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3-18 18:06
菜刀
通过镜头语言去看电影
如何提升看电影的逼格?熟知剧情、人物、幕后故事这样的已经落后了,要提升,就从看懂镜头语言开始!
镜头语言和黑色电影,是我一直想谈的两大课题。我想把它们作为两个不定期播出的固定栏目,来帮助大家了解更多的关于电影的秘密。今天先来谈镜头语言入门。
镜头语言,就是用镜头像语言一样去表达我们的意思。我们通常可经由摄影机所拍摄出来的画面看出拍摄者的意图,因为可从它拍摄的主题及画面的变化,去感受拍摄者透过镜头所要表达的内容,这就是所谓“我的镜头会说话”。
作为观众,如果我们在看完电影后,仅仅明白了电影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塑造出了哪些人物(或动物)形象,那我们对这部电影的理解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通过分析镜头语言,去揣摩导演的意思。如果我们不懂这个,那么我们实际上是在像看小说一样看电影,从而忽略了电影这种艺术形式的表现手法。
有人说,我看片子就是看片子,要什么看懂镜头语言之类的劳什子。是啊,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其实很简单,因为很多电影是艺术品,值得去好好分析,它和小说、戏剧等艺术形式一样,都应该有分析的价值和必要。同时,通过读懂镜头语言获得的艺术上的快感,是简单的看电影所无法比拟的。
[img]http://www.xycq.net/forum/attachments/month_1503/20150318_88b6521827ecbe5b7e8ejHBXTiqDtfmg.jpg[/img]
举一个大家都熟知的例子。在初中语文课本中的“林黛玉进贾府”这一课中,黛玉初见贾母及迎春等人时,说自己曾读过四书。但当见到宝玉后,却又说自己没怎么读过书,只识得几个字。黛玉为什么在短短时间内,对一个问题有了两个答案?这是因为,黛玉善于察言观色,在第一次回答问题后,意识到贾母的“女子无才便是有德”的心态,觉得自己答“读过四书”不招老太太的喜欢,所以在第二次面对这个问题时,果断改口说自己不怎么读书,以讨贾母的欢心。这正和本回开头所说的黛玉的“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这种心态高度吻合。如果我们把这个细节放过,就真是辜负了作者的一番苦心了,从而谈不上看懂了小说。相反地,如果我们注意到了这个细节、并且分析出了其中的含义,我们会获得快感,就像解开了一道难题一样。
读懂镜头语言,也能获得类似的艺术快感,并且让我们更多地了解到电影这种艺术形式的秘密,更能提升逼格,让你从身边的只懂看剧情、人物的中低端影迷中脱颖而出。
说了这么多,下面来谈几个简单的例子吧。我不搞枯燥的学院式教学,只从实例来分析,这样活泼一些。
先来谈电影中常用的俯拍手法。由于俯拍使人物变得渺小,让观众犹如上帝般在高处俯视他们,观众就会产生他们很可怜的感受。
[img]http://www.xycq.net/forum/attachments/month_1503/20150318_20151351ea2dfd0027a2Oxl5P0ZlEffX.jpg[/img]
在电影“战场上的快乐圣诞”这个镜头中,汤姆•康蒂告别即将被处死的北野武。两人沉默不语,这个俯拍体现了两人无言的悲痛。
[img]http://www.xycq.net/forum/attachments/month_1503/20150318_ea5ce173e54f812b686aFy7jtWbwMmQf.png[/img]
再如“大黎明”,阿兰•德隆杀死了和他惺惺相惜的好对手,无言地走进警车,慢慢驶离。镜头一路俯拍他的身影,将他心中的哀伤体现得淋漓尽致。
[img]http://www.xycq.net/forum/attachments/month_1503/20150318_34c850e60e3216f0efafsBY1tZVJgto6.png[/img]
这个镜头,相信看过“狂怒”(史上第一坦克大战神片)的影迷都很熟悉,这是电影的结束镜头,俯拍包涵了所有的死尸以及残破的武器,体现了战争的残酷性。事实上,战争片可能是最爱用俯拍镜头的类型片了,基本上,每次大战结束后,导演都会用一个俯拍收尾,呵呵。
当然,俯拍用得太多并非好事,这会让观众和画面产生距离感。如黑泽明的“乱”,全片的俯拍比比皆是,让观众在初期产生了悲天悯人的感觉,但看久了就会觉得自己和片中人物距离实在太远,从而难以对他们的横死感到悲痛。
下面来谈仰拍。仰拍就很好理解了,显然是用来表现人物或事物的高大嘛!永远记住,在镜头中,占画面比例越多的就越重要、越有权势。比如迈克尔•凯恩主演的“哈里•布朗”。
[img]http://www.xycq.net/forum/attachments/month_1503/20150318_660ac99aa6738f793b59cwT5o2I9SBmW.jpg[/img]
电影海报的这个仰拍,将凯恩老爷子的高尚人格及威猛气势充分体现了出来。
由于今天是入门,因此不给大家灌输太多。下次会来讲一讲画面中有多个人物时、如何判断他们的关系。
2015-3-18 18:30
KYOKO
刀刀是看门道,咱是看热闹
2015-3-19 21:19
Z_Artemis
说到镜头感,最近印象很深一个是布达佩斯大饭店,处处都透着精致和炫技,另一个是国产的战长沙,运用了大量陷阱式对焦。
当然这个话题如果有乌鸦参与,会更加丰富。
这个贴子先加亮,快点填,更完再加分。
2015-3-22 11:49
菜刀
通过镜头语言去看电影第二篇:如何从构图辨别谁更牛
[img]http://www.xycq.net/forum/attachments/month_1503/20150322_301b437337a8642efccflfRyuGyoq5K2.jpg[/img]
这个镜头,相信大多数影迷都不会陌生。这是“教父”第一集的开头,镜头开始时聚焦于光头的博纳塞拉脸上,然后慢慢向后推移,定格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博纳塞拉的头已然变得很小,整张图的左半边被教父的巨大头颅占据。
这样的构图,想表达什么呢?很简单:教父的权力远大于博纳塞拉!博纳塞拉即将唯教父之命而从。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简单的结论:在同一张图中,占面积越大的,越对占面积小的形成优势。如果一部片子在表现两个人谈判,并且你没有字幕、听不懂他们说的话,你也能够通过镜头上谁占面积更大,来判断谁正牵着谁的鼻子走。
[img]http://www.xycq.net/forum/attachments/month_1503/20150322_b358101788165ea574aaYbtmvJGSzbpq.jpg[/img]
再来看另一个我们所熟悉的电影“低俗小说”中的一个镜头。这是在黑帮老大马塞里斯的酒吧中,马塞里斯(镜头近端)要求拳手布奇(镜头远端,布鲁斯•威利斯饰演)在比赛中作弊。马的头颅在画面中远大于布的,所以布被迫接受马的条件(至少是表面上)也是必然的事情。
[img]http://www.xycq.net/forum/attachments/month_1503/20150322_749254d066b1785eaca9ddIpJXORXkxv.jpg[/img]
再来看前几年的最佳漫画改编电影“罪恶之城”。处于画面右方的两名黑帮小混混在喋喋不休地争辩,而墙壁上闪现出主人公哈迪根(布鲁斯•威利斯饰演)的影子。这个影子是如此之大,几乎大于两个小混混身影的总和。这预示着在接下来的一幕中,他俩将被哈迪根毫无悬念地一一击倒在地。
好,对占图面积的讨论告一段落,接下来讨论其它的表现人物权势的构图方法。
其实也很简单,我一说大家就都明白:谁处于画面中央,谁就对处于边上的人形成优势。
[img]http://www.xycq.net/forum/attachments/month_1503/20150322_e22d9d1bf3482305fd88RylfJ2i3M3AE.jpg[/img]
通过电影“尘雾家园”中的这个镜头,即使我们没有看过这部电影,也可以对画面中三个人的关系作出大致的判断:处于画面中央的警察显然掌控着全局,将老头压制至画面左边,而右边的稍远的少年只能袖手旁观。
[img]http://www.xycq.net/forum/attachments/month_1503/20150322_4fa365dbef91898ba2d7HnhLuy7b8xDq.jpg[/img]
这个镜头出自1997年贾木许的名片“破碎之花”。莎朗•斯通饰演的情妇处于画面中央,将男人挤至画面一角,甚至还把左手放在了他脸上,进一步缩小了他的脸部空间。这个表面上描绘着两人一夜缠绵的场景,实际上却显现出男人想脱离这种关系的急迫心情。
[img]http://www.xycq.net/forum/attachments/month_1503/20150322_d3c6dd6b3b655c3973e11A3uXetIwEnv.jpg[/img]
当然,占主导地位的人物,不一定要处于画面的绝对中央,有时出于其它一些原因,他也可以处于偏一些的位置。比如日本电影“细雪”中的这个镜头,为了用一个画面表现诸多人物(尤其是右下角被施予家庭暴力的女人),靠前的男人不得不在画面中偏左一些,但我们仍能看出他的绝对权威地位。
最后顺便说两句其它的:镜头中只有一个人时,如果只是为了拍他,一般会把他放在画面中央。那么,如果把他放在画面一边的话,会怎么样呢?显然是为了制造画面的不平衡感嘛。这会让观众感觉到不对劲,而且多半会在画面中出现一个新东西来填补这种不平衡。
[img]http://www.xycq.net/forum/attachments/month_1503/20150322_d1d693e1de86b072b896xy2PdGBuwOQR.jpg[/img]
如在电影“惊狂记”中的这个镜头,哈里森•福特处于画面偏左,让画面显得很不平衡。人物看似平安,但我们就是会觉得哪里不对劲。不出所料,不久后,画面中将出现一辆急驶的汽车,来追逐主人公。
[img]http://www.xycq.net/forum/attachments/month_1503/20150322_b83b26b307e6fbd8fb9ah0FcT8FjzBKC.png[/img]
这是美剧“纸牌屋”第三季中的一个场景,凯文•史派西饰演的总统在灯下打电话。镜头中他被设置于画面左方,造成了巨大的不平衡感。显然,作为观众,我们会和总统一样,想要第一夫人走进画面,坐在右边的椅子上,来纠正这种不平衡感。
2015-3-22 11:51
菜刀
:hz1004:这个坑是填不完了,我一周写一期,估计也得写上半年。唉,看情况罢
2015-4-7 16:21
菜刀
第三期:如何表现人物的困境
在上一期我们讲到,仅仅通过电影角色在画面中所处的位置、和其他角色的形象大小对比,就能看出谁更处于优势地位。这种镜头表现手法,是不需要演员用身体去表演的。演员只需要面无表情地在镜头前一站,其它的都交给导演去安排,就足够了。
同样地,如果要表现人物处于困境,我们不需要演员作出苦大仇深的表情,他即使是笑对镜头也可以,导演会用其它手法,来完成这一效果。最简单的,就是在画面上给演员加个框架。
由于框架很像牢笼,在视觉上限制了角色的活动空间,在观众看来,人物就显得不自由。这样,就达到了表现人物处于困境的视觉效果。
[img]http://www.xycq.net/forum/attachments/month_1504/20150407_af05d53acc9cae0149ee7hvCpXhJ0OYF.jpg[/img]
这是电影“英雄本色”中的一个镜头,张国荣表情阴郁地望向窗外。窗户的白色框架将阿杰封闭,意味着他处于精神上的困境中。
[img]http://www.xycq.net/forum/attachments/month_1504/20150407_f0eda4ac554f677abdd4I4KBPUFLYRmI.jpg[/img]
镜头同样出自“英雄本色”,落魄的周润发饰在吃盒饭,他同样处于“牢笼”中,迫切希望改变当前的处境。
[img]http://www.xycq.net/forum/attachments/month_1504/20150405_975ad2b6a343505d459aOyFjt6Vmal2Z.jpg[/img]
除了窗户,门框也经常用来表现人物在精神上缺乏自由,比如“天气预报员”中的这个镜头,虽然尼古拉斯•凯奇和迈克尔•凯恩坐得很宽松,但两侧的门框还是束缚了他们。
[img]http://www.xycq.net/forum/attachments/month_1504/20150405_dec05ad3052be2c67498wlk5eGSFlWjE.png[/img]
肢体也可以成为“牢笼”,锁住笼中的人物。如“训练日”中的一幕,伊森•霍克被两侧的人物臂膀困住了。
接下来谈2012年的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伊朗电影“一次别离”。全片都在描述各色人等的困境:想出国的西敏,想留守国内照顾父亲的纳德,不愿看到父母离婚的女儿,怀孕了仍要做工的保姆,以及她的穷困的老公……等等。因此,电影尽全力表现他们处于各种牢笼中。读懂了这些镜头,也就读懂了整部电影。
[img]http://www.xycq.net/forum/attachments/month_1504/20150405_8cf0ccb70c7fec964be6sxUhnuj7xLvH.png[/img]
困境中的西敏。
[img]http://www.xycq.net/forum/attachments/month_1504/20150405_70379a2d89d96259f8063XU5aqpOwGb6.png[/img]
困境中的纳德。
[img]http://www.xycq.net/forum/attachments/month_1504/20150405_b1fa086ba7b9ab27296duxhOj03gSkpu.jpg[/img]
依然是困境中的纳德。
[img]http://www.xycq.net/forum/attachments/month_1504/20150405_c0bb64af0ca097fcdf99bD2yrh6jtMsA.jpg[/img]
困境中的女儿。
[img]http://www.xycq.net/forum/attachments/month_1504/20150405_3f11a7768c9b28274817i4BiTdWy8YD0.jpg[/img]
依然是困境中的西敏。
[img]http://www.xycq.net/forum/attachments/month_1504/20150405_d5009c6eac318253ceafRCPaNvMJtMcM.png[/img]
困境中的保姆的丈夫,这次用两侧的人头来束缚他。
最后谈一些例外情况。并非所有的环绕角色的景物、人物肢体都在表现角色的窘境,有时它们也表现人物处于伙伴的关怀之下。
[img]http://www.xycq.net/forum/attachments/month_1504/20150405_7ca9961ed4a4fdcaf4356ft9rMXtLVaN.jpg[/img]
在库布里克的战争片“全金属外壳”中,中弹的小队队长处于队友的环抱中,意味着他从此不会再受到伤害,队友已将他和危险隔离开来。
所以,封闭的形式可以暗示拘禁,也可以表示安全。当然,以我多年的观影经验来看,电影中表现前者的次数,要远远大于后者。
2015-4-7 17:52
朕即太阳
真的不错,赞一个!
2015-5-13 10:29
菜刀
第四期:浅谈电影中的性暗示
电影是视觉的艺术,它的表达方式,如我以前所讲,并非总是直来直去的,而是有可能通过各种间接方式,委婉地表达出来。其中一个常用的手法,是通过符号表意。今天讲的性暗示,就是电影中最常见的符号。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男性生殖器比较容易模拟(相对来说),所以银幕上的性暗示,一般是以将男性生殖器符号化为手段的。
不多说,直接通过图片来讲解。
[img]http://www.xycq.net/forum/attachments/month_1505/20150513_1b6e3601b75ac770414bSDEO0CW1RAdc.png[/img]
在“搏击俱乐部”中,海伦娜·波纳姆·卡特从背后抱住了爱德华·诺顿。
[img]http://www.xycq.net/forum/attachments/month_1505/20150513_dad64bed18323b0d8e90ndGDTZ1QFXGB.png[/img]
她手中的烟的高度,正好和诺顿的那里吻合。那么,香烟在代表着什么,也就不言而喻了。导演用这个性暗示,表明了卡特对诺顿的欲望。
[img]http://www.xycq.net/forum/attachments/month_1505/20150513_141bc0b10d0f7c9992ecgiBybIOKyXZj.jpg[/img]
在昆汀·塔兰蒂诺与罗伯特·罗德里格兹2007年的作品“刑房”后半部中,主人公是个变态男,他的性欲,是通过飞速驾车、撞翻女性驾驶的车辆,来得到发泄的。片子他坐在车前,车头标所暗示的东西相当明显,表明他的车才是他的生殖器。
[img]http://www.xycq.net/forum/attachments/month_1505/20150513_b72882cede40426a1645qLjtfKRguSVc.jpg[/img]
然后他驾车疯狂追逐女性,车头标也昂起了头的样子,似乎在为马上撞到前车而兴奋不已。
[img]http://www.xycq.net/forum/attachments/month_1505/20150513_91b12c54b88ecc7004e1b1mllWt5mAIF.jpg[/img]
“霸王别姬”中,小豆子(少年程蝶衣)因为无法认同自己的旦角身份,总是将”我本是女娇娥“唱成”我本是男儿郎“。身为大师哥的小石头(少年段小楼)又急又气,拿来一根铜烟杆子要捅他的嘴。
[img]http://www.xycq.net/forum/attachments/month_1505/20150513_a4ef86f5e4c0c7392cf8Rxu2WHbqvVzQ.jpg[/img]
铜烟杆在小豆子嘴里进进出出的画面,明明就是在模拟性(口)交。小石头通过这种方式,无意中达成了对小豆子的精神上的占有,也让小豆子对自己的性别认知出现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他从此把自己当成一个女人来看待。
[img]http://www.xycq.net/forum/attachments/month_1505/20150513_58ffe15bcfcf3c22ad0fvbKeUvgHMMtA.png[/img]
小豆子嘴角的血,显然就是初夜之血,他已通过这个仪式,完成了成为一个女人的转变。
电影中的这个段落,拍得惊心动魄,而又蕴含深意。那时的陈凯歌,不愧是中国最佳导演之一,”霸王别姬“也不愧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和”活着“并称大陆两部最佳电影的优秀作品。
[img]http://www.xycq.net/forum/attachments/month_1505/20150513_78ef860b75bf62eedb79Cz98AiYNuPp8.png[/img]
影史上的著名性符号镜头,当然也不能少了库布里克的杰作”奇爱博士“中的开头,空中加油站雄赳赳、气昂昂地给轰炸飞机加油。
[img]http://www.xycq.net/forum/attachments/month_1505/20150513_ab1019580b3899a11a0eXDR5fmj03iSf.png[/img]
加油管插入飞机的那一瞬,就更让人掩口大笑了。
[img]http://www.xycq.net/forum/attachments/month_1505/20150513_df927790e8940065a4f1cwvKXvSoef4C.png[/img]
片尾,美国飞行员骑着发射出的核弹飞向地面,心中充满了狂喜,这又是个明显的具象。
这几个性暗示,恶毒地讽刺了美国的自大、狂妄、头脑简单……等一切你可以用来形容美国的特质。
[img]http://www.xycq.net/forum/attachments/month_1505/20150513_43a7482287523c47ff5eMqaZo6DUnXBu.png[/img]
亚伦·派克根据平克·弗洛伊德乐队的作品拍出的”迷墙“,是当年的杰作之一。影片第38分钟左右时,用两朵花模拟男女性爱的场面,用现在的眼光来看,仍然是充满创意的。特别是右边的花朵,简直像极了女性的生殖器。
[img]http://www.xycq.net/forum/attachments/month_1505/20150513_9f4f78b305e6ab6d950dZmZqykmp3pC4.png[/img]
可怖的是,在性爱的结尾,模拟女人的花朵一口将对方完全吞下,暗示着现实中的男主人公,被女人掌控及背叛的悲惨命运。之所以采用这个段落,是为了让大家看到,性暗示里也是可以有女性的 ^_^
其实,总的来说,电影中的性暗示多如牛毛,我在选材时特别小心,找的都是典型场面。因为,一个最常见的问题,就是过度诠释,看见个棍状物体就说成是性暗示。实际上,一根棍子到底是生殖器,还是只是棍子本身,还是要通过对上下文的分析,才能下结论。
比如说罢,你总不能看了“奇爱博士”,就说骑着棍状物就都是性暗示罢。
[img]http://www.xycq.net/forum/attachments/month_1505/20150513_ad55c9734d9c4ad4f0d3hA5mf3vvmg0T.jpg[/img]
哈里·波特对你表示:呵呵。
2015-5-13 22:03
索虾王
楼主威武啊,涨知识了:!!:!!
2015-5-13 22:28
墨叶
多看看好出去装。
2015-5-16 23:33
住持方丈
先赞一个,真不错!
2015-7-7 14:19
菜刀
编者按:体会到艺术作品的意境,才算是一个有水平的欣赏者
我们从绘画中的一个掌故谈起。
众所周知,中国画是讲究意境的,不能过于直白地表达作者的意图,而要尊重观众的智商,用不甚明了、甚至隐晦的手法来呈现,给观众以体会和想象的空间。
这样做的好处是显然的,当观众经过一番思索、明白到作者的意图时,是会有快感的。这种快感,正是欣赏艺术的最大享受。
据说曾有人就“踏花归来马蹄香”这一句诗命题,来让画家们展现这一场面。有的画家尽力去画出了马的雄壮、花瓣遍地的散落……但最后胜出的一幅,是这样的:马儿疾驰,马蹄高举,几只蝴蝶追逐着马蹄蹁跹飞舞。这样的构思,绕了一个弯子,让观众由蝴蝶而想到马蹄之香,实属意境构思的上品。
[img]http://www.xycq.net/forum/attachments/month_1507/20150707_bd7f9be7a6be60ddd48b8qWNEtvdgQfV.jpg[/img]
其实,画的构思还可以再绕一个圈子:不呈现马,只画几只蝴蝶围绕着地上的马蹄印翩翩起舞。这样的作品,就更引人思索了。
当然,只有构思是不行的,还得有画功,不然就会像下面这样……
[img]http://www.xycq.net/forum/attachments/month_1507/20150707_07143e2d48a2da70ca5doU8b8Ks5NMKi.jpg[/img]
还有一幅“深山藏古寺”的掌故,构思更是令人叫绝。画面上只见崇山峻岭,山路蜿蜒,一小僧在山下河边汲水……古寺“虚”掉了,但并不等于没有,不然小僧担水又去何处?自然是自古寺而来,再回古寺而去了。
这两个例子都说明,在艺术创作中,直白的表达,不如隐晦的表达更为有力。创作者需要克制自己的表达,来给观众想象的空间。这种“留白”手法,在各个艺术领域都是共通的。
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电影“愤怒的公牛”中的一个场面。
[img]http://www.xycq.net/forum/attachments/month_1507/20150707_8c45be55622d7bc7b988Dx1wjIY9pxsW.jpg[/img]
[img]http://www.xycq.net/forum/attachments/month_1507/20150707_2e08d3af78e7fdde28a3lF9PhzOzYnt8.jpg[/img]
以上两张图截自电影中一个著名的长镜头:主人公杰克(身穿豹纹斗篷的拳手,罗伯特·德尼罗饰演)在走上拳王挑战赛舞台的路上。影片的前半段花了很大力气来描写杰克为了获得挑战权而付出的巨大努力,此刻他终于得偿心愿,镜头却不拍他了,而只呈现出他身边众人的兴奋。然而,我们根本不需要看杰克的脸,就知道他心中有多激动。
这种表达方式,比直接拍杰克的脸,不知要高明多少。
[img]http://www.xycq.net/forum/attachments/month_1507/20150707_ec9bd84549c00a9f11a8Is8E3tFYGz2S.png[/img]
这张截图来自科恩兄弟2001年的杰作“缺席的人”。在影片这一段中,男主家中来了个熟客,在用餐后,客人去了厨房,帮女主人洗碗,而男主一直怀疑两人在暗中偷情。这个镜头模拟了男主的视角,他只看得见客人的背影,看不到客人左边的妻子,但可以听得到两人的笑声。于是,妻子对客人表达出了何等的媚相,就全部取决于男主的想象了。但是,如果导演让妻子出现在镜头里,直白地表现出各种媚态,那将会失却多少味道!
[img]http://www.xycq.net/forum/attachments/month_1507/20150707_b5dbcc6aca84a8ecc2a9BmN16OXeYteF.png[/img]
这张截图来自阿兰·德隆主演的“大黎明”结尾,我们曾在镜头语言的第一期中用过,当时是通过画面的俯拍手法,来讲述如何表达人物心中的哀伤。而画面没有展现德隆面部的做法,也是一种留白。我们完全可以通过他的背影,来想象出他的表情会有多么痛苦。
最后借一张体育界的图片,来给今天的讨论收尾。
[img]http://www.xycq.net/forum/attachments/month_1507/20150707_db69f74d63d4beafbc99kRr0FUiVv7WD.jpg[/img]
这个画面,相信大多数球迷都不会陌生。这是一代准球王齐达内,在2006年和大力神杯擦肩而过的一幕。这张图之所以流传了将近十年、还没有降低它的感染力,完全就是因为一个字:背影!球迷们看着齐达内的背影,而想象出齐达内心中的落寞和遗憾。也许一些球迷想象出的画面并不符合实际情况(比如有人会觉得齐达内眼角会有泪水),但这张照片的妙处就在于它的不确定性,从而满足了我们的各种想象。
[img]http://www.xycq.net/forum/attachments/month_1507/20150707_8d56ed2c368433c6a928vz2r7GNjDGKV.jpg[/img]
这是摄影机在另一个角度拍下的齐达内的正面照,和上一张照片给人的震撼相比,几乎是天壤之别。它直白地将齐达内的表情展示了出来,完全扼杀了我们的想象空间,从而显得如此的寡淡无味。
谢谢大家把这篇看完。下一期,将继续探讨和留白相似的话题:从细节揣测导演的意图。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菜刀 于 2015-7-7 14:20 编辑 [/i]][/color]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