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10 17:22
乌鹊南飞3
自学中医应该看哪些书?
以前看过《黄帝内经》,感觉里面没有系统的讲经络的原理,讲了很多气候与疾病的关系,实用性不是很强。《伤寒杂病论》和《千金方》里面主要是药方,哪药入哪脉也没说,经验性太重。虽然《伤寒》有讲脉象,但具体脉象如何分别自学有点困难;《本草纲目》完全是药典,不知道如何使用。想问下有没有系统点的,由浅入深的那种书籍自学?
2017-10-10 17:49
李元芳
买本《濒湖脉学》看看
2017-10-10 19:31
KYOKO
半部《本草纲目》治天下。。病人:hz1027:
2017-10-11 11:42
乌鹊南飞3
回复 #2 李元芳 的帖子
谢谢~已下载,脉象分类说的很细
2017-10-12 20:23
乌鹊南飞3
顶一下
2017-10-12 20:43
hhp19910906
回复 #4 乌鹊南飞3 的帖子
频湖脉诀的实用性不是太大,看里面的病证分类就行,熟读即可,就是从“一脉一形,各有主病,数脉相兼,则见诸病”开始,一直到四言决结束,七言决看看就行,不需要下太多精力。《内经》里面的东西太多了,你自己看一开始肯定看不到那些深层和暗含的东西,一本内经是不知道多少人把自己的毕生经验写成那么几篇,然后被人编辑到一起,说白了任何人也只能研究里面的九牛一毛,因为你再厉害也不会超过那么多人的一辈子。当然那么多人水平肯定参差不齐,所以也有一些篇章不靠谱,这个就需要自己凭着学识来鉴别,我给你透露个福利,《灵枢》里有一个彩蛋,那是中医最精华的东西,自己慢慢找。
内经的学法就是根据书里的内容不断归纳,不仅要正着看,还要反着看,更需要从字缝往外看,说白了多一些逆向思维,“冬伤于寒,春必病温”这话怎么理解,怎么理解就直接影响你的治疗思路,也直接影响病号的死活,治错了的方向,是会出人命的,这句话的答案下面告诉你
药,一看功效,二看主治。归经这玩意纯粹是点缀,年三十的凉菜——有他过年,没他也过年。我用药就从来不考虑归经,只看功效,药书现存的当中,首选《神农本草经》虽然《本经》(神农本草经简称本草经或者本经)和《本草纲目》都是只有主治没有功效,但《本经》同样是几千年对药的总结,那么多人证实好用的东西,要是唯独你用不好,那肯定是你的问题,例如有的病有的方子,辩证之后略加调整,完全可以治一个好一个,难得是你能不能找到这个方子的主治方向,找对了,治一个好一个,找错了,治一个死一个
《伤寒》教你的不是药,而是用药,教的是组方原则,但仲圣写的太隐晦,这和当时的大环境有关,《伤寒论·序》(医圣的自序)里已经说明了,想知道我再单独说,这里先不说了,《伤寒》最难得就是医理,几乎一字不提,就是要你自己从蛛丝马迹里找,医圣的用意同上,所以你更该关心,这个医理被破译了么?破译是肯定的,但从东汉末一直到民国才被系统的破译,具体的下面说
《千金》有方有药,但适合学有小成的人看,未成之前不建议看,略有困难
我的推荐下个帖子说,一个帖子回完篇幅太长
2017-10-12 21:47
hhp19910906
接上,对于中医,我首推李可老先生,他打破中医几百年常规,用别的医生望而生畏的重剂猛药治奇难急危重证,他向来是用中医治疗那些急症,都是心衰,阑尾炎,胰腺炎这些西医院里需要送急救室的急病,李老创建的灵石县中医院的急救室里都是中医治病(上面挑头,他负责具体实施),说这些是因为我就是从李老的书开始,一步步的发展。最主要的是李老的全部学识都已经在书里全部公开,也就是他有什么疗效,你完全可以达到和他一样,甚至可以说至少要和他一样,完全应该超过他。
李老早期的东西在《李可老中医急危重证疑难病经验专辑》里,所载的二十多个自创的方子,都有非常好的疗效,只看你能不能把这些学透,但他自己也说过,晚年回过头来看《经验专辑》也有一些错误,我建议先看这本书,首选确定中医是可以治病的,而不仅仅是各级医院里那只能给西医打下手的马仔,看上几遍,你自己对很多病的认知就会自然而然的清楚的多,甚至有的病你自己心里就会有底气“我可以轻松治愈”,但小卫你因为基础基本上没有,所以一开始有点困难,所以不必要完全理解,可以囫囵吞枣,然后慢慢消化,第一次我建议看1~2遍就行,然后看其他的书,之后再回头重新品味
《李可临证要旨1》是李老的学生孙其新先生把《经验专辑》进行归纳总结,既可以拿来当工具书也可以拿来提升对《经验专辑》的理解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李可校订版),这本书目前有好几个出版的版本,但精于临床的人校订的更可靠,作者彭子益是至今为止对《伤寒》理解最深的一位,前面说的“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和《伤寒》的破译,就是说的这本书,看这本书唯独需要把你之前所知道的一切都要忘掉,包括你自己是谁,因为这本书里面的很多概念都是和一般认为的不一样,所以要排除些先入为主,至于为什么不一样,就和“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一样,好多都是讹传,为什么一直说这句话,因为这句话直接产生了后世的温病学派,一个在理论上错的很离谱的分支,这个分支的东西,等着以后这些都学的差不多了,找本本科的《中医基础理论》看看就知道错的有多远了,至于为什么《圆运动》的是对的,温病学派是错的,书里有详细清晰严谨的论证,只要理解能力正常的人都能看得懂,没有任何难度
《李可临证要旨2》是孙其新先生李老去世后对李老晚年的经验的总结,有许多新思路,值得细看
其余李可相关的书,除了齐玉茹写的《李可学步实验录》外其他的都有参考价值,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如果不确定可以再私聊问我,这些书我都买了,可以给一些建议
脉诊我建议从《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入手,以《圆运动》的脉法为主,适当参考其他的,这个文字教学有些困难,面聊最好,有些东西表情,眼神甚至语气这些文字没法描述的东西对于理解帮助更大,鉴于论坛里可能性不大,但可以进行入门指导,等着后面再说
再说一条,为什么中医这么熊,李时珍曾经想当然的一句话“古之一两为今之一钱”,让中药的用量变成了十分之一,而且《本草纲目》里载药1892味,载方上千首,但绝大多数都是有药无量,药量为中医不传之秘,从各味药的用量里可以看出一张方子里各药的地位以及用法等等许多方面,李时珍因为自己弄不懂用量,所以只能不写,佐证就是李时珍的出发点同样是想尽可能多的收集并公开能治病的这些东西,所以不存在藏私的问题,而他收集到的方子不会那么大比例的无量,他的习惯如果付不起药费,可以用知道的方子(包括土方、偏方、验方)来抵药钱,所以很多病号给他的一定是尽可能全的方子,但书里无量的方子极多,多到让人不得不生疑。因为李时珍不精通药量,但在当时他的疗效又很不错,虽然有可能没太多疑难杂症或者重病,或者有他仅是治愈当中一小部分,但因为别人连这一小部分都做不到,所以普遍认为李时珍医术高,所以从李时珍之后都遵从他的“今之一钱”,单位变成十分之一,实际用量因为历代不同,但也小了很多倍,所以中医就慢慢变成了慢郎中,曾经的起死回生,覆杯而愈就成了传说了。现在的规定是《伤寒》的一两是3g,但好像小卫你知道,柯雪凡教授发掘的灵帝朝的大司农铜权证实一两应该是15.625g,这不仅仅是差了十几克,《伤寒》里有的方子有的药用到半斤,十六两一斤,也就是说,3*8=24g,15.625*8=125g,你比《伤寒》的零头还少1克,就这用量,还想治病?也就是白日做梦了。那既然知道真正的用量,那为什么不敢用,现在主流的观念是西医治死了那是该死,中医治死了要吃官司,所以明哲保身,宁可治不好,也不能被赖上,治不好可以推给西医,被赖上不仅丢了铁饭碗,说不定还要坐牢,而且药典对中药的规定用量又那么小,所以就成了西医的马仔了。这个用量的佐证不仅有柯雪凡教授的相关研究,中科院的仝小林先生也著有《重剂起沉疴》,但不建议初学时看,学有所成再看最好
2017-10-12 21:57
乌鹊南飞3
我想先问一下,某味药入哪一脉哪本书有说?
2017-10-12 22:08
hhp19910906
再说点行内的常识性的东西,我始终再说《伤寒》而不是《伤寒论》或《伤寒杂病论》,仲景所写的是《伤寒杂病论》,但因为乱世,特别是战乱,所以成书不久就散落遗失,后来晋朝太医院的太医令王叔和,他知道《伤寒杂病论》是好书,所以下令在民间收集,然后重新编纂,但最后只收集到了伤寒的部分,没收集到杂病的部分,所以他收集的部分就定名《伤寒论》,后来宋朝孙奇、林亿、高保衡等人在重订《伤寒论》的时候发现宫里的藏书里杂病部分,然后就把杂病部分单独编一本书,叫《金匮要略》,但民间一直也有杂病部分的流传,隋朝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里就有部分杂病的引用是宋版《金匮要略》里没有的,唯独我记不清当代出版的《金匮要略》里加没加这些民间传下来的部分。而我说的《伤寒》是《伤寒杂病论》的简称,仅仅是我的个人习惯
从传成上说,王叔和是收集《伤寒》的功臣,但他妄加序,误解《内经》的“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把整个《伤寒》的理论搞了一个大乱,同时遗祸后世
还有一点轶事,据说仲圣的《伤寒杂病论》里是有对脉学的论述的,但王叔和把这一些单独拿出来,加上一点他自己的见解和经验,编成了《脉经》,这个说法是近些年有人提出来的,目前无任何确凿证据
仲景因正史无载,所以普遍认为没做过长沙太守,而长沙太守的墓碑据考古学根据风化程度考证,是明代所刻
2017-10-12 22:10
hhp19910906
回复 #8 乌鹊南飞3 的帖子
这个说法是金元时期开始的,金元四大家的书可能有,我没看过,不确定,真要想看的话,买一本《中药学》的课本就行了,各版教材都有这个,市面上还销售的就行,但我对课本的态度向来是呵呵的,参考而已
PS:药是归经,不是入脉,经是经络,以十二正经为主,和脉没有直接关系,你要非说脉也是经气,我也不否认,但归经向来是说某药入肺经或者手太阴肺经,没有说脉的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hhp19910906 于 2017-10-12 22:13 编辑 [/i]][/color]
2017-10-12 22:19
乌鹊南飞3
回复 #10 hhp19910906 的帖子
你用药连归哪经都不看?那你怎么分析复方的君臣佐使呢?
2017-10-12 22:41
hhp19910906
回复 #11 乌鹊南飞3 的帖子
你这个想法太教条了,用药是看功效和主治,归经和君臣佐使纯粹是点缀,这都是金元时期才出现的,虽然不能一味地说不好,但要用这些强行解释《伤寒》这些古方,就有一些死板,现在的《方剂学》对方子的解释就是这样,但就是看着很别扭
用药,气虚用补气,血虚补血,气滞破气,包括《内经》里说的“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等等,这些就是总纲,具体运用就像运中的白术,运大气的黄芪(大气在中医指包括中气在内的一些气机的总称),扶阳的附子这些就足够了,只要用药认准着落就可以了,没必要死板教条的区分君臣佐使,纯粹是自缚手足,每次走路一定是先迈左腿么?不一定啊,只要把药用的对证(病证)就行,辩证的总纲是阴阳虚实表里寒热这八纲,归经那些说白了也是八纲的另一种认识方式,细推都能推回八纲和圆运动,所以抓总则,放细节,更何况归经这玩意还有不少药是有争议的,例如白芍
2019-1-27 16:17
乌鹊南飞3
以《周易.说卦传》的方式推导了一下药性
2.中品药:
火--》热--》白羊--》兔--》卯--》阴木--》酸重
地--》温--》摩羯--》鼠--》子--》阴水--》咸重
风--》凉--》天秤--》鸡--》酉--》阴金--》辣重
水--》寒--》巨蟹--》马--》午--》阴火--》苦重
1.上品药
火--》热--》狮子--》羊--》未--》木库--》少阴土--》酸甜
地--》温--》金牛--》龙--》辰--》水库--》太阳土--》甜咸
风--》凉--》水瓶--》牛--》丑--》金库--》太阴土--》甜辣
水--》寒--》天蝎--》狗--》戌--》火库--》少阳土--》苦甜
3.下品药
火--》热--》射手--》猪--》亥--》阳水--》淡咸
地--》温--》处女--》猴--》申--》阳金--》辣淡
风--》凉--》双子--》蛇--》巳--》阳火--》淡苦
水--》寒--》双鱼--》虎--》寅--》阳木--》酸淡
按《神农本草经》,中品药养性应人,上品药养命应天,下品药治病应地,味道应该如此。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乌鹊南飞3 于 2019-1-27 16:48 编辑 [/i]][/color]
2019-1-27 19:05
付昭霄
回复 #13 乌鹊南飞3 的帖子
老fen都挖出来了。
2019-1-27 19:57
乌鹊南飞3
回复 #14 付昭霄 的帖子
不想单独开帖
2019-1-27 21:53
hhp19910906
回复 #13 乌鹊南飞3 的帖子
这都弄得什么乱七八糟的,三品的分法本来就是个坑,结果你还把星座给弄进去了,太异想天开,而且还是水地火风的分法,看一下河图就知道了,必须要有在中间维系四维升降的,想搞这些必须有足够的水平和疗效,要不只能是臆测,搞出来也没有实用价值
2019-1-28 10:39
乌鹊南飞3
回复 #16 hhp19910906 的帖子
查了半个上午,中医和印度医学典籍都没有论述温寒凉热四气的出处了,《神农本草经》就提了一句话,藏医倒是有只言片语,无奈找不到著作。《黄帝内经》流行六气,印度医学讲的是五种元素,四大的知识都湮没了。难怪后继无力。
河图只是五星出没时节,十二星座超过一百颗星,精度要高的多。不过你对西方星盘了解多少?
常言道“易医相通”,用易经象数的方法推导药理,逻辑是非常清晰的,而且,我这套系统与《神农本草经》记录的性味是吻合的。只不过不能包含《本草纲目》的所有药性,《本草纲目》也不是按三品法分类的
2019-1-28 14:26
hhp19910906
回复 #17 乌鹊南飞3 的帖子
寒热温凉本来一句话也就够了,这四个本身就是以常规认知进行的概括,没有进行长篇论述的必要,你可以很轻松的区分温水和热水,只要是智力正常的人都可以。四大能被湮没就说明实用性不行,被淘汰了。你愿意加星座不是不行,但是得加到好处。河图也绝非你知道的那么简单,再去仔细研究那55个点,而且也绝非越多越好,你以这个原因掺星座就是盲目。用已经推药效没任何问题,但同样要推的合适,乱推一样会出错。不管你怎么搞,唯一能验证对错的,只有疗效,实际的临床疗效和你理论推导的一不一致,如果没有临床的疗效做基础,一切都是空谈,这也是你之前说的所有东西都特别空的原因
三品分类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坑,用毒做标杆本来就不合理,什么是毒我以前说过了,不再重复,本经的分类本来就有很多极不合理的地方,你再三品的基础上延伸只会越错越远;纲目分类是比三品更大的坑,只适用于生物学,不适合研究药。你现在最需要的是多看点医书,先弄明白治病是这么回事,然后用临床验证你的这些想法
2019-1-28 16:15
乌鹊南飞3
回复 #18 hhp19910906 的帖子
你是没了解过韩国的四象医学,四大的历史非常悠久,很多基础的东西都是四大,不是你想的那么简单。既然你说智力正常的人都能区分温寒凉热,那我问你,当归,温,味甘辛;沙参,味苦,微寒。当归温体现在哪里?沙参微寒又体现在哪里?两者的区别是什么?
你对河图也有所了解,那我问你,河图的精确性体现在哪里?十二星座的星星很少了,这都算多,叫现代天文学动辄几万亿颗星星情何以堪啊。
《神农本草》和《本草纲目》的划分方法你都认为不合理,那你说说你心目中合理的药物分类呢?是对是错总要见了光才知道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乌鹊南飞3 于 2019-1-28 16:44 编辑 [/i]][/color]
2019-1-28 16:48
hhp19910906
回复 #19 乌鹊南飞3 的帖子
四大要是好用就不会被淘汰,淘汰就说明是大多数人认为不好用了,你要是觉着好用,你用四大来解释为什么今年流感高发。我说的正常人能区分的寒热温凉是说人的知觉,“本经”就是用这些人都知道的知觉概括归纳药的大体药性,所以没必要对这四个词进行长篇论述,没有一个人会给你长篇大论什么是“针扎样痛”这种感觉,他只会论述“针扎样痛”提示有什么问题,不懂自己找根针扎一下就行了,一样的道理。我用的打引号的本经,可能那个时代的药书都是这么概括的,只不过现在能看得到的只剩本经
你要想用河图研究医,刚才已经给你提示了,55个点,为什么阳数25,阴数30,这是最基础的东西了,理解不了这个也就别玩医了,说出你的理解,然后我下一贴公布答案
天文学是科学,星象是人文学,不能混成一谈,星多没有用,人文只关心有关系的那些,全球75亿人,你不会个个都熟,你只认识和你关系近的人,这就是人文
我认可的药的分类其实这个帖子以前说过,你没看进去而已,最符合药的分类是圆运动,对人和自然的理解是最好的切入点,圆运动的理论基础就是河图五维的运动
2019-1-28 22:43
付昭霄
回复 #20 hhp19910906 的帖子
两位大神:hz1015:
2019-1-29 09:46
hhp19910906
回复 #21 付昭霄 的帖子
你要是把警察的工作辞了,你也可以成为女神,不是说别的,警察这个职业不太可能让你有精力再来研究这些:hz1019:
2019-1-29 09:50
付昭霄
回复 #22 hhp19910906 的帖子
我有时候就是感觉身体疲倦那种感觉,即使这一天没干什么都感觉很累。
2019-1-29 19:18
乌鹊南飞3
回复 #20 hhp19910906 的帖子
[quote]
四大要是好用就不会被淘汰,淘汰就说明是大多数人认为不好用了,你要是觉着好用,你用四大来解释为什么今年流感高发。我说的正常人能区分的寒热温凉是说人的知觉,“本经”就是用这些人都知道的知觉概括归纳药的大体药性,所以没必要对这四个词进行长篇论述,没有一个人会给你长篇大论什么是“针扎样痛”这种感觉,他只会论述“针扎样痛”提示有什么问题,不懂自己找根针扎一下就行了,一样的道理。我用的打引号的本经,可能那个时代的药书都是这么概括的,只不过现在能看得到的只剩本经
你要想用河图研究医,刚才已经给你提示了,55个点,为什么阳数25,阴数30,这是最基础的东西了,理解不了这个也就别玩医了,说出你的理解,然后我下一贴公布答案
天文学是科学,星象是人文学,不能混成一谈,星多没有用,人文只关心有关系的那些,全球75亿人,你不会个个都熟,你只认识和你关系近的人,这就是人文
我认可的药的分类其实这个帖子以前说过,你没看进去而已,最符合药的分类是圆运动,对人和自然的理解是最好的切入点,圆运动的理论基础就是河图五维的运动
[/quote]
不流行了就是不好用?汉服也不流行了,也是因为不好用?那日本人还把和服留着当民族服装干嘛?如今量子力学比经典力学流行,两百年后你看看还有多少人记得,相反经典力学依然在教科书上。
既然你说是根据人体知觉来概括药的大体药性,那我想问,温寒凉热和药性有什么关系?比如楼上说的当归,温,是人体服用了知觉感知温,还是什么意思?这些你弄清楚没?
河图那五十五个点,用《尚书.洪范》来讲很清楚:“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士爱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阴阳相间而已
《圆运动》那本书我把原理看了,我是不觉得有什么奇异之处,很自然。有些地方很有见地,有些地方则很可惜。有两点要指出来。“六气”那一节,作者前面把君火归为二气,相火归为三气,后面又说“相火降于水中,为君火之始气。君火,相火之终气。”这两点矛盾了,有bug。
其次是他后面讲“二十四节气圆周运动详细说明”节时,不知道黄道十二宫和俩节气是一一对应的,他的二节气划分法不科学,与十二星座错位一半。这是他天文学不够扎实。人文是“用”,科学是“本”,本不固则用难。
另外,虽然后面我还没细看,但作者只是把圆周运动作为诊断用药的分析方法,和药品分类有什么关系?
2019-1-29 21:34
hhp19910906
回复 #24 乌鹊南飞3 的帖子
汉服要是好用,你现在出门穿一个试试,地铁你都不敢坐,人多了全给你踩成布条了,你为什么不学汉服,穿开裆裤,不就是不如死裆的舒服么,量子力学不在课本里?你是说中学课本吧,量子力学是高中生能学得了的么。《尚书》本来就是本伪书,早就失传了,你看到的是后人托名的,这个不说,曲直这些只是基本规律,这只是最浅显的,《尚书》也根本就没说深层的含义,你也就一叶障目
《圆运动》里你说的BUG不存在,完全是出于你没全本通读和只理解字面意思导致的,为什么天干十个字要两个一组,木气主升,为什么甲木升乙木降,这个想明白你就明白为什么这么说君相火了
和公历挂钩的就没什么说的了,本身历法就定的那么随意,8月应该30天,因为凯撒大帝过生日,所以加一天,2月执行死刑所以少一天,这么随性反不如农历更合理,春为木,春季的节气都为木气,不从立春开始,还从大寒开始?要错也是十二宫错
寒热温凉概括药性,怎么就不能有关系,你这问的就很匪夷所思,你老祖宗什么不是用随处可见的进行概括,八卦都是概括成天地水火... ,尝药主要是体会药的气场,乌附这些气场强的绝大多数人吃了都能感觉热,不代表全是靠肚子里感觉,这说的是古代刚启蒙时候的药性,发展到现在就是药的本性,同样也是大的指导方向,寒证就不能以寒药为主体
只是把圆周运动作为诊断用药的分析方法,和药品分类有什么关系,最后这句实在是说的多余,毫无存在的必要,一是你没把书看完,更重要的是,用圆运动分析病,分析用药,不分析药效,怎么指导用药,木气病你不用木气药,你用开窍药你觉着合理么,必须是木气病的昏迷才可以用开窍药里走木气的药,这种错太不应该犯
2019-1-30 10:07
乌鹊南飞3
回复 #25 hhp19910906 的帖子
照你这么说日本人穿和服都是不舒服不方便喽?那他们在家里,节假日穿和服逛街都是找虐喽?民国以前,死档短衫主要是劳动人民穿的,士大夫都是穿长衫的,谁更懂养生享受?
量子力学那种东西就跟《礼记》一样,注定是要被淘汰的,而且就在不远的将来。所谓“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中医如果继续停留在玄学的层次,上升不到简明的科学,也一样。
是不是伪书要看考古,不是看推测。2008年,清华大学入藏一批战国竹简,竹简上记录的经史类书,大多前所未见,引发学术界关注。
从内容上看,清华简中不光有《尚书》,涉及《诗》、《礼》、《乐》的材料都有。除了此次《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第五辑所收录了《厚父》、《封许之命》这两篇《尚书》篇目,在《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前一至四辑中还收录了如《尹至》、《保训》等《尚书》类文献。
只能说今文尚书的篇目只传下来28篇本来就不全,古文尚书有100篇,以此并不能说尚书就是伪书。清代证伪的种种方法都经不起考古的验证。
我举君火相火的例子是想说二气应该是相火,作者认为是君火,这和他自己的论述都是矛盾的。至于十天干我是没在原理篇里面看到有说,十天干明显是五行细分阴阳的结论,甲为阳,乙为阴,阳者发散,阴者聚敛,解释甲木升,乙木降已经很合适了。圆运动是有升降,阴阳太极本来就是升降圆运动,这并非什么独创。
认为公历按帝王生日随意加减,就跟中国人说隋炀帝挖大运河只是为了游江都而已,女人的八卦罢了。相关的事实确实存在,但并非主要,只是边边角角。事实是上古流传的历法不够精确,没有四年一闰,若干年下来之后偏差就很大,所以要做加减调整。二十四节气与公历是严格对应,你最好查证一下,公历才是指导农业生产最重要的历法。明末就是阳历算不准,才引用西方的公历修正历法的。这个随意了古代农业就没法搞了。太阴历最大的好处是观察方便,制作成本低,适用于上古时推广。
玛雅人的历法,一年就从冬至开始,你认为呢?从哪个节气开始只是文化背景差异,选取的标准不同而已。所谓夏历建寅、殷历建丑,颛顼建亥。黄帝历、鲁历也都建子。孰是孰非?
说到药的气场,神农,扁鹊这些有超能力的人是感觉得到,普通医生怎么办?辛苦总结出来规律到后世只不过沦为一种迷信罢了。不需要一种基础相当扎实的理论做指导,绕过对超能力的依赖吗?就以我举的当归:
①《本经》:味甘,温。
②《吴普本草》:神农、黄帝、桐君、扁鹊:甘,无毒。岐伯、雷公:辛、无毒。李氏:小温。
③《别录》:辛,大温,无毒。
④《本草述》:味苦,温,无毒。
各种药典所说差异这么大,甘,辛,苦都有,孰是孰非?这还是能尝味道的,可验证的。温的程度也是众说纷纭,用药的份量如何把握?
说来说去,你就是认为应该按五行,或者六气的分类对药物分类嘛,按功效分,你一贯的观点。这里我又要说说你认为有坑的三品分法了,按三品分法,治同样木气病的药就可能有不同,因为病人的体质关系,阴虚阳亢,和阳虚阴盛,就要用不同的药,两种药治疗同一种病,分类却不同,你认为这样不会引起混乱吗?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乌鹊南飞3 于 2019-1-30 10:36 编辑 [/i]][/color]
2019-1-30 11:29
hhp19910906
回复 #26 乌鹊南飞3 的帖子
日本人什么时候穿和服,在家那是随意,怎么穿都行,非特定节日有多少人穿?军队里怎么不把和服当军服?你挑个高峰期穿汉服去坐地铁,你看看什么下场。还民国,你把那些士大夫的长衫掀开看看,看看里面裤子是开档的还是死裆的,南北朝以后开档就被淘汰了
你把君火当成相火就是因为你只看了一点,断章取义,没理解深层的意思,木气本来主升,为什么还要再分升降,从你后面回答就说明你没看懂我说的的意思(原文是甲木降乙木升,我昨天说错了)
药的气场不难认知,是现在人的文化基础不一样,觉着很难而已,你以西式思维和科学做基础,当然又玄又难,这就和同伴被淹死的松鼠不想小马过河一样,即便这马本来就是河马,我高中时候就可以做到入门级的认知,难道还很难么。神农怎么尝药在你能穿越时空之前,你可以当神话,现在的体系是几千年临床证实的,不是你几句话就能推翻的,必须拿出足够的实打实的根据才行,科学目前还拿不出来,甚至连有这些疗效的机制都解释不清
你既然懂公历,那你自己算一算如果8月份30天,2月份29天,还需要闰年么?
你如果对黄道十二宫那么有信心,那你可以解释一下为什么下窑挖煤,夏天需要穿棉袄,冬天光膀子
你对三品的分类还是处于不了解和迷信的程度,我之前说过,三品的分类标准是毒,不是功效,如果你按功效分,大方向没问题,但不能按有毒没毒分,这才是最混乱的。你说按圆运动分是混乱,你把开窍药分成凉开热开不混乱,难道把凉药分成泻下药,开窍药就混乱了?只能说你的思维是混乱的,横纵二分法而已,没有主次关系,二维是同等地位的
科学,一个对地球的认知连1%都不到,但又想解释所有事物的学科,不搭理他是很正常的,想要中医科学化,那就先让科学拿出足够的能力,至少先把我的用药完全解释清楚,解释到我提不出疑问和异议为止,如果做不到,那就是科学还有问题,先完善自身再说其他的,你把科学捧到这个程度,本身就已经是迷信了。不是科学认知不到的都是玄学,因为自身水平导致认知不到的占绝大多数
PS;看完了发现你又编辑了,三品分类和寒热温凉没有直接联系,不要往一块混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hhp19910906 于 2019-1-30 11:35 编辑 [/i]][/color]
2019-1-30 14:13
付昭霄
楼上俩人开始辩论上了,:hz1047:
2019-1-30 16:46
hhp19910906
回复 #28 付昭霄 的帖子
说不定待会还动手呢,到时候就该你来执勤了:hz1057:
2019-1-30 16:49
付昭霄
回复 #29 hhp19910906 的帖子
你俩随便,到时候你俩谁赢了告诉我一声就行。
2019-1-30 19:20
hhp19910906
回复 #30 付昭霄 的帖子
你还是观战吧,唯一的拉拉队:hz1019:
2019-1-31 00:02
付昭霄
回复 #31 hhp19910906 的帖子
你俩动起手来拍个视频。哈哈
2019-1-31 11:08
hhp19910906
回复 #32 付昭霄 的帖子
钓鱼执法:hz1019:
2019-1-31 17:26
西门飘烟
虽然看不懂,但是还是每句都看完了。
继续继续。。。
2019-1-31 20:53
付昭霄
回复 #33 hhp19910906 的帖子
不不,不逮你:hz1009:
2019-1-31 21:36
hhp19910906
回复 #35 付昭霄 的帖子
执法不严,逮了是钓鱼执法,不逮是执法不严,欺负警察的感觉真不错:hz1019:
2019-1-31 21:44
hhp19910906
回复 #34 西门飘烟 的帖子
难为你了,我真不觉着除了当事人,还有人能看得懂乌鹊和我说的是什么,我要是局外人,我都不一定能看完这么多贴的大段论述,佩服
2019-2-1 12:40
付昭霄
回复 #36 hhp19910906 的帖子
那你可以申请行政复议
2019-2-1 20:16
hhp19910906
回复 #38 付昭霄 的帖子
行政复议也不如你人脉广:hz1019:
2019-2-1 22:25
付昭霄
回复 #39 hhp19910906 的帖子
我怎么人脉广了?就一个粉丝,杀猪汉,估计这个人早都忘了这码事了。哈哈
2019-2-2 11:51
hhp19910906
回复 #40 付昭霄 的帖子
你那个职业,当然人脉广,一般是搞不赢的:hz1019:
2019-2-3 16:14
乌鹊南飞3
回复 #27 hhp19910906 的帖子
[quote]日本人什么时候穿和服,在家那是随意,怎么穿都行,非特定节日有多少人穿?军队里怎么不把和服当军服?你挑个高峰期穿汉服去坐地铁,你看看什么下场。还民国,你把那些士大夫的长衫掀开看看,看看里面裤子是开档的还是死裆的,南北朝以后开档就被淘汰了
你把君火当成相火就是因为你只看了一点,断章取义,没理解深层的意思,木气本来主升,为什么还要再分升降,从你后面回答就说明你没看懂我说的的意思(原文是甲木降乙木升,我昨天说错了)
药的气场不难认知,是现在人的文化基础不一样,觉着很难而已,你以西式思维和科学做基础,当然又玄又难,这就和同伴被淹死的松鼠不想小马过河一样,即便这马本来就是河马,我高中时候就可以做到入门级的认知,难道还很难么。神农怎么尝药在你能穿越时空之前,你可以当神话,现在的体系是几千年临床证实的,不是你几句话就能推翻的,必须拿出足够的实打实的根据才行,科学目前还拿不出来,甚至连有这些疗效的机制都解释不清
你既然懂公历,那你自己算一算如果8月份30天,2月份29天,还需要闰年么?
你如果对黄道十二宫那么有信心,那你可以解释一下为什么下窑挖煤,夏天需要穿棉袄,冬天光膀子
你对三品的分类还是处于不了解和迷信的程度,我之前说过,三品的分类标准是毒,不是功效,如果你按功效分,大方向没问题,但不能按有毒没毒分,这才是最混乱的。你说按圆运动分是混乱,你把开窍药分成凉开热开不混乱,难道把凉药分成泻下药,开窍药就混乱了?只能说你的思维是混乱的,横纵二分法而已,没有主次关系,二维是同等地位的
科学,一个对地球的认知连1%都不到,但又想解释所有事物的学科,不搭理他是很正常的,想要中医科学化,那就先让科学拿出足够的能力,至少先把我的用药完全解释清楚,解释到我提不出疑问和异议为止,如果做不到,那就是科学还有问题,先完善自身再说其他的,你把科学捧到这个程度,本身就已经是迷信了。不是科学认知不到的都是玄学,因为自身水平导致认知不到的占绝大多数
[/quote]
汉服从黄帝那会儿就有了,历朝历代都有改革,不是只改了开裆裤那一点。要说不便,汉服种田也很不方便,特别是种水稻,连挽都挽不起来。那为啥几千年来这都不改革呢?
原文“甲木降乙木升”在哪一节,我看看呢
你说药的气场不难认知,那你行医这几年,懂气场辨药的中医比例有多少?有这种文化基础的国度在地球上吗?西方的思维确实有定性不明急于定量的问题,但东方所谓思维绝大多数情况就没有定量的论述,定量基本上就是经验范畴。若干理论都是停留在深度定性中摸索,名词概念越来越多,含义越来越含混。这样发展几千年,也就是手艺人的水平,永远不会有普及升华的一天。
说到公历,你再算一算呢。一个回归年多少天都不知道吗,还闰年呢。
地下挖矿的寒热变化用阴阳升降的理论已经很简洁了,没必要再用星座。
谁跟你说三品法就是按用毒分的。下品之所以多毒,是因为在古代完全没有化学的情况下,治伤寒一类的急症不用有毒副的药根本来不及。如果不强调有毒,按很多传说中的名医那种加倍用药攻疾的习惯,非治死人不可。有机化学的规律实际上和政治是统一的,你所不理解的君臣佐使,就是有机化学的基本套路,今天的化学虽然还没发展到这一步,但未来会有这一天。
你对科学的理解说出来看看呢?什么叫科学?科学精神实际上一句话就说清楚了,就是可重复,可检验;可检验就需要定量,讲数学。这三点都是中医理论体系所没有的。中药的用量要么视为机密,要么含混矛盾,要么无法解释,总之谁也说不出来个所以然来,一说就是传统文化如何哪样,落到实处的没几句。
科学距离解释所有问题还很遥远,但科学解释不了的领域,其他玄学连千万分之一都解释不了。
2019-2-3 20:09
hhp19910906
回复 #42 乌鹊南飞3 的帖子
是有地位的人穿宽袍大袖的衣服,但不代表里面还穿着开裆裤,自己去看各朝的文物去,什么年代就没有开裆裤了,明朝坐圈椅你敢穿开裆裤?坐在椅子上,两腿一分,哪个有修养的人把生殖器对着别人?
甲木降乙木升,你自己先把书看一遍吧,尤其是后面病的各论,没少了说这些,阴升阳降才是最合理的,为什么合理自己想
为什么那些人认知不了药,我前面那个帖子说的很清楚,文化基础没有,所以连疗效都没有,所以只凭西医药理学认知药的那些废物连胡万林的疗效都差得远,胡万林的治愈率比专家们要高得多
一年多少天还需要算么,一个瞎子在地下摆棍都能摆出来的结果,还和电脑算的只差7秒,结果直接拿来用就行了,你说的那些不准的是从哪算出来的,你连每个月的权重还没搞清楚呢
你既然瞧不上圆运动,那地下寒热你就用星座来解释,你要是解释不了,那就是你的理论漏洞太大,我要看到你的直接答案,不是拿着别的当挡箭牌
谁告诉你三品不是按毒分的?都是公认的东西,也就你还在无谓的洗白,下品不是多毒,是《本经》认为有毒的全在下品,而且还把毒定义的乱七八糟,麝香致死量比附子低得多,反而麝香是上品,附子是下品。真正什么是毒,我之前说的很明白,你视而不见是你的问题,加倍用药治死人是用药的失误,和药无关,尤其是你这样一知半解的,只要看到方子里有毒药,出了一切问题都脑残式的一刀切,把罪全扣在毒药上,从来不去验证是不是真的和这些药有关。君臣佐使不是我不理解,是疗效太差,没有实用的价值,只要你一天做不到用比我不用疗效好,你就一天没资格说我不理解,君臣都是过时的东西,居然还往政治上牵强附会,总统、国会、最高法院哪个是君,哪个是臣
科学可重复?可笑,你有几次试验是结果完全一样的?那些不可重复的细节被科学以误差的名义给忽略了,然后大言不惭的说可重复,再用不可重复来指责不忽视细节的,也只有你这样科学教的才会这么认定。不能重复是你找不到两个相同的人,你要能找到就能重复,科学那种粗枝大叶的重复,我闭着眼开的方子都能做到,没有任何可炫耀的
中药的用量只有白痴或者人渣才会当机密,我这话有一个算一个,全都骂着,不刻意针对谁也不放过谁,《伤寒》的方子全是明写用量,而且用的就是当时的常规重量标准,没有任何隐藏,反倒是后世那些眼光短浅、水平一般的才会藏私,凡大医没有藏私的。你所谓的含混矛盾不是用量的矛盾,是理论的错误,温邪这种错的已经没边的理论,当然不会有合理的用药指导,说不出所以然也是同样原因,只要有最基本的文化基础,没有说不出所以然的情况
不是所有非科学的就都是玄学,你这划分方式就是错的,玄学只是非科学当中的一部分,非科学的解释更完善。你所谓的科学的解释也只是解释表象,解释不了根本原因,你来解释解释为什么只有正负两种电荷,为什么不存在第三种,第四种。居然还说千万分之一,除了说明你迷信之外,说明不了任何问题
2019-2-4 11:38
乌鹊南飞3
回复 #43 hhp19910906 的帖子
我看你对汉服的理解就仅限于开裆裤,别的你是不懂了
胡万林治死人的案例也不少,而且他无法解释为什么治死人。你所谓文化基础也是胡万林一类手艺人?
一个回归年365.24天,让我看看你怎么排权重能把这0.24天排出来,不用扯那么多。
我看你才是迷信某一种理论能解释一切,我一向的观点就是兼收并蓄,尺有所长,寸有所短,每种体系都有擅长不擅长的,取其长略其短即可。
说的你好像能证明医死人和毒副作用无关一样。口说无凭,拿你最擅长的附子来说,证明一下用错附子医死人和附子的毒性无关。
对于完全不懂的东西还一口一句如何如何,有机化学你懂不懂?不懂就别瞎嚷嚷。
误差都不理解还好意思来喷科学。任何理论都是有精确度的,精确度以内的偏差,是理论有问题;精确度以外的偏差,与理论无关。只要称得上科学,所有单位,计算的精确度都是明确的。相反,中医呢?完全是一锅粥。张仲景的称量单位和李时珍相差悬远,误导大家几百年。实际用药量经常是医生临场决定增减,这不就是最原始的手工艺吗,连个工具都没有。手艺特好的匠人确实可以做到比机器更精确,手艺不好的工匠偏差超过百分之二三十。中医就是长期鱼龙混杂,没一个准绳。
顺便说一句,西医完全走到中医的对立面,干啥都靠仪器,离开仪器医生啥也判断不了,还把测试的高昂费用全部摊给病患。两种体系竟都觉得自己很高明,诚可谓医道丧尽。
科学不是研究根因的,谢谢,研究根因的叫哲学。总是有人幻想背得几分所谓的根因,就足以解释世间万象了。计算机的根本就是二进制,了解二进制的人能写出windows操作系统?你是不是来搞笑的。至于为什么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从哲学的角度看,两种已经够了。就像计算机为啥用二进制不用三进制,五进制,因为对于计算机系统来说,二进制已经很方便了,没有必要再去开发三进制,五进制。如果将来二进制发展到了不可克服的瓶颈,那三进制之类或许是一个出路,但也仅仅是或许而已。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乌鹊南飞3 于 2019-2-4 12:01 编辑 [/i]][/color]
2019-2-12 19:42
hhp19910906
回复 #44 乌鹊南飞3 的帖子
过年没腾出时间回帖
一开始说汉服是说被淘汰,不说开裆裤说什么,是你把话题说偏了
三甲医院哪个主任医师致死率比胡万林低?只不过不认为是治死的而已
回归年要是你应对不了质疑,那就别觉着自己多么懂,你可以说我说的是错的,但要拿出实打实的根据
“用错附子医死人和附子的毒性无关”明显是你没看懂我解释的毒,反倒你应该解释为什么用三五百克反而没有出现你所谓的中毒
君臣佐使这种早就被淘汰的东西,你愿意奉为圭臬你随意,看你什么时候能让国际化学界承认再说
不理解误差的反倒是你,你有本事就做出0误差的试验,如果做不到,那就是你理论高度达不到,汉代的中药用量从来没问题,后世的问题是各朝各代官方的度量衡都在变,每个朝代都用的是当时的官方标准,不要说你所谓的准绳,现在国际上对1克,1cm都没有非常严谨的定义,还说中医是一锅粥,英国一英尺的定义是什么,更可笑,近些年才有比较精确的克,就回过头来嘲笑以前?
中药的用量临场决定不假,但各药的比例,主次关系是以基础应用为前提才能临场决定,和手工艺有什么关系
你既然知道科学不能解释根因,那就别妄想用科学解释一切,完备的体系是能解释到让人不能再问出为什么。科学能解释为什么计算机只需要二进制,但解释不了正常电路为什么之能做出两种。电荷也一样,用哲学当挡箭牌就是给科学打马虎眼
兼收并蓄没有任何问题,但不能脑残式的什么都收,举个例子,我说我有一种功,练完了子弹打身上能弹飞,你肯定认为我在诈骗,除非有人能证明确实能做到,否则没人会信。科学想解释中医,呵呵,拿着安宫牛黄治感冒的学科,还是先学好基础再说吧,包括你自己搞的那些也一样,想让别人认同,必须拿出实打实的疗效
2019-2-13 12:01
乌鹊南飞3
回复 #45 hhp19910906 的帖子
[quote]
过年没腾出时间回帖
一开始说汉服是说被淘汰,不说开裆裤说什么,是你把话题说偏了
三甲医院哪个主任医师致死率比胡万林低?只不过不认为是治死的而已
回归年要是你应对不了质疑,那就别觉着自己多么懂,你可以说我说的是错的,但要拿出实打实的根据
“用错附子医死人和附子的毒性无关”明显是你没看懂我解释的毒,反倒你应该解释为什么用三五百克反而没有出现你所谓的中毒
君臣佐使这种早就被淘汰的东西,你愿意奉为圭臬你随意,看你什么时候能让国际化学界承认再说
不理解误差的反倒是你,你有本事就做出0误差的试验,如果做不到,那就是你理论高度达不到,汉代的中药用量从来没问题,后世的问题是各朝各代官方的度量衡都在变,每个朝代都用的是当时的官方标准,不要说你所谓的准绳,现在国际上对1克,1cm都没有非常严谨的定义,还说中医是一锅粥,英国一英尺的定义是什么,更可笑,近些年才有比较精确的克,就回过头来嘲笑以前?
[/quote]
汉服也好唐装也好,说个最简单的,那种宽松的袍子,适合胖子穿还是瘦子穿?西服休闲服适合胖子穿还是瘦子穿?全世界的民族服装都是乱的
从疗效来看胡万林那一套是很高的,但是他所谓的运动疗法你懂不懂?如果谁都不懂,这门绝学失传也很正常。中国历史那么多年,失传的绝学海了去。所以医学这种东西,只有治愈率并不足以让大家信服。
很多国家有人一点一点的增加毒药的食用量,以达到对它们的免疫,例如在大仲马笔下的《基督山伯爵》中有类似的描写。甚至与其他人共饮一杯饮料可毒杀那人而自己无事。倍量用毒治病就是所谓的“以毒攻毒”,一定是病人体内淤积了大量毒素的时候才能使用,这种情况下病人自身就有很强的毒抗力,这需要对毒理学有很深的研究。神农那样“一天中七十余毒”的强悍毒抗力,也有栽在断肠草的时候,岂能不慎。再说有几个中医懂毒理学的?你懂不懂?
君药定然含有分解酶,臣药定然含有合成酶,地药分为被分解被合成的使药,以及催化酶提高君药臣药的反应速率。只要多一些屠呦呦那样敢于从中药配方中提炼有效成分的医学家,中国何愁不能蝉联诺奖。
任何人任何理论都做不到0误差,你认为有,请指出来。中国那度量衡的标准你是不懂,收税的时候都是收实物,度量衡越来越大,税就收的越来越多,还有“淋尖踢斛”之类“高招”盘剥农民。跟科学一毛钱关系都没有,只是为了政治而已。
西方的度量衡标准也不是一蹴而就。19世纪麦克斯韦的《电磁通论》里面,一克的标准是标准气压,标准温度下一克蒸馏水的质量,一厘米的标准是标准是从一极量到赤道的一条地球子午线的一千万分之一再除以100。而且都有标准模型存在财务部或者首都。上世纪60年代把标准改为:
1米是光在真空中在(299792458)-1s内的行程
1千克是普朗克常量为6.62607015×10-34J·s(6.62607015×10-34kg·m2·s-1)时的质量
英国的做法不及法国为首的大陆体系精确,但亦足以为中国所借鉴。
PS:吃饭去了,先回复这么多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乌鹊南飞3 于 2019-2-13 15:40 编辑 [/i]][/color]
2019-2-13 15:39
乌鹊南飞3
[quote]
中药的用量临场决定不假,但各药的比例,主次关系是以基础应用为前提才能临场决定,和手工艺有什么关系
你既然知道科学不能解释根因,那就别妄想用科学解释一切,完备的体系是能解释到让人不能再问出为什么。科学能解释为什么计算机只需要二进制,但解释不了正常电路为什么之能做出两种。电荷也一样,用哲学当挡箭牌就是给科学打马虎眼
兼收并蓄没有任何问题,但不能脑残式的什么都收,举个例子,我说我有一种功,练完了子弹打身上能弹飞,你肯定认为我在诈骗,除非有人能证明确实能做到,否则没人会信。科学想解释中医,呵呵,拿着安宫牛黄治感冒的学科,还是先学好基础再说吧,包括你自己搞的那些也一样,想让别人认同,必须拿出实打实的疗效
[/quote]
终于说到点专业的了,你来说说各药的比例如何定,根据是什么?主次关系如何定,根据又是什么?君臣佐使的主次关系你不以为然,那你来说说你的。
表象就不是普遍广泛的了?有根因必有表象,找到根因未必能解决表象,机械行业就是,问题好找,但解决方法很难提出来。问不出为什么的学科就不会再发展,学问学问,有学才有问,有问复有学。只有已经死亡的学科,比如礼制,才是可以是你心目中完备的,因为它的变化已经被穷尽了。
我已经从哲学上回复你为什么电荷只有两种,因为两种就够了,再多就是浪费,浪费就是增加成本,造物者的资源并不是无限的。
气功能震飞子弹这点很多漫画都有啊,比如《七龙珠》。很多看着这些漫画长大的80后,未必没有相信的。安宫牛黄丸治疗感冒是很扯,但这和科学有什么关系?另外,既然你说了感冒,我就举一个病例,看看你怎么治。
一病患感冒了,不发烧不头疼不流清鼻涕,就是鼻塞,晚上必须戴上口罩才睡得着。偶尔要打喷嚏,但该病患有过敏性鼻炎,不感冒时也会打喷嚏。另外再加上时常流泪目赤,脸也不红,早晨醒来眼屎粘住眼角睁不开,不敢用力擦拭,否则眼白会出现半截米粒大小的红点,半日不散。
把脉右手寸关滑脉,左手关也是滑脉
PS:据病患说,刚开始有流鼻涕的症状时,吃了一天半999感冒灵冲剂变成这样的。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乌鹊南飞3 于 2019-2-13 15:59 编辑 [/i]][/color]
2019-2-17 13:59
hhp19910906
回复 #47 乌鹊南飞3 的帖子
药的用量是根据每味药的基础有效量定的,临床用根据基础量做调整就行了,比例、方子的主次也一样。临床应用的方子的主次只根据病号的需要,没有主症兼症,必须把所有问题混到一起找最根本的病根,我的方子连主次都不分,是面面俱到,只考虑这一个病号需不需要,需要的就用,用多用少同样看需要,你能把我那三五十味药的方子分出君臣佐使,那分出来的结果只能用诡异形容
问不出为什么是把能问出来的问题都提前解释过了,不代表再也不能完善,只有理论的高度够高,覆盖面才会广
分不清漫画与现实的人,说他们没有正常人的思维能力都不算人身攻击,这样的人不在讨论范围内
我记着应该和你说过安宫牛黄的一个变方叫清开灵,这就是你也认为很扯的感冒药
你这个病案信息不全,没法做详细判断,预估是平素阳虚+寒湿,所以卫气容易郁,导致你说的“感冒症”,过敏的病根本身就是寒湿导致的不耐受,所以病机是一脉相承的,戴口罩同样是不能温煦,需要额外加东西保温,目赤眼屎这些明显是体内积攒的垃圾太多,本来应该排掉的,结果没排出去,瘀堵在体内,表现一些虚热象。至于脉,先不说你诊的准不准,假定是真实的病情,你也该知道已经和表证没关系了,但治则还是需要解表,原理我不说你也知道。
999感冒灵这药我不知道你看过方子没,说明书上的就够了,几乎全是寒凉药,平素体寒,又是寒证,妄投寒凉,这要不加重就没天理了(默认你说的流鼻涕是清涕)
这病案就不开方了,前面说过了可用信息太少,没法正经开,如果病情与我预估的一样,主题思路就是扶阳散卫固本,破格救心,桂附理中,补中益气,麻附细,苍耳子散这几个方子合方化裁
2019-2-17 22:02
卫天龙
回复 #48 hhp19910906 的帖子
真的小卫在这里啊,各位看客不要认错了人
不过我还真有事找中医,这里有个病人每天饭后腹胀,基本上是吃完了找个地方安静歇着去,不歇着就闹肚子,闹完肚子不歇着接着闹,闹到歇够未知,歇的时候越安静越快休息好。晚上睡不好,腹胀打不知道多少嗝才能睡着,深夜有磨牙现象。
自称是前两年累到了,按七气候的分法算恚气吗?不过我这种走马观花的没看到相关的方子,大概石家庄本城的医院都跑遍了,不过大部分吃了一个月没什么效果还死贵,有一个生效了2天后来一换药又没用了据说,感觉和家族遗传的肠胃病有关系,以往有这种案例可以借用下方子的吗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卫天龙 于 2019-2-17 22:03 编辑 [/i]][/color]
2019-2-18 11:03
乌鹊南飞3
[quote]
药的用量是根据每味药的基础有效量定的,临床用根据基础量做调整就行了,比例、方子的主次也一样。临床应用的方子的主次只根据病号的需要,没有主症兼症,必须把所有问题混到一起找最根本的病根,我的方子连主次都不分,是面面俱到,只考虑这一个病号需不需要,需要的就用,用多用少同样看需要,你能把我那三五十味药的方子分出君臣佐使,那分出来的结果只能用诡异形容
问不出为什么是把能问出来的问题都提前解释过了,不代表再也不能完善,只有理论的高度够高,覆盖面才会广
分不清漫画与现实的人,说他们没有正常人的思维能力都不算人身攻击,这样的人不在讨论范围内
我记着应该和你说过安宫牛黄的一个变方叫清开灵,这就是你也认为很扯的感冒药
你这个病案信息不全,没法做详细判断,预估是平素阳虚+寒湿,所以卫气容易郁,导致你说的“感冒症”,过敏的病根本身就是寒湿导致的不耐受,所以病机是一脉相承的,戴口罩同样是不能温煦,需要额外加东西保温,目赤眼屎这些明显是体内积攒的垃圾太多,本来应该排掉的,结果没排出去,瘀堵在体内,表现一些虚热象。至于脉,先不说你诊的准不准,假定是真实的病情,你也该知道已经和表证没关系了,但治则还是需要解表,原理我不说你也知道。
999感冒灵这药我不知道你看过方子没,说明书上的就够了,几乎全是寒凉药,平素体寒,又是寒证,妄投寒凉,这要不加重就没天理了(默认你说的流鼻涕是清涕)
这病案就不开方了,前面说过了可用信息太少,没法正经开,如果病情与我预估的一样,主题思路就是扶阳散卫固本,破格救心,桂附理中,补中益气,麻附细,苍耳子散这几个方子合方化裁
[/quote]
几十味药的大方子也是由众多小方子组成的。当初也是做了很多萃取提炼,有化学实验基础的。这种做法有利有弊。好处是只煎一次药,省时省力,节约成本;坏处是不灵活,后世的弟子如果不知道是哪些基本组方构成的,不能拆开来用。遇到疑难杂症需要试药的时候很不方便,调控也很费力,而且作为支柱的几味药是不能动的。
预备答案这点有道理。问者,讯也。单纯的问不足以构建体系
清开灵和安宫牛黄丸的用药除了水牛角基本上不一样,这变方是怎么变过来的?关键的两味药不会是水牛角和珍珠吧?这也太夸张了。
病患吃了中药不见好,就改为吃西药力克舒。我学医这些年,自觉还不足以开药。吴鞠通的路我相信有道理,学医十年不轻易用药。我想的办法是食疗,先走李时珍的路线,熟悉药性为上。
具体办法是先食素两天,花菜菠菜莴笋这些凉性也不吃。结果病患右手的尺关都变成了沉脉,同时两边脸颊开始飞红。鼻塞缓解,开始流清鼻涕,打喷嚏。于是恢复吃肉,然后每天饮用菊花加金银花泡的浓茶,味道都有些苦了。三天后,目赤眼屎缓解,停茶一天又有反复。同时开始每天唱凉热性歌,唱歌的时候鼻塞也会缓解。
顺便问下,这些天病患有流鼻血,是不是就不用破格救心了?病患自小就流鼻血,最近几年倒是不怎么流。
PS: 顺便问下,桂权药味在中医里是什么意思?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乌鹊南飞3 于 2019-2-19 17:28 编辑 [/i]][/color]
2019-2-22 21:18
hhp19910906
回复 #50 乌鹊南飞3 的帖子
不能说组成,只能说拼凑,拼凑的原则是每一个病号的具体病证的需求,属于实用,不属于总纲,你所谓的后世弟子如何,那些只能是总纲,相当于公式,实用方相当于练习题或者思路解析,方子本身不具太大的普遍性。而且我的方子也不是为了省时省力开的,而是做到面面俱到,有是证,用是药,针对目前所有情况的十面埋伏,更不存在不灵活的情况,方大不代表服药周期长,我一般一次开3付药,吃完以后调方,已经好些年没一次性开过7付,单诊的服药时间和我需要的间隔是一致的,不需要一天一诊,也不能一月一诊
方子不是由小方子组成,方子的基本组成只能是药,如果忽略药而是直接用方组方,那只能是空中楼阁,早晚会出大问题,所以我都方子都是用药组成的,不是你说的小方子,至于我为什么用说那么多方名而不是药名,这是另外一回事,必须前面的想明白了才能说这个,PS:我的用药唯独和化学没关系,药理学我一般不关系,知道的那点在开方的时候也是从来不用的
预备答案是不存在的,如果是我预估的情况,我说的方子是有可能同时用的
问诊不是不能构成体系,而是论坛这个模式不适合一句一问,可以根据症状反推出现症状的原因,病因和病根也就找到了,我之前给网友治,都是用的问诊,不是特别反常规的或者疑难杂症单用问诊也足够了,四诊合参是为了更完善,而不是少了哪个就不行
清开灵我以白云山的为例(白云山的使用率更高一些),说明书里的配料和安宫牛黄给你对比一下
清开灵: [color=Blue]胆酸、猪去氧胆酸[/color]、[color=Red]珍珠母[/color]、[color=Cyan]栀子[/color]、[color=Magenta]水牛角[/color]、[color=DarkRed]黄芩苷[/color]、板蓝根、金银花
安宫牛黄:[color=Blue]牛黄[/color]、[color=Red]珍珠[/color]、[color=Cyan]栀子[/color]、[color=Magenta]水牛角浓缩粉[/color]、[color=DarkRed]黄芩[/color]、人工麝香、朱砂、雄黄、黄连、郁金、冰片
有关联的药我用相同的颜色标记,我之前说的就是清开灵属于变方,以安宫牛黄为底方的变方,再补充一个知识点,人工牛黄的原料不只是牛的胆汁,也掺有猪胆汁。两个方子对比,除了去掉麝香冰片这些急救药,剩下的就是微调几个适用于风热的药,或者说是几个抗菌抗病毒的药,但水牛角,猪胆汁,珍珠母完全不合理,前俩是清里热的,珍珠母是安神的,和感冒完全不对证,白通汤加猪胆汁也只适用于个别情况,不能肆意使用,更何况临床上更是不辨寒热,见感冒就用,不论中西医,都有这个问题,不辩证,只辨病
学医十年,不敢开药,这也是现在中医教育最大的死结,理论说的漫天响,玩真的就蔫了,所以太多学生一毕业就对中医失去信心,说白了信心是疗效堆出来的,没疗效,换谁心里都没底,你学温病学成这样,已经需要反思了,《本草纲目》的问题以前说过了,不再重复
你这个食疗的方法有种被病牵着鼻子走的感觉,滑脉转沉脉,热证转寒证,食疗应该不会有这么强的效果,应当还有其他你没注意到的原因导致的,面颊的颜色属于面赤如妆的戴阳证,原因同前,最常见的原因是妄用苦寒,损伤真阳,你从这个角度反推,看看能不能找出之前没注意到的干扰,药茶停后反复这是用苦寒药很常见的现象,苦寒清热多数是强闷,之后必定复燃,唱歌会调整气息,鼻塞暂时消失是正常的。整体治法是错的,病之来路即为病之出路,但从内治,不死不休
鼻血也分很多种情况,如果是实热,当然慎用破格救心,但现在实热的病证极少,虚热需要加减,右降受阻需要用右降的药,首选丹参,蒲黄加到辩证方里,特别是右鼻孔流血多,多数属于右降有问题。近些年不流血不排除是流不出血的可能,体质弱,气血虚,没那么多血可以流,这一点我只提供你不一定想得到的可能,是不是你自己判断
桂权药味这个词我没听说过,百度都查不到,所以没法解释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hhp19910906 于 2019-2-22 22:14 编辑 [/i]][/color]
2019-2-22 21:30
hhp19910906
回复 #49 卫天龙 的帖子
看错了也怪你,那阵子那么久不露面:hz1019:
看描述更像臌胀,臌胀现在能见到的绝大多数都是虚证,你说的闹肚子是腹泻还是腹痛?不要轻易按恚气用四七汤这些破气的方子,如果是虚证,只会越破越重。和乌鹊的病案一样,可用的信息不多,如果是虚证,补中益气汤的主方,再加其他固本的组合,如果还能查到的话,可以查查之前的处方,我估计不是开错方子就是用量不够,黄芪少于120g的补中益气汤和没吃是一样的,还必须是生黄芪,炙黄芪一样不对证
2019-2-23 13:48
卫天龙
回复 #52 hhp19910906 的帖子
胀时不歇着的“闹肚子”是腹泻,哪怕去了几次厕所后,什么都出不来也还是想去
以前的中医药方就留下一个
5号+广木香5g,焦神曲30g,元胡15g,白芷10g,蒲黄9g,五灵脂9g,石菖蒲15g,郁金12g,仙灵脂15g,浙贝12g,海螵蛸12g,香橼15g,佛手15g,合欢皮15g
5号感觉是医院内部称呼,不太明白是啥,上面可能有点小差错,单子是手写的我外行看不懂,还有个焦木后邦一样的名字看不出来是啥10g,晚点才能传图
另外一个中医院有说脾虚严重的,诊脉还是看舌头来着,剩下的就是西医院可能没什么参考价值
2019-2-23 17:02
hhp19910906
回复 #53 卫天龙 的帖子
果然让我说对了,香橼,佛手,合欢皮,石菖蒲都有破气的功效,5号应该是他们医院的内部方剂,A3g,B5g,C12g命名成5号方剂,开方的时候写着省事,还不让你知道用的什么药,看不出来的那味药根据描述不好猜,常用的炒焦的药没有能套的上的,等着看图片再说吧
我也倾向于是脾虚,破气药是不该用的,腹泻应当是脾胃的不耐受导致的,减少一部分,启动气机把食物往下走,不能正常的运行,就用这种办法
2019-2-24 10:56
乌鹊南飞3
回复 #51 hhp19910906 的帖子
我查了几种常见药方,都是治疗风热的,没有治疗风寒感冒的。
吃素反应大是病患体质问题,十年前该病患曾经吃素一周,结果话都说不出来了,阳气衰落如此。流鼻血的是左鼻孔,左边比右边通畅,呼吸干燥流血。现在眼睛基本上没问题了,但是鼻塞,流清涕,打喷嚏依然存在。我估计感冒已经差不多好了,现在的症状是过敏性鼻炎发作了,食疗方案改为红枣泡水,一小杯五粮液白酒,然后通窍鼻炎颗粒冲剂。
另外想问下,为什么此前眼睛呈现热症,鼻子和肠胃呈现寒湿呢?这是阴阳失调吗?还有就是病患现在一两小时之间脉象都有比较明显的变化,粗略看属于右手滑脉,然而有时有力,有时疲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2019-2-24 17:14
卫天龙
回复 #54 hhp19910906 的帖子
[img]http://wx4.sinaimg.cn/mw690/007bMjHHly1g0hmn0c5foj31400u01l0.jpg[/img]
我说看不懂是焦什么的药是左下角第一味,顺带52楼说的黄芪120g是……一锅就要这么多?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卫天龙 于 2019-2-24 17:15 编辑 [/i]][/color]
2019-2-26 12:16
hhp19910906
回复 #55 乌鹊南飞3 的帖子
其实他们的组方原则,既不是治风热,也不是治风寒,就是抗菌抗病毒,药理学认为抗菌抗病毒,他们就用,西医可不认为寒热有本质的区别,所以制药的也从来不去关心是寒还是热,更别说真假虚实
既然明知严重阳虚,为什么不扶阳,哪怕饮食里加点胡椒都可以算你思路没错,寒药治寒证,最多治标,把症状强行压下去,其实把病闷在体内,所以才会持续那么多年不愈
通常的说,左鼻孔流血是左升受阻,瘀堵在左边,右鼻孔流血是右降降不下来,瘀堵在右边,不管堵在哪都会对刺激敏感,也就是你说的受到干燥等刺激,容易流血,这只是通常的规律,具体情况也许有例外,两侧都出血的或者堵住一边就从另一边出,两边都堵住从嘴里出的这种,没法一概而论,但右降的问题的比例更大一些
你所谓的感冒和鼻炎其实是一脉相承的,没有本质的区别,也没法一刀切,分不了那么清楚
大枣生津液,不能用太多,为什么不加鲜姜。那个颗粒不就是玉屏风散+苍耳子散么,通鼻窍+气虚的方子能对证几分,还有几味是寒凉药,更不用说原药制成颗粒对药效的改变,用酒通窍不是不行,但我从来不用,个人习惯而已,但用什么酒你注意了没,热就伤肺,凉酒伤肾为主的六脏六腑的阳气,酒必用温酒,不论是治病还是平常喝,煎剂除外
寒热既有真寒假热,真热假寒,也有寒热错杂,真假的问题是理论有漏洞,导致病证不统一,最后用真假来掩盖。错杂就是各有各的,又不是非要病和病相融合抵消,你这教条的老毛病还得改。还有局部的瘀积发热、龙雷上奔等等原因。你说的这个情况,眼睛的问题我前面说过了,就是体内的垃圾瘀堵太严重,导致出现看似热象的情况
脉象变化本来就是根据身体情况随时在变,极端的例子,捅一刀放放血,一会就变芤脉。即便是同一时间诊脉,同一只手的三部也可以各有各的脉,三种不同的脉,甚至六种不同的脉都是有可能的,脉气和血管搏动没任何关系。时强时弱说明体质太弱,“顶”不住病,扶阳解表即可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hhp19910906 于 2019-2-26 12:17 编辑 [/i]][/color]
2019-2-26 12:39
hhp19910906
回复 #56 卫天龙 的帖子
因为光线和笔迹不清楚的原因,目测是焦槟榔,比较符合他的诊断和字迹。黄芪我确实说的是120g,而且还只是基础量,这药很奇特,量小了升,量大了运,每天30g,血压高的几天就会感觉头晕,甚至出现中风,反倒是120g会把血压降到正常值,血压血糖都可以这么降,但必须成方,禁止没有足够专业水平的人擅自单用,会出现不可预估的问题;基础量是120,也就是说还会超过这个量,臌胀或者其他有的病可以在120的基础上加成240g,有二诊才加的,也有一诊就240的,从没出过任何问题;中风后遗症可以用到500g,会见到奇效的,而且同样很安全。我的方子平均一付药里所有药的总重量是3斤,所以120g占的比例也就没多少了,不像那些专家,开的方子总量才几十克上百克,所以120g就是一支突起,很突兀
PS:以上说的全部是生黄芪,我从不用蜜制的,而且只有内蒙产的,确切说是包头附近,才有上面的效果,其他产地的都不行,疗效有质的差别
2019-3-3 15:24
乌鹊南飞3
回复 #57 hhp19910906 的帖子
滑脉为什么是阳虚呢?病患牙本质过敏倒是很多年了,本来五行就缺水,看手相是有点肾气消耗的,不知道是不是属于龙雷上奔。我又把了一次病患的脉。左尺沉脉,右尺亦沉脉,左洪右细,皆有力。沉脉属阴,为什么有的书讲“左尺沉肾阴不足”呢?
后来病患吃了几天鼻炎康(含扑尔敏),基本痊愈了,略有点鼻塞,昼夜生活已无碍。红枣泡水停了,改用辛夷花 加 苍耳子煎药再加葱白蘸棉花外敷鼻腔。同时改良了一下温盐水灌鼻腔的做法,用瑜伽的涅鼻功。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乌鹊南飞3 于 2019-3-3 15:33 编辑 [/i]][/color]
2019-3-4 22:08
hhp19910906
回复 #59 乌鹊南飞3 的帖子
浮中沉或者中沉都是滑脉,才是热证,如果沉取不滑,那肯定不是纯热证。双尺脉沉,肾气鼓动不起来,所以沉,右细合理,左你确定是来盛去衰的洪?洪脉有力不是太合理,来可以有力,去必然无力,否则就不是洪脉,另外,“左洪右细”是说左右三部,还是仅有寸关?这个不说明白,会有误差的
PS:还是之前说过的,一切推导都是默认你脉诊没问题的前提下,如果你脉诊有误,一切推翻
你应该听说过左司肾,右司命门,命门指命门火,也就是真阳,属阳,相对脏腑这些有型的为阴,所以左尺虚,为肾脏虚,也就是你看到的“肾阴”不足,这个肾阴的概念和你之前知道的那个肾阴不是同一个概念
龙雷上奔其实简单,肾火别称龙火,肝火别称雷火,龙雷上奔肯定有戴阳证,或者假热相,例如头面轰热或者面赤如醉这些,病根是水浅不养龙或者水寒不藏龙,导致龙雷上奔,我上个帖子只是举个例子
抗过敏药也只是症状消失,达不到痊愈的程度,以后有诱因还会再犯,辛夷入煎剂需要纱布包煎,要不上面的毛掉落会呛喉,单用辛夷苍耳子也只是抗过敏的效果,还是不去根,你再斟酌
页:
[1]
2
3
4
5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