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炎黄春秋 » 袁崇焕与明朝之亡


2004-10-15 13:49 中庸
读史,我常为英雄一掬同情之泪!英雄的事功,常与命运的悲剧为邻。意气风发只不过是星光最灿烂的一刻,随后急堕地面,留下惊叹与惋惜。

    明朝的明天
    明朝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朝代!在极度的君主专制中走向国力的顶峰。他的文化,上可融合儒释道,出了朱熹、王阳明那样的圣贤,造就一代讲气节的官僚;下者出现通俗文化,通行三言二拍、四大奇书那样的小说。中国的修炼传统,深植于明朝人心里!
    这样的朝代依旧逃不过历史的安排,因为明朝的戏已尽了!缘也尽了!世上没有不散的宴席,新大陆正等著呢。问题是,明朝到底要如何淡出历史的舞台呢?明朝的亡国史,到底要留给后人甚么教训呢?我迫不急待地想知道!
    想不到,上天安排了明末出现四个不可思议的昏君,各自具足了爱财、吸毒、昏庸、懒惰、放任、自是、妒忌等等卑劣的性格。如果他们只是布衣,倒也无甚危害,问题是:他们掌握著至高无上的君权,四周阴伏著把持乱政的宦官阉党。于是,诺大的朝代就在众臣的纷扰、无奈中,谢幕而去!
    袁崇焕崛起了!他远离家乡广东东莞,来到东北。他面对的是战无不胜努尔哈赤,这个男子汉正领著女真的精兵,横扫东亚。他连著三次以寡击众,大败明军。可是,袁崇焕背后却是腐败的朝廷,昏君、宦官、奸臣、言官。这些不懂军事,贪生怕死的长官们,到底是支柱还是敌人呢?袁崇焕死后多年,我们看一看,还真是难下断论。
    声势悬殊,这仗到底怎么打呢?明朝的明天会如何呢?

    袁督师崛起
    他是一个书生,熟读诗书。不过,他更多的是豪放的气质,他就像李白那样的人物。他当了多年的举人,考了多次的进士。不过,他胸有大志,只认为是未逢时遇主而已,反而利用赴考途中,遍游山水,四处游历。该他的必然就是他的,万历四十七年,他中了进士,随后便被分派到福建去做知县。
    怀才不遇时,他如何能意气风发呢?他的一首诗〈下第〉说出了他的心情:「遇主人宁易,逢时我独难。八千怜客路,三十尚儒冠。」
    这首诗用了的「八千」、「三十」两个数字,其实南宋名将岳飞也用过:「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我不知道袁崇焕是否有意自比于岳飞,不过他们征讨女真人的经过,与被构陷的奇冤,竟是如此地相似。不同的是,岳飞是中兴名将,面对的是盛极而衰的金国,他直捣黄龙,还我河山;而袁崇焕则是明末的悲剧英雄,面对的是即将入主的大清,他一夫当关,守土有责。
    天启二年正月,他被破格起用,担任兵部职方主事,用现在的观点看,就是国防部某单位的文职主官。当时明朝决定守在山海关,袁崇焕却单骑出城,观察关内关外。来后,他发出豪语:「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
    袁崇焕的性格便是如此,既有本事,又毫不掩盖他的本事。我想,若说性格决定命运,他的失败便在于他的性格太冲,触怒了皇帝。他这种把话说满了、把事做绝了的习气,正是他日后冤死的主因。
   
    一夫当关,清人难犯
    熹宗继位后,每天忙于作木工。明朝竟把持在一个流氓出身的宦官-魏忠贤手上。说起这个魏忠贤之祸,唐朝的推背图早有预言,说十八女鬼乱朝纲。十八女鬼就是「魏」字,指的就是魏的党羽。
    朝政虽糜烂,但是边关得人,满清对明朝还是客气的。可恨的是,明朝荒唐、主帅无能,明朝的态度是退,不是战,袁崇焕不得势的情况,满清人也看在眼里。朝廷忌惮边关将领,要钱没钱,事事牵制,袁崇焕心里必然有说不出的苦。
    经过数年的懦弱,明朝养敌成功,大清已兵健马肥,兵员达十三万。天启六年,努尔哈赤挥军攻宁远。明朝主帅高第早已决定弃城,袁崇焕知道,自己只有兵员一万,不得增援,螳臂如何挡车?
    袁崇焕决定死战了!他把母亲与妻子接到城中来,决心与诚意是他最大的力量。这一战,袁崇焕打破众人的眼镜,守住宁远城。这一仗,提振了明朝的士气,不过清军主力却丝毫未损。
    努尔哈赤大败后不久,便死了!继位者却是同样精明的皇太极。面对这位大清英主,王气隐隐起于东北,袁崇焕并不轻松。
    说也奇怪,女真人的索求纯粹是经济性的,他们只希望能保有所占有关外苦寒之地,希望明朝给予承认。他们自愿比明朝低一级,议和的条件只是交换他们需要的物事。不过,大清最后的获得是政治性的,他成了中国的一个朝代。
    熹宗崩,崇祯皇帝继位,魏忠贤一伙被清理乾净。明清步入了一个新的局面,清朝和议之声不断,袁崇焕也主张一边和议,一边在边关筑城、屯田,拉长国防纵深,强化防御。
    可是,朝代越是积弱,就越是爱面子,不顾现实。袁崇焕赞成和议,是因为他对大清知之甚详,知彼知己,为国设谋。可是一谈到和议,人们往往便避开,似乎和议便等于投降,便等于叛国,这顶大帽子,除了袁督师愿意顶住,谁敢冒天下之大不讳去承受呢?那么攻打无力、和谈不成,只能不降、不和、不战,保持漠然,不去面对。
    袁崇焕是儒将,风度比外交官都好。他一边打仗,一边和敌人书信往返,寻求最大利益。当初宁远血战,双方死伤无数,努尔哈赤退去后,袁遣使,修书一封至努尔哈赤。这就是中国文士的古风,努尔哈赤,乃至皇太极不仅是震慑于袁督师之用兵,更心折于他的气度。这种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大将,岂是朝中不明边防,不知兵事的官员所能了解于一二的?
    我敢说,满清入关建立朝代,这是他们连想都不敢想的。若不是朝政腐败,天下大乱,吴三桂开门揖盗,他们说甚么也难进得来。要不是明朝降将当先锋,帮著满清打天下,中国只怕在那时又会陷入战国之局面。说到头来,这一切上天都安排著呢!

    君臣的矛盾
    可笑的是,明廷对满清是忌惮的,但态度却是高傲的。皇太极致信袁崇焕求和,照例重申大清之七大恨,信中说,明朝官员到辽东时,自以为中国皇帝是在天上,欺压弱小部落,他说用兵的理由是:「我们忍无可忍,才起兵反抗!」皇太极给崇祯的信更是谦卑。
    此时,崇祯皇帝对这个关外大敌根本不予承认,不予理会。我想,崇祯皇帝知道,只要袁崇焕在,大清是不足为惧的。
    一开始,崇祯重新起用袁崇焕,两人处于蜜月期。袁崇焕向崇祯提出三项基本策略,循序渐进,以克竟全功。他上疏还表示,希望皇帝全力信任、支援,不要听信朝臣的妒忌之言。皇帝自然满口答应,还给他蟒袍、玉带与银币,前二者袁崇焕以尚未建功,辞而不受。
    崇祯皇帝能够当上明朝的亡国之君,绝非偶然。他自私、他固执、他妒忌、他狠辣、他小气、他无能、他缺乏心胸与见识,他缺乏作一位皇帝应有的种种美德,却在命运的摆弄下当上皇帝。崇祯没本事却爱面子,最要命的是,他不相信自己的臣子。
    我重看这段历史时,心里面有一个想法,崇祯皇帝内心真正的假想敌或许不是大清,而是袁崇焕。
    袁崇焕由红转黑,不仅在于他那蛮子的脾气,更在于他和崇祯之间的心结。他知道,明朝边关重任,就在他自己身上。我认为,以他的处境,他很难不以岳飞、诸葛亮等人的情况自许、自怜。矛盾的是,他自己越强大,满清人越怕他。可是,崇祯皇帝也越怕他。在压制他的力量这一点上,崇祯和皇太极的战线竟是统一的。
    金庸先生写〈袁崇焕评传〉时指出,崇祯皇帝杀袁崇焕不是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而是两人的性格冲突。我深感其然,不过,更多的是,明朝的君臣矛盾,已成为一个结构上的败因。
    袁督师的处境,本就是崇祯的处境,弄到崇祯杀他,只能说是私怨。私怨之下,国难反倒是次要的。皇帝的妒忌下,国家的安危先摆在一边了。对皇帝而言,亡国是遥远的,可是眼前让自己难受的朝臣却是真实的,袁崇焕是崇祯迫在眼前的敌人。
    所谓「叛逆」、「擅杀毛文龙」、「擅主和议」只是藉口,都是不能成立的。真正杀了袁崇焕的法律只有一条:「君要臣死,臣不能不死」。这场荒缪剧来自人性的弱点,妒忌、猜疑与残忍。
    事实上,袁崇焕主张议和时,群臣皆曰不可,这是犯大忌讳的。等到袁死后,崇祯皇帝私底下,却打算实行袁生前所主张的议和策略。不过为时已晚了。这说明,崇祯心里对袁崇焕是佩服的。所不服的是,他的角色。除了他是皇帝,他哪一样比得过袁崇焕呢?
    我想,如果袁崇焕能再忍一忍,把个性的锋棱、尖角磨得圆容些,让少年皇帝以为都是自己办成的,过足英主的瘾,也许局势就不至于恶化。例如,他杀毛文龙时,可奏明后再说,皇帝必然不会心怀怨恨。例如,他向皇帝要钱,也可忠心委婉,那么好讲大道理的皇帝,或许就愿意妥协。
    可是,袁崇焕就是那种硬干的个性,他文采、武功、韬略都是不世出的人才,唯一缺少的,是修炼、是道家、佛家的出世境界。汉初张良遇圯下老人,先折其锐气,养其大忍之心。
    袁崇焕毕竟少了这种机缘,他不是修道之人,事事便少了超脱的心胸与智慧。于是袁崇焕本事越大、越忠心、越为社稷著想,便越凸显出皇帝的无能。功高震主,袁崇焕又不急流勇退,下场也就可想而知。

    国贫欺良将
    袁崇焕行事太直是一个原因。但是,国家财政困难,发生种种末代景象,其积弊并非一朝一夕所致。
    他一到边关,部队面临的是欠饷。所谓「皇帝不差饿兵」,没给钱怎么打战呢?明朝财政本来富厚,自从贪财聚敛的神宗皇帝搜刮全国财富以充实「内库」(皇帝的私人财产),明朝百姓越来越穷,连军费都积欠不发。
    唐朝开国的办法是行府兵,兵农合一。明朝在边关也行屯田,希望自给自足。不过,军费庞大是事实,欠饷不发闹兵变也是事实。可是,崇祯的性格本来就小气,此时国家没钱,他就更斤斤计较了。
    他一方面再加税,另一方面以高道德标准要求,希望将士效法唐朝张巡死守雎阳城时,宁以捕雀、捕鼠充饥的死守精神,镇守边关。
    这时,国库虽虚,内库却实。袁崇焕眼见欠饷为患,兵变时起。便向皇帝挖肉,要求以内库支应,发出军饷。当时百官众口一词,都赞成拿出内帑,因为国库实在没钱了。
    崇祯皇帝固执的个性凸显出来了,他不认为他应该给钱(事实上,这些钱本来都是百姓的),而是袁崇焕应该待下如父子,那么属下必定会怀德而不忍叛。他拿著这种大道理掩盖自己的自私与小气,明朝能不亡吗?他待下如此刻薄,是君父对臣子之义吗?
    说到头来,成功的方法各有不同,亡国的途径只有一条。崇祯皇帝太年轻了,他还没学好如何当皇帝,国家已然处于危急之秋。当一个领导者,是需要具备很大的德,要有大忍之心,能舍,能容。他的肚量必须得大,有几个意见是不能视之等闲的。其一是上级(时势或天命);其一是好的部属;其一便是不可忽视的敌人。形势大好时要见其隐忧,形势不佳时要发掘机会,知人善任,肚大能容。这几个条件,往往见于开朝之主,却少见于亡国之君。明朝也不例外。
    这些事情,崇祯皇帝都不懂。崇祯不是修道人,可是如果他能如先祖一样,善听修道人的建议,垂拱而治,不教而化,明朝转危为安,有何难哉?
    如同刘邦能忍,封韩信为王,以攻打项羽。如果崇祯皇帝能忍一忍,放心、放手交给袁崇焕,明朝的边防便不至溃决。如果他能舍得内库的私人钱财,甚至减少赋税,把财政搞到万历初年时的情境,大清必惧其声威,自来臣服。

    天意难违
    明朝之亡,或许是天意吧!想当年,朱元璋驱逐蒙古人,重振汉家光,他何尝有什么学识武功,竟能推翻蒙古的铁蹄军。他是皇觉寺的小和尚,竟能使刘伯温、徐达、常遇春等人心悦诚服,还有一班奇人异士辅助他。这难道不是天意?
    朝政日衰,廷臣党争于内,大将失意于外,连袁崇焕这样的将领,尚且在对敌之刻,被皇帝召回,关入牢中,后遭千刀万剐,含冤而死。这难道不是天意亡明吗?历史的巨轮依著宇宙的律动而行,这就是天意啊!
    朱元璋建立了君主的极权专制,视廷臣如仆役,要打便打,要杀便杀。有明一朝,几乎是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化的过程。太祖、成祖英明神武,故一世之英主也,随后君王江河日下,权臣、宦官把持权柄,为祸不小。神宗初,张居正以大学士掌大权,使明朝国力重振,不过权臣的政治,从此蔓延。
    崇祯皇帝之妒忌权臣,其来有自也。君相的权力均衡被太祖破坏了,末代的皇帝对权臣的依赖与妒忌,造成了明朝的衰亡。
    崇祯皇帝在位十七年,换了50个宰相,14个国防部长。他眼见北京即将失守,还在案上写下:「文臣人人可杀」,他对臣子的恨,可见一斑。其实,明朝之始,
    于是,皇帝的权力,就在各种稀奇古怪的人心驱使下,葬送整个朝代。
    国王的妒忌,袁督师的冤死,岂是偶然的吗?
    百年孤寂后,重看历史,我不禁掩卷思索。历史似乎重演一遍,然而大多数人只是眼睁睁地看著。明朝之亡,非亡于外族,非亡于昏君,非亡于权臣,乃亡于无道,国无道,于是上下交相亡,明朝谢幕而去矣。
    于是,我只能叹息!

2004-10-15 15:23 mengqh1982
以前一直以为崇祯皇帝是位生不逢时的明主。。。。。
恕在下无知啊

2004-10-15 19:36 桓大司马
[quote]原帖由[i]中庸[/i]于2004-10-15, 13:49:44发表
明朝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朝代!在极度的君主专制中走向国力的顶峰。他的文化,上可融合儒释道,出了朱熹、王阳明那样的圣贤,造就一代讲气节的官僚;下者出现通俗文化,通行三言二拍、四大奇书那样的小说。中国的修炼传统,深植于明朝人心里!

[/quote]
明朝出了朱熹~?楼主是笔误还是搞笑~或者是…那个…真的不懂~?

2004-10-15 20:37 暗夜密使
[quote]原帖由[i]中庸[/i]于2004-10-15, 13:49:44发表
他的文化,上可融合儒释道,出了朱熹、王阳明那样的圣贤 [/quote]
Oh!My god!
朱熹竟然成了圣贤了!不可思议!楼主是不是在说反话!

2004-10-15 22:37 桓大司马
朱熹对中国哲学的贡献很大的~

2004-10-16 00:24 实干司马
竟然还有人认为头号终极恶魔朱熹是圣贤!!!
俺们就算不BS他,怎么居然还没有女同胞的FQ出来动手?女权主义者现在躲哪里去了???

2004-10-16 00:29 实干司马
有人说朱熹那厮是圣贤!
气流呢?气流兄在哪里??

2004-10-16 01:35 蓝啾啾
朱熹...應該是宋朝的...而且...朱熹根本不能算聖賢...記得好像從清朝乾隆的那個時候就在批評勒...

2004-10-16 10:58 andyzo
朱熹...應該是宋朝的...而且...朱熹根本不能算聖賢...記得好像從清朝乾隆的那個時候就在批評勒...

2004-10-17 21:55 秋孤寒
很动情的文章,网上颇有流传,但都标明秩名,是否原创楼主确认一下好吗?

2004-10-17 22:07 马超将军
袁崇焕即使不死也未必明就迟灭多少年,毕竟清兵铁骑入关,后来又发生了吴三桂等诸多故事,实际明经过宦官之乱,国之无道,已病入膏肓。

2004-10-17 22:13 实干司马
整篇文章似乎都突出一个“忍”字,似乎只要袁崇焕忍一忍,崇祯忍一忍,大家都忍一忍,明朝就不会灭亡了??!

不同意这种看法。在当时那种客观条件下,明之被灭简直就是天经地义的,问题在于灭于满清还是农民家之手。

2004-10-17 22:25 雷动于九天之上
明朝皇帝认为,是臣子就有可能造反,而太监因为没有子孙,所以造反当皇帝的兴趣
就不大。因此,他们不相信臣子,只相信太监。

明朝末代皇帝们的运气还可以,文人里面出现了孙承宗和袁崇焕这样的天生军事家
(明朝带兵的武将也要中进士,所以实际是文人指挥军队),如果好好利用,满清
的胜算并不大。但是,文人又能打仗,好像更有篡位的危险,所以他们最后的结局
不是贬谪,就是杀头。袁崇焕如果也是个太监,就再好不过了。。。

2004-10-18 11:18 守株待兔
明朝皇帝认为,是臣子就有可能造反,而太监因为没有子孙,所以造反当皇帝的兴趣
就不大。因此,他们不相信臣子,只相信太监。

大实话哈

2004-10-18 11:47 桓大司马
[quote]原帖由[i]马超将军[/i]于2004-10-17, 22:07:43发表
袁崇焕即使不死也未必明就迟灭多少年,毕竟清兵铁骑入关,后来又发生了吴三桂等诸多故事,实际明经过宦官之乱,国之无道,已病入膏肓。 [/quote]
是啊.明末社会都要崩溃了,国家机器都不能运行了

2004-10-23 02:16 实干司马
不过说来,明朝文人出身而善于打仗的人还真的出了不少哦,连王阳明都算一位哈,大家认为如何??

2004-10-23 17:50 jiang791016
功高镇主啊,有多少人可以忍受自己的下级比他厉害、名声比他大?

2004-10-23 21:49 王佐之才
实际上袁崇焕的悲剧缘起于自己的性格。袁不仅能力过人,个性上也是特立独性,敢为人先,喜欢要强拔尖,大权独揽。这样的人物在封建社会往往都是悲剧结局。皇帝赐尚方宝剑,但不是真的让他先斩后奏,而是树立他在辽东的权威,而袁崇焕却用此擅杀大员毛文龙,置朝廷法度与不顾,也有些过分了!袁崇焕经营辽东将辽东边军变成了自己的私人部曲,从总兵到士兵只知有袁督师而不知有崇祯帝。袁为朝廷所忌恐也是难免之事。 

2004-10-23 22:02 王景略
那诸君如何看待于谦与景泰帝的合作呢!

2004-10-24 17:33 刀斧手
朱熹,在历史上的评价还算是正面的比反面的多吧。毕竟他是一代名家啊。
至于明朝的灭亡,也不好说是谁的错。即使不是崇祯,只要不是一个特别贤明特别有能耐的皇帝,明朝的灭亡也只是时间问题,大趋势不可避免。

2006-2-1 09:19 小陆伯言
明末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动荡年代,最大的特点即是文人统兵,不但学历很高,能力更是超强!!熊廷弼(解元),孙承宗(探花),袁崇焕(进士),卢象升(进士),杨嗣昌(进士),洪承畴(进士),孙传庭(进士).个个都是不好惹的主!崇祯杀袁崇焕不是因为中了哪个不值一提的反间计,而是崇祯二年的入寇必须有人来承担这个重大的责任!而这个最佳的替死鬼正是袁崇焕!而崇祯对他也是从期望到失望,正好拿他开刀.

2006-2-1 16:19 平生最爱周公瑾
明实际是亡于自身的农民起义之手。
崇祯也不是个可怜的末代的帝王,他是咎由自取的

2006-2-1 16:21 ptcn
如果孔子学说是圣贤思想的话,朱熹就是在亵渎、阉割圣贤思想上最有成就的人。比如,居然公然说《礼记》里“大同小康”不是孔子所说。

各朝代的动乱,汉对黄巾、唐对安史、宋对女真、清对太平等等,各有特色。汉唐能压制动乱,但最后朝廷自己也被藩镇所取代了。宋和金媾和,深层主因其实是为了避免自己被藩镇取代,最后是“宁予外邦(蒙古),不给家奴”。明朝极力压制藩镇,稍微有点苗头,统兵的就脑袋搬家,最后也是予了外邦。清朝最后在形式上是亡于藩镇。

亡于藩镇者,皇族还能保住自家的身家性命。不让藩镇的宋、明,皇族就只好要么死要么去做八大山人。清大概是看到了宋明的先例,才最后逊位的。

2006-2-1 16:38 figozhu
明朝的明天
  明朝是一个[color=red]不可思议[/color]的朝代!在极度的君主专制中走向国力的顶峰。他的文化,上可融合儒释道,出了[color=red]朱熹[/color]、王阳明那样的圣贤,造就一代讲气节的官僚;下者出现通俗文化,通行三言二拍、四大奇书那样的小说。中国的修炼传统,深植于明朝人心里!

果然不可思议啊~~`
楼主强人

2006-2-2 12:00 oblivion
[quote]原帖由[i]ptcn[/i]于2006-02-01, 16:21:15发表
亡于藩镇者,皇族还能保住自家的身家性命。不让藩镇的宋、明,皇族就只好要么死要么去做八大山人。清大概是看到了宋明的先例,才最后逊位的。 [/quote]
倒,李家皇帝在朱全忠手里的待遇很好么?汉献帝在曹操手里过得很爽么?

2006-2-2 12:32 私掠者
楼主以为朱熹姓朱就是明朝人吗??!!!还有,明朝北京城是李自成攻下的!在清兵入关前,明朝就忘了!!!

2006-2-2 14:38 ptcn
[quote]原帖由[i]私掠者[/i]于2006-02-02, 12:32:12发表
楼主以为朱熹姓朱就是明朝人吗??!!!还有,明朝北京城是李自成攻下的!在清兵入关前,明朝就忘了!!! [/quote]
我认为,李自成虽然攻破了皇城并使皇帝自杀,但明朝的社稷并没有绝,后来的南明到永历,都被普遍认为是正统的朝廷,而且李自成本身的余部人马还被南明所招安(真是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真正终结明朝的还是满清。

2006-2-2 15:05 tiger1970
终于有给明朝说公道话的了,顶一个.

明朝末期诸帝王庙号:
威宗烈皇帝(崇祯,绍宗上庙号和谥号)
安宗简皇帝(弘光,绍宗上庙号和谥号)
绍宗襄皇帝(隆武,昭宗上庙号和谥号)
昭宗匡皇帝(永历,延平王朱成功上庙号和谥号)
监国鲁王(绍宗确认)
延平王(绍宗赐姓朱,名成功,按驸马都尉体统行事,昭宗封王)
延平嗣王(朱锦,即郑经)
延平幼王(朱克爽)
以上是凭记忆写的,也许有错误.
只要承认季汉\东晋\南宋,就应该承认南明.

2006-2-2 15:31 llloveee
小袁不过是一个优秀大将而已,辽东的军功也有崇祯和全国人民的功劳。

2006-2-2 15:37 私掠者
[quote]原帖由[i]ptcn[/i]于2006-02-02, 14:38:44发表
我认为,李自成虽然攻破了皇城并使皇帝自杀,但明朝的社稷并没有绝,后来的南明到永历,都被普遍认为是正统的朝廷,而且李自成本身的余部人马还被南明所招安(真是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真正终结明朝的还是满清。 [/quote]
明朝的正统势力已灭,残余势力不能算!如果这么算的话,中  华 民  国才是正统!

2006-2-2 15:51 慕容十二郎
[quote]原帖由[i]私掠者[/i]于2006-02-02, 15:37:10发表
明朝的正统势力已灭,残余势力不能算!如果这么算的话,中  华 民  国才是正统! [/quote]
說實話,在聯合國“中華民囯”就是正統

2006-2-2 15:53 慕容十二郎
[quote]原帖由[i]王景略[/i]于2004-10-23, 22:02:50发表
那诸君如何看待于谦与景泰帝的合作呢! [/quote]
代宗和于謙能做到互相信任,可惜思宗太多疑了

2006-2-2 21:27 ptcn
[quote]原帖由[i]私掠者[/i]于2006-02-02, 15:37:10发表
明朝的正统势力已灭,残余势力不能算!如果这么算的话,中  华 民  国才是正统! [/quote]
就政治、军事形式对比看,崇祯死的时候,明朝的“残余势力”比平津战役结束时的国民党还要强得多。起码,满清和农民军之间还有相互制约,而49年初的共产党不仅占了整个江北而且是铁板一块(这个最重要)。可是你能说49初的共产党已经被公认为“正统”?

2006-2-2 22:01 5288123
袁杀毛文龙实在是最大的败招,直接导致明丧失最后的合击后金的基地,更为后来丢掉朝鲜埋下祸根,更何况他杀人是为了一己私怨...实在是.........

2006-2-7 12:39 私掠者
同意楼上的!

2006-2-7 15:23 周郎
对,中华民国才是华夏正统!

2006-2-7 17:03 弓骑步
[quote]原帖由[i]实干司马[/i]于2004-10-16, 0:24:03发表
竟然还有人认为头号终极恶魔朱熹是圣贤!!!
俺们就算不BS他,怎么居然还没有女同胞的FQ出来动手?女权主义者现在躲哪里去了???      [/quote]
哈哈,还是第一次看见这个召唤。  某家倒不是女权主义者,只是实在厌恶朱熹。  他和董仲舒,前后辉映,两个败类罢了。

2006-2-7 17:08 弓骑步
[quote]原帖由[i]雷动于九天之上[/i]于2004-10-17, 22:25:55发表
明朝皇帝认为,是臣子就有可能造反,而太监因为没有子孙,所以造反当皇帝的兴趣
就不大。因此,他们不相信臣子,只相信太监。

明朝末代皇帝们的运气还可以,文人里面出现了孙承宗和袁崇焕这样的天生军事家
(明朝带兵的武将也要中进士,所以实际是文人指挥军队),如果好好利用,满清
的胜算并不大。但是,文人又能打仗,好像更有篡位的危险,所以他们最后的结局
不是贬谪,就是杀头。袁崇焕如果也是个太监,就再好不过了。。。  [/quote]
嗯,雷兄这段说得在理,也就是宦官才能得到明朝皇帝真正的信任了,好一点就出郑和、王承恩,差一点就出王振、刘瑾、魏忠贤(明朝的著名宦官数量,稳居历朝第一)。另及,怎么用贾大司马的相思情诗做起签名来了,雷兄有何心事啊?

2006-2-7 19:00 oblivion
[quote]原帖由[i]弓骑步[/i]于2006-02-07, 17:08:45发表
[quote]原帖由[i]雷动于九天之上[/i]于2004-10-17, 22:25:55发表
明朝皇帝认为,是臣子就有可能造反,而太监因为没有子孙,所以造反当皇帝的兴趣
就不大。因此,他们不相信臣子,只相信太监。

明朝末代皇帝们的运气还可以,文人里面出现了孙承宗和袁崇焕这样的天生军事家
(明朝带兵的武将也要中进士,所以实际是文人指挥军队),如果好好利用,满清
的胜算并不大。但是,文人又能打仗,好像更有篡位的危险,所以他们最后的结局
不是贬谪,就是杀头。袁崇焕如果也是个太监,就再好不过了。。。  [/quote]
嗯,雷兄这段说得在理,也就是宦官才能得到明朝皇帝真正的信任了,好一点就出郑和、王承恩,差一点就出王振、刘瑾、魏忠贤(明朝的著名宦官数量,稳居历朝第一)。另及,怎么用贾大司马的相思情诗做起签名来了,雷兄有何心事啊?  [/quote]
呵呵,说起这个太监,明朝比起李唐可是大大地不如啊...

2006-2-7 19:05 oblivion
明朝能打仗的文人还是很多的,而且文官领军制度也不一定差,明代中后期那些边将个个只会带着亲兵冲锋,哪里顾得上战阵,打仗还是要靠有军事经验军事知识的文官+边将,这样的制度最好

2006-2-8 07:19 弓骑步
[quote]原帖由[i]oblivion[/i]于2006-02-07, 19:00:16发表
[quote]原帖由[i]弓骑步[/i]于2006-02-07, 17:08:45发表
[quote]原帖由[i]雷动于九天之上[/i]于2004-10-17, 22:25:55发表
明朝皇帝认为,是臣子就有可能造反,而太监因为没有子孙,所以造反当皇帝的兴趣
就不大。因此,他们不相信臣子,只相信太监。

明朝末代皇帝们的运气还可以,文人里面出现了孙承宗和袁崇焕这样的天生军事家
(明朝带兵的武将也要中进士,所以实际是文人指挥军队),如果好好利用,满清
的胜算并不大。但是,文人又能打仗,好像更有篡位的危险,所以他们最后的结局
不是贬谪,就是杀头。袁崇焕如果也是个太监,就再好不过了。。。  [/quote]
嗯,雷兄这段说得在理,也就是宦官才能得到明朝皇帝真正的信任了,好一点就出郑和、王承恩,差一点就出王振、刘瑾、魏忠贤(明朝的著名宦官数量,稳居历朝第一)。另及,怎么用贾大司马的相思情诗做起签名来了,雷兄有何心事啊?  [/quote]
呵呵,说起这个太监,明朝比起李唐可是大大地不如啊...    [/quote]
唐朝太监掌军,废立皇帝,确实霸道,不过某家说的是数量啊,这点还是明朝强些。

2006-2-8 07:41 弓骑步
[quote]原帖由[i]oblivion[/i]于2006-02-07, 19:05:38发表
明朝能打仗的文人还是很多的,而且文官领军制度也不一定差,明代中后期那些边将个个只会带着亲兵冲锋,哪里顾得上战阵,打仗还是要靠有军事经验军事知识的文官+边将,这样的制度最好 [/quote]
不是明朝武将差劲,而是明朝皇帝极度不信任武将。朱元璋说[color=blue]析文武为二途,自轻天下无全才矣[/color],这话漂亮之极,其实就是这老农民没度量罢了。也是,连徐达这等名将都赶紧弄死了,再选个徐达出来做甚。一直到明朝建立一百年后,才第一次试行武举,而且重弓马轻策论,打的就是选拔武夫的主意,又不殿试,寒了天下武人之心,怪不得武侠小说里面明朝不断有新门派出现,武人无计公战,只好勇于私斗了。
糟糕的是,被明朝皇帝允许带兵的文官不是个个都如袁崇焕,天生的军事家,更多的是杨镐同志那种书生,丧师失地,寻常不过。明朝卫所士兵又积弱得很,除了边镇军队,需要抗击游牧民族,尚富经验,内地几无可用之兵,纯属白养。要不是明朝皇帝运气不错,隔三差五地冒出来几个文官军事家,某家看明朝早就亡了。

2006-2-8 19:13 oblivion
要比数量李唐也比朱明NB啊,朱明出名的坏蛋数来数去就那么几个,王振、汪直、刘瑾、魏忠贤,李唐呢,从高力士、李辅国、仇士良、田令孜到刘季述、刘克明,可都是牛人啊

2006-2-8 19:23 oblivion
[quote]原帖由[i]弓骑步[/i]于2006-02-08, 7:41:35发表
不是明朝武将差劲,而是明朝皇帝极度不信任武将。朱元璋说[color=blue]析文武为二途,自轻天下无全才矣[/color],这话漂亮之极,其实就是这老农民没度量罢了。也是,连徐达这等名将都赶紧弄死了,再选个徐达出来做甚。一直到明朝建立一百年后,才第一次试行武举,而且重弓马轻策论,打的就是选拔武夫的主意,又不殿试,寒了天下武人之心,怪不得武侠小说里面明朝不断有新门派出现,武人无计公战,只好勇于私斗了。
糟糕的是,被明朝皇帝允许带兵的文官不是个个都如袁崇焕,天生的军事家,更多的是杨镐同志那种书生,丧师失地,寻常不过。明朝卫所士兵又积弱得很,除了边镇军队,需要抗击游牧民族,尚富经验,内地几无可用之兵,纯属白养。要不是明朝皇帝运气不错,隔三差五地冒出来几个文官军事家,某家看明朝早就亡了。 [/quote]
徐达的死关老朱什么事啊  
而且老朱杀大臣可是不分文武的,也不能他特别不信任武将,应该说自从儿子死了以后他谁都不相信了,除了自家人
明代的武功应该说还是很NB的,前期在各个方向都NB,中后期在北方不怎么样,在南线和东线可是NB得很,看看其他朝代,除了汉朝,守成期没一个比明朝做得更好了
卫所也是跟府兵学的,任何朝代守内地的兵都很垃圾,这个跟制度没什么关系,钱穆说得好,主要是因为明朝内地承平太久了
应该说重文轻武是世界历史的必然发展,现在世界各国都在发展文职人员带兵的制度,宋明发展出来的文官带兵制度现在看起来也不差劲,傅衣凌早就提出这是中国社会的早熟性决定的
明朝会打仗的文官还是超多的,于谦(大牛啊),王阳明(强中之强)、毛伯温(又是个大牛),熊庭弼、孙承宗、袁崇焕,悍将则也不少,只可惜明代中后期以后那些世袭的边将打仗只知道带着一帮很猛的亲兵冲到前头,所以有文官节制还是不错的

2006-2-8 19:48 悼红狐
[quote]原帖由[i]弓骑步[/i]于2006-02-07, 17:03:49发表
[quote]原帖由[i]实干司马[/i]于2004-10-16, 0:24:03发表
竟然还有人认为头号终极恶魔朱熹是圣贤!!!
俺们就算不BS他,怎么居然还没有女同胞的FQ出来动手?女权主义者现在躲哪里去了???      [/quote]
哈哈,还是第一次看见这个召唤。  某家倒不是女权主义者,只是实在厌恶朱熹。  他和董仲舒,前后辉映,两个败类罢了。 [/quote]
董朱两人的理论虽然过分,然做人还是不错的,特别是朱老夫子,古板点是,但骂起政府来还是过瘾的~~以古代标准叫他声圣人也不过~~~连康有为那厮都号称康圣人,真不爽~~

2006-2-9 08:50 弓骑步
[quote]原帖由[i]oblivion[/i]于2006-02-08, 19:23:52发表
[quote]原帖由[i]弓骑步[/i]于2006-02-08, 7:41:35发表
不是明朝武将差劲,而是明朝皇帝极度不信任武将。朱元璋说[color=blue]析文武为二途,自轻天下无全才矣[/color],这话漂亮之极,其实就是这老农民没度量罢了。也是,连徐达这等名将都赶紧弄死了,再选个徐达出来做甚。一直到明朝建立一百年后,才第一次试行武举,而且重弓马轻策论,打的就是选拔武夫的主意,又不殿试,寒了天下武人之心,怪不得武侠小说里面明朝不断有新门派出现,武人无计公战,只好勇于私斗了。
糟糕的是,被明朝皇帝允许带兵的文官不是个个都如袁崇焕,天生的军事家,更多的是杨镐同志那种书生,丧师失地,寻常不过。明朝卫所士兵又积弱得很,除了边镇军队,需要抗击游牧民族,尚富经验,内地几无可用之兵,纯属白养。要不是明朝皇帝运气不错,隔三差五地冒出来几个文官军事家,某家看明朝早就亡了。 [/quote]
徐达的死关老朱什么事啊  
而且老朱杀大臣可是不分文武的,也不能他特别不信任武将,应该说自从儿子死了以后他谁都不相信了,除了自家人
明代的武功应该说还是很NB的,前期在各个方向都NB,中后期在北方不怎么样,在南线和东线可是NB得很,看看其他朝代,除了汉朝,守成期没一个比明朝做得更好了
卫所也是跟府兵学的,任何朝代守内地的兵都很垃圾,这个跟制度没什么关系,钱穆说得好,主要是因为明朝内地承平太久了
应该说重文轻武是世界历史的必然发展,现在世界各国都在发展文职人员带兵的制度,宋明发展出来的文官带兵制度现在看起来也不差劲,傅衣凌早就提出这是中国社会的早熟性决定的
明朝会打仗的文官还是超多的,于谦(大牛啊),王阳明(强中之强)、毛伯温(又是个大牛),熊庭弼、孙承宗、袁崇焕,悍将则也不少,只可惜明代中后期以后那些世袭的边将打仗只知道带着一帮很猛的亲兵冲到前头,所以有文官节制还是不错的 [/quote]
赐徐达蒸鹅之说虽不见于正史,可是历来明史专家大多采信,怎么会没有关系?
明朝武功不错,不过是缺少强有力的对手,区区一个没落的蒙古达延汗,也迟迟解决不了,数次交兵,互有胜负,相比汉、唐两朝击破强悍的匈奴、突厥,直不可同日而语。某家也不是反对文官掌军,只是对明朝彻底蔑视武将抱持不满罢了,须知有军事才能的文官可不是一抓一把,终是少数。而且明朝武将不是不行,而是有本事的武将无出头之日,出头的都是朝廷精心挑选出来的一勇之夫。朝廷想要的就是没大脑的武夫,却又爱骂武将弱智,不是很滑稽吗?

2006-2-9 08:56 弓骑步
[quote]原帖由[i]oblivion[/i]于2006-02-08, 19:13:10发表
要比数量李唐也比朱明NB啊,朱明出名的坏蛋数来数去就那么几个,王振、汪直、刘瑾、魏忠贤,李唐呢,从高力士、李辅国、仇士良、田令孜到刘季述、刘克明,可都是牛人啊  [/quote]
怎么会只有几个呢,刘瑾那里就有八虎啊。  其他宦官,譬如冯保、梁芳、钱能、钱宁、曹吉祥、高起潜,难道不够著名?

2006-2-9 09:36 昨天
怎么都去比祸国的太监谁多了。
明朝我实在不想说什么,连个瓦刺都收拾不了,对付后金时又不果断,除了下了西洋好像也没什么贡献吧

2006-2-9 10:20 绝世天骄
[quote]原帖由[i]实干司马[/i]于2004-10-16, 0:24:03发表
竟然还有人认为头号终极恶魔朱熹是圣贤!!!
俺们就算不BS他,怎么居然还没有女同胞的FQ出来动手?女权主义者现在躲哪里去了???      [/quote]
中国儒家统治的真正建立就在这家伙的理学!理学害人啊!

2006-2-9 10:23 绝世天骄
[quote]原帖由[i]弓骑步[/i]于2006-02-09, 8:56:11发表
怎么会只有几个呢,刘瑾那里就有八虎啊。  其他宦官,譬如冯保、梁芳、钱能、钱宁、曹吉祥、高起潜,难道不够著名? [/quote]
著名是著名了,但是专权却差的远,因为在明朝皇帝的全力极大,是政府的唯一决策者,宦官的全力不过是皇帝给予的,明朝宦官无论得势时如何跋扈,可一旦被皇帝认为无用的时候,是可以被轻易除去的.这也是在明朝没有宦官废立皇帝的原因所在.

2006-2-9 11:24 oblivion
[quote]原帖由[i]弓骑步[/i]于2006-02-09, 8:50:32发表
[quote]原帖由[i]oblivion[/i]于2006-02-08, 19:23:52发表
[quote]原帖由[i]弓骑步[/i]于2006-02-08, 7:41:35发表
不是明朝武将差劲,而是明朝皇帝极度不信任武将。朱元璋说[color=blue]析文武为二途,自轻天下无全才矣[/color],这话漂亮之极,其实就是这老农民没度量罢了。也是,连徐达这等名将都赶紧弄死了,再选个徐达出来做甚。一直到明朝建立一百年后,才第一次试行武举,而且重弓马轻策论,打的就是选拔武夫的主意,又不殿试,寒了天下武人之心,怪不得武侠小说里面明朝不断有新门派出现,武人无计公战,只好勇于私斗了。
糟糕的是,被明朝皇帝允许带兵的文官不是个个都如袁崇焕,天生的军事家,更多的是杨镐同志那种书生,丧师失地,寻常不过。明朝卫所士兵又积弱得很,除了边镇军队,需要抗击游牧民族,尚富经验,内地几无可用之兵,纯属白养。要不是明朝皇帝运气不错,隔三差五地冒出来几个文官军事家,某家看明朝早就亡了。 [/quote]
徐达的死关老朱什么事啊  
而且老朱杀大臣可是不分文武的,也不能他特别不信任武将,应该说自从儿子死了以后他谁都不相信了,除了自家人
明代的武功应该说还是很NB的,前期在各个方向都NB,中后期在北方不怎么样,在南线和东线可是NB得很,看看其他朝代,除了汉朝,守成期没一个比明朝做得更好了
卫所也是跟府兵学的,任何朝代守内地的兵都很垃圾,这个跟制度没什么关系,钱穆说得好,主要是因为明朝内地承平太久了
应该说重文轻武是世界历史的必然发展,现在世界各国都在发展文职人员带兵的制度,宋明发展出来的文官带兵制度现在看起来也不差劲,傅衣凌早就提出这是中国社会的早熟性决定的
明朝会打仗的文官还是超多的,于谦(大牛啊),王阳明(强中之强)、毛伯温(又是个大牛),熊庭弼、孙承宗、袁崇焕,悍将则也不少,只可惜明代中后期以后那些世袭的边将打仗只知道带着一帮很猛的亲兵冲到前头,所以有文官节制还是不错的 [/quote]
赐徐达蒸鹅之说虽不见于正史,可是历来明史专家大多采信,怎么会没有关系?
明朝武功不错,不过是缺少强有力的对手,区区一个没落的蒙古达延汗,也迟迟解决不了,数次交兵,互有胜负,相比汉、唐两朝击破强悍的匈奴、突厥,直不可同日而语。某家也不是反对文官掌军,只是对明朝彻底蔑视武将抱持不满罢了,须知有军事才能的文官可不是一抓一把,终是少数。而且明朝武将不是不行,而是有本事的武将无出头之日,出头的都是朝廷精心挑选出来的一勇之夫。朝廷想要的就是没大脑的武夫,却又爱骂武将弱智,不是很滑稽吗? [/quote]
赐徐达蒸鹅一事从药理上就说不过去,《本草》里面可有说过“鹅克疮”?严谨的明史家在著作里引用这个故事的我只看到过傅衣凌《明史新编》,吴晗的《朱元璋传》里面也坚持这个说法,但是要知道吴晗写《朱》的本意就是讽刺蒋介石,二稿时甚至把“流浪汉”都改成“小流氓”,尽力采用能表现老朱残暴的资料也是正常。从《明史》《实录》上来看,徐达就是正常病死的,总不能因为老朱杀了蓝玉就认为老朱残暴到连徐达都要杀掉吧,徐达死的时候老朱还没对武将系动手呢
小王子屡次入寇那是明代中期的事了,太祖成祖直到土木之变前夕那八十年来年里明朝不都是见谁灭谁的?汉代是出名的以强灭国的朝代,俺们不敢比,拿唐朝出来对比倒有信心,高宗朝以后对吐蕃的战绩比之明朝对鞑靼和瓦剌的如何?天宝以后对南诏的战绩比之明朝对后金的又如何?明朝在西南和东方的战绩一直不错,哪怕是北方和东北战线上在隆万年间还出了戚继光李成梁这样武功赫赫的边将,说明朝武功赫赫一点不为过。蒙古分裂不假,唐朝面对的突厥难道没有被隋朝玩得分裂?而且看看鞑靼和瓦剌入寇时的规模,动不动就是数万十几万骑来犯,可看不出有什么衰落的
老兄认为明朝有头脑的武将无出头之日,还请拿点资料出来证明为好。反正就我所看的史料来说,明朝有头脑的武将一点不少,的确有不少缺大脑的悍将,但是和别的朝代比起来看不出有故意为之的迹象啊

2006-2-9 12:01 oblivion
[quote]原帖由[i]弓骑步[/i]于2006-02-09, 8:56:11发表
怎么会只有几个呢,刘瑾那里就有八虎啊。  其他宦官,譬如冯保、梁芳、钱能、钱宁、曹吉祥、高起潜,难道不够著名? [/quote]
“八虎”那种级别的都要算,无非一群马仔而已,何况刘谨最后还就是被八虎之一的张永干翻的,张永可算是比较明白的一类了   魏公公还有什么十孩儿四十孙之类的,这种级别的算起来只怕数到明天也数不完了
冯保也就等于一高力士了,威望很大,有些贪赃枉法的事,但是大坏事没怎么干。梁芳花内帑血拼,看起来挺牛,但是没什么权力。曹吉祥这种更拿不上台面了,曹吉祥起来造反,结果能影响的不过他家边上那一片,带的还都是历年来他自己招募的私兵,这种家伙比起唐朝那些动不动封大将军大都督甚至当宰相的宦官祖宗来实在是未够班啊
唐朝一流权阉(至少能挟持皇帝的)有李辅国、刘季述、田令孜、仇士良、王守澄,个个都是牛人,身居高位不算,还有能把皇帝关起来的,能冲进宫在皇帝身边把皇后捉走的,能宰了皇帝换个新的,有被皇帝称为“父”的...... 高力士刘克明鱼朝恩窦文场霍仙鸣程元振这样的俺就厚道点不列上去了
明代一流权阉(挟持皇帝那是没门了,但起码也得呼风唤雨祸乱朝纲)有王振、汪直、刘谨、魏忠贤,这些家伙无非是皇权的附生物,魏忠贤那么大的权力,崇祯刚登基一句话就把他发到凤阳去守祖坟了,刘谨号称立皇帝,结果武宗和张永杨一清喝了几杯小酒就把他下狱千刀万剐了,所以说白了还是唐朝的宦官比较nb些,明朝宦祸厉害是厉害,比起唐朝还是稍逊色些

2006-2-9 19:14 弓骑步
[quote]原帖由[i]oblivion[/i]于2006-02-09, 12:01:42发表
“八虎”那种级别的都要算,无非一群马仔而已,何况刘谨最后还就是被八虎之一的张永干翻的,张永可算是比较明白的一类了   魏公公还有什么十孩儿四十孙之类的,这种级别的算起来只怕数到明天也数不完了
冯保也就等于一高力士了,威望很大,有些贪赃枉法的事,但是大坏事没怎么干。梁芳花内帑血拼,看起来挺牛,但是没什么权力。曹吉祥这种更拿不上台面了,曹吉祥起来造反,结果能影响的不过他家边上那一片,带的还都是历年来他自己招募的私兵,这种家伙比起唐朝那些动不动封大将军大都督甚至当宰相的宦官祖宗来实在是未够班啊
唐朝一流权阉(至少能挟持皇帝的)有李辅国、刘季述、田令孜、仇士良、王守澄,个个都是牛人,身居高位不算,还有能把皇帝关起来的,能冲进宫在皇帝身边把皇后捉走的,能宰了皇帝换个新的,有被皇帝称为“父”的...... 高力士刘克明鱼朝恩窦文场霍仙鸣程元振这样的俺就厚道点不列上去了
明代一流权阉(挟持皇帝那是没门了,但起码也得呼风唤雨祸乱朝纲)有王振、汪直、刘谨、魏忠贤,这些家伙无非是皇权的附生物,魏忠贤那么大的权力,崇祯刚登基一句话就把他发到凤阳去守祖坟了,刘谨号称立皇帝,结果武宗和张永杨一清喝了几杯小酒就把他下狱千刀万剐了,所以说白了还是唐朝的宦官比较nb些,明朝宦祸厉害是厉害,比起唐朝还是稍逊色些 [/quote]
老兄怎么说着说着又扯到权势上去了,某家一直明言比的是著名宦官的数量,比权势明朝宦官先天不足,本来就没意义。八虎那是某家说笑罢了,可是其中确有张永、谷大用两个名气颇大,起码不比窦文场、霍仙鸣小。这样说不方便,直接两朝宦官列阵对垒好了。
唐朝宦官名气大的先数高力士,虽然权势远不及后辈,但是名气绝对第一。把持国柄则自李辅国始,其后是取而代之、祸乱朝纲的程元振、鱼朝恩,窦文场、霍仙鸣两个,说实话,地位不低,名气实在一般,接着是破坏了王叔文改革的俱文珍,再就是第一个弑君的王守澄,刘克明不过在王守澄眼皮子底下蹦跶了那么一次,论名气不大够格,然后是六朝老阉仇士良、僖宗呼之阿父的田令孜,最后是杨复恭、刘季述、韩全诲几个。满打满算,大概是11个。
明朝第一个是三宝太监郑和,权势不值一提,名气绝对一流,接着是土木堡之变的祸首王振、夺门之变的功臣曹吉祥,再就是西厂总管汪直、万贵妃的心腹梁芳、镇守云南的钱能,然后是正德前期的刘瑾、正德后期的钱宁,下来是万历的大伴冯保、九千岁魏忠贤,最后是殉死煤山的王承恩。这就11个了,张永、谷大用、高起潜,还有那帮子矿监税使都不算,唐朝的数量总是略逊明朝罢。

2006-2-9 19:27 忆洛
明朝早晚也要亡,晚死不如早死,不亡只能加重百姓负担

2006-2-9 20:04 小海
[quote]原帖由[i]忆洛[/i]于2006-02-09, 19:27:49发表
明朝早晚也要亡,晚死不如早死,不亡只能加重百姓负担 [/quote]
说的好.

2006-2-9 20:13 弓骑步
[quote]原帖由[i]oblivion[/i]于2006-02-09, 11:24:18发表
[quote]原帖由[i]弓骑步[/i]于2006-02-09, 8:50:32发表
[quote]原帖由[i]oblivion[/i]于2006-02-08, 19:23:52发表
[quote]原帖由[i]弓骑步[/i]于2006-02-08, 7:41:35发表
不是明朝武将差劲,而是明朝皇帝极度不信任武将。朱元璋说[color=blue]析文武为二途,自轻天下无全才矣[/color],这话漂亮之极,其实就是这老农民没度量罢了。也是,连徐达这等名将都赶紧弄死了,再选个徐达出来做甚。一直到明朝建立一百年后,才第一次试行武举,而且重弓马轻策论,打的就是选拔武夫的主意,又不殿试,寒了天下武人之心,怪不得武侠小说里面明朝不断有新门派出现,武人无计公战,只好勇于私斗了。
糟糕的是,被明朝皇帝允许带兵的文官不是个个都如袁崇焕,天生的军事家,更多的是杨镐同志那种书生,丧师失地,寻常不过。明朝卫所士兵又积弱得很,除了边镇军队,需要抗击游牧民族,尚富经验,内地几无可用之兵,纯属白养。要不是明朝皇帝运气不错,隔三差五地冒出来几个文官军事家,某家看明朝早就亡了。 [/quote]
徐达的死关老朱什么事啊  
而且老朱杀大臣可是不分文武的,也不能他特别不信任武将,应该说自从儿子死了以后他谁都不相信了,除了自家人
明代的武功应该说还是很NB的,前期在各个方向都NB,中后期在北方不怎么样,在南线和东线可是NB得很,看看其他朝代,除了汉朝,守成期没一个比明朝做得更好了
卫所也是跟府兵学的,任何朝代守内地的兵都很垃圾,这个跟制度没什么关系,钱穆说得好,主要是因为明朝内地承平太久了
应该说重文轻武是世界历史的必然发展,现在世界各国都在发展文职人员带兵的制度,宋明发展出来的文官带兵制度现在看起来也不差劲,傅衣凌早就提出这是中国社会的早熟性决定的
明朝会打仗的文官还是超多的,于谦(大牛啊),王阳明(强中之强)、毛伯温(又是个大牛),熊庭弼、孙承宗、袁崇焕,悍将则也不少,只可惜明代中后期以后那些世袭的边将打仗只知道带着一帮很猛的亲兵冲到前头,所以有文官节制还是不错的 [/quote]
赐徐达蒸鹅之说虽不见于正史,可是历来明史专家大多采信,怎么会没有关系?
明朝武功不错,不过是缺少强有力的对手,区区一个没落的蒙古达延汗,也迟迟解决不了,数次交兵,互有胜负,相比汉、唐两朝击破强悍的匈奴、突厥,直不可同日而语。某家也不是反对文官掌军,只是对明朝彻底蔑视武将抱持不满罢了,须知有军事才能的文官可不是一抓一把,终是少数。而且明朝武将不是不行,而是有本事的武将无出头之日,出头的都是朝廷精心挑选出来的一勇之夫。朝廷想要的就是没大脑的武夫,却又爱骂武将弱智,不是很滑稽吗? [/quote]
赐徐达蒸鹅一事从药理上就说不过去,《本草》里面可有说过“鹅克疮”?严谨的明史家在著作里引用这个故事的我只看到过傅衣凌《明史新编》,吴晗的《朱元璋传》里面也坚持这个说法,但是要知道吴晗写《朱》的本意就是讽刺蒋介石,二稿时甚至把“流浪汉”都改成“小流氓”,尽力采用能表现老朱残暴的资料也是正常。从《明史》《实录》上来看,徐达就是正常病死的,总不能因为老朱杀了蓝玉就认为老朱残暴到连徐达都要杀掉吧,徐达死的时候老朱还没对武将系动手呢
小王子屡次入寇那是明代中期的事了,太祖成祖直到土木之变前夕那八十年来年里明朝不都是见谁灭谁的?汉代是出名的以强灭国的朝代,俺们不敢比,拿唐朝出来对比倒有信心,高宗朝以后对吐蕃的战绩比之明朝对鞑靼和瓦剌的如何?天宝以后对南诏的战绩比之明朝对后金的又如何?明朝在西南和东方的战绩一直不错,哪怕是北方和东北战线上在隆万年间还出了戚继光李成梁这样武功赫赫的边将,说明朝武功赫赫一点不为过。蒙古分裂不假,唐朝面对的突厥难道没有被隋朝玩得分裂?而且看看鞑靼和瓦剌入寇时的规模,动不动就是数万十几万骑来犯,可看不出有什么衰落的
老兄认为明朝有头脑的武将无出头之日,还请拿点资料出来证明为好。反正就我所看的史料来说,明朝有头脑的武将一点不少,的确有不少缺大脑的悍将,但是和别的朝代比起来看不出有故意为之的迹象啊  [/quote]
赐蒸鹅原来就只是暗示徐达,哪里需要药理佐证了?兄言吴晗仅仅为了讽刺蒋介石就咬定朱元璋杀徐达,某家不以为老先生会如此儿戏。且看,蓝玉死后,王弼对傅友德说[color=blue]帝晚岁峻诛杀,我辈几无噍类矣[/color],难道也是吴晗瞎猜?事实是,王弼很快赐死,接着是傅友德、冯胜等人,几乎一个不留,这些都是明史直言的诛戮,就不多说了。回到徐达,中山王死于洪武十八年,两年前李文忠便中毒暴毙,朱元璋杀遵旨护理医药的华中灭口,怎么能说尚未对武将动手呢?
说明朝武功不错,某家同意,却不觉得超越了唐朝。西南,明朝八十万大军征服安南,终于弃守,实在看不出什么光彩来,何况安南小国,焉比强邻吐蕃?东方,被倭寇欺负了恁久,才靠戚继光、俞大猷这些名将挽回了些面子。北方,永乐帝五次北伐,筹划不密,每次没有消灭蒙古的主力,就被迫粮尽退兵,的确极大地削弱了蒙古,却也严重地消耗了国力,从此无力再发动大规模的进攻,被迫转为防御,就此开始了被也先、达延汗、俺答汗等蒙古残部肆意劫掠的噩梦。东北,面对后金,明朝军队也一直是防御多于进攻,双方互有胜负,没有占到什么大的便宜。任何一处战场,明朝都可以说是应付裕如,然而鲜有大胜,怎么好说武功赫赫?
明朝有头脑的武将的确是有,可是又有几个?朝廷的宗旨就是选拔武夫,这须不是某家胡说。[color=blue]创举廷试比拟文科一节,亦是鼓舞将材之意,但武科重在弓马而兼取其策论,原与文科不同,若比例廷试则习记闻而疏弓马者得以争先,似于设武科选将才之真意未协。况祖制武科不廷试,应遵往例为便[/color]。这段话是什么意思?说明白些,就是你们武将勤练弓马即可,不用博学记闻那么麻烦了,打压武将的意思再明显不过。这个用不用再和唐朝的名将比较一番?

2006-2-10 08:20 oblivion
老兄啊,李文忠和徐达在正史上都是记载为自然病死的(《明太祖实录》《明史》都是这么记载的),说两人是被朱元璋毒死或者逼死,这些都是些推理猜测罢了,至少我是不相信的,不然“火烧独角楼”也能成为事实了?朱元璋对武将正式动手就是蓝玉案开始的,吴老的《朱元璋传》最初的潜台词是讽刺花生米从小流氓混到皇帝,后来没想到歪打正着触到我朝太祖的心病,文革里被打倒在地踩上一万只脚,只怕是吴老当初根本没想到的
宣德弃守安南,说到底不是军事的失误,而是政治的失误。一来安南民族国家已经逐渐成型,二来明廷没有派张辅坐镇安南,这两点加起来是最终弃守的根本原因。不过既然说到安南,那么李唐在西南还有个南诏,比之又如何?
太祖八伐北元最终引起北元内乱分裂成鞑靼和瓦剌;成祖五伐蒙古头三次的斩获可不小,最后打得蒙古听说成祖出塞就北遁不敢与之敌,只可惜后来仁宣二帝比较内敛,虽也有不错的文治武功,但再无成祖的开拓心和大气魄。要说消耗国力,汉孝武伐匈奴不也是“海内虚耗 户口减半”?而且孝武身后汉朝一样年年与匈奴和亲,直到东汉才解决掉匈奴问题,也未必比明朝后来的隆庆封贡强到哪去。再拿李唐对吐蕃的战绩出来比对一下,恩,个人觉得明朝对蒙古的战绩还是强过李唐对吐蕃的,老兄以为如何?
在东面,戚继光对倭寇的战绩足够称大胜了,还有万历朝的援朝之役、李成梁在辽东坐镇的那三十年、戚继光谭纶李成梁对蒙古的防守反击最终促成隆庆封贡,放在任何一个朝代的守成期都能算上“武功赫赫”了,唐代自天宝年后可还有过类似初年那样的对外大胜?
在南面,征播征倮倮之类的内战就不说了,郑和下西洋时剿灭陈祖义攻破锡兰山设旧港布政使司这样比较早的武功也不说了,只说中后期的几桩有点分量的:嘉靖十四年毛伯温十四万大军叩关逼降安南,改国王莫登庸为二品都指挥使;万历中刘铤征缅甸直趋敌巢阿瓦,收复三宣六慰大部,重封缅甸宣慰使司,要知道那时候正是东吁王朝刚强盛起来的时候,后来乾隆去征缅甸就吃了瘪,在小猛育把一等公明瑞折了,老官屯之战又被打得大败,只能狼狈而逃
整体来说,守成期的明朝的武功摆在其他朝代类似时段来看还是很不错的,而太祖、成祖两朝五十年间对外的开拓也是很辉煌的,前后加权一下,个人觉得比李唐不会差
老兄列出来那段关于武将的话,是小弟无知了,在这里谢谢老兄提供的资料

2006-2-10 09:26 弓骑步
[quote]原帖由[i]oblivion[/i]于2006-02-10, 8:20:36发表
老兄啊,李文忠和徐达在正史上都是记载为自然病死的(《明太祖实录》《明史》都是这么记载的),说两人是被朱元璋毒死或者逼死,这些都是些推理猜测罢了,至少我是不相信的,不然“火烧独角楼”也能成为事实了?朱元璋对武将正式动手就是蓝玉案开始的,吴老的《朱元璋传》最初的潜台词是讽刺花生米从小流氓混到皇帝,后来没想到歪打正着触到我朝太祖的心病,文革里被打倒在地踩上一万只脚,只怕是吴老当初根本没想到的
宣德弃守安南,说到底不是军事的失误,而是政治的失误。一来安南民族国家已经逐渐成型,二来明廷没有派张辅坐镇安南,这两点加起来是最终弃守的根本原因。不过既然说到安南,那么李唐在西南还有个南诏,比之又如何?
太祖八伐北元最终引起北元内乱分裂成鞑靼和瓦剌;成祖五伐蒙古头三次的斩获可不小,最后打得蒙古听说成祖出塞就北遁不敢与之敌,只可惜后来仁宣二帝比较内敛,虽也有不错的文治武功,但再无成祖的开拓心和大气魄。要说消耗国力,汉孝武伐匈奴不也是“海内虚耗 户口减半”?而且孝武身后汉朝一样年年与匈奴和亲,直到东汉才解决掉匈奴问题,也未必比明朝后来的隆庆封贡强到哪去。再拿李唐对吐蕃的战绩出来比对一下,恩,个人觉得明朝对蒙古的战绩还是强过李唐对吐蕃的,老兄以为如何?
在东面,戚继光对倭寇的战绩足够称大胜了,还有万历朝的援朝之役、李成梁在辽东坐镇的那三十年、戚继光谭纶李成梁对蒙古的防守反击最终促成隆庆封贡,放在任何一个朝代的守成期都能算上“武功赫赫”了,唐代自天宝年后可还有过类似初年那样的对外大胜?
在南面,征播征倮倮之类的内战就不说了,郑和下西洋时剿灭陈祖义攻破锡兰山设旧港布政使司这样比较早的武功也不说了,只说中后期的几桩有点分量的:嘉靖十四年毛伯温十四万大军叩关逼降安南,改国王莫登庸为二品都指挥使;万历中刘铤征缅甸直趋敌巢阿瓦,收复三宣六慰大部,重封缅甸宣慰使司,要知道那时候正是东吁王朝刚强盛起来的时候,后来乾隆去征缅甸就吃了瘪,在小猛育把一等公明瑞折了,老官屯之战又被打得大败,只能狼狈而逃
整体来说,守成期的明朝的武功摆在其他朝代类似时段来看还是很不错的,而太祖、成祖两朝五十年间对外的开拓也是很辉煌的,前后加权一下,个人觉得比李唐不会差
老兄列出来那段关于武将的话,是小弟无知了,在这里谢谢老兄提供的资料  [/quote]
徐达在正史上是没说什么,李文忠某家看可就不那么清白了。[color=blue]家故多客,尝以客言,劝帝少诛戮,又谏帝征日本,及言宦者过盛,非天子不近刑人之义。以是积忤旨,不免谴责。十六年冬遂得疾。帝亲临视,使淮安侯华中护医药。明年三月卒,年四十六。帝疑中毒之,贬中爵,放其家属于建昌卫,诸医并妻子皆斩。[/color]这段颇可玩味。其实某家也不算疑心重的了,还有说常遇春之死也有疑点的呢,笑。
看了老兄所举,细想一会,唐朝和明朝究竟武功孰胜,确很难说,前言收回。某家不大喜欢明朝,或者潜意识有些小瞧了他们罢。

2006-2-10 09:46 弓骑步
[quote]原帖由[i]oblivion[/i]于2006-02-10, 8:20:36发表
太祖八伐北元最终引起北元内乱分裂成鞑靼和瓦剌;成祖五伐蒙古头三次的斩获可不小,最后打得蒙古听说成祖出塞就北遁不敢与之敌,只可惜后来仁宣二帝比较内敛,虽也有不错的文治武功,但再无成祖的开拓心和大气魄。要说消耗国力,汉孝武伐匈奴不也是“海内虚耗 户口减半”?而且孝武身后汉朝一样年年与匈奴和亲,直到东汉才解决掉匈奴问题,也未必比明朝后来的隆庆封贡强到哪去。再拿李唐对吐蕃的战绩出来比对一下,恩,个人觉得明朝对蒙古的战绩还是强过李唐对吐蕃的,老兄以为如何? [/quote]
不谈那些,再来说几句永乐。明朝的武功相对集中于洪武、永乐年间,这也是必然的现象,开国名将、百战雄兵尚在,武风未衰。洪武的武功的确很好,连某家这个讨厌明朝的人也没有异议,感觉永乐的武功则嫌有些名大于实。
永乐还是燕王时,讨服乃儿不花,树了不小的威名,实质上不算什么大成就。后来做了皇帝,两大武功,一则五次北伐蒙古。其间颇能玩弄政治手腕,分化蒙古诸部,效果显著,军事才能却不见长,始终谨慎有余,不敢将大军展开,前两次都胜了,却未伤蒙古元气,后三次直接就没看见蒙古骑兵的影子,来了趟草原一月游,抢了人家几只羊罢了。个人觉得,可能是老了,也尊贵了,不复年轻时候的锐气。而且,说实话,北伐的最大成就是使得瓦剌强大起来了,遗祸子孙。  总的来说,永乐五次北伐对蒙古的打击远不如他老爸那八次严重。二则灭亡安南。八十万大军压境,打这么一个小国,《明史》都没怎么好意思提。联想到靖难时,永乐屡败于盛庸、平安之手,不过是欺负白痴李景隆罢了,他的真实水准值得怀疑。孝宽兄作《百将传》时似乎额外提到了永乐,颇为称许,某家这里不以为然。

2006-2-10 10:47 吴元叹
[quote]原帖由[i]oblivion[/i]于2006-02-08, 19:23:52发表
[quote]原帖由[i]弓骑步[/i]于2006-02-08, 7:41:35发表
不是明朝武将差劲,而是明朝皇帝极度不信任武将。朱元璋说[color=blue]析文武为二途,自轻天下无全才矣[/color],这话漂亮之极,其实就是这老农民没度量罢了。也是,连徐达这等名将都赶紧弄死了,再选个徐达出来做甚。一直到明朝建立一百年后,才第一次试行武举,而且重弓马轻策论,打的就是选拔武夫的主意,又不殿试,寒了天下武人之心,怪不得武侠小说里面明朝不断有新门派出现,武人无计公战,只好勇于私斗了。
糟糕的是,被明朝皇帝允许带兵的文官不是个个都如袁崇焕,天生的军事家,更多的是杨镐同志那种书生,丧师失地,寻常不过。明朝卫所士兵又积弱得很,除了边镇军队,需要抗击游牧民族,尚富经验,内地几无可用之兵,纯属白养。要不是明朝皇帝运气不错,隔三差五地冒出来几个文官军事家,某家看明朝早就亡了。 [/quote]
徐达的死关老朱什么事啊  
而且老朱杀大臣可是不分文武的,也不能他特别不信任武将,应该说自从儿子死了以后他谁都不相信了,除了自家人
明代的武功应该说还是很NB的,前期在各个方向都NB,中后期在北方不怎么样,在南线和东线可是NB得很,看看其他朝代,除了汉朝,守成期没一个比明朝做得更好了
卫所也是跟府兵学的,任何朝代守内地的兵都很垃圾,这个跟制度没什么关系,钱穆说得好,主要是因为明朝内地承平太久了
应该说重文轻武是世界历史的必然发展,现在世界各国都在发展文职人员带兵的制度,宋明发展出来的文官带兵制度现在看起来也不差劲,傅衣凌早就提出这是中国社会的早熟性决定的
明朝会打仗的文官还是超多的,于谦(大牛啊),王阳明(强中之强)、毛伯温(又是个大牛),熊庭弼、孙承宗、袁崇焕,悍将则也不少,只可惜明代中后期以后那些世袭的边将打仗只知道带着一帮很猛的亲兵冲到前头,所以有文官节制还是不错的 [/quote]
恕在下孤陋寡闻,实看不出毛伯温如何比袁熊孙更牛
其实真说起来,洪同志的水平也不差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袁崇焕与明朝之亡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