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炎黄春秋 » 论北魏崔浩之死


2004-8-22 23:29 西凉董仲颖
  论北魏崔浩之死



  北魏名臣崔浩,博学多才,智计过人,深受皇帝信任,有大功于国家,而最后竟落得灭族而亡,实在是一件令人诧异又令人可惜之事。推其致死原因,史书久有说法,但未中要害。今据《魏书崔浩传》,详为剖析。

  给崔浩带来杀身之祸的直接原因,是《国书》事件。崔浩奉命主编北魏的官修史书《国书》,编成以后,手下一些溜须拍马之徒,不仅大肆夸奖,而且建议把《国书》以及崔浩自注的《五经》刻成石碑,树立在通衢大道,以供百姓阅读。崔浩自负才能过人,就表示同意。当时监国的太子谥号恭宗的拓跋晃,也表示赞赏。就花钱三百万,办成了这件事。石碑刻成以后,轰动一时,阅读过的人都赞赏史书修得好。但是,因为史官的直笔传统,将北魏前代皇帝的秘事和不光彩事都如实记录下来,引起鲜卑族人的不满,也让崔浩的仇家抓住了把柄,北魏世祖拓跋焘闻讯大为震怒,于是兴起大狱,诛杀崔氏满门,并牵连诛杀了一大批与崔浩有关系的汉人家族。崔浩押赴刑场时,刽子手站在囚车上朝他头上撒尿,气得崔浩嗷嗷乱叫。一个天才人物就这么死了。

  但是,这个直接原因不能不让人起疑心。魏世祖拓跋焘一向对崔浩宠信有加,倚为智囊,为了这么一件事就大动肝火,似乎不合适。石碑暴露先皇秘史,在质朴的鲜卑族,也不算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一代英主拓跋焘,对这点小事应该能够想开。捶碎石碑,略示薄惩可矣!
 但是,这个直接原因不能不让人起疑心。魏世祖拓跋焘一向对崔浩宠信有加,倚为智囊,为了这么一件事就大动肝火,似乎不合适。石碑暴露先皇秘史,在质朴的鲜卑族,也不算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一代英主拓跋焘,对这点小事应该能够想开。捶碎石碑,略示薄惩可矣!

  撇开这个直接原因,还有许多间接原因可谈。崔浩的正直,曾经引起过众多朝臣的忌恨,当时世祖刚刚继位,为了考虑大家的情绪,不得不把崔浩免了官,但仍然信任,一有事就把崔浩接进宫去商量,或者自己到崔浩家去。拓跋焘是个英明的皇帝,朝臣的忌恨和陷害,并不能改变他对崔浩的看法。所以这个原因,也不能成立。

  另一个间接原因,就是所谓的报应说。崔浩本人不爱《老》《庄》,也不信佛教,世祖皇帝也是如此,在崔浩的怂恿下,魏世祖拓跋焘在位的时候,曾经下命令全面灭佛,这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件大事。崔浩自己,也曾把老婆阅读的佛经丢进厕所里,所以有人说,崔浩临死时头上挨尿淋,是佛祖在惩罚他。但皇帝拓跋焘自己从未对灭佛行为后悔,所以不至于为灭佛的事怪罪崔浩,这条原因也不能成立。

  

  与崔浩同时代的高允,曾经事先预见了崔浩的下场。崔浩当时位尊权大,呼风唤雨。他从全国选拔了五十多名人才,大部分是汉人知识分子,要派往各地担任郡守。当时监国的太子拓跋晃,指出这么做不合适,说前一次选拔的人才还在储备着,应该先派那批人当郡守,新选的这批人先担任郎中等小官,锻炼锻炼再说。应该说太子的建议是正确的,可是崔浩固执己见,非要和太子见个高低。高允知道以后,说了句:“崔公岂不免乎?”

  这个原因应该说很重要,崔浩公然得罪太子,太子的爸爸当朝皇帝肯定不喜欢。而且崔浩大量选拔汉族人当地方长官,鲜卑族的皇帝和官员们心里也一定不高兴,甚至会有疑虑。那么找个借口,杀一杀汉族人在北魏朝的势力,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

  不过,除了这条原因,还有一条更重要的原因,前史未曾提及。那就是,崔浩的才华、影响力,已经牢牢掌握住了皇帝,使皇帝不得不言听计从。多次的实践证明,崔浩说的话、献的计,总没有错,他认为能胜,就必然能胜,他认为会败,就必然会败,不管是千里之外,还是多年以后,崔浩的判断总没有错过。时间越长,崔浩的影响力就越大。

  但是,从崔浩的多次战争策划中,我们能发现蛛丝马迹,凡是面向北方或西方少数民族的战争,崔浩的建议总是积极的,鼓励皇帝出兵。而面对南方汉人政权东晋和刘宋,崔浩总是提出种种原因,试图阻挠拓跋焘出兵。而拓跋焘本人,对崔浩的建议,关于西北两方的,接受的多,驳回的少,结果成功的就多。而对南方的,则是驳回的多,采纳的少,最后失败的也就多。虽然这样每次都验证了崔浩的正确性,让皇帝和文武大臣更加佩服崔浩的才华。但是明眼人也许很容易想到,崔浩在北魏帝国的南方政策中藏了私,不肯尽言--他有亲汉倾向,这是很让皇帝讨厌的。

  当时,北魏连年征战,国力一天比一天强,地盘一天比一天大,北方差不多让他统一完了,最大的战略目标无疑就是南方的东晋帝国和后来刘宋帝国。而首席谋臣崔浩,却不肯为平南尽心策划,他不仅不赞成打南方汉人政权,还在北魏国内大量扶持汉人上台。做为鲜卑族皇帝的拓跋焘,他对此应该是清醒的,所以杀崔浩,并且借杀崔浩而大量诛杀汉人,是必然的事,只在迟早之间。

  如此说来,置身北朝的崔浩,对苟安长江以南的金粉南朝,不无微功!



  

2004-8-23 00:58 秋孤寒
古代帝王对于修史是十分看重的,崔浩修完《国史》,按理应该先上奏,照流行的说法,出问题的是《太祖纪》,拓跋焘不太可能认真看全书,但本纪应该会有所过目,刊刻之后再找茬看来不过是借口而已。

后面的分析很有意思,汉胡之争的确是个关键因素。

2004-8-23 22:43 大树将军
中国的历史一般是后朝修前朝的,崔浩这样做其实是坏了规矩。当然这不是崔浩之死的真正原因。

2004-8-24 02:48 慕容宣英
是转贴的啊,

原作者:明心斋

[url=http://vip.rongshuxia.com/rss/bbs_viewart.rs?bid=4144&aid=2002#2002]http://vip.rongshuxia.com/rss/bbs_viewart....4&aid=2002#2002[/url]

2004-8-24 08:54 胜仔
可惜以王猛、崔浩之才终不能为汉人所用

2004-8-24 09:15 西凉董仲颖
[quote]原帖由[i]慕容宣英[/i]于2004-08-24, 2:48:32发表
是转贴的啊,

原作者:明心斋

[url=http://vip.rongshuxia.com/rss/bbs_viewart.rs?bid=4144&aid=2002#2002]http://vip.rongshuxia.com/rss/bbs_viewart....4&aid=2002#2002[/url] [/quote]
实话告诉你,我就是那个人.

2004-8-24 16:18 建威中郎将
明心斋先生我知道,阁下今年多大了??

2004-8-24 16:30 韦孝宽
我记得这个贴子刚出来的时候标的是转贴,怎么突然变成原创了?

2004-8-24 22:59 YellowBird
是转贴就不要标原创了嘛,害我当众出丑啊!惹火了版主我可没你什么好果子吃!!!

2004-8-27 15:03 慕容宣英
胡汉之争是主因,灭佛失民望,崔浩认死理不给人面子的性格几乎得罪了所有大臣,孤立了自己,位高受宠遭人嫉妒,修国史是导火索,这些因素纠杂在一起,才导致了崔浩的死,不能单说一方面。

2004-8-27 15:09 车正风后
有一必死足够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论北魏崔浩之死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