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9-6 20:41
招福
(先申明,只谈美女,不谈政治)
很多人以为董小宛和顺治帝的董鄂妃是同一人,而且野史更言之凿凿地这样描绘道:董小宛是秦淮名妓,她的色艺双绝,最后连顺治皇帝都听说了,于是把她抢入皇宫,称为董鄂妃。但这时的董小宛已是才子冒辟疆的夫人了,于是宁死不从,并且以死抗争。孝庄皇太后怕伤及皇帝儿子,而且由于祖训“汉女不得入宫”,便将董小宛缢死,顺治心灰意冷之下,便出家为僧。因此,顺治的孝陵里是没有棺椁的。
这种传说广泛流传,许多小说、影视作品中都可见它的痕迹。看得多了,许多人也就认为董小宛就是董鄂妃,而顺治皇帝正是为了她才不做皇帝的。
其实董小宛与董鄂妃,是不同的女子。
董小宛名董白,除了“小宛”,她还有一个号“青莲”。她和陈圆圆、柳如是、李香君、顾眉、朱无瑕、赵令燕、马湘兰等等,都是明末举世艳称的名妓。她出生在明天启四年(1624年),到崇桢十七年(1644年)明思宗朱由检自尽时,作为早已艳名远播的美女,她已经二十岁了;而此时的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也就是顺治皇帝,他的年纪最多也超不过七岁(因为直到七、八年之后,十四岁的小皇帝才够年龄册立他的第一位皇后)。在那个早婚的年代,十六年即为一代人,尚不谙世事的七岁小皇帝怎么可能爱上一个“阿姨辈”的女人呢?
真正的董小宛在崇祯末年便从良了,当时她十九岁。她的丈夫冒辟疆,与方以智、陈贞慧、侯方域一起,被共称为明末的“江南四公子”。是江苏如皋人氏,名襄,号巢民。明朝灭亡之后,他便隐居乡里,终生不仕。才色双绝的名妓,嫁给颇具民族气节的名流公子,这段姻缘还是十分般配的。
但是董小宛一生也没有成为“冒夫人”。这不仅仅是因为她的丈夫冒辟疆没有足够大的官爵(明清制度,只有朝廷一二品大员的正式妻子才能称为“夫人”,享受诰命),更主要的原因是:她只是冒辟疆的妾室。
然而她对冒辟疆的感情非常深厚,对正妻冒太太也充满感激之情。因为她出身娼家,身份低下;在当时的法规中,即使是做妾,也要是“平民良家”的女子才有资格。所以跟随冒辟疆的初期她是没有名份的,只能住在另外的房子里,四个月后才由冒的正妻出面将她领回了家,正式成为冒家的成员。
来到冒家后,董小宛恪守自己的小妾身份服侍丈夫、家姑和嫡妻,劳役过于婢仆,只要他们在场,董小宛不但站着不肯坐下,而且还端汤送茶、捶背打扇、说笑解闷,数年如一日。因为她文才出众,冒辟疆对两个儿子的教育也常常由董小宛分担,批改文章、誉抄成书,往往通宵达旦。管理家中的奴仆也是谨慎谦和,赢得了亲友间众口一词的好评。在冒辟疆身上,董小宛更是倾注了所有的关爱。冒辟疆曾大病五个多月,董小宛就睡在他床边的地铺上,白天黑夜地照料吃喝拉撒。冒辟疆病中狂燥,对人百般辱骂,董小宛也逆来顺受、跪着解劝。在这五个月里,她每天只吃一餐粗食,为冒辟疆祈福。冒辟疆的母亲和妻子都劝她不必如此,她仍旧不改初衷。五个月后,冒辟疆痊愈,纤纤弱弱质的董小宛却病倒了。
嫁入冒家的第九年,即顺治八年(1652年),二十七岁的董小宛遂“以劳瘁死”。冒辟疆伤心欲绝,作《影梅庵忆语》哭悼,亲友婢仆都为之伤心不已。
士林传闻,当初冒董二人一见钟情,但因身份差距而不知能否终成眷属,便去烧香求签。董小宛先去,却求来了一支大概意思是别后相思、无力回天的下下签。于是冒辟疆再次去求签,却得了和董小宛一模一样的一支签。朋友为安慰两人,便去帮他们再求一次:谁知那支不利姻缘的签又跳了出来。于是众人都以为鸳梦难谐。谁知后来竟能共谐连理,都是喜出望外,认为那座一向以灵验著称的庙宇也不过如此。谁知董小宛红颜薄命,虽然是嫁给了冒辟疆,共同生活的时间却非常短暂,姻缘中途阻绝,阴阳两隔。——果然是只能终生相思、无力回天。
而要到董小宛去世后,董鄂妃才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2004-9-6 20:43
招福
事实上,可以称之为“董鄂妃”的女子共有三位,年长的一位是皇子福全的生母宁悫妃、还有一位是本文主人公的堂妹,她被称为“小董鄂”,封号是贞妃。从后来的事情发展来看,贞妃与端敬董鄂氏的关系要更为亲密。
广为人知的那位董鄂妃是清廷内阁大臣鄂硕的女儿,闺名珊瑚。她本来是顺治异母弟弟襄亲王博穆博果尔的嫡福晋(正式妻子),本来是可以以此贵妇人的身份,平平安安、养尊处优地渡过一生的。但是上天另有安排:皇帝大伯爱上了她。襄亲王为此羞愤而死。董鄂氏服丧刚二十七天,顺治帝便召她入宫,立为贤妃。这时顺治十九岁,董鄂氏十八岁,时间是顺治13年(1656年)。立为贤妃后仅仅一个月零三天,她又被破格晋封为皇贵妃。而且这一次的破格在整个清王朝的历史上也是空前绝后的:少年皇帝为册立皇贵妃居然下令大赦天下。可见按照皇帝的本意,光让董鄂氏做皇贵妃都还太不够了,很应该把皇后的位子也让她来坐才是。—— 郎才女貌,本来倒也是一对佳偶,然而少年亲王之死,却已经注定了这场拥挤的爱情故事将以悲剧结局。
顺治帝一生有十九位后妃。活着成为皇后的两位都姓博尔济吉特氏。第一位是顺治生母皇太后孝庄的娘家侄女,但是小皇帝认为她“妒嫉”、“奢侈”,加上她是当时的摄政王多尔衮挑选的,所以才两年时间皇帝和她的缘份就到了头,她被废为静妃。第二年,孝庄皇太后又从娘家接来了三位侄孙女,并将其中一位立为新皇后。但是这位皇后虽然品貌双全,皇帝仍然不喜欢她。过了两年董鄂氏入宫,皇后的宝座就更是摇摇欲坠了。
然而董鄂氏是一个冰雪聪明的女子。和董小宛一样,她深切明白自己的身份并非“正嫡”,人生经历又存在着严重的缺陷。(从现代人的角度看,此时的董鄂氏只是一个少女,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下无法决定婚姻;又在两个强势的男性间无力抉择爱情。然而三百五十年前,十八岁的董鄂氏不但得不到任何谅解,还要独自承担着“红颜祸水”的罪名:活着的皇帝没人敢说他错,死去的襄亲王更没有错,有错的就只能是她了。)
从前的襄亲王福晋董鄂氏,现在以皇妃的身份重新走进了皇城。然而,在偌大的紫禁城里生活着的,并不仅仅是爱她的顺治帝,还有一群因为她而失去帝宠的女人(在她们每个人的背后都有一个庞大的外戚家族);还有因为这起爱情事件而失去儿子的襄亲王生母靖懿太贵妃;以及同样因为这个原因而与皇帝母子失和的皇太后孝庄。
因此,董鄂妃在后宫里从来没有恃宠而娇,相反,她生活得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当她得知顺治帝要找岔二次废后,是要立自己为后时,反而苦苦为皇后求情,甚至以死相谏。为了表示谦让,她甚至称皇后为“母”;皇后生病,她“五昼夜目不交睫”。皇后的族妹悼妃去世,她悲哀得就象是她的亲妹妹死去了一样。对于其它的妃嫔也是如此:恪妃石氏患病,她亲自照料三天三夜,端汤喂药。她还抚养了承泽郡王的两个女儿和安王的一个女儿,照料这三个小姑娘无微不至,如同亲生的一样。至于服侍太后,她更是察颜观色,小心翼翼,左右奔走,“无异女侍”,太后偶染微恙,董鄂妃更是“朝夕奉侍,废寝食”;她不干预政治,甚至不肯超越礼制和顺治同桌吃饭;但是同时她反复规劝顺治理政要谨慎小心,不可以发布错误的政令累及百姓;秋决犯人时,她流着眼泪请求顺治要再三细查案情,不能枉杀无辜;在个人素养方面,董鄂氏的书、画、经、史、佛学等均有相当的造诣。
结果,她的努力终于化解了皇太后的敌意,得到了皇太后的认可,到后来,太后的身边简直就少不了董鄂氏了,把她当成女儿一样地看待。
然而董鄂氏毕竟只有十八岁。长年过度的劳累、自责和惶恐,慢慢蚕食她的生命。
不久,董鄂氏生下了皇四子。这个可爱的小生命带给她无尽的欢乐和寄托,更让顺治帝心花怒放。所有的人都不怀疑,大清帝国的龙椅,总有一天是要让这个襁褓中的小小人儿坐上去的,
但是这个小人儿只给了他的父母一百零八天的快乐,就将他们带进了痛苦的深渊。出世一百零八天后,还没来得及取名的皇四子就在深邃隐秘的紫禁城里原因不明地死去了。顺治追封他早夭的皇位继承人为荣亲王,并专修陵寝。
然而死去的孩子即使被封为亲王,也安慰不了活着的母亲。董鄂妃产后哀痛,失于调养,丧失了生育能力。病体支离的她勉强支撑了两年,也离开了人世。她死的时候不足二十二岁,和顺治只有四年姻缘。悲痛的顺治追封她为“端敬皇后”。
和冒辟疆悼念董小宛一样,顺治也为董鄂氏亲笔写下了数千字的《端敬皇后行状》,深切哀悼。身体虚弱的顺治不久染上了天花。面对病魔,迭遭打击的皇帝早已意志消沉,无力与之对抗,奇迹自然也就不会出现在他身上。
第二年(1661)正月初七凌晨,沉沉夜色中,二十三岁的福临驾崩于养心殿,离董鄂妃去世的时间,才不过四个多月。(他和董鄂妃死后都是火化的。因此,空荡荡的孝陵里的确没有他和董鄂妃的棺椁,只有他们的骨灰坛。)
现在轮到“小董鄂”贞妃了。不到半年的时间,这个只相当于现在大学二年级学生年龄的女孩失去了她所有的依靠和感情的寄托——先是姐姐,然后是丈夫。小董鄂从来没有过堂姐所拥有过的地位和爱情,却代替她承担了整个皇族的怒火与后宫的嫉火。命运逼迫她选择了死亡,追随他们而去。史书上称之为“从殉”。
董小宛与董鄂妃姐妹,三个同样身不由己的薄命女子,多少年过去了,我们仍不禁要为她们昙花般的人生唏嘘。
本文的主人公都逝去了,与他们相关的历史还在延续。
因为顺治死于天花,所以已经生过天花并且死里逃生的皇三子玄烨得以继位为帝,史称清圣祖,年号康熙。因为生过天花,真正的康熙大帝绝对没有后世艺术家所演绎的那么白净斯文,他是个麻子。康熙十二年(1673),康熙皇帝下诏严禁殉死的行为。从此后,清代皇室再也没有了“从殉”的事情。
在此还要再加一点,满人入关之后,并没有什么汉女一定不得入宫的规矩。反而是满清皇族为了消除满汉隔阂、巩固统治,率先采取了满汉通婚的怀柔政策(不过为了子嗣强健考虑,裹小脚的汉女是不在这个范围内的,入宫的汉女也多限于汉军旗人或是入宫抬旗)。满洲八旗中便有“汉军旗”,康熙的生母佟佳氏,其父佟图赖,就是其中如假包换的汉人。而董鄂妃的血统,恐怕也要上溯到北宋覆灭时期,那时被金人掳往北国的宋朝宗室,极有可能就是她们的先祖。
2004-9-6 21:23
叶孤城
叙事平淡,但是感人至深。
是红颜,但非祸水。
悲剧缘起礼教,还是性格?也许小小年纪本不该承担太多。
2004-9-6 21:44
江城子
惭愧惭愧,我也是看了此文才知道原来董小宛居然不是董鄂妃阿!
荣亲王不是中了神龙教太后的暗算而死的吗,哈哈!
对于这些年轻女子的死,真正可以说是“香消玉陨”,令人痛惜不已。也许,花应该在最艳丽的时候凋谢,流星应该在最灿烂时陨落。这些早逝的女子,用她们的生命来阐述对生命的理解!
2004-9-6 22:01
建威中郎将
秦淮八艳基本上都比她们的男朋友有骨气
2004-9-6 22:06
kesin
红颜薄命阿,读之不免神伤。
2004-9-7 08:10
湘江子龙
[quote]原帖由[i]建威中郎将[/i]于2004-09-06, 22:01:02发表
秦淮八艳基本上都比她们的男朋友有骨气 [/quote]
招福美眉不知道能不能分别写篇秦淮八艳?一定是好文章,一定是大受欢迎,我现在就知道有个朋友在辛苦等《柳如是大传》降价中。。。。。。
2004-9-7 08:42
弓骑步
[quote]原帖由[i]江城子[/i]于2004-09-06, 21:44:51发表
惭愧惭愧,我也是看了此文才知道原来董小宛居然不是董鄂妃阿!
荣亲王不是中了神龙教太后的暗算而死的吗,哈哈!
对于这些年轻女子的死,真正可以说是“香消玉陨”,令人痛惜不已。也许,花应该在最艳丽的时候凋谢,流星应该在最灿烂时陨落。这些早逝的女子,用她们的生命来阐述对生命的理解! [/quote]
先嘲笑嘲笑老江再说 [b]……[/b]建议你看看《孝庄秘史》,在同类电视连续剧中算是可信度高的了,宁静、马景涛演得也还行 [b]……[/b]某家指的是比较他们的一般水准而言 [b]……[/b]而且,舒畅的董鄂妃真可爱 [b]……[/b]
2004-9-7 08:46
弓骑步
[quote]原帖由[i]湘江子龙[/i]于2004-09-07, 8:10:54发表
招福美眉不知道能不能分别写篇秦淮八艳?一定是好文章,一定是大受欢迎,我现在就知道有个朋友在辛苦等《柳如是大传》降价中。。。。。。 [/quote]
真没出息,陈寅恪先生的大作还不值得按原价买么 [b]……[/b]呃,箱子啊,你知道,那个 [b]……[/b]几时打折,招呼某家一同去 [b]……[/b]临走踩一脚,是《柳如是评传》 [b]……[/b]
2004-9-7 08:56
弓骑步
招福姐姐的文笔自然平和,千年岁月也只是娓娓道来,自蕴一股慑人力量[b]……[/b]相比之下某家总爱玩花活儿,实在不胜羞惭 [b]……[/b]睹文唏嘘之际,求姐姐务必多作这般文字,实在好看 [b]……[/b]
2004-9-7 09:14
花影吹笙
虽然早先已知道董小宛和董鄂妃是两个人,但还是觉得这两个女子的爱情是这么的艰难。董小宛还稍好一些,虽然身处青楼,毕竟她还能选择自己的丈夫,而董鄂氏到底有没有喜欢过博果儿,这是谁也无法得知的事情了,谁也不是她啊。
其实最令我难过的还是博果儿,就因为苍天的作弄,他不仅失去了本该属于他的皇位,失去了委婉柔顺的娇妻,还要在成王败寇的眼光下,被人说得如此不堪。尸骨已寒,旁人的指点却未休。当人们在为皇帝与后妃间难得一见的爱情扼腕叹息时,谁还能见到那曾经英姿勃发的少年策马扬鞭的身影?
2004-9-7 09:58
grant121
SIGH...
真的是黯然神伤
一叹如此知书达理却红颜薄命,稚嫩的双肩拉不动命运的车轮
二叹如今MM,别说古人当时也就相当于高中毕业的年龄,现在大学毕业的不也就。。。欲哭无泪啊!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天凉啦,好个秋啊!
又有提说博果儿,一个孩子又能懂得什么,还不都是母系教唆的。再到后来,榻侧岂能睡猛虎呢?自古成王败寇,天下皆如是。
2004-9-7 10:41
永远的小兵
涨知识了,现在看电视基本上不敢相信是否是历史,也不知有多少是真实的。
在家看的“少年天子”,讲的关系和楼主说的很接近。
2004-9-7 11:32
真定赵云
[quote]原帖由[i]弓骑步[/i]于2004-09-07, 8:42:20发表
而且,舒畅的董鄂妃真可爱 [b]……[/b] [/quote]
握个手先
其实,两位主人公所处尴尬境界偶觉得和诸葛有的一比,做好了是应该的,做不好那就有得说了。战战栗栗,汗不敢出!出生、环境与性格决定了2人必定是悲惨命运,sigh!
2004-9-7 11:52
紫冠道人
對清的歷史是正史野史都不懂呀。
紅顏呀紅顏。
2004-9-7 11:55
弓骑步
[quote]原帖由[i]紫冠道人[/i]于2004-09-07, 11:52:33发表
對清的歷史是正史野史都不懂呀。
紅顏呀紅顏。 [/quote]
买本D版的《清史稿》罢,也就5块钱 [b]……[/b]
2004-9-7 11:56
fs7711
“少年天子”里,演董鄂妃的演员很漂亮。
2004-9-7 23:17
q42474112
买本D版的《清史稿》罢,也就5块钱 ……
===========================================
5块钱买一本
买一套大概得n*5
2004-9-8 09:08
弓骑步
[quote]原帖由[i]q42474112[/i]于2004-09-07, 23:17:11发表
买本D版的《清史稿》罢,也就5块钱 ……
===========================================
5块钱买一本
买一套大概得n*5 [/quote]
q兄不熟悉如今的D版书市场啊,《周书》、《隋书》、《南史》、《北史》合起来也就10块钱光景,你觉得《清史稿》5块钱贵了吗?
2004-9-8 09:17
grant121
买了书什么时候看啊!?
咨询一下大家
2004-9-8 09:42
菲利普
自古红颜多薄命,美丽的青春只是昙花一现!
从另一个角度可以说古代的医疗水平太差了。
2004-9-8 10:19
斜出正入
[quote]原帖由[i]弓骑步[/i]于2004-09-08, 9:08:49发表
[quote]原帖由[i]q42474112[/i]于2004-09-07, 23:17:11发表
买本D版的《清史稿》罢,也就5块钱 ……
===========================================
5块钱买一本
买一套大概得n*5 [/quote]
q兄不熟悉如今的D版书市场啊,《周书》、《隋书》、《南史》、《北史》合起来也就10块钱光景,你觉得《清史稿》5块钱贵了吗? [/quote]
啊啊!还真没买过盗版书呢,俺就是太老实,净吃亏了
2004-9-9 12:08
紫冠道人
[quote]原帖由[i]grant121[/i]于2004-09-08, 9:17:01发表
买了书什么时候看啊!?
咨询一下大家 [/quote]
HH,這個才是關鍵。
下班看,一天看半小時
2004-9-9 12:10
紫冠道人
[quote]原帖由[i]斜出正入[/i]于2004-09-08, 10:19:30发表
[quote]原帖由[i]弓骑步[/i]于2004-09-08, 9:08:49发表
[quote]原帖由[i]q42474112[/i]于2004-09-07, 23:17:11发表
买本D版的《清史稿》罢,也就5块钱  ……
===========================================
5块钱买一本
买一套大概得n*5 [/quote]
q兄不熟悉如今的D版书市场啊,《周书》、《隋书》、《南史》、《北史》合起来也就10块钱光景,你觉得《清史稿》5块钱贵了吗? [/quote]
啊啊!还真没买过盗版书呢,俺就是太老实,净吃亏了 [/quote]
現在盡看電子書。
前兩年想買本史記的。看看太貴了,作罷。
現在倒好,電腦裡二十五史都全了。
《清史稿》電腦裡有的。就是沒時間看,其他的史書都沒看過來,這個放到最後看。
2004-9-9 16:30
q42474112
q兄不熟悉如今的D版书市场啊,《周书》、《隋书》、《南史》、《北史》合起来也就10块钱光景,你觉得《清史稿》5块钱贵了吗?
========================================================
老兄说别的我不懂,盗版书盗版碟我可是老主顾了
我们这里的书贩子极其的卑劣无耻,就算是二手的,盗版的也一样让你心疼了肝疼
反正你琢磨一下,一套清史稿多少本,怎么可能5块钱,一本五块还差不多
就算按斤两卖废纸,5块钱你也买不了一套清史稿
2004-9-9 16:32
q42474112
周书》、《隋书》、《南史》、《北史》合起来也就10块钱光景
========================================================
绝对不可能
至少在我们这里绝不可能
2004-9-9 16:39
grant121
[quote]原帖由[i]紫冠道人[/i]于2004-09-09, 12:08:20发表
[quote]原帖由[i]grant121[/i]于2004-09-08, 9:17:01发表
买了书什么时候看啊!?
咨询一下大家 [/quote]
HH,這個才是關鍵。
下班看,一天看半小時 [/quote]
是个好主意,平时回家吃了饭总要玩会游戏的,这下要压缩游戏时间了。
2004-9-9 17:39
tty1
[quote]原帖由[i]紫冠道人[/i]于2004-09-09, 12:08:20发表
[quote]原帖由[i]grant121[/i]于2004-09-08, 9:17:01发表
买了书什么时候看啊!?
咨询一下大家 [/quote]
HH,這個才是關鍵。
下班看,一天看半小時 [/quote]
一天才看半小時?那你什么时候能看完一部史书?我现在一天看一个半小時,资治通鉴得看一年。
2004-9-11 11:12
xiaa
可能红颜真的是薄命吧~
我以前确实以为这两个女人是同一个人,现在才知道不是,长了见识~
2004-9-11 13:49
人在江湖
[quote]原帖由[i]弓骑步[/i]于2004-09-07, 8:46:16发表
真没出息,陈寅恪先生的大作还不值得按原价买么 [b]……[/b]呃,箱子啊,你知道,那个 [b]……[/b]几时打折,招呼某家一同去 [b]……[/b]临走踩一脚,是《柳如是评传》 [b]……[/b] [/quote]
昏迷ING~~~是<柳如是别传>~~~~
2004-9-11 14:13
江城子
[quote]原帖由[i]人在江湖[/i]于2004-09-11, 13:49:44发表
昏迷ING~~~是<柳如是别传>~~~~ [/quote]
老陈同志好像毕生都用来考证这个柳如是别传了,天知道他怎么这么有这等爱好。真叫一个浪费人才阿!
2004-9-11 14:19
建威中郎将
[quote]原帖由[i]人在江湖[/i]于2004-09-11, 13:49:44发表
昏迷ING~~~是<柳如是别传>~~~~ [/quote]
弓公公丢人现眼了吧??哈哈后
2004-9-11 20:37
弓骑步
[quote]原帖由[i]人在江湖[/i]于2004-09-11, 13:49:44发表
昏迷ING~~~是<柳如是别传>~~~~ [/quote]
只注意踩箱子,不留神被江湖踩了一脚,痛啊 [b]……[/b]凭记忆想当然地写了《柳如是评传》,丢脸了,555 [b]……[/b]嗯,下次发言的时候一定要检查检查再检查 [b]……[/b]
2004-11-18 15:28
落花流水1983
现在的那个清宫档案说得很清楚的,自己去买来看看吧
2004-11-18 15:36
桓大司马
[quote]原帖由[i]湘江子龙[/i]于2004-09-07, 8:10:54发表
招福美眉不知道能不能分别写篇秦淮八艳?一定是好文章,一定是大受欢迎,我现在就知道有个朋友在辛苦等《柳如是大传》降价中。。。。。。 [/quote]
偶也在等
2005-1-19 13:58
招福
最近在翻书,总算找到了冒辟疆与董小宛那支不吉利的姻缘签签文:
关帝签(三人分别在苏州许关镇关帝庙、西华门关帝庙求签),同为“忆”字签
“忆昔兰房分半钗,如今忽把音信乖。痴心指望成连理,到底谁知事不谐。”
还有就是关于董鄂妃是宋朝宗室后人的来历:
见清代礼亲王昭梿《啸亭杂录》
“两汉以下,惟宋室最为悠久。虽屡遭变迁,其业犹存。即亡国后,其后裔亦未有遭酷毒者。按野史谓元顺帝为天水赵姓苗裔,事虽暗昧,未必无因也。近日董鄂,冶亭制府考其宗谱,乃知其先为宋英宗越王之裔,后为金人所迁,处居栋鄂,以地为氏。数百年后,尚有巍然兴者,何盛德之至也。”
也就是说,满洲八旗中的董鄂氏,是宋英宗的儿子越王后人,被金兵掳到北方后改姓董鄂,入满籍的。
清朝自己的亲王写考据,想来应该不会无事往满人头上戴宋人汉裔的帽子。
2005-1-20 00:46
酒徒
[quote]原帖由[i]建威中郎将[/i]于2004-09-06, 22:01:02发表
秦淮八艳基本上都比她们的男朋友有骨气 [/quote]
让偶想起了杜十娘.....
2005-1-26 17:33
爱上三国的女人
楼主姐姐真是稗官野史得高手啊
2005-1-26 22:28
李存孝
如果我是明朝人,清兵入关了,我没能力也是不留辫发当和尚。又能力参加国姓爷部队,或东逃日本。。。唉,那时候天下汉人都成为了亡国奴。黑暗年代
2005-1-27 14:04
晨山尚书
公公说得不错,那个孝庄秘史的剧情倒是挺符合的。
2005-1-27 14:44
花仙子
引用:二十七岁的董小宛遂“以劳瘁死”。
真的是红颜薄命啊
2005-1-27 15:05
南宫如水
两位女子不同身份,身世却有异曲同工之处。红粉玉碎损香魂……
2005-2-3 00:49
小黑脸
独步黄泉幽若梦
却是花开正艳时
2005-3-15 14:46
jdzwang
结果,她的努力终于化解了皇太后的敌意,得到了皇太后的认可,到后来,太后的身边简直就少不了董鄂氏了,把她当成女儿一样地看待。
-----------------------------------------------------------------------------------
招福姐姐的贴子,自然顶!但有一疑问,上面写的,怎么感觉像在看孝庄秘史呢?不记的在哪里看过,清史里记载,在董鄂妃生下儿子还未满月,孝庄当时住在离紫禁城蛮远的哪个园子里,当时生病了,下旨让还在坐月子的董鄂妃,在冰天雪地的天气赶过去伺候他,这样才加速了董鄂妃的死亡.
本人虽然觉的康熙王朝里将董鄂妃写成一汉女,有点荒谬,但里面孝庄对董鄂妃的态度才是一个正常的人应有的态度,第一,董鄂妃进宫前曾是自己庶子(不知道博果尔算不算孝庄的庶子,但按古人的名义,他也是孝庄的儿子)的妻子,为了他进宫,皇帝背上了拭弟的名声(虽然董鄂妃也是受害者),古代人肯定不会觉的是皇帝的错,错肯定是在董鄂妃身上.第二,董鄂妃进宫后,后宫里的其它嫔妃根本就得不到皇帝的任何宠爱,特别严重的是威胁到了孝庄一族--蒙古族后妃在宫中的地位,想来再怎样,孝庄应该也没办法喜欢董鄂妃的.第三,顺治在董鄂妃死后给董鄂妃上的号是皇后,但康熙及康熙之后的清朝皇帝没任何一个承认其皇后的地位,甚至董鄂妃母族也受到了打压,如果孝庄后来喜欢董鄂妃的话,康熙是祖母教育长大的,且算是个仁厚的皇帝,受祖母的教育也不会如此才对.
所以对姐姐的这一段,呵呵,不是很同意!随便说一下,姐姐很多写古的贴子好像加入了很多的个人喜好因素,所以有些观点有欠公正,有些脱离史实!
2005-3-17 12:48
顺城亭侯
有妻如此,夫复何求!!!!!!
2005-3-17 12:59
顺城亭侯
清宫秘档之董鄂妃之死与顺治“出家”
清朝从公元1644年入关到1911年灭亡,前后共有十位皇帝,顺治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顺治在位只有18年,24岁便离开帝位。那么,顺治究竟是病死了,还是因董鄂妃之死看破红尘到五台山当了和尚?这给历史留下了一个疑案。
董鄂妃与董小宛
顺治死后被安葬在清东陵,与他合葬的还有两位皇后,其中一位就是深得顺治宠爱的董鄂妃。董鄂妃死后被封为“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从充满赞美的封号上,不难看出顺治对她的感情之深。
后来,有人说董小宛就是顺治最喜欢的董鄂妃,那么董鄂妃与董小宛究竟是不是一个人?
民间传说:顺治爱妃董小宛
我们要讲的第一个故事,就从董小宛的身世说起。
明朝末年,江南有“八大名妓”和“四大公子”。当时八大名妓号称“秦淮八艳”,董小宛就是其中之一。“四大公子”指方以智、侯方域、陈贞慧、冒襄。
传说清军大举南下时,董小宛被督署江南的洪承畴抢走献给顺治。顺治一见董小宛龙心大悦,二人感情迅速加深。顺治先将董小宛册封为妃,接着又立为皇贵妃,一代名妓就这样成了董鄂妃。
但在孝庄皇太后看来,顺治的这种感情再发展下去会坏了国家大事。于是她以学佛的名义,将董小宛送到西山玉泉寺。董小宛被送走以后,顺治仍千方百计与董小宛约会,并一再威胁太后说,如果董小宛有什么不测,他肯定不再当皇帝。后来,孝庄设计烧了玉泉寺,谎称董小宛被烧死。顺治痛不欲生,从此沉迷于佛教中不能自拔。
一天,顺治打坐时恍惚看见董小宛出现在五台山,于是他毅然放弃皇位来到五台山,建了三间草房,从此就做了和尚。他的第三子玄烨继位成为康熙皇帝后,传说曾几次以进香名义到五台山去见父皇,但顺治根本不与康熙相认。康熙就在寺庙墙壁上题写了“文殊色相在,惟愿鬼神知”的诗句。
这个故事听起来十分动人,如果事实真是这样,那么历史上的董小宛与董鄂妃就是同一个人了。
历史故事:董小宛与冒襄的爱情
现在,我们再给大家讲第二个故事。
江南“四大公子”中的冒襄,是明末清初一位著名的文学家。明朝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他到南都(今南京)参加科举考试。方以智、侯方域对董小宛赞不绝口,称她“才色为一时之冠”,在两人介绍下,冒襄才得以求见董小宛。
第一次没能见到董小婉。第二次,冒襄看到董小宛在保姆的陪伴下沿着曲廊走来,不禁感叹:“香姿玉色,神韵天然。”而当时才16岁的董小宛一句话也没说。
三年后,在朋友帮助下,特别是通过“八大名妓”之一的柳如是和赎买柳如是的钱谦益从中周旋担保,冒襄终于以三千两银子的代价将董小宛赎身。董小宛嫁给冒襄后来到江苏如皋的冒家水绘园,与冒襄一家过着平静的生活。
但不久就赶上明末清初的乱世,冒襄一家四处逃亡、颠沛流离。在以后的5年里,冒襄大病三次,全靠董小宛悉心照顾才保住性命。然而劳累的生活最终吞噬了董小宛年轻的生命,冒襄后来回忆,当时小宛已“星靥如蜡,弱骨如柴……”顺治八年正月初二,也就是1651年1月22日,董小宛死于水绘园影梅庵家中,年仅28岁。
真相:董小婉并非董鄂妃
关于董小宛的故事,我们还可以从流传下来的冒襄诗文集中找到一些线索,其中的《影梅庵忆语》中,冒襄追忆了他和董小宛相识、相知、相爱的过程,以及他们婚后的生活。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两点:
第一点:董小宛嫁给冒襄以后,两人就再没分开,所以董小宛也就不可能再到宫里成为顺治的妃子。
第二点:明崇祯十二年时董小宛和冒襄相识,当时董小宛16岁,而这时顺治皇帝才两岁。三年后董小宛19岁嫁给冒襄时,顺治才5岁。当顺治皇帝14岁时,董小宛就去世了。
通过以上两点我们可以推断,董小宛与深得顺治皇帝宠爱的董鄂妃,根本就是两个人。
顺治帝与董鄂妃
董鄂妃身世
那董鄂妃又是谁呢?
据《清史稿》后妃传记载,董鄂氏(即董鄂妃)是内大臣鄂硕的女儿,董小宛去世那年,祖籍辽宁的董鄂氏已经年满13岁。
据考证,董鄂氏在顺治十年入选秀女,被指配给襄亲王。第二年,董鄂氏与襄亲王成婚,那年董鄂氏16岁,襄亲王14岁。襄亲王名叫博穆博果尔,是皇太极的第11个儿子,顺治的同父异母弟弟。
那么,董鄂氏又怎么会成为顺治的妃子呢?
据当时在宫中任职的德国传教士汤若望的笔记记载:“顺治皇帝对一位满籍军人的夫人,起了一种火热爱恋。当这位军人因此事申斥他夫人时,竟被顺治闻知,打了他一个耳光。这位军人于是因愤致死。顺治皇帝就将这位军人的夫人收入宫中,封为贵妃。”汤若望说的这位满籍军人,就是襄亲王。
在《玉牒》中可以看到,襄亲王死时才16岁。就在这年8月,顺治宣布立董鄂氏为妃。他让礼部挑选吉日举行典礼,并委派内大臣鳌拜前去告祭襄亲王。毕竟襄亲王尸骨未寒,顺治还是有些心虚吧!
董鄂氏入宫后,住在承乾宫。
顺治十三年八月董鄂氏被册立为贤妃,一个多月后顺治又准备立她为“皇贵妃”,地位仅次于皇后。
册立典礼是在当年十二月初六举行的,这一年顺治19岁,董鄂妃18岁。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保存了册立董鄂妃为皇贵妃的《诏书》。按常规,皇帝只有在册立皇后的大礼上,才会颁布诏书公告天下。董鄂妃享受到这种特殊礼遇,表明她得到了顺治不同寻常的宠爱。
董鄂氏入宫后,与顺治的感情与日俱增。顺治后来在《端敬皇后行状》中回忆:他下朝时董鄂妃总是亲自安排饮食,饭菜做好后更要先品尝。当他批阅奏章时,董鄂妃常陪伴在他身边。更难得的是,她时常劝说顺治,处理政务要服人心,审判案件要慎重。连宫女太监犯错误时,她也往往为他们说情。
董鄂妃之死
顺治十四年四月初七,董鄂妃生下一个男孩,排行第四。随着新生儿的诞生,清朝后宫内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变得更加残酷。
顺治的父亲皇太极先后娶了包括孝庄皇后在内的五位皇后和妃子,都是蒙古族。
顺治的第一个皇后是孝庄皇太后的侄女,在顺治十年时被降为静妃。顺治的第二个皇后是孝庄的侄孙女,顺治仍想把她废掉。因为顺治一心宠爱满族血统的董鄂妃,引起孝庄太后对董鄂妃的嫉恨。
董鄂妃即将生产时,孝庄搬到北京永定门外20华里的南苑,这是专供皇家冬天狩猎阅兵的地方。
董鄂妃生下皇子不久,孝庄便以自己身体欠安为由,传下口谕令董鄂妃前往南苑伺候她。董鄂妃拖着产后虚弱的身体,前往南苑照顾孝庄,她的健康受到严重影响。更为不幸的是,新生的孩子活了不到300天就突然夭亡了。这对董鄂妃是致命的打击,从此她一病不起,在痛苦中挣扎了三年,终于在顺治十七年病逝于承乾宫,年仅22岁。
顺治出家之谜
董鄂妃的死,令顺治难过万分。董鄂妃死后两天,顺治追封她为“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并亲自撰写了四千字的《端敬皇后行状》来悼念爱妻。
顺治送走爱妃后,就选择了净发出家!其实顺治并不是突然想出家的,据历史学家陈垣考证,顺治对佛教的启蒙始于一代高僧憨璞聪。顺治十年,这位高僧入宫,他对佛法的解释深深触动了顺治。
在憨璞聪推荐下,僧人玉林?和茆溪森先后入宫讲授佛法。顺治开始信佛,法名“行痴”。这位行痴皇帝在爱妃火化后的当月,就请茆溪森为自己举行了净发仪式。
皇帝出家震惊朝野。在孝庄的压力下,茆溪森的师父玉林?把茆溪森绑起来,并架起干柴,要当众烧死他。就在这时,传来顺治决定蓄发留俗,不再出家的紧急口谕。
顺治没能当成和尚,三个月后,他在病中把身边的近侍吴良辅送到悯忠寺代替他削发为僧。
五天后,顺治带着无限惆怅,在紫禁城养心殿闭上了眼睛,年仅24岁,死因是天花。顺治去世距董鄂妃病逝,仅隔三个多月。
2005-6-1 19:38
graceppp
最近正在写一篇关于清朝后宫制度的论文,对此已经相当熟悉了
2006-11-23 20:12
Hipadsl
历史原来这么复杂,现在很多我们无从考证
大概都是推断吧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