剧,观众看了以后哈哈大笑。
中毒实在太深了!!!(比鸦片还毒)

2005-1-5 09:08 凝雪影
图是好图,服是美服,内容详尽,不过有不少图是红叉来的,楼主可否告诉是哪个网站转来的?

2005-1-6 21:14 风拂过
强烈支持

我们汉族人的服饰是最漂亮的

大家看看这张太平公主的图片吧

尽显我大唐之华丽
[img]http://img1.qq.com/news/20040922/787279.jpg[/img]

2005-1-6 21:46 风拂过
[img]http://ent.tom.com/images/zhuanti/dahantianzi2/d/7.jpg[/img]

2007-9-15 00:04 小诺
我怎么看不到图片呀?

2007-9-15 00:13 小诺
拜托
给我看图片好不?
急用呀/

2007-9-15 11:22 任复之
时间长了,链接失效了吧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