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7-8 15:02
gelu
李密上策和中策有多大的可行性
杨玄感造反,李密为他献上中下三策:上策是截断隋炀帝在辽东大军的粮道和归路。中策是向西夺取关中,凭险固守,再慢慢发展。下策是向东夺取洛阳。
杨玄感最终选择下策,结果也是失败的。
我的疑问是,杨玄感要是选择了上策或中策,又有多大的成功机会呢?
2015-7-8 15:47
阿巽
回复 #1 gelu 的帖子
李密的眼光说实话,不怎么样,他的上中下三策,我认为其实都是下策,因为当时隋朝的实力还是很强,而且起义不多,杨玄感举兵不管他选李密所献哪一策,只要隋大军一倒,都会失败。因为杨玄感不管从威望上,和兵力上,都达不到灭隋的条件。他攻洛阳不下,攻长安也不可能成功的,长安不仅有重兵,而且有潼关可守,到时各地的援军一到,他还是玩完。如果去幽州也一样,隋炀帝征辽的军队远远多于杨玄感,而且杨玄感是谋反初期,直接和皇帝对战,不说别的,如果皇帝对杨玄感的兵士来句“只要你们放下武器,我就赦免你们”我看杨玄感都不要打了,杨玄感谋反没有提出强有力的原因来说服士兵和他一起反,这样的士兵很容易动摇,士兵也是有家人的,家人在隋炀帝的控制下,而且对方兵马多。
所以真正的上策是先不要反,所谓枪打出头鸟,谁先反谁倒霉,他应该再等下去,等到起义都大了,这样隋朝的军队就忙于应付,这时再反成功率高
另外,我强调一下,李密给杨玄感献三策,“攻洛阳是下策”,可是他后来也成了杨玄感,也攻洛阳,而且久攻不破。其实杨玄感选李密三策中哪一策都是死。而李密却不然,李密率瓦岗军如果不攻洛阳,直取攻长安绝对是正确的,因为当时关陇骑兵15万人都和隋炀帝在扬州,被农民起义所困。此时天下大乱,李密的瓦岗军有30万兵马,而长安仅3万军队。可是李密坐失良机,把天下拱手让给了李渊父子。
2015-7-8 16:42
tiger1970
记得凡是献策的都有个惯例:上策是冒险成功率低但是一旦成功就大胜的计策;下策是垮台的计策;中策才是献策者真正要说的。
如果是这样的话,李密的实际用意是让杨玄感拿下长安。
不过我基本同意阿巽兄的分析,怎么折腾都没戏,枪打出头鸟。上策成功机会极小,但一旦成功会给隋炀帝较大损害,不过,从此天下大乱,还要继续打,换一句话说,杨玄感费了大劲也就起到了扰乱天下的作用,离坐江山还有十万八千里。中策基本是割据,那就是挨打呗,直到隋朝天下大乱隋炀帝顾不过来为止,可以想见距离成功有多远多难啊。下策是作乱,彻底没戏。
2015-7-8 16:49
feiyue1206
[quote]原帖由 [i]阿巽[/i] 于 2015-7-8 15:47 发表
李密的眼光说实话,不怎么样,他的上中下三策,我认为其实都是下策,因为当时隋朝的实力还是很强,而且起义不多,杨玄感举兵不管他选李密所献哪一策,只要隋大军一倒,都会失败。因为杨玄感不管从威望上,和兵力 ... [/quote]
杨玄感的分析认同。
对于李密攻洛阳,我觉得也不算错,错的是没攻下来,当时洛阳、长安兵力好像都不多。当然王世充打仗还行,算是能做到屡败屡战,不过当时谁也看不到其他人的五维值啊。万一李密攻长安也攻不下,岂不是死的更惨。
说到这里就奇怪,李渊怎么就受困于河东,但是长安一打就打下来了
2015-7-8 20:57
晕菜
精兵都在河东吧
2015-8-10 10:43
zidaneluo
李密顿兵洛阳,那是没办法。
直取长安,非己不可,但谁来留守?李渊有亲儿子李元吉,他李密没有,其他人中,可托付者唯徐世绩,但又信不过——内讧后遗症,邙山之败后,他就不敢去,足以见证一二。
2015-8-10 11:29
zidaneluo
另外,如前面几楼所说,天命未到,杨玄感不可能成事
纵观千年历史,凡首义者,均为人作嫁,无一例外
如秦末之陈胜吴广、汉末之张角、唐末之黄巢、元末之刘福通等
杨玄感之前,虽有王薄等人造反,但还停留在属啸聚山林的阶段,没发展到攻城略地的地步,所以还算不上,而杨就不一样了,明显就是想取隋而代之
明末大乱之时,朱元璋为什么要“缓称王”,就是等待时机,不当出头鸟,但天命一到就果断扯起大旗,所以最后才能成功
2015-8-10 14:41
[3]Alonely
回复 #7 zidaneluo 的帖子
阁下高论:hz1019:
2015-8-10 15:20
关内侯
要杨玄感缓缓图之,问题是隋炀帝刀子已经架在他脖子上了,很可能东征回来就得杀他满门,没时间等了。
2015-8-10 15:46
feiyue1206
[quote]原帖由 [i]关内侯[/i] 于 2015-8-10 15:20 发表
要杨玄感缓缓图之,问题是隋炀帝刀子已经架在他脖子上了,很可能东征回来就得杀他满门,没时间等了。 [/quote]
好像杨广没想杀他啊
2015-8-10 20:51
晕菜
从后来李渊进攻关中过程来看,夺取长安是件蛮困难的事,需要不少的时间平定周围的关隘,杨玄感是否有这么充足的时间要打个大问号
2015-8-10 22:59
3_141592653589
枪打出头鸟,从陈胜吴广到国民党……第一个造反的就没坐稳过天下。
2015-8-11 10:39
zidaneluo
修正一下:
《旧唐书·李密传》记载
柴孝和说密曰:“秦地阻山带河,西楚背之而亡,汉高都之而霸。如愚意者,令仁基守回洛,翟让守洛口,明公亲简精锐,西袭长安,百姓孰不郊迎,必当有征无战。既克京邑,业固兵强,方更长驱崤函,扫荡东洛,传檄指捴,天下可定。但今英雄竞起,实恐他人我先,一朝失之,噬脐何及!”密曰:“君之所图,仆亦思之久矣,诚乃上策。但昏主尚存,从兵犹众,我之所部,并是山东人,既见未下洛阳,何肯相随西入?诸将出于群盗,留之各竞雄雌。若然者,殆将败矣!”
《新唐书·李密传》也有这么一段
护军柴孝和说密曰:“秦地阻山带河,项背之亡,汉得之王。今公以仁基壁回洛,翟让保洛口,公束铠倍道趋长安,百姓谁不郊迎?是征而不战也。众附兵强,然后东向,指捴豪杰,天下廓清无事矣。今迟之,恐为人先。”密曰:“仆怀此久,顾我部皆山东人,今未下洛,安肯与我偕西?且诸将皆群盗,不相统一,败则扫地矣。”遂止。
即提出放弃洛阳、西袭长安的作战建议,尚在瓦岗内讧发生之前。而李密否定这个提议,并亲口说出了两个理由:
一是自己的部下都是山东人,如果不打下洛阳,他们肯定不愿意西行入关。
二是瓦岗将领是强盗出身,自己一走,群龙无首,后果不堪设想
个人分析,第一个理由提出的问题的确存在,但以李密当时的威信,要统一思想,动员将士,并非不可能;且瓦岗开仓放粮,声动天下,沿途归附者会越来越多(可参见后来的李渊);而第二条理由才是核心,且无法解决。
当时,瓦岗有三大山头,一是李密及其嫡系,二是翟让为首的瓦岗元老,三是裴仁基为首的隋军降将,翟、裴是相互不服气、相互瞧不起,李密若走,就没有人能够主持大局、统一号令,这是败亡之势。而去长安,又非李密不可。政治上不消说,从军事上看,他的嫡系里面,也没有像徐达、常遇春这样的人物。
2015-8-18 22:34
晕菜
李密在没有攻下洛阳之前没有稳固的根据地,不敢全军进攻关中,和李渊又不一样
2015-8-18 22:34
晕菜
李密在没有攻下洛阳之前没有稳固的根据地,不敢全军进攻关中,和李渊又不一样
2015-8-19 15:47
赵庄姬
回复 #7 zidaneluo 的帖子
呵呵,还有本朝太祖之前的那些首义者们。。。
2015-8-19 21:12
南焰烈云
中策说是占领关中,进而固守等待时机。这个也不实际,那些关陇贵族也不可能支持杨玄感。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