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三国史话 » 我觉得姜维在蜀汉灭亡一战里的布置还是很有问题的


2015-9-26 10:16 Shadowleech
我觉得姜维在蜀汉灭亡一战里的布置还是很有问题的

按照他的理想策略,的确可以在胜利的同时歼灭不少敌军。但是他这种诱敌深入的战术,需要全局坚决执行配合不能有任何一环出问题。而当时蜀汉内部人心已经不是很稳,姜维自己在朝中树敌也不少,难以执行好这种战术。最终这种冒险战术因为多位要员不配合失败其实是意料中事。采取更简单的防守策略,相对就容易不少了。

2015-9-26 10:52 稀里哗啦
当时的局势已经不应许细细研究了,这也是拼死一搏

2015-9-26 11:14 天笑徒
蜀国当时早已大厦将倾,无论怎么部署都会失败,这也许是一个最好的策略吧

2015-9-26 19:31 喋血中原
我们可以想象没有邓艾,蜀汉会不会多熬些时日?姜维虽然丢了汉中,但他依然把魏军主力挡在了剑门之外。九品中正的曹魏居然跑出一个比姜维出身还要寒微的邓艾,而且还是个狠的角色,只能说天不佑蜀。偷渡阴平,没有邓艾,魏军有谁还敢渡阴平?姜维的失误不过是丢了汉中,但又有谁会想到有人敢走阴平小道?连钟会听讲邓艾的想法,也觉得好笑。

2015-9-28 13:35 晕菜
司马昭战前对亲信说过此战必胜,之所以选用钟会当主帅是因为他对此战没有疑问,可见双方实力差距悬殊

2015-10-10 01:42 无月浪漫
假设没有邓艾,怎么能确定不出现另一个人用同样的策略。
齐威王骂周王你妈是奴婢下等人,没有齐威王中国就不会出现带父母的脏话么。
没陈胜造反,秦末还是有很多人不满。难免出现刘胜项胜张胜
蜀汉的灭亡并不是一个人搞定的,几代遗留的问题堆在一起。和秦宋一样,建国时基础就没打好,几十年各种大大小小的问题累积出的亡国。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2015-10-10 09:51 Shadowleech
[quote]原帖由 [i]无月浪漫[/i] 于 2015-10-10 01:42 发表
假设没有邓艾,怎么能确定不出现另一个人用同样的策略。
齐威王骂周王你妈是奴婢下等人,没有齐威王中国就不会出现带父母的脏话么。
没陈胜造反,秦末还是有很多人不满。难免出现刘胜项胜张胜
蜀汉的灭亡并不 ... [/quote]
汉中丢了就GG了,邓艾的奇袭不重要。

2015-10-10 10:34 小贩
诱敌深入 和 转进 是同一个概念。

为什么要诱敌深入,为何不拒之于国门之外?
打战,在别人家打最有利,打得赤地千里,全都是战功。这个道理都不懂,扯毛线。

诱敌深入,基本上是不能拒敌于国门之外的托辞。不能拒敌于国门之外,情况好点是,战略布局有问题。情况差点是,三军不便....

2015-10-10 16:48 zeloti
在蜀汉灭亡一战里战术布置最有问题的是诸葛瞻这废柴,不野战而死守成都,起码能拖个半年,南中霍弋的援军早到了。

2015-10-10 18:09 杏花疏影
蜀汉灭亡,姜维是要负有责任的,他与武候不一样,不顾消耗,与魏国硬磕,虽然有大胜,也有大败,对蜀国来说,损耗了相当的国力,而国内又没有一个内政天才;但蜀汉灭亡那一战中,姜维还真说不上什么责任,该提醒的提醒了,钟会也准备要退兵了,谁知道,诸葛瞻居然能犯这种错误。

2015-10-10 23:34 Shadowleech
[quote]原帖由 [i]zeloti[/i] 于 2015-10-10 16:48 发表
在蜀汉灭亡一战里战术布置最有问题的是诸葛瞻这废柴,不野战而死守成都,起码能拖个半年,南中霍弋的援军早到了。 [/quote]
汉中已经丢了,其他没用。

2015-10-11 10:20 zeloti
[quote]原帖由 [i]Shadowleech[/i] 于 2015-10-10 23:34 发表

汉中已经丢了,其他没用。 [/quote]
你可以参考一下刘璋儿子刘循是如何守成都及守了多久的

2015-10-11 12:12 KYOKO
回复 #12 zeloti 的帖子

东汉末益州牧刘璋之子。献帝建安十八年(213),刘备进围雒城,循率军抵抗,坚守近一年。城破被俘,刘备封他为奉车中郎将。
雒城

2015-10-11 15:46 江山笑
就算守成都一年也没用,照样有城破的一天,军民死的更惨,南中那点小兵来了也是杯水车薪飞蛾投火

2015-10-11 21:21 喋血中原
诸葛瞻明显还是占优的。魏国的主力全在钟会那里,邓艾的军队根本没有五万人,想当年张郃也得投入五万人才在街亭击败马谡,还被王平以少数兵挡住,不敢追歼马谡败军。邓艾最多也就三万兵马(可能还没有),诸葛瞻的险要比马谡当年还好,他据险而守有水源保证,可惜蜀汉无良将,无力解决邓艾,反倒被邓艾解决了。

2015-10-12 00:52 Shadowleech
[quote]原帖由 [i]江山笑[/i] 于 2015-10-11 15:46 发表
就算守成都一年也没用,照样有城破的一天,军民死的更惨,南中那点小兵来了也是杯水车薪飞蛾投火 [/quote]
所以蜀汉灭亡的关键,不是邓艾奇兵攻成都,而是汉中丢失。

2015-10-12 07:52 江山笑
[quote]原帖由 [i]喋血中原[/i] 于 2015-10-11 21:21 发表
诸葛瞻明显还是占优的。魏国的主力全在钟会那里,邓艾的军队根本没有五万人,想当年张郃也得投入五万人才在街亭击败马谡,还被王平以少数兵挡住,不敢追歼马谡败军。邓艾最多也就三万兵马(可能还没有),诸葛瞻 ... [/quote]

完全劣势

蜀汉精锐主力军团在姜维那,防守成都的是最后的城防预备队了,

按史书说的“十万二千”算,姜维及廖化等剑阁大军五万,汉中守军约三万,白帝南中合计算一万。成都的城防预备队撑死了一两万而已,而且是没经历过大战的军人。

邓艾的兵力“简锐卒万人”,人数虽然一万,但可是精锐部队,邓艾本人是三国后期第一牛将,大小战无数,姜维都屡败其手。

牛将牛兵对菜将菜兵,如果诸葛瞻能占据险要坚守不出,或许还有一线生机,他出战基本就是找死。

2015-10-12 07:58 Shadowleech
[quote]原帖由 [i]江山笑[/i] 于 2015-10-12 07:52 发表


完全劣势

蜀汉精锐主力军团在姜维那,防守成都的是最后的城防预备队了,

按史书说的“十万二千”算,姜维及廖化等剑阁大军五万,汉中守军约三万,白帝南中合计算一万。成都的城防预备队撑死了一两万而 ... [/quote]
也没用,姜维那边有钟会的大军盯着。诸葛瞻不出战也就是顶住这一战,无法阻止蜀汉的灭亡。

关键在于姜维使用了一个极其冒险的汉中防御战略,又无力阻止执行中出现的错误。

2015-10-12 08:58 江山笑
回复 #18 Shadowleech 的帖子

大形势上看,丢了汉中,益州就难以持久,小形势上看,能顶住,拖个一两年也不是不可能。

2015-10-12 09:27 Shadowleech
[quote]原帖由 [i]江山笑[/i] 于 2015-10-12 08:58 发表
大形势上看,丢了汉中,益州就难以持久,小形势上看,能顶住,拖个一两年也不是不可能。 [/quote]
所以我不理解姜维为何有稳妥策略选择而冒险。坚守汉中的话钟会的大军也没啥办法。

2015-10-12 10:02 江山笑
回复 #20 Shadowleech 的帖子

维建议,以为错守诸围,虽合《周易》“重门”之义,然适可御敌,不获大利。不若使闻敌至,诸围皆敛兵聚谷,退就汉、乐二城。使敌不得入平,臣重关镇守以扞之。有事之日,令游军并进以伺其虚。敌攻关不克,野无散谷,千里县粮,自然疲乏。引退之日,然后诸城并出,与游军并力搏之,此殄敌之术也。

御敌门外,不获大利,他想放进来围歼有所斩获。但钟会那时候蜀军主力不在汉中,还要开门放钟会进来,等于找死

2015-10-12 10:03 Shadowleech
[quote]原帖由 [i]江山笑[/i] 于 2015-10-12 10:02 发表
维建议,以为错守诸围,虽合《周易》“重门”之义,然适可御敌,不获大利。不若使闻敌至,诸围皆敛兵聚谷,退就汉、乐二城。使敌不得入平,臣重关镇守以扞之。有事之日,令游军并进以伺其虚。敌攻关不克,野无散 ... [/quote]
而且这个战术需要全军一心配合,当时蜀汉内部都不合,他也没有诸葛亮的威信,怎么保证不出岔子。

2015-10-12 10:06 江山笑
回复 #22 Shadowleech 的帖子

蜀军一心倒也还是蛮一心的,各部表现都不错,只是主力不在汉中,开战后又被牵绊不能及时赶回,汉中弱小守军抵挡不住钟会大军

2015-10-24 13:32 linyazheng11
蜀汉都被搞成什么样子了 打仗又不是那么简单的 人力物力国力 耗也被耗死了

2015-11-4 09:16 yyssjj00
蜀国的败亡是必然的,没有国力的支撑,战争只有死路一条。姜维只是一个背锅的

2015-11-4 10:00 gaming
当时姜维没有完全掌控全国防御部署的控制力
也没有拒敌于汉中之外的防御力
(魏延王平时期还有这种战力)

但姜维大军坚守剑阁防住钟会这波进攻的能力还是有的
这样至少能抗住这次攻击
还能苟延馋喘几年
(国力衰弱,被灭是早晚的事)

本次灭蜀战役的胜负手
我认为是邓艾偷袭部队击溃诸葛瞻的成都预备队
诸葛瞻以为自己能吞掉疲惫行军的邓艾部队
放弃防御地形来到平原上和邓艾对决
实在是双方主将的实战经验的差距体现啊

当然此后姜维弃守剑阁
率主力奔白帝城方向而去
任由钟会大军进入蜀中腹地
导致了本次战役蜀国再无翻盘的可能

=====================

灭蜀战役中
姜维是有战略战术布置不当的地方
但也不能把蜀国灭亡主要原因归于姜维
毕竟双方的国力差距只会越拉越大
弱小的蜀国在经济、军事、人才等各方面
后期都完全匮乏
一个优秀的军事家
也只能延缓蜀国的灭亡时间而已
就想吴国后期陆抗那样

2015-11-4 13:57 Shadowleech
[quote]原帖由 [i]gaming[/i] 于 2015-11-4 10:00 发表
当时姜维没有完全掌控全国防御部署的控制力
也没有拒敌于汉中之外的防御力
(魏延王平时期还有这种战力)

但姜维大军坚守剑阁防住钟会这波进攻的能力还是有的
这样至少能抗住这次攻击
还能苟延馋喘几年
... [/quote]
没有?坚守汉中,钟会的大军不还是吃不了兜着走,汉中丢失,蜀汉就已经不行了。

2015-12-16 16:08 诸葛周
不是,姜维的部署只不过是将汉中的兵力分散到剑阁以外、阳安关以内的各处险要作为机动防御,以便他发动北伐更好灵活进攻,而姜维的进攻多在陇右一带,与诸葛亮北伐出祁山沿渭水向关中靠拢的用兵方向是不一样,这才是姜维为什么要抽调汉中诸围守的原因。阳安关前沿还有汉乐二城。但是,当阳安关遇到警报,为何靠近阳安关的各处守军迟迟不来增援。那些游走的机动守军都去哪了?考虑到钟会攻破阳安关,“翼、厥甫至汉寿”,张翼、廖化才刚到汉寿,可知此时蜀军主力部队都收缩在剑阁险要以内。
郭允蹈认为“姜维亡蜀”,主要针对姜维撤汉中诸围守,从而导致汉中门户大开。诚然,汉中的守备力量单薄,以至于蜀汉的北方门户轻易被撞开,这是蜀汉灭亡在军事上的主要原因。阳安关的失守最具决定性意义。汉中与蜀地的主要通道为西汉水河谷,阳安关扼险而守,控扼这条通道;武都、阴平与蜀地之间较为平易的通道为白水河谷。白水在剑阁外汇入西汉水。阳安关失守后,蜀军只得阻剑阁而守,阴平孤悬于剑门之外,不得不弃。邓艾因此据阴平,抄小路度过七百里无人区抵达江油,绕出剑阁之后。
  但是,汉中守备力量单薄,却不能归咎姜维。诚然,抽调汉中诸围守的兵力始自姜维。姜维起初抽调这些军队是为了北伐,后来保留这些军队作为机动兵力则是为了伺机再出。为此,姜维从汉中诸围守抽调出的军队作为“游军”,应该会部署在阳安关以内、剑阁以外的核心地带,而不会收缩在剑门关以内。姜维因政治原因屯田沓中,那么廖化、张翼这些宿将又都跑到哪里去了?他们为何要等汉中告急,才领兵来救?显然,蜀汉的败亡也怨不得姜维。姜维曾建议后主派张翼、廖化增戍阳安关口和阴平桥头,可知两员宿将的主力军队不在剑阁外围,最终也因黄皓“谓敌终不自致”而让后主压下此事。如此攸关存亡的事,也能因黄皓一言而废,可见景耀元年“宦人黄皓始专政”一语,并非史官归恶之辞。

2015-12-16 16:19 asky
阳平关不该丢。

关门打狗是个不错的想法,但是蜀汉的士气、控制力办不到啊。

2015-12-16 16:20 诸葛周
不过,对于蜀汉之亡,姜维仍不能辞其责。他身为大将军,却屯田沓中,远戍边地,固然有政治的原因,但他既已侦察到钟会治兵关中,纵然后主不增戍前沿关隘,他本人也应该迅速回军。此为姜维的战略失误之一。曹魏在决策伐蜀的诏书中就说到,“蜀所恃赖,惟维而已,因其远离巢窟,用力为易。”(《魏书》 三少帝纪)可知司马昭的伐蜀战略即针对着姜维远戍边地而造成的战略破绽。剑阁以外、阳安关以内无宿将镇御,是蜀汉军事失败的根本原因,而非聚兵殓谷。因为按照聚兵殓谷,姜维本人是不应在踏中屯田。当姜维、廖化、张翼这些宿将们都不在殓谷,那汉中不空虚才怪。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诸葛周 于 2015-12-16 16:22 编辑 [/i]][/color]

2015-12-17 11:58 颍颍
诸葛瞻是耳鼻中的战斗鼻

2015-12-17 12:01 颍颍
我一直怀疑诸葛瞻是诸葛亮北伐时,黄月英和警卫员偷情所生的。一是诸葛亮的年龄,年轻时候没儿子,一直到 40 多突然老婆怀上了,根本不符合生理规律。二是诸葛瞻的智商,还有诸葛尚的智商,怎么看都是警卫员水平的,跟诸葛亮完全不是一家人。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颍颍 于 2015-12-17 12:03 编辑 [/i]][/color]

2015-12-17 13:06 传说中的猪
看了不少回复,说如果没有邓艾或者诸葛瞻选择坚守,蜀国也就是多坚持几年才灭亡。首先咱们抛开民族大义什么的不谈。

2015-12-17 13:13 传说中的猪
不小心点确定,发送了。首先如果蜀国坚持几年,东吴会再旁边看着吗?曹魏忠臣会在旁边看着吗?外族会在旁边看着吗?最烦有人喜欢一语成箴,如果历史有假设,也总会有人说如蜀国荆州还是会丢,没有邓艾蜀国还是会灭亡之类的话,蜀国与魏国国力相差再大,但无论从人口,人才,兵力,时机等等情况上看,难不成还能比得上明末时期,满清与明朝的差距?

2015-12-17 13:23 江山笑
回复 #34 传说中的猪 的帖子

东吴没能力救蜀国,曹魏忠臣早被司马剿灭,异族还要过五十年才会进来

2015-12-17 13:28 颍颍
对对对,坚持到五胡十六国,司马氏必灭!

2015-12-17 13:44 喋血中原
只有蜀汉这次挫败魏军,全灭邓艾(邓艾无法取胜就是必死的,灭掉邓艾这个心腹大患对蜀汉有百利而无一害,钟会之流是比不上邓艾的),魏国至少又得休整十年才能再度进犯。这次仗其实很关键,司马昭赢了会加强自己的权威,为篡魏提供更扎实的基础。输了司马昭的权威受损,亲魏派自然会继续出现毌丘俭、诸葛诞一类的人给司马昭麻烦!因为司马昭的统治并不稳固,他不是实权皇帝,中原必然再生变故。一旦中原再生事端,蜀汉又可以苟延残存下去十年八载,到时就可以熬死司马昭。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喋血中原 于 2015-12-17 13:46 编辑 [/i]][/color]

2015-12-18 09:51 江山笑
邓艾军战力都数倍于成都蜀军,诸葛瞻被灭并不冤。指望成都蜀军能击灭邓艾无异于指望犬羊灭虎狼。

另外,别老拿魏国忠臣会灭司马说事了,那会儿魏国的忠臣的情况就跟前面汉朝的忠臣差不多,你指望汉朝忠臣会灭曹魏,诸葛亮也不用北伐了

2015-12-18 10:14 江山笑
我还是很佩服诸葛瞻这个人的

作为一个世受国恩的臣子,为国捐躯,可以说是最完美的报答。

作为一个军人,死在比自己强的多的对手面前,同样是最完美的归宿

不要扯什么胜不胜,蠢不蠢的无聊话题,姜维都多次败在邓艾手里,他诸葛瞻败了有什么可说的。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江山笑 于 2015-12-18 10:17 编辑 [/i]][/color]

2015-12-18 16:54 闪光的哈萨维
政治上的失败不是将军的责任。蜀汉的灭亡,究其原因是因为丢失民心,这一点谯周先生说得很明白。
由外来军阀统治的益州在刘焉时期就存在着极其尖锐的内部矛盾,益州上下对外来统治者从来没有好感。刘备建国本就根基不牢,这才不得不到处打仗来秀肌肉。而昭烈皇帝死在白帝城的时候,蜀汉地动山摇。若不是诸葛先生能干,这么一个穷国家早完蛋了。
诸葛先生以法家思想治国,说白了也只能做到让大家纪律严明地过苦日子,还得靠他的资历和魅力摆平很多矛盾。要不是仍然许诺要“还于旧都”,只怕益州大族们早就造反了。必须说,和魏、吴后期政变频发的混乱局面相比,蜀国要算是最太平的。虽然穷,大家还有希望,都盼着丞相克复中原,蜀国人民多少还可以沾沾光。可是地盘没抢下来,丞相倒是说死就死了。可说蜀汉的命运至此已经注定。
孔明还是托孤大臣,而姜维只是个降将。他的政治影响力很有限,充其量只是一个比较能干的大将。阳平关的失守怪不到姜维头上。阳平关是怎么丢的?蒋舒的背叛常常被认为是品行问题,但作为土生土长的蜀人,他的背叛正是蜀汉政治失败的具体表现。阳平关的守军大都跟着蒋舒献关投降了,少数负隅顽抗的士兵跟着傅佥一起战死了。人心向背,可见一斑。实际上魏军伐蜀之前,姜维就曾上书要求派张翼和廖化固守阳平关,无奈后主未纳。实际上在这之前,姜维就连保命都成问题了,否则他很可能自己领兵去守阳平关。要知道战略部署是一回事,战前部署又是另一回事。邓艾进攻沓中的时候,姜维大可以跟着魏军一起去解放益州,可是他没有。正是在这个时候的选择,显示出姜维的品行之高尚。在前有阻截,后有追兵,部队内部也人心惶惶的情况下,他还能声东击西,扯出空档退回剑阁。这样的能力,可比关羽之流强出太多。
事实上邓艾从阴平偷袭江油也是一步险棋,因为如果没有诸葛瞻的失误,又或者没有刘禅的不战而降,奇袭部队完全可能全军覆没。邓艾之所以敢这么做,应该是看准了蜀汉人心思变,军民闻风而降。
综上所述,在蜀汉灭亡之战中,姜维作为蜀将无可指摘。一定要吹毛求疵地说他有过错,过错也只是在没有阵前倒戈,没有促成蜀汉的和平解放,导致魏蜀两军均出现了大量伤亡罢了。

2015-12-18 17:13 颍颍
诸葛瞻要不那么二,邓艾必死。钟会大军粮草也有很大压力,看不出来他们能守住汉中。

2015-12-18 22:37 喋血中原
回复 #41 颍颍 的帖子

对,当年刘备尚且能在枭雄曹操手上夺得汉中,并斩杀敌方上将夏侯渊。姜维的对手只是钟会,如果连这样的对手都解决不了,姜维这个大将军真是白做了。可惜的是,邓艾偷渡阴平的壮举坏了姜维好事。

2015-12-18 22:49 喋血中原
可以参考曹爽、诸葛恪打了大败仗是什么下场,曹爽伐蜀失败失去人心,司马懿发动政变就得到士族广泛支持;诸葛恪同样如此,攻打合肥新城大败而归,随后不久就被谋杀了。权臣并不好做,司马昭明显就是通过这场战争立威,蜀汉只要能像王平当年击败曹爽那样,击败钟会,使司马昭的威望受损。中原的局势自然会出现转机。

2015-12-18 23:33 江山笑
给尔等分析下绵竹战役的实力对比

本人综合史料分析,绵竹战役蜀魏两军基本是 一万对一万,然而参战魏军素质远高于蜀军,邓艾本人的军事能力更是远优于诸葛瞻,后者是没有机会的。

指望邓艾军会饿死更是一厢情愿,邓艾当时已经拿下江油、涪城等地,完全可以获得各种补给,其后续部队仍有二万,亦可携带粮草跟进

即便诸葛瞻据守险要,形成对峙,以双方将领水准差距,也很快会被邓艾找到漏洞击破。别忘了马谡也是据险不出,结果被张合打惨,邓艾水平恐不在张合之下,诸葛瞻未必比马谡聪明。

想灭邓艾那一万人,除非姜维的五万人回来以优势兵力围歼,但又必须先把钟会的十多万人当空气。

所以蜀亡,实在是实力不敌,没什么可以抱怨的,尽力了,够了。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江山笑 于 2015-12-18 23:38 编辑 [/i]][/color]

2015-12-19 14:05 颍颍
[quote]原帖由 [i]江山笑[/i] 于 2015-12-18 23:33 发表
给尔等分析下绵竹战役的实力对比

[color=red]本人综合史料分析[/color],绵竹战役蜀魏两军基本是 一万对一万,然而参战魏军素质远高于蜀军,邓艾本人的军事能力更是远优于诸葛瞻,后者是没有机会的。

指望邓艾军会饿死更是一 ... [/quote]

:hz1007::hz1007::hz1007:

哈哈哈!笑翻了!

2015-12-19 14:50 江山笑
[quote]原帖由 [i]颍颍[/i] 于 2015-12-19 14:05 发表


:hz1007::hz1007::hz1007:

哈哈哈!笑翻了! [/quote]

没读过三国志的就这么爱笑,慢慢翻去:hz1016:

2015-12-19 15:52 颍颍
[quote]原帖由 [i]江山笑[/i] 于 2015-12-18 23:33 发表
本人综合史料分析,绵竹战役蜀魏两军基本是[color=red] 一万对一万[/color],然而参战魏军素质远高于蜀军,邓艾本人的军事能力更是远优于诸葛瞻,后者是没有机会的。

指望邓艾军会饿死更是一厢情愿,邓艾当时已经拿下江油、涪城等地,完全可以获得各种补给,[color=red]其后续部队仍有二万,亦可携带粮草跟进[/color]
[/quote]

冬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馀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color=red]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於危殆。[/color]艾以氈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

:hz1007::hz1007::hz1007:

其后续部队仍有二万,亦可携带粮草跟进???

:hz1007::hz1007::hz1007: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颍颍 于 2015-12-19 16:08 编辑 [/i]][/color]

2015-12-19 17:16 江山笑
回复 #47 颍颍 的帖子

[color=Red]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馀里[/color],[color=Red]凿山通道,造作桥阁。[/color]

难道邓艾一万余人行七百余里都不用携带粮草辎重?他们负粮皆可进,又已凿道作桥铺好路,后续部队有何不可进?

再者邓艾已得江油、涪城,入成都平原,方才与诸葛瞻接战于绵竹,益州富庶,一路岂无粮草辎重可获,荒唐!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江山笑 于 2015-12-19 18:08 编辑 [/i]][/color]

2015-12-19 22:05 颍颍
[quote]原帖由 [i]江山笑[/i] 于 2015-12-19 17:16 发表
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馀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

难道邓艾一万余人行七百余里都不用携带粮草辎重?他们负粮皆可进,又已凿道作桥铺好路,后续部队有何不可进?

再者邓艾已得江油、涪城,入成都平原, ... [/quote]

:hz1007::hz1007::hz1007:

哈哈哈,这段史料还是引用我的呢,就这水平还谈“根据本人综合史料分析”。。。得了吧!回去多看看书再出来混吧!哈哈哈!

2015-12-19 23:51 江山笑
回复 #49 颍颍 的帖子

你引用史料自打脸,被本人综合一分析,只好撒泼,可怜可怜:hz1019:

2015-12-20 07:29 颍颍
一声叹息

这世上居然真有比诸葛瞻更耳鼻的,也是一奇。

2015-12-20 09:20 江山笑
回复 #51 颍颍 的帖子

一声叹息,世上居然有被扫地出门N次,还厚着脸皮过来撒泼的,你被封了几个号呀:hz1019:真是耳鼻中的战斗鼻

2015-12-20 09:41 Shadowleech
[quote]原帖由 [i]闪光的哈萨维[/i] 于 2015-12-18 16:54 发表
政治上的失败不是将军的责任。蜀汉的灭亡,究其原因是因为丢失民心,这一点谯周先生说得很明白。
由外来军阀统治的益州在刘焉时期就存在着极其尖锐的内部矛盾,益州上下对外来统治者从来没有好感。刘备建国本就 ... [/quote]
但姜维自己采取了诱敌深入的战略。

2015-12-20 20:07 颍颍
[quote]原帖由 [i]江山笑[/i] 于 2015-12-20 09:20 发表
一声叹息,世上居然有被扫地出门N次,还厚着脸皮过来撒泼的,你被封了几个号呀:hz1019:真是耳鼻中的战斗鼻 [/quote]


真可惜你没当医生,不然绝对是耳鼻科院士。

2016-4-26 19:01 陈溪
如果没有偷渡阴平(不仅仅邓艾,包括以后的人),那姜维还真说不定能死守剑门关,硬撑,而且钟会也是太急了,才使得姜维的策划暴露,也许是上天让蜀亡吧

2016-4-28 13:27 当阳侯杜元凯
[quote]原帖由 [i]江山笑[/i] 于 2015-12-18 09:51 发表
邓艾军战力都数倍于成都蜀军,诸葛瞻被灭并不冤。指望成都蜀军能击灭邓艾无异于指望犬羊灭虎狼。

另外,别老拿魏国忠臣会灭司马说事了,那会儿魏国的忠臣的情况就跟前面汉朝的忠臣差不多,你指望汉朝忠臣会灭 ... [/quote]

灭蜀前六年爆发的淮南第三叛,在内部发生大规模叛乱的情况下,东吴直接参战,西蜀想出兵捡便宜,结果呢,司马昭能看一个蜀,夹一个吴,吃一个叛,国力差别早体现出来了。司马昭开始灭蜀后东吴丞相张悌所谓“彼之得志,我之忧也”,很到位的论述。

2016-4-28 18:54 江山笑
回复 #56 当阳侯杜元凯 的帖子

没错,其实蜀吴夷陵之战后,魏国实力大幅提高已经没有给蜀吴可趁之机,到了三国末期,魏国已经拥有变态的实力,蜀吴只是今天被灭还是明天被灭的问题。

2016-5-8 04:38 mengbar
[quote]原帖由 [i]zeloti[/i] 于 2015-10-10 16:48 发表
在蜀汉灭亡一战里战术布置最有问题的是诸葛瞻这废柴,不野战而死守成都,起码能拖个半年,南中霍弋的援军早到了。 [/quote]益州地主可是天天盼着亡国呢,难保不献城

2016-5-8 05:03 mengbar
不同意,应该说这个防御体系还是比较成功的。
一直到蜀亡,汉中的防御支点汉乐两城都未失守,剑门关也是稳的,种会都打算退军了。阳安关,锦竹,这两个关键点只能说败得太不可思议。包括江油,成都,包括姜维有动议却偏偏不及早增兵阳安和阴平桥头。一直都怀疑蜀国是有内应的,益州地主的投降派是不是商量好了要献国

2016-5-8 05:03 mengbar
不同意,应该说这个防御体系还是比较成功的。
一直到蜀亡,汉中的防御支点汉乐两城都未失守,剑门关也是稳的,种会都打算退军了。阳安关,锦竹,这两个关键点只能说败得太不可思议。包括江油,成都,包括姜维有动议却偏偏不及早增兵阳安和阴平桥头。一直都怀疑蜀国是有内应的,益州地主的投降派是不是商量好了要献国

页: [1] 2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