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0-30 15:52
snleo
会不会关羽失荆州对他后来的战略有影响
个人觉得关羽有负盛名,辜负了刘被对他的信任,让他镇守一方,而且是蜀国的门户,是魏国、吴国都想得到的地方,他竟然在没有稳固后方,(比如用外交手段)确保吴国不会夹击的情况下,跟曹魏干起来了,就算他去得了所谓“威震华夏”,水淹七军的樊城之战的胜利,哪也只是一场战役的胜利,不足为傲,反而注定了他要败走麦城,死于无名小卒之手也是活该不说,失掉荆州对整个蜀国的局面很不利,刘被才会平了老命也要把荆州夺回来(位一定报仇不过是个借口)
而后来的诸葛是不是在失掉荆州的情况下迫于无奈(不敢向吴国宣战,那样魏国。。。),才平了命要占领蜀国的另外一个门户——汉中,以至不断的北伐,大家说说自己的意见吧
2004-10-30 15:59
slq321
呵呵,你多虑了,诸葛亮一生是非常谨慎的,他在用兵的时候也是如此,不冒险,不贪进,稳扎稳打,而且他出兵耗费的民力是在蜀国所能承担的范围内的.最后一次和第四次北伐之间他就隔了三年时间,他本人对治理国家,发展生产又非常在行,所以不堪设想的结果是不会出现的.
蜀的根基在孔明的努力下反倒是很稳的,反观吴国反而是不稳的,吴国是在大族的支持下才立国,后来的历史也证明吴国的战斗力非常低下.当然姜维确实不如诸葛亮,他出兵的规模还没有诸葛亮大,但是当时黄皓弄权,蜀的政治就比较腐败了,所以姜维的出兵很不符合当时的国力,也不讨老百姓的喜欢.
2004-10-30 17:21
slq321
[quote]原帖由[i]snleo[/i]于2004-10-30, 15:52:35发表
会不会关羽失荆州对他后来的战略有影响
个人觉得关羽有负盛名,辜负了刘被对他的信任,让他镇守一方,而且是蜀国的门户,是魏国、吴国都想得到的地方,他竟然在没有稳固后方,(比如用外交手段)确保吴国不会夹击的情况下,跟曹魏干起来了,就算他去得了所谓“威震华夏”,水淹七军的樊城之战的胜利,哪也只是一场战役的胜利,不足为傲,反而注定了他要败走麦城,死于无名小卒之手也是活该不说,失掉荆州对整个蜀国的局面很不利,刘被才会平了老命也要把荆州夺回来(位一定报仇不过是个借口)
而后来的诸葛是不是在失掉荆州的情况下迫于无奈(不敢向吴国宣战,那样魏国。。。),才平了命要占领蜀国的另外一个门户——汉中,以至不断的北伐,大家说说自己的意见吧 [/quote]
会不会关羽失荆州对他后来的战略有影响
个人觉得关羽有负盛名,辜负了刘被对他的信任,让他镇守一方,而且是蜀国的门户,是魏国、吴国都想得到的地方,他竟然在没有稳固后方,(比如用外交手段)确保吴国不会夹击的情况下,跟曹魏干起来了,就算他去得了所谓“威震华夏”,水淹七军的樊城之战的胜利,哪也只是一场战役的胜利,不足为傲,反而注定了他要败走麦城,死于无名小卒之手也是活该不说,失掉荆州对整个蜀国的局面很不利,刘被才会平了老命也要把荆州夺回来(位一定报仇不过是个借口)
而后来的诸葛是不是在失掉荆州的情况下迫于无奈(不敢向吴国宣战,那样魏国。。。),才平了命要占领蜀国的另外一个门户——汉中,以至不断的北伐,大家说说自己的意见吧
.
1:刘备伐吴有报仇的因素,有夺荆州的因素,我觉得还有灭吴的因素在内。
2:汉中是刘备拿下的,诸葛亮是后勤部长和后援。
3:即使荆州不失,诸葛亮也不会向吴开战,联吴伐魏是他始终的主张。这一点很象日本十段藤泽秀行,大局感非常强。
4:关二爷外交上确实是个小学生,呵呵,估计还是抬举他老人家。
5:谢谢huanghuang 朋友,这一篇算是写完了,想继续看就看真实三国之诸葛亮身后的世界吧,正连载中,多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2004-10-30 18:39
_CVB_tassdar
楼主基本还是以演义来推断的
不过要指出三国志是年代上最近的正统史书
所以研究真实历史,对他参考多是真
但不代表三国志=历史
很多后事考证的也推翻三国志和在其基础上扩展
建议大家看看台湾大学历史系黎老先生的<细说三国>
黎老是刘派的,可以从书中明显看出他的喜憎
但却严守史家严谨态度
对历史作出合理推断
2004-10-30 19:15
snleo
[quote]原帖由[i]slq321[/i]于2004-10-30, 15:59:54发表
蜀的根基在孔明的努力下反倒是很稳的,反观吴国反而是不稳的,吴国是在大族的支持下才立国,后来的历史也证明吴国的战斗力非常低下. [/quote]
吴国的战斗力我不清楚,但它占著地利,魏国要灭它恐怕也不易
就算蜀国不主动出击,魏国也多半还是会先灭它,但是不是要更困难些,维持的时间更长些,就很难说了,会不会魏国遭到极为顽强的抵抗,两家损失都大,让吴国赚个便宜?就像我说的我那次在游戏中被翻盘一样。
胡思乱想,随便说说而已
2004-10-30 19:19
万壑松风
[quote]原帖由[i]_CVB_tassdar[/i]于2004-10-30, 18:39:10发表
建议大家看看台湾大学历史系黎老先生的<细说三国>
黎老是刘派的,可以从书中明显看出他的喜憎
但却严守史家严谨态度
对历史作出合理推断 [/quote]
黎先生《细说三国》不敢恭维,许多史实尚有没有搞清楚的地方,许多推断也非常主观,有些甚至不如《三国演义》合乎逻辑。
2004-10-30 22:02
slq321
呵呵,细说三国我买了一套,里面写的东西是很好看的,不过确实如万兄所说,黎老的情绪化也是很严重的哟.
吴国后来的战斗力是非常低下的,网上有这方面很多有见识的文章,你可以看一下,其实吴国主要是个长江天险,只要陆抗这样的名将一死,孙皓又不死不病地,东吴必灭.所以战争其实是政治,经济的集中体现.
2004-10-30 22:46
huanghuang
冒个泡插一嘴 还是政治是主导吧 历史上不少南方小朝廷靠长江维持哦 一腐败也就over了 最近的蒋中正也算一个吧 没办法 改靠海峡了
2004-10-31 20:25
slq321
冒个泡插一嘴 还是政治是主导吧 历史上不少南方小朝廷靠长江维持哦 一腐败也就over了 最近的蒋中正也算一个吧 没办法 改靠海峡了
说得好,吴和蜀如果政治清明,名将得以重用,魏国再厉害也只能等待。比如陆抗一被孙皓去掉兵权,羊祜立即上书要求派兵灭吴;而姜维在魏想灭蜀半年前就上书给后主发出危险信号,并已提出完整布置,黄皓却认为无事自扰;否则,吴蜀作为一个国家不是那么好一举灭掉的,所谓国必自伐然后人伐之,人必自辱然后人辱之。古人诚不我欺,信哉!
2004-11-8 13:34
slq321
这个真实三国系列的东西是我完全抛开三国演义来写的,主要是以三国志和资治通鉴,还有裴注等为原始资料,并纠正以前看三国演义时在脑海中形成的东西。怎么会有朋友说是以演义为主来写的呢?
不过后面确实是有点虎头蛇尾,主要是对诸葛亮的评价争论太激烈了,不想再涉及这个方面了,容易引起混战哟。
2004-11-25 15:39
songye999
不可意气用事,毕竟史载公认的是“有此一人,则无敢窥蜀中”,“夫以一羸弱小国而频与大敌争而胜者,唯人也”
2005-1-15 04:59
锦官城门吏
求教一个问题,当时上邽转陈仓方向的道路不知道如何?
难走?或者根本不通?不会好走吧?
受诸葛所遣的马谡和张合都不约而同奔街亭,那一次为何没有在上邽交战?
曹操最初取张鲁汉中、以及后来援夏侯渊死后的张合部,行军路线是?斜谷?陈仓?街亭转祁山?
诸葛司马上邽战(如果有的话),司马从东面陈仓方向而来?从北面街亭方向而来?
2005-2-12 12:28
吴下小蒙
最近看了陈某的《不是人》
诸葛亮五出祁山,皆循同一路线,多因粮尽而回。
以蜀国之弱,魏国之强,不出奇兵,又怎能取胜。
2005-2-13 21:30
廖化将军
陈某的《不是人》是什么?
谁说诸葛走的同一路线了?
祁山、陈仓、褒斜,起码3次走了不同的出口。
2005-2-20 01:04
石人山
这篇也看完了。认真讲,语言功力很好,可读性很高,相当佩服。本来历史军事我都不太感冒,但是读的兴趣盎然。文字非常干净,不蔓不枝,风格打磨的也相当和谐,小小贫嘴夹在严肃话中间毫不觉得突兀,反而饶有余姿,这就是语气上面分寸感的拿捏到位了。行文也很紧凑,条理分明,开合自如,读起来挺舒服。
这种类型的文章,稍似史书的会校会注会评本,当然不是传统意义上对文字的校注,而是对史书取其骨干,实以评析,对于懒得去读史书原文的伙计们,价值不小。如果要挑毛病的话,就是有些细节不够丰满。如果随心写来娱人娱己,也没有什么大问题,如果想再进一步,可能就得再多花些功夫。
2005-3-24 22:29
arrowblue
[quote]原帖由[i]弓骑步[/i]于2004-09-17, 20:58:58发表
这篇是混合《三国演义》和《三国志》来写的罢,似乎应该发到古典啊 (秋雨大怒:小子,挖人挖到老子地头上来了! )[b]……[/b]顺便提提,刘备不是徐州市长啊,东汉十三州,起码是个省长啊 [b]……[/b] [/quote]
当时的州牧军政大权一手抓,应该相当于后来的总督le
搂主的好文,实在百看不厌
2005-3-24 22:34
arrowblue
[quote]原帖由[i]跋锋寒[/i]于2004-09-19, 0:49:07发表
好文章!诙谐有趣,欢迎继续。
就几个问题提出讨论,不好意思,挑刺在所难免,当然也不会影响文章的精彩程度。
1、《献帝春秋》载诸葛玄死于西城民反,首级还被送给刘繇,而不是有命往依刘表,不过这没有前一种说法和诸葛亮隐居隆中来得顺理成章,姑备一说。
诸葛亮自己找上刘备并非没有可能,《魏略》和《九州春秋》的说法和三顾完全可以相互并存,从诸葛亮与崔州平、石广元等的对话也可看出,他并不是个安心于农的标准农民,而是有着胸怀大志、待机而动的迫切心情,他的朋友也十分清楚诸葛亮试图出山有所作为,所以称之为“卧龙”。
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管仲“三仕三见逐于君”,乐毅听闻燕昭王招贤,“遂委质为臣”,都是千方百计想干一番事业,至于所谓“不求闻达于诸侯”只不过是一种正常的说辞而已。
2、“截江夺阿斗”故事出自《云别传》,通鉴据此书“孙权闻备西上,遣舟船迎妹”,这样这桩政治婚姻仅维持两年时间。然而此时东吴正用兵东线,尚未到和刘备构恶的时候,根据《蜀书。穆皇后传》载“先主既定益州,而孙夫人还吴”,《华阳国志》并明确说是法正让刘备主动做的事,这样婚姻大致为此六七年,也正是东吴出兵争南三郡的时候,较为合理,《三国志集解》也是这个意见。
因此,赵云的拦截要么并无此事,要么是连孙夫人一起拦下来,不过不管这样,孙夫人的离去,双方少了一味缓冲剂,战争成了不可避免。
3、刘备入成都后钱不够是自找的,本来益州经济还过得去,刘璋又是自己投降的,府库里的积蓄肯定不少,可惜刘备不知爱惜,说什么“若事定,府库百物,孤无预焉”,搞得“及拔成都,士众皆舍干戈,赴诸藏,竞取宝物”,这还不算,连百姓的也不放过,“取蜀城中民金银颁赐将士”,据说诸葛亮、法正等都各得黄金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万匹。本来连田宅也要没收的,幸亏赵云站出来说话才作罢,可能就是这些事情不合刘备的意,所以赵云封赏不够。 [/quote]
看来大耳扰民,实在太无耻le
而且不念孙夫人之情,竟然把人休le
其实,他的江陵是周瑜打下来的
理所当然还给东吴一些地盘
他却一点不给
由此看来,大耳为人实在不怎么样
2005-3-25 09:07
arrowblue
[quote]原帖由[i]superzz_0[/i]于2005-03-24, 23:32:49发表
楼上也不是受演义影响,正史可没说明江陵是刘备的地盘哦 [/quote]
是刘备的地盘啊
周瑜打下来送给刘备的是南郡(准确地说是大部分南郡) ,南郡的制所就是江陵
2005-3-27 23:21
pheonix
嗯~好文章~说实话我是很不喜欢现在流行的翻案风的~国人传承了几千年的值得赞扬的东西肯定有它的道理!这些人不会认为众人皆醉唯我独醒吧?
2005-3-30 01:53
loyani
[quote]原帖由[i]pheonix[/i]于2005-03-27, 23:21:32发表
嗯~好文章~说实话我是很不喜欢现在流行的翻案风的~国人传承了几千年的值得赞扬的东西肯定有它的道理!这些人不会认为众人皆醉唯我独醒吧? [/quote]
有的时候越翻越翻不了,而且如果大家都对传统观点头say yes,那还有什么劲。
2005-3-30 12:56
pheonix
但是有些也翻得太彻底了吧?黑的都成白得了。一个人对一件事的观点是和这个人自身的修养见识一致的,这就是仁者见仁吧
2005-3-30 15:15
cq1920
你知道为什么刘备要做汉中王~~~你说的不是重要原因~~~
我在史书上看过在三国时期汉中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
商人作生意来往的多~~~一,能让更多的人知道刘备这人~二,歼商不敢在他所管辖的地方
卖假!
2005-4-1 11:19
arrowblue
事实上,陆抗死了以后,晋灭吴都没有遇到什么有效的抵抗了
2005-4-11 15:57
slq321
[quote]原帖由[i]cq1920[/i]于2005-03-30, 15:42:51发表
[quote]原帖由[i]slq321[/i]于2004-10-30, 22:02:05发表
呵呵,细说三国我买了一套,里面写的东西是很好看的,不过确实如万兄所说,黎老的情绪化也是很严重的哟.
吴国后来的战斗力是非常低下的,网上有这方面很多有见识的文章,你可以看一下,其实吴国主要是个长江天险,只要陆抗这样的名将一死,孙皓又不死不病地,东吴必灭.所以战争其实是政治,经济的集中体现. [/quote]
兄弟书名叫什么~~~我也去买~~~ [/quote]
细说中国历史是一套书,我买了一套,花了一百大洋多点,细说三国只是其中一本,而写这本书的黎东方老先生已于98年去世了,他只写了四本,虽然生前他想写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的,而其余的都是他的学生还有朋友帮忙写完补齐的,倒也风格各异,如春兰秋菊,各擅胜场,美不胜收,性价比是不低的.
而我这一篇拙文很多地方都受了黎老的影响,有很多字句是黎老的原句,呵呵,有点抄袭的味道了,不过大部分还是自己写的,第二篇身后的世界就受的影响更小了,到灭吴时基本上已经摆脱黎老的书了,而且黎老的书不够详细,到现在试着写晋史,更是完全是自己在写了,主要是想慢慢通习史书,补补历史而已.
2005-4-11 20:49
门清
记得说诸葛亮的lp好像是“黄发黑肤”什么的,应该算长得比较另类了@_@诸葛亮喜欢另类的也说不定@_@
长阪一役多说是刘备故意带很多老百姓来保护有生力量,还望楼主赐教:)
PS 一口气看下来,仰止一个,庆幸见此贴之晚,免受等文之苦:)
2005-4-11 21:15
蓝纱枫
[quote]原帖由[i]海灵谪仙[/i]于2005-04-11, 20:49:11发表
记得说诸葛亮的lp好像是“黄发黑肤”什么的,应该算长得比较另类了@_@诸葛亮喜欢另类的也说不定@_@ [/quote]
是不是三联的海灵谪仙啊?
关于诸葛亮那段,原文是这样的。
[color=blue]襄阳记曰:黄承彦者,高爽开列,为沔南名士,谓诸葛孔明曰:“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孔明许,即载送之。时人以为笑乐,乡里为之谚曰:“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color]
注意,“黄头黑色”这个词,是荆州名士黄承彦向诸葛亮介绍自己女儿时使用的词汇。
如果说一个父亲为自己女儿作介绍时,跟别人说:“我家女儿是个名副其实的丑八怪,是个彻头彻尾的另类”——————你说这种可能性有多大呢?
不过想想,作为中原人士,有点谦逊之风倒也是意料之中,黄承彦的话可能就有这种意思,曹操自己还称自己是“愚臣”呢,难道说他认为自己真是个蠢才来着?
2005-4-11 21:34
门清
[quote]原帖由[i]蓝纱枫[/i]于2005-04-11, 21:15:52发表
是不是三联的海灵谪仙啊?
关于诸葛亮那段,原文是这样的。
[color=blue]襄阳记曰:黄承彦者,高爽开列,为沔南名士,谓诸葛孔明曰:“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孔明许,即载送之。时人以为笑乐,乡里为之谚曰:“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color]
注意,“黄头黑色”这个词,是荆州名士黄承彦向诸葛亮介绍自己女儿时使用的词汇。
如果说一个父亲为自己女儿作介绍时,跟别人说:“我家女儿是个名副其实的丑八怪,是个彻头彻尾的另类”——————你说这种可能性有多大呢?
不过想想,作为中原人士,有点谦逊之风倒也是意料之中,黄承彦的话可能就有这种意思,曹操自己还称自己是“愚臣”呢,难道说他认为自己真是个蠢才来着? [/quote]
俺就是看的那个:)然则然则一般名士自谦都是泛泛地说一下我家闺女长得抱歉就算了,不会描绘的那么详细吧
而且不入时人眼的MM,大家当然要说丑咯其实说来说去还是给黄MM的相貌找个好听的说法而已没什么本质上的区别= =
PS 不才正是:)眼下三联闹得乌烟瘴气的,还是另找个清净地方得好
2005-4-11 21:35
slq321
没人喜欢另类,蓝兄说的对,黄老是谦虚而已,诸葛亮一定是看上了黄小姐的才了,你得记住,女人是因为可爱才美丽,而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切记切记。
2005-4-11 21:37
门清
汗:)我没说诸葛是较注重她的相貌啊:)只是觉得可能她并不是那样难看而已:)
2005-4-11 21:47
slq321
你和我想的一样,我也觉得诸葛夫人是中人之姿,不难看,也不会很漂亮而已
2005-4-11 21:58
蓝纱枫
[quote]原帖由[i]海灵谪仙[/i]于2005-04-11, 21:34:32发表
俺就是看的那个:)然则然则一般名士自谦都是泛泛地说一下我家闺女长得抱歉就算了,不会描绘的那么详细吧
而且不入时人眼的MM,大家当然要说丑咯其实说来说去还是给黄MM的相貌找个好听的说法而已没什么本质上的区别= =
PS 不才正是:)眼下三联闹得乌烟瘴气的,还是另找个清净地方得好 [/quote]
详细吗?嗯……那么陆逊不是说过自己是[color=blue]臣愚慺慺[/color]吗?诸葛亮不也是说自己是[color=blue]临表涕零,不知所言[/color]嘛。孙权还说自己是[color=blue]朕以不德,应期践运,王涂未一,奸宄充路,夙夜战惧,不惶鉴寐[/color]。————这些更详细了。
但我们不能因此就说陆逊承认自己是个蠢人,诸葛亮承认自己是个傻子,孙权承认自己是个垃圾吧?
另,按照《襄阳记》的说法,“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这句话是一句谚语,这样的话可信度有多高呢?
查了一下荆襄那边的资料,目前还有一种说法,是因为当时乡里人嫉妒黄氏能跟有名有才的诸葛亮结为连理,所以造谣作谚中伤黄氏。
PS:三联闹得乌烟瘴气?是指三联蜀国控告王题的事情么?
2005-4-11 23:10
loyani
[quote]原帖由[i]海灵谪仙[/i]于2005-04-11, 21:34:32发表
[quote]原帖由[i]蓝纱枫[/i]于2005-04-11, 21:15:52发表
是不是三联的海灵谪仙啊?
关于诸葛亮那段,原文是这样的。
[color=blue]襄阳记曰:黄承彦者,高爽开列,为沔南名士,谓诸葛孔明曰:“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孔明许,即载送之。时人以为笑乐,乡里为之谚曰:“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color]
注意,“黄头黑色”这个词,是荆州名士黄承彦向诸葛亮介绍自己女儿时使用的词汇。
如果说一个父亲为自己女儿作介绍时,跟别人说:“我家女儿是个名副其实的丑八怪,是个彻头彻尾的另类”——————你说这种可能性有多大呢?
不过想想,作为中原人士,有点谦逊之风倒也是意料之中,黄承彦的话可能就有这种意思,曹操自己还称自己是“愚臣”呢,难道说他认为自己真是个蠢才来着? [/quote]
俺就是看的那个:)然则然则一般名士自谦都是泛泛地说一下我家闺女长得抱歉就算了,不会描绘的那么详细吧
而且不入时人眼的MM,大家当然要说丑咯其实说来说去还是给黄MM的相貌找个好听的说法而已没什么本质上的区别= =
PS 不才正是:)眼下三联闹得乌烟瘴气的,还是另找个清净地方得好 [/quote]
又怎么知道所谓“身有丑女,黄头黑色”不是黄承彦对诸葛亮的试探之词呢?而后者听闻黄氏“才堪相配”,于是欣然允诺,从此成就了一段佳话----原来男人也可以只爱才不看女人外貌的。既然有乡谚传说,诸葛夫人很大程度上确实是不漂亮的,但那些笑话孔明的,也不过是普通平民罢了,上流名士对这种行为,只会赞赏而不会笑话,这样,诸葛亮真正地融入了荆州本土大族之中。
当然,我不能排除以上是黄家和诸葛亮默契之下的一次炒作(时髦用语呀)。但无论如何,这个典故都让我更喜欢诸葛亮了。
三联闹得怎么样也没必要跑开吧,难道是想学君子不立危墙?
2005-4-12 01:39
眼镜
《姓源韵谱》中载诸葛亮容曰:身长八尺,形细面粗,犹如松柏,皮肤枯槁……
不要以为诸葛亮是俊伟美男
2005-4-12 10:47
蓝纱枫
[quote]原帖由[i]眼镜[/i]于2005-04-12, 1:39:01发表
《姓源韵谱》中载诸葛亮容曰:身长八尺,形细面粗,犹如松柏,皮肤枯槁……
不要以为诸葛亮是俊伟美男 [/quote]
有谁说过诸葛亮是俊美小生的,眼镜大哥抓出来给我们看看。
[color=blue]《三国志——诸葛亮传》: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color]
这个“伟”字,诸葛亮还是当之无愧的。
2005-4-12 20:55
门清
[quote]原帖由[i]蓝纱枫[/i]于2005-04-11, 21:58:17发表
详细吗?嗯……那么陆逊不是说过自己是[color=blue]臣愚慺慺[/color]吗?诸葛亮不也是说自己是[color=blue]临表涕零,不知所言[/color]嘛。孙权还说自己是[color=blue]朕以不德,应期践运,王涂未一,奸宄充路,夙夜战惧,不惶鉴寐[/color]。————这些更详细了。
但我们不能因此就说陆逊承认自己是个蠢人,诸葛亮承认自己是个傻子,孙权承认自己是个垃圾吧?
另,按照《襄阳记》的说法,“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这句话是一句谚语,这样的话可信度有多高呢?
查了一下荆襄那边的资料,目前还有一种说法,是因为当时乡里人嫉妒黄氏能跟有名有才的诸葛亮结为连理,所以造谣作谚中伤黄氏。
PS:三联闹得乌烟瘴气?是指三联蜀国控告王题的事情么? [/quote]
那个,愚臣啊,不谷啊,不德啊,昏昏啊,还是现成套话的成分较多吧:)
十五国风也是闾里之间传唱出来,街谈巷议的可信度弹性还是很大的:)
唔,确实记得有篇什么文章说诸葛是美男来着,题目忘记了
PS 非也非也,俺就随便说了两句话儿,教懂事的不懂事的跳梁的下石的暴打一通,还给硬当成王题的fans,俺没办法才出奔的
2005-4-13 12:57
当阳侯杜元凯
[quote]原帖由[i]tangliang[/i]于2004-09-28, 12:02:29发表
诸葛还开发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历史上对西南和东吴的开发就是从三国时候开始的 [/quote]
秦皇汉武都开发过西南.诸葛亮平定的南方四郡名称都是汉武帝时期定下的.
2005-4-13 12:58
蓝纱枫
[quote]原帖由[i]海灵谪仙[/i]于2005-04-12, 20:55:27发表
那个,愚臣啊,不谷啊,不德啊,昏昏啊,还是现成套话的成分较多吧:)
十五国风也是闾里之间传唱出来,街谈巷议的可信度弹性还是很大的:)
唔,确实记得有篇什么文章说诸葛是美男来着,题目忘记了
PS 非也非也,俺就随便说了两句话儿,教懂事的不懂事的跳梁的下石的暴打一通,还给硬当成王题的fans,俺没办法才出奔的 [/quote]
是啊,如果明白上至皇帝,下至权臣都经常说客套话,那么黄承彦说自己女儿的容貌,完全可以归入这一类啊。民间还有称自己儿子是“犬儿”的,总不是想骂自己儿子是狗生的吧?
至于乡间谚语,权当作调侃材料就好了。据说现在荆襄还流传着“黄氏是美丽而有才之女性”这样的传说,其实也算是一种民间谚语啊。所以在目前没有什么权威材料证明以前,黄氏美还是丑,姑且还是存疑吧。
[color=blue]《三国志——诸葛亮传》: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color]
以此来认为诸葛亮是个美男,倒还是说得过去的。
PS:三联蜀国跟王题的矛盾不是一两句就说清楚的问题,陷进去不好啊。
2005-4-13 13:13
门清
那个……汗,不是那个意思:)俺是觉得那句跟以往约定俗成的套话有所不同罢了。
8过追究古人的容貌问题确实没有一个明确的参考标准,毕竟古代没有照片,人物的容貌全靠文字或画像流传,在这其中周围人的文化水平(传言的可信度)及审美观,众人对于其人的主观评价,关于其人的逸闻野史,甚至画工的RP(毛某某流)都要掺杂进去,所以古人的容貌还是靠一星半点史料以及写小说的MM们的YY来再现就好了
PS 俺不管了:)只要王题能把答应给俺的书按时寄来就好
2005-4-13 13:13
当阳侯杜元凯
司马懿猜测诸葛亮出五丈原到没什么神秘的.诸葛亮此前在斜谷半路设置了粮仓,这个应该瞒不过魏国的谍报人员吧.而五丈原为斜谷的出口,武功为东线骆谷等地的出口.事先把粮仓摆到那里,当然只有从斜谷出五丈原了,否则不是自找麻烦.
很感兴趣的是后来这个斜谷粮仓怎么样了.从后面蜀军出击多条线路都走过来看,多半是给废了.
2005-4-13 13:49
当阳侯杜元凯
[quote]原帖由[i]slq321[/i]于2004-09-26, 22:43:03发表
而李严这个人如果象有的朋友说的那么好,那么他为什么劝诸葛亮加九锡,这是曹操才干的玩意,被孔明书面拒绝了。 [/quote]
这个问题考虑过一阵子,觉得不见得是大事.关键在于蜀汉官制不清楚.诸葛亮以丞相之尊录尚书事,但是秦西汉丞相不过是三公之一,而蜀汉似乎没有御史大夫和太尉.三公大将军录尚书事在东汉屡见不鲜,但是离开首都跑到别的地方而又不置御史大夫(后来被明确地算作孙峻的罪名)的只有一位,就是曹操.诸葛亮的主观意愿怎么样现在当然可以定论了,当时李严看不透有误解把他当成了曹操,至少没现在这么"希奇"吧.毕竟单纯看形式,他和曹操很象啊,难免有人"瞎猜".
2005-4-13 13:54
蓝纱枫
[quote]原帖由[i]当阳侯杜元凯[/i]于2005-04-13, 13:49:29发表
这个问题考虑过一阵子,觉得不见得是大事.关键在于蜀汉官制不清楚.诸葛亮以丞相之尊录尚书事,但是秦西汉丞相不过是三公之一,而蜀汉似乎没有御史大夫和太尉.三公大将军录尚书事在东汉屡见不鲜,但是离开首都跑到别的地方而又不置御史大夫(后来被明确地算作孙峻的罪名)的只有一位,就是曹操.诸葛亮的主观意愿怎么样现在当然可以定论了,当时李严看不透有误解把他当成了曹操,至少没现在这么"希奇"吧.毕竟单纯看形式,他和曹操很象啊,难免有人"瞎猜". [/quote]
蜀汉明显有太尉的:
[color=blue]故昭烈皇后宜与大行皇帝合葬,臣请太尉告宗庙,布露天下,具礼仪别奏[/color]
2005-4-13 14:00
当阳侯杜元凯
[quote]原帖由[i]蓝纱枫[/i]于2005-04-13, 13:54:54发表
蜀汉明显有太尉的:
[color=blue]故昭烈皇后宜与大行皇帝合葬,臣请太尉告宗庙,布露天下,具礼仪别奏[/color] [/quote]
这个太尉是谁呢,而且这种事怎么也不应该太尉管啊.
2005-4-13 18:28
蓝纱枫
[quote]原帖由[i]当阳侯杜元凯[/i]于2005-04-13, 14:00:35发表
这个太尉是谁呢,而且这种事怎么也不应该太尉管啊. [/quote]
有没有搞错,这种事不是太尉管那应该是谁管?
[color=red](太尉)掌四方兵事功课,岁尽即奏其殿最而行赏罚。[/color][color=blue]凡郊祀之事,掌亚献;大丧则告谥南郊。[/color][color=red]凡国有大造大疑,则与司徒、司空通而论之。[/color]
看看《三国志集解》吧,蜀汉至少有一位太尉,此人叫上官胜.
2005-4-13 18:32
loyani
[quote]原帖由[i]当阳侯杜元凯[/i]于2005-04-13, 14:00:35发表
[quote]原帖由[i]蓝纱枫[/i]于2005-04-13, 13:54:54发表
蜀汉明显有太尉的:
[color=blue]故昭烈皇后宜与大行皇帝合葬,臣请太尉告宗庙,布露天下,具礼仪别奏[/color] [/quote]
这个太尉是谁呢,而且这种事怎么也不应该太尉管啊. [/quote]
没记载也就不知道究竟是谁了,尽管宗正好象是负责这些事的主管,但许多时候往往以太尉为主宗正为副执行。
“今使太尉袭使持节奉玺绶,宗正祖为副,立贵人为皇后。”
“今使太尉乔使持节奉玺绶,宗正千秋为副,立尔为皇后。”
“是以追述先志,不替旧命,使使持节兼太尉授皇后玺绶。”
“泰始四年,文明王皇后崩,将合葬,开崇阳陵。使太尉司马望奉祭,进皇帝密
玺绶于便房神坐。”
“谨遣摄太尉某奉玉册玉宝,加上尊谥曰显懿庄圣皇后。”
2005-4-13 23:48
当阳侯杜元凯
[quote]原帖由[i]蓝纱枫[/i]于2005-04-13, 18:28:22发表
有没有搞错,这种事不是太尉管那应该是谁管?
[color=red](太尉)掌四方兵事功课,岁尽即奏其殿最而行赏罚。[/color][color=blue]凡郊祀之事,掌亚献;大丧则告谥南郊。[/color][color=red]凡国有大造大疑,则与司徒、司空通而论之。[/color]
看看《三国志集解》吧,蜀汉至少有一位太尉,此人叫上官胜. [/quote]
长见识了,太尉居然还管这种"闲事"啊.多谢.
2005-4-13 23:57
当阳侯杜元凯
[quote]原帖由[i]loyani[/i]于2005-04-13, 18:32:19发表
[quote]原帖由[i]当阳侯杜元凯[/i]于2005-04-13, 14:00:35发表
[quote]原帖由[i]蓝纱枫[/i]于2005-04-13, 13:54:54发表
蜀汉明显有太尉的:
[color=blue]故昭烈皇后宜与大行皇帝合葬,臣请太尉告宗庙,布露天下,具礼仪别奏[/color] [/quote]
这个太尉是谁呢,而且这种事怎么也不应该太尉管啊. [/quote]
没记载也就不知道究竟是谁了,尽管宗正好象是负责这些事的主管,但许多时候往往以太尉为主宗正为副执行。
“今使太尉袭使持节奉玺绶,宗正祖为副,立贵人为皇后。”
“今使太尉乔使持节奉玺绶,宗正千秋为副,立尔为皇后。”
“是以追述先志,不替旧命,使使持节兼太尉授皇后玺绶。”
“泰始四年,文明王皇后崩,将合葬,开崇阳陵。使太尉司马望奉祭,进皇帝密
玺绶于便房神坐。”
“谨遣摄太尉某奉玉册玉宝,加上尊谥曰显懿庄圣皇后。” [/quote]
直觉上也觉得宗正等九卿应该负责这个.看来功夫还是没下够啊.
2005-4-14 10:02
当阳侯杜元凯
[quote]原帖由[i]slq321[/i]于2004-10-20, 10:49:17发表
1:无张郃被射杀木门道的记录,张郃当时为老司部下,追杀令是一定会出于主帅之手的,却未见任何记录,此有不可信之一。
[/quote]
张合被射杀记载于晋书 天文志."明帝太和五年五月,荧惑犯房。占曰:“房四星,股肱臣将相位也,月、五星犯守之,将相有忧。”其七月,车骑将军张郃追诸葛亮,为亮所害。"
2005-4-14 10:19
当阳侯杜元凯
[quote]原帖由[i]slq321[/i]于2004-09-30, 11:08:50发表
这两次的北伐由于规模不大,战事不激烈,基本上在很短时间就结束了,第三次北伐结束的原因我想可能是因为这时孙权称帝,派人送信来蜀国,为了外交上的处理,诸葛亮班师回成都了,面对孙权称帝的消息,蜀国群臣大多表示反感,甚至建议与吴断交,诸葛亮坚持已见,派陈震去东吴贺礼,同时签定了两国的友好条约。 [/quote]
诸葛亮几次北伐,分量并不一样.比如攻陈仓没打下来的关键是军粮准备不足无法长打.退一步说,即使打下来了又怎么样?没有军粮大军还是要往回撤.这和后来上圭五丈原一打半年显然不是同样级别的行动.
回到此次北伐本身,恐怕目的就是收复两郡而已,达到目的就可以回师了.引用一下电子赵括在他的<<白话三国>>中对此的分析,
十二月,诸葛亮出散关包围陈仓。然而,九个月前他撤军时曹真就料定诸葛亮会有此举,已经命令将军郝昭据守。诸葛亮尝试性攻击后发现陈仓比自己想象的难攻,就派郝昭的故友去游说。郝昭当然知道这个家伙是来干什么的,连城都不让他靠近,自己在城墙上拿着弓箭义正言辞:“魏国的法度,我的为人,你都是清楚的。我领受重任,只有血染疆场。你回去告诉诸葛,多谢他一番好意,然后就可以来攻城了。如果图费口舌,我认得你,箭不认!”
诸葛亮自以为己方有几万人,而陈仓城中才一千多兵,又估计援兵不会很快赶到,当然应战强攻不止。然而,郝昭这九个月不是白费的,他上任后准备了大量的滚石、油脂、火箭等物资,还加固了陈仓的城墙专门要招待蜀军。诸葛亮用云梯冲车强攻,郝昭向云梯上射火箭,把攻城的蜀军烧死;再以绳子拴系上石磨猛砸冲车,冲车都被打坏。诸葛亮再以土填护城河,想直接爬城,郝昭在内部再次修筑城墙;诸葛亮又挖地道,试图直接挖到城里,郝昭则在城内部横向挖地道来防止。这样双方输攻墨守二十多天,诸葛亮城没打下来,曹真却派来了费曜等援军。曹睿在洛阳,也把大破马谡的名将张合调来,要他再次出击诸葛。张合出兵时,曹睿还有点担心:“您到陈仓之前,诸葛亮不会已经攻克城池了吧?”张合却胸有成竹,他清楚诸葛亮军粮不足难以持久:“等我到,诸葛亮已经撤兵回去了。”说完后,张合带领人马昼夜兼程,而诸葛亮果然在他到陈仓之前就被迫撤了兵。看到蜀军要“逃”,魏将王双带着兵就追。蜀军攻不下固若金汤的陈仓,不等于对付不了冒冒失失的追兵。王双这个冒失鬼当即被诸葛亮打败斩杀,名副其实地成了冒失“鬼”。
几个月后的太和三年(公元229年)春,诸葛亮再度出兵,派陈式(陈寿之父)攻取武都、阴平两个郡。魏国的雍州刺史郭淮引兵相救,诸葛亮于是亲自提兵征讨。郭淮自知不是对手,撤退并将这两个郡拱手相让。诸葛亮以攻克两郡的功劳而复丞相之职。
蜀汉这两次的出兵,并没有三国演义中写得那么惊天动地,其实都是小规模交锋。演义中写的骗曹真杀费曜以及郝昭病死折腾司马懿,都是罗贯中的非凡想象力。这两战中魏国出动的兵力估计在几千人左右,蜀汉似乎也没有大打出手。值得探讨的,倒是诸葛亮在陈仓一战中的表现令人费解。一向谨慎的他居然会,第一,对陈仓早在九个月前就已经被固守的情况不清楚;第二,只有二十多天粮草的情况下动武?其中莫非有什么隐情?
分析这个问题时首先应说明的,是武都、阴平两个郡的地位。这两个郡毗邻汉中远离长安,实际上对魏国是难以固守的两个郡。因此,曹操在汉中一战失手后就有了主动放弃的打算,并因此从武都迁出了五万多户居民来削弱刘备的势力。虽然缺乏直接的证据(蜀汉不置史官,唉),按照晋书地理志,刘禅在建兴二年(公元224年)改广汉属国为阴平郡;并从诸葛亮一出祁山时经由武都(出祁山的必经之路)这一点看来,当时的武都阴平两郡应当是在蜀汉的控制下。因此,比较合理的解释似乎是:汉中争夺战曹操退兵后,同时放弃了武都阴平,对此当然不会无动于衷的蜀汉因此夺取了这两个地方。诸葛亮经武都一出祁山,因为马谡兵败损失前军,导致了蜀汉整体兵力的虚弱,武都、阴平等地因此被魏国趁虚而入渗透(尽管很可能仅仅是松散和部分地控制),丧失了前进据点的诸葛亮无法再出祁山。这样的情况下,曹真判断蜀军再次北伐时将出陇东并命令郝昭驻守陈仓作准备。当年冬,曹休在淮南遭受重大损失,魏军关中主力东移后兵力空虚。然而由于吴蜀缺乏战略配合,事先并不知情的诸葛亮虽然捕捉到了这个战机,也是意外中的匆忙上阵。如果走陇西攻祁山,必须先攻克武都阴平,既打草惊蛇又费时费力,为了达成战役突然性实际上只有陇东可走。因此,事先的侦查及后勤准备工作都不完善的蜀军仓促上阵,并直接导致攻击不力,敲不掉郝昭这个有备而来的眼中钉。面对曹魏的坚城援军,蜀军终于因无机可趁粮草耗尽后撤了兵。第二年春,为了打通去往祁山的道路并含有收复失地的意味,陈式出击武都阴平。对这两个郡本来没有固守打算的魏国抵抗了一阵后,在诸葛亮主力的威慑下放弃。因此,将这第三次动武也算作一次北伐,似乎有点小题大做,而视其为一次北伐前的准备工作比较妥当。后来司马懿在打退诸葛亮向上邦的进攻后也说蜀军“再出祁山一攻陈仓”,或许有忌讳失败的一面,但也说明蜀汉夺取武都阴平对曹魏不算太大的事情。
2005-4-16 11:09
当阳侯杜元凯
[quote]原帖由[i]slq321[/i]于2004-10-18, 16:38:01发表
我们来总结一下前三次北伐的成败,第一次不客气地说是标准的失败,而且是缘于马谡的失误和张郃的致命一击,蜀国内部也是这样认为的。第二次攻郝昭无功而返,也可以归结为失败,除了斩了王双。第三次取得两郡,是胜利,但不是大的胜利,可以认为是中等程度的胜利。所以我们可以说,三国演义中曹真的形象是大大被丑化了,曹真作为一个身经百战的老将,经验丰富,绝对是诸葛亮面前的一大对手,而司马懿接班后的战绩反而不如曹真,是很能说明问题的。 [/quote]
换个角度思考一下,第一次(街亭)魏国震动,连远在北方的安定都反叛,陇西太守甚至做好了殉国的准备;第二次攻陈仓虽然不克,也渡过了渭水;上圭一战战术得失争论不小,但是蜀军未能渡过渭水;五丈原蜀军只有些口头便宜,而战术上无所得有小败,而且五丈原是斜谷出口,等于是被堵在了门口.这么看魏国边境形势一直在好转.
曹真司马懿在对抗蜀汉上风格不同,无意争辩谁高谁低.但是战术上的眼花缭乱之后,也应该看到战略上魏国在步步扭转不利形势.
2005-4-18 00:04
实干司马
[quote]孟达接到雪花般的情书,春心大动,回想起以往甜蜜的日子,自己虽然降了魏,刘备和诸葛亮却保护了他的一家老小,而且现在魏明帝对自己也没有曹丕对自己那么好,自己在魏国的好友也老病而死,司马懿对自己一直不服气,再呆下去有点凶多吉少的感觉,不如剩机回归蜀国倒也不失为极理想的归宿。想到此处,孟达回信表示了回头的决心,诸葛亮和李严大喜,去信让他提防司马懿,抓紧时间修工事,但骄傲自大的孟达不会料到司马懿以八天的时间来到他城下,孟达的估计是一个月。司马懿砍下他的头,送往洛阳,吴和蜀一齐来救,已是来不及了。这是诸葛亮与司马懿第一次不见面的间接较量,由于孟达不争气,司马懿完胜。[/quote]
不是来不及,是诸葛亮不去救孟达
2005-5-19 12:26
arrowblue
[quote]原帖由[i]当阳侯杜元凯[/i]于2005-04-16, 11:09:10发表
换个角度思考一下,第一次(街亭)魏国震动,连远在北方的安定都反叛,陇西太守甚至做好了殉国的准备;第二次攻陈仓虽然不克,也渡过了渭水;上圭一战战术得失争论不小,但是蜀军未能渡过渭水;五丈原蜀军只有些口头便宜,而战术上无所得有小败,而且五丈原是斜谷出口,等于是被堵在了门口.这么看魏国边境形势一直在好转.
曹真司马懿在对抗蜀汉上风格不同,无意争辩谁高谁低.但是战术上的眼花缭乱之后,也应该看到战略上魏国在步步扭转不利形势. [/quote]
[color=blue]这么没有水准的话都有人敢说[/color]
诸葛亮一出祁山的时候,是攻其不备
后来再度北伐的时候魏国早已有备
魏蜀之国力本就不可同日而已
比如一只猎豹可能靠偷袭占到一只大象的便宜,但大象一旦要和他对打,猎豹当然很难获胜
其实,关于诸葛和司马军事能力的对比,
一流军事家唐太宗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名将恒温也曾说过:“诸葛亮可谓名将”
可笑后来一些没上过战场的理论家还在争论不休
不知道哪位军事家说过:“司马懿如何如何”,至少我没看到
除了无耻的晋书来了一句“俘斩万计”,哈哈,按照晋书的说法
这场战斗的光荣可以和陆逊火烧连营差不多了
可惜除了晋书,没有任何历史记载过个[color=blue]“伟大”[/color]的“俘斩万计”,实在搞笑。
不过虽然说大奸雄司马懿军事能力一般,但要说不要脸的功夫,实在是三国时代的
属一属二,这点恐怕和刘备真是”一时瑜亮”(请大家原谅我把这个词用在这里)
2005-5-19 12:28
arrowblue
[quote]原帖由[i]实干司马[/i]于2005-04-18, 0:04:10发表
不是来不及,是诸葛亮不去救孟达 [/quote]
这种记载我看过,不足为信
很多记载还是没来得及去救援
2005-5-19 15:15
当阳侯杜元凯
[quote]原帖由[i]arrowblue[/i]于2005-05-19, 12:26:58发表
[quote]原帖由[i]当阳侯杜元凯[/i]于2005-04-16, 11:09:10发表
换个角度思考一下,第一次(街亭)魏国震动,连远在北方的安定都反叛,陇西太守甚至做好了殉国的准备;第二次攻陈仓虽然不克,也渡过了渭水;上圭一战战术得失争论不小,但是蜀军未能渡过渭水;五丈原蜀军只有些口头便宜,而战术上无所得有小败,而且五丈原是斜谷出口,等于是被堵在了门口.这么看魏国边境形势一直在好转.
曹真司马懿在对抗蜀汉上风格不同,无意争辩谁高谁低.但是战术上的眼花缭乱之后,也应该看到战略上魏国在步步扭转不利形势. [/quote]
[color=blue]这么没有水准的话都有人敢说[/color]
诸葛亮一出祁山的时候,是攻其不备
后来再度北伐的时候魏国早已有备
魏蜀之国力本就不可同日而已
比如一只猎豹可能靠偷袭占到一只大象的便宜,但大象一旦要和他对打,猎豹当然很难获胜
其实,关于诸葛和司马军事能力的对比,
一流军事家唐太宗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名将恒温也曾说过:“诸葛亮可谓名将”
可笑后来一些没上过战场的理论家还在争论不休
不知道哪位军事家说过:“司马懿如何如何”,至少我没看到
除了无耻的晋书来了一句“俘斩万计”,哈哈,按照晋书的说法
这场战斗的光荣可以和陆逊火烧连营差不多了
可惜除了晋书,没有任何历史记载过个[color=blue]“伟大”[/color]的“俘斩万计”,实在搞笑。
不过虽然说大奸雄司马懿军事能力一般,但要说不要脸的功夫,实在是三国时代的
属一属二,这点恐怕和刘备真是”一时瑜亮”(请大家原谅我把这个词用在这里) [/quote]
好像我们讨论的并不是同一个的问题。
2006-8-23 16:59
摊儿掀翻
楼主文章写得好,大家支持的也多,本人向来潜水,三国知其大略,但是清楚的知道楼主写的十有八九合乎逻辑,各位研究三国的爱好者不必吹毛求疵,有本事你也写一篇来试试,看有没有人连顶8页?
楼主写诸葛,多着笔于其才能和史事,个人也挺崇拜这位耀眼的天才的,不光是其才能卓越于当时,更是因为其品德光辉于后世,这里摘一篇别人的话
——百岁老人曾在诸葛亮手下当过小兵,评价诸葛“葛公在时,不觉有异,待其卒后,才知无人可及!”一个人的才能是有限的,一个人的品德和情操更值得为后人所景仰!
2006-8-25 20:11
sky_force
真不错 忍着虚虚看完了
楼主真是懒人之友:unsure:
2006-8-25 22:58
当阳侯杜元凯
[quote]原帖由 [i]摊儿掀翻[/i] 于 2006-8-23 16:59 发表
岁老人曾在诸葛亮手下当过小兵,评价诸葛“葛公在时,不觉有异,待其卒后,才知无人可及!”一个人的才能是有限的,一个人的品德和情操更值得为后人所景仰![/quote]
老实说,我对这个记载的真实性是持怀疑态度的。这是指桓温入蜀剿灭成汉后和一位老人的对话。诸葛亮死于234年,桓温灭成汉是347年。按照汉魏制度,15岁算成年,开始服兵役等等。这位老者既然有如此感受,应该在诸葛亮的部队里面有过一定经历。按照服役3年计算,234年18岁,347年超过130岁。如此长寿的人在中国历史上都是屈指可数的。
一直没找到这个说法的原始出处是哪里。如果是《汉晋春秋》,呵呵,其真实性恐怕和《后出师表》有一比了。
页:
1
[2]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