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8-2 19:34
诸葛周
诸葛亮并无篡位之心
[size=4] 作为权臣,诸葛亮的境遇于曹操极为类似。从官职上来看,曹操是武平侯、丞相、领冀州牧;诸葛亮是武乡侯、丞相、领益州牧。由于蜀汉只有一个益州,所以诸葛亮的权力比曹操还要大。曹操全部兼任其他几个控制下的州的州牧才能与之相当。对于诸葛亮来讲,对付刘禅这个傀儡皇帝并不是难事。难的是,既让刘禅当傀儡,又让朝野上下认为自己忠心耿耿。
要做到这一点,光靠嘴上说是不管用的。曹操发布《述志令》口口声声说自己无心篡位,结果又怎么样呢?然而诸葛亮却做到了这一点。在他生前没有任何人怀疑过他的忠诚,也没有任何忠于汉室的人将他当作敌人,与他为敌;在他死后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一不将他看作忠臣的典范,直到如今这个不知忠君为何物的年代,才开始有了怀疑的声音。
他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呢?一言以蔽之,身正影子自然不会歪。诸葛亮根本就没有篡位之心。
这话古人会相信,现代人多半不会信。比如朱子彦先生就说:“一旦时机成熟,诸葛亮效仿‘汉魏故事’,在蜀中筑起受禅台亦是极有可能的。”朱先生甚至认为,诸葛亮的北伐就是为了为自己篡位创造条件。
持这种观点的人,理由大概有这么几条。其一,权臣必有篡位野心。所谓“人的欲望与追逐的目标是会随着主客观条件的变化而不断改变的”,所以当诸葛亮掌握了蜀汉的军政大权以后,“是否能心甘情愿地辅佐幼主,就很值得怀疑”。
其二,诸葛亮说过“虽十命可受”的话。这事得从李严这儿说起。李严曾经劝诸葛亮加“九锡”,进爵封王。九锡是九种规格极高的特殊礼仪,一般只有皇帝才能使用。谁受了九锡,谁就具备了“假皇帝”的资格,为将来当“真皇帝”铺平道路。李严这么做,可能是在试探诸葛亮,也可能是在刺激诸葛亮。如果诸葛亮应对不当,就会给人有篡位之心的口实。诸葛亮怎么回答的呢?他没有表明自己将忠于汉室,绝无二心,相反诸葛亮说:“我受先帝的信任,现在位极人臣,但是却没有实现先帝讨平曹魏、复兴汉室的遗愿,没有报答他的知遇之恩。现在追求尊贵的地位,不是应该做的事。如果等到消灭了曹魏,统一了天下,大家一起受到封赏,就是加十锡也可以,何况九锡?”朱子彦先生认为:“诸葛亮这番话的口气相当大,完全不像出自一个自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之口,说得难听一些,反倒像一个乱臣贼子所言。”
其三,诸葛亮没把刘禅放在眼里。证据就是《出师表》。完全是训斥的口气,没有一点尊重。朱子彦先生说:诸葛亮的《出师表》“完全不像人臣之语,而犹如一个严厉的父亲在教育不听话的儿子。尤其是‘宫中府中俱为一体’,把自己丞相府的地位同皇帝宫中的地位并列等同,而实际上则是凌驾于皇帝之上,这显然严重违反了封建专制体制所规定的君臣名分。”
这三个理由中,第一条本身就未必立得住脚。比如霍光,人家就没篡位嘛。退一万步讲,即使历史上所有的权臣都有篡位之心,也不能证明诸葛亮就有。因为人与人毕竟不同,不能以其他人的行为推断另一个人的行为。
第二条得具体分析一下当时的情况。诸葛亮这话说出来确实犯了大忌。但是,诸葛亮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说话的对象是李严。众所周知,李严是诸葛亮的政敌。诸葛亮如果按照常理“严厉斥责李严”,“郑重表明自己一心事主、效忠汉室的心迹”,反而会给人“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感觉。曹操的让县、表示忠心,不正给人这种感觉吗?诸葛亮明知“加九锡”是犯忌讳的,却当着政敌说出来,反倒让人觉得他心胸坦荡。更为重要的是,诸葛亮再次重申自己的志向是消灭曹魏、匡扶汉室,在此之前,一切个人的待遇问题都不会考虑。这一番话,大有“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豪气。不但堵住了李严的嘴,也堵住了其他所有对诸葛亮不放心的人的嘴。甚至让刘禅也觉得,至少在扫灭曹魏之前,他的皇位是非常安稳的。
至于第三条同样也不能证明诸葛亮有心篡位。虽然这些话难听,但比起明代大臣海瑞骂皇帝的话好听多了。难道海瑞也有篡位之心?这么说,恐怕更多的还是“情之深,责之切”吧。
有人要问了,你说诸葛亮没有篡位的野心,有没有证据呢?有。
第一,诸葛亮没有培植家族势力,也没有培植忠于自己的势力。无论是此前的王莽篡汉、曹魏篡汉,还是此后的司马篡魏等,在篡位之前,这些权臣都在拼命培植自己家族的势力。就说曹魏,在曹操当政时期,曹丕、曹植、曹仁、曹洪、曹真再加上与曹家关系极为密切的夏侯家,曹家的家族势力遍布朝野。相反,诸葛亮的家族势力非常弱。除了诸葛亮儿子比较小的原因之外,更重要的是诸葛亮就没有主动做过这方面的工作。诸葛家族在魏蜀吴三国都有高官,子弟也很多,但诸葛亮并没有把他们招到蜀汉来帮自己,只是担心自己无后而从哥哥那里过继了一个过来。在政治上没有势力,在经济上也没有实力。诸葛亮死时,家中只有桑树八百株,田地十五顷,除此别无其他财产,根本没有为自己家族积累足够的经济实力。这岂是想篡位的人做的事?
第二,诸葛亮在选拔人才方面强调忠于汉室。篡位的阻碍来自于忠于皇帝的那些人,大臣越忠于皇帝,篡位就越难。所以,有心篡位的人一定不喜欢忠臣。前面已经讲过,曹操为了篡位,提出了“唯才是举”,表示我的政府不需要忠臣。后来司马氏更是如此,所以后来人评价“晋少贞臣”。相反,诸葛亮用人的首要标准就是忠于汉室。他强调“二心不可以事君”,“夫三纲不正,六纪不理,则大乱生矣”。众所周知,“三纲”之首,就是君臣关系。这些话可不仅是说说而已,瞧瞧诸葛亮提拔重用的那些人,无一不对汉室忠心耿耿。比如姜维,蜀汉都已经灭亡了,他还想着复国。他看到魏国伐蜀的主将钟会有割据一方的野心,就劝钟会把魏国的将领全都杀掉,想乘机恢复蜀汉。结果没有成功,反而招来杀身之祸。胡三省评价他道:“姜维之心,始终为汉,千载之下,炳炳如丹”。如果诸葛亮有心篡汉,他选拔这么多忠于汉室的大臣,不是给自己树敌吗?
第三,诸葛亮在教育部下、后代的时候强调要淡泊名利,要有远大的理想,要精忠报国。诸葛亮一再强调以礼仪和忠信来教诲下属,并且明确将“忠”写入蜀汉的军规之中,要求部下以身殉国。不仅对外人如此,对于自己的后代,诸葛亮也是这样要求的。诸葛亮曾经告诫自己的外甥说:“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要追求崇高的理想,不要沉迷于物质追求。在留给儿子的《诫子书》中写道:“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意思是如果不淡泊名利,不身心宁静,就不能坚持自己对于远大理想的追求。这些话真是语重心长,也是诸葛亮一生的写照。皇位,是功名利禄的极点,正是诸葛亮所“淡泊”的东西,他所要追求的是远大的理想,即消灭曹魏、复兴汉室,实现天下大治。在他的教诲,蜀汉帝国上至将相公卿,下至普通士兵,大多都忠心耿耿。蜀汉灭亡之时,蜀军将士悲愤不能自已,纷纷拔出刀来砍石头发泄。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孙子诸葛尚更是精忠报国的典范。当邓艾兵临绵竹城下的时候,曾经给诸葛瞻写信劝他投降,说如果他投降,就推荐他当琅琊王。当时,蜀汉本身就已国力耗尽,而且战略形势已经极其不利,军队大多在前方,诸葛瞻手中军队并不多,投降是很理性的选择。可是,诸葛瞻怒斩来使,与邓艾大战,最后以身殉国。诸葛瞻的儿子诸葛尚,本有逃命的机会,但却说“父子荷国重恩,不早斩黄皓,以致倾败,用生何为!”冲向魏军殉国。这岂是有篡逆之心的人所能教育出来的子女?
第四,诸葛亮的属下无人劝进。诸葛亮的亲信中根本没人提过给诸葛亮增加待遇。唯一一次劝进,来自于敌对的李严。相反,无论曹操、孙权还是刘备,手下人都在不断劝进。为什么会如此?唯一的解释是,诸葛亮的属下都认为诸葛亮没有篡位之心。所有认为诸葛亮有心篡位的人,都是根本没有忠于某个家族、某个个人观念的现代人。他们所依据的材料不过是些史料中的零星记载。难道他们比蒋琬、费祎、董允、魏延、姜维、杨仪等等与诸葛亮朝夕相处的人更了解诸葛亮吗?
第五,当时确实有人对诸葛亮专权不满,但却无人直言诸葛亮有野心,更没有人公开反叛。所谓“周公恐惧流言日”,周公执政还流言满天飞。诸葛亮执政期间,却是“下不兴流言”。即使是李邈在诸葛亮死后控诉其“身杖强兵,狼顾虎视”,也只是说诸葛亮专权而已,并且还不得不承认“未必怀反叛之心”。诸葛亮执政期间,政变、叛乱非常罕见,公开打出反诸葛旗号的叛乱,更是一次都没有。反观曹操执政时期、司马氏篡魏之前,中央政府内部政变不断,很多地方政府也多次发动叛乱。还是那句话,难道后人比当时的人更了解诸葛亮吗?一个有篡位之心的人,真能够欺骗身边所有的人吗?
所以说,诸葛亮根本就无心篡位。
那么,为什么诸葛亮要大权独揽,不还政于刘禅呢?
后人给出了五条可能的原因。
其一,刘禅太差,他亲信小人,不战而降,忘恩负义,没有心肝。其二,没有执政经验。其三,诸葛亮主张虚君实相。其四,任重道远,不敢放手。其五,内部危机四伏,不敢放手。
这些都不是主要的原因。其一,刘禅虽然平庸,但是用易中天先生的话讲:“当个‘守成之君’还是可以对付的。”其二,他没有执政经验,是诸葛亮架空他的结果,而非原因。诸葛亮一手包办,刘禅到哪里去获得执政经验?其三,虚君实相是蜀汉的特点,但非诸葛亮的政治理念。诸葛亮的政治理念在其著作中写得很清楚,是“君谋其政,臣谋其事。政者,正名也;事者,劝功也。君劝其政,臣劝其事,则功名之道俱立矣。”也就是皇帝管决策,大臣管执行。至于后面两条,有些道理,可是“任重道远”和“内部危机四伏”却不是“不敢放手”的主要原因。
其实,诸葛亮不还政于刘禅,主要原因只有一条:刘禅不是诸葛亮心目中的好皇帝。
诸葛亮作为一个政治家,他终其一生都在追求自己的政治理想。他的一切举动都以是否有利于自己实现复兴汉室、平定天下的理想为准则。还政于刘禅,显然不利于这个理想的实现。
从能力上讲,刘禅充其量是个“守成之君”,论才干既不如诸葛亮自己,也不如敌对方的曹丕、曹睿、司马懿。从志向上讲,刘禅根本没有雄心壮志,只想偏安一隅。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就责怪他“妄自菲薄”。诸葛亮怎么可能将自己为之奋斗终身的理想托付给这种人?将大权交给刘禅,蜀汉就会变成南宋,诸葛亮就成了李纲、岳飞。
因此,架空刘禅、踢开李严,掌控了整个蜀汉帝国,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才能实现灭魏斩睿、中兴汉室的伟大蓝图。[/size]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诸葛周 于 2013-8-3 19:02 编辑 [/i]][/color]
2013-8-2 21:18
住持方丈
皇位是个烫手的山芋,被放在火上烤的滋味并不好受. . . 一有此心,便无路可退了~
2013-8-3 22:11
暴民
殷坤先生不是学历史出身的怎样看还是差点东西,连九锡也没有弄清楚,要求谈諸葛亮有没有篡位之心就有点免强。
2013-8-4 01:40
抽水仔
[quote]原帖由 [i]暴民[/i] 于 2013-8-3 10:11 PM 发表
殷坤先生不是学历史出身的怎样看还是差点东西,连九锡也没有弄清楚,要求谈諸葛亮有没有篡位之心就有点免强。 [/quote]
话虽如此,但他说的还是有道理的,一个有心篡位的人会做的,诸葛亮几乎都没有做,怎么看也不是一个有反心的人。
2013-8-4 09:33
KYOKO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把自己丞相府的地位同皇帝宫中的地位并列等同,而实际上则是凌驾于皇帝之上,这显然严重违反了封建专制体制所规定的君臣名分。”
==================
读书的时候学的是皇宫中和朝廷中,并不是皇宫和丞相府:hz1001:
2013-8-4 11:55
慕容燕然
回复 #5 KYOKO 的帖子
按东汉的政治体制朝廷=尚书台+丞相府。
2013-8-4 16:08
暴民
[quote]原帖由 [i]抽水仔[/i] 于 2013-8-4 01:40 发表
话虽如此,但他说的还是有道理的,一个有心篡位的人会做的,诸葛亮几乎都没有做,怎么看也不是一个有反心的人。 [/quote]
诸葛亮独揽朝政,如果讲要做篡位准备的话,要做几乎已经做足,诸葛家在蜀汉不繁盛,这是自己不争气,要从老家召人在当时的环境也不可行,诸葛瑾家在孙权处也吃得开,自也没有需要去蜀汉找机会。
现实是诸葛亮已经去到权臣的位置,篡位距离他可能只有一纸之薄。
2013-8-4 21:19
平原相
[quote]原帖由 [i]暴民[/i] 于 2013-8-4 16:08 发表
现实是诸葛亮已经去到权臣的位置,篡位距离他可能只有一纸之薄[/quote]
好一个一纸之薄……
如果真是一纸之薄,而诸葛亮始终没有迈出最后一步,说明诸葛亮并无反心。
如果诸葛亮迫于种种现实压力没有迈出最后一步,说明并不是一纸之薄。
2013-8-4 23:20
KYOKO
咱赶脚,如果猪哥想篡位的话,完全有能力
2013-8-5 12:24
慕容燕然
[quote]原帖由 [i]暴民[/i] 于 2013-8-4 16:08 发表
诸葛亮独揽朝政,如果讲要做篡位准备的话,要做几乎已经做足,诸葛家在蜀汉不繁盛,这是自己不争气,要从老家召人在当时的环境也不可行,诸葛瑾家在孙权处也吃得开,自也没有需要去蜀汉找机会。
现实是诸 ... [/quote]
诸葛亮这个权臣类似东晋模式。
2013-8-5 21:57
三国赤壁周郎
诸葛亮和霍光最大的不同是:
1:诸葛亮有加九锡的想法,霍光没有;
2:诸葛亮所处的蜀汉并非正经八二的国家,士人集团在蜀汉成不了气候;而霍光身处则是一个大一统帝国,而且士人集团比较有实力;
3:刘禅这位皇帝也跟别的皇帝不一样,像刘协也懂得暗中反抗曹操,或者像刘询等熬死了霍光来个秋后算账,偏偏刘禅不想招惹诸葛亮,等到诸葛亮都死了,虽然反对其在成都立庙,但毕竟还是让他在边远山区立了庙,比起别的皇帝的做法,甭说在哪里立庙,你的子孙不被皇帝流放、抄家就已经很不错了。吕不韦、张居正这些没有心思篡位的权臣,他们的下场也不怎么好。
蜀汉的另类,导致诸葛亮虽为权臣,但仍然获得忠君爱国的美名。我们将心比心的想想,汉献帝不给曹操惹麻烦,曹操会欺凌皇帝吗?所以世人说“扶不起的刘阿斗”是对的,他这个皇帝缺乏帝皇的心思,根本就不像一个帝皇。有人说,刘禅并非弱智,我们要为后主翻案。我只能回答:罗贯中并没有说他是弱智,不知哪位把刘禅扶不起说成是弱智。刘禅之所以扶不起,是因为他的身份是帝皇,却跟普通人差不多。
2013-8-25 16:45
关张马黄
诸葛亮根本不具备条件,如何篡位。曹操东征西伐,平定北方,功盖环宇。诸葛亮连个凉州搞了九年都搞不掂,什么显赫大功都没有,你叫刘阿斗有什么理由让你晋公称王。所以诸葛亮也得承认,要等斩睿灭魏才能加九锡。
2013-8-25 20:55
诸葛周
楼上纯粹是诛心论。
按照这样理解:董卓、司马师功劳都不大,所以都没有加九锡,所以都没有篡位,所以他们都是大大的忠臣。
诸葛亮就算具备条件,你又如何肯定他一定会篡位?
2013-9-6 22:46
喋血中原
诸葛亮虽然不是野心家,但我觉得此君自比管仲、乐毅,实有狂妄之举!
假如现在有个人自比成美国小布什,英国布莱尔,你信吗?我保证大家都认为他为人不谦虚,脑子进水,自吹自擂。可当诸葛亮这么做了,大伙却把这种自比当成美谈,这实在使人费解。只听孔明先生此比,足可证明他是个狂妄之徒!这能叫诸葛“一生为谨慎”吗?谨慎的人会敢自比历史高人前辈吗?一个正常的人,就不会存在与历史高人、前辈相比的想法,一旦有这种想法,就是这人脑子出了问题。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喋血中原 于 2013-9-7 05:50 编辑 [/i]][/color]
2013-9-7 22:34
三国赤壁周郎
回复 #14 喋血中原 的帖子
自比管乐是狂妄、木牛流马是虚构的,总比分裂国家、借刀杀人、企图篡位的罪过要轻的多!高恩源这厮倒是个另类,尽管他对诸葛亮也是“不怀好意”,至少他理解的诸葛亮不是个野心家,他只是不理解人们为什么对一个小国宰相如此高度赞扬和尊崇。这样的赞扬和尊崇超过一个大国宰相,甚至超过后世许多统一全国的宰辅级人物。而且这厮主要是骂陈寿其心不正,偏袒蜀汉,又为吕布刺董卓请功,认为陈寿评价曹操不够全面,不错!比起廖伦焰、朱子彦、胡觉照,这厮的文章可逗人乐的!他理解的诸葛亮也不算很坏,就是多了点空想罢了!当然,他的观点不能当真,看看无妨!总比看朱子彦之流的作品有意思得多!:hz1016:
2013-9-16 10:09
雷雨
[size=4]說曹操權勢不如諸葛亮,這點不對。
(建安十八年)五月丙申,天子使御史大夫郗慮持節策命公為魏公曰………今以冀州之河東﹑河內﹑魏郡﹑趙國﹑中山﹑常山﹑鉅鹿﹑安平﹑甘陵﹑平原凡十郡,封君為魏公…………魏國置丞相已下卿百寮,皆如漢初諸侯王之制
【也就是說,建安十八年,漢已經“封”曹吉利爲國王,曹操這時已擁有了自己的國家——魏國。國君的級別是“公”。名義上,這個魏“公國”是漢“帝國”的附屬國。】
後來,又升級為王。
曹操這個魏國,在漢朝仍然存在的情況下,就已經是一個國家了。這個國家有自己的領土(十個郡),自己的官員。而且這個國家的君主,還兼任了(名義上的)宗主國的丞相。
諸葛亮,有這麼大的私人領地嗎?[/size]
2014-7-26 22:24
喋血中原
[quote]因此,架空刘禅、踢开李严,掌控了整个蜀汉帝国,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才能实现灭魏斩睿、中兴汉室的伟大蓝图。[/quote]
事实上,诸葛亮是做到了架空刘禅、踢开李严,掌控了整个蜀汉帝国,可是他灭魏斩叡、中兴汉室了吗?他哪有岳飞那种水平,权倾朝野又如何?岳飞是没有这么大的权力,可是人家把金兵杀得鸡飞狗走,深入中原腹地,金兵大呼“撼山易,撼岳家军难!”诸葛亮连长安这道坎都越不过,还扯什么灭魏斩叡。有权力无能耐,踢走一百个李严都没用。
2014-7-28 19:49
暂时发言马甲
[quote]原帖由 [i]喋血中原[/i] 于 2013-9-6 22:46 发表
诸葛亮虽然不是野心家,但我觉得此君自比管仲、乐毅,实有狂妄之举!
假如现在有个人自比成美国小布什,英国布莱尔,你信吗?我保证大家都认为他为人不谦虚,脑子进水,自吹自擂。可当诸葛亮这么做了,大伙却把 ... [/quote]
略逗,诸葛亮自比是在出山后还是出山前?出山前自比跟出山后的谨慎有任何冲突?
至于现在自比小布什布莱尔,确实能达到大家认为他脑子进水,其他两个嘛,嚯嚯,我觉得没什么人会认为,也就你会认为。别人会留下一句:这两货有啥好自比的。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