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我思我在 » 教育哲学:人类社会存在的劳动生存方式和动物生存方式


2013-11-9 20:31 yili
教育哲学:人类社会存在的劳动生存方式和动物生存方式

教育哲学:人类社会存在的劳动生存方式和动物生存方式
参考文献 [url]http://bbs.fblife.com/thread_authorid_947545_213078_1.html[/url]
            人类历史考古发掘,证明了人类从动物哺乳类灵长目,适应自然环境变化通过劳动创造,逐步进化发展而来。人类劳动实践产生协作社会,在动物自然属性基础之上,日渐形成“协作友爱互助”的人性,从而逐步摆脱弱肉强食的动物世界,成为依靠自身智慧和劳动创造社会幸福的人类。
             这种人类特有的存在和发展的社会现象,江苏教育研究学者张俊杰先生,1960年代观察社会矛盾和变迁,阅读瞿秋白《多余的话》中“两重人格”的思考,依据奥地利生物学家考察生物种间和种内斗争的普遍现象,提出了人类社会存在着两种生存方式:动物生存方式和劳动生存方式。
              1988年7月14日张先生撰写《人之两重性初探》,文中论述了人之两重性的产生和发展变化,及其在社会实践中的相互博弈、影响和演化趋势:
             人类社会正是以自然属性为基础,以社会属性为发展动力的。人类的自然属性是不能缺少的,而社会属性是可以改变的;自然属性是社会属性赖以存在的基础,自然属性的病态发展可以决定或改变社会属性,社会属性又可以作用于自然属性。
             自然属性是人类个体存在的条件,在不损害他人和社会利益的条件下,这种自然属性的需求应予承认和保护。自然属性的恶性膨胀,人就成为赤裸裸的动物,残忍而贪婪,无礼义廉耻可言。社会属性中的“真善美”,有利于社会的幸福和发展,是人类社会的向心力,是正作用。而“假丑恶”的存在,则有害于社会的幸福和发展,是人类社会的离心力,是副作用。这种副作用,是人们自然属性病态发展,采用动物生存方式,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所以,也可以把“假丑恶”称做动物性,是有别于社会属性的正作用的。
           “真善美”是社会协作生产的需要,是劳动生存方式所产生的,标志着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劳动生存斗争中,人与人之间发生“协作、友爱、互助”的关系,于是人类倡导“真善美”。动物生存斗争中,人与人之间发生“掠夺、残杀、寄生”的关系,是为人类社会所不齿的,因而“假恶丑”经常在隐蔽中存在,这就是虚伪。没有“真善美”就没有人类社会,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真善美” 是一定会战胜“假丑恶” 的,虽然要经历曲折的道路。
             通常认为有些人是衣冠禽兽,这些人没有人性,可见人们赋予人性以真善美。人为什么会成为衣冠禽兽呢?对此,动物学家考察了动物习性:“残杀、掠夺、寄生”是其生存方式,人类学家考察了人类习性:只有劳动创造财富可以摆脱动物生存方式,而劳动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团结、互助、友爱”。
           人类与动物相同的是自然属性,而不同的是人类劳动生存方式所产生的社会属性,我们把这种劳动生存方式所产生的社会属性称为人性。食色性也,指的即是自然属性,自然属性是人类个体存在的物质条件,自然属性的满足以不损害他人利益为原则,如果自然属性恶性膨胀势必采用动物生存方式来满足,于是人的自然属性转化为兽性,于是出现人类“残杀、掠夺、寄生”的犯罪行为。 “残杀、掠夺、寄生”为人类大多数所不齿,势必使人类倒退到蛮荒岁月,这种犯罪行为必然以“假恶丑”为其表现形式。
           人类不断创新和创造的劳动,产生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断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团结、互助、友爱”的劳动需要全人类积极参与,遵循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与“假恶丑"的兽性做不懈的斗争,在科学文化发展中实现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目标。人的自然属性是先天的,不需要培养和鼓励,而需要科学合理健康的自律他律。人类的社会属性只能通过劳动创造过程来培养,尊重和热爱劳动创造及其成果是人性的起点,所以我们认为劳动技能、观念和习惯的培养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达尔文的进化理论里面的一个基本观点,物竞:生物的生存竞争;天择:自然选择。它是指各种生物互相进行生存斗争,由天(自然)来选择,适应自然变化就存活,不适应的就灭亡。生物相互竞争,能适应者生存下来。这是自然界的一个普遍生存法则。
           物竞天择是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汉语解释是生物互相竞争,能适应生活者被选择存留下来。在生物进化论中的意思是每种生物在繁殖下一代时,都会出现基因的变异。若这种变异是有利于这种生物更好的生活的,那么这种有利变异就会通过环境的筛选,以“适者生存”的方式保留下来。
             然而,人类因为通过劳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不仅供给自己和周围亲属族人日益丰裕生活需要,而且在生产劳动过程团结合作产生友谊,尤其是伴随科技和生产发展分工越来越细密,这种团结合作必然在越来越广泛领域和地域出现。为了生产劳动和科技的进步取得成功,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互相尊重和平等互利,真善美成为人类追求和崇尚的品格和信念,由己及人尊重生命助人为乐伸张正义成为社会进步伦理道德。至此,人类社会渐次摆脱物竞天择、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团结互助友爱闪耀人性的光辉。

2025-9-11 12:42 yili
向导教学法实验理念和方法推动全球教育转型

向导教学法是启动全球教育转型的催化剂

向导教学法作为教育转型的重要工具,确实为全球教育变革开启了新篇章,但教育转型仍面临诸多挑战,需持续深化推进。以下是具体分析:

核心价值与初步成效

向导教学法通过强调师生互动、个性化学习及实践应用,有效推动国际教育从知识灌输向能力培养转变。例如,在国际中文教育中,通过“一带一路”商贸文化交流模拟项目,学生不仅能提升语言能力,还能增强跨文化沟通能力。这种教学模式与当前国际教育“内涵式高质量发展”需求高度契合,成为系统性变革的重要推手。 ‌12

历史渊源与现实价值

该方法由教育学者张俊杰于1962年提出,其核心理念“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向导”在20世纪80年代江苏油田技校实验中已验证有效性。当前教育数字化趋势(如AI个性化学习)进一步印证了其前瞻性价值。 ‌3

面临的挑战与未来方向

‌技术融合深度‌:人工智能大模型虽已渗透教育场景,但如何平衡技术赋能与人文关怀仍需探索。例如,需建立伦理规范引导学生合理使用AI工具,避免技术异化教育本质。 ‌4

‌政策协同机制‌:全球95%国家推进课程更新,88%国家实施教法变革,但转型成效评价不足。需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确保政策落地与地方实践有效衔接。 ‌5

‌教师角色转型‌:教师需从知识灌输者转变为引导者、组织者,这一角色转变需配套专业培训体系支持。 ‌12

当前教育转型正处于从理念倡导到实践落地的关键期,向导教学法作为先行工具已迈出重要一步,但真正实现“智慧教育元年”目标仍需多方协同推进。 ‌45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