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4-30 19:31
贾芸
再发一个四库关于资治通鉴的谨案。诸葛亮在襄阳隆中本是当时史学界的定案
△《资治通鉴》·二百九十四卷(内府藏本)
宋司马光撰,元胡三省音注。光以治平二年受诏撰《通鉴》,以元丰七年十二月戊辰书成奏上,凡越十九年而后毕。光《进表》称精力尽於此书。其采用之书,正史之外,杂史至三百二十二种。其残稿在洛阳者尚盈两屋。既非掇拾残剩者可比。又助其事者,《史记》、前《后汉书》属刘攽;三国、南北朝属刘恕;唐、五代属范祖禹。又皆通儒硕学,非空谈性命之流。故其书网罗宏富,体大思精,为前古之所未有。而名物训诂,浩博奥衍,亦非浅学所能通。光门人刘安世尝撰《音义》十卷,世已无传。南渡后注者纷纷,而乖谬弥甚。至三省乃汇合群书,订讹补漏,以成此注。元袁桷《清容集》载先友《渊源录》,称三省天台人,宝祐进士,贾相馆之。释《通鉴》三十年,兵难稿三失。乙酉岁,留袁氏家塾,日手抄《定注》。己丑寇作,以书藏窖中得免。案:三省《自序》,称乙酉彻编,与桷所记正合。惟桷称《定注》,而今本题作《音注》,疑出三省所自改。三省又称,初依经典释文例,为广注九十七卷。后失其书,复为之注。始以考异及所注者散入《通鉴》各文之下。历法、天文则随《目录》所书而附注焉。此本惟《考异》散入各文下,而《目录》所有之历法、天文书中并未附注一条。当为后人所删削,或三省有此意而未及为欤。《通鉴》文繁义博,贯穿最难。三省所释,於象纬推测,地形建置,制度沿革诸大端,极为赅备。故《唐纪》开元十二年内注云:“温公作《通鉴》,不特纪治乱之迹而已。至於礼乐、历数、天文、地理尤致其详。读者如饮河之鼠,各充其量。”盖本其命意所在,而於此特发其凡,可谓能见其大矣。至《通鉴》中或小有牴牾,亦必明著其故。如《周显王纪》“秦大良造伐魏”条注云“大良造下当有‘卫鞅’二字”。《唐代宗纪》“董晋使回纥”条注云“此韩愈状晋之辞,容有溢美”。又“严武三镇剑南”条注云“武只再镇剑南,盖因杜甫诗语致误”。《唐穆宗纪》“册回鹘嗣君”条注云“《通鉴》例,回鹘新可汗未尝称嗣君”。《文宗纪》“郑注代杜悰镇凤翔”条注云“如上卷所书杜悰镇忠武,不在凤翔”。凡若此类,并能参证明确,而不附会以求其合,深得注书之体。较尹起莘《纲目发明》附和回护,如谐臣媚子所为者,心术之公私,学术之真伪,尤相去九牛毛也。虽徵摭既广,不免检点偶疏。如景延广之名,出师表败军之事,庾亮此手何可著贼之语,沈怀珍之军洋水,阿那瑰之趋下口,乌丸轨宇文孝伯之误句,周太祖诏今兄之作“令兄”,顾炎武《日知录》并纠其失。近时陈景云亦摘地理讹舛者作《举正》数十条。然以二三百卷之书,而蹉失者仅止於此,则其大体之精密,益可概见。黄溥《简籍遗闻》称是书元末刊於临海,洪武初取其版藏南京国学。其见重於后来,固非偶矣。
=====================
资治通鉴都是通儒硕学之士写的,以二三百卷之书,而蹉失者仅止於此,则其大体之精密,益可概见。这里说的很明白,几百年来历史学对资治通鉴做注,错误也就几条而已,所以资治通鉴是相当权威的。
关于襄阳隆中的说法,不仅司马光如此说,胡三省对司马光其它地方的错误指出后,却肯定了襄阳隆中说。
⑧初,琅邪諸葛亮寓居讓陽隆中,〔亮從父玄,為豫章太守,將亮之官。會漢朝以朱皓代玄,玄與亮往依劉表。漢晉春秋曰:亮家于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按東坡詩萬山西北古隆中也。故其萬山詩云:「回頭望西北,隱隱龜背起;傳云古隆中,萬樹桑柘美。」〕每自比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潁川徐庶與崔州平謂為信然。州平,烈之子也。〔崔烈事靈帝,以入錢為公。〕
劉備在荊州,訪士於襄陽司馬徽。徽曰:「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伏龍、鳳雛。」備問為誰,曰:「諸葛孔明、龐士元也。」〔諸葛亮,字孔明。龐統,字士元。龐,皮江翻。〕徐庶見備於新野,備器之。〔物之有用者謂之器:器之者,器重之也;重其才之足以用世也。〕庶謂備曰:「諸葛孔明,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備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
備由是詣亮,
=========================
这里司马光讲了襄阳隆中,估计是讲宋代的县,胡三省引用原文说是邓县隆中,是东汉的县。不管如何诸葛亮在现在的襄阳隆中,在当时是没有疑问的,甚至是在清代都是无疑问的。
2013-5-7 12:02
笑天下
最反感的是襄阳说的某些人一张嘴就是史学界公认、史学界定案。请问怎么个公认法了?谭其骧支持襄阳说,江湖地位与其相当的史念海赞成南阳说,何来史学家一边倒的公认?
江泽民总书记的题词也作为压倒性证据拿了出来,呵呵,要这么说,历史地位更高的岳飞岂不更有权威性?
2013-5-7 19:16
贾芸
[quote]原帖由 [i]笑天下[/i] 于 2013-5-7 12:02 发表
最反感的是襄阳说的某些人一张嘴就是史学界公认、史学界定案。请问怎么个公认法了?谭其骧支持襄阳说,江湖地位与其相当的史念海赞成南阳说,何来史学家一边倒的公认?
江泽民总书记的题词也作为压倒性证据拿 ... [/quote]
你不读书自然不知道是定案了。至少江泽民的题词,谁说的你找谁去。
好好看看胡三省注资治通鉴吧。不要说你不知道胡三省是谁。】
2013-5-7 19:17
贾芸
[quote]原帖由 [i]笑天下[/i] 于 2013-5-7 12:02 发表
最反感的是襄阳说的某些人一张嘴就是史学界公认、史学界定案。请问怎么个公认法了?谭其骧支持襄阳说,江湖地位与其相当的史念海赞成南阳说,何来史学家一边倒的公认?
江泽民总书记的题词也作为压倒性证据拿 ... [/quote]
你知道一个小石小生的人么??他倒是写了很我文章证明诸葛亮在南阳隆中。
他把很多史料都推翻了。而他的依据仅仅躬耕于南阳。而且把南阳硬说成宛。
2013-5-9 11:53
笑天下
[quote]原帖由 [i]贾芸[/i] 于 2013-5-7 19:17 发表
你知道一个小石小生的人么??他倒是写了很我文章证明诸葛亮在南阳隆中。
他把很多史料都推翻了。而他的依据仅仅躬耕于南阳。而且把南阳硬说成宛。 [/quote]
石小生知道,更疯狗的潘大爷也知道。
现在南阳和襄阳说都缺少足够信服力的证据。但从学术风度说,襄阳说的一贯爱扣帽子是事实。
2016-7-4 17:09
13983751146
回复 #1 贾芸 的帖子
多学习
2016-7-10 13:26
诸葛周
多开发一个旅游景点,也未尝不可。南阳卧龙岗、襄阳古隆中。西门庆故居之争更是绝倒!
2016-10-9 12:55
窃比老彭1
回复 #1 贾芸 的帖子
[size=4][font=宋体]历史问题有什么定案可言?翻案是常有的事,司马光说的就是定案?旅游事业是商业经济问题,不过打着历史幌子而已。
诸葛亮的寓居地,据《汉晋春秋》记载:“[font=楷体_GB2312]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font]”东汉只有南阳郡,并无襄阳郡,襄阳当时属南郡,所以诸葛亮自称“躬耕南阳”。[b]把南阳隆中改称襄阳隆中是错误的[/b]。
当然,南阳市的那个景点是假的。因为隆中虽然当时属南阳,但[b]确实在襄阳附近[/b],离现在的南阳很远。
[/font]
[/size]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窃比老彭1 于 2016-10-9 12:57 编辑 [/i]][/color]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