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0-11 13:20
nzh1934
五言律诗一首 望方家指正
[align=center][b][size=4]独夜行[/size][/b][/align][align=center][b][size=4]秋风夜扫荡,枯杈白凝霜。[/size][/b][/align][align=center][b][size=4]幻梦形亦真,斡星落金汤。[/size][/b][/align][align=center][b][size=4]杲阳时隐灭,穹谷望曦光。[/size][/b][/align][align=center][b][size=4]独识太斗心,泛舟万里浪。[/size][/b][/align]
2012-10-11 13:45
司马光
格律有问题。不能称律诗。
2012-10-11 13:51
axeaxe
五言律诗是最难写的,你这个都敢碰啊
2012-10-11 13:53
nzh1934
在下初来乍到,情之所致,随笔任抒。韵调之疏漏,望乞海涵。如能少作细解,不胜感激。
2012-10-11 14:07
庞桶
格律这种我也不懂,纯从字面讲,上来两句秋冬景萧瑟至极,过渡到最后两句洋洋万里之心的逍遥派语句上还是有点突兀
恕本人才疏,对此未能消化:hz1026:
2012-10-11 14:14
nzh1934
最后两句我所想表达的是对于四周萧瑟落寞之境况,也需耐着寂寞勇往直前,追求曦光晨阳,摆脱无边黑夜之桎梏。
2012-10-11 17:50
axeaxe
现在格律书挺多的啊,比如王力的,还有施蛰存的唐诗百话也不错。好像表现力不错,不过要加强基本功啊。集中通读一些名篇,枯杈这个词没见过,不知道能不能用,感觉很奇怪。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axeaxe 于 2012-10-11 17:53 编辑 [/i]][/color]
2012-10-11 19:15
nzh1934
嗯,承教了
2012-10-11 21:14
梅川类酷
谁翻译成大白话文吧。
2012-10-12 07:21
蒹葭苍苍
堆砌太多意象,造成局面混乱。
2012-10-15 15:27
nzh1934
不过就意象丰富性而言,著名的莫过于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其中“小桥流水人家”与“古道西风瘦马”似乎也不甚妥帖,未知诸位以为如何?
2012-10-15 15:28
司马光
[quote]原帖由 [i]nzh1934[/i] 于 2012-10-15 15:27 发表
不过就意象丰富性而言,著名的莫过于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其中“小桥流水人家”与“古道西风瘦马”似乎也不甚妥帖,未知诸位以为如何? [/quote]
如何不妥贴?
2012-10-15 15:56
nzh1934
“小桥流水人家”多指江南水韵,而“古道西风瘦马”令人想到第一印象干旱的西北地域风光特色。
2012-10-15 16:02
司马光
[quote]原帖由 [i]nzh1934[/i] 于 2012-10-15 15:56 发表
“小桥流水人家”多指江南水韵,而“古道西风瘦马”令人想到第一印象干旱的西北地域风光特色。 [/quote]
且按你说的。
你想想,一方面是江南水乡,一方面天涯倦客在西北古道,这正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以江南水乡的景致,映衬在外游子的凄凉,怎么叫不妥贴呢?
2012-10-15 16:12
nzh1934
若前句是虚幻场面,则的确如此。本词首句为“枯藤老树昏鸦”已然定下了凄苦悲凉的场景基调,是为实景。则个人认为两句写实之中插入虚景的描绘,未免有些突兀了。
2012-10-15 19:02
司马光
诗词本就讲究虚实结实,元曲也不例外,这分明显示了高超的表现手法,这又如何不妥贴呢?
2012-10-18 02:03
青炎陽
格律方面實在難以在有限字數裡解釋,其實閒在家裡也不必非得找王力的書啊或是神馬的,百度一下即可,私以為本論壇的老兄們大多疏懶解釋較為基礎繁瑣的資料,還是樓主自行多用功才是正道
現百度抄摘如下,樓主的格式上具體與以下第四與第五點不符:
(其中對仗依我看十有九八不符,平仄是肯定不符了,望一起努力互勉之)
结构特点
1:四句为绝句,八句为律诗,长于八句叫长律,也叫排律。
2:各句字数相等。(五言或七言)
3:一韵到底,必需押平声韵。(a,押平声韵,近体诗不能押仄声韵。b,偶句必韵,首句可入韵可不入韵,奇句不韵。c,七律以首句入韵为正格,不入韵为变格。五律以首句不入韵为正格,入韵为变格。)
4:中间两两对仗(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四联中,指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一般情况下,颈联要求工对,颔联可以为宽对。首联和尾联可对仗也可不对仗,但不要四联全对仗。还有一种变体是首联对仗,颔联不对仗,这叫偷春格)
5:合乎平仄(即必须按律诗平仄格律)
2012-10-18 02:18
青炎陽
[quote]原帖由 [i]司马光[/i] 于 2012-10-15 19:02 发表
诗词本就讲究虚实结实,元曲也不例外,这分明显示了高超的表现手法,这又如何不妥贴呢? [/quote]
先回應下司馬老兄
樓主問的意圖是說
桶兄所指出的"樓主景物混亂了",所以意圖把"古道西風瘦馬是不是景物也混亂了"也拖下水問一問,
司馬兄的回覆是"虛實混用是正確的",內容即便無誤,也不利於樓主學習提高,望老兄多體會我等初哥水平,用心輔導
另外附和一下桶兄,個人感覺樓主的景物略帶突兀
就理論而言分析給你聽太傷神,略過
一般就經驗而言很少見到一首短詩內出現"場境跳脫的景物"
例如"秋風" "枯枝"與"泛舟萬里浪"很難在同一個畫面出現吧
而樓主舉例的西道西風瘦馬,小橋流水人家恰恰是反例
歷來幾乎沒有人認為前後兩句是來自甚麼西北和江南,具體地點我也說不上,但基本上是發生在同一個地方
以下是隨手抄來的一段賞析:
"元代著名的雜劇家馬致遠著名的 膾炙人口,匠心獨運的小令《天凈沙·秋思》被稱為“秋思之祖”,小令《天凈沙·秋思》,28個字勾畫出一幅羈旅荒郊圖。這支曲以斷腸人觸景生情組成。從標題上看出作者抒情的動機。作品敘述羈旅漂泊人,時逢黃昏,感應突襲。感而發,發而思,思而悲,悲而泣,泣而痛。這首小令是采取寓情於景的手法來渲染氣氛,顯示主題,完美地表現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 "
綜上而言一般人皆是認識該曲是描繪"一幅"羈旅荒郊圖的,具體證據還有其他《天凈沙·秋思》主題的畫作不等
當然綜上所述基本上牽涉高端的文學理論,非我所能講得明白,只能讓您多加理解體會,希望樓主莫嫌多事
[color=Silver][[i] 本帖最后由 青炎陽 于 2012-10-18 02:21 编辑 [/i]][/color]
2012-10-18 14:13
nzh1934
楼上所言的确有理。在下拜受并已知领自身诗作之不足。在此多谢各位评点。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