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水泊轩辕 » 中小学教育资源不平衡分析


2016-2-24 17:03 墨叶
中小学教育资源不平衡分析

城市和乡镇中小学教育资源都存在严重的不平衡现象。

乡镇以我读书的时候为例。
当时我在县中学读书,学校里管理实验室的老师是从乡里调上来的,好像是教化学的,在县里不用上课。
以前还有劳技课,劳技老师也是从乡里调上来的,好像是教物理的(据说他的班里出了几名物理竞赛拿省奖的)。
人员流动必然导致教育资源不平衡。

城市里嘛,以现在的为例。
现在大多数地区都有明显优质的一中(通常是高中)或者实验中学(初中多半有)。
而有些普通学校慢慢的沦落为垃圾学校直至合并。

教育资源存在差异和不平衡是必然的,无需否认也无需强行抹平。


现在的教育投入偏向投入高端教育,一味给好学校补贴。才是最大的弊端。
应该让优质资源市场化,重点确定基础教育的投入。
目前好些乡镇中小学合并,初中都只能到镇级中学就读。
如果不能确保对镇级教育的投入,只不过是把本来最低级初中老师的由乡级变成镇级,并不能确保镇级教师的质量。
比如确保乡级的最佳教师待遇高于县级的普通老师,普通学校的学科组长待遇高于一中的普通老师。如此可以拉近学校之间的差异。

2016-2-24 17:07 墨叶
再说一个教育不平衡。

就学生来说,都有各自的特点和特长。有些人就不适合读书,这完全是正常的。
现在的教育制度把路走窄了。本来初中毕业有高中和中专分流。
然后,很多中专都只是差生的无奈选择。

如果能改善中专教育,也是不错的。
总之,我觉得现在的教育投入太偏向于本来就占优势的学校,应该是偏向更需要投入的基础教育。

2016-2-24 17:17 szwd1997
垃圾学校不是制度造成的,而是每个人都需要读书的固定观念造成的。

有个别人天生就是混子类型,是不可逆的,你让他在学校。

他就能把学校的风气带坏。我们初中还出了杀人犯呢。

想要整体教学提高,就不要留住内心底不想读书的人。让他们早上社会去闯荡,获取更多有用的实战经验。

让喜欢读书的孩子们扎堆练级,多深造,多参加兴趣班。

个人认为最好还是要分快班慢班,名校普校。这绝对不是歧视,和分三六九。而是起到一个拉抬的榜样效应。就像社会要有富人拉抬一样,大家都吃不上饭,一起穷就好吗?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szwd1997 于 2016-2-24 17:20 编辑 [/i]][/color]

2016-2-24 17:18 杏花疏影
中专这个,我也觉得有问题。当年我上初中时,能考上中专的,都是好学生。我当时不肯考中专,要考高中,上大学,我父亲还做过我工作呢,我的好朋友,还说我傻。

现在呢,中专似乎都没有了。有也是极差。

2016-2-24 17:27 nslsfxlt
回复 #4 杏花疏影 的帖子

我读书的时候也是这样,中专分数线夹在普高和重点之间,只有几分,不过当年是大学招生少,考上重点高中也不一定能考上大学,还不如考个中专,毕业就能分配工作,现在大学扩招,成绩再烂都能上大学,自然就没人看得上中专了。

2016-2-24 17:28 杏花疏影
[quote]原帖由 [i]nslsfxlt[/i] 于 2016-2-24 17:27 发表
我读书的时候也是这样,中专分数线夹在普高和重点之间,只有几分,不过当年是大学招生少,考上重点高中也不一定能考上大学,还不如考个中专,毕业就能分配工作,现在大学扩招,成绩再烂都能上大学,自然就没人看 ... [/quote]
我们当时,好中专都高过重点高中。

2016-2-24 18:17 ptcn
现在主要矛盾不是城乡差异,而是城市内部人为造成的差异。

首先应该把城市内部的差异基本拉平,然后在尽量减小城乡之间的落差。

交与部的老爷不会真心办这个事情的。地方更不愿意。民众中的既得利益团体(总数的少数)也不愿意。所以,改革的动力只能来自中央和民众中不在“学区”里的那些人,某些部委可能会起一点促进作用(财政部之类)。

差异越大,矛盾越大,最后会闹到引发WG的地步。天超某些人的奇葩就在于这种叶公好龙的心态,一方面好像期盼安宁,另一方面有为了一己私利埋下矛盾的种子加剧差异,促成动乱的因素。

2016-2-24 18:53 KYOKO
确实是光哥

咱那会已经好高中>好中专了,在以前就是反过来

2016-2-24 19:55 天下第一水货
[quote]原帖由 [i]杏花疏影[/i] 于 2016-2-24 17:28 发表

我们当时,好中专都高过重点高中。 [/quote]
我们当年,也是中专分数最高,重点高中分数其次,不过那个时候中专是包分配的

2016-2-24 20:37 小贩
96年以前,后有延长到98年的样子。(大致,具体不记得了)
职高,没人读,类似技校,但不包分配。
技校,有人读,包分配。工人,有技术职称。
中专,竞争高分入学,包分配,国家编制。

2016-2-25 09:08 文以载道
现在的大学有过去中专和技校升级的吗?

2016-2-25 09:22 小贩
有,当地,原来的师范学校(中专),升为师范学院(专、本、硕、博)。机械技校升格为机械专科学院(专、本、硕)。

其实,原来的,职高也和其它几个中专、技校一起升格成“大学”,据说也还“专本硕博”各级文凭都有。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小贩 于 2016-2-25 09:24 编辑 [/i]][/color]

2016-2-25 09:32 文以载道
回复 #12 小贩 的帖子

我去……

2016-2-25 09:40 小贩
卧草.....

2016-2-25 09:43 小贩
中专,中技在取消分配后基本上没办法招生了。

原来专业好、师质力量雄厚的自己就自己升格,专业不好,招生范围小的,就联合办学升格。

2016-2-25 10:09 文以载道
回复 #15 小贩 的帖子

换汤不换药,换个名字来捞钱,有意思么?

真看不惯这种,还不如让很多人初中毕业后或高中毕业后就到技校去好好学技术,培养技术人才。

现在的形势就是,本硕博竞争大,技工人才缺乏没人干……

2016-2-25 10:11 小贩
是你的生活圈子有问题。工业区工产里的技工多着呢。缺,永远是相对的。

2016-2-25 10:12 文以载道
回复 #17 小贩 的帖子

也许吧

2016-2-25 10:13 小贩
技术学校的定位本身就有问题,一个电焊工,跟师付学两年,比在学校里混两年不扎实的得多???

汽修技校的一个三年毕业生,不见得比我一个亲戚在汽修厂做两年学徒技术能力更强吧?

2016-2-25 10:20 文以载道
回复 #19 小贩 的帖子

你说的有道理,但有些职业是必须在技术学校学的。

现在能招学徒的厂子多吗?

2016-2-25 10:21 小贩
关系,有人介绍,找个师付做小工呗。又不拿工资,有活主动干。

2016-2-25 10:25 小贩
技校,我觉得就是个高不成低不就。

说他学了动手的能力?学三年,实际上,真进了生产环境,也就半年,一年的事。
说他学了理论知识?又不够,无论机械、电子、电力、美术、美工,理论知识开个专本硕都不难。这也是升格成专本硕的合理性。

但是,技校本身是有其历史意义的,在中国工业化初期,提供了大批具备“一定”理论水平和技术能力的优质工人。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小贩 于 2016-2-25 10:28 编辑 [/i]][/color]

2016-2-25 10:25 文以载道
回复 #21 小贩 的帖子

这就是了,还得有关系,没关系的就还是去技校吧

就好比没关系的还是考大学考硕士考博士吧

2016-2-25 10:27 小贩
现在技校好象不怎么招生了,技校这么一个“学位”没有了。。不过,有“职业培训”学校。
挖掘机那里强!!!

2016-2-25 10:27 文以载道
你说上大学学了四年,还不如进实验室干一年。但不在大学学四年,又没有关系,有资格进实验室吗?

我就说这个意思,别抬杠,我知道很多人大二大三都进实验室的。

2016-2-25 10:28 文以载道
回复 #24 小贩 的帖子

“职业培训”学校,姑且算技校吧

2016-2-25 10:32 小贩
[quote]原帖由 [i]文以载道[/i] 于 2016-2-25 10:27 发表
你说上大学学了四年,还不如进实验室干一年。但不在大学学四年,又没有关系,有资格进实验室吗?

我就说这个意思,别抬杠,我知道很多人大二大三都进实验室的。 [/quote]

你在找我抬杠,技校和大学没有可比性。明白吗?

技校本身学的就是“动手”的能力,事实上在技校里的文化课大家也就哪样了。大学还有个合格考,技校就是关着人等工厂领人的。

另一个,一些实用性动手的工作。比如电子技校,你知道学什么吗?
我以为要学无线电原理。。。。后来发现,其实只要学会认电器元件符号和会焊接就行了。千万不要以为电子技校的人能搞得懂集成模块的原理....

其它以上类比。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小贩 于 2016-2-25 10:34 编辑 [/i]][/color]

2016-2-25 10:45 文以载道
回复 #27 小贩 的帖子

我不是说你在抬杠……你误解了……抱歉

怎么说呢,不同层次的工作需要不同层次的劳力。

有些技校教编程,也就教语言啥的,不教算法、数据结构之类的,但也不能说人家培养出来的人无用啊,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人还是有可用的空间的啊。有些小公司,用不到或用不起更高水平的,就只能用这种了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文以载道 于 2016-2-25 10:48 编辑 [/i]][/color]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