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古典小说 » 评一下东吴的名臣吧


2004-8-19 21:20 胜仔
说东吴人物,不能不提张昭,张昭是东吴的老臣也是重臣。《三国志·吴书》里面除去宗室,第一个大臣的传记就是张昭的。作为江东的文臣,张昭的才具器干无疑是一流的,但是他的运气不怎么好。三国评书中司马徽评价孔明是:得其主,不得其时。而换在张昭身上就是:得其时,不得其主。

  罗贯中三国演义捧红了一批人,也打倒了一批人。张昭在书中有两次重要亮相,一次是孔明舌战群儒,张昭作为投降派的首发主力与孔明作了一番辩论,最后是惨淡收场。另一次是魏国使者邢贞来访,张昭的一句“江南寡弱无方寸之刃”却是说的有血性,有魄性。截然不同的个性展现几乎无法让我们看清张昭的真实面目,那么小说无法解释的,我们就只有通过厚重的史书来寻找我们的答案了。

  张昭有才,而且是才兼文武的大才。他从小就好学,博览群书,熟读《左氏春秋》,写得一手好隶书。同时又不耽于旧制,反对为旧君避讳。十六岁就举了孝廉,年纪轻轻已经和当时的名士赵昱、王朗齐名。孙策在江东创业,知道张昭避乱南下,就亲自请张昭出山辅佐自己,让张昭作长史(相当于秘书长)、抚军中郎将,内政军事都交给张昭处理,张昭也不负所望,将孙策的大后方治理的井井有条,使得当时吴中的人民都称呼他为“仲父”。

  张昭名望大,北方的士大夫写信给孙策常常对张昭的才能加以赞赏,弄得张昭自己都不好意思,孙策就笑着安慰张昭:过去齐桓公把所有的事都交给管仲去办,所以他能称霸天下,今天我用了你这样有才能的人,我不也和齐桓公一样么。孙策对张昭推心置腹,张昭为报答这份知遇之恩也对孙家尽心尽力。

  孙策死后,张昭作为群臣的表率首先表明立场,又作了孙权的长史。一边与朝廷保持联系,一边安抚百姓,让文武群臣各司其职,使得江东的政局没有因为孙策的早逝而出现混乱。同时每当孙权出征,张昭留守后方负责后方的治安工作。当时的江东境内不仅有山越作乱,还有残余的黄巾军在境内流窜。张昭将他们一一平定,保证了大后方的稳定。孙权出征合肥的时候,张昭又讨平了贼人匡琦,以及在南城剿灭了豫章贼帅周凤。

  张昭能文能武,所以孙策对他“待以师友之礼”,而孙权也不把他当作一般的旧臣看待。刘表曾经想写信给孙策,弥衡当时在荆州作别驾,看了刘表的信,不屑地说:你这种信给孙策帐下的小孩看还可以,给张昭看到岂不是丢脸。弥衡是当时出了名的狂人,对张昭尚且不敢怠慢,可见张昭的才学的确名实相符。

  张昭有才,但我更欣赏的是他身上有三国时期文人所少有的风骨。和那时众多雄心勃勃意图在乱世辅佐一方豪强以期建功立业的三国英杰们不同,张昭对于功名利禄啊,官位权势什么的并不怎么看重,他的气质更接近我们通常意义上的“知识分子”,他有自己独立的人生价值观。所以十六岁举孝廉,他不肯去,当时的州刺史陶谦看重他的才能,举他为茂才,他又不屑。陶谦在《三国演义》里是个老好人,而实际上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他认为张昭看不起自己,立马就派人把张昭给收押了。幸亏张昭当时的朋友赵昱拼命疏通,才使得张昭得以逃脱陶谦的魔爪。

  后来徐州战乱纷起,张昭避难南下,这才使他遇上了孙策。孙策器重张昭的才干,他和张昭升堂拜母,把张昭倚为肱骨。而张昭也欣赏孙策的英雄气概,他虽然没有雄图天下建功立业的野心,但他却想帮助这个年轻人平定江东的战乱,让江东的人民早些过上安宁的日子。张昭之于孙策是意气相期,肝胆相照,他报的是知遇之恩,图的是苍生安定。

  孙策死的时候嘱托张昭:我弟弟仲谋如果不成气候,你就代替他坐领江东,如果打不了胜仗,就慢慢归顺朝廷。面对好友临死的嘱托,张昭一丝不苟的执行了孙策最终的遗言。孙权年纪虽轻,但是有才干,有气魄,能任用贤能,所以张昭就尽心竭力地辅佐孙权。当时的孙权一边伤心哥哥的早逝,一边又担心自己不能担负重任,张昭就对他说:继承前人的事业,贵在勇于承担重任,如今天下大乱,群盗纷起,正是你建立勋业的时候,哭有什么用呢!说完亲自扶孙权上马,列队出巡,以张昭当时的声望,他这一表态,使得当时自文武群臣至江东庶民都“众心知有所归”,终于使得孙权顺利地度过了最困难的权力交接时期。

  孙权羽翼渐丰,才干野心与日俱增,但张昭并不因此而趋附,他始终牢记自己的职责,始终不忘好友的嘱托。《吴书》上记载他“昭每朝见,辞气壮厉,义形於色,曾以直言逆旨,中不进见”,可见张昭为人的正直。孙权爱好打猎,张昭就指出:将军坐领江东所应该做的是驱领群臣,争雄两军阵前,怎么能够沉迷于与野兽争勇,而且万一出了事,会让天下人笑话。孙权当是听了就收敛一些,过后又犯,而张昭就不记后果屡次进谏。孙权在武昌大宴群臣,号召一醉方休,只有张昭坐在车中不肯赴会,孙权派人去请说:大家一起作乐,张公又何必生气呢。张昭回答:以前纣王造酒池肉林为欢,也不认为是错事。张昭的性情直爽,一针见血,不给孙权留丝毫面子,弄得孙权只能默然撤下酒席。孙权做了吴王后,辽东公孙渊想与孙权结盟示好,求援应付曹魏方面的压力。孙权想封公孙渊为燕王,同时派遣人输送救援物资北上。张昭力谏:公孙渊背叛曹魏讨伐,所以才远来求援,这并不是他的本意。一旦他反悔,又投靠了曹魏,那时候我们的使臣会不来,岂不是让天下人笑话?孙权与之反复争论,张昭就是固执己见,孙权终于发怒,拔出佩刀砍在案几上,严厉地说:我让吴国的士人入宫拜我,出宫拜你,你却总是与我唱反调,违背我的意愿,我真怕有一天会控制不住自己(杀了你)!张昭熟视孙权良久,从容地说:我知道我的话不中听,但我之所以竭尽愚忠,是因为太后临崩前叫我到床前,让我好好辅佐你啊!孙权听了张昭的话也很难过,终于掷刀致地,与张昭相顾而泣。但孙权依然坚持己见,派遣使者前往公孙渊出,张昭痛惜孙权不听劝告,愤而称病不上朝,而孙权也恨张昭

  不给面子,派人用土封了张昭家的大门,谁知道张昭性格,根本不吃孙权这套,反而也用土从里面将自家大门堵上。后来公孙渊果然反复无常,杀了吴国的使者,孙权有感于张昭的话,亲自上门道歉,才把张昭请了回去。

  孙权表面上敬贤爱士,但是张昭的刚直严格确是孙权所无法忍受的,“外接待而内不能善”可以说是当时孙权的最佳写照,他们两者之间终于越走越远,两人的隔阂也越来越大。两人之间最大的分歧出现在赤壁大战前夕,张昭希望孙权接受曹操的收编,归顺汉统,早日结束乱世,但孙权在鲁肃,周瑜等一批乱世的弄潮儿的策动下,早就不满足于去做汉室的顺民了。赤壁成了张昭人生的转折点,后来孙权称吴王,取笑张昭:我当日要是听了你的话,就不会有今天的荣耀了,恐怕已经在讨饭了。一句话暴露了孙权的小人本性,一句话也伤透了张昭这位老臣的忠心。张昭不同于鲁肃周瑜,他从来就没有辅佐名主称雄天下的目标,他帮助孙策孙权也只不过为了“上籓汉室,下保民物”。当时的曹操是以汉朝的名义前来讨伐的,且兵势浩大,难以战胜,而好友孙策临终也有“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的遗言,于请于理,他提出归顺汉室,早日促成天下一统,并不为过。可惜的是张昭的这番苦心却成了孙权嘲弄他的把柄。

  张昭对孙家尽了心,可孙权并不领情,孙权要拜相,众人都认为非张昭莫属,但孙权却说:如今事务繁忙,职责很重,让张昭出任恐怕把他累坏了,不是善待他的举措。后来首任丞相孙邵病故,众臣又推荐张昭,孙权又说:丞相事烦,且张昭性格刚烈,容易得罪人,让他做丞相恐怕会惹来非议。最后用了顾雍。孙权是个寡恩的人,他忘了在他最无助的时候是谁扶他上的马,他忘了当他出征的时候谁为他镇守的大后方。张昭坐了一个丞相首辅所应做的事,但是心胸狭隘的孙权却始终吝惜于给他一个名分。

  不过张昭无所谓,做了辅吴将军,娄侯的他渐渐远离了权力的中心,远离了庶务的纷扰,他可以安心地做学问,写他的《春秋左氏传解》、《论语注》山高水长,他自有知音。吴中的那个“仲父”渐渐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世上少了一个纵论经纬的名臣,多了一个饱学沧桑的儒士。

  纵观张昭一生,有风骨,有气节,才学兼备,名实相符,从未违背自己做人的原则。陈寿评价,终孙策孙权两代,张昭的才能,孙策能用,而孙权却不能,这是孙权不及孙策的地方。《典略》上说,张昭有“嵩岳之资”,却仅仅播殖于吴中,这实在是太可惜了。这些难道不是那个时代对于张昭所作出的最恰当的评价么?

2004-8-19 21:25 魔傲ㄓ八方
文章开头提到张昭,不得不提到张弘(那个字叫什么一时忘了,也就是江东二张之一)这两个应该放在一起写

2004-8-19 21:30 吉格斯
[quote]原帖由[i]魔傲ㄓ八方[/i]于2004-08-19, 21:25:54发表
文章开头提到张昭,不得不提到张弘(那个字叫什么一时忘了,也就是江东二张之一)这两个应该放在一起写 [/quote]
是张肱吧,可惜他死得早,对他不是很熟悉啊,只知道他在游戏中很好用,楼主能否顺便介绍一下?

2004-8-19 21:33 魔傲ㄓ八方
这小子和张昭能同名而论,当然不亚于张昭了~!

但很少看到张肱的所作所为~!不知道为什么~!

而且我也想看看张肱的传记,我在网上找了半天都没找到

找到一个清朝卖药的,也叫张肱

2004-8-19 21:38 吉格斯
[quote]原帖由[i]魔傲ㄓ八方[/i]于2004-08-19, 21:33:49发表
这小子和张昭能同名而论,当然不亚于张昭了~!

但很少看到张肱的所作所为~!不知道为什么~!

而且我也想看看张肱的传记,我在网上找了半天都没找到

找到一个清朝卖药的,也叫张肱 [/quote]
就是死得早吧,演义里孙策把他请来后他就销声匿迹了,后文中一字不提,该不会是罗老先生把他给忘了吧?

2004-8-19 21:42 魔傲ㄓ八方
可能不是

三国志里面也很少提到他

2004-8-19 21:48 吉格斯
[quote]原帖由[i]魔傲ㄓ八方[/i]于2004-08-19, 21:42:45发表
可能不是

三国志里面也很少提到他 [/quote]
《三国志》里没有他的传记吗?

2004-8-19 21:58 魔傲ㄓ八方
没仔细看~!不知道有没有~!

我只有看蜀志这部分

魏和吴我都很少看,只看几个人的

2004-8-19 22:10 吉格斯
30里的鬼子文看不懂,我就打开39看了一下,张肱的传记很简略,就说他是由周瑜推荐给孙策的,还参加了赤壁还有合淝之战,临终前劝孙权建都建业,这说明他还是活了挺久的,不明白演义中写他的笔墨为什么那么少,还有舌战群儒时他上WC去了吗?要不为什么一句话不说?赤壁之战前他是主战派还是主降派也一字未提,难道真是罗老先生把他给忘了?

2004-8-19 23:02 天堂之令
就知道张宏死前让孙权迁都秣陵,说那里有帝王之气

2004-8-20 12:01 胜仔
[quote]原帖由[i]天堂之令[/i]于2004-08-19, 23:02:19发表
就知道张宏死前让孙权迁都秣陵,说那里有帝王之气 [/quote]
这是临死前说的,孙权只是在安慰张宏

2004-8-20 18:33 晕菜
 张纮字子纲,广陵人。少游学京都,还本郡,举茂才,公府辟,皆不就,避难江东。孙策创业,遂委质焉。表为正议校尉,从讨丹扬,策身临行陈,纮谏曰:“夫主将乃筹谟之所自出,三军之所系命也,不宜轻脱。自敌小寇,愿麾下重天授之姿,副四海之望,无令国内上下危惧。”
  建安四年,策遣纮奉章至许宫,留为侍御史。少府孔融等皆与亲善。曹公闻策薨,欲因丧伐吴。纮谏,以为乘人之丧。既非古义,若其不克,成仇弃好,不如因而厚之。曹公从其言,即表权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曹公欲令纮辅权内附,出纮为会稽东部都尉。后权以纮为长史,从征合肥。权率轻骑将往突敌,纮谏曰:“夫兵者凶器,战者危事也。今麾下恃盛壮之气,忽强暴之虏,三军之众,莫不寒心,虽斩将搴旗,威震敌场,此乃偏将之任,非主将之宜也。愿抑贲、育之勇,怀霸王之计。”权纳纮言而止。既还,明年将复出军,纮又谏曰:“自古帝王受命之君,虽有皇灵佐于上,文德播于下,亦赖武功以昭其勋。然而贵于时动,乃后为威耳。今麾下值四百之厄,有扶危之功,宜且隐息师徒,广开播殖,任贤使能,务祟宽惠,顺天命以行诛,可不劳而定也。”于是遂止不行。
  纮建计宜出都秣陵,权从之。令还吴迎家,道病卒。临困,授子靖留笺曰:“自古有国有家者,咸欲修德政以比隆盛世,至于其治,多不馨香。非无忠臣贤佐暗于治体也,由主不胜其情,弗能用耳。夫人情惮难而趋易,好同而恶异,与治道相反。《传》曰:‘从善如登,从恶如崩’,言善之难也。人君承奕世之基,据自然之势,操八柄之威,甘易同之欢,无假取于人;而忠臣挟难近之术,吐逆耳之言,其不合也,不亦宜乎!(虽)则有衅,巧辩缘间,眩于小忠,恋于恩爱,贤愚杂错,长幼失叙,其所由来,情乱之也。故明君悟之,求贤如饥渴。受谏而不厌,抑情损欲,以义割恩,上无偏谬之授,下无希冀之望。宜加三思,含垢藏疾,以成仁覆之大。”时年六十卒。权省书流涕。
  纮著诗赋铭诔十余篇。子玄,官至南郡太守、尚书。玄子尚,孙皓时为侍郎,以言语辩捷见知,擢为侍中、中书令。皓使尚鼓琴,尚对曰:“素不能。”敕使学之。后宴言次说琴之精妙,尚因道“晋平公使师旷作清角,旷言吾君德薄,不足以听之。”皓意谓尚以斯喻己,不悦。后积他事下狱,皆追此为诘,送建安作船。久之,又就加诛。初,纮同郡秦松字文表,陈端字子正,并与纮见待于孙策,参与谋谟。各早卒。

2004-9-2 22:03 枫叶
写得很好,我对他不甚了解。

2004-9-4 21:00 孙坚
二张都是强人啊!孙权没有父兄的气度,让人痛心啊!

2004-9-4 22:33 胜仔
你儿子没你的气度  你当然痛心

2004-9-5 13:31 高木知之
[quote]原帖由[i]晕菜[/i]于2004-08-20, 18:33:41发表
 张纮字子纲,广陵人。少游学京都,还本郡,举茂才,公府辟,皆不就,避难江东。孙策创业,遂委质焉。表为正议校尉,从讨丹扬,策身临行陈,纮谏曰:“夫主将乃筹谟之所自出,三军之所系命也,不宜轻脱。自敌小寇,愿麾下重天授之姿,副四海之望,无令国内上下危惧。”
  建安四年,策遣纮奉章至许宫,留为侍御史。少府孔融等皆与亲善。曹公闻策薨,欲因丧伐吴。纮谏,以为乘人之丧。既非古义,若其不克,成仇弃好,不如因而厚之。曹公从其言,即表权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曹公欲令纮辅权内附,出纮为会稽东部都尉。后权以纮为长史,从征合肥。权率轻骑将往突敌,纮谏曰:“夫兵者凶器,战者危事也。今麾下恃盛壮之气,忽强暴之虏,三军之众,莫不寒心,虽斩将搴旗,威震敌场,此乃偏将之任,非主将之宜也。愿抑贲、育之勇,怀霸王之计。”权纳纮言而止。既还,明年将复出军,纮又谏曰:“自古帝王受命之君,虽有皇灵佐于上,文德播于下,亦赖武功以昭其勋。然而贵于时动,乃后为威耳。今麾下值四百之厄,有扶危之功,宜且隐息师徒,广开播殖,任贤使能,务祟宽惠,顺天命以行诛,可不劳而定也。”于是遂止不行。
  纮建计宜出都秣陵,权从之。令还吴迎家,道病卒。临困,授子靖留笺曰:“自古有国有家者,咸欲修德政以比隆盛世,至于其治,多不馨香。非无忠臣贤佐暗于治体也,由主不胜其情,弗能用耳。夫人情惮难而趋易,好同而恶异,与治道相反。《传》曰:‘从善如登,从恶如崩’,言善之难也。人君承奕世之基,据自然之势,操八柄之威,甘易同之欢,无假取于人;而忠臣挟难近之术,吐逆耳之言,其不合也,不亦宜乎!(虽)则有衅,巧辩缘间,眩于小忠,恋于恩爱,贤愚杂错,长幼失叙,其所由来,情乱之也。故明君悟之,求贤如饥渴。受谏而不厌,抑情损欲,以义割恩,上无偏谬之授,下无希冀之望。宜加三思,含垢藏疾,以成仁覆之大。”时年六十卒。权省书流涕。
  纮著诗赋铭诔十余篇。子玄,官至南郡太守、尚书。玄子尚,孙皓时为侍郎,以言语辩捷见知,擢为侍中、中书令。皓使尚鼓琴,尚对曰:“素不能。”敕使学之。后宴言次说琴之精妙,尚因道“晋平公使师旷作清角,旷言吾君德薄,不足以听之。”皓意谓尚以斯喻己,不悦。后积他事下狱,皆追此为诘,送建安作船。久之,又就加诛。初,纮同郡秦松字文表,陈端字子正,并与纮见待于孙策,参与谋谟。各早卒。 [/quote]
看了这篇文章,我才想起来,张纮前面是在外面带过一段时间,搞搞外交吧.什么时候回吴的就不知道了.

2004-9-5 16:32 jiang791016
光荣的游戏曹操传里就有张纮这个人物的,是个策士!

2004-9-25 22:25 桓大司马
[code]张昭有才,但我更欣赏的是他身上有三国时期文人所少有的风骨。和那时众多雄心勃勃意图在乱世辅佐一方豪强以期建功立业的三国英杰们不同,张昭对于功名利禄啊,官位权势什么的并不怎么看重,他的气质更接近我们通常意义上的“知识分子”,他有自己独立的人生价值观。所以十六岁举孝廉,他不肯去,当时的州刺史陶谦看重他的才能,举他为茂才,他又不屑。[/code]

这正式张昭的可爱之处

2004-9-26 16:48 那一剑的风情
老鄙夫 是淹菜  有什么用
那种人3国多的是

2008-10-9 22:27 赵子龙再世
江东二张?没什么注意

2008-10-10 11:37 龙刃诛神
张昭个性过于软弱,才能还是有的,但往往这样的人难成大事。

2008-10-21 23:11 樵夫
只能慨嘆孫策死得太早,孫權這廢人哪裡是兄長的料,就算鎮國家、撫百姓亦同樣不及,倒楣的不止張子布,還有虞翻、陸遜、孫登等許許多多。

2008-10-22 00:50 因苏阿
[quote]原帖由 [i]樵夫[/i] 于 2008-10-21 23:11 发表
只能慨嘆孫策死得太早,孫權這廢人哪裡是兄長的料,就算鎮國家、撫百姓亦同樣不及,倒楣的不止張子布,還有虞翻、陸遜、孫登等許許多多。 [/quote]

幸亏孙策死的早,孙权和江东士人展开了合作,否则以孙策粗暴好杀的性格,估计孙氏的下场会很惨,八成就是灭族了,更何谈称王称帝?:lol:

2008-10-23 12:19 浪子天妖
吴系文官武将我最欣赏的鲁肃何在?

2008-10-23 22:36 Z_Artemis
[quote]原帖由 [i]浪子天妖[/i] 于 2008-10-23 12:19 发表
吴系文官武将我最欣赏的鲁肃何在? [/quote]
鲁肃的智慧,治国尚且堪堪,却绝不能平天下。

鲁肃继任周瑜,和孙权继任孙策一样是东吴的大失败。

2008-10-23 22:40 车夫
[quote]原帖由 [i]因苏阿[/i] 于 2008-10-22 00:50 发表


幸亏孙策死的早,孙权和江东士人展开了合作,否则以孙策粗暴好杀的性格,估计孙氏的下场会很惨,八成就是灭族了,更何谈称王称帝?:lol: [/quote]
攪笑吧,此話去三史區說說,看有幾人認同?:titter:

2008-10-23 23:52 因苏阿
[quote]原帖由 [i]车夫[/i] 于 2008-10-23 22:40 发表

攪笑吧,此話去三史區說說,看有幾人認同?:titter: [/quote]
车兄忘了孙策 孙翊是怎么死的了吗?:doubt:

2008-10-24 09:31 nesta13119
LZ写得好
但我个人不喜欢这个人

赤壁之战就知道投降
要说东吴的名臣,前期周瑜,黄盖等,后期有位陆逊,陆抗两父子都不错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评一下东吴的名臣吧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