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水泊轩辕 » 成语还有三个字的?我可能看了“假成语”


2017-3-11 19:24 KYOKO
成语还有三个字的?我可能看了“假成语”

在我们的一般印象中,成语虽不能说都是“阳春白雪”,但至少也是韵味十足的。可素,你们知道吗,三十三天、五角六张、二把刀,这些看起来妥妥的大白话,其实也是成语哟~

今天,文字君要为大家介绍的,就是这些十分“耿直”的成语。
解释:形容最高的地方。
虽然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失恋33天》,但它确实是个如假包换的成语。

三十三天即忉利天,是佛教用语。传说,这个神奇的存在位于须弥山的顶上,在世界之上八万由旬高(约三十余万里)。所以,三十三天也用来形容最高的地方。比如朱自清的《论且顾眼前》:“于是富的富到三十三天之上,贫的贫到十八层地狱之下。”
解释:轻打就忍受,重打就逃跑。
单看“小受大走”这四个字,难免会以为是什么有着不可描述含义的网络流行语。

事实上,“小受大走”是一种儒家的观点,即小杖则受,大杖则走。儒家认为,作为一个孝子,在受到爹妈责罚的时候,如果揍得轻就忍受;如果下手比较狠,那就赶紧逃跑。
解释:形容七颠八倒,也比喻事情不顺利。
这个成语的含义就比较难猜了。似乎不管怎么看都只是表示六张五毛钱而已。

其实,角和张都是星宿名,民间有一种说法,说在初五遇到角宿或初六遇到张宿,就会诸事不宜,哪哪都不得劲。

解释:比喻同时的两个人,高下判别极大。
唐代文学家韩愈曾经给儿子韩符写了一首勉励他发奋读书的诗,其中一段大致是酱紫的:有两个品貌差不多的小正太,一起长大。当他们到了中二的年纪,他们的差异开始显现。而到了30岁,两人之间就有了天差地别,一个像呼风唤雨的龙,一个像蠢笨无能的猪。

韩符读罢连连表示:“这碗鸡汤我干了!”之后果然发奋读书,学有所成。
解释:越来越差、一个不如一个。
“一蟹不如一蟹”出自《艾子杂说》。艾子是一个类似于憨豆先生的虚构人物,《艾子杂说》就是以艾子为主人公的笑话集。有一天,这位艾子先生在海边先后看到三种螃蟹,虽然看起来都差不多,但体型却一个比一个小,艾子见此情景感叹道:“何一蟹不如一蟹也?”

解释:指背后操纵、支持的人或集团。
虽然“后台老板”这个成语不是很常见,但一看到这四个字,还是很容易能感受到那种在背后操纵大局的大佬气息的。

需要注意的是,运筹帷幄虽然也表示在幕后主持大局,但是褒义词,而后台老板这个词含有贬义,所以千万不能弄混淆哟~
解释:比喻文章或图画的得神之处。
《世说新语·巧艺》中有这样一个故事:顾长康给裴叔则画像,在脸上多画了三根胡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裴叔则颜值高,性格好,又是著名的大学霸,加三根毛恰恰能表现他的才识。”

看画的人又仔细寻味了一番,果然觉得增加了三根胡子之后,那种气韵远胜于原本的面貌。由此也可以看出,那时候的人们就知道美图的重要性了。

解释:称对某项工作知识不足、技术不高的人。
二把刀是一个三字成语,表示知识不足、技艺不精。跟九把刀什么的并不是一挂的。

二把刀作为词语,还有另一个含义,即指厨师的副手。例如在柯岩的《追赶太阳的人》中就出现过:“一早我进厨房,他就坐在那儿择菜,等切肉蒸馒头的时候,他递东递西,掀锅揭屉,那个眼力见,竟像个二把刀呢!”

解释:算术的四则运算,借指事物的消长变化。
是的,你没有看错,加减乘除居然也是个成语。我仿佛看到了数学老师哭晕在词典前。

这个成语出自王九思《端正好·次韵赠邵晋夫归隐》:“端的是太平人物,谁想道命儿中加减乘除。”

解释:比喻人态度温和慈爱,使人愿意接近。
据《左传》记载,酆舒曾吐槽赵盾:“赵盾他爹是冬日之日,这小子是夏日之日。”由于这个槽吐得比较含蓄,后来杜预注解《左传》时在此处补充道:“冬日可爱,夏日可畏”,让赵盾受到了二次伤害。

更糟心的是,“冬日可爱”后来渐渐变成了一个成语,广为流传。
解释:指珍惜自己的名声、行事十分谨慎。
当文字君得知“爱惜羽毛”是个成语的时候,我的内心是这样的:

然而人家还真是个成语。
这里的“羽毛”比喻人的声望,所以爱惜羽毛也就是珍惜自己的名声,谨慎行事的意思。鲁迅大大就曾在杂文《华盖集·并非闲话(三)》中使用过这个成语:“但写出以后,却也不很爱惜羽毛,有所谓‘敝帚自珍’的意思。”



===========================================================
看图请看原帖https://baijiahao.baidu.com/po/feed/share?wfr=spider&for=pc&context=%7B"sourceFrom"%3A"bjh"%2C"nid"%3A"news_3148337525607380892"%7D


光哥稀饭附庸风雅的,三十三天、后台老板、爱惜羽毛,您知道几个是成语的啊:hz1026:

2017-3-11 20:31 杏花疏影
爱惜羽毛是成语,我知道,但后台老板与二把刀也是成语?我读书少,别忽悠我。

2017-3-11 22:14 粉炎陽
[quote]原帖由 [i]杏花疏影[/i] 于 2017-3-11 20:31 发表
爱惜羽毛是成语,我知道,但后台老板与二把刀也是成语?我读书少,别忽悠我。 [/quote]
光哥回來了!?最近可好啊,跟老哥拜個大晚年
成語三個字的最熟悉的是:莫須有

2017-3-12 10:19 hhp19910906
印象里我小时候看的成语词典里第一个成语就是阿斗

2017-3-12 13:40 孟如庭
执牛耳

2017-3-13 13:05 iorihelt
小时候在成语字典上看过 风马牛不相及

2017-3-14 12:30 司徒苍月
破天荒

就是个成语

2017-3-14 13:12 szwd1997
三板斧

2017-3-14 13:15 KYOKO
回复 #8 szwd1997 的帖子

咱不胡,咋啥都是成语啊:hz1010:

2017-3-14 13:28 szwd1997
回复 #9 KYOKO 的帖子

马后炮。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只能说,4字成语最常见。

轩辕如果有百年,就会有水王纳妾的成语。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szwd1997 于 2017-3-14 13:29 编辑 [/i]][/color]

2017-3-14 13:31 粉炎陽
[quote]原帖由 [i]szwd1997[/i] 于 2017-3-14 13:28 发表

轩辕如果有百年,就会有水王纳妾的成语。 [/quote]
意思是"異想天開"?還是"有志者事竟成"?

2017-3-14 13:38 iorihelt
回复 #11 粉炎陽 的帖子

意思就是“水王纳妾”啊

2017-3-14 16:19 粉炎陽
[quote]原帖由 [i]iorihelt[/i] 于 2017-3-14 13:38 发表
意思就是“水王纳妾”啊 [/quote]
:hz1015:成語總有個意思啊

2017-3-14 16:42 司徒苍月
私以为,水王纳妾将是歇后语,后半句,当有大阿哥去续

2017-3-14 17:50 hhp19910906
回复 #14 司徒苍月 的帖子

你的意思是“水王纳妾—— 一辈更比一辈强”?

2017-3-14 19:13 KYOKO
话说,动物的本能不是后代越多越好咩:hz1011:

2017-3-14 23:23 粉炎陽
[quote]原帖由 [i]KYOKO[/i] 于 2017-3-14 19:13 发表
话说,动物的本能不是后代越多越好咩:hz1011: [/quote]
有一個數量反回饋機制,大意是到了某個量會倒減,甚麼澳大利亞兔子成災餓死了之類的
只有人類幾乎看不見這個機制,幾千年來一直在增長

有一種說法,按理說應該要有,人類自己不弄一個,自然遲早也會來一個,比如我朝就有控制行為
社會學上不好說對不對,但我認為科學上是合理的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粉炎陽 于 2017-3-15 09:43 编辑 [/i]][/color]

2017-3-15 11:24 iorihelt
回复 #13 粉炎陽 的帖子

意思就是“水王纳妾”在轩辕存在百年后会变成类似“叶公好龙”之类的典故,可能表达的就是有志者事竟成的意思

2017-3-15 14:12 五袋石果
红楼梦中有“加减乘除上有苍穹”,描述巧姐身世的。

2017-3-15 18:07 hhp19910906
回复 #18 iorihelt 的帖子

叶公好龙这个典故本事是说历史上的叶公修水利,图纸老百姓看不懂,以为是龙,最后误传出那么个典故,和水王这个不是一个类型

2017-3-16 16:39 szwd1997
水王纳妾就是水王想纳妾啊,类似李广难封一样就是表面意思。

2017-3-16 19:51 武三郎
[quote]原帖由 [i]hhp19910906[/i] 于 2017-3-15 18:07 发表
叶公好龙这个典故本事是说历史上的叶公修水利,图纸老百姓看不懂,以为是龙,最后误传出那么个典故,和水王这个不是一个类型 [/quote]
这是哪里来的说法。。。

汉·刘向《新序·杂事五》:“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夫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2017-3-17 18:14 hhp19910906
回复 #22 武三郎 的帖子

前些日子忘了哪个节目,郦波教授说的,你那个应该就是成了轶事之后的东西,那个说法应该还早,而且那个名字应该是she公,不是ye公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