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诗词歌赋 » 对于《静夜思》的一些看法


2004-9-15 12:15 弓骑步
[size=2][font=楷体_GB2312]
前言:在花影的《疏帘淡月》一阕词中和气流、花影关于《静夜思》这首诗的评价起了争议,于是写了一篇算是《静夜思》的解析文章罢,聊表某家对于《静夜思》以及诗歌的一些看法。

作为蒙童学诗的入门砖之一,《静夜思》的知名度是毋庸置疑的,稳居三甲。然而究其水准,却容易引起歧视,直接的原因便是文字上的浅显易懂。浅显易懂是事实,然而仅这一点,并不代表《静夜思》就不是好诗。
诗歌始终是一种兴发感动的艺术,所要抒发的是人类的情感,是故咱们判断一首诗是不是好诗,首先一点就应该看其中的情感是否真挚动人。这是诗歌的灵魂,也是好诗坏诗的分野。当然,标准不能只限于这个,毕竟灵魂美丽相貌丑陋的人并不容易被接受。那么如何界定一首好诗?某家以为,所谓好诗须有四要:一曰情感真挚,二曰修辞精致,三曰音律和谐,四曰含蕴深远。四要齐聚,诗歌便有了鲜活的生命,有了兴发感动的生命。
既然有了一个标准,接下来就简单了,咱们来看看《静夜思》符不符合这四要。

一不必说了,《静夜思》悠悠之情,千古不绝。这个要某家代入一个有组织的理论来论证《静夜思》的结构如何,思想如何,相当困难。它原来说的就是一种极其纯净明豁的情感,是最原始的记忆,其中可能包含了很多,然而要体会它,只有凭借一个人的悟性。
读《静夜思》,你会觉得很普通,因为它就是坦言一种人人心中皆有,人人笔下都无的情感。这个月光是众人的月光,这个床是众人的床,你一抬头,就有了诗意,但是只有李白老实地写下来了。然而进去这个意境之后,你不会觉得这是李白的诗,你会觉得,这是自个儿的诗。是的,昨夜在月光下,在床头偶得的情感,清淡如水,似乎什么都没说,又似乎什么都说了。
李白另有一首《宣城见杜鹃花》,——“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则是晚年之作。其一生坎坷,老来流离,情感之郁愤,乡愁之惨黯,便大大不同了。这种情感除却是他自己或者有相当文化素养的人,是难以体会的。
不是说强烈的情感就一定不好,只是要说明《静夜思》将乡愁写得如此隽永,或者看起来很容易,却实在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二恐怕是气流和花影诟病最多的一点,不过《静夜思》的文字修辞究竟存在什么缺陷呢?
气流认为是《静夜思》的版本太多,字多可易,算不得精致。版本太多是事实。依照某家的印象,至少一、三句都有字词上的差异。一句有“床前明月光”、“床前看月光”两种说法,三有“举头望山月”、“举头望明月”两种说法,或者还有其他版本,也是旁枝末节了。
然而咱们要评价的是哪首《静夜思》呢?无疑,还是“床前明月光”、“举头望明月”的《静夜思》。诚然,反对者会不满,因为李白的原始底稿其实是另外两句,如今的两句是历史长河大浪淘沙的结果。但是,《诗经》一样是百炼成钢,在《静夜思》的版本上争执不休不是正确的论诗方法。它现在已经是这样了,咱们讨论的就应该是现在的面目,否则文学上很多话题无法继续下去,因为一切都要回到初始状态。
细说之前,还是判断一下历史的选择是不是正确。
一句原来的“床前看月光”,嵌了一个动词“看”,重得很。本来“月光”无形,叫人如何来“看”?特意“看”的话,又怎么会“疑是地上霜”?而“床前明月光”,仿佛不经意间月光洒满地上,引出“疑是地上霜”,就很合理。
三句原来的“举头望山月”有一个地理环境的限制,必须是在山中,这就和之前的人人心中皆有冲突了。“山月”也带有文人气,不像“明月”全然是世俗的。“举头望明月”较之前者还是胜在一个自然。
很明显,历史选择完全正确。
处理完了这种版本分歧,再看这首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又有哪个字不好了?诗中没有一个生僻字,甚至笔画都不多,但是气脉贯通,改易一个字,味道就不一样了。事实上,其他很多好诗根本做不到一字不易,而《静夜思》如今是几乎达到了。

三相信也不存在很大争议,《静夜思》如果不是琅琅上口,音律和谐,是不会被历代蒙童背诵不止的。自然,它不是律绝,只是古绝,但是这并不妨害它摇曳生姿的音乐美。这个方面就不多谈了。

四估计也有疑问,以为《静夜思》说的就是一个乡愁,说得上什么含蕴深远?这个咱们不妨往深处看罢。
先从这个乡愁的内容来看,一个人于静夜时望明月思故乡,这种乡愁一定有这样那样的内容。比如,故乡的山水,故乡的故人,故乡的喜和忧。然而,李白什么也没有说,只是说“思故乡”罢了。“思故乡”三个字正是《静夜思》的诗眼,没有说尽,于是余味无穷。不同的人,可以用不同的故事去填充它。这样便打碎了生活经验差异产生的情感隔膜,拓广了这个乡愁的边际。
再从这个乡愁的调子来看,无疑是十分轻淡的,几乎淡得使人察觉不了。月光洒满地上,李白怀疑是霜,抬头了,看见了,想起故乡,一切都很安静,静夜思这个名字取得再好没有。这种乡愁仿佛诗中洒满地上的月光一样,如水,如纱,如雾,如烟。它用一种柔和的手段去打动人心,于是比较容易引起共鸣,因为人类的情感并非总是在一个激烈的状态,更多地还是处于一个平稳的状态。它轻轻一挥手,带走多少云彩。

说了这么多,其实都是废话,只有一个意思。《静夜思》是一首回归本源的诗歌,再简单再单纯没有了,它拂拭去人间的一切灰尘,显示出一颗赤子之心,是最可贵的生命体验之一。
硬要找一些诗歌来和《静夜思》比较高下的话应该是用《诗经》中的句子,比如,“我思故人,俾无尤兮”,“昔我来兮,杨柳依依。今我往兮,雨雪霏霏”,它们都是一些言近白话而内涵敦厚的诗歌。或者是《敕勒歌》这种北方民歌,修辞不一,情感还是相近的。文人诗中陶渊明有不少句子差可比拟,比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至于李白自己的诗,记得的有“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算是同类。
王国维说诗有“隔”与“不隔”之分,《静夜思》正是“不隔”一类的好诗。
[/size][/font]

2004-9-15 13:28 花影吹笙
[quote]原帖由[i]弓骑步[/i]于2004-09-15, 12:15:32发表
[size=2][font=楷体_GB2312]
那么如何界定一首好诗?某家以为,所谓好诗须有四要:一曰情感真挚,二曰修辞精致,三曰音律和谐,四曰含蕴深远。四要齐聚,诗歌便有了鲜活的生命,有了兴发感动的生命。
既然有了一个标准,接下来就简单了,咱们来看看《静夜思》符不符合这四要。

[/size][/font] [/quote]
若是辩论的话,找到公公一个罩门。
“某家以为”?公公,全篇都是你以为的,都是在你的定律下所作出的结论哟。那俺以为都不成立可以么?  
开个玩笑,别生气。
76,我已经讲完了,而且气得公公开辟新战场,现在该你接下去了。相信你

2004-9-16 04:11 气流
花影你就别气他了,小心公公那一大蓬胡子翘起来  公公这“四项基本原则”还是大致合理的,虽然我不同意他的顺序。我们假设排名不分先后吧,就对着这四条来看。

先说版本的问题:公公说我们就讨论流行的这个版本,正和我意  ,因为我本来批评的就是这个版本。问我的话,太白的原作要好不少——这个回头再说——我们从此只限定这个不知道明朝哪位大人涂改的“床前明月光”。这样我和花影也离开蚂蚁蜉蝣稍微远一点儿  

“音律和谐”这一条没问题。但是除此之外的三条,统统有些疑问。下面一点一点和公公研究。

首先便是“修辞精致”这一条。公公说的不错,我们诟病最多的就是这一点。平直白描的手法本身,不能说有什么不对;这里的问题是,你诗中要表现的情感和意境是不是和这种手法相匹配?公公自己举的例子,这种手法显然适合于表现粗旷、飞扬或者恬淡、闲适的境界。眼下我们要表达的是“思乡”这也千古不变的凄婉幽深的话题,这种手法合适么?扯开嗓子吼秦腔是豪壮,扯开嗓子吼昆曲是什么?

公公说“诗中没有一个生僻字,甚至笔画都不多”“言近白话而内涵敦厚”等等。这些固然本身不是缺点,却也不就是优点。还是那句话,要看用在哪里。“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各有各的好处——而思乡这个主题,需要的是前者而不是后者。

说了半天虚的,我们一句句看看这首诗: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绝句类重点一向在后面,这里平平淡淡没什么。可是这本来一句“床前月似霜”就可以解决的问题,非要抻成两句,不觉得罗嗦么?都这样来,岂不是要“回乐峰前看黄沙,一片晃晃若雪华”?一共四句,先浪费一句。要是后面能处理好,这也不是问题,可是我们看下面:

“举头望明月”!

一共才二十个字,明月大哥就要客串两回啊?  而且连脸都不变?  

写到这里已经四去其三了,我们的景象里面有什么?一个没露面的人,一个没有具体描写的月亮,没啦!是,还有一个“床”,可是这床被篡改的究竟是井架、是椅子还是卧榻都搞不清,只好不算了。就这两个不明不白的东西,你要读者如何重新构境、如何感同身受啊?

随便抓两句同样是写月亮的: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只用十个字,有动有静,内容胜过明月大哥何止十倍!这些也没有冷字僻词——能用平直的语言营造出鲜明的气氛,是为高明;如果语言固然平淡,结果也是寡味,那就是浅薄了。

最后一句关系到“含蕴深远”的问题,下回再说。。。这也够公公喝一阵子的

2004-9-16 09:43 弓骑步
花影纯是添乱,不去理她。只说说气流的疑问。

气流你认为传达乡愁这种千古不变的凄婉幽深的话题,不应该用《静夜思》这种言近白话的文字,而应该含蓄韵致,也就是说诟病《静夜思》传达乡愁的这种手法不够合贴。
某家在文章中说过了,李白在《静夜思》中流露的原来就是一种清淡的乡愁,那么气流的这种指责其实是自填棋眼罢了。并非所有乡愁都是怨苦不堪,李白这时于静夜望月思乡的情感原来便是很薄,平日里几乎不闻的,只是半夜梦回,见床头月光洒满地上,才偶有乡愁。一个人的情感难道只有强烈才能感动人么,这种看法显然不足取。然而李白的这种清淡的乡愁是从何而来,他本是一个肆意张狂的人,情感之丰沛冲动,世上难寻。缘故便是《静夜思》乃李白早期的作品,作于安陆白兆山桃花岩,这时李白初离巴山蜀水,新娶许圉师孙女,恰是欲建不世功业的青年时代,乡愁在他心中仅仅被深埋于赤子之心中,徒在静夜思之。相反,《宣城见杜鹃花》这种晚期作品情感就显然不同,因此雕字琢句,沉郁愤懑之意溢于言表。甚至李白还囿于身份,文人诗气重了,赤子之心没有完全剖开,王士慎改得尽善尽美。
接着是字句上的分歧。气流你以[color=blue]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color]可以浓缩成[color=blue]床前月似霜[/color]来攻击,还是没有体会到《静夜思》的好处。[color=blue]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color]是李白当时心中所感,只是很老实地陈述。它才是有时人时地味道的句子,如果浓缩成[color=blue]床前月似霜[/color]只是一个徒有架子没有灵魂的句子,不但没有那一忽儿的怀疑,更把那种午夜梦回的清淡给丢弃了。这种句子人人心中皆有,人人笔下都行,决不是唐诗流传的推动力。
剩下的两个疑问其实都不成其为疑问,某家可以用两首诗来解释。
说[color=blue]明月[/color]连用了两次是什么弊病的话,唐人第一七律《黄鹤楼》的[color=blue]黄鹤[/color]可是连用了三次。
说《静夜思》只是说了三个不明不白的东西,无法重新构境进而感同身受的话,《诗经》中的[color=blue]昔我来兮,杨柳依依。今我往兮,雨雪霏霏[/color]又说了什么,恐怕只有杨柳和雨雪而已。
最后气流你列举出来的两句固然不错,但是某家很早就说了,好诗不是只有一个格调的,重要的还是情感。诗歌技巧越来越纤巧,其实也只是诗歌高度发展带来的衍生物,并非诗歌真谛。一首诗,能不能兴发感动,是否是诗人的灵魂颤动,才是真正王道。某家也是一贯在文字上追求精致的人,但是某家想文字决不是终极目的罢。
文天祥说过,读老杜之诗,觉其为己诗,不复为杜诗。天下人读《静夜思》,其实也应该如此。

2004-9-16 10:32 谷风及雨
我也来说两句,床前明月光说的床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床

2004-9-16 10:43 弓骑步
[quote]原帖由[i]南部晴政[/i]于2004-09-16, 10:32:11发表
我也来说两句,床前明月光说的床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床 [/quote]
床这个字的确有争议,一说是睡具,一说是坐具,一说是井床。除非起李白于地下,恐怕很难弄得人人心服了。

2004-9-16 10:47 谷风及雨
是的~~我认为是井床

2004-9-16 10:59 花影吹笙
气死~~,明明自家说法有漏洞,还讲我添乱。我就正经讲给你看看!!

情感真挚之说,76与俺都没有否认啊,对于诗歌来说,这一条都是必须的,没有感情,又如何能写的好诗词?但并不是情感真挚,就能写得好诗词的。它们之间是有因则有果,但并非互为因果。诗词贵在含蓄、讲求意境,含而不漏、欲语还休。通篇都是大白话,还有什么含蓄,还有什么意境?公公推崇的《静夜思》意境无非是淡淡乡愁,妇孺皆知,含蓄既无,意境又流于言表,还有什么值得深究的地方?能值得学习的不过也就是那种写入诗中的赤子之心罢了,所以正好给幼童作开蒙之用。

诗词贵在音律和谐,用词冼练,所以有一字千金、惜墨如金。贾岛韩愈推敲之说言犹在耳,王安石当年数改“绿”字珠玉于后,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相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不过是诗人晚上失眠,一时的心血来潮,就算不能浓缩成床前月似霜,也不见得就是佳作了,可别忘了,公公推崇的《静夜思》可不是原作,而是经后人篡改了无数次了,在我们这个时代是这几个字,谁知道在未来又会不会被改的面目全非呢?若真是一字也不能移的佳作,又怎么会被改来改去?多半是后人觉得不够好,用字不够简练,可以再三推敲之故。

“昔我来兮,杨柳依依。今我往兮,雨雪霏霏”句是我在诗经中最是喜欢的,公公既要和《静夜思》来对比如何重新构境、如何感同身受的话,小女子就来对比一下咯。“昔”句全篇无一有写实的抒情之语,它重复写了别的什么了吗?它咿咿呀呀废话了许多了吗?很简单的两句话,但字里行间却处处可见落寞伤感、时光荏苒之意,名为写景,实是抒情,细细念来,套用一句红楼中的话,似嘴里含了个几千斤重的橄榄。《静夜思》呢?通篇下来,感觉就象一杯淡而无味的隔夜陈茶,而且还是被许多人喝下去又吐了出来的  (改了那么多字,又改了那么多遍),然后那些人嘴里还在说不错、不错,好茶、好茶~~  

  
76,看来公公准备学诸葛亮了。

2004-9-16 11:02 弓骑步
花影仔细看过某家那两段再说,都回复过了你的疑问。

2004-9-16 11:07 花影吹笙
我已经仔细看过了好多遍,正是因为不认同才反驳的啊?拜托,我上面的问句不是疑问,是反语,反对公公论据的话语。

2004-9-16 12:09 弓骑步
那你还是没看明白啊。  

1、诗有含蓄的好诗,有直白的好诗,只看传达的是什么。《静夜思》言近白话,是那种午夜梦回时清淡的乡愁决定的。
2、需要讨论的原来就是如今的《静夜思》,假使是李白原作,某家则不以为是最好的《静夜思》。那么所谓篡改了无数次,从何而来。况且王士慎也不是顾及用字不够简练才改的,他要改的恰是李白原作的文人气息。
3、花影你称赞[color=blue]昔我来兮,杨柳依依。今我往兮,雨雪霏霏[/color]好在无一写实的抒情之语而且文字简单却字里行间处处可见落寞伤感时光荏苒之意,某家就奇怪了。同样的不隔之诗,花影为何有两般感受?
4、专门说说花影[color=blue]改了那么多字,又改了那么多遍[/color]这句话。某家记得,只有王士慎改了两个字而已。

花影你说某家是附和《静夜思》的名气,绝然是误会了,某家觉得《静夜思》好,还是近年来的事情。倒是你看不起《静夜思》,恐怕还是为了它蒙童学诗范本的身份罢。

2004-9-16 12:43 蒹葭苍苍
我是站在公公一边的。诗词以意境为上,炼字炼句在意境之下。讲究的是圆融,是一个整体,而不是抛开整首诗去看某一句。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固然名垂千古,是因为这句不仅是佳句,还与诗中其他的句子结合得很烫贴。
诗家云,一切景语皆情语。表面上纯为写景,但隐喻着的却是感情。所以那些句子才感人至深就是这个原因了。

2004-9-16 13:21 花影吹笙
[quote]原帖由[i]蒹葭苍苍[/i]于2004-09-16, 12:43:01发表

诗家云,一切景语皆情语。表面上纯为写景,但隐喻着的却是感情。所以那些句子才感人至深就是这个原因了。 [/quote]
我觉得这句话可用来形容“昔我来兮,杨柳依依。今我往兮,雨雪霏霏”,但对《静夜思》却并不尽然。《静夜思》是纯写景的么?它若是纯写景的,我也就推崇它为好诗了。76是不喜它的前两句写景之语,我就拿后两句来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写景么?瞧瞧,思字都上来了,还能说它和“昔我来兮,杨柳依依。今我往兮,雨雪霏霏”一样是纯为写景的么?我之所以推崇“昔我来兮,杨柳依依。今我往兮,雨雪霏霏”句,就是因为它没有一个字是抒情的却让人字字感到情真意切。话在诗里,意在诗外,《静夜思》做到这一点了么?以上观点同驳公公回复之第三条。

另,提及思字,我到想起一事。公公的诗经是什么版本的啊?在我看到的版本上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不过意思差不多。  

至于我先前所说茶水之喻,非指公公也,只是有感于今人(包括古人后历代之人)对于古作过于迷信,以至于全无己见,人云亦云。无论为人处世或研究学问,此举均不可取,今人的纵然不好,前人的未必就是好的。我承认《静夜思》既然能够流传千古,必然有其可取之处。但《静夜思》就算是佳作,它也有瑕瑜互见的地方,并非是完美无缺的,也决达不到李白诗作的顶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尽管言语上面或有一时思虑不周之处,存在着一些漏洞与破绽,但我发表的言论,就是我自己的观点,决非去附从什么,我也坚持着这样的观点,除非公公能拿出更有理有据的论证来让我心服口服。

76,这下该是你接手了吧?让我也歇歇。

2004-9-16 19:25 人在江湖
湖说:重在掺和~~~先表态~~支持弓弓ING~~~

<静夜思>的好处,是我在某一时间突然体会到的,其实很多小时候就开背的诗词,回头来品,真是一唱三叹.
小气哥哥不见得是真觉得它不好罢,觉得你是在抑弓追影  ,不过由于确实读了几本书,说的似模似样的.
就像很长一段时间我不太喜欢敦煌曲子词,而是喜欢一些细致雕琢的东西,所以也不太在意这样一首从两三岁就开始背的诗,直到有一天我离家两千余里,月明夜抬头望,突然之间,这句诗翻了上来,几乎泪流.
因为它太简单了,简单得让人不觉得它是一首诗,而是自己血脉中流动着的感情,已经成了身体的一部分,平淡而真实.

写这些,不想争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你也可以不喜欢.只是我觉得,它确实是一首好诗~~~~~~~

2004-9-18 06:59 气流
[quote]原帖由[i]人在江湖[/i]于2004-09-16, 19:25:04发表
小气哥哥不见得是真觉得它不好罢,觉得你是在抑弓追影  ,不过由于确实读了几本书,说的似模似样的.
[/quote]
这是什么话啊      

虽然失去浆糊支持打击很大,还是再来和公公过一个回合

先采取诡辩术,对公公的两个细节问题攻击一下:

关于明月大哥, 公公先举了“黄鹤楼”的例子。且不说这里的黄鹤有两个不同的意思,公公莫忘了:黄鹤楼乃是七律,静夜思乃是五绝,二者容量相差三倍。字词重复的严重性在五言与七言相差有多大,公公自己明白。。。

再说采薇——你这是自找麻烦么  还是阵前起义了?  这个正好是个反例!就说“昔我来兮,杨柳依依。今我往兮,雨雪霏霏”这十六个字,里面有来去(时间跨度)、有杨柳、有雨雪,还有杨柳和雨雪的描绘!咱那十五个大字呢?除了大月亮啥也没有了。画面抽象简约不是错,画面简陋就是错了——这月亮明了一遍又一遍,除此啥也没有了。

现在回到正题,说这最后一句——也是最关键一句——“低头思故乡”。

公公要求“情感真挚”这个说法不太准确——没准儿悲风雉同学写他那些东西时候也是一个人泪流满面,情感真挚着呢,有啥用呢?关键是看能不能自然的、流畅的把作者的情感传授给读者,能不能引发跨越时空的共鸣。“思故乡”直截了当的说了出来,本来已非上乘;如果前面的铺叙充分,水到渠成的话,也就算了。这里从前三句那个大月亮能自然导出“思故乡”这个感受么?换句话说,如果最后这句当初没有流传下来,你能知道是“低头思故乡”还是“低头悲秋凉”、“长叹复彷徨”还是“起舞欲张狂”更合适不?

这里就要说一下这个篡改了。第一句也罢了,太白本来这个“山月”却是很有道理的。这首诗从头到尾跟随的是作者的感受和动作,第三句用“山月”至少有以下好处:

- 免得明月大哥总露面。就算是热爱大明朝,也不用明个不停啊  
- 至少说明,事情发生在室外,省得那个床胡搅不清。
- 画面大大丰富:增加了远山,说明了月的时间、景况。
- 就算以上这些都不在乎,最后这一条不可忽视:作者看到月光、疑为清霜、举头寻找月光的来源——这下面是关键——然后目光被山外的月亮吸引,投向远山;这是“远望”,有了这个“远望”,才有山外故乡远、千里共婵娟之类的“远思”,才有了“低头思故乡”这句自然引发的理由!这些明月大哥能代替么?

因此太白的这首原作,虽然在他的作品中不算佳品,放在整个唐诗中也还勉强算是上乘;只不过被王大先生篡改过的这个版本嘛,嘿嘿嘿嘿。。。

2004-9-18 07:19 弓骑步
1、《黄鹤楼》的黄鹤确有两个意思,然而一三两个都是同意啊,二虽是楼名,依旧是重复,实际上还是差别不大,所以以此来攻击《静夜思》是不大立得住脚的。
气流你提到七律和五绝,就更应该为《静夜思》赞美了。咱们都知道,学诗必先律诗而后绝句,为什么?因为绝句虽仅四句,看似省力,其实比诸律诗,实在更难。简短便难藏拙,不像乐府可以大肆铺陈辞藻,也不像律诗可以依靠对仗显摆,绝句要的是短兵相接。也正因为这个原因,它就更加应该当坦言人人心中皆有,人人笔下都无的情感,《静夜思》便是如此,纯然不隔。较之技巧繁复的绝句,它才是真正好诗。
2、《诗经》中[color=blue]昔我来兮,杨柳依依。今我往兮,雨雪霏霏[/color]一句内涵丰富是没有错,不过《静夜思》何尝不是言简意赅,蕴涵深意于其中,只是气流你和花影没有体会到罢了。那种午夜梦回的迷蒙疑惑、静夜思乡的清淡怅惘,一样渗透在字里行间。你们能从[color=blue]杨柳依依、雨雪霏霏[/color]之中感受到时光变迁,却不能从《静夜思》中感受到脉脉乡愁,是什么缘故?
3、某家所说的[color=blue]情感真挚[/color]自然不会是仅指是否有真挚的情感,这毕竟只是一个图方便的简略的说法。最早某家就表明了,[color=blue]诗歌始终是一种兴发感动的艺术,所要抒发的是人类的情感,是故咱们判断一首诗是不是好诗,首先一点就应该看其中的情感是否真挚动人。[/color]所谓的真挚还要能动人才是。气流你提出这个,恰是为某家提供了炮弹。《静夜思》之所以名垂千古,不但由于它是蒙童学诗的范本,还因为它是思乡诗的名篇,古往今来如此多的人被它感动了,难道还不算真挚动人?的确它非常之普通,也因此最贴近人心。《宣城见杜鹃花》文字上无疑更加精致,然而它感动了多少人呢?很明显,这个只是李白的个人感受,还不足以感动千万世人。
气流你攻击[color=blue]思故乡[/color]那一段纯属诡辩了。[color=blue]思故乡[/color]直接说了出来,是很正常的罢,又不是什么干枯的议论。《锦瑟》最后也明说[color=blue]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color],是不是不好了呢?何况[color=blue]思故乡[/color]其中有多少未尽之意,怎么你就看不到了。这个某家之前论述过了,就不再重复。至于你疑问能不能由前三句得出思乡之意,某家觉得第四句出来得毫不突兀,望月思乡是一个很自然的逻辑罢。
至于山月,只是意指山中之月,徒然表明地理位置罢了,还是不能表明李白一定是在室外望月或者丰富画面的。而且一直在说改诗就是好在用明月使得感情的边际拓广了,成为一种不受生活经验差异约束的乡愁了,怎么又走回来了呢?
最后那个月光——清霜——月亮——远山——故乡的顺序完全不对,只听说过看见远山之外的月亮想起故乡,几曾听说还要从月亮再看到远山才能想到故乡的?

2004-9-18 10:15 铁柔
[quote]原帖由[i]人在江湖[/i]于2004-09-16, 19:25:04发表
  湖说:重在掺和~~~先表态~~支持弓弓ING~~~

<静夜思>的好处,是我在某一时间突然体会到的,其实很多小时候就开背的诗词,回头来品,真是一唱三叹.
小气哥哥不见得是真觉得它不好罢,觉得你是在抑弓追影  ,不过由于确实读了几本书,说的似模似样的.
就像很长一段时间我不太喜欢敦煌曲子词,而是喜欢一些细致雕琢的东西,所以也不太在意这样一首从两三岁就开始背的诗,直到有一天我离家两千余里,月明夜抬头望,突然之间,这句诗翻了上来,几乎泪流.
因为它太简单了,简单得让人不觉得它是一首诗,而是自己血脉中流动着的感情,已经成了身体的一部分,平淡而真实.

写这些,不想争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你也可以不喜欢.只是我觉得,它确实是一首好诗~~~~~~~ [/quote]
总算看完了,各位引经据典的,真是博学多才啊!
气流和月影的观点有些偏离诗的真意了,即诗意重于行文,缺少感情的文字,写得再美,也无法动人的。
支持弓弓的观点,江湖的自身感受很有说服力。
“文天祥说过,读老杜之诗,觉其为己诗,不复为杜诗。天下人读《静夜思》,其实也应该如此。”

2004-10-29 19:31 财务成本管理
好久没人回了啊,老帖要沉

床前明月光这首诗不是启蒙级的么?

它就是启蒙级的啊!

2006-3-7 01:29 村夫
全部看完了,支持公公之说,尤其是这句:[color=blue]气流你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可以浓缩成床前月似霜来攻击,还是没有体会到《静夜思》的好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李白当时心中所感,只是很老实地陈述。它才是有时人时地味道的句子,如果浓缩成床前月似霜只是一个徒有架子没有灵魂的句子[/color],洒家以為,詩的用字遣詞固然重要,但是意境大于一切。

2006-3-7 11:57 aj1971
[quote]原帖由[i]人在江湖[/i]于2004-09-16, 19:25:04发表
  湖说:重在掺和~~~先表态~~支持弓弓ING~~~

<静夜思>的好处,是我在某一时间突然体会到的,其实很多小时候就开背的诗词,回头来品,真是一唱三叹.
小气哥哥不见得是真觉得它不好罢,觉得你是在抑弓追影  ,不过由于确实读了几本书,说的似模似样的.
就像很长一段时间我不太喜欢敦煌曲子词,而是喜欢一些细致雕琢的东西,所以也不太在意这样一首从两三岁就开始背的诗,直到有一天我离家两千余里,月明夜抬头望,突然之间,这句诗翻了上来,几乎泪流.
因为它太简单了,简单得让人不觉得它是一首诗,而是自己血脉中流动着的感情,已经成了身体的一部分,平淡而真实.

写这些,不想争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你也可以不喜欢.只是我觉得,它确实是一首好诗~~~~~~~ [/quote]
心有同感,诗很直白,为大多数人所理解,是天下游子的心声。
            无分阶级、层次,普罗大众的共鸣。

2006-3-7 14:55 吴元叹
诗本来就是整体,最要不得的就是以辞害义。气流花花一直抓着明月做文章,本来就流于下乘了
我坚决拥护弓仓湖,只要整个的意境在,即使有的地方从后世来说可以推敲的地方多,也不能掩盖其面目。唐诗的衰落,到头来,就着落在推敲上了。

与其研究字字推敲的精致,还不如体会自然的豁达。前者可以熟极而流,后者可作不到

2006-3-7 14:57 吴元叹
厄滴神啊,谁把这么古老的都挖出来了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