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0-2 12:45
KYOKO
现代的话,通假字是不是不准用了?
通假字整体来说应该是没有一个标准的,哪些能通假、哪些不能通假,有一个明确的说法咩?
举个例子,“不亦说乎”咱想大多人都知道,“说”通“悦”。这里的“说”是不是只能在这里通假,其它地方行不?比如咱说一句“一夫一妻多妾,说也”,这里的“说”通“悦”,可以吗?
还是这种通假只能用在原教旨上,你自己想发明创造依葫芦画瓢是不行的?
以上,求解
2013-10-2 13:41
三种不同的红色
首先要搞明白什么是通假字。
通假字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
狭义的通假字,就是古代人写错别字了。后来因为这个错误很多人经常犯,或者犯错误的是很有名的名人以至于很多人效仿,所以就形成了一种现象,这就是通假字。
比如:蚤通早。《鸿门宴》上说“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早”字很早就产生了,而“蚤”字也很早就产生了,早就是早晨,蚤就是跳蚤,两个字意思完全不同,但在写文章时,因为两字读音相同,所以便写了错别字,用“蚤”来代替“早”了。《论语》中就有这个现象。——或许是觉得这样写很酷,所以一大帮子人也跟风起来,把“早”写作“蚤”来装B。——比如班固这个装B犯就惯常如此。
这就是通假字。
但是,通假字还有广义的概念。
广义上的通假字,是包括了通假字、古今字和异体字的。
古今字,就是以前没有那个字,所以用一个已经存在的字来代表那个意思。到后来有造出一个表达本意的字,那么这个新造的字和以前那个借来的字就是古今字的关系。
比如楼上所说的“说”和“悦”的关系。
春秋那会,只有“说”字,没有“悦”字,要表达“高兴、喜悦”的意思,没有字可用,怎么办?就借了说话的“说”字来用,用这个字来表示高兴。后来,人们新造了一个“悦”字来表达高兴的意思,“说”字就被还了回去。——于是“说”和“悦”之间就形成了古今字的关系。
在表示的时候,通假字常表示为“通”,如:蚤通早,表示两个字在这个特定语境下想通。而古今字、异体字等常表示为“同”,如:说同悦。表示两个字其实就是同一个字。
所以,通假字最初是错别字,后来被人用来装B,而古今字是在新字还没有造出来之前暂时借用某字。
因此,当汉字数量足够的时候,古今字就基本不再出现了。
而通假字到后来,特别是唐宋以后,也不再有新的通假字出现了。如果有装B犯要装B,也只能用已经存在的通假字来装。
总而言之,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字还是越来越规范的。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三种不同的红色 于 2013-10-2 13:53 编辑 [/i]][/color]
2013-10-2 15:04
KYOKO
回复 #2 三种不同的红色 的帖子
三红详细
如果在现代文里,咱写一句“今天蚤上我们考试”,老师会说“蚤”是错别字吗?如果我在报纸上登“蚤上”,理论上也可以了?也就是你说的装B,毕竟它不违法、也不违反规则啊
2013-10-2 15:34
人生无梦
若非特定场合,老师扣分别怪老师啊
古代的通假字变成现在的网络谐音字了
可能也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吧
2013-10-2 16:54
KYOKO
另,咱都知道鲁迅先生的通假字多,有没有人考证一下,他的“通假字”是不是都是有迹可循的,有没有发明创造的?
如果是后者的话,是否可以认为“权威”可以发明创造:hz1014:
2013-10-11 17:23
临川介甫
假借字的产生,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本有其字,而人们在写书的峙候,写了一个同音字,如:表示"小击"的意思本字是"攴", 但被写作"剥",如《诗经 七月》“八月剥枣。"剥"是 "攴"的假借字。
第二种是本无其字,从一开始就借用一个同音字来表示。如(一)第一人称代词没有一个本字,从一开始就借用本义是一种锯类工具的"我"来表示,後来一直沿用,并没有为它再造字,也没有为表示"我"字本义的那个词造字。(二)"躲避"、"開闢"、"邪僻"等意義也都没有本字,只是借用本義是"法"的"辟"字来表示。後来為"躲避"的意義造了"避"字, 為"開闢"的意羹造了"闢"字,為"邪僻"的意義造了"僻"字。"避、 闢、僻"等字都是後起的區别字(今字)。不能認為是"辟"的本字,(三)表示選擇的疑问代詞没有本字,一开始就借用本義是“食物加熱到可吃的程度”的“孰”字來表示,后来没为这个疑问代词造字,而是替“孰”字本义所表示的词造了“熟”字。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临川介甫 于 2013-10-11 17:25 编辑 [/i]][/color]
2013-10-11 17:24
临川介甫
[quote]原帖由 [i]三种不同的红色[/i] 于 2013-10-2 13:41 发表
广义上的通假字,是包括了通假字、古今字和异体字的。
[/quote]
三红兄所说的“广义上的通假字”,不知是不是指现在给古书作注的普及本,不区分通假字、古今字和异体字,都注为“某通某”或“某同某”,就如中学教材也是一律注为通假字的。
2013-10-11 18:10
tiger1970
很多名家的手书中,“沉”写作“沈”。可见通假字在非正式场合下还是有使用的。
2013-10-14 07:30
羽扇纶巾
只要名气足够,还是可以创造“通假字”的吧,文字说到底还是约定俗成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羽扇纶巾 于 2013-10-14 07:48 编辑 [/i]][/color]
2013-10-14 18:39
xiaguangming01
回复 #5 KYOKO 的帖子
“猹”字不就是鲁迅先生早出来的吗?不过这个应该不算通假字,找不出来被通的那个。
2013-10-20 01:51
syo7o8
关键还是看文学地位吧。
2013-10-20 10:23
KYOKO
回复 #10 xiaguangming01 的帖子
查了下,还真是鲁迅发明的,现在堂而皇之入了字典了。武则天第二啊
2013-10-20 13:29
xiaguangming01
回复 #12 KYOKO 的帖子
其实现当代造的字应该有不少,不一定是大家,有时候为了需要不光会造词,也会造字。比如建筑行业常用的”砼”字,就是53年被结构学家蔡方萌教授造出来的,后被官方批准了。
还有很多计量单位,像瓩(千瓦)、浬(海里)之类,应该也是近现代造的,而且还是多音节汉字,不过现在似乎也不大用了。
2013-10-20 16:29
KYOKO
回复 #13 xiaguangming01 的帖子
应该是基本都被淘汰了
还有,现在官方已经没有多音节的汉字了吧
2013-10-20 17:06
逍遥之花庆次
早期的书籍都因战乱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毁坏
事后,学者们试图凭借记忆将之还原
但因每个人的记忆有误,或是口耳相传中因口音差异而造成字或音不一样
这太常见了
我记得《论语》在秦朝好像也被烧了,大家偷偷把它藏在墙壁的夹层里才躲过去
2013-10-20 17:15
卫天龙
回复 #15 逍遥之花庆次 的帖子
也有谣传那墙里的是某人为宣传思想塞进去的
2013-10-20 19:04
三种不同的红色
[quote]原帖由 [i]xiaguangming01[/i] 于 2013-10-20 13:29 发表
其实现当代造的字应该有不少,不一定是大家,有时候为了需要不光会造词,也会造字。比如建筑行业常用的”砼”字,就是53年被结构学家蔡方萌教授造出来的,后被官方批准了。
还有很多计量单位,像瓩(千瓦)、浬 ... [/quote]
象“瓩”这些多音节字都已经被废止了。因为它们违反了汉字单音节的原则。
目前只有在港台地区有使用。
2013-10-20 19:56
慕容十二郎
如今,在第五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还能查到许多双音节字,而被删除的哩、浬、呎、吋、瓩等字又开始流行。
2013-10-20 20:00
慕容十二郎
[img]http://cdn.shuoqian.net/bigimg1/fa/fac2681b045bf28cbf0e10ac18d8d68a.jpg[/img]
2013-10-20 20:06
卫天龙
回复 #19 慕容十二郎 的帖子
连笔副合字!?额,开玩笑,我也不知道叫啥
刻这字的人,有被国家收编么?
2013-10-20 20:56
xiaguangming01
回复 #20 卫天龙 的帖子
貌似叫合体字,能不能查到不知道。
“囍”字应该就属于这一类中最常见的,好像能查到。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xiaguangming01 于 2013-10-20 22:44 编辑 [/i]][/color]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