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炎黄春秋 » 宋辽歧沟关之战双方统帅、将领对比


2004-9-26 12:59 张建昭
宋辽歧沟关之战双方统帅、将领对比

宋辽歧沟关之战是宋辽20年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是两国经过十多年的相互试探后的一场总决战,对双方影响之巨大,意义之深远,非以往可比。
   
歧沟关之战初以宋为主攻,谋复幽云十六州及营、平二州之地,而以失败告终。
对比如下:

一。主孰有道?

宋:赵光义(宋太宗)
史称其:“沈谋英断,慨然有削平天下之志。”“以慈俭为宝,服浣濯之衣,毁奇巧之器,却女乐之献,悟畋游之非。绝远物,抑符瑞,闵农事,考治功。讲学以求多闻,不罪狂悖以劝谏士,哀矜恻怛,勤以自励,日晏忘食。”
看起来还是个明君,但实则不然。此人猜忌多疑、刻薄寡恩,更要命的是自己明明是个军事白痴还要对前线指手画脚。他为了成就自己的私心,逼死了武功郡王德昭(太祖之子),害死了涪陵王廷美(自己的弟弟)。高粱河之败就是他一意孤行的结果,满城之战前他还授以边将阵图,多亏将领们知道变通,没按照他的意思作战,结果打了个大胜仗。像这种不懂军事却总以为自己在军事上很高明的人真的无可救药,宋军的最高领导是这样一个人,也难怪要失败。

辽:
萧绰(萧太后,小字燕燕)
“后明达治道,闻善必从,故群臣咸竭其忠。习知军政,澶渊之役,亲御戎车,指麾三军,赏罚信明,将士用命。圣宗称辽盛主,后教训多。”
萧太后女中丈夫,是中国古代女性政治家、军事家的杰出代表。观其在秉政后的内平不服,外御强敌,亲征澶渊等一系列活动中的作用,可以看出此人的雄才大略诚可谓当时的佼佼者。用人方面唯才是举,韩德让、耶律斜轸、耶律休哥等人尽其才。比起她的对手----一无是处而又自以为是的赵光义真的强之百倍。

对比结果:辽优势明显

二。将孰有能?
宋:曹彬、米信、崔彦进、田重进、袁继忠、潘美、杨业等
先说说曹彬。他在歧沟关之战中是宋军的“幽州道行营前军马步水陆都部署”,也就是东路主帅。东路军是此次战役的主力,有大约十万之众,还有“西北道都部署”米信一部作为犄角,所以说宋太宗把大部分赌注都压在了曹彬身上,那么曹彬作为统帅又如何呢?可以看看曹彬以前的战绩及表现。
曹彬在宋太祖时期主要参加过两次战争:一为伐后蜀之战,当时作为归州路都监;一为灭南唐之战,作为主帅。观其在这两次战役中的作用不难发现,此人是个儒将,战术无奇,不能制下。
伐后蜀之战中,宋军兵分两路(北有凤州路,东有归州路),曹彬作为东路都监起了什么作用呢?他把工作重心放在了军纪上,归州路三万人马在他的监督下一路军纪良好,秋毫无犯,受到太祖的嘉奖。“诸将每过一地,咸欲屠城,独彬禁之。”可见他很好地压制住了部下。但当时他的部下都是谁?也就是张廷翰、李进卿这些在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小将,况且有主帅刘光义镇着,没出什么乱子也是正常。而且在这次战争中,没有看到他有什么经典的战术运用,军队过了夔州之后就没有遇到什么象样的抵抗。
在作为主帅伐南唐的战役中,他当时的部下是潘美、李汉琼、曹翰等大将,这次的军纪依然很好。他是怎么制下的呢?原来,出征之前宋太祖早已看出此人难以制下,所以“授以匣剑,曰:‘副将以下,不用命者斩之!’潘美等皆失色。”,靠着尚方宝剑,他才管得了部下。而且在这次战役中,也未见他有什么战术上的成就。倒是王明、樊若水这些人屡出奇招,樊若水献计在长江架浮桥,王明“植木疑兵”,才帮助曹彬获得全胜。
所以说,曹彬如果没有什么赖以约束部下的东西就管不住部下,如果部下无能自己也就束手无策。这样的人显然不是统帅之才。这样,在歧沟关之战中,他的一系列错误决策再加上不能压制众将,最终几近全军覆没。

米信、崔彦进完全是战将类型的。米信(奚族人)活生生的一个大老粗,竟然也被委以一路主帅;崔彦进是宋初将领中参加战役最多的一个,经验丰富,勇猛善战,在歧沟关之战中作为曹彬的副将,但起的作用不大。

田重进、袁继忠。一个是定州路都部署,一个是定州路都监。这两个人在歧沟关战役之初倒是打了几个漂亮仗,但是辽兵援军一到就不行了。不过从整体上看,袁继忠倒还算个可用之才

重点要说说潘美。
潘美在歧沟关之战中的表现说是令人费解。综观潘美从前的战绩,我怎么也闹不明白潘美究竟怎么了。
潘美在宋太祖时期就受到信任,伐南汉一战更是铸就了他一世的威名。那次,他作为主帅带领六州兵马伐南汉,首先包围贺州。南汉将领伍彦柔率三万兵马来援,潘美闻讯,退兵二十里,设伏于南乡岸。伍彦柔率前军来犯,宋军伏兵四起,大破南汉军,擒斩伍彦柔,枭首示城中,城中人惧,开门纳降。潘美攻克贺州,乃出声东击西之计,声言顺流直取广州,实则疾趋昭、桂,连克昭州、桂州、连州,进逼韶州。南汉大将李承渥屯兵10万列阵于莲花峰下,前置群象,列为象阵,军威大振。初战宋军少却,而后潘美下令用拒马列于阵前,用劲矢攒射群象,象负痛狂奔,前为拒马所阻,乃掉头奔向南汉阵中,南汉兵为践踏死者不可计。宋军乘胜取韶州。之后,南汉军无战心,所过皆降,最后进趋广州,南汉主出降。
观此战,潘美指挥宋军征伐南汉,战胜攻取,如行云流水,畅快淋漓,其中又巧用战术,以智取胜,以少胜多。
再看在歧沟关之战中,潘美好象完全换了一个人。刚开始时,率军出雁门,取云、应、寰、朔四州,实为辽守军单弱,故所过皆降,无足称道。而东路曹彬败后,辽十万大军西进,潘美、杨业等受命掩护边民撤回雁门,然后就是大家都很熟悉的这段故事了。潘美不听杨业的建议,而听信大言不惭的王侁,又违约不援救杨业,致使狼牙村、陈家谷兵败,杨业被俘,绝食而死。到了这里,我不禁要问,这个人还是那个曾经威震南邦的潘美吗?我知道,辽军与南汉军不可同日而语,但前后的反差还不至于如此之大吧?他至少应该做出点正确的决策,减少些失败的损失吧?而他“使人登托逻台望之,以为辽兵败走,侁欲争其功,即领兵离谷口。美不能制,乃缘灰河西南行二十里;俄闻业败,即麾兵却走。”简直畏辽如鼠。难道他有恐辽症?还是只是因为嫉妒想陷害杨业?还是过去了20年,他变成老糊涂了?不明白。

再说说杨业。
杨业自降宋之后,官职从左领军卫大将军、知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到云州观察使,一直镇守雁门关。多次击退来犯的辽兵,最精彩的一次就是980年的雁门之战。是年,辽遣大军十万,自云州南下侵宋,至雁门关前。雁门关内仅有守兵数千,杨业自知寡不敌众,乃自领骑兵自西陉出关,延小路迂回至雁门关北口,自辽军之后掩杀。辽军方欲攻关,忽遭背后袭击,又不知虚实,所以大溃,驸马侍中萧咄李被杀,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悔被擒。此役,杨业因功迁至云州观察使,更加受到太宗信任。
歧沟关之战,杨业部出雁门,收寰、朔、云、应四州后还屯雁门。曹彬歧沟关战败,田重进、潘美蔚州战败退后,潘美、杨业受命护四州百姓撤退。耶律斜轸大军来追,杨业建议避其锋锐,结果遭到王侁的讥讽,受激出战,狼牙村中伏大败,退至陈家谷,不见援兵,遭擒而死。

总体来说,宋军的将领脱胎于五代,勇猛方面不输契丹人,但极少有谋略过人的。此次参战的将领中,只有潘美在战术上有些造诣,但这次完全没有发挥出来,表现的与其他庸将无二。

辽:耶律休哥、耶律斜轸、耶律抹只、耶律奚底等
耶律休哥,字逊宁,契丹大将,号称“战神”。
休哥早在979年高粱河之战中击败宋军主力,名声大震。
满城之战,燕王韩匡嗣不听休哥之言,中了宋军诈降之计,被宋将刘廷翰、李汉琼、崔彦进等杀了个屁滚尿流,只有休哥一路兵马俨然而退。
瓦桥关之战,辽景宗耶律贤亲征,围宋瓦桥关(即雄州)。宋雄州刺史张师斩关突围,休哥自领麾下截杀,击斩张师,从骑惊溃回城。宋军援兵集结在拒马河南岸,休哥率领精骑涉水突击宋军,宋军无备,且无统一指挥,被击溃。
歧沟关之战,曹彬拥兵十万,声威浩荡,幽云震恐。休哥措置有方,与曹彬对峙,自知兵少,不与争锋,时常派轻骑袭扰,又切断宋军梁道。曹彬因粮饷不济,下令退师雄州,又被宋太宗阻止,裹粮复前,与米信军会合。此时,萧太后引援兵至涿州。曹彬无法压制部下的贪功情绪,只得强攻涿州,遭到休哥与萧后两路钳击,冒雨南撤。休哥率精骑自后追击,至歧沟关追及,曹彬军大溃,曹彬、米信引数骑遁走,宋军退至拒马河,争先恐后抢涉,自相践踏,折兵逾万,血染河水,尸塞河道。
耶律休哥在此战中与在高粱河之战中一样,在契丹军中扮演了救世主的角色。宋军与辽军初期的历次战役,耶律休哥都参加过。而且百战百胜,真正的失败只有一次,就是徐河之战中败给了“黑面大王”-----宋将尹继伦。
史称其“智略宏远,料敌如神。每战胜,让功诸将,故士卒乐为之用。身更百战,未尝杀一无辜。”
契丹得将如此,夫复何求?

耶律斜轸,字韩隐,契丹重臣。
公元979年,宋太宗征太原,再征幽蓟,他先于白马岭救出耶律沙,后在高粱河之战中与休哥携手击破宋师。休哥与斜轸,是当时辽军的两大支柱。
辽景宗死后,萧太后称制,时人心不宁,内忧外患。耶律斜轸与韩德让二人倾力辅佐太后,契丹才稳定了内部。
歧沟关之战,宋师三路并进。萧太后亲征赴援幽州,将西线的战事交给了耶律斜轸,拜为山西路兵马都统。
耶律斜轸不负众望,在蔚州巧施计谋击败宋军。宋军田重进、潘美两路均败。不久,“杨无敌”被迫迎击。耶律斜轸在狼牙村设伏,击败杨业,追至陈家谷,将其生擒,杨业绝食而死。
耶律斜轸横扫山后,将被宋军夺取的山后诸州尽数收复。

耶律抹只,字留隐,契丹皇族大将。
耶律抹只这条命应该说是拣来的。公元979年,宋太宗征河东,辽主应北汉主之请,发兵相援,谴南府宰相耶律沙、冀王耶律敌烈为主将、枢密副使耶律抹只为监军,一同引兵赴援,在白马岭被大涧所阻,宋将郭进严整以待。耶律沙主张待后军赶到再行攻击,敌烈与抹只都认为迅速出击可一举歼灭郭进。结果两下交战,耶律敌烈和他的五个儿子全部阵亡,耶律沙与耶律抹只也陷入绝境,若不是耶律斜轸及时来救,两位契丹大将可能就此终结了。
高粱河之战,抹只协助休哥大破宋师,才以功释罪。
满城之战,辽军溃败,抹只部伍不乱,整师而退,受到诏书褒谕。后拜东京留守。
歧沟关之战,抹只领东京(辽东京为辽阳府,今辽宁辽阳)兵援南京(幽州),与休哥克宋军于涿州之东,迁开远节度使。
耶律抹只在当时的契丹虽地位不算很高,但与耶律沙等齐名。
史称“当高梁、朔州之捷,偏神之将如沙与抹只,既因休哥、斜轸类见其功,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耶律奚底,契丹皇族大将,勇武过人,箭法奇精。
此人是员战将,歧沟关之战在耶律斜轸帐下听用,陈家谷之战一箭射中杨业,使其落马成擒。其余没有什么建树了。

总结:契丹诸将,能够团结对外,比起争功贪利的宋将为优。就个人能力而言,休哥为名将,不逊色于当时任何宋将。斜轸其内小有政绩,其外大有战功,当时的宋将中,亦罕有其比。抹只、奚底之辈,寻常战将,而此类将领,宋军比比皆是。

对比结果:辽稍占优势

三、战略战术对比

很明显,宋起初采取的是外线进攻,辽是内线防御。

宋军的意图是,以曹彬军主力持重缓行,吸引辽军的注意,使其不能兼顾宋军其余两路的进攻,等到田重进、潘美尽得山后诸州,再一举拿下幽州。
乍一看来,似乎甚妙。
实际是犯了“想当然”的错误。
三路大军相去百里,各自情况岂能尽知?况且辽军骑兵神速,援兵不消时日,东路大军缓行,辽兵早已严阵以待,安能保其必胜?
三路大军无统一主帅,赵光义远在汴“遥控”指挥,犯了“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的错误。萧太后可是亲征的啊!

辽军面对宋军三路来功,取舍有次。
以保卫幽州为初期目标,待宋军锐气已失,再行逐个反扑。
战术上,休哥一开始采取防御态势时,疲敌之法,运用巧妙,使宋军进也不是,退也不是,在彷徨中全军覆没。郁闷啊!

总评:不需要说什么了。

[[i] 本帖最后由 冒牌 于 2008-6-4 12:32 编辑 [/i]]

2004-9-27 22:55 秋孤寒
张兄总结的好!看来此战的败北颇和安史之乱时九节度使对阵史思明的教训一样,甚至在形势上更加不如,起码战力就不一定处于上风。

常言潘美忌贤妒能,害死杨业,不过恐怕不尽然,这里面肯定和那个监军有很大关系,宋朝的军队指挥机构似乎很类似于“双首长”制,名义上潘美是主帅,不过王侁的手会不会伸得很长呢?

2004-9-27 23:16 王佐之才
本文有一些真知灼见,可以顶一下!
北宋第二次北伐,宋太宗赵炅在战略部署上是正确的,整个作战计划也是非常大胆的。宋庭的战略意图很明确,由曹彬所率的东路军作为主力徐徐渐进,在幽州正面吸引契丹主力,潘美所率的西路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出雁门关袭取云中等山后诸州。等西路军攻取云中后,从后方向幽州迂回,与东路军一起夹击燕京(辽南京)。但之所以战败,原因就很多了,篇幅有限,我只说三点。第一,曹彬所率的东路军应该对战败负主要责任。东路军统率无方,乎进乎退,忽而冒进忽而畏敌,最可笑的是这麽大规模军事行动,后勤保障方面搞的是一踏糊涂,以至于东路军途中断粮,不得不回涿州就食。由于东路军战场指挥不力,宋庭将契丹军主力吸引在幽州的战略意图完全落空了。第二,宋庭的北伐胃口很大,想一举收复燕云十六州,东路军作为主要突击方向,西路军作为次要突击方向,两路大军分进合击,但在实际作战中双方的关系却颠倒了,由于缺乏统一节制,分进而不能合击,以至于被机动性很强的契丹骑兵各个击破。第三,北宋重文抑武,猜疑武将,以文官监军,大部分武弁军事素质低下而又不设统帅,战场指挥权也不下放,致使贻误战机也是失败的重要原因。
 不过通过岐沟关之败,宋太宗被迫承认现实了,北宋整体军事实力尚无法同契丹抗衡,通过一次战争迫使契丹放弃燕云重地是不现实的想法。

2004-9-28 09:52 q42474112
从此以后汉族至少是在宋朝的汉族再也无法直起腰杆来

2004-9-28 10:32 张建昭
北宋初期军队的战斗力在一般情况下是不输于契丹的。

君子馆之战,宋军陷入重重包围,以寡敌众,在严寒的天气下作战,虽然全军覆没,却使契丹人同样损失惨重。那一战宋军虽是惨败,契丹却根本高兴不起来,因为他们的损失与宋军基本相同。

2004-9-28 10:59 王佐之才
中原军队多步兵善守城,契丹军队多骑兵善野战。宋军与辽军之间的战斗力是不可同日耳语的。宋初,辽宋正面交锋宋军一次也没赢过,两次北伐总是体现出相同的一个问题,在战争初期,北宋形势一片大好,但当辽朝骑兵主力从漠北赶到,并发动大规模反攻的时候,宋军就一败涂地,一溃千里,甚至于连像样的防御都组织不起来,这不恰恰体现了双方的战斗力吗?

2004-9-28 11:04 张建昭
那主要是骑兵和步兵机动性的区别。

宋太祖时期,田钦祚有一次“三千打六万”,少数步兵击败多数骑兵,也是正面交锋。可见,宋太祖整顿禁军后,军队战斗力确实很强。

宋太祖时期的统一战争,宋军无数次以少胜多。

2004-9-28 11:39 王佐之才
北宋军队战斗力强,能以少胜多,是相对而言的。五代时期,南方十国除了南唐国力上稍微强一点,其他的国家如蜀、吴越、南汉、漳泉的陈洪进等军事上实在太弱小了,根本就无法同中原抗衡。北宋对他们而言已经形成了无以伦比的优势了。北宋灭蜀灭南唐都使用了禁军主力,在兵力上也有很大的优势,似乎谈不上总是以少胜多。宋军南征一帆风顺不是证明宋军强大,恰恰证明了南方太弱了。所以遇到骁勇的契丹骑兵,“善战”的宋军就感到力不从心了,甚至于连一个小小北汉都是费了“吃奶的劲儿”才打下来的。另外,中原的军制改革起源于周世宗柴荣,宋太祖只不过是摘桃派,窃取了北周的成果而已。

2004-9-28 11:47 张建昭
面对契丹人,宋军也有过很多次以少胜多。

以步兵对骑兵的以少胜多是难能可贵的。

2004-9-28 12:09 王佐之才
但是,个别将士的英勇善战,也无法改变辽宋双方的军事力量格局,如果没有澶渊之盟,没有一年几十万的岁帛,辽军随时可以南下牧马,宋军失燕云险固之地,在华北大平原上是无法阻止辽军骑兵集团的机动进攻的。

2004-9-28 12:13 张建昭
辽兵南下几乎是占不到便宜的,宋军两次主动攻辽是失败。

辽兵九次较大规模的南侵也大都以失败或主动退兵告终。

2004-10-10 18:54 张建昭
历史是人写的。

所以主观情绪是不可避免的。

2004-12-24 16:29 独孤开远
问题一:辽军在战争初期是真的失败后退还是有计划的诱敌深入?
问题二:宋军得到幽云十六州的汉民支持吗?(个人以为辽对幽云十六州的统治策略是成功的)

2004-12-24 16:40 张建昭
[quote]原帖由[i]独孤开远[/i]于2004-12-24, 16:29:34发表
问题一:辽军在战争初期是真的失败后退还是有计划的诱敌深入?
问题二:宋军得到幽云十六州的汉民支持吗?(个人以为辽对幽云十六州的统治策略是成功的) [/quote]
答问题一:我觉得两方面都有,因为辽燕京附近守军薄弱,应该是抵挡不住的。僵持以待援兵,并用疲兵之计骚扰宋军的补给线。

答问题二:应该说幽云境内的汉民的人心固然有被辽争取过去的一部分,但仍有相当一部分还是向着宋朝的。常有记载说当时有义民夜劫辽营,献辽将首级及财物、牛马以归,宋太宗还特地下诏召其勇者从军。然而,双方所占的民心比例就不太清楚了,估计基本对等。另外,心向辽邦的民众也只是安于其统治,而一般不会做出对抗宋军的行动。

2004-12-24 17:07 独孤开远
太祖太宗两朝是宋朝兵锋最盛的时候,真宗朝被辽军千里直入,无还手之力.

2004-12-24 17:11 张建昭
其实真宗时期是将不得人,且朝中君臣大部分都有厌战情绪~~

2004-12-24 18:39 真夫瑞
搂主写得好,个人补充一下:
首先就时机不对.宋太宗听信贺领图上言,说什么辽国主小国疑、母后专权、宠臣用事、国人怨疾。其实前三个对国力根本没什么影响(小国疑、母后专权、宠臣用事就表示国力差了么?真的很佩服那些儒家大臣)后一个更是乱讲。此时辽国正君臣团结,政治清明之时,幽云统治的很稳定。
再则准备也不足。此时宋国粮草、军械十分缺乏。战前准备也不充分。为了把握“时机”就仓促出征了。后来曹彬10余万大军占领涿州后被迫因粮草不足而退兵,造成了战略被动。
曹彬个人指挥也颇有失误。到新城后不及会师就孤军攻涿州。发现被夹攻后仓促后退,一溃千里。曹彬东路军溃败后,整个战局就不可逆转了。

2004-12-25 13:22 张建昭
宋军后勤补给确实是一塌糊涂~~还被小股敌兵抄了后路

2004-12-25 15:12 哥舒夜带刀
历史上有监军的军队,战斗力大都不行.如明末的明军.不是将帅无能,也非将士不用命,关键在于外行领导内行.

2004-12-25 17:27 张建昭
如果监军只管纪律,而不对战事指手画脚的话,也不会有什么问题。

2004-12-25 19:19 q42474112
实际上 败个一次几次不算什么稀罕
唐朝 汉朝都曾经失败过多次

但是失败几次以后还有没有兴趣,胆量,能力 再试几次就是个吃功夫的地方了

2008-5-3 18:48 几时
此时宋军中堪称名将的只一杨业而已,又仅是一名副将,未能独当方面. 个人认为,此战宋军损失那几万兵都不算什么,宋朝有的是人,有的是兵,杨业被俘绝食饿死才是此战最大的损失.

2008-5-3 20:31 黄巾军
朱温,李克用,李存勖,李嗣源,柴荣,甚至太祖都要在地下气得打滚了...........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