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0-18 18:45
宇文铭
活跃在三国的刺客们
一、伍孚刺董
说起刺董,大家可能首先会想到曹操,可是率先动手的,可是另一位
伍孚(?-约191),东汉末年越骑校尉,字德瑜。汝南吴房(今河南遂平)人。少有大节,为郡门下书佐。后大将军何进辟为东曹属,再迁侍中、河南尹、越骑校尉。董卓作乱,孚着朝服怀佩刀见董卓,欲行刺,不中,为董卓所害。
就当为乱世刺客开了一个头。
二、孟德刺董
不再多说了,一样没有成功,但随后的十八路诸侯讨董,开启了群雄割据的大时代。
三、许贡门客
许贡到底是谁,我现在都记不清,但是我记得三个英勇的门客,硬是干死了有小霸王之称的孙策,在联想到和太史慈战平的王朗,有时候也会怀疑东吴的武将到底有多菜。
历史影响:让孟德安心打官渡,统一北方。同时也让孙权得以崭露头角。
四、郭循刺费
史书一直记载,郭循是魏国派来刺杀刘禅的,结果没有机会,改杀了费祎。而我一直存疑,主要有几点。第一、没有什么比对方大哥是废柴更好的事情了,除非魏国也疯了,才会杀后主。第二、当时两国关系较为缓和,费祎死后姜维上来就开战。第三、魏国提及郭循,感觉更像一种意外之喜,不想有所预谋。所以我一直怀疑是姜维找人干掉了费祎。
历史影响:两国开打。
五、韩龙刺轲比能
228—233年(太和二年至青龙元年),轲比能先后兼并了“东部大人”所管辖的各小部和步度根部众,统一了漠南地区。从“云中、五原以东抵辽水,皆为鲜卑庭”,但其统治并未能维持多久。鲜卑的复兴对曹魏不利,因而曹魏尽力对柯比能加以离间和征伐。牵招在黄初末年为雁门太守,利用轲比能与步度根的矛盾,命步度根攻袭轲比能,杀其弟直罗侯;并针对轲比能已占领云中故郡,若逾句注山(今太和岭)南下,雁门、太原诸郡岌岌可危,又联络河西鲜卑附头(即蒲头)等10多万家缮治故上馆城,置屯戍以镇内外,主要是防轲比能。继之曹魏借口轲比能“怀贰”,又“数扰幽、并”诸州,于235年(青龙三年),由幽州刺史王雄遣韩龙出塞刺杀之,更立其弟。自此之后,“种落离散,互相侵伐,强者远遁,弱者请服。由是边陲差安,漠南少事”。后曹魏邓艾又“招鲜卑数万”,使散居雍、梁二州,以防蜀汉。 魏幽州刺史王雄使勇士韩龙刺轲比能于漠北。柯比能一死,鲜卑各部种落离散。互相侵伐。强者远遁,弱者请服,边陲遂安……
历史影响:鲜卑始乱,国内始安。
还有没有,欢迎补充
2012-10-18 19:27
axeaxe
范疆、张达?
2012-10-18 23:42
KYOKO
郭循的话,他刺杀费祎的目的是什么?
还有,虽说是“刺杀”,但感觉上介样的刺客同一般意义上的有区别。当然,LS说的范疆、张达的就更另类了
2012-10-19 01:24
zeloti
和太史慈战平的王朗——王朗战平太史慈是哪里来的史料?很感兴趣
2012-10-19 07:47
宇文铭
单挑一般没有史料可寻,这句明显是调侃,请不要当真。谢谢
2012-10-19 07:50
宇文铭
[quote]原帖由 [i]KYOKO[/i] 于 2012-10-18 23:42 发表
郭循的话,他刺杀费祎的目的是什么?
还有,虽说是“刺杀”,但感觉上介样的刺客同一般意义上的有区别。当然,LS说的范疆、张达的就更另类了 [/quote]
费祎是姜维的政敌,郭循是所谓姜维在西平收来降将,在魏国本是姓名不显的人,根本就不是特别安排的。而且刺杀费祎对魏国一点好处没有
2012-10-19 10:08
axeaxe
什么是一般意义上的刺客呢?水王下个定义?
我觉得吕布和李肃应该也可以算吧
2012-10-19 10:33
KYOKO
回复 #7 axeaxe 的帖子
咱不太好说啊,大概俺更看重荆轲、专诸、要离等人吧
吕布都是刺客鸟,介个:hz1025:
2012-10-19 11:44
axeaxe
我觉得非两军阵前的交战,采用非常规的暗杀行动的就可以叫做刺客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axeaxe 于 2012-10-19 11:46 编辑 [/i]][/color]
2012-10-19 11:51
KYOKO
双斧老弟也说“非常规”鸟啊,啥叫非常规:hz1026:
2012-10-19 11:57
axeaxe
我不知道什么叫做“也”,难道有人用过?其实就是一个强调程度的形容词,这里可以省略的
暗杀本来就不能算常规的军事手段
2012-10-19 12:23
宇文铭
李肃有什么战绩?
2012-10-19 12:25
axeaxe
刺杀董卓好像是李肃和吕布配合完成的
2012-10-19 12:26
KYOKO
李肃(?-192),五原(治今内蒙古包头西北)人,据说为吕布同乡好友,是东汉末年董卓的部将,后与吕布等人一起诛杀董卓。
===================
双斧说的是蝇头小利:hz1019:
2012-10-19 12:31
宇文铭
另外求:王越、孙宾硕、祝公道、杨阿若、鲍出五人事迹
2012-10-19 12:35
宇文铭
诛杀和刺杀不是一回事吧
2012-10-19 12:53
KYOKO
哦 想到一点,刺杀的概念是趁被刺者不备、来不及反应所做的行为;而一般的“杀”,被杀者是已经察觉,却力所不及,不能反抗而被杀。
介样的话。。郭循貌似是前者鸟;董卓、甚至丁原该是后者
ps:李密杀翟让该咋算?
2012-10-19 13:03
宇文铭
李密杀翟让是典型的诛杀、谋杀。如果当年他搞刺杀,估计后世评价会好很多
2012-10-19 13:12
axeaxe
我觉得楼主把刺杀、谋杀、诛杀的定义先界定清楚比较好。
2012-10-19 13:18
KYOKO
回复 #18 宇文铭 的帖子
嗯 是的。虽说李密杀翟让是趁其不备从背后下刀,但之前李密是有精心准备的,即使把事情放明面儿上翟也难逃毒手。具体问题还是要具体分析
2012-10-19 13:21
宇文铭
定义很清楚啊,刺杀就是个人或小团体行为。诛杀是带有政治色彩的组织活动。
2012-10-19 13:23
axeaxe
不是故意唱反调,很多刺杀不也是有政治色彩的组织活动吗?
这两个概念没有非此即彼的界限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axeaxe 于 2012-10-19 13:24 编辑 [/i]][/color]
2012-10-19 13:24
KYOKO
韩龙刺轲比能
=======================
这岂非政治色彩比小团体活动要浓厚:hz1001:
2012-10-19 13:29
宇文铭
这样说吧,刺杀是一个人或几个人去干掉一个人,诛杀是一群人(我指的是执行者即部队)去杀一个人
2012-10-19 13:38
宇文铭
[quote]原帖由 [i]axeaxe[/i] 于 2012-10-19 13:23 发表
不是故意唱反调,很多刺杀不也是有政治色彩的组织活动吗?
这两个概念没有非此即彼的界限 [/quote]
刺杀是技术手段,诛杀偏向目的层面。所有的诛杀都是带有政治色彩的,而刺杀只是达成诛杀结果的手段之一。同样一件事,比如刺杀董卓是诛杀董卓的具体表现形式,诛杀董卓是目的,刺杀董卓只是一种具体的表现形式。王允和曹操等人定下来的是诛杀董卓的目标,曹操具体去执行刺杀的行动。
2012-10-19 13:54
axeaxe
回复 #25 宇文铭 的帖子
这样又把两个概念搞混了,既然是不同层面的东西,那么显然存在客观上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只有在一个层面上才能完全区分。
2012-10-20 10:45
axeaxe
我的建议是,不必凭空搞一个诛杀的概念出来。可以把刺杀的外延扩大一点,然后再在其中分类,分典型刺杀和非典型刺杀之类的。这样题目比较好做。
2012-10-20 14:25
司马光
孟德刺董,哪的史书这么记载?
2012-10-20 14:32
司马光
郭循刺费,当时费正欲进攻魏国,所以刺杀太正常不过了。
另外,郭循是后主提拔的,此人先想刺杀后主,而不得亲近,才刺杀费祎的。
更关健的是,费祎死了,就一定是姜维继任?当年孔明死了,魏延也没继任啊。
2012-10-20 19:02
zeloti
[quote]原帖由 [i]司马光[/i] 于 2012-10-20 14:32 发表
郭循刺费,当时费正欲进攻魏国,所以刺杀太正常不过了。
另外,郭循是后主提拔的,此人先想刺杀后主,而不得亲近,才刺杀费祎的。
更关健的是,费祎死了,就一定是姜维继任?当年孔明死了,魏延也没继任啊。 [/quote]
当时费正欲进攻魏国?
恰恰相反,费祎是自保派,主张休养生息,反对大规模北伐,与姜维水火不容
2012-10-24 08:37
司马光
[quote]原帖由 [i]zeloti[/i] 于 2012-10-20 19:02 发表
当时费正欲进攻魏国?
恰恰相反,费祎是自保派,主张休养生息,反对大规模北伐,与姜维水火不容 [/quote]
费反对大规模北伐不假,但他也同意姜维进军魏国,只不过是规模大小的问题,与姜维水火不容,更谈不上了。
往岁伪大将军费祎驱率群众,阴图窥窬,道经汉寿,请会众宾,修于广坐之中手刃击祎,勇过聂政,功逾介子,可谓杀身成仁,释生取义者矣。夫追加褒宠,所以表扬忠义。
这诏书说了,费祎驱率群众,阴图窥窬,就是说这时,费有意进攻魏国。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