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炎黄春秋 » 略说清朝兴衰(部分转文)


2014-2-23 15:29 叫我东郭先生吧
略说清朝兴衰(部分转文)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国祚268年。观其一生历经兴衰荣辱。对近现代中国的影响十分巨大。
  清朝的起源以及历史想必读者们也多少了解些,鄙人也不用多说,故而本文只是简单的说说清朝的兴衰起伏以博众兴。在鄙人看来清朝在统治上无疑是成功的。作为一个国小民寡的少数民族能够统治兴盛上千年人口土地辽阔无比的汉人王朝,并且一统治就是两百多年的国祚,实在难得!但是清朝的难得并不被近些年的一些历史爱好者所承认。在鄙人看来这无疑是清朝的两大悲剧所造成的。
  1、少数民族政权。作为一个人口不多,文化落后的少数民族。清朝对中国的统治相比于以往汉人王朝压力要更大。不但要防着汉人崛起,同时还要对汉人大加安抚,其中拿捏力度实在不易把握。可清朝统治却越来越稳,由风雨飘摇到稳如泰山再到日薄西山,兴衰变化依然难逃古运,实在让人感慨甚多呀。
  2、恰逢中国“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中。作为传统王朝的视角来分析,清朝不可谓说不成功。由国小民寡的民族统治人口是自身几十倍的汉人。并且一享国祚两百多年。但是它不幸在赶上了世界想通的大潮流中。遇到了以前从未想象到的未知敌人。这也就造就了清朝近代一来的一系列悲剧。

  如果要说清朝的兴盛,就不得不说说明朝了。明朝作为中国封建大一统的最后一个汉人王朝。他的灭亡无疑使得近年来无数汉民族历史爱好者们的唏嘘遗憾。明朝灭亡和清朝的兴盛有什么关系?(此非效仿明亡清兴阎老师)

  简单的来说,清朝再日后的很多政策上面无一不是在借鉴明朝的政治漏洞。也正是这种善于“以史为鉴”的殷鉴精神。才使得清朝的江山逐步稳固,最后又因为过于“遵从祖宗家法”而在近代大势的浪潮中反应过慢,最后不得不亡。可以说“成也萧何败萧何”!

  清朝统治者很明白自己是“外来人”。没有汉人皇帝对百姓的“归属性”。所以汉人王朝的皇帝在政治上可以有什么小瑕疵,而清朝皇帝则是要极力避免以免动摇统治根基。所以不得不说无论清朝日后国运如何。皇帝在政治中所表现出的勤政是实实在在不可抹杀的。就是这种锲而不舍的自我督促。使得清朝终于在康熙朝时,政府由风雨飘摇平安过渡到了稳如泰山的状态。

  清朝统治者深深的知道,百姓造反在汉人王朝中也许不占“大义”名分。但在他们这却是不得不力求避免的硬伤。所以康熙借鉴于明末流寇的覆辙。推广“摊丁入亩”,废除了中国上千年的“人头税”来缓解政府与百姓之间的矛盾。而这一策略历史证明无疑是英明的。

  废除了人头税虽然使得政府和人民之间的矛盾大为缓解。但清统治者并没有因此而居安“忘”危。因为他们知道,大明朝当初百姓也是生活空间充足,根本不至于聚众造反的。而促使明朝转变的一大原因就是代表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们可以避免向朝廷纳税。而明政府只能把国家的财政压力转加给农民身上。这样此消彼长,农民遇到收成不好的时候难以纳税不得不变卖土地。最后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明朝入不敷出最后不得不疲于“剿匪”用尽了王朝最后一口精力......

  所以雍正皇帝在任期间又制定了“官神一体当差一体纳粮”制度。终于有效的限制了土地兼并,不至于让百姓失去生活来源。于是上下皆大欢喜,终于出现了“康乾盛世”。

  清朝统治者自以为江山永固,却不料人算不如天算。随着人头税的废除。百姓的人口数量越来越多。最后土地经过一次次分割使得个人土地利用率越来越小。出现了举国“赤贫”的现象。只是自古以来尚没有限制人口的先策。所以清朝政府无以借鉴,只能坐看形势发展......

  但是赤贫并不足以导致清朝的灭亡。毕竟百姓尚有活路不回去造反。而读书人也有途径做官。没必要煽动作乱。如果形势一直这样下去清朝也许可以突破三百年的国祚也不一定。只可惜鸦片战争的到来使得清朝举朝上下大乱。

  第一次鸦片战争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影响。在道光皇帝看来此役不过是一时不查轻敌才导致战争不利。所以在战争结束后并没有对此进行什么改革。反而时常诵读“祖宗古训”以此来巩固江山。不得不说这位乾隆皇帝深爱的皇孙并没有达成皇祖父对他的期望。不过此举也无怨于他,毕竟中国自古唐明虽然也与外国建交过,不过其中无一不是“撮尔小国”不足为虑。何曾想过世界之西还有如此强国?所以他才会问出英俘'究竟该国地方周围几许?到回疆有无旱路可通?与俄罗斯是否接壤?''此等笑话来。
  终于,当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英国军队发现大清没什么转变。十二年前用的是大刀长矛,如今依然是大刀长矛。所以这次战争毫无疑问清王朝又失败了。不过值得庆幸的是此次清王朝的统治者终于认识到自己与列强的落差。开始了一些列的“救亡”运动。

  说到救亡运动,其实并不算失败。根据洋务运动的多年经营,中国已经开启了近代的工业化进程。只可惜天要亡清,偏偏要降下洪教主这类“妖人”作祟,率领长毛作乱,大大的消耗了清政府的“元气”。使得清朝政府不得不依靠汉臣维护统治。所以洋务运动虽然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发展却并没有避免大清灭亡的命运......

  若问清末政治关键人物是谁?无疑是慈禧老佛爷。这个女人不简单。鄙人也对其一向深为忌惮。遥想老佛爷当初依靠恭亲王等兄弟扫灭八大辅臣。然后又借机赶走鬼子六。终于大权在握,凌势于帝上。
  为什么说这个女人厉害呢?那就不得不说曾国藩了,当年曾扫荡长毛,深受汉族士大夫们的支持。然而却忌于老太太的政治手腕而不敢造反。不得不说他很聪明,从日后李忠堂分裂湘军的举动看来,恐怕早就是老太太布置的一手暗棋了吧?如果曾真的懂了歪念头恐怕注定要身首异处了。不过不幸在老太太虽然聪明手段高超,她所用力的“点”却并不是要富强中国,而是只要如何保住“祖宗江山”这也就造就了大清未来的悲剧。

  若问大清灭亡的政策失误还有什么?那么无疑是启用康有为等书生了。自古王朝稳定与否主要看两点,第一是百姓的生存问题,根据上述已经得知清朝一直做得不错。而第二点便是读书人的出路问题,读书人生来不安分,不给出路,没有官做,他们就会心生异动。而开科举,可以舒缓压力,当然时不时还要靠文字狱给他们收收骨头,劳逸结合嘛。因此清廷多年一直拿捏的都很到位。民众不造反,书生们也不埋怨,皆大欢喜。士大夫的问题,本来情势很好。例如在戊戌变乱之中,对康梁乱党反应最激烈,揭批最深入的不是朝廷中的大佬,而恰恰是中下层的秀才们,谁敢说以新学取代八股取士,谁就是在和全天下读书人作对。延至庚子年,虽然在最初的一段日子,谣言满天飞,特别是风闻瓦德西要在京师开科取士的消息之后,学界的确有过那么一阵要应德国科举的不和谐声音。但在谣言澄清之后,知识分子们又重新西望长安,盼着老佛爷回来,好给因战乱停考的老三届们,加设恩科。

  但进入新世纪,随着老佛爷渐渐老去,不着四六的所谓务实派走上舞台中央,事情出现了变化。务实派有一种很天真的想法,维稳需要变法。逻辑推理据说是这样的,变法可以富国,国富则自然民安。粗听起来,好像合情合理,但细想之下,一点都不通。例如著名的逻辑学悖论,相爱就要结婚,而婚姻可以保障爱情。相信过来人都清楚,身披黄金甲,腰缠盘龙鞭,才是男人驾驭胭脂马的关键,而所谓婚姻盟约则是女权主义分子的圈套而已。

  同样,所谓的变法,也是一条绊马索。祖宗之法,从控制力的角度来说已经很好了,拿士大夫阶层来说,兴文网,开科举,两招就已经吃定他们。而变法呢,废科举,倡新学。结果出国留洋的不知道感恩,全都跟乱党跑了。而出不去积压下来的又没了出路,十年寒窗,再回去务农,经商明显不现实,这拨没考就落地的秀才,拽句文艺腔来说,在朝廷停废科举的消息传来那一刻,鄙人就已经知道大清完了!

  就这样,历经268年的大清王朝终于在武昌起义的一声炮响中开始落幕。回首百年,如果爱新觉罗家的历代皇帝们泉下有知,不知是否会感到迷茫,无奈呢?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叫我东郭先生吧 于 2014-2-23 15:34 编辑 [/i]][/color]

2014-2-23 16:09 KYOKO
明朝那么多烂皇帝,也是近300年,清朝皇帝勤政多了,也是近300年。这咋回事儿?

2014-2-23 16:11 叫我东郭先生吧
回复 #2 KYOKO 的帖子

呵呵,晋朝皇帝更烂,还有154年呢,元朝好歹也100年。

2014-2-23 16:12 司马光
[quote]原帖由 [i]KYOKO[/i] 于 2014-2-23 16:09 发表
明朝那么多烂皇帝,也是近300年,清朝皇帝勤政多了,也是近300年。这咋回事儿? [/quote]
总体而言,明朝的皇帝比清朝的皇帝要好上不少。

2014-2-23 17:36 风雪夜归人
[quote]原帖由 [i]司马光[/i] 于 2014-2-23 16:12 发表

总体而言,明朝的皇帝比清朝的皇帝要好上不少。 [/quote]
说反了吧

2014-2-23 17:40 司马光
[quote]原帖由 [i]风雪夜归人[/i] 于 2014-2-23 17:36 发表

说反了吧 [/quote]
不是反话,的确是这样。

2014-2-23 21:09 三种不同的红色
请各位保持良好的辩论风度,倘若再有相互谩骂的情况出现,坚决处理。勿谓言之不预也

2014-2-23 21:11 叫我东郭先生吧
回复 #7 三种不同的红色 的帖子

抱歉,我知道怎么处理了

2014-2-23 21:35 叫我东郭先生吧
我就不明白为啥明清非要比较个谁好谁坏。这么多年了,就跟到底还是输不起。找种种借口来为自己遮羞。狭隘的民族主义害人不浅呀!

2014-2-23 21:45 司马光
说到救亡运动,其实并不算失败。根据洋务运动的多年经营,中国已经开启了近代的工业化进程。只可惜天要亡清,偏偏要降下洪教主这类“妖人”作祟,率领长毛作乱,大大的消耗了清政府的“元气”。使得清朝政府不得不依靠汉臣维护统治。所以洋务运动虽然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发展却并没有避免大清灭亡的命运......
-------------------
这都是小学历史应该掌握的东东,还能出错。

2014-2-23 21:52 cmy77
麻烦你们不要只看了几个辫子剧就评论历史,多看看真正的历史书啊,多学点历史的知识啊

2014-2-23 21:55 叫我东郭先生吧
回复 #10 司马光 的帖子

你好歹也是上过九年义务教育的,说话说头不说尾。该回去补补课了。

2014-2-23 21:55 cmy77
作为一个领导应该知人善用,而不是勤政。外行的瞎指挥不如不做,足协够勤政的吧,中国足球现在很厉害吧。明朝的皇帝不一定好,不过制度还是更先进的。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cmy77 于 2014-2-23 21:57 编辑 [/i]][/color]

2014-2-23 21:58 司马光
[quote]原帖由 [i]叫我东郭先生吧[/i] 于 2014-2-23 21:55 发表
你好歹也是上过九年义务教育的,说话说头不说尾。该回去补补课了。 [/quote]
看不懂的话,自个回去读书。

2014-2-23 21:58 cmy77
楼主你有接受过9年义务教育吗?连基本的历史事实都不清楚。甲午战争知道不?

2014-2-23 22:00 叫我东郭先生吧
回复 #13 cmy77 的帖子

皇帝是国家的头脑。在中国皇帝不思朝政就是无能荒唐。

甲午战争怎么了?战败无非割地赔款。长毛乱直接导致三千万人口损失,间接使中国减少一亿人口,危害哪个大?

你们大明遗烈,是不是不人身攻击就心里不痛快?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叫我东郭先生吧 于 2014-2-23 22:04 编辑 [/i]][/color]

2014-2-23 22:02 cmy77
回复 #16 叫我东郭先生吧 的帖子

你觉得刘邦和韩信,张良,萧何比如何?他是怎么说的知道不?和刘邦比,勤政的项羽最后怎么样了?

2014-2-23 22:05 叫我东郭先生吧
回复 #14 司马光 的帖子

没干货就别嚷嚷。说话跟个娘们似的。



[quote]原帖由 [i]司马光[/i] 于 2014-2-23 22:07 发表

你的ID还是改名“叫我南郭先生吧”。 [/quote]
又没记性了,果然记吃不记打的货色,三种红的警告看来是没看见。

这次我不跟你计较,如果没干货就去拉点,别找茬。

ps:我不跟你盖楼,省的污染我的帖子。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叫我东郭先生吧 于 2014-2-23 22:31 编辑 [/i]][/color]

2014-2-23 22:07 司马光
[quote]原帖由 [i]叫我东郭先生吧[/i] 于 2014-2-23 22:05 发表
没干货就别嚷嚷。说话跟个娘们似的。 [/quote]
你的ID还是改名“叫我南郭先生吧”。

2014-2-23 22:09 cmy77
[quote]原帖由 [i]叫我东郭先生吧[/i] 于 2014-2-23 22:00 发表
皇帝是国家的头脑。在中国皇帝不思朝政就是无能荒唐。

甲午战争怎么了?战败无非割地赔款。长毛乱直接导致三千万人口损失,间接使中国减少一亿人口,危害哪个大?

你们大明遗烈,是不是不人身攻击就心里不 ... [/quote]
人口损失几十年就能补充的过来了,中国一直以来不是人口太少而是太多了。为什么会有长毛?为什么长毛的规模能弄的那么大?
清后期是被各大帝国瓜分利益,日俄战争的战场在中国东北本身就是个大笑话。后来为什么会维新,变法?还不是因为甲午战败逼的。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cmy77 于 2014-2-23 22:11 编辑 [/i]][/color]

2014-2-23 22:10 叫我东郭先生吧
[quote]原帖由 [i]cmy77[/i] 于 2014-2-23 22:02 发表
你觉得刘邦和韩信,张良,萧何比如何?他是怎么说的知道不?和刘邦比,勤政的项羽最后怎么样了? [/quote]
我想知道谁告诉你刘邦不勤政的?他是不上朝了,还是不理朝政了?知人善用是一种气度,而不是所有的不理朝政的都是心里有谱。你不会想拿万历比刘邦吧?

你不会想说,所有不理朝政的都是知人善任吧?

2014-2-23 22:14 叫我东郭先生吧
[quote]原帖由 [i]cmy77[/i] 于 2014-2-23 22:09 发表

人口损失几十年就能补充的过来了,中国一直以来不是人口太少而是太多了。为什么会有长毛?为什么长毛的规模能弄的那么大?
清后期是被各大帝国瓜分利益,日俄战争的战场在中国东北本身就是个大笑话。后来为什么会维新,变法?还不是因为甲午战败逼的。
[/quote]
你知不知道长毛乱的危害?人口损失是小事?也许在你看来人口损失只是数字,那么经济的崩溃,以及间接引起的捻乱。造成的国力大衰退怎么算?

你要搞清楚,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是两个概念,洋务运动油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创办,效果是否显著?从曾国藩评定长毛,左宗棠收复新疆。赤裸裸的胜利。到甲午战争时期日落西山如果没有多年战争对经济的破坏不至于后期无钱可用。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叫我东郭先生吧 于 2014-2-23 22:18 编辑 [/i]][/color]

2014-2-23 22:19 cmy77
[quote]原帖由 [i]叫我东郭先生吧[/i] 于 2014-2-23 22:14 发表

你知不知道长毛乱的危害?人口损失是小事?也许在你看来人口损失只是数字,那么经济的崩溃,以及间接引起的捻乱。造成的国力大衰退怎么算? [/quote]
捻乱的起因是什么?国力的衰退清政府应该负主要责任,人民安居乐业,谁愿意冒着被砍头的危险去造反啊?

2014-2-23 22:24 cmy77
[quote]原帖由 [i]叫我东郭先生吧[/i] 于 2014-2-23 22:14 发表

你知不知道长毛乱的危害?人口损失是小事?也许在你看来人口损失只是数字,那么经济的崩溃,以及间接引起的捻乱。造成的国力大衰退怎么算?

你要搞清楚,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是两个概念,洋务运动油曾国藩左 ... [/quote]
如果清政府把赔款的钱用于军备,那至少也不会输的那么容易。洋务运动,如果没有太平天国起义,要晚好多年才有可能发生,甚至不会发生。你难道希望中国一直保持在封建落后,科技缺乏的时代?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cmy77 于 2014-2-23 22:30 编辑 [/i]][/color]

2014-2-23 22:24 cmy77
太平天国兴起原因:
兴起原因
1、腐败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剥削,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为支付战争赔款,加紧搜刮人民。统治更加腐败。贪官污吏、土豪劣绅也乘机勒索百姓。不堪忍受煎熬的劳苦大众纷纷起义。[8-9]
2、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新的灾难。[8-9]
3、自然灾害严重。1846年至1850年,两广地区本来就地瘠民穷再加上水、旱、虫等天灾不断,广大劳动人民陷入饥饿和死亡的困境。[8]
4、鸦片的输入,导致满清白银大量外流,劳动力日益衰竭,人民生活更加困苦艰难,于是,发生了19世纪中叶的太平天国,捻军,陕西回民起义

2014-2-23 22:32 cmy77
在甲午中日海战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也随之破产。为之后的“百日维新”埋下伏笔,也深刻影响了出生于19世纪末的一批中国人。甲午海战失利后清廷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岛等一批领土领海于日本,更加重了清廷的统治危机;日本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军事战胜中国,深刻激发了中国国民的民族意识,对后来中日两国的文化思想政治走向以致国运都造成了极为深远的影响。[1]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曾,李,左诸人都为剿灭的太平天国而建立殊勋,他们在借助外国侵略者对太平天国的“华洋会剿”中,亲眼看到了外国侵略者坚船利炮的巨大威力,从而感受到一种潜在的长远威胁。面临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他们继承了魏源等“经事派”提出的“师夷长技”的思想并极力将这种思想付诸于实践他们“师夷长技以自强”的目的.
洋务运动失败原因及其影响:
包括缺乏完整的计划、主事者识见不足、守旧人士的反对、官僚政风的败坏等。例如慈禧太后,挪用军费起建颐和园,又极力阻挠洋务运动的发展。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指出,所谓“洋务”乃由于西方社会注重效率,与中国传统社会习惯大相迳庭。每一件兵器的使用,都受到传统文化、思想之约束,而这些都是在每一方面都受到影响。如开办各类实业工厂,社会上需要有各类商业组织作配合,如零件、银行、保险等等,但这些在十九世纪的中国都全付阙如;会计没有完善的管理概念,使会计帐目不能有效核实;人事管制漫无标准,盖因传统文化欠缺现代人事管理思维。
洋务运动虽然失败,但也有一定成就,影响日后中国的发展。洋务派抵制商品输出,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中国在洋务运动其间引进西学,促进思想开放。引入西方科技,令中国开始现代化。创办同文馆培育不少人才,在外国留学的学生,习得技能,这些学生对西方科技有一定认识,他们对中国日后发展有莫大帮助。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cmy77 于 2014-2-23 22:35 编辑 [/i]][/color]

2014-2-23 22:35 叫我东郭先生吧
[quote]原帖由 [i]cmy77[/i] 于 2014-2-23 22:19 发表

捻乱的起因是什么?国力的衰退清政府应该负主要责任,人民安居乐业,谁愿意冒着被砍头的危险去造反啊? [/quote]
这句话我是否可以回敬你大明朝的农民起义?人民安居乐业,谁愿意冒着被砍头的危险去造反啊?

[quote]原帖由 [i]cmy77[/i] 于 2014-2-23 22:24 发表

如果清政府把赔款的钱用于军备,那至少也不会输的那么容易。洋务运动,如果没有太平天国起义,要晚好多年才有可能发生,甚至不会发生。你难道希望中国一直保持在封建落后,科技缺乏的时代? [/quote]


弄好顺序,现有的败战在有的洋务运动,而洋务运动的目的就是强国求富。而长毛之乱刚好i消耗了洋务运动积累的元气。至于你所谓的假设,我只能说,既然已经发生就是事实。没有司马氏篡位就没有五胡乱华,但是既然已经有了五胡乱华,为什么一定要假设没有呢?


[quote]原帖由 [i]cmy77[/i] 于 2014-2-23 22:24 发表
太平天国兴起原因:
兴起原因
1、腐败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剥削,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为支付战争赔款,加紧搜刮人民。统治更加腐败。贪官污吏、土豪劣绅也乘机勒索百姓。不堪忍受煎熬的劳苦大众纷纷起义。[8-9]
2、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新的灾难。[8-9]
3、自然灾害严重。1846年至1850年,两广地区本来就地瘠民穷再加上水、旱、虫等天灾不断,广大劳动人民陷入饥饿和死亡的困境。[8]
4、鸦片的输入,导致满清白银大量外流,劳动力日益衰竭,人民生活更加困苦艰难,于是,发生了19世纪中叶的太平天国,捻军,陕西回民起义[/quote]


历代起义都是百姓活不下去所致,我不跟你争起义原因,我只说长毛的影响对中国国力的消耗。对照原文看我是否有多说一句。


[quote]原帖由 [i]cmy77[/i] 于 2014-2-23 22:32 发表
在甲午中日海战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也随之破产。为之后的“百日维新”埋下伏笔,也深刻影响了出生于19世纪末的一批中国人。甲午海战失利后清廷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岛等一批领土领海于日本,更加重了清廷的统治危机;日本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军事战胜中国,深刻激发了中国国民的民族意识,对后来中日两国的文化思想政治走向以致国运都造成了极为深远的影响。[1]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曾,李,左诸人都为剿灭的太平天国而建立殊勋,他们在借助外国侵略者对太平天国的“华洋会剿”中,亲眼看到了外国侵略者坚船利炮的巨大威力,从而感受到一种潜在的长远威胁。面临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他们继承了魏源等“经事派”提出的“师夷长技”的思想并极力将这种思想付诸于实践他们“师夷长技以自强”的目的 [/quote]


请不要复制百度了,我自己想看会去看,现在回到上面看司马光引用的原文,请问错在何处,现在越跑越远了。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叫我东郭先生吧 于 2014-2-23 22:43 编辑 [/i]][/color]

2014-2-23 22:42 风雪夜归人
[quote]原帖由 [i]司马光[/i] 于 2014-2-23 17:40 发表

不是反话,的确是这样。 [/quote]
那就是你认识反了

2014-2-23 22:48 cmy77
[quote]原帖由 [i]叫我东郭先生吧[/i] 于 2014-2-23 22:35 发表

这句话我是否可以回敬你大明朝的农民起义?人民安居乐业,谁愿意冒着被砍头的危险去造反啊?




弄好顺序,现有的败战在有的洋务运动,而洋务运动的目的就是强国求富。而长毛之乱刚好i消耗了洋务运动积 ... [/quote]

麻烦你有点干货好不?推荐看当年明月的《明朝的那些事儿》

2014-2-23 22:50 cmy77
[quote]原帖由 [i]叫我东郭先生吧[/i] 于 2014-2-23 22:35 发表

这句话我是否可以回敬你大明朝的农民起义?人民安居乐业,谁愿意冒着被砍头的危险去造反啊?




弄好顺序,现有的败战在有的洋务运动,而洋务运动的目的就是强国求富。而长毛之乱刚好i消耗了洋务运动积 ... [/quote]

麻烦你翻下历史书好不?这样低级错误不应该吧。洋务运动是哪一年开始的?太平天国哪一年灭亡的?没有太平天国,曾,李不可能掌权,左可能就当个老师,那么洋务运动不一定会兴起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cmy77 于 2014-2-23 23:00 编辑 [/i]][/color]

2014-2-23 22:51 司马光
[quote]原帖由 [i]风雪夜归人[/i] 于 2014-2-23 22:42 发表

那就是你认识反了 [/quote]
咱大略说一下,明朝的皇帝其实还都不错,当然,光宗与熹宗之类的是不成。

朱元璋一个人就做了从野猪皮到康麻子所有清朝皇帝的活。
成祖更不用提,也是一个雄才大略的皇帝。仁宣之治,可以与汉文景之治相比,孝宗中兴之主,神宗虽不行,但所谓的资本主义萌芽就是这时候出现的。就算上亡国之君,思宗(“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贼直逼京师,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致逆贼直逼京师,然皆诸臣误朕也。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也比溥仪(我不管日本人在东北杀多少人,运走多少粮食和煤,只要不让我当大清的皇帝我就不会心甘 )强得多。

2014-2-23 22:53 司马光
[quote]原帖由 [i]叫我东郭先生吧[/i] 于 2014-2-23 22:35 发表

弄好顺序,现有的败战在有的洋务运动,而洋务运动的目的就是强国求富。[color=Red]而长毛之乱刚好i消耗了洋务运动积累的元气[/color]。[/quote]
:hz1021:

奇才啊。套用三红之前说的,国之将亡,必有妖孽。

2014-2-23 22:58 叫我东郭先生吧
回复 #30 cmy77 的帖子

抱歉,弄错时间了,既然弄错时间了,有什么错误直接说便是,不必装神秘。鄙视司马。

2014-2-23 23:00 KYOKO
回复 #33 叫我东郭先生吧 的帖子

私以为,能写下主楼长篇大论的,这种错误是不该犯的

2014-2-23 23:08 叫我东郭先生吧
[quote]原帖由 [i]司马光[/i] 于 2014-2-23 22:51 发表

咱大略说一下,明朝的皇帝其实还都不错,当然,光宗与熹宗之类的是不成。

朱元璋一个人就做了从野猪皮到康麻子所有清朝皇帝的活。
成祖更不用提,也是一个雄才大略的皇帝。仁宣之治,可以与汉文景之治相比,孝宗中兴之主,神宗虽不行,但所谓的资本主义萌芽就是这时候出现的。就算上亡国之君,思宗(“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贼直逼京师,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致逆贼直逼京师,然皆诸臣误朕也。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也比溥仪(我不管日本人在东北杀多少人,运走多少粮食和煤,只要不让我当大清的皇帝我就不会心甘 )强得多。[/quote]
咱能说实在点的吗?

1,朱元璋做了什么清朝自康熙以来所有的活?一句话就没了?

2,“成祖更不用提”。那也得略说一点。

3,仁宣之治,可以与汉文景之治相比。。。这个相比的概念是什么?为什么康乾盛世那么多人不鸟,偏偏要提出一个仁宣能和文景相比?

4,中兴之主是什么概念?顺治国家危耸,到康熙评定内乱外患,算不算中兴?

5,神宗不行和资本主义萌芽有什么关系?资本主义萌芽目前只是你们明粉一家之言,很多人不认可,就算是,从英宗到思宗一直没发展起来,最后到亡国有什么用?你是指望李自成的农民政权得到天下能继续发展?

6,思宗亡国之言能说明什么?溥仪在去东北时也给难民捐献过房子,财产,这些你自然要忽略。不过要说到末代皇帝,应该是永历皇帝。

2014-2-23 23:10 叫我东郭先生吧
回复 #34 KYOKO 的帖子

这真是思维误区。一旦一个事情认证了,就在潜意识里存在。不被戳破不会知道错在哪里,所以谢过那位仁兄。

2014-2-23 23:19 cmy77
明朝的皇帝,太祖,建文,成组,仁宗,宣宗,孝宗,穆宗都是有作为的。英宗不太喜欢。
宪宗早年不错,晚年也做了错事。534年后明世宗即不视朝,但仍悉知帝国事务,事无巨细仍出于世宗决断。万历早期因为有张居正的改革,一度中兴。晚期因为不作为,明朝才开始衰弱。天启不喜欢。最糟糕的是不懂瞎指挥的,勤政的崇祯。明朝的灭亡虽然万历和天启有责任,可是最主要责任还是崇祯。自毁长城。

2014-2-23 23:22 cmy77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最勤政的皇帝之一,他从来不惮给自己增加工作量。从登基到去世,他几乎没有休息过一天。在遗诏中他说:“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据史书的记载,从洪武十八年(1385)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八天之内,朱元璋审批阅内外诸司奏札共一千六百六十件,处理国事计三千三百九十一件,平均每天要批阅奏札二百多件,处理国事四百多件。仅此一端,即可想象他是多么勤奋。
他五次亲征蒙古、收复交趾、东北设立奴儿干都司、西北设立哈密卫,巩固了南北边防,维护了中国版图的统一与完整。多次派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外友好往来。编修《永乐大典》,疏浚大运河。
仁宣之治是明成祖朱棣以后,明仁宗朱高炽和明宣宗朱瞻基采取了宽松治国和息兵养民的政策.明初社会经济经洪武、建文、永乐三朝的恢复发展,到仁宗、宣宗两朝,出现了社会经济的繁荣。仁宗时“停罢采买,平反冤滥,贡赋各随物资产,陂池与民同利”。宣宗时实行重农政策,赈荒惩贪。仁宣两朝,内阁大学士杨士奇、杨溥、杨荣执掌朝政,多有建树。他们在位期间成为明朝皇帝历史上少有的吏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时期。后世称之为“仁宣之治”,比之于西汉“文景之治”。
某些史学家不赞同“康乾盛世”的提法。如周思源不同意康乾时期是“盛世”,只能称“康乾之世”。他的主要理由有:汉唐之所以公认为盛世,与其政治环境宽松、精神昂然进取有很大关系。而康雍乾三朝最大的失误就是禁锢思想,以文字狱为代表的严厉的残酷的禁锢思想。至于“康雍乾时期的经济发展,是明末以来战乱频仍之后的一种恢复性发展。而并不是由于新的生产方式和使用新的科学技术引起的生产力革命性大提高。”
史学家戴逸在肯定“康乾盛世”提法的同时,也曾指出其四方面消极因素:闭关锁国、重农轻商、禁锢思想、轻视科学,称之为“盛世的阴影”。
鲁迅说他看了外国人的一些记载,怀疑康乾盛世完全是文字狱吹出来的。鲁迅对康乾时期的重要文化成就之一《四库全书》多次发表批判言论,如“清人篡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因为他们变乱旧式,删改原文。”“单看雍正乾隆两朝的对于中国人著作的手段,就足够令人惊心动魄。全毁,抽毁,剜去之类也且不说,最阴险的是删改了古书的内容。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cmy77 于 2014-2-23 23:32 编辑 [/i]][/color]

2014-2-23 23:28 叫我东郭先生吧
回复 #37 cmy77 的帖子

兄台,先谢谢你指正我一处错误。不然我还浑然不知呢。

再说整题,会看一下,你是否觉得自己有点双重标准?清朝皇帝勤政也是“事无巨细”你却贬低,而仁宣“事无巨细”就被你夸奖。

咱对应一下,我也能把清朝皇帝都屡一遍。

康熙除鳌拜,平三番,征葛尔丹。实施摊丁入亩,国策永不加赋。   雍正收取官僚赋税,取消了免税特权。乾隆修四库全书,平新疆。晚年差一点把国家搞坏了。嘉庆平白莲教。至于道光开始就是鸦片战争了,除了对热兵器不熟悉外,道光也是派军英勇奋战的,只是没打过人家。接着咸丰面对改革无能为力,同治死得早没座位,光绪想改革奈何无权无势。最后溥仪一个悲剧,小屁孩啥也不懂的时候就被拿下了

2014-2-23 23:35 cmy77
回复 #39 叫我东郭先生吧 的帖子

闭关锁国、重农轻商、禁锢思想、轻视科学,这就是仁宣之治和康乾盛世的区别。仁宣之治的时候是和平的,人民的生活是安详的。康乾在外战上还不错,可是人民的生活未见得好。仁宣之治的时候没有大的农民起义,康乾时期有回乱,有白莲教起义。
永乐大典大致上对于古书更改的少,四库全书对于古书更改的多。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cmy77 于 2014-2-23 23:36 编辑 [/i]][/color]

2014-2-23 23:36 叫我东郭先生吧
[color=Lime]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最勤政的皇帝之一,他从来不惮给自己增加工作量。从登基到去世,他几乎没有休息过一天。在遗诏中他说:“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据史书的记载,从洪武十八年(1385)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八天之内,朱元璋审批阅内外诸司奏札共一千六百六十件,处理国事计三千三百九十一件,平均每天要批阅奏札二百多件,处理国事四百多件。仅此一端,即可想象他是多么勤奋。[/color]
----------------------
清雍正皇帝,雍正处理朝政自早至晚没有停息。大体上是白天同臣下接触,议决和实施政事,晚上批览奏章。即使吃饭和休息的时候也是“孜孜以勤慎自勉”,不敢贪图轻松安逸。年年如此,寒暑无间。雍正因为早年夏天中过暑,形成畏暑的心理,简直到了畏暑为虎的地步。雍正六年夏,酷热之时刚要休息,但一想到前贤的箴言,帝王的职责就不敢浪费一点光阴,又勉励警戒矫盈,去努力从事政务,可以说他朝夕戒惧,不敢有一丝怠惰。只在每年生日的时候给自己放一天假。



[color=Lime] 他五次亲征蒙古、收复交趾、东北设立奴儿干都司、西北设立哈密卫,巩固了南北边防,维护了中国版图的统一与完整。多次派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外友好往来。编修《永乐大典》,疏浚大运河。
[/color]
这些就是开国皇帝武功隆盛的问题了,想来想去只有康熙可以比肩,平三番,打西北,控制巩固了蒙古西部。收复台湾,保证了台湾的主权。等等。


[color=Lime]仁宣之治是明成祖朱棣以后,明仁宗朱高炽和明宣宗朱瞻基采取了宽松治国和息兵养民的政策.明初社会经济经洪武、建文、永乐三朝的恢复发展,到仁宗、宣宗两朝,出现了社会经济的繁荣。仁宗时“停罢采买,平反冤滥,贡赋各随物资产,陂池与民同利”。宣宗时实行重农政策,赈荒惩贪。仁宣两朝,内阁大学士杨士奇、杨溥、杨荣执掌朝政,多有建树。他们在位期间成为明朝皇帝历史上少有的吏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时期。后世称之为“仁宣之治”,比之于西汉“文景之治”。 [/color]


这点雍正的可比较,康熙武功隆盛的背后,国家财政空虚。雍正进一步摊丁入亩,耗羡归公,制定官绅纳粮,一体当差。使得乾隆即位之时国家富庶的流油。



[color=Lime]某些史学家不赞同“康乾盛世”的提法。如周思源不同意康乾时期是“盛世”,只能称“康乾之世”。他的主要理由有:汉唐之所以公认为盛世,与其政治环境宽松、精神昂然进取有很大关系。而康雍乾三朝最大的失误就是禁锢思想,以文字狱为代表的严厉的残酷的禁锢思想。至于“康雍乾时期的经济发展,是明末以来战乱频仍之后的一种恢复性发展。而并不是由于新的生产方式和使用新的科学技术引起的生产力革命性大提高。”
[/color]
首先要看看盛世的概念,所谓盛世,其实就是中国历史上,经过大规模战乱人口剧减之后的恢复发展期。
典型特征就是几十年没战乱,荒地开垦,人口大幅增加。所以什么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仁宣之治,康乾盛世都是如此。康乾盛世是不是吹出来的,和明朝后期相比,人口增加到三亿,没有连年灾荒,没有流寇内乱和强大外敌威胁,所以按照盛世标准来说,应该算是名副其实的盛世。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叫我东郭先生吧 于 2014-2-23 23:49 编辑 [/i]][/color]

2014-2-23 23:41 叫我东郭先生吧
回复 #40 cmy77 的帖子

咱拿明朝好的和清朝不好的比自然一天一地。


“仁宣之治的时候是和平的,人民的生活是安详的”

清朝自康熙摊丁入亩后,废除了人民千年以来的人头税。大大减轻的人民负担,不信可以对比下,清朝时期人民的负担是历史上最低的,比明朝低。

“仁宣之治的时候没有大的农民起义,康乾时期有回乱,有白莲教起义。”
康乾时期的回民战争是对外?就如同明朝一朝都要对蒙古一样。只不过清朝降服了新疆,明朝没奈何蒙古。至于白莲教起义嘛。是乾隆末期了,而且高峰是在嘉庆朝,和康乾盛世只是沾边,不能当做一大代表吧、

2014-2-23 23:43 cmy77
如果万历在张居正之前去世的话,那么万历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悠闲的好皇帝。一个好皇帝不在于是否勤政。朱元璋之所以勤政是因为他对部下的不信任。仁宣其实也不太忙,还是靠着手下的去干活。主要是知人善用,创造好的环境,皇帝主要负责监督就好了。
乾隆宠信和珅,这点不太好。雅克萨之战是康熙的硬伤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cmy77 于 2014-2-23 23:47 编辑 [/i]][/color]

2014-2-24 00:01 叫我东郭先生吧
咱们具体分析一下,万历是自己愿意做个齐桓公托国于管仲?还是被迫的?这点很重要,如果是主观意识的,那他绝对是明君,如果是被动强迫的,那么就不是了。而观其在张死后的作为,怎么看也不像明君。

雅克萨战其实没那么多复杂的概念,就是中俄第一次疆界的划分,之前那片土地基本是无人区,沙俄以为没有主人,清朝又不重视那里,所以就弄出个所谓的“不平等屈辱条约”,其实细看一下,何来屈辱?那一战清朝出兵了,并且军事上处于上风,顶多就是意识上面的问题,而不涉及屈辱问题。


乾隆宠幸和珅的确是硬伤,不过和珅是乾隆晚年才宠幸的,乾隆晚年普遍被认为是走下坡路的,可以和太玄宗一样,分为开元和天宝

2014-2-24 00:03 cmy77
[quote]原帖由 [i]叫我东郭先生吧[/i] 于 2014-2-23 23:41 发表
咱拿明朝好的和清朝不好的比自然一天一地。


“仁宣之治的时候是和平的,人民的生活是安详的”

清朝自康熙摊丁入亩后,废除了人民千年以来的人头税。大大减轻的人民负担,不信可以对比下,清朝时期人民的 ... [/quote]

乾隆后期,各种社会矛盾激化。官僚、地主、富商大肆兼并土地。人口急增、耕地不足,导致粮价猛涨,饥民日众
可能要怪乾隆活的太久吧

2014-2-24 00:12 叫我东郭先生吧
[quote]原帖由 [i]cmy77[/i] 于 2014-2-24 00:03 发表


乾隆后期,各种社会矛盾激化。官僚、地主、富商大肆兼并土地。人口急增、耕地不足,导致粮价猛涨,饥民日众
可能要怪乾隆活的太久吧 [/quote]
这点不用争,乾隆中后期清朝走下坡路是史学界公认的。但是哪朝那代不是如此?明朝在中后期不也是,土地兼并,吏治腐化,鸡鸣狗盗之徒云集于朝堂之上。
1.各种社会矛盾激化。  
这点毋庸置疑,这是乱变得开始。

2.官僚、地主、富商大肆兼并土地。  这点清朝真不严重,清朝的问题是人口暴增导致的土地耕种面积不足。是举国“赤贫”。而不是没有土地耕种,曾国藩回忆自己当初过地主生活的时候也是过年才能吃个咸鸭蛋。可见地主没有那么有钱。

3人口急增、耕地不足,导致粮价猛涨,饥民日众。

这点头两条我说了,就不重复,后两条基本上是每个朝代末年都有的共通点。

2014-2-24 00:27 cmy77
明朝的衰败是万历后期,清朝在乾隆后期就衰败了。
雅克萨之战俄方是自行拼凑起来的民间武装,清军是精锐尽出,可谓倾尽举国之力。兵力对比是俄:清,约1:7。清军打不过,是靠人多,靠封锁,拼消耗才赢的。俄国的本部离这里一万多公里吧,比清朝远多了。日俄之战,俄军失败的原因也是太远了。
以额尔古纳河至外兴安岭至乌第河为界,西伯利亚那片辽阔富饶的土地以及生活在其上的蒙古族的近亲民族从此成为了俄国的土地和子民。中国在该条约中放弃了从额尔古纳河到贝加尔湖的领土,该条约实际上不利于中国。 割让的土地是25万多平方公里啊。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cmy77 于 2014-2-24 00:29 编辑 [/i]][/color]

2014-2-24 09:53 司马光
康乾盛世:


康熙元年,吴川大饥。二年,合肥饥。三年春,揭阳饥。秋,交河、宁晋饥。四年春,曹州、兗州、东昌大饥。夏,惠来饥。秋,怀远饥。冬,乌城饥。六年,应山饥。七年,无极大饥。十年夏,海盐大饥。秋,临安、东阳大饥。十一年,永康、峡江、大冶饥。秋,遂安、汤溪大饥。十二年,乐亭大饥。十三年春,兴宁、镇平、京山大饥。十四年,东光饥。十五年春,大冶饥。夏,连平饥。十六年春,嘉应州大饥。夏,郧县、郧阳、郧西大饥。十七年秋,曲江饥。十八年春,真定府属饥。夏,兴宁、长乐、嘉应州、平远饥。秋,无为、合肥、庐江、巢县、博兴、乐安、临朐、高苑、昌乐、寿光大饥。冬,满城饥。十九年春,江夏大饥。夏,大同、天镇饥。冬,万泉、遵化州、沧州饥。二十年夏,儋州、永嘉饥。二十一年春,桐乡饥。冬,信宜、真定、保安州饥。二十二年春,宜兴饥。秋,单县饥。二十三年春,济宁州、剡州、费县饥。秋,巴县、江安、罗田饥。二十四年春,沛县饥。二十五年秋,恭城大饥。冬,★城大饥。二十六年,博兴大饥。二十七年秋,蔚州饥。二十八年春,高邑、文登饥。夏,潜江大饥。秋,龙门饥。二十九年夏,黄冈、黄安、罗田、蕲州、黄梅、广济饥。秋,襄垣、长子、平顺饥。三十年春,昌邑饥。秋,顺天府、保安州、真定饥。三十一年春,洪洞、临汾、襄陵饥。夏,富平、盩厔、泾阳饥。秋,陕西饥。三十二年夏,庆阳饥。秋,湖州饥。三十三年,沙河饥。三十四年,毕节饥。三十五年夏,长宁、新安、★城饥。秋,大埔饥。三十六年夏,广宁、连平、龙川、海阳、揭阳、澄海、嘉应州大饥。秋,庆元、龙南、潜江、酉阳、江陵、远安、荆州、郧西、江陵、监利饥。三十七年春,平定、乐平大饥,人相食。夏,济南、宁阳、莒州、沂水大饥。三十八年春,陵川饥。夏,婺源、费县饥。秋,金华饥。三十九年秋,西安、江山、常山饥。四十年,靖远饥。四十一年春,吴川大饥。夏,沂州、剡城、费县大饥。冬,庆云饥。四十二年夏,永年、东明饥。秋,沛县、亳州、东阿、曲阜、蒲县、滕县大饥。冬,汶上、沂州、莒州、兗州、东昌、郓城大饥,人相食。四十三年春,泰安大饥,人相食,死者枕藉;肥城、东平大饥,人相食;武定、滨州、商河、阳信、利津、霑化饥;兗州、登州大饥,民死大半,至食屋草;昌邑、即墨、掖县、高密、胶州大饥,人相食。四十四年,凤阳府属饥。四十五年春,汉川、锺祥、荆门、江陵、监利、京山、潜江、沔阳、郧县、郧西饥。四十六年秋,东流、宿州饥。四十七年,平乡、沙河、钜鹿饥。四十八年春,无为、宿州饥。夏,沂城、剡城、邢台、平乡饥。秋,武进、清河饥。四十九年,阜阳饥。五十年,通州饥。五十一年,古浪饥。五十二年春,苍梧饥,死者以千计。夏,长宁、连平、合浦、信宜、崖州、柳城饥。五十三年春,阳江饥。冬,汉阳、汉川、孝感饥。五十四年夏,临榆饥;遵化州大饥,人食树皮。五十五年春,顺天、乐亭饥。五十六年春,天台饥。五十七年,广济饥。五十八年春,日照饥。夏,静宁、环县饥。五十九年春,临潼、三原饥。夏,蒲县饥。六十年春,平乐、富川饥。夏,邢台饥。秋,咸阳大饥。冬,兗州府属饥。六十一年夏,井陉、曲阳、平乡、邢台饥。夏,蒙阴、沂水饥。秋,嘉兴、金华饥。冬,怀集饥。

  雍正元年夏,通州饥。秋,嘉兴饥。二年春,蒲台大饥。夏,乐清、金华、嵊县饥。冬,英山饥。三年夏,顺德、胶州饥。冬,惠来饥。四年春,嘉应州饥。秋,澄阳江饥。五年冬,江陵、崇阳饥。七年,寿州饥。八年夏,肥城、武城饥。冬,铜陵大饥。九年春,肥城大饥,死者相枕藉;莒州、范县、黄县、招远、文登饥。夏,章丘、邹平大饥。冬,济南大饥。十年,崇明、海宁饥。十一年冬,上海、嘉兴饥。十二年秋,武进大饥。十三年秋,庆远府属大饥。冬,垣曲饥。

  乾隆元年夏,海阳饥。三年秋,平阳饥。四年春,葭州饥。夏,砀山饥。五年,巩昌、秦州、庆阳等处饥。六年,甘肃陇右诸州县大饥。七年春,山阳饥。夏,宜都饥。秋,亳州饥。八年春,南昌、饶州、广信、抚州、瑞州、袁州、赣州各府大饥。夏,天津、深州二十八州县饥。九年,高邑大饥。十年,正定、赞皇、无极、★城、元氏等县饥。十一年春,霑化饥。夏,庆云、宁津饥。十二年,曹州、博山、高苑、昌乐、安丘、诸城、临朐饥。十三年春,曲阜、宁阳、济宁、日照、沂水饥。夏,福山、栖霞、文登、荣成饥,栖霞尤甚,鬻男女。十四年春,安丘、诸城、黄县大饥,饿殍载道,鬻子女者无算。十五年秋,广信饥。十六年春,福山、栖霞饥,民多饿死。夏,南昌、广信饥。冬,建德饥。十七年春,全州饥。夏,同官、洵阳、白河饥。冬,房县饥。十八年春,庆元饥。秋,郧县饥。十九年,罗田饥。二十年,溧水、通州饥。二十一年春,青浦、东流、湖州、石门、金华饥。夏,沂州、武城饥。冬,济南府饥。二十二年夏,博白饥。秋,掖县饥。二十三年春,翁源、苍梧饥。夏,日照饥。二十四年秋,陇右诸州县大饥。二十五年,平定、潞安、长子、长治、和顺、天门饥。二十六年,江夏、随州、枝江饥。二十七年春,济南饥。夏,枣强、庆云饥。二十八年夏,永年、永昌大饥。二十九年秋,东光大饥。三十年春,桐庐饥。秋,吉安、广信、袁州、抚州饥。冬,威远饥。三十一年,济南、新城、德州、禹城饥。三十二年冬,池州大饥。三十三年夏,沂水、日照大饥。三十四年,溧水、太湖、高淳饥。三十五年,兰州、巩昌、秦州各属大饥。三十六年夏,会宁、肥城大饥。秋,新城、宁陕?饥。三十八年秋,文登、荣成饥。三十九年秋,秦州、镇番大饥。四十年,溧水、武进、高邮、南陵大饥。四十二年秋,陆川饥。四十三年,全蜀大饥,立人市鬻子女;江夏、武昌等三十一州县饥。四十四年春,南漳、光化、房县、随州、枝江饥。夏,秦州属饥。四十五年秋,江陵、保康饥。四十七年,灤州、昌黎、临榆饥。四十八年春,黄县饥。秋,绥德州饥。四十九年春,葭州饥。夏,来凤饥。五十年春,宜城、光化、随州、枝江大饥,人食树皮。夏,章丘、邹平、临邑、东阿、肥城饥。秋,寿光、昌乐、安丘、诸城大饥,父子相食。五十一年春,山东各府、州、县大饥,人相食。五十二年,临榆大饥。五十三年秋,文登、荣成饥。五十四年夏,宜都饥。五十五年秋,禹城饥。五十六年,邢台等八县饥。五十七年,唐山、宁津、武强、平乡饥,民多饿毙。五十八年春,常山饥。五十九年,清苑、望都、蠡县饥。六十年春,蓬莱、黄县、栖霞饥。夏,麻城饥。

2014-2-24 10:22 存在就是合理
“而长毛之乱刚好i消耗了洋务运动积累的元气”

我勒个去,这就是楼主的史料啊?

2014-2-24 10:41 humi100
[quote]原帖由 [i]cmy77[/i] 于 2014-2-24 00:27 发表
明朝的衰败是万历后期,清朝在乾隆后期就衰败了。
雅克萨之战俄方是自行拼凑起来的民间武装,清军是精锐尽出,可谓倾尽举国之力。兵力对比是俄:清,约1:7。清军打不过,是靠人多,靠封锁,拼消耗才赢的。俄国 ... [/quote]

土木堡。。。。。

清朝至少辉煌了150以上,明朝100年不到就给虐菜了。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humi100 于 2014-2-24 10:42 编辑 [/i]][/color]

2014-2-24 10:47 梦幻军师
既然说到了老佛爷,还想请教兰州,老佛爷被孙殿英大帅挖坟扒衣奸尸:hz1027:兰州你怎么看?

2014-2-24 10:47 humi100
[quote]原帖由 [i]司马光[/i] 于 2014-2-24 09:53 发表
康乾盛世:


康熙元年,吴川大饥。二年,合肥饥。三年春,揭阳饥。秋,交河、宁晋饥。四年春,曹州、兗州、东昌大饥。夏,惠来饥。秋,怀远饥。冬,乌城饥。六年,应山饥。七年,无极大饥。十年夏,海盐大饥 ... [/quote]

仁宣盛世


洪武二年,湖广、陕西饥。四年,陕西洊饥。五年,济南、东昌、莱州大饥,草实树皮,食为之尽。六年,苏州、扬州、真定、延安饥。七年,北平所属州县三十三饥。十五年,河南饥。十九年春,河南饥。夏,青州饥。二十年,山东三府饥。二十三年,湖广三府、二州饥。二十四年,山东及太原饥,徐、沛民食草实。二十五年,山东洊饥。

永乐元年,北畿、山东、河南及凤阳、淮安、徐州、上海饥。二年,苏、松、嘉、湖四府饥。四年,南畿、浙江、陕西、湖广府州县卫十四饥。五年,顺天、保定、河 间饥。十年,山东饥。十二年,直省州县二十四饥。十三年,顺天、青州、开封三府饥。十四年,平阳、大同二府饥。十八年,青、莱二府大饥。时皇太子赴北京, 过邹县,命亟发官粟以赈。

洪熙元年,北畿饥。山东、河南、湖广及南畿州县三十四饥。

宣德元年,直省州县二十九饥。二年,直省县十四饥。三年,直省州县十五饥。六年直省县十饥。八年,以水旱告饥者,府州县七十有六。九年,南畿、山东、浙江、陕西、山西、江西、四川多告饥,湖广尤甚。十年,扬、徐、滁、南昌大饥。

正统三年春,平凉、凤翔、西安、巩昌、汉中、庆阳、兖州七府及南畿三州、二县,江西、浙江六县饥。四年,直省州县卫十八及山西隰州、大同、宣府、偏头诸关 饥。五年,直省十府、一州、二县饥。陕西大饥。六年,直省州县二十六饥。八年夏,湖南饥。秋,应天、镇江、常州三府饥。九年春,苏州府饥。是岁,云南、陕 西乏食。十年,陕西、山西饥。十二年夏,淮安、岳州、襄阳、荆州、郴州俱洊饥。十三年,宁、绍二府及州县七饥。

景泰元年,大名、顺德、广平、保 定、处州、太原、大同七府饥。二年,大名、广平又饥。顺天、保定、西安、临洮、太原、大同、解州饥。三年,淮、徐大饥,死者相枕藉。四年,徐州洊饥。河 南、山东及凤阳饥。五年,两畿十府饥。六年春,两畿、山东、山西、浙江、江西、湖广、云南、贵州饥,苏、松尤甚。七年,北畿、山东、江西、云南又饥。河南 亦饥。

天顺元年,北畿、山东并饥,发茔墓,斫道树殆尽。父子或相食。二年,长沙、辰州、永州、常德、岳州五府及铜鼓、五开诸卫饥。四年,湖广及镇远府,都匀、平越诸卫饥。六年,陕西饥。

成化元年,两畿、浙江、河南饥。二年,南畿饥。四年,两畿、湖广、山东、河南无麦。凤阳及陕西、宁夏、甘、凉饥。五年,陕西洊饥。六年,顺天、河间、真定、保定四府饥,食草木殆尽。山西、两广、云南并饥。八年,山东饥。
九年,山东又大饥,骼无余胔。十三年,南畿、山东饥。十四年,北畿、湖广、河南、山东、陕西、山西饥。十五年,江西饥。十六年,北畿、山东、云南饥。
十八年,南畿、辽东饥。十九年,凤阳、淮安、扬州三府饥。二十年,陕西饥,道殣相望。畿南及山西平阳饥。二十一年,北畿、山东、河南饥。二十三年,陕西大饥。武功民有杀食宿客者。淮北、山东亦饥。

弘治元年,应天及浙江饥。六年,山东饥。七年,保定、真定、河间三府饥。八年,苏、松、嘉、湖四府饥。十四年,顺天、永平、河间、河南四府饥。辽东大饥。十 五年,辽东洊饥。兖州饥。十六年,浙江、山东及南畿四府、三州饥。十七年,淮、扬、庐、凤洊饥,人相食,且发瘗胔以继之。十八年,延安诸府饥。

纯粹是找打脸,一个国家这么大,有些地方闹饥荒是很平常的是,你的仁宣之治呢。康乾大部分还都是小饥荒,几个县,这儿仁宣好几个还是大饥荒,不是几个县,几十个县,还有好几个府级别了。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humi100 于 2014-2-24 10:50 编辑 [/i]][/color]

2014-2-24 11:01 cmy77
[quote]原帖由 [i]humi100[/i] 于 2014-2-24 10:41 发表


土木堡。。。。。

清朝至少辉煌了150以上,明朝100年不到就给虐菜了。 [/quote]
土木堡是人祸,不是实力的问题。后来就打回来了,只是一次战役失利,汉朝还有白登之围,大唐初期还被突厥打到长安。明弱是后期,天启以后的事情了。

2014-2-24 11:04 cmy77
[quote]原帖由 [i]humi100[/i] 于 2014-2-24 10:47 发表


仁宣盛世


洪武二年,湖广、陕西饥。四年,陕西洊饥。五年,济南、东昌、莱州大饥,草实树皮,食为之尽。六年,苏州、扬州、真定、延安饥。七年,北平所属州县三十三饥。十五年,河南饥。十九年春,河南 ... [/quote]
你是自己打自己脸吧,这些都是仁宣时期的?你查下仁宗和宣宗的年号

2014-2-24 11:07 小陆伯言
很多东西一旦粉起来,就会开始脑残的争论。比如明粉和清粉。

明朝的皇帝综合素质客观来说是不如清朝皇帝的,这个就皇子的教育程度都不可同日而语。

但是不要认为这样很牛B,满清的皇帝越发的专制,越发的把自己打扮成大救星的样子。臣工们只能山呼万岁,皇上圣明。比较变态自恋的还号称十全。

还有不要拿勤政说事,朱元璋的勤政已经说明了他很傻很天真,满清的皇帝们一样如此,满汉之大防无时无刻不让他们萦挂于心。

至于明清如何,我个人就一点意见。满清对中华文化的摧残,对人民的屠杀及绞尽脑汁的去愚昧超过任何封建王朝。

2014-2-24 11:14 司马光
仁宣之治原来是从洪武到弘治啊,又出了个历史发明家

2014-2-24 11:29 梦幻军师
[quote]原帖由 [i]司马光[/i] 于 2014-2-24 11:14 发表
仁宣之治原来是从洪武到弘治啊,又出了个历史发明家 [/quote]
:hz1007:人家明明是来当卧底的,你就别拆穿嘛

2014-2-24 11:34 叫我东郭先生吧
[quote]原帖由 [i]cmy77[/i] 于 2014-2-24 00:27 发表
明朝的衰败是万历后期,清朝在乾隆后期就衰败了。
雅克萨之战俄方是自行拼凑起来的民间武装,清军是精锐尽出,可谓倾尽举国之力。兵力对比是俄:清,约1:7。清军打不过,是靠人多,靠封锁,拼消耗才赢的。俄国 ... [/quote]
康熙就是反抗俄罗斯入侵打得两次战役。但不见得“举国之力”精锐尽出。

(俄罗斯)久据雅克萨,恃有木城,若发兵三千,携红衣大炮二十具,即可攻取。”《清史稿·郎坦传》

“据郎坦等奏,攻罗刹甚易,朕亦以为然。第兵非善事,宜暂停攻取。调乌拉、宁古塔兵千五百人,并制造船舰,发红衣炮、 ... 上谓攻罗刹当期必克,倘谋事草率,将益肆猖狂。”   完全是从边境调兵应对。


“今罗刹复回雅克萨筑城盘踞,若不速行捕剿,势必积粮坚守,图之不易。其令将军萨布素等……速修船舰,统领乌喇、宁古塔官兵驰赴黑龙江城。至日酌留盛京兵镇守,止率所部二千人,攻取雅克萨城。”  举国之力何至于才两千人马。

至于后来领土划分就是中国第一次和沙俄的领土疆界划分。没有屈辱之说,顶多是是否重视北方“荒远之地”。如同明朝不重视台湾一样,直到被灭了,才让郑成功收复。

2014-2-24 11:38 叫我东郭先生吧
[quote]原帖由 [i]cmy77[/i] 于 2014-2-24 11:01 发表

土木堡是人祸,不是实力的问题。后来就打回来了,只是一次战役失利,汉朝还有白登之围,大唐初期还被突厥打到长安。明弱是后期,天启以后的事情了。 [/quote]


历朝历代完蛋的主要原因都是人祸。难道人祸不是国家衰弱的一大原因?

汉朝也好,唐初也好,都是经过多年战乱人口大减少,经济未回复时期,所以面对北方异族实在无力回天。必须柔和处理民族关系,汉在汉武帝,唐在唐太宗中期,经过国力恢复才和北方开战的。

明在英宗的时候,即不是国家刚统一,急需恢复时期,也不是人口经济大萧条时期。不能喝前两者相提并论。

2014-2-24 11:46 feiyue1206
[quote]原帖由 [i]叫我东郭先生吧[/i] 于 2014-2-24 11:38 发表

汉朝也好,唐初也好,都是经过多年战乱人口大减少,经济未回复时期,所以面对北方异族实在无力回天。必须柔和处理民族关系,汉在汉武帝,[color=Red]唐在唐太宗中期[/color],经过国力恢复才和北方开战的。 [/quote]
贞观四年就灭了东突厥,不算是中期。。。距离渭水之盟也就4年

页: [1] 2 3 4 5 6 7 8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