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我思我在 » 段落空两格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2013-8-19 23:15 KYOKO
段落空两格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因为今天下了本txt,其他都好,就是段落一开始是顶格写的,看着比较别扭。

本朝以前是从右往左,从上到下书写的,变成横版以后空格只是继承了一下,其余没变。

现在世界上是不是所有书面文字一般都是从左往右写的?段落是不是都需要空两格左右的位置?

空两格是世界上不约而同都这么做的捏,还是从某个国家流传开去的?

以上,问题比较多

2013-8-19 23:24 路遇
1919年胡适与周作人、钱玄同、刘半农、朱希祖、马裕藻等北大教授向教育部提出 《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开始改变传统的分段格式,在《附则》中规定:“每段开端,必须低两格。”

2013-8-19 23:27 KYOKO
回复 #2 路遇 的帖子

这么说来,以前写文章是不需要空格的??

2013-8-20 08:58 hhp19910906
回复 #3 KYOKO 的帖子

看影印的古籍是不空的,横版是和洋人学的,文化底蕴的不同,咱老祖宗对什么都是首选认可的态度,所以点头,洋人是首选否定的态度,所以摇头,这是我看到过的一个说法,不过我比较倾向这个说法,至于书写习惯,蒙文是竖版的,梵文好像也是

2013-8-20 09:12 西门飘烟
竖版是不是还不容易得颈椎啊

2013-8-20 09:45 tiger1970
中国古代的写法是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不加标点、不分段、有抬头。
之所以采取从上到下的写法,不是4楼的说法,是因为文字[color=Red]工具[/color]的问题。
中国古代没有椅子或者凳子,是席地而坐,所以无法伏案书写,只能左手拿稳竹简或者帛卷,右手执笔书写。一边写、一边放开。这就形成了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书写习惯。
唐宋时期严格的说是入宋之后,椅子普及,同时与椅子配套的桌子也开始出现,伏案书写出现,但是在此时,依然保留了卷轴方式,不过从以前的书写面向外(适宜悬空书写)变成书写面向里(因为不悬空书写了嘛,这样可以保护书写面)。在这种情况下,因为使用右手写字,[color=Red]卷轴[/color]一定要在左边否则妨碍右腕运行,因此,刚开始书写时卷轴左面是未展开见不到头的,这就决定了依然需要采取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书写习惯。

如果使用单张纸张的话,会出现一篇文章写在几页纸上的情况,更容易增加失落一部分的几率。所以卷轴对于几页单页的组合来说,是比较保险的。当然,事实上从元朝开始,就已经有一篇文章写在几页纸上的情况了。不过为确保不出问题,当时的人还是尽量每封信写成一张纸。明朝以后驿马方便、信封也更加结实,这才多用单页。但是,此时因为实现[color=Red]科举[/color],科举规定要使用卷轴----这是为防止在考试阅卷过程中,有人抽换其中某页来作弊----科举的格式给所[color=Red]有能读书写字的人[/color]以很大影响,因此,此时依然保留着原来的习惯。
[color=Red]科举废、新学兴[/color],于是立即开始改习惯,此时西方方式已经引进,因此就基本全盘接受了西方方式----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加标点,加空格。

以后出现了[color=Red]计算机排版[/color],因此影响到写字或者印刷上,又多了加大段间距、每段开头一字加大表示强调等格式,但现在还未普遍使用。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tiger1970 于 2013-8-20 09:47 编辑 [/i]][/color]

2013-8-20 10:09 wrcxy
[quote]原帖由 [i]tiger1970[/i] 于 2013-8-20 09:45 发表
[/quote]

如果不是伏案的话,看来三国时祢衡《鹦鹉赋》的文不加点也是写得比较费精力的,我印像里总觉得应该是一挥而就,非常畅快淋漓的一种场面。

2013-8-20 10:19 tiger1970
文不加点指的是写作的时候不加修改。
要达到此种情况,一般来说书写速度不会太快。
祢衡是东汉末期的人,因此他最可能写的是隶书或者章草。这两种书写形式都无法写的太快,大致应该与我们钢笔楷书的速度接近或者略慢。

不过要是让我设计祢衡书写《鹦鹉赋》的场景,我会这样设计----让两个侍者左右拉开一个很长很宽的帛制卷轴,祢衡站立书写。在这个地方,我将违反一下历史真相----我将会让祢衡使用“一笔书”的大草,比历史上真正出现这种东西提前200多年(实际是王献之创造的)。这样可以有畅快淋漓的视觉感觉。

2013-8-20 10:26 wrcxy
[quote]原帖由 [i]tiger1970[/i] 于 2013-8-20 10:19 发表
不过要是让我设计祢衡书写《鹦鹉赋》的场景,我会这样设计----让两个侍者左右拉开一个很长很宽的帛制卷轴,祢衡站立书写。在这个地方,我将违反一下历史真相----我将会让祢衡使用“一笔书”的大草,比历史上真正出现这种东西提前200多年(实际是王献之创造的)。这样可以有畅快淋漓的视觉感觉。 [/quote]

写完再把笔一扔,哈哈一笑转身离去……

2013-8-20 10:40 tiger1970
回复 #9 wrcxy 的帖子

是的,我会让祢衡倚在某个东西上,身子成有依靠的倾斜状,高执笔来书写,当然这里也违反历史真相----这样书写的只能是大字,而我们知道,当时用来书写文章的字体不过一厘米见方,即使是写碑文的大字,一般也就是八分----不到三厘米。
他倚靠的这个东西,我的设计有两种----
1、如果是站立的话,我又要违反历史啦----我会使用椅子。
2、但是我觉得如果他坐在台阶上,上身倚靠台阶上的一个桌子,两个侍者是跪着的,这样是不是也很好?如果在话剧上的话,这种情况导致总体场面低矮,或许需要其他补救,要是是电影的话,通过机位的调整就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

2013-8-20 10:56 KYOKO
老虎伯伯又牵出一个问题,难道桌子椅子真是入宋以后才普及的?也太晚了吧

2013-8-20 13:46 棉衣
[quote]原帖由 [i]KYOKO[/i] 于 2013-8-19 23:27 发表
这么说来,以前写文章是不需要空格的?? [/quote]

明确规定,但在过去,也有留空的。只能当成习惯。

不按规定做,可以说是错。
不按习惯做,不能说不对。

2013-8-20 14:07 tiger1970
回复 #11 KYOKO 的帖子

根据我的印象应该是的。

以前我们汉人一直是跪坐。到了西晋时候,前凉大将谢艾曾经坐在胡床上指挥作战,胡床就是现在那种可以开合的板凳。
韩熙载夜宴图里出现了椅子,说明椅子在五代就开始有啦。但是那里面还没有出现高桌子,仅仅是类似我们茶几那种高度的矮桌子。

还是请教一下三红兄或者张建昭兄吧。

2013-8-20 14:09 tiger1970
回复 #12 棉衣 的帖子

是的,以后出现了留空格的习惯,事实上就大致是用留空格代替换行,不过我记得是近代才有的。

2013-8-20 17:10 三种不同的红色
古代书写,即不分段,也不标点,一直写下去就是了。

但有种情况例外,如果在文章中遇到了和皇帝(也包括父母、甚至是神明,反正就是必须尊重的)相关的字眼,就必须另起一行,这就叫做“平抬”。也就是让皇帝(或父母、或神明)处于一行的顶端。

有时候仅仅另起一行还不足以表达自己的景仰之情,还要把那一行提起一个或两个字,让它高出其他行。这就叫“挪抬”。

有时候这个抬也是要分等级的。比如一篇文章中,提到了当今圣上,那就挪抬一下,让它比其他行高出一个字。然后又提到了太祖太宗,显然要比今上更加尊贵,所以就要把先皇提高两个字。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是,遇到了和皇帝有关的字眼不平台,而是空一格。这也是有的。到民国时,我大常公的继承了这个优良传统,凡是报纸书刊,提到他老人家名讳时,前面都得空一格,这就是我大常公又号称“空一格”的来历。

2013-8-20 17:29 三种不同的红色
[quote]原帖由 [i]tiger1970[/i] 于 2013-8-20 14:07 发表
根据我的印象应该是的。

以前我们汉人一直是跪坐。到了西晋时候,前凉大将谢艾曾经坐在胡床上指挥作战,胡床就是现在那种可以开合的板凳。
韩熙载夜宴图里出现了椅子,说明椅子在五代就开始有啦。但是那里面还没有出现高桌子,仅仅是类似我们茶几那种高度的矮桌子。
[/quote]

所谓胡床,就是我们现在说的马扎。

椅子从南北朝时就有了,这从南北朝壁画中可以找出许多证据。直到隋唐时,椅子、凳子渐渐普及。

如果说南北朝是椅子等高坐具的萌芽时期,那隋唐时,垂足坐和席地坐已经是并行了。这从许多唐朝画作中可以找到证据。

到五代时期,《韩熙载夜宴图》表示那时基本已经是垂足坐了。

举两个例子。

第一个是北齐《校书图》,图中人所坐即是胡床,我们看和今天的马扎基本上一模一样。第二个图是唐代有名的《宫乐图》,里面的宫女全部坐在高凳上。

2013-8-21 08:57 棉衣
看三红的说法,习惯可能比规定还严重。

对 皇帝和尊上 不空格和提行,不只是错,可能会有生命危险吧??

2013-8-21 09:10 轮回
[quote]原帖由 [i]棉衣[/i] 于 2013-8-21 08:57 发表
看三红的说法,习惯可能比规定还严重。

对 皇帝和尊上 不空格和提行,不只是错,可能会有生命危险吧?? [/quote]
落到明清肯定是大不敬

2013-8-21 09:12 tiger1970
回复 #17 棉衣 的帖子

我觉得是说轻就轻说重就重。

要是平常的时候,估计也就是个“违例”,相关撰文、书写、刻板的打一顿罚几个钱就完啦。
到了康熙雍正手里恐怕要算“大不敬”,相关人员要丢官帽子和流放啦。

要是落到朱元璋或者乾隆手里该算“谋大逆”,满门抄斩诛灭九族都是可能的。

2013-8-21 11:39 KYOKO
回复 #15 三种不同的红色 的帖子

如此说来古时的诗词歌赋也是没有标点的?咱现在看到的《离离原上草》、《滕王阁序》的标点都是后人加上去的??

2013-8-21 12:08 三种不同的红色
[quote]原帖由 [i]KYOKO[/i] 于 2013-8-21 11:39 发表
如此说来古时的诗词歌赋也是没有标点的?咱现在看到的《离离原上草》、《滕王阁序》的标点都是后人加上去的?? [/quote]

标点是西方传入的,中国古代是没有的。

1919年4月,胡适为、钱玄同、刘复、朱希祖、周作人、马裕藻六人向政府提出要使用新式标点符号,被北洋政府采用,1920年2月2日,教育部发布《通令采用新式标点符号文》,从此标点符号才在中国推广开。

古代时,所有文字都是一行到底,不分段也不标点。

所以古代读书,怎么断句就是一个基本功,这就叫“句读(dou,读音同“逗”)”,韩愈《师说》云“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就是这个意思。

句读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就是你在读书的时候,看见一句结束,就在最后一个字的旁边用笔画个圈,这叫“句”,看见一句还没有结束,只是中间语气应该有所停顿,就在旁边点一点,这就叫“读”。两者合起来,就叫句读。

中国的标点符号,为什么句号(。)是个圈,而不是西方的点,为什么会有顿号(、)这个西方没有的标点,原因就是在这里。句号就相对于句,顿号就相对于读。

除此之外,中国古代再没有任何标点。

当然,这两种标点在印刷时书上是没有,得要你读书时自己点。所以,古代人读书,往往是买一本书回来,自己点一遍句读。这样基本就等于是精读一遍。然后再买一本,再点一遍。等三四本书点完,这书就等于是烂熟于心了。

诗词曲赋当然也是没有标点的。一样一行写到底。

2013-8-21 12:21 水镜门生
买三四本回来句读点读,那也得是印刷发达了之后吧,不过也可以理解有些读书人只读四书,连前四史都没读过,这消耗挺大的,穷文富武,穷书生没这么多钱吧

2013-8-21 12:25 KYOKO
回复 #22 水镜门生 的帖子

现在百家讲坛在说《隋唐科举》,那里说到,在隋唐时候的书籍都是手抄本,那样的话人工成本就相当的大了。印刷本难道是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以后才流行的,之前极少

2013-8-21 12:33 tiger1970
回复 #23 KYOKO 的帖子

是唐朝中后期雕版印刷普及后开始盛行的。这以前可不就是手抄本呗。前一阶段还出土过《三国志》的手抄本残卷。

其实这个手抄本,一直流行。你看一下陈存仁的《银元时代生活史》,那里面有关于手抄本抄手和他们组成的誊抄机构的描写。那还是民国时期。

活字印刷在古代中国始终没有获得印刷工艺的主流地位。
活字印刷也叫“聚珍版”,这个最大的问题是印刷完一次就拆开,不利于重印。所以主要还是采用雕版印刷,只要保留木版,就可以反复重印。

2013-8-21 12:56 水镜门生
这年头要再找个手抄本,那真是弥足珍贵呐

2013-8-21 13:41 KYOKO
回复 #25 水镜门生 的帖子

树熊伯伯性启蒙的就是手抄本,名字记不得鸟,不知他现在还保没保留:hz1058:

2013-8-21 13:58 水镜门生
水王借树熊伯伯手抄本,啧啧

2013-8-21 14:43 tiger1970
回复 #25 水镜门生 的帖子

现在也有很多手抄本----很多武术练习者还保留或者流传这种东西,当然,内容是拳谱。有一些出版社还影印了手抄拳谱甚至近期的手抄拳谱。

当然,现代人喜欢啥东西,手抄一个也是很正常的。去国学数典就看出,他们有很多人喜欢抄古代典籍。

2013-8-21 14:44 三种不同的红色
[quote]原帖由 [i]KYOKO[/i] 于 2013-8-21 11:39 发表
如此说来古时的诗词歌赋也是没有标点的?咱现在看到的《离离原上草》、《滕王阁序》的标点都是后人加上去的?? [/quote]

说起诗词来,举个例子。

李白《蜀道难》有一句“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对这句怎么断,历来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是“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一种认为是“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两种意见相持不下,到现在都两种断句并存。

如果当时李白写的时候分行分段,或者点上标点,就不会有这种麻烦事情了。

还有个故事,当年慈禧太后得了一把扇子,叫了个翰林来给自己写扇面。那翰林提笔就写了一首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当他把写好的扇子呈给慈禧太后以后,老佛爷一看,这货居然把“黄河远上白云间”写成了“黄河远上白云”,少写了一个“间”字。于是大怒:“你货是在嘲笑老娘我妇道人家不识字是吧?告诉你,老娘我识字得很。小李子啊,把他给我拖出去砍了。”那翰林吓得魂飞魄散,连连磕头:“老佛爷啊,我写的不是王之涣的《凉州词》,是无名氏的小令《凉州词》啊。”于是老佛爷就说:“那你倒是念念,写的是什么小令啊?”那翰林边曼声吟道:“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老佛爷一听,高兴了,哈哈一笑,把他给放了。

能有这种故事流传,正说明古代诗词不分行分段无标点。否则就没有这样的好故事了。

2013-8-21 14:48 水镜门生
数典好久没去了,还记得有个月薪两万辞职学国学的,不知道这位仁兄学得咋样了

2013-8-21 14:53 tiger1970
回复 #29 三种不同的红色 的帖子

李白那两种断句我都见过。
我的观点(可能不对,但是我自我感觉如此):毫无疑问是两个五字断句,因为七三断句,韵律不顺。

2013-8-21 15:08 轮回
三红又忽悠
还无名氏
写扇面不题款么?
再者,七言诗没有章法么?一般是四三吧,怎么会少写?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轮回 于 2013-8-21 15:09 编辑 [/i]][/color]

2013-8-21 15:16 三种不同的红色
[quote]原帖由 [i]轮回[/i] 于 2013-8-21 15:08 发表
三红又忽悠
还无名氏
写扇面不题款么?
再者,七言诗没有章法么?一般是四三吧,怎么会少写? [/quote]

我说了是故事嘛,又不是说真事。

不过这个故事是建立在古代写字不要标点的基础上的而已。

2013-8-21 15:16 轮回
[quote]原帖由 [i]tiger1970[/i] 于 2013-8-21 14:53 发表
李白那两种断句我都见过。
我的观点(可能不对,但是我自我感觉如此):毫无疑问是两个五字断句,因为七三断句,韵律不顺。 [/quote]
从上下文来看
应该是“夜月愁空山”,(唯有)夜月照在令人愁郁的空山上。一个空字,呼应的是前文的“黄鹤”、“悲鸟”不得过的描述,

2013-8-21 15:23 轮回
[quote]原帖由 [i]三种不同的红色[/i] 于 2013-8-21 15:16 发表


我说了是故事嘛,又不是说真事。

不过这个故事是建立在古代写字不要标点的基础上的而已。 [/quote]
你引用不恰当
比较恰当的引用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还可以断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两者意思截然相反。
要讲故事,可以引用孟子的“士诚小人也”应该断为“(尹)士(我),诚小人也”,后被人说是书生讥笑张九四,给他起名“士诚,小人也”

2013-8-21 16:01 三种不同的红色
[quote]原帖由 [i]轮回[/i] 于 2013-8-21 15:23 发表

你引用不恰当
比较恰当的引用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还可以断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两者意思截然相反。
要讲故事,可以引用孟子的“士诚小人也”应该断为“(尹)士(我),诚小人也” ... [/quote]

水王问的是诗词,所以我就举诗词的例子了。

2013-8-21 17:10 路遇
[quote]原帖由 [i]水镜门生[/i] 于 2013-8-21 14:48 发表
数典好久没去了,还记得有个月薪两万辞职学国学的,不知道这位仁兄学得咋样了 [/quote]

学国学,是重塑“世界观”、“人生观”,而不是去学语文好吧?
而且“子非鱼,焉知鱼之乐”,谁知道他究竟在追求啥呢?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